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__新理念__新视野__新对策

合集下载

新高考新理念新题型新视野_——结构不良试题的研究

新高考新理念新题型新视野_——结构不良试题的研究

新高考新理念新题型新视野———结构不良试题的研究姜竹岭(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215000)江苏高考2008方案走过了12年的历程,于2020年画上了句号.2021年起江苏高考将进入新高考模式.本文将对新高考2020年山东数学卷的新题型进行讨论,为江苏同行的高三数学复习提供参考.1新高考题型的变化及价值在2020年新高考的山东卷中,出现如下的试题(10分):在①ac=3,②csinA=3,③c=3b这三个条件中任选一个,补充在下面问题中.若问题中的三角形存在,求c的值;若问题中的三角形不存在,说明理由.问题:是否存在△ABC,它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sinA=3b,C=π6,?此题虽然难度不大,但与以往的考题却大不相同.以往的考题都是初始、目标状态和算子都非常明确的试题,这里的算子是指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也就是说传统的考试试题都是结构良好的封闭题.而新高考山东卷的第17题,题目的条件需要考生自己补充完善,题目的结论需要自己探究.这是一种新的题型,也是贯彻课标理念的一种尝试.《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四基四能”,其中的“四能”是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020年山东卷第17题要求学生自己补充条件,然后再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是贯彻“四能”的一种尝试,标志着新高考将紧贴课标理念,凸显素养的考查,从传统的能力立意转向素养导向.与传统的结构良好的封闭题不同,我们把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和算子这三者中至少有一个没有明确界定的问题称为结构不良问题.[1]2结构不良题的讨论及其教育价值结构不良问题最早来自于认知心理学,早在1965年,Reitman就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区分了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其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包括历史上一些有趣的问题,都是结构不良问题.譬如古印度有这样一个问题:古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1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得总数的二分之一,老二分得总数的四分之一,老三分得总数的六分之一.按印度的教规,牛被视为神灵,不能宰杀,只能整头分,三兄弟一筹莫展,你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吗?为学习成果的共享搭建了平台.任何真正的数学认识活动都必须是主体的主动建构,因此学生在认知上存在着个体特殊性.在讨论an,Sn和n之间的函数关系时,成绩中等、积极互动的生E最先从一些具体的数列例子中找到关联;思维敏捷的生F善于从抽象的公式中提炼出an,Sn与自变量n的函数关系式;然后由乐于总结的生L来进行归纳,展现出“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最后,相对于传统的课堂中的教师问、学生答,回答正确与否由教师判定,“说数学”活动促进了个体之间的数学语言表述、交流、批评和自觉反思,使得数学学习共同体中的每个个体保持思维的开放性.学生判断真理的依据也不是教师的意见,而是理性的思考.因此,“说数学”活动能够优化艺术生数学课堂教学环节,有效提高艺术生数学交流能力,在创建积极良好的艺术生数学学习共同体上有着重要的价值.我国的教育发展正走入新时代,教师需对自身的数学观和教学观保持自觉反省与必要更新.以上基于建构主义数学学习观,对普通高中艺术特色学校的“说数学”活动展开案例探究,得出了一些结论.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说数学”对于培育艺术生的核心素养具有怎样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参考文献[1]钟进均.数学高考备考中的高效复习实验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3(4):80-84.[2]郑毓信.新数学教育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70-275.[3]钟进均.基于语言学视角的“说数学”探究[J].数学通报,2013(3):11-14,17.[4]钟进均,陈亮,何重飞.基于建构主义数学学习观的数学写作案例探究[J].数学通讯,2020(18):38-41.·91·2021年第4期中学数学月刊从数学的角度看,由于12+14+16=1112<1,所以牛是分不尽的.按数学标准,此题无解,但按照问题的要求必须要解决.“无解”并不能解决牛的纠纷问题.遗嘱还要执行,牛还是要分,此时的“无解”成了“无能”的代名词.所以,面对这种有趣的结构不良问题,提供“解释性解法”更符合实际需求.上述问题的一个“解释性解法”是“借一还一法”:聪明的邻居先借给他们1头牛,使牛的总数变成12头,按照遗嘱,三兄弟分别分得6头、3头和2头牛,最后剩下1头牛还给邻居.这样问题得到了解决.当然,“解释性解法”不是唯一的,只要解释得合理,满足实际需求就可以.这样的问题解法比较开放,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另外,这类问题没有固定的解题模式,通过这类问题的解决,能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2020年山东高考数学第17题和上述定义的结构不良题相比也不完全相同.第17题是在限定的三个条件中选一个,补充题目的条件,原题就变成一个结构良好的封闭题.这种题型有一定的开放性,但开放度非常有限.所以我们把这种题称为半结构不良题更为合适.值得指出的是,即使是以这样的半结构不良题作为试题,也是高考历史上的一大突破.虽然此题难度不大,但要求学生通盘考虑所给的三个条件,对给出的三个条件进行预判,选出最利于解决问题的那个条件.这种要求学生先分析后选择的试题,考查了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对数学问题的洞察力,从而真正考查了学生内在的数学素养.因此,这种结构不良的试题对学生的要求更高,要求学生有扎实的数学基础、严谨的科学思维及科学的探究能力.在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涯中,几乎所有的试题都是结构良好的,其条件不多不少,问题明确,思路和解法规范,学生已经适应这种类型的试题.而结构不良试题由于其条件模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多样、试题结果开放等特点,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帮助学生从多个方面去把握问题的本质,追求试题知识蕴含的价值,有效形成跨学科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结构不良试题对促进学生的素养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3 结构不良试题的编制综合目前高考试题和各个地方的模考题,数学学科的结构不良试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题目的条件缺失或多选一;(2)题目的问题目标不明确;(3)题目的解决方法或途径具有多样性;(4)题目中所涉及的概念和原理等不明确;(5)问题解决方法的评价标准具有多样性.本文从题目的条件缺失或多选一这一方面对结构不良试题进行研究,探究如何把传统的结构良好试题改编为结构不良试题及结构不良试题中的条件形成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揭开结构不良试题的神秘面纱,打消对结构不良试题的恐慌.结构不良试题作为一种新题型,试题的难度要相当或弱于同种类型的结构良好的试题;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的数量不能多,知识的内容不能太复杂;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不能太高.因此,可以改编如下这道结构良好的试题:已知△ABC的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C=π3.若D为AB的中点,且c=2,CD=3,求a的值.本题结构完整,属于常规题,学生对题目较熟悉,只需把题目所给的每一个条件加以理解和转化,解决起来比较容易.而新高考对于结构不良试题的考查要求之一是题目的条件缺失或者冗余,因此需要对题目的条件加以变动,使题目变得开放起来,这也有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改编本题时,可以对题目的某一个条件加以改动,从不同的知识层面对其进行转化,得到多个等价的条件,再从等价的条件中任选三个出来,便可呈现出一道开放性的试题.本文着重对例题中的条件“C=π3”进行转化,从多个知识层面去挖掘其等价的条件.·利用正、余弦定理进行转化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cos C=a2+b2-c22ab,由于C∈(0,π),则C=π3等价于cos C=12,有a2+b2-c2=ab①,可以进一步地变形为(a+c)(a-c)=b(a-b)②.对①和②分别用正弦定理,可分别得到asin A+bsin B-csin C=asin B③和(a-c)(sin A+sin C)=b(sin A-sin B)④.若在③的两边分别乘以c2,得到c2(asin A+bsin B-csin C)=12acsin B,即c2(asin A+bsin B-csin C)=S⑤.①还可以变为sin 2A+sin 2B-sin 2C=sin Asin B,利用降幂公式得到1-cos 2A2+1-cos 2B2-1-cos 2C2=sin Asin B,即cos 2A+·02· 中学数学月刊 2021年第4期。

