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教师编制招聘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教师编制招聘考试试题
1.适当的过度学习有利于记忆的保持,一般来说,学习程度以()为最佳,其效应也最大。

A.110%
B.130%
C.150%
D.200%
2.安德森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对知识进行分类,其中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等的描述属于()。

A.隐性知识
B.显性知识
C.程序性知识
D.陈述性知识
3.数学课上,教师在黑板上清楚而细致地演算例题,这是为了学生能更好进行()。

A.原型定向
B.原型模型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4.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前苏联心理学家是()。

A.加里培林
B.维果斯基
C.布鲁纳
D.贾德
5.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不包括()。

A.家庭教养方式
B.道德认知
C.社会风气
D.同伴群体
6.如果一个孩子在听了“海因兹偷药”的故事后,认为“海因兹应该去偷药,谁让那个药剂师那么坏,便宜一点不就好了吗”,这个孩子所处的道德发展阶段是()。

A.前习俗水平
B.后习俗水平
C.准习俗水平
D.习俗水平
7.以下属于酝酿效应的例子的是()。

A.看到鸟飞,发明了风筝
B.想了好久都想不出办法干脆不想了,结果过一会突然有了解答
C.看到别人的办法不错也跟着用
D.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8.下列行为中,体现操作技能的有(多项选择题)。

A.演唱
B.文学创作
C.打球
D.运算
E.心算
9.学校通过对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可以逐渐改变社会风气。

(判断题)
10.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智力与道德判断、道德行为是有关系的,尤其是在童年和少年时代,聪明儿童行为动机的道德判断的得分都比智力中等的儿童高。

(判断题)
1.【答案】C。

过度学习又称为“过度识记”,是指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继续识记的记忆。

实验证明,过度学习达到50%,即学习熟练程度达到150%时,学习的效果最好。

2.【答案】D。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等的描述。

3.【答案】A。

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次序、动作执行要求),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如何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题干中老师来做示范,使得学生知道该如何完成计算,属于原型定向。

4.【答案】A。

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

5.【答案】B。

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外部条件有:家庭、学校、社会;内部条件有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

故选B。

6.【答案】A。

题干中的孩子处于前习俗水平的相对功利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判定某一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题干中的儿童认为海因兹的妻子需要这种药,所以应该去偷属于相对功利阶段的表现。

7.【答案】B。

有人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答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这时常常可以很快找到解决方法。

许多科学家在研究工作中都报告过许多这类经历。

这种现象称之为酝酿效应。

酝酿效应打破了解决问题不恰当思路的定势,从而促进了新思路的产生。

8.【答案】AC。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操作活动方式。

9.【答案】√。

社会风气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学生优良品行的形成,同时学生的优良品德的建立也可以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

10.【答案】√。

研究结果表明:智力与道德判断、道德行为是有关系的,尤其是在童年和少年时代,聪明的儿童在行为动机的道德判断上的得分都比智力中等儿童的高。

1.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生观是()。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单纯抽象的学习者
④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评价模式是()。

A.目标评价模式
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
D.以上都不对
3.在我国当前实行的三级课程管理中新增的课程是()。

A.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
B.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C.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D.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4.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具体要求有(多项选择题)。

A.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B.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C.从教学与社会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者
D.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5.历史上最早把“课程”用作一个专门的教育术语的教育家是斯宾塞。

(判断题)
6.课程即学生所学的科目的教材。

(判断题)
7.师生关系是隐性课程。

(判断题)
8.必修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

(判断题)
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这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主要特征。

(判断题)
10.尽管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但这并不否定“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重要性。

相反,“知识与能力”目标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在三维目标中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判断题)
1.【答案】D。

新课程提倡的学生观内容包括:第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所以①②④符合要求,答案为D。

2.【答案】A。

目标评级模式代表人物是泰勒,基本观点包括(1)确定课程目标(最为关键的一步);(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3.【答案】C。

我国当前实行的三级课程管理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管理。

4.【答案】ABD。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上来看,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5.【答案】√。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其名著《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第一个提出“课程”这个教育术语。

6.【答案】×。

仅仅把课程等同于学生将要学习的教材内容,未能把学生从特定的教学活动方式中实际获得的学习经验也看成是课程的有机要素,这是传统课程观的一个误区。

7.【答案】√。

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叫隐性课程。

8.【答案】√。

必修课程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制定的、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科目。

它是个体社会化的基础,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

9.【答案】√。

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不同,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10.【答案】√。

新课程改革强调三维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