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办学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系统化开发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基于多年课程建设改革的基础,经历了由课程模块化、综合化的结构量变改革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结构质变,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和方法,在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高职课程建设中破解了制约专业与职业和谐发展的难题,解决了高职教育课程如何来、如何排、如何上的难题,探索出开发课程体系的程序、重构教学内容的途径、行动导向教学设计的方法、课程建设的套路和课程实施的管理办法,创新了从职业到课程的转换方法,重构了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一、创新并实践“3343”课程开发模式

1.“3343”高职课程开发模式。以市场需求为逻辑起点,以“职业岗位群职责—任务—工作流程”的分析为依据,借鉴DACUM课程开发的形式和程序、德国工作过程导向思想,以校企专家合作开发为关键,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实现工学结合,实现了课程体系(职业能力训练体系)的系统性,教学设计的驱动性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性。

——三个阶段:市场调研是课程开发的起点,解决专业准确定位问题;人才培养模式是课程开发的指导框架,解决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方式、途径和资源问题。课程开发是落实就业导向的实质性改革,解决课程设置的原则、选择课程的载体、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制订课程标准、创设学习情境、建立评价体系、制订实施方案等问题。

——三个步骤:开发专业技术课程是课程开发的核心和难点,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开发的专业技术课程的要求,调整公共基础课程内容、拓展课程、选修课程和第二课堂,实现课程体系系统性,确定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保证方案的实施,系统构建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保障体

系,以此推进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管理改革、教学资源建设和教育教学研究的机制、制度建设的进程。

——四个环节:行业企业专家的“头脑风暴” 、“研讨确认”和“决策计划”为课程开发提供源泉,评价工学结合、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从理论与实际结合上,分析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度,把好“工作分析”关;教学专家和教师先后做好“分析开发”。

——三个转换:运用能力转换法实现从实际工作到典型工作、典型工作向课程、课程向学习情境的三个转换。

2.“3343”高职课程开发模式的实践。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基于职业分析落实培养目标,重构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基于工作分析落实职业能力,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和知识序列;基于任务分析落实能力培养,设计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这一过程中,强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统领课程开发从宏观(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群工作要求)到中观(课程体系)直至微观(情境教学)的内在联系;强调在适应市场需求和以就业为导向的政策指引下,寻找外部环境支持,实现开放式办学,为课程改革建设提供源头活水;强调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开发必须自觉地置身于国家职业标准或行业标准以及国家或行业标准指导下形成的更加细化和具体的企业生产技术规范,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模式与技术,职业教育领域的政策环境与技术指导这样的四维参考系的制约和规范下,只有这样才能在重构的课程体系和开发的课程中真正融合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五个关键要素。

首先,准确专业定位,明确培养目标。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是市场调研,即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其内容包括区域经济发展、相应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和学生就业去向等。从中观上把握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的培养现状,将专业教育融入产业及产业链去定位,确定专业服务面向;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对岗位群进行分析,对所需要共同的知

识、技能和态度的职业(岗位)进行合并,进而形成一种建立在职业分析基础上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载体”,明确本专业就业面向的岗位群,以职业岗位群的职责、任务、能力要求为依据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依靠行业企业技术专家论证人才培养目标、业务规格与市场需求的符合度。

其次,职业素养是重构课程体系的根基。职业素养包含了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其中职业能力为核心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职业素养是企业对能够胜任岗位工作的员工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所追求的目标。职业素养的养成必须是以工作过程为载体,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课程开发的一个关键环节是行业企业专家的“头脑风暴”,其产物是本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表,此表详细分析了岗位(群)工作任务、工作中的要素和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为课程开发提供了依据。

破解难题之一:课程如何而来?高职专业培养面向的是岗位群,培养目标是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其具备岗位群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因此,高职课程开发不能简单地从实际工作到课程,必须综合分析职业岗位群的实际工作,按照生产(服务)管理流程,将完成实际工作中的各关联任务所需的技能进行归纳整合,形成具有职业特征、体现任务综合性、富有教学价值的理想工作即“典型工作”,作为课程开发的技术模型。“典型工作”来源于实际工作,高于实际工作,满足完成岗位群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是实际工作向课程转换的桥梁,由此破解了高职课程如何来这一难题。

破解难题之二:系统化的实践训练体系如何构建?课程体系中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顶岗实习,要求毕业生具备胜任就业岗位群实际工作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课程开发针对的是专业技术课程。既不是简单的学科体系复制,又不是简单的工作特征组合,而是分三个步骤先凝练和开发出三个层次的“典型工作(群)”,然后对“典型工作(群)”进行教学加工,形成专业技术课程。根据能力综合程度和技术难度,将系列“典型工作”由难向易进行排序,为构建系统化的实践训练体系奠定了基础。

对职业岗位群的实际工作按照业务(服务)流程进行有逻辑性、结构性地提取,按照从高端复杂典型工作任务到低端简单典型工作任务的顺序进行任务分析,依据技术复杂程度和知识难易程度,综合应用知识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的复杂程度进行逆向归纳,形成了由复杂到简单的三个层次的典型工作。以下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典型工作分析表直观地反映从实际工作到典型工作到课程转换的内在联系,显现出实践训练的系统性。

岗位

名称

实际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典型工作典型工作任务课程名称

模具设计1.诠解客户的要求沟通表达与判断能力

顶岗实习

1.成形(型)工艺

2.设计模具

3.模具制造工艺编制

4.模具装配调试

5.模具生产组织调度

1.顶岗实习2.论证产品成形工艺可行

成形工艺分析能力

3.编制产品成形工艺成形工艺设计能力

4.设计模具模具设计能力

5.试模后的分析与设计优

产品成形质量分析能

力及设计优化能力

模具项目过程

管理与优化

(综合实训项

目3)

1.编制生产计划

2.核定加工工时

3.跟踪、协调、调整计

4.模具测试与评审

5.模具优化

1.模具企业

管理

模具制造工艺编制1.参与模具设计方案论证模具设计基本能力

2.编制制造工艺与加工程

序,并选择及设计二类工

装(含刀具、装夹、电极

等)

工艺分析与设计能力、

数控编程能力、选择及

设计二类工装能力

3.确定加工工时计算工时定额能力

塑料模具设计

与制造

(综合实训项

目2)

1.接受任务,分析塑件

工艺性

2.编制模塑工艺

3,设计塑料模具

4.编制塑模加工工艺

5.塑模装配与调整

1.塑料模具设

计与制造4.处理现场工艺问题,改

进与创新工艺

加工质量分析能力及

工艺优化能力

模具

生产管理1.优化配置,制定生产计

生产计划编制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