新高考理念下的教育改革

新高考理念下的教育改革

新高考理念下的教育改革高考,作为我国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改革和完善。

新高考理念的提出,无疑是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为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新高考理念强调的是多元化、个性化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传统的高考模式往往侧重于学生的知识记忆和应试能力,而新高考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以及实践能力的发展。

这种转变,旨在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局限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

在新高考理念下,课程设置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不再是简单的文理分科,而是采用了“3+1+2”或“3+3”等多种选科模式。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优势和未来的职业规划,自主选择高考科目。

这就要求学校在课程安排上更加灵活多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选修课程和学科组合。

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适应不同学科组合的教学需求。

新高考还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除了考试成绩,学生的思想品德、社会实践、艺术素养、劳动教育等方面的表现也被纳入评价体系。

这就促使学校和家庭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再仅仅关注学习成绩。

通过开展各种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科技创新实践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然而,新高考理念下的教育改革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选科的复杂性可能会给学生和家长带来困惑和压力。

面对众多的学科组合,如何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需要学生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同时也需要学校和家长给予正确的引导。

其次,综合素质评价的标准和实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如何确保评价的公平公正,如何避免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新高考对学校的教学资源和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校需要加大对师资培训、教学设施建设的投入,以保障新高考改革的顺利实施。

为了更好地推进新高考理念下的教育改革,我们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教育部门应加强对新高考政策的宣传和解读,让学生、家长和教师充分了解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中国新高考评价体系

中国新高考评价体系

中国新高考评价体系中国新高考评价体系是中国教育部在2019年推出的高考评价体系,该体系主要针对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旨在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下是对该体系的详细介绍和分析。

一、背景和目的中国新高考评价体系是中国教育部在2019年推出的高考评价体系,该体系是在原有高考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和完善的。

原有高考评价体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但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过分注重分数、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等。

因此,新高考评价体系旨在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二、核心理念新高考评价体系的核心是“一核四层四翼”,即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具体来说,“一核”指立德树人,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四层”指高考评价体系由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四个层次构成;“四翼”则是指高考评价体系由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和考查路径四个方面构成。

