信息技术与材料类专业实验教学整合现状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与材料类专业实验教学整合现状研究摘要:结合材料类专业实验教学现状,分析了应用信息技术与材料类专业实验教学进行整合的基础和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走出整合困境,提出一些具体问题解决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材料类专业实验教学;整合;现状研究
进入新世纪以后,世界各国仍在持续不断地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1]。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并取得飞速发展的成果[2-3]。2012年3月教育部又颁布“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通知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4]就高等教育而言,十年规划明确提出其发展任务是: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4]。材料类专业实验教学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门类下一门专业课,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其有效整合,直至深度融合,形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任重而道远。
一基础与现状
目前,以我校材料与科学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为例,其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也初显成效。中心配备有多媒体学术报告厅和多媒体教室若干,互联网早已进入每间实验
室与教师办公室。该中心自2002年成立之后,开始建立自己的局域网网站,网站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与充实之中。网站主要展示了本实验教学中心历年来引进的众多先进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有关资料与信息,以及与其相关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论文、学术交流等重要信息;通过自主研制、合作开发与引进相结合等途径,组建了实验教学网络平台。该平台具有实验预习测试、实验选课、大型仪器预约等系统功能,拥有部分多媒体实验教学课件与实验视频教学资料等。该中心网站还设有与学校精品课程网站、“材料与器件”国家教学团队局域信息网的超链接,包括有关“材料科学与工程”、“力学”、“物理”、“化学”和“电子”等专业内容信息资源。此外,实验中心还参与国内知名高校的合作与交流,与国内各高校实现资源互通与共享,使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网络信息资源得到进一步充实。
虽然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为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奠定了一定的软、硬件基础,但在实践中还必须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进一步实现信息技术与材料类实验课教学有效整合,必须明确目标与任务,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实施步骤与规划,从解决几个突出问题着手。
1.教育思想理念相对滞后,对改革缺乏整体热情
首先,重科研轻教改。相当一部分教师在现实中受功利性影响,存在重科研轻教改现象,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意识不强。在高校不搞科研就没有出路,已成为一种流行意识,因而很多人对教
学改革不感兴趣。特别是有些科研任务繁忙的教师,基本上无暇顾及。也因此对应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教育教学缺乏整体热情与较为深入的思考。其次,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传统意识依然存在,多数师生不重视实验课教学。这种观念已经严重落后于时代并制约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尤其是对于理工科专业而言,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些教师认为理论课才是课,而实验课不是课,甚至个别教师对待实验课以各种理由与借口敷衍了事;再次,重建设轻应用,缺乏有效的督促、监管与评估机制。尽管各高校对教学信息化非常重视,但在实施过程中从管理者到应用主体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很多高校在教学信息化过程中重建不重用,重硬不重软,重使用而又轻管理与维护[5]。
2.信息资源传统单一,信息技术含量不高
目前高等学校优质教育资源普遍存在着结构性短缺,无标准化的问题。信息资源分散零碎,表现为信息“孤岛”现象:(1)信息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共享;(2)系统用户缺乏统一的接口;(3)应用系统集成困难等[6]。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也处于一种随机随性的自由状态,很少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思想来对教学进行精心设计,信息技术含量不高,应用层次较低。教师大多只限于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制作PowerPoint电子讲稿和有关图片等[5]。尤其是制作的实验教学课件也是传统实验教学内容与程序的简单搬家,难以体现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思想在实验课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有待于制作与补充
开发高水平高质量的实验教学信息资源。
3.缺乏专职信息技术资源维护管理,信息资源应用率偏低
教学资源库、教育教学信息、教学课件,需要掌握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来进行专门维护与管理;新的教学科研成果需要及时转化为教育信息资源来补充更新。建设与开发教育信息资源的主要目的是要服务于师生,能够被师生采用。从教育信息资源的搜集获取—整理存储—重组与传播—共享与应用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完整流程[9],这些技术工作必须由掌握和具备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技能的人员来专门承担。但一般来说学校除了网络中心具有少数几个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管理人员之外,没有形成相应的信息化建设队伍。各院系内部基本上没有设立专职技术人员岗来管理维护信息资源系统,因而也是信息技术应用效率偏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问题解决策略
1.加强组织与引导,使信息技术改革高等教育成为一种普遍共识
对于教育教学改革是不能单靠某个人或某个课题研究就可以完成的,它关系到全局与整体的问题,关系到整个“教育信息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余胜泉教授认为:“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以系统的、生态的观点来构建和谐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可以使教育信息化的成果——新的教学环境、教学手段、教育理念成为学校信息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使技术与教学实践有机融合、互相促进。”[8]并因此
构建了一个典型“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模型。在该模型中包含教学思想、教学实践和社会支持环境等层面。他认为教育理论与观念是整个模型的制高点,是教育信息生态的核心价值体现,它决定了教学实践和教学环境的发展方向。
首先,教育部各省市教育厅必须加大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力度,在政策上给予引导和鼓励。其次,对于学校来说,要从校领导开始,勇于接收新的教育思想理念,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认识到在继承传统教育精华的同时,应用信息技术改革高等教育已势在必行,要营造改革的氛围。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教育部制定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组织有关部门人员(教务处,高教中心,电教中心,各院系部门负责人,技术管理人员等)进行学习研讨,明确规划提出的要求,目标与任务。并根据规划精神与内容制定出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符合的阶段性与长期性相统一,部分与整体性相结合的可行性发展计划,并层层传达与落实。要使学校领导到管理层到师生员工上下同心,转变落后的教育思想观念,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并作为一种战略决策推动学校的发展。
2.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作指导,加强学科内部信息资源建设
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是一项关键性和长期性工作。学校应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和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不断开发和制作标准、规范、有特色的信息资源[9]。为开发校本信息资源与特色信息资源,必须加强学科内部信息资源建设,需要整合多方面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