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到底什么样(二)
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模式
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模式【摘要】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这只有这样,才能让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的。
【关键词】新课程理想课程模式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应是什么样的?在解读了新课程标准后,结合素质教育观点,学生发展观点,我认为应该达到以下几个标准:1.一堂理想的数学课应是师生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1.1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堂好的数学课必须注重新课的导入,最好能造成悬念,以便使学生很快进入状态,让学生情驻于课堂,让学生有欲罢不能之感。
例如:在讲解平方差公式前,可设计这样一道问题:有哪个同学能最快的计算出:1003【sup】2【/sup】-997【sup】2【/sup】,这样学生跃跃欲试,有了迫切解决问题的共鸣,这时教师乘机指出:等学完平方差公式“之后,这个问题就是小菜一碟了。
”1.2 一堂好的数学课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教师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设计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则体现了教师的智慧,让学生在走出教室时仍面对问题,怀抱好奇,正是课堂设计的成功之处。
例如:在讲过轴对称之后,可以设计这样一组问题:1.2.1 在河流的两岸有两个村庄A和B,现要在河边上建一水电站,向两个村庄送水,问水电站建在何处,可使所用的水管最短。
1.2.2 在河流的同侧有两个村庄A和B,现要在河岸上建一水电站,向两个村庄送水,问水电站建在何处,可使所用的水管最短。
1.2.3 在两条交叉的道路边上,各有一个邮箱,中间有个邮局,邮电员要到两侧的邮箱中取回信件,再回到邮局,问邮箱设在何处?才能使邮电员所走的路程最短。
新课标下,理想课堂的10条基本要求
新课标下,理想课堂的10条基本要求基于理想课堂的四大愿景:(一)改善学生在课堂上的存在状态,提升学生学习生活质量,让学生经历美好的课堂生活;(二)改善教师在课堂上的生活状态,创造教师的幸福生活;(三)对教学内容做有价值的选择和组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学生幸福生活奠基;(四)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方式,实施有效教学。
01、建设良好教学关系,尊重学生,接纳学生,信任学生,激励学生,保护学生私密领域这一条强调,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教学从建立良好教学关系开始。
可以观察的点:绝大多数同学能从老师的目光和活动范围中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亲近,这是对教师关注范围的要求,相应地也是对教师课堂站位、走动路线的建议;在接触和关注学生的过程中,所有学生都被接纳,没有学生被歧视和被放弃;学生的真诚的学习和交流是安全的;学生的生命状态是舒展、相对自然的。
02、有清晰明确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在教学目标中有基础性,一方面是对本次教学中的教学材料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等进行了理性分辨和梳理;二是能清楚地说明“学生要学的东西是什么”,并能在教学中体现和实现教学的主要内容。
03、教学内容对学生具有合理性和内在的感召性教学内容和要求对当下学生具有合理性,教学内容和要求对当下的学生有较大价值,能体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和要求;学习内容对学生构成了挑战并且适合他们学习,这是教学内容的价值性和难度要求。
同时,教学内容的处理和表现对学习者具有一种内在的感召性,学生体会或理解了学习该内容对自身的意义和价值,这主要是要求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为了学生生活,要关注两个方面的学习内容处理:一方面要来源于生活使学习内容“有根”,另一方面要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使知识“有用”;整个学习过程有学习结构、思维过程的展示和梳理,学习“有法”,能体现教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
04、教学内容具有逻辑性、关联性、递进性、结构性、发展性在充分研究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关注和体现了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联、递进层次、结构跃迁。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构成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学生、教师和教学内容。
教师如何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达到学习目标,进而有效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是一个永远值得探讨的问题。
理想课堂是什么样的呢?一、从状态看,理想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和享受美好生活的课有人认为教育是生活的预备,犹如一根长长的甘蔗,能从不甜的一头吃起,是怀着“后面能吃到甜的理想”。
但这样的做法会出现一个问题,在吃的过程中总感觉不到甜味,会不会产生这根甘蔗不甜的认识而放弃吃这根甘蔗。
推而广之,教育中有没有因为没有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而放弃学习的。
一种放弃是辍学、弃学和逃学,最常见的放弃是身体逃无可逃而选择心逃,课堂上那些神情冷漠、目光呆滞的学生告诉我们,他们的心已不在课堂,不在学习中了。
试想一下,如果允许,有多少学生会选择从我们的课堂上逃走?绩优生逼着教师钻研教材,绩差生逼着教师改进教法。
让学生能继续吃甘蔗就要让他们能吃到甜味,愿意到课堂上学习首先应该是课堂学习有快乐,因此我愿把目光放在学生的脸上,放在学生的眼神中,我希望读出他们因为受重视而自尊自信,因为课堂能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成长而充满渴望,因为参与其中而获得认同感和成就感,因“有所得”而“欣欣然”。
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经历思考、体验、交流、归纳的过程,特别是在课堂中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限制学生的思维。
二、从投入和产出看,理想课堂是有效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困惑,一是难以化解课时紧、任务重的问题;二是难以处理概念教学中概念的发生过程和巩固概念的时间分配问题。
经常出现拖堂现象,课堂小结也来不及作。
课堂生成的成功与否,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是重要指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把握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导致课堂时间分配严重失衡主要原因是:①问题往往铺得太开;②引入的问题容量过大;③问题设计针对性不强;④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常常影响着课堂的节奏;⑤学生的水平差异对课堂教学中过程与结果的时间分配也有一定的影响。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随着教育的推进,我国于2024年颁布了新课程标准,这标志着我国课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将深刻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与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更好地发展多样化的能力和素养。