三、考查内容新高考评价体系对考查内容进行了全面修订和完善,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基础知识: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基础知识。

学科能力:强调学生对学科能力和思维方法的培养和提高,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

综合素质:强调学生对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

个性特长:强调学生对个性特长的发展和展示,包括学科竞赛获奖情况、艺术特长、体育特长等。

四、考查要求新高考评价体系对考查要求进行了明确和规范,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科学性:要求考查内容科学、合理、严谨,符合学科特点和认知公平性:要求考查标准公平、公正,不受地区、学校、家庭等因素影响。

应用性:要求考查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

教师如何适应新高考要求

教师如何适应新高考要求

教师如何适应新高考要求新高考改革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专业素养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如何积极适应并有效应对,成为了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

首先,教师需要深入理解新高考的政策理念。

新高考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注重综合素质的评价,不再单纯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

这就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唯分数论”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教师要认真研读新高考的相关政策文件,参加各类培训和研讨活动,与同行交流经验,加深对新高考政策的理解和把握。

其次,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以适应新高考的要求。

新高考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不能再一味地进行知识的灌输,而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例如,采用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在线教学平台等,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再者,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导。

新高考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如选科、选考等。

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目标,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生涯规划指导。

教师可以通过开设生涯规划课程、组织职业体验活动、邀请专家讲座等方式,让学生对不同学科、专业和职业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新高考还对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提出了要求。

在新的课程体系下,教师不能仅仅依赖于现有的教材,还要具备开发校本课程、选修课程的能力。

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的特色和学生的需求,开发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课程,丰富课程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例如,开设艺术鉴赏、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课程,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此外,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评价能力。

新高考强调综合素质评价,教师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表现。

“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学科教学变革

“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学科教学变革

“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学科教学变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教育领域也在不断进行着改革与创新。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新课程和新高考改革,这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模式和学科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中学科教学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新课程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培养。

对于高中学科教学来说,新课程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注重学科整合。

新课程要求学科教学要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形成有机的整体。

这就要求高中教师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应用,开展跨学科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多学科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2. 强调问题导向。

新课程要求教学活动要以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高中学科教学要通过挖掘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来推动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 注重实践教学。

新课程提倡学生要通过实际体验和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和技能,鼓励学生参与实际的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中学科教学要结合学科特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4. 强调个性发展。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差异化学习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高中学科教学中,要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学科教学变革新高考改革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和核心素养的提高。

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科教学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强调学科素养。

新高考改革提出了素质教育和素质评价的理念,要求学生要具备跨学科的综合素养和核心素养。

“三新”背景下高考命题趋势和备考策略(2023)全文

“三新”背景下高考命题趋势和备考策略(2023)全文

素养基于实然而趋于应然,融二者为一体,有较强的观念 含蕴,凸显主动获得能力和主动应用能力的价值意义。从另一 个层面看,素养与先天禀赋有着重要区别。素养的土壤与养分 源自知识与能力,没有知识与能力,也就无法孕育素养。
命题的素养立意指向,体现在知识、能力、价值的融 通与应用中测评学生的素养水平。指向素养立意的试题, 更有结构性、整体性、情境性等真实任务的特点,更关注 任务的价值导向;更追求用做事来考查学生的思维水平与 探究水平,更关注思维、探究的动力状况,以及思维结果 、探究结果的价值意义。
“三新”背景下高考命题趋势和备考策略
2023年是湖南省“三新”背景下的高考元年!
“新课标”作为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再也没有考 试大纲或考试说明!“新教材”作为高考命题内容的 重要载体!“新高考”的考试模型决定今后10年以上 高考命题的方向!
一、“三新”背景下高考命题的变化 变化一:新高考将不再有“选考”,全部是“必考”。 教育部颁的各学科课程标准有“新要求”,所选的学科 课程要全部学完所有选择性必修课程。
第三轮复习的时间段约在:第二年5月左右,就是平常所说的 冲刺阶段,该阶段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考的成败。这轮复习 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选择高质量的模拟题进行强化训练,提高解题速 率,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与融会贯通,在知识应用中提升学 科核心素养。
(3)第三轮复习:强化训练,提升能力,融会贯通
第三轮复习的基本模式为:考试讲评、反思纠错、回归教材、 答疑指导和总结提升,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深刻理解与扎实推进,要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时间观念,确保在高考中学科关键能力的应 用与迁移。
从知识层面上讲,学科知识是有内在的、紧密联系的,复 习的过程便是将这种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过程,这有利于知识 在头脑中的激活和提取;从素养层面上讲,学生应用所学知识 在不同问题情境中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教师引导下对知 识加以整理和归纳,是提高学科关键能力的重要途径。

新高考解读及新课标下的高中教学理念与方法

新高考解读及新课标下的高中教学理念与方法

新高考解读及新课标下的高中教学理念与方法随着新高考政策的出台和新课标的实施,高中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高考对高中教学的理念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们需要深入解读新高考政策,理解新课标下的高中教学理念,灵活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服务。

