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南京大学663考古学基础真题(考古方向)及详解【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南京大学663考古学基础真题(考古方向)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石璋如

答:石璋如(1902~2004),河南偃师人,甲骨文专家、博士生导师,是中国著名的甲骨文研究专家之一。他在河南中山大学就读期间即参与殷墟考古发掘工作,1932年毕业后在中央研究院研习考古专业,历任助教、研究员等,后随中研院史语所迁往台湾。他的主要著作有:《殷墟建筑遗存》《殷墟墓葬》《骨卜与龟卜探源》《殷代车的研究》《小屯的文化层》《小屯—安阳殷墟发掘报告》《中国的远古文化》等

2.李家沟文化

答:李家沟文化是河南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该遗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李家沟村,面积约30万平方米,1973年调查发现。1976~1977年间由西安半坡博物馆进行发掘,发掘面积530平方米。该文化内涵可分为三期,一期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二期为仰韶文化泉护类型,三期为仰韶文化半坡晚期类型。李家沟遗址的发掘对进一步研究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各类型的相互关系及演变提供了新的资料。

3.石峡文化

答:石峡文化是铜石并用时代的文化遗存,分布在广东省的北江、东江流域,因最早发现于广东曲江县石峡遗址而得名。该文化的经济以农业为主,遗址中出土不少稻谷。农具比较先进,为石锄、有段石锛,劳作效率相对较高。陶器中也出现了少量的印纹陶,陶器上拍

印了方格纹、曲尺纹、漩涡纹。与北邻的江西赣江流域樊城堆文化关系最为密切,有人将这两个文化并称为樊城堆-石峡文化。

4.何尊

答:何尊是西周初的青铜器,是一名何姓贵族所作的祭器,1965年出土于陕西宝鸡。何尊圆口方体,通高38.8厘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兽面纹,角端突出于器表。体侧并有四道扉棱。造型浑厚,工艺精美。器内底有铭文12行119字,是一篇完整的训诰,记述了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东都成周之事,与《尚书·召诰》《逸周书·度邑》等古代文献相合,史料价值极高,现藏宝鸡市博物馆。

5.走马楼简牍

答:走马楼简牍是1996年在湖南长沙走马楼出土的三国吴的简牍文书,数量大约有10余万片,多达200余万字。这批简犊包括木简、竹简、木牍、签牌、封检等,上有三国吴嘉禾元年~六年(公元232~238年)的年号。出土简牍呈灰棕色或黄褐色,长短宽窄各异,字体工整有序,隶中带楷。每片字数多少不等,木牍每枚80~120字,竹简每枚30字~40字。其内容可大致分为经济券、司法文书、民籍、账簿及名刺、官刺等类。经初步统计,数量达10余万片,超过全国历年出土简牍的总和,是上世纪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此简牍是研究三国吴国社会经济历史的宝贵资料,现由湖南省长沙市文物工作队收藏。

6.栖霞山石刻

答:栖霞山石刻是中国南方地区佛教石刻,位于南京市东北20公里的栖霞山,时代为公元5世纪后期~7世纪后期。该石刻包括明徵君碑、舍利塔和千佛岩3处。

7.虞弘墓

答:虞弘墓是我国第一座经过科学发掘、有准确纪年、并有着完整丰富中亚图像资料的墓葬,是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其汉白玉石椁上雕刻图案中的人物服饰、器皿、乐器、舞蹈内容以及花草树木,均取材于波斯和中亚诸国,有些画面有明显的祆教内容,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反映中亚古国和东西文化交流最集中、最丰富、最珍贵的实物资料。该墓还出土石质人物俑、残陶俑、白瓷碗、石灯台、铜币等随葬品80余件。其中石质人物俑16件,分为汉白玉和砂石两种石质,有侍从俑、伎乐俑、柱剑俑三类,有男俑有女俑,有的为汉人形象,有的为胡人形象。

8.长沙铜官窑址

答:长沙铜官窑址是唐五代的瓷窑址,位于长沙市望城县从铜官镇至石渚湖约5公里的范围之内。主要窑区在兰岸嘴、瓦渣坪、兰家坡一带,现尚存窑包13处。1957~1978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曾多次进行调查,1965和1978年两次进行试掘。长沙铜官窑未见于文献记载,但其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题材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为瓷器装饰工艺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对研究中国陶瓷史具有重要价值。

二、论述题

1.如何理解新考古学学派所指出的“考古学纯洁性的丧失”问题。

答:(1)“考古学纯洁性的丧失”的含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与其他学科内在联系也愈发明显。因此,有资深考古学者呼吁不要太多的改变考古学模样,维护考古学的纯洁性;也有学者指

出考古学学科意识扩展致使丧失了纯洁性,代价虽高,收货也颇丰。

(2)“考古学纯洁性的丧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考古学的整体性受到挑战。

考古学被分解,考古学分支学科增加,学科进一步细化为更具朝代特征和地域特征的领域,整体性受到挑战。

②新研究分析方法的出现。

获得信息的手段和分析研究的方法,尤其是相对微观层面的研究,传统考古学来应付已是力不从心。其中物化检验分析方法在考古学中国的广泛应用,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③学科交融的特点愈发明显,一些非传统考古学学科兴起

(3)对“考古学纯洁性的丧失”的思考。

①事实上,考古学自诞生之日起,就采纳了多学科的精华,体现了边缘学科的特点,纯洁性一说似可商榷。

②其他学科和考古学是相互渗透的过程,其中考古学向其他学科的渗透,体现了它强大的活力,整合其他学科的考古学的独立性会会增强。

③考古学将人直接带入到历史层面去获取未知信息的特质也注定考古学的独立性不会丧失。

2.如何理解苏秉琦先生所提出的“古文化、古城、古国”三阶段理论。

答:古文化、古城、古国是考古学的新概念、新课题,由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提出。

(1)三阶段理论的含义

古文化是指原始文化。古城是指城乡最初分化意义上的城和镇,而不必专指特定含义的城。古国是指高于部落之上的、稳定的、独立的政治实体。三者应从逻辑的、历史的、发展

的关系理解,它们联系起来的新概念是:与社会分工、社会关系分化相应的、区别于一般村落的遗址、墓地,在原始社会后期距今四五千年间或5000年前的若干个地点已找到了线索。苏先生提出把“古文化、古城、古国”作为当前考古工作的重点与大课题,目的是把原始文化(或史前文化)和中国古城古国联系起来的那一部分加以突出,将有利于本学科的发展。

(2)三阶段理论的核心

这个新课题的核心是文化起源,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实质上是中国国家起源研究。在国家诞生的标准方面,苏秉琦先生提出用典型史前聚落群“都邑聚”金字塔形等级结构和原始城市的标准,探索我国国家的诞生,找到一批最早的国家,以确认我国文明史的开端。

(3)三阶段理论的应用

以山东史前聚落群为例,大汶口文化时期,莒县中南部已产生多达30余处聚落群,其中大的面积达1100平方公里,伴随聚落群的产生,中心聚落出现,同时群内聚落也分化为大中小诸等级,至龙山文化时期,莒地已由一个大汶口古国发展成四个龙山古国。

3.试述长江上游地区三星堆文明的主要特点和年代。

答:三星堆文明于1986年夏秋之季发掘,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是二十世纪我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1)三星堆遗址内呈现出的三期考古学文化

①一期文化

即以成都平原龙山时代至夏代遗址群为代表的一期文化,又称“宝墩文化”;

②二期文化

以商代三星堆规模宏大的古城和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为代表的二期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