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三个方面具体分析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
首先,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目标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着重于知识的输入和记忆,而新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发展置于核心地位。
课堂教学的目标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通过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合作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等。
例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和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其次,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教师的授课,学生被动接受。
而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这一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课堂不再是教师单向传授知识,而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共同学习的过程。
教师需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通过设计问题、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相互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最后,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评价方式也随之改变。
传统的课堂评价注重考试成绩和记忆能力,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综合素养。
而新课程标准倡导综合评价,注重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的发展情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与探究,通过观察、讨论和思考等方式,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的发展。
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将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通过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和综合评价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好地发展多样化的能力和素养。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新课程理念下的理想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的理想课堂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行为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课堂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生命得到尊重。
但,冷静地审视与反思我们的课堂,还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赶时髦的“浮躁”现象。
教学应该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扎扎实实的耕耘。
它需要我们去真实地面对,深刻地反省,兢兢业业地劳作,惟有如此,才能获得丰硕、甘甜的果实。
对此,我就有关感悟与同行们共勉!一、追求民主宽容,忽视规则性随着课改的进行,新课堂确立了学生的主人地位,凸现学生主体,由此带来教师角色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课堂气氛活跃了,孩子们的才能得到充分施展,个性得到张扬,呈现出“万紫千红春满园”的景象。
我们确实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了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手段多样,追求开放性、自主性、灵活性和赏心悦目精彩纷呈的形式上。
原本非常平常的课堂规则,无意中与新课程理念撞了个满怀。
学生坐姿的随意性,举手的冲动性,发言随意打断别人的话,合作时为所欲为,开小差、讲空话也多了,师生确是“动”了起来,课堂也“活”了。
而许多教师生怕“一收就紧就不尊重学生”,怕“规则”违背了“民主”,违背了“宽容”,冲撞新课程的理念。
从而无原则地顺从学生的意志,步步退让,最终导致课堂的“动”――混乱。
其实,这是对新课程提出的尊重学生、民主教学的一种曲解。
它不仅打乱了课堂应有的秩序,也违背了尊敬师长、尊重他人的做人准则,是一种表面民主,不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但绝不意味着对学生毫无原则的退让、迁就和放纵。
一个没有良好秩序的课堂,其教学质量也无从谈起。
从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的状态看,学生争取发言的目的很大程度无非是表现自己,博取教师的表扬。
从课堂上的热热闹闹的场面看,许多学生是人云亦云,自己不独立思考。
从课堂的“乱”,也折射出了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
新课程期待通过朴实、温馨、和谐而有效的课堂教学,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使课堂教学更加完美,并不是让我们放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课标下的新课堂长什么样
新课标下的新课堂长什么样学习新课标,践行新理念,实施新课堂已经成为教育人的一件重要的事情。
学习新课标的浪潮一波接一波,教师对新理念的掌握已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我们的课堂已经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小学数学的课程总目标就是要实现“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那么,在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目标的指引下,新的课堂到底长什么样呢?我想,要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课堂上落地生根,就要从改变课堂的教学观念做起,从每一节课做起,要把每一节课上得扎实,上得有温度、有厚度、有高度,有宽度,给学生创设有趣又有营养的课堂。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真实情境。
新课标倡导真实情境的创设,要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有用的知识。