新高考政策的出台,主要包括选课制度改革、高校招生改革、高中教育课程改革等方面。

新高考政策的核心是注重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新课标下的高中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的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

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和项目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新高考解读和新课标下的高中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要注重多元评价,不仅仅通过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学习等教学方法,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

其次,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的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选取生活实例、设计情境问题等方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再次,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策略的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教授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计划的制定和学习进程的管理,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学习自主性。

最后,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新高考背景下教学的对策与思考

新高考背景下教学的对策与思考

新高考背景下教学的对策与思考随着新高考政策的实施,教学方式和方法也正在发生着变革。

在这个背景下,如何进行教学的改革,以适应新高考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新高考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不再仅仅看重分数,而是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因此,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可以通过开展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高考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教师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进行学习内容的选择,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新高考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可以通过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创新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还应该注重个性化教学。

新高考要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学应该注重个性化教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可以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和特长,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是关键。

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应该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

教师应该积极参加教师培训和专业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科的前沿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新高考背景下的教育理念

新高考背景下的教育理念

新高考背景下的教育理念高考,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近年来,新高考改革的推进为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也促使我们对教育理念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

新高考强调的是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过去的传统高考模式下,学生往往被要求在固定的学科组合中进行选择,限制了他们的兴趣和特长的发挥。

而新高考则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优势和未来的职业规划来选择科目组合。

这种变革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个体差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高考还突出了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性。

不再仅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

这意味着教育不再是片面追求分数,而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学校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综合素质的提升,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有担当、有能力的社会公民。

在新高考背景下,教育的目标也在发生着变化。

教育不再是为了培养只会考试的“机器”,而是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创新思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而实践能力则是将想法转化为实际成果的重要保障。

因此,学校和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探索。

同时,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能力。

为了适应新高考的要求,教学方法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应该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例如,在课堂上可以设置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方式来寻找解决方案。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此外,新高考背景下的教育还需要注重学科融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

新高考备考的新理念

新高考备考的新理念

新高考备考的新理念
简介
新高考是中国教育系统中的一项重大改革,为了更好地应对新高考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备考理念。

本文将介绍一些简单且无法律复杂性的备考策略,以帮助学生在新高考中取得成功。

独立决策
在备考过程中,我们应该始终独立决策,不依赖他人的帮助。

这意味着我们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备考计划和策略。

不要盲目追随他人的建议,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决策。

发挥优势
作为一名新高考备考者,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科目和领域,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并加强这些方面的研究。

通过发挥自己的优势,我们可以更高效地提高成绩。

简单策略
在备考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简单策略,避免复杂的备考方法。

过于复杂的备考策略可能会使我们感到不知所措,增加备考的压力。

相反,我们应该选择简单直接的方法,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扎实
的研究。

不引用不可确认的内容
在备考过程中,我们应该避免引用无法确认的内容。

这包括一
些来源不明确或不可靠的资料。

我们应该选择权威可靠的研究资料,确保我们所学的内容是准确可信的。

结论
在新高考备考中,我们应该采取独立决策、发挥优势、遵循简
单策略和避免引用不可确认的内容。

通过这些新的备考理念,我们
可以更好地应对新高考的挑战,取得优异的成绩。

新高考备考的新理念

新高考备考的新理念

新高考备考的新理念引言新高考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次重要变革,旨在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新高考备考的新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新高考备考的新理念。

一、学生发展为核心1. 尊重学生兴趣: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合理规划,发挥潜能,实现个性化发展。

2. 全面提高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审美素养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1. 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和特长,实施差异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2. 自主:鼓励学生自主,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提高学生的兴趣。

3. 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

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1. 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能力。

四、注重创新能力培养1. 启发式教学: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 研究性:开展研究性,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 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

结语新高考备考的新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教育部门和学校应积极探索和实践新高考备考的新理念,为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新高考】新高考改革解读及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建议

【新高考】新高考改革解读及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建议

【新高考】新高考改革解读及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建议新高考改革解读及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建议新高考改革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旧格局;使学生自主选择权大大增加;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录取模式有了新的格局;为招生取向带来新的变化。

这些充分证明了新高考改革的价值所在。

一、新高考制度的基本精神和举措(一)基本精神新高考制度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基本精神主要表现在:一是取消加分事项,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

一定程度上将弄虚作假、徇私舞弊、钱权交易的存在扼殺在摇篮中。

高考公平关系千万考生的切身利益,关乎着无数家庭的喜怒哀乐。

二是走班制实行尊重了学生个性发展。

新高考要求选课走班制是学校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尊重,也为每个学生发展特长方面提供了可能性,也鼓励了学生能够很好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取其学生所长,进行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出大量的具有个性化的创新型人才。

三是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培养,这也刚好迎合素质教育的倡导,也是对核心素养的充分表达。

