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肉食品行业现状及发展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肉食品行业现状及发展分析我国肉类生产及其加工业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产肉大国。1990年肉类总产量攀升至世界第一位,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为世界肉类生产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00年我国肉类总产量约在620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20%以上,比1996年的4827万吨,增产1400多万吨,“九五”期间年均增幅接近6%,人均年占有量由1996年的39KG,增加到48KG,年均增长约1.8KG。经过“九五”的发展,我国肉类生产由供不求转向了买方市场,并形成了肉类价格的全面下滑。肉类市场的流通格局也发生了显着变化,肉类加工制品发展快,科技含量逐步提高,已经开始与国际先进的加工技术接轨,有些生产工艺及加工技术甚至走在了世界前列。

2、我国肉食品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肉制品工业发展梗概

我国肉制品是由中国传统风味肉制品(中式)和西式肉制品两部分所组成,前者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后者在鸦片战争之后传入我国,有150多年的发展经验。在我国,肉制品获得真正的发展,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二十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制定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我国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潜在的巨大能量开始了井喷式的爆发,为我国中西式肉制品的发展从原料到市场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我国肉制品工业由此进入一个崭新的高速发展时期。

1980年,我国肉类总产量已达万吨,人均年占有量12.2KG,我国政府取消

了自解放以来一直实行的生肉凭票证限量供应的政策,12亿中国人可以按自己的需求从市场任意购买,消费者也从以前选购肥肉转向精瘦肉,1984年在某些地区还出现农民卖猪难的现象。1990年,我国肉类总产量达到2857万吨,第一次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十多年来我国肉类总产量每年约以8-10%的速度在递增,同时,丰富的原材料和消费者在肉食方面多品种、高品质、方便化的需求,促进了我国肉制品迅速地、大规模地发展。

自八十年代初,我国各地的肉联厂纷纷进行技术改造,扩建或新建肉制品加工车间,随着开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和国外技术的导入,我国肉制品加工业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西式肉制品生产热潮,西式火腿、香肠和培根等产品在国内的大中城市得到了推广和普及。

八十年代末到现在,一批以生产高温火腿肠为主的中型肉联厂迅速崛起,如洛阳肉联厂、漯河肉联厂等,日产量高达500-600吨之多,成为世界级的大工厂,随后依此相继组建了春都集团和双汇集团,并在1995年跨入全国工业500强企业之列。同时,一批体制更灵活的民营肉制品加工企业也迅速壮大,快步加入到行业排头兵的行列,如山东金锣、南京雨润、山东联合和山东得利斯等。肉制品产品也更加多元化,形成了高温肉制品系列、低温肉制品系列、冻猪肉、保鲜肉及其副产品系列,进一步丰富了广大人民的日常消费。

我国肉制品产量、品种和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和消费者经济状况的改善,肉制品生产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产销量逐年提高。

1981年国有商业系统的肉制品产量为14万吨,以后逐年迅速上升。1985年后,随着非国有肉制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兴起,国有商业系统的产量有所下降。

目前,我国肉制品产量约占肉类总产量的%,每年大约240万吨,其中火腿肠占肉制品总产量将近三分之一。

中式肉制品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伴随西式肉制品设备和技术的引进,我国肉制品的产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西式肉制品产量迅速提高,出现了西式工艺,中式风味的趋势。1986年全国西式肉制品已占肉制品总量的50%,开始与中式肉制品分庭抗礼,1987年更是上升到%,第一次超过中式肉制品的产量。但自九十年代开始,由于不少西式肉制品生产厂家借助于先进的乳化和腌制技术,过量使用低价填充料和保水剂,西式肉制品的质量严重滑坡,让消费者重新怀念色香味形俱佳的中式肉制品,这一趋势再次发生逆转,目前,二者基本上平分秋色。

肉制品加工企业状况

近年来,由于我国肉类生产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中国肉食品工业的迅速崛起。在我国,食品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已经座上头把交椅,而肉类工业总产值仅占其中第四位,发展潜力相当可观。我国肉类行业现有2000多个加工企业,其中大中型企业200多家,还有总量300万吨以上的冷藏设施,但是大多数企业是由原国有肉联或者肉食品加工企业改建或扩建而成,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无法适应肉类生产及其加工业的发展,因此,大多数处于亏损或关停并转状态。

可喜的是,从八十年代中期,外资与中外合资肉类加工企业及民营加工企业迅速发展,现今已有数百家。这意味着我国肉类加工业在组织形式、产品结构、技术进步和营销方式等方面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逐步实现与市场经济接轨,与国际化接轨。

肉制品加工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肉制品加工业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产品结构不太合理,产品科技含量比较低,新产品开发能力较弱。具体可概括为三多三少:即高温肉制品多,低温肉制品少;初级加工多,精深加工少;老产品多,新产品少。这充分反映了我国肉类科技与加工水平还比较低,不能适应我国肉类生产高速发展和人们消费增长的需要,特别是肉制品产量仅占肉类总产量的%,年人均仅仅1.8KG,与国外发达国家肉制品占肉类总产量的50%相比,差距显而易见。

3、我国肉食品行业发展趋势

近几年,我国肉类消费发生了明显的结构变化,呈现了从冷冻肉到热鲜肉,再从热鲜肉到冷却肉的发展趋势,形成了“热鲜肉广天下,冷冻肉争天下,冷却肉甲天下”的格局。同时,因消费市场的变化,也带动了我国肉类加工业的顺势变化。

冷却肉是生肉消费的发展方向

发达国家的超级市场里基本上都是冷却肉。我国少数大型肉类加工企业已经觉醒,如双汇、金锣等自去年开始筹建连锁店,大批量生产销售冷却肉,冷却肉经济、实惠、方便,深受消费者的欢迎,有放心肉之称,市场反映强烈,发展势头迅猛,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生肉消费的主流和必然的发展趋势。

热鲜肉、冷冻肉和冷却肉是生肉消费的三种形态。

冷却肉:营养、卫生、安全、鲜嫩,有适当的保质期。

热鲜肉:不卫生、细菌容易繁殖、肉质下降,保质期很短。

冷冻肉:肉汁和营养流失、嫩度和鲜度降低,但保质期较长。

速冻方便肉食品发展迅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