只有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喜好,创设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符合生活实际的真真实实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真实的情境中提取有用的问题,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主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感受到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在解决生活中真实的问题,真正是学以致用。
准确定位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在新课标下的课堂中,要改变以往的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的现象。
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整个过程都要把主动权让给学生,始终让学生做主角,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体。
教师要适时地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断启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自主探究,分享交流,在学生的不断交流中完善知识,补充知识。
课堂要真正成为学生思维火花碰撞的平台,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教师要做一个忠实的聆听者和欣赏者,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动态,适时进行点拨,及时捕捉学生的精彩生成。
让学习真正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
在课堂上,学生是在自由地获取知识,在与同伴进行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教师要用自己的教育机智,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给予学生成长的机会。
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抓住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合理的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巧妙地弥补学生的短板。
新课改背景下构建“理想课堂”的实践
新课改要求理想课堂具备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需求,注重教学的 实效性和针对性。
构建理想课堂的意义
构建理想课堂可以促进学生的全 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理想课堂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堂,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全面发展,旨 在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理想课堂是开放、多元、包容的课堂,鼓励师生共同参与、交流和分享,旨在培养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新课改对理想课堂的要求
新课改要求理想课堂具备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案例
总结词
问题导向学习、培养数学思维、联系生 活实际
VS
详细描述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 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设 计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 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并 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 素质。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案例
对策
加强教师评价和反思能力的培养,推广科学有效的评价 和反思方法,引导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入分析,发现 问题并及时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Hale Waihona Puke 开发网络课程和教学资源利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网 络课程和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和方式 。
促进线上线下融合
将线上和线下教学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 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注重课堂评价与反思
01
新课改下理想课堂之我见
新课改下理想课堂之我见摘要: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对课堂教学的关注越来越成为课改的焦点,那么,新课改下的理想课堂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呢?本文拟从三个层面来探讨一下新课改下的理想课堂:一是有合宜教学内容的课堂,二是有活跃教学气氛的课堂,三是有多重对话激情碰撞的课堂。
关键词:新课改理想课堂至2011年,全国各地已普遍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
本次课程改革以课程教材改革为先导,带动了中国基础教育全面、整体的变革。
它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所以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
新课程最明显的变化毋庸置疑应体现在课堂的变化,那新课改下理想的课堂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呢?我想,可以从三个层次去评价:第一层次(基础层):有合宜教学内容的课堂;第二层次(提高层):有活跃教学气氛的课堂;第三层次(升华层):有多重对话激情碰撞的课堂。
一、合宜的教学内容如何理解合宜的教学内容呢?我认为至少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在教学中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讲清楚讲透彻课文重点。
第二、突破难点。
深入浅出地、通俗易懂地、轻松有效地用学生可理解的形式和内容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清除学生面对文本的一种畏惧感和障碍感。
第三、对学生而言,老师讲授的知识是可理解的、可接受的、可迁移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是真正有用的,或许是在知识文化积累上,或许是在阅读技巧掌握上,或许是在人格情操升华上。
总之,合宜的教学内容是基于对文本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和把握之上的选择。
对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综合选择教学参考资料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第一层次的要求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出了要求。
为了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为了不断发展的学生的需要,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教师应打好基础,夯实基础,以构建牢固的知识的高楼大厦。