四是新高考方案的提出,加重了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并向农村和边远地区靠拢。

(二)重要举措1.一考定终身的旧格局已被打破。

自从1977年高考恢复至今已41年,现今是知识、信息技术爆炸时代,传统的高考制度已满足不了当今时代的发展。

传统高考模式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考试是教师教学的法宝,分成了学生学习的命根,大多数学校唯“升学率”是图,家长拿孩子的“分数”是问,社会唯“名牌高学历”是追。

唯分数论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得学校家长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

2.学生自主选择权大大增加。

新高考改革意见中,新高考取消文理分科这一环节,打破了传统文科考“政史地”,理科考“理化生”模式。

新高考做到了文理科不分家,考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自行选择所要考取科目,这样赋予了考生更大的选择权,给予学生更多的“学其所好,考取所长”的机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产生自我效能感。

新高考新理念新思考

新高考新理念新思考

新高考新理念新思考一,教育思想以及教育理念方面:1.教师要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高中教师应知晓本学科初中阶段所学习的内客,熟悉初中教材很有必要,以确保高中教学与初中内答的不脱节,学校要提供给高中教师初中教材。

高中教师要善干建构本学科初高中完整的知识体系。

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按照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水平。

要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

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将不能适交新高考的命题要求。

3.全体高中故师必须认真研读两本书《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普通高中xx学科课程标准》4.新高考命题改革的思想理念,要有认知。

(1)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

(2)试题具有时代性,紧密联系当前社会和科技发展。

(3)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4)试题具有开放性,教学活动过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5)加强思维能力的考查。

(6)注重考查基础以及问题的本质,教学必须回归教材和课程标准,反对教辅替代教材(7)命题改革创新,要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倍养。

5.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1)教研研变化(课标、教材);研新高考评价体系;研课堂教学实施;研学生学情。

(2)课堂学科育人、核心素养、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基于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高效课堂。

(3)教师:专业水平、钻研精神、工作态度、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一样不能少。

始终保特最美的教育姿态,精教促学的环节:教师课前要对学习目标精准设定;要对学习内容精心准备;对学生学情精准把握;做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

(4)学生善于制自己的情绪,善于掌握学习的方法,勤奋不可少,方略很重要,时刻知晓自己求知的意义。

新高考改革的研究分析

新高考改革的研究分析

新高考改革的研究分析新高考是我国教育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教育和评价体系。

该涉及到学科设置、考试评价、招生录取等多个方面,对学生、教师及整个教育系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新高考的研究分析。

首先,新高考的核心目标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以往高考制度过于注重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应试能力,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高考通过引入选考科目和特长生招生计划,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并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其次,新高考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传统的高考制度对学生的压力较大,导致学生普遍存在课外负担重、缺乏时间进行兴趣爱好培养的问题。

新高考鼓励学生选择选考科目,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发展兴趣爱好和特长的机会。

再次,新高考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公平。

以往高考制度过于注重分数和分数线,学校、教师会为了提高升学率而过分关注应试技巧和提高分数。

而新高考强调素质教育,引入综合素质评价和录取方式,使学校和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同时,新高考还取消了高考加分政策,减少了地域、贫困等因素对学生录取的影响,提高了教育公平性。

然而,新高考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由于力度大、影响面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此外,后的评价体系和录取方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实施,以确保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另外,学校和教师要适应新高考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模式,需要时间和培训。

综上所述,新高考是对传统高考制度的一次重要,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

虽然新高考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但通过持续和完善,相信可以推动我国教育向着更加全面、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新高考模式下的教育理念

新高考模式下的教育理念

新高考模式下的教育理念高考,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关系着千万学子的未来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教育理念和社会的人才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高考模式应运而生,为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促使我们对教育理念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

新高考模式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打破了传统的文理分科,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自主权。

在过去,学生往往在高二时就被硬性地划分到文科或理科班,学习固定的科目组合。

这种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但却限制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的发展。

而新高考模式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优势和未来的职业规划,自由选择科目组合。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理念从“一刀切”转向“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选择,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在新高考模式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变得尤为重要。

学生不再仅仅关注几门高考科目,而是需要在多个学科领域都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素养。

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等。

例如,学校可以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组织各类社团活动和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发展。

同时,新高考模式也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自由选择科目和课程的情况下,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学习有清晰的规划和目标。

他们需要学会自主安排学习时间,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理念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供学习资源和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新高考模式还对教育评价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高考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依据,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容易导致学生过度追求分数,忽视了自身的全面发展。

而新高考模式下,教育评价更加多元化,除了考试成绩外,还会综合考虑学生的课程修习情况、综合素质评价等。

新高考改革的实际困境及其应对

新高考改革的实际困境及其应对

新高考改革的实际困境及其应对目录一、新高考改革概述 (2)1. 新高考改革背景 (3)2. 新高考改革目标 (4)二、新高考改革的实际困境 (4)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6)2. 考试科目设置与高中课程衔接问题 (7)3. 高考评价体系不完善 (9)4. 考生心理健康与学业压力问题 (10)5. 政策执行力度与教师培训问题 (11)三、应对新高考改革的策略 (12)1. 加强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 (14)2. 完善考试科目设置与高中课程的衔接 (15)3. 构建科学的高考评价体系 (16)4.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业压力问题 (17)5. 提高政策执行力度与加强教师培训 (18)四、案例分析 (19)1. 成功实施新高考改革的地区或学校案例 (21)2. 新高考改革过程中的挑战与应对经验教训 (21)五、结论与展望 (23)1. 新高考改革的成效与影响 (24)2. 对未来新高考改革的建议与展望 (25)一、新高考改革概述新高考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教育公平。

该改革以新课程改革为基础,对高考制度进行全面调整和优化,主要涉及考试科目的设置、考试内容的改革、考试方式的创新以及招生录取机制的完善等方面。

新高考改革旨在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为高校选拔优秀人才提供更加科学、公正的机制。

在实际推行过程中,新高考改革也面临一些实际困境,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新高考改革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调整考试科目的设置以更好地适应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求,改革考试内容以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创新考试方式以更加科学、公正地评价学生水平,以及完善招生录取机制以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等。

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促进教育公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在实际推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新高考改革也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

高中语文论文:“四新”形势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新作为点

高中语文论文:“四新”形势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新作为点

高中语文论文:“四新”形势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新作为点我们所说的“四新”是指新课程(方案、标准)、新教材、新高考、新课堂。

新形势下,我们高中语文教学除了守正之外,仍要有创新。

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在如下五个方面有新的作为。

一、教考一致2021年《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全面落地,提出了“一核”(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四层”(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翼”(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概念及其在素质教育发展中的内涵,创造性地为广大教师解决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

同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方案(2020年修订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的完善,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即“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育人观和课程目标,让高中语文老师明确了“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样的程度”。

成为了老师们的基本遵循。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写的统编教材正被推广使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方案(2017年修订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的完美呈现。

2021年被称为湖南省的新高考元年,至今已两年。

期间,高中语文老师可能有一个困惑:如何实现教考一致?建议根据各校学情落实教材的使用,应教尽教。

现行统编教材包括单元导语、课文、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写作指导等五个方面的内容,采用的是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双线并行的结构组织单元、课文。

为了指导教师更好地使用好教材,还提供了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

《教师教学用书》包含了单元目标、编写意图、教学指导、课文解说、单元学习任务、单元教学设计举例、资料链接等七个内容,建议老师们认真阅读,用心体会,根据学校的学情,落实好新教材的使用。

要用新教材上新课,而不是新教材老课堂。

如果说教考不一致,甚至是脱节,就一定要在教师的“教”上进行反思。

新高考下的教学理念更新

新高考下的教学理念更新

新高考下的教学理念更新高考,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改革与发展。

新高考的推行,更是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也对教学理念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在新高考的背景下,教师们需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以适应新的教育形势,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新高考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传统的高考模式往往采用统一的考试科目和标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的发挥。

而新高考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优势和未来的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考试科目组合。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一刀切”地对待所有学生,而是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他们的选择,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支持。

比如,对于对文科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文学作品阅读和写作指导;对于擅长理科的学生,鼓励他们参与实验探究和科技创新活动。

通过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充分发挥潜力。

新高考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除了学科知识的学习,新高考还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的发展。

这意味着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和书本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科研项目等,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活动,让他们深入了解社会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科技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更学会学习和思考。

新高考促进了学科融合。

在新高考的模式下,学科之间的界限不再那么分明,很多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因此,教师需要树立学科融合的教学理念,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引导学生从跨学科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比如,在讲解地理中的气候变化问题时,可以引入化学中的温室气体知识,以及数学中的数据分析方法;在学习历史中的经济发展时,可以结合政治中的政策因素和经济学科中的相关理论。

普通高中三新四行动文件

普通高中三新四行动文件

普通高中三新四行动文件摘要:一、背景介绍1.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重要性2.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改革目标3.“三新四行动”文件的出台背景及意义二、三新四行动文件的主要内容1.“三新”的含义与目标2.“四行动”的具体措施3.对教师、学校、教育部门的要求三、新课程改革的推进1.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2.课程设置与课时分配的调整3.教学方法改革与课堂实践四、新教材建设的推进1.教材编写原则与要求2.教材选用与审查制度3.教材的推广与应用五、新高考改革的推进1.高考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2.考试招生制度的具体改革措施3.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六、三新四行动文件的实施效果及展望1.改革成果与亮点2.面临的挑战与问题3.未来发展趋势与建议正文:普通高中三新四行动文件是指我国在普通高中教育领域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旨在推进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全面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背景介绍在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对于学生未来人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不断提高,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适应这一需求,我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其中包括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改革,旨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教育体系。

“三新四行动”文件的出台,明确了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改革的总体目标、具体措施和实施要求,对于推进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二、三新四行动文件的主要内容1.“三新”的含义与目标新课程: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时代性、开放性。

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高质量、多样化的教材,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提高教材的适用性和实效性。