新课改下的理想语文课堂
五、 拓展延伸 的开放课 堂
块肥沃 的土壤之 中 , 让语文走上 回家之 路。
三、 书声琅琅 的生态 课堂
读 是语文教学 的有力武 器 。有人说 :一次成 功 “ 的阅读 胜过一 百次 蹩脚 的分 析 。” 堂声情并茂 、 一 娓 娓动 听 的语 文课 能丰 富学 生 的情感 ,陶冶学 生的情 操, 积淀学生 的文化底蕴 。文章不厌 百 回读 , 理想 的 语文课 堂是 书声朗朗的生态课堂 。
话并不是 一方去消灭或 征服另一方 ,而是 心与心 的 彼此接 纳 , 思与思 的相互 启迪 , 师生成 为学 习的共 同
二、 扎实有效的本色课堂
全 国小语会副理事 长胡富强说得好 :语 文课就 “
体 。生生对话不是各 自陈述 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 而是 是语文课 , 它的基本任 务就是指导学生学 习语 文 , 提
阅读教学 是学生与文本 对话 的过程 , 通过 有声 、
语 文新课标 明确指 出:语文教学应 拓宽语文 学 习和运用 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 的学习和现代化科 技
手段 的应用 , 使学 生在不 同内容 和方法 的相互交 叉 、
有情 的 朗读 , 中的字句 就会活起来 ,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 目的。语文素
养 的形成 绝不是单 纯 由教师 的传授完成 的 ,而是 由 学生 自主地 把优秀 的语 文文化 成果 内化 为 自身 的涵
养 ,这种 内化必定是 伴随着语 文教育过程 而持续进 行的 。叶圣 陶先生说 :语文是 培养能力 的课 程 , 以 “ 所 课 堂 的生 成精彩 ,是我们 每个语文老师应该 努力去 不能单纯地 传授知识 , 要让学生 反复地训练 , 训和练 做 的。师生之间的平 等对话 , 为课堂生成创设 了民主 的关系 , 体现着教和学 的关 系。” 氛 围 ;开放 式的教学设计 以及教师在课 堂教学 中体 语 文姓语名文 ,扎实有效 的语 言文字 训练是语 现 出来 的教学智慧 , 就课堂生成 的重要路径 ; 是成 关
新课程条件下的理想课堂教学的探究
新课程条件下的理想课堂教学的探究巴东县东壤口镇大坪小学黄勇一、新课程是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自我完善、自主发展、全方位创新的努力。
新课程要求教育的全面改革,其主要任务是更新观念、转变方式、方法、重建制度,即改革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1、观念主宰命运。
教育观念的改变足以改变一位教师的命运,一位教师可以改变几代人的命运。
许多的教师注重“教”知识,借助教材教给学生,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新课程强调了,教是教学生学会使用教材,学会自学教材。
2、教与学的方式改变是为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问题为中心运用研究性学习,学生以学习方式赋予学生以自主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主决策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评决实际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从情感上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3、改变制度,重建制度。
包括政府和教育部门、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学生等各个方面的制度评价,改变以分数来衡量,以升学率来定位的传统意识。
让学生在不同领域里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才是最根本目的。
二、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有主动性、独立性、主体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其本质是老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自主、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
1、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课堂教学是学生认知、掌握知识的过程,其必然要以学生为主导作用,老师只能是引导、辅助学生,让学生自寻问题并解决问题。
2、老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对活动负责,有多样的组织方式、方法。
老师不能向以往以单一的灌输方式来输导知识,老师只能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一节课就像一条路,老师引导学生在正确的路上行走,至于通过道路的方法,可以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只要能达到目的即可。
3、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实现有效学习,即活动有目的、计划、内容、方式,但这些都必须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谈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2)
谈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课堂,是实施新课程、落实新课标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则是实施新课程、落实新课标的主渠道。
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观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与以往相比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教学的变化则更为引人注目:两个对立“阶级”的界限淡化了,学生发言勇跃了、机会多了、也更乐学……。
但是,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试教育的影子依然存有,严重制约了新课标的实现。
当前,课堂教学中存有的问题与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三维目标”落实不到位。
“三维目标”是新课标与旧大纲在本质上的区别,有的课堂教学依然重视教“教材”及系统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水平的培养,忽视过程与方法的训练,忽视对学生实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第二,教学目标不明,或是总目标不明,或是部分环节目标不明,从而导致个别教师的课堂教学环节设计不合理,重点不突出,难点未分散。
如:落实目标泾渭分明,缺乏整体意识及相互融合意识;让学生看书、独立思考时,教师提示持续;问题出示后,学生读题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太短、甚至没有;完不成教学任务等。
第三,教师讲授偏多,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和意见的机会偏少,教师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得到发展。
第四,师生互动不理想。
教师太忙:一是忙于滔滔不绝地讲,二是忙于不厌其烦地提示,三是忙于洋洋洒洒地板书,而学生较为清闲。
比如:问题提出以后,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便忙于提示、讲析,讲完后又忽略了给学生留回味、反思的时间。
第五,巩固练习欠精选,重量而轻质,为练而练的现象比较多,忽视解题思路、解题技巧指导的现象也比较多。
第六,满堂问答式教学代替了主动参与;分组讨论流于形式,给人以无病呻吟之感。
如:有些极为简单的问题,有的教师却非采取分组讨论不可。