新高考: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考制度,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模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2.“四行动”的具体措施行动一:完善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照SOLO评分标准,这样的答题属于多点结构层次 (muhistructural)。考生找到了4个解决问题的思路, 却未能把这些思路有机地整合起来,没有做到史论结 合,缺乏逻辑性,因此该题可计5分。
例3:(1)要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必须废除旧奴隶、封 建制度,雇佣劳动关系,形成新的生产方式,形成良好 的经济模式。(2)并且拥有雄厚的农业基础,资金要多, 规模大,技术要先进,社会要稳定,思想文化观念要改 变。 分析:答题有明确观点;在论证的过程中,包含两个比 较清晰的层次,即废除旧制度和所需的新条件,但是无 具体史实例证,历史条件列举不充分;有完整的表述, 但行文有自相矛盾之处,可记7分。 按照SOLO评分标准,这样的答题属于关联结构层次 (relational)。考生找到了2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能 够把这些思路结合起来思考,但是内容之间没有形成逻 辑关系。该考生的思维仍属于关联结构的低层次。因此 计7分,仍属于评分参考中的第二等。
尽管考生考试结束后反映考题“超纲”,教师也大声疾呼 选做题与选修教材毫无关系,但这种命题方式能从根本上否定 “背多分”这种历史接受性学习方式。近年宁夏、海南新课改 高考试卷中关于改革的选做题指向性非常明确,2010年湖南省 很多学校在备考过程中,自信地认为9次变革,有3次不作高考 要求,在余下的6次变革中又进行反复比较,认为高考考哪些变 革的可能性比较大,进行押题、猜题。殊不知,命题者跳出常 规的思路,执行考试说明中“不拘泥教材”的基本精神,强调 教材是载体,因此改革史和战争史的两道选做题,都是教材中 从来没出现过的内容。它以明确无误的方式向高中历史教师和 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提供了这样的信息,即学习选修课程教材 时,以改革史和战争史的材料为依托,强力推广材料教学法, 指导学生在理解中真正领悟历史,在探究中反思历史。教材应 当是学生研究历史问题的范本,提高历史学科能力的素材,而 不是历史教学的全部。时下高考历史试题对只知道死记硬背的 考生而言,基本没有出路。
案例2:2010年新课标卷材料题第40题 第(1)问明代江南工业的特点。 第(2)问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及特征。 第(3)问对“历史前提”的认识
从创设全新情境、考查思维能力和人文 素养角度命题。
在前三年的高考中,试题就开始大量启用新材料、新 情境,构建全新的情境以考查学生的综合学科素质。2010 年的高考试题,在此前的基础上更前进了一步,突出地体现 了新课程的“开放性”理念,答案选项采用了多元、前沿的 学术观点。
高考学生答题及评分案例分析
例1:“历史发展到一定的时候,所必然发生的事就像中 国共产党必然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胜利,一件事情的发 展必须要有前提,历史事件发生的前提即历史前提。”
分析:按照评分参考提供的标准,答题观点不明确,内 容与题目要求风马牛不相及,论述不充分,表达不清晰, 属于第三等的0分卷。按照SOLO评分标准,这样的答题 属于前结构层次(prestructural)。考生基本上没有理解 问题,也就无从解决问题,只是提供了一些逻辑混乱、 没有论据支撑的文字,因此计0分是合理的。
案例3:(2010年新课标卷24题) 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 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本题考查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 ,作为2010 年高考试题的“开篇之作”,仍可归类为“文史 常识”题,但与前几年湖南卷的“文史常识”题 (2007年考查“谥号”、2008年考查“阴阳”、 2009年考查“姓氏”)相比难度大大降低。考生 只要对西周分封的诸侯国有初步了解,甚至只凭 平时所熟知的“齐鲁大地”即可作出正确判断。
例2:(1)商品经济发达。 (2)机械化程度高,形成雇 佣关系。 (3)思想的解放。 (4)民族的独立、新制度的 建立。 (5)新兴资产阶级的兴起。
分析:答题没有明确观点,从商品经济、雇佣关系、 思想解放、新制度等角度,这样考虑“历史前提”, 思路有合理性,但有论无史,论述欠充分,表达不清 晰,属于第三等的5分卷。
2010年新课程全国文综卷第40题,从题目的整体 构思、材料的选取、问题的设计等方面,突破了传统历 史试题对考生的高级思维能力考查不足的瓶颈,是一道 不可多得的优秀试题。第3问评分参考的设定,更是画 龙点睛之笔。教育部考试中心提供的评分参考,具体内 容如下:第40(3)(13分)
第一等(13-11分) ①观点明确; ②能有机结合材 料并充分利用中 外史实,多角度 论证观点; ③逻辑严密,论 述充分,表达清 晰。 第二等(10-6分) ①观点较明确; ②能结合材料或 利用相关史实论 证; ③论述较充分, 表达清晰。 第三等(5-0分)充分,表 达不清晰。
关于SOLO分类评价法
澳大利亚学者约翰· 比格思教授(John Biggs)1982年根 据心理学建构理论提出SOLO(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评价模式,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基本特 征的质性评价方法,主要用于判断学生在回答某一具体问题时 的思维结构的状态,处于哪一层次。这种分析学生解决一个问 题时所达到的思维高度的评价方法就称为solo分类评价法。 solo分类评价法意在为学校教师提供一种描述并评价学习 者学习结果的系统方法。比格思教授认为,学习结构的复杂性 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量的方面,即学习要点的数量;二是质 的方面,即如何建构学习要点。
考试中心没有提供样板式标准答案,只是提 供三个具体的思维层次,就是希望各地在评阅该题 时,不要用传统的采分点计分法,而运用SOLO分 类计分法。这种评卷方法全称为“可观察的学习成 果结构(Structu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计分法。它是按照考生的思维层次, 由低到高的顺序,分前结构状态、单点结构、多点 结构、关联结构及抽象拓展等层次,对考生答题情 况进行评分。
从上述分类法中我们首先可以看到,比格斯提 出的思维分类结构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类型, 具体说来就是从点、线、面、立体、系统的发展过 程,思维结构越复杂,思维能力的层次也就越高。 其次,SOLO分类的焦点集中在学生回答问题的 “质”,而不是回答问题的“量”。虽然没有量的 支撑,质是无从体现的,但针对“质”的评价与针 对“量”的评价的确大有区别。例如,传统高考历 史题目中的主观题评卷,我们就习惯于把答案细分 为若干个采分点来打分,这基本上就是一种针对 “量”的评价方法。SOLO评价不在乎学生答对了多 少个与标准答案相近的字眼,更不在乎学生写出了 多少字,只是力求从学生的回答中分析出他能够达 到哪一思维层次。
案例4:(2010年新课标卷25题)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 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 ··· 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本题考查学生对郡县制的理解以及从文字史料中提 取信息能力,我省高考阅卷抽样结果的平均分竟然不 到0.5分,考生得分率最低,属于高难题。高考试题注 重对教学的导向作用,注重其自身的教育功能。第25 题在此前高考关于柳宗元《封建论》中“封建”所认 知的基础上,2010年进一步提出“公天下”的新命题, 强调对地方“累世公卿”的突破,指出选官制度的诞 生。
案例5:(2010年新课标卷第40题第(3)问对恩 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大大突破传统旧教 材对“政治制度”这一前提的认知。市场的重要性、 资金、劳动力、技术、劳力等要素的前提性地位提 高,有利于解放思想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本题 考查了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 “论证和探讨 问题”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本题分值较大,又属 于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对恩格斯的观点在史论结 合、观点明确的基础上进行完整阐述,难度较大。 考生抽样平均分仅为3.42分,实在是“惨不忍睹”。
注重对学生“历史研究方法”的考查 ,从以 “事件”为中心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熟悉程度到 以“问题”为中心设置情境考查学生解读历史问 题的能力,是高考历史试题命题思路的重大转变。
从学术热点与新课改理念结合的角度命题。 从全卷的选材上来看,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 流通领域的变化,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转型,英国 工业发展的阶段性,唐代盐税的变革,王安石的哲 学思想,这都是近年来历史学术界热门的话题。命 题人在选取学术热点为依托进行命题的同时,注意 了这些理论前沿和中学教学内容的结合,使得2010 年的试题立意高远却脚踏实地,新颖灵活却不 “偏”、“怪”、“冷”,很好地兼顾了“学术性” 和“探究性”,实现了学术前沿和中学教学实际的 “无缝对接”。
3、能力考查力度到位——4项能力考查基本涵盖 一是突出历史学科特征,材料解读铺满整张试卷;
二是对有效调动并综合运用知识和信息能力的考查贯 穿始终; 三是对知识记忆的考查大大淡化; 四是综合题更加强调独立分析、阐述问题的能力。
1、试卷结构新
2、命题视角新
一是从“史学方法”的角度命题。 二是从学术热点与新课改理念结合的角度命题。
三是从创设全新情境、考查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 角度命题。
四是从拓展新知实现再教育的角度命题。
案例1: (2010年新课标卷35题)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 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 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 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 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 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我们过去老是批评高考试卷没有考察考生的思维,很难拉 开优等考生与中上水平的考生之间的差距。2010年40题(3) 小题,用一个13分分值的题,对考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查。为了体现“大开放” 的基本原则,国家考试中心颁发的参考答案,只提到答题三个 层次的基本要求,没有提供具体答案,具有很强的探究性和开 放性。在阅卷过程中,过去“采分点”计分方法被这种新题型 所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实行“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 (Structu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 ”计分 的方法。它按照考生的思维层次,由低到高的顺序分前结构状 态、单点结构、关联结构等,对考生答题情况进行评分。分值 的幅度之多(原来最多4分,这次有13分)、开放的程度之深 (原来评价洋务运动进行开放性试题设计,但答案是死记硬背 的结果,而2010年这道题完全要考生临场组织素材,进行小 论文式的作答)、拉开的距离之大,这都是历年试卷无法企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