要克服当前课堂教学中存有上述问题与不足,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落实新课标中的主渠道作用,教师增强学习,更新观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无疑是当务之急。
第一,新课标下的教师应继续认真学习新课标、新课程理论,从而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点。
理想课堂究竟什么样
理想课堂究竟什么样苏州⼤学教授朱永新先⽣在《⾛进最理想的教育》⼀书第⼆辑教育感悟“关于理想的课堂”中提出了什么是理想课堂?什么样的课堂能够充满活⼒、情趣与智慧?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
”西⽅的⼀位教育家也曾说过:“教学就是让学⽣逐步摆脱教师的过程。
”东、西⽅的教育家在这⼀问题上的观点,真是不谋⽽合,⽽且⼜是那么通俗,那么精辟!要达到“不教”和“摆脱教师”的⽬的,惟⼀的办法,就是教会学⽣学习。
有品位的、精彩的好课,往往集中在如何教会学⽣学习上。
随着新课程改⾰的不断深⼊,理想课堂究竟什么样?这是值得每⼀位教师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但⼜不是⼏句话就能说清的问题。
托尔斯泰有句名⾔:“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这⾥不妨套⽤⼀下:平庸的课都是相似的,好课各有各的精彩之处。
⼀、众说纷纭的理想课堂标准下⾯提供各种理想课堂标准,请⼤家分析、评判。
1、有⼈说:理想课堂应该清新⾃然,充满时代⽓息,留有思考空间。
(1)课要保持清新⾃然。
⼀堂好课,不在于刻意制造什么,更不能做作,好⽐厨师烧菜,主要是菜能合⼈的胃⼝,味道好,⼤家吃了满意。
理想课堂也是如此,好课需要设计,但设计不等于作秀,⼀些另起炉灶的上课,往往是公开课,像演戏⼀样,这不好。
教学应该像⽣活,上课就是过⽇⼦,⼀句话:顺其⾃然才是真。
(2)课要充满时代⽓息。
上课应是学习共同体的“对话”、“协商”、思维的“碰撞”。
好课应有民众的声⾳、社会的声⾳、世界的声⾳,还有学⽣的声⾳,这种课堂教学,才会⽣机盎然。
(3)课要留有思考空间。
教师讲话滔滔不绝,学⽣针插不进,这种课决不是好课。
没有空间,就没有遐想与深思;也就没有个性与创新,留下空间,有时就是留下期待,留下韵味,留下创新。
2、有⼈说:理想课堂应该做到⼼中有学⽣、有效率、有意义、有智慧、有待完善。
(1)⼼中有学⽣的课。
就是以⼈为本,从学⽣实际出发,从学⽣⽣命的⾓度关注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新课改理念下的理想课堂
课改论坛2014-01新的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改变了学生的上课方式,也随之改变了我校的教学成绩。
自开展“导引、合作、展示、提升”为核心的“四环节”课堂教学改革以来,学校组织各种活动———学习、教研、实施、总结。
抓好“导引、合作、展示、提升”,优化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用心研习课标,潜心钻研教材,预设教学目标,力求达到目标导引钻研教材,集体研课,预设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目标导引包含两个方面的因素:学生的预习和教师的备课。
1.注重课前学生的预习指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学生的情况才是第一位的,学生的课前预习才尤为重要。
课前必须要加强对学生预习环节的指导,在预习的时间、任务、方法上给学生具体、明确的指导和帮助。
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更有目的地学习,更快乐地学习!2.教师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检查和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依据。
因此,构建有利于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关键一步。
3.组织教学内容首先要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连接点,着力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
其次,要抓住技能的训练点、智能的开发点、着力使学生形成多种能力。
再次,要抓住思想教育的渗透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点,着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
二、重视学生合作、展示,狠抓当堂知识,巩固提升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巩固提升,就是通过优化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使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展示点拨,准确理解知识,获得能力,高效地达到课堂确定的教学目标。
1.科学的教学方法只有科学地选择和组合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才能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
优化的教学方法应体现在:合作探究,重视情趣性;展示点拨,运用多种方法。
2.指导交流学法教学方法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师在选用高效教法的同时,还必须设计、引导和启发学生实施最佳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读书,初步培养其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理想课堂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理想课堂理想的课堂包括初探自学、合作探究、师生(生生)互动和当堂检测等教学环节,它是鲜活、灵动的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
自学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有趣质疑或以有趣小故事设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合作过程中师生(生生)相互倾听,实现“心心相印”,教学相长从而,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使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培养探究欲望,学会学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加适合了现代初中生的接受能力和思维方式,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也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因此,我们语文备课组教师在探索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模式进程中,积极打破传统的模式,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科学制订切合学生实际的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上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采用合作学习,增加讨论环节,以学定教,力求学生自主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当代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当代教学论中的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其核心是用系统、结构和功能等观点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方式方法,考察其理论的或实践的基础,从而形成一种系统化和多样化相统一的教学模式体系。
”当前的语文教学正走入教与学矛盾冲突的发展瓶颈。
既要改革以教师为主角不顾学生感受的注入式教学,又要反对以学生为绝对中心的散漫式教学。
于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对语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试图在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寻找最佳契合点。
一.以人为本,教学相长传统的教学,真正忽略的是人的发展。
过去的我们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流程,精雕细琢了每个教学环节,尤其是上公开课、评比课,更是耗尽了全组乃是全校老师的集体智慧,课堂上学生按教师预设的套路走,老师成了出色的领衔主演。
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到底什么样(二)
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到底什么样(二)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到底什么样——访《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和案例》丛书主编记者张圣华记:有了理想课堂的概念,教师就找到了方向,但在向这个方向前进的时候,他们还有一个关键问题要解决:如何为新课程理想课堂的创生做好理想的教学设计?编:这个问题问得好。
的确,写好教学设计,我们以前称之为写教案,是一堂理想课诞生的前提。
新课程所追求的理想课堂要成为现实,就必然要求教师能够拿出优秀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设计,首要的依据是各个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我们前述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三大理念。
因此,我们所说的教学设计应呈现出如下几个鲜明的特征。
它不是对课堂情景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只描述大体的轮廓,它只明确需要努力实现的三维目标,它给各种不确定性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并把这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
它不是外在于教师精神生命的“怪物”,而是教师生命力的载体和再现,它是教师构思教学的过程,它凝聚着教师对教学的理解、感悟和教育的理想、追求,闪烁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造精神。
一句话,它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劳动。
它不是一出已经定稿的剧本,而更像是一部不能划上句号的手稿,它一直处于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
它是课前构思与实际教学之间的反复对话,是一次次实践之后的对比、反思和提升,至少,它的重要意义并不体现在课前的一纸空文,而是展现于具体的教学过程、情境和环节之中,完成于教学之后。
它始终充满悬念,因而可能不断产生令人激动的亮点。
惟其如此,它才能与教学现实实现融合,并因此而丰富自己,获得旺盛的生命力,才有可能凝炼为可供愉悦对话的文本。
记: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对传统教案的超越,是新课程理想课堂的“催生剂”,问题是这样的教学设计到底啥样?《人民教育》编辑部编著的这套《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丛书能否为教师提供确能代表新课程理想课堂的典型案例?编:很多人都想为教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做了一些工作。
理想课堂的八个特征
理想课堂的八个特征一、积极互动在理想课堂中,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积极的互动。
学生被鼓励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思考,教师则以开放的心态倾听和回应学生的观点。
这种互动在课堂上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合作学习理想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小组活动和合作项目,学生们相互支持、互相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彼此交流和分享知识,培养了他们的协作能力和社交技巧。
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理想课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学习风格。
教师运用讲授、讨论、实践、探究等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和创造力。
这种多样性使得课堂更具活力,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四、个性化的学习理想课堂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的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和挑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发展。
个性化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支持和指导,促进他们的个人发展和成长。
五、启发性问题在理想课堂中,教师提出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通过解决问题,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还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资源丰富理想课堂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多媒体设备等,以支持学生的学习和探索。
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拓宽知识面和培养实践能力。
七、评价多元化理想课堂使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仅看重单一的考试成绩。
教师通过观察、记录、作品展示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发展。
这种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潜力的发掘。
八、积极反馈理想课堂中的教师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鼓励他们不断进步和尝试。
教师对学生的努力和成就予以肯定,同时提供建设性的反馈和指导。
这种积极的反馈促使学生保持学习动力和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潜力。
综上所述,理想课堂具有积极互动、合作学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个性化的学习、启发性问题、丰富的资源、多元化的评价和积极反馈等八个特征。
理想的课堂与好课的标准
理想的课堂与好课的标准(一)课堂是什么?第一,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
第二,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
第三,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第四,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二)对理想课堂的意义追寻理想课堂应具有以下六个特征:一是参与度,即有学生的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二是亲和度,即师生之间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三是自由度,即自主地选择学习的方式方法等;四是整合度,即整体地把握学科知识体系;五是练习度,即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的程度;六是延展度,即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
(三)追问什么是理想的课堂我们以追问的形式,对理想课堂的情景进行了这样的描绘:在教学中,当学生茫无头绪时,我能否给他们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我能否唤起他们的力量?我能否从学生的眼中读出愿望?我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我能否使学生觉得我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我能否使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我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合作,感受和谐的欢快、发现的欣喜?我能否让学生在课堂上“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或者“悠然心会”?我能否让学生在课堂上“怦然心动”、“浮想联翩”或者“百感交集”?我能否帮助学生达到内心澄明、视野敞亮……理想课堂是师生平等交流、互动生成、智慧碰撞、情趣横生、心灵融合、共同发展的课堂。
具体地表现为:1.理想课堂,是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
在课堂中教师能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时空;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意义的问题与情境;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增强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多维有效的互动;关注学生的个体特征,实施个别化的差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理想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的理想课堂清泉学校肖世洪一.理想的课堂是生活化得课堂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
”教育的内容也来源于生活实践,但它不能等同于生活实践,教育黑受教育者以科学的理性,但任何科学的理性又终究离不开感性的生活实践。
教育就是沟通科学理性与生活实践的桥梁。
如果课堂教育离开了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那么,课堂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所以,必须清醒而鲜明地认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关系。
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连接起来。
世新程教学的基本特征。
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课堂。
新课程强调突破学科本位,砍掉学科内容的繁、难、偏、旧、窄,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学生活中的数理化,读生活中的语文,理解生活中的政治、经济与哲学,在生活中把握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体验与感悟道德的力量,成为能动的道德主体。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引领学生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获得合作的乐趣。
生活融入甚至成为课堂教学,课堂本身就是生活,是师生的生命历程。
经历、体验、探究、感悟、思考,构成了教学目标的最为重要的行为动词。
同时,回归生活的课堂教学,并不是否定教材内容的教学,不是不要间接经验的教学,恰恰相反,教学回归生活,可以使既定的教材知识也生动起来,使间接经验真正转化为孩子们得直接经验,与他们更亲近。
这样,教材内容和其他的间接经验才具有教育价值,才能成为人的发展价值,为学生所吸引,所接受,所融入。
二.理想的课堂是师生心灵相通的课堂至今,还有许许多多的老师抱着这样的概念:上课就是不折不扣执行教案或者实现设计好的教学思路的过程。
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完成教案设计的过程,教材是教学的圣经,课堂是教师演讲的舞台,教学是我将你听,教学活动主要就是教师完成知识传授而极少顾及学生情感的独角戏。
于是,在一些公开课或研究课上,上课的老师往往要上演事先准备好的精彩节目。
面对自己熟悉的学生,教师笑容可掬、从容不迫、有板有眼地开始上课,师生之间以短平快的一问一答为主,一切顺着事先设计好的方案推进,教学环节丝丝相扣,衔接的天衣无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到底什么样(二)
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到底什么样——访《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和案例》丛书主编记者张圣华记:有了理想课堂的概念,教师就找到了方向,但在向这个方向前进的时候,他们还有一个关键问题要解决:如何为新课程理想课堂的创生做好理想的教学设计?编:这个问题问得好。
的确,写好教学设计,我们以前称之为写教案,是一堂理想课诞生的前提。
新课程所追求的理想课堂要成为现实,就必然要求教师能够拿出优秀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设计,首要的依据是各个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我们前述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三大理念。
因此,我们所说的教学设计应呈现出如下几个鲜明的特征。
它不是对课堂情景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只描述大体的轮廓,它只明确需要努力实现的三维目标,它给各种不确定性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并把这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
它不是外在于教师精神生命的“怪物”,而是教师生命力的载体和再现,它是教师构思教学的过程,它凝聚着教师对教学的理解、感悟和教育的理想、追求,闪烁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造精神。
一句话,它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劳动。
它不是一出已经定稿的剧本,而更像是一部不能划上句号的手稿,它一直处于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
它是课前构思与实际教学之间的反复对话,是一次次实践之后的对比、反思和提升,至少,它的重要意义并不体现在课前的一纸空文,而是展现于具体的教学过程、情境和环节之中,完成于教学之后。
它始终充满悬念,因而可能不断产生令人激动的亮点。
惟其如此,它才能与教学现实实现融合,并因此而丰富自己,获得旺盛的生命力,才有可能凝炼为可供愉悦对话的文本。
记: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对传统教案的超越,是新课程理想课堂的“催生剂”,问题是这样的教学设计到底啥样?《人民教育》编辑部编著的这套《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丛书能否为教师提供确能代表新课程理想课堂的典型案例?编:很多人都想为教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做了一些工作。
今年以来,《人民教育》组织专家组向全国征集了确实面貌一新的优秀案例,并用很大的篇幅刊登了很多新课程的优秀教育案例,而今年的“新课程优秀案例专辑”,更是荟萃了许多令我们非常兴奋的“教学设计”(当然,还有其他形式的案例),得到了有关方面的充分肯定和广大读者的普遍欢迎,并且希望能够看到更多这样的案例。
杂志的篇幅很有限,所以我们想到了结集出版,这就有了这套《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丛书。
该丛书共分三卷:小学语文卷、小学数学卷和小学综合卷。
每卷分三大部分:一是课程专家对新课程教学方式的解读,二是上篇“教学设计”,三是下篇“案例与反思”(含“片段评析”、“案例描述”、“感悟与反思”)。
对于“教学设计”,我们提出写作的大体格式:教材分析、学生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和课后反馈或自我点评。
作为教育案例,这样的框架可以把整个教学设计过程呈现出来,当然我们非常欢迎教师在实际的写作中进行调整和创新,比如有的教学设计,就重点突出了“教学设想”,把有关理念与教学细节进行了非常透彻的点评,至于“课后反馈”部分则省略了,因为这一内容已经散落在其他部分。
另外,我们强调,必须对“教学流程”中重点环节所体现的课程标准理念和教育价值作出精炼的说明,这不仅有助于作者再次反思自己的设计,也便于读者领会文本的意蕴。
“案例与反思”则是教师对教学中出现的更为特殊或有代表性的现象、问题的思索和心得,是教师实验一年来的非常有价值的点滴收获(即使失败也是有意义的失败,即使困惑也是有价值的困惑)。
这些内容都来自教学生活中的一部分,任何对新课程实验有切身体验并有思考习惯的老师,都能给我们提供有新意的文本。
同样地,对于读者来说,他们面对的就再也不是远离其生活的抽象话语,而是与其实践相似或者即将成为他们教学现实的故事。
记:有些老师对新课程理念可以倒背如流,但不能很好地转化为教学行为,也许这个转化过程会很漫长。
你们编著的《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丛书,在这方面能为教师提供什么帮助?编:的确,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个概念如果用抽象的语言阐释,用上千言万语也许仍是隔靴搔痒,而一个小小的故事或具体案例却可能令人豁然开朗。
因此,在新课程实验中继续前行的教师需
要案例,并通过案例与同行者对话。
那些广大即将走进新课程的教师,也同样需要从案例中获得行动的启示。
我们的丛书就是这样的案例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1~2年级的阶段目标),这些理念已经表述得非常明确和生动,但是,要把它们转化为实践,许多老师仍然会有手足无措之感,而部分习惯了传统讲授方式的教师,仅仅阅读这些文字,甚至可能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如果这时,他们能看到这样的案例——这是关于《雨点》的教学设计(参见丛书“小学语文卷”上篇“教学设计”中《创设情景、感悟品味丰富想像》一文),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带领学生“和小雨点作一次有趣的旅行”,而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最后让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自由讨论“雨点落下后去了哪里”,再加上教学设想中对“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理念解析——那么,读者朋友对《语文课程标准》相关理念和精神的理解、把握,就会更为到位,更为丰富,甚至有可能产生心灵的共鸣和创造的灵感。
这样的案例在丛书中俯拾皆是。
记:我希望你们作为丛书的主编,能以客观的态度来评价一下这些案例。
编: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我们是怀着极为谨慎、认真的态度和充满激情的心态来完成这套书的。
我们不会容忍滥竽充数的作品,我们往往从成堆的稿件中选出符合标准的稿件,但我们的选择是慎重的,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走进新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等关于新课程的权威资料我们翻了无数遍。
当为了一个有疑惑的提法乃至一个似是而非的字而花费相当多精力进行搜检时,我们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对作者负责,更对读者负责。
经过这样的筛选、甄别和编辑,我们也许可以说:这些教学设计和案例虽然还不是完美无缺,某些细节可能有待推敲和商榷,但可以肯定的是,每篇都在一定程度或层面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都有令人兴奋的亮点,呈现出独特的风格。
记:现在市面上流行的打着“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幌子的书很多,对这些书广大一线教师反映不是很理想,您了解这些书吗?这些书最致命的问题是什么?编:对这些书我们比较了解,也确实让我们失望。
这些书的问题非常多,有的直接是老教案的翻版,换汤不换药。
即使是企图有新意的部分,也存在较大的问题,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向壁虚构,真正成了没有现实根基的“设计”。
可还是有人认为,教学设计就是事前的设计,有没有经过实践并不重要。
这种理解是危险的。
因为理论上的设计和事前的种种美好想法,与课堂教学实践有着本质的不同,许多教师不乏这样的体会:自己感觉很好的教学设计,可一到课堂上,却可能实施得不甚理想,甚至失败了。
这样没有被实践过、反思过的教学设计,可能有一定的价值,但绝对不会是优秀的文本,而更多的是让人误入迷途的“海市蜃楼”。
我们编著的这套丛书的内容,是从首批38个国家级实验区征集推荐的500多个具有示范性的优秀案例中,再次挑选、编辑而成的,大部分作者都是当地教育教研的骨干或新秀。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丛书的所有教学设计与案例,都是百分之百经过实践的,是已经被确证了的“教育事件”,是已经被一再对话过、反思过的教学文本,是新课程参与者以鲜活经验丰富了的教育价值的再现,我们把它展示出来,不是希望被重复,被当作样板,而是提供可资参考的方向。
这样的方向是那些未经现实检验的“教学设计”不能给出的。
记:还有的老师来电话问,既然教师非常需要教学案例,你们为什么不按某一版本某一学科的教科书逐课编辑教学设计,这样教师使用起来不是更方便吗?编:在编书之前,一直到现在,已经有很多老师向我们提出这个问题了,但我们坚持按照自己的思路做,为什么?这个答案其实就在新课程的理念之中。
我们知道,按照新课程的实验,各科课程标准才是教科书编写、教师教学和评价、考试的依据。
教科书只是体现课程标准理念的文本,可以有多套,而课程标准只有一个。
考试、评价也由过去忠实于具体教科书的知识点,而转变为以课程标准为惟一准绳,考试内容可以多样,但并不是依附于某一教材,而是依据于课程标准。
教师应该逐步建立起这样的课程意识。
如此,鉴别一个教学设计文本的优劣,就不是看它是否忠实、顺利地执行了某套教科书的体系和内容,而是看其是否贯彻了课程标准的理念。
“教学设计
与案例”的功用,就是让教师打通教学的思路,掌握、实践新课程的理念。
假如一个教师只是按照一套现成的教学设计去教学,就与以前的机械教学没有本质的区别,这对实践新课程的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是没有好处的。
我们在编辑这套丛书的时候,就觉得应该而且必须超越教科书版本的界限,打破教科书内容顺序的框框,而只考虑它们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是否贯彻了课程标准的精神。
因此,读者朋友看到的这套丛书是多个版本实验教科书内容相应案例的组合,一方面某个学科的内容没有一一涉及,一方面某个学科的同一内容可能有两篇或更多的教学设计。
我们给予读者的是新课程教学设计的一种思路,一个范例,也可以说是一个靶子,让读者从中受到启发,激活思维,打通思路,通过借鉴他人的优秀教学设计,创建凸显个人特色的鲜活教学设计。
教学的智慧是共通的,不同的教育案例所凝聚的新课程的精神往往也血脉相通,细心的读者完全可以在与本丛书的对话中完成对新课程理念独到的体悟和建构,并转化为追求新课程理想课堂的动力。
倘能如此,我们编著这套丛书的目的就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