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到底什么样(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到底什么样(二)

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到底什么样——访《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和案例》丛书主编记者张圣华记:有了理想课堂的概念,教师就找到了方向,但在向这个方向前进的时候,他们还有一个关键问题要解决:如何为新课程理想课堂的创生做好理想的教学设计?编:这个问题问得好。的确,写好教学设计,我们以前称之为写教案,是一堂理想课诞生的前提。新课程所追求的理想课堂要成为现实,就必然要求教师能够拿出优秀的教学设计。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设计,首要的依据是各个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我们前述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三大理念。因此,我们所说的教学设计应呈现出如下几个鲜明的特征。它不是对课堂情景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只描述大体的轮廓,它只明确需要努力实现的三维目标,它给各种不确定性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并把这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它不是外在于教师精神生命的“怪物”,而是教师生命力的载体和再现,它是教师构思教学的过程,它凝聚着教师对教学的理解、感悟和教育的理想、追求,闪烁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造精神。一句话,它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劳动。它不是一出已经定稿的剧本,而更像是一部不能划上句号的手稿,它一直处于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它是课前构思与实际教学之间的反复对话,是一次次实践之后的对比、反思和提升,至少,它的重要意义并不体现在课前的一纸空文,而是展现于具体的教学过程、情境和环节之中,完成于教学之后。它始终充满悬念,因而可能不断产生令人激动的亮点。惟其如此,它才能与教学现实实现融合,并因此而丰富自己,获得旺盛的生命力,才有可能凝炼为可供愉悦对话的文本。记: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对传统教案的超越,是新课程理想课堂的“催生剂”,问题是这样的教学设计到底啥样?《人民教育》编辑部编著的这套《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丛书能否为教师提供确能代表新课程理想课堂的典型案例?编:很多人都想为教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今年以来,《人民教育》组织专家组向全国征集了确实面貌一新的优秀案例,并用很大的篇幅刊登了很多新课程的优秀教育案例,而今年的“新课程优秀案例专辑”,更是荟萃了许多令我们非常兴奋的“教学设计”(当然,还有其他形式的案例),得到了有关方面的充分肯定和广大读者的普遍欢迎,并且希望能够看到更多这样的案例。杂志的篇幅很有限,所以我们想到了结集出版,这就有了这套《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丛书。该丛书共分三卷:小学语文卷、小学数学卷和小学综合卷。每卷分三大部分:一是课程专家对新课程教学方式的解读,二是上篇“教学设计”,三是下篇“案例与反思”(含“片段评析”、“案例描述”、“感悟与反思”)。对于“教学设计”,我们提出写作的大体格式:教材分析、学生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和课后反馈或自我点评。作为教育案例,这样的框架可以把整个教学设计过程呈现出来,当然我们非常欢迎教师在实际的写作中进行调整和创新,比如有的教学设计,就重点突出了“教学设想”,把有关理念与教学细节进行了非常透彻的点评,至于“课后反馈”部分则省略了,因为这一内容已经散落在其他部分。另外,我们强调,必须对“教学流程”中重点环节所体现的课程标准理念和教育价值作出精炼的说明,这不仅有助于作者再次反思自己的设计,也便于读者领会文本的意蕴。“案例与反思”则是教师对教学中出现的更为特殊或有代表性的现象、问题的思索和心得,是教师实验一年来的非常有价值的点滴收获(即使失败也是有意义的失败,即使困惑也是有价值的困惑)。这些内容都来自教学生活中的一部分,任何对新课程实验有切身体验并有思考习惯的老师,都能给我们提供有新意的文本。同样地,对于读者来说,他们面对的就再也不是远离其生活的抽象话语,而是与其实践相似或者即将成为他们教学现实的故事。记:有些老师对新课程理念可以倒背如流,但不能很好地转化为教学行为,也许这个转化过程会很漫长。你们编著的《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丛书,在这方面能为教师提供什么帮助?编:的确,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个概念如果用抽象的语言阐释,用上千言万语也许仍是隔靴搔痒,而一个小小的故事或具体案例却可能令人豁然开朗。因此,在新课程实验中继续前行的教师需

要案例,并通过案例与同行者对话。那些广大即将走进新课程的教师,也同样需要从案例中获得行动的启示。我们的丛书就是这样的案例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1~2年级的阶段目标),这些理念已经表述得非常明确和生动,但是,要把它们转化为实践,许多老师仍然会有手足无措之感,而部分习惯了传统讲授方式的教师,仅仅阅读这些文字,甚至可能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如果这时,他们能看到这样的案例——这是关于《雨点》的教学设计(参见丛书“小学语文卷”上篇“教学设计”中《创设情景、感悟品味丰富想像》一文),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带领学生“和小雨点作一次有趣的旅行”,而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最后让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自由讨论“雨点落下后去了哪里”,再加上教学设想中对“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理念解析——那么,读者朋友对《语文课程标准》相关理念和精神的理解、把握,就会更为到位,更为丰富,甚至有可能产生心灵的共鸣和创造的灵感。这样的案例在丛书中俯拾皆是。记:我希望你们作为丛书的主编,能以客观的态度来评价一下这些案例。编: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我们是怀着极为谨慎、认真的态度和充满激情的心态来完成这套书的。我们不会容忍滥竽充数的作品,我们往往从成堆的稿件中选出符合标准的稿件,但我们的选择是慎重的,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走进新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等关于新课程的权威资料我们翻了无数遍。当为了一个有疑惑的提法乃至一个似是而非的字而花费相当多精力进行搜检时,我们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对作者负责,更对读者负责。经过这样的筛选、甄别和编辑,我们也许可以说:这些教学设计和案例虽然还不是完美无缺,某些细节可能有待推敲和商榷,但可以肯定的是,每篇都在一定程度或层面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都有令人兴奋的亮点,呈现出独特的风格。记:现在市面上流行的打着“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幌子的书很多,对这些书广大一线教师反映不是很理想,您了解这些书吗?这些书最致命的问题是什么?编:对这些书我们比较了解,也确实让我们失望。这些书的问题非常多,有的直接是老教案的翻版,换汤不换药。即使是企图有新意的部分,也存在较大的问题,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向壁虚构,真正成了没有现实根基的“设计”。可还是有人认为,教学设计就是事前的设计,有没有经过实践并不重要。这种理解是危险的。因为理论上的设计和事前的种种美好想法,与课堂教学实践有着本质的不同,许多教师不乏这样的体会:自己感觉很好的教学设计,可一到课堂上,却可能实施得不甚理想,甚至失败了。这样没有被实践过、反思过的教学设计,可能有一定的价值,但绝对不会是优秀的文本,而更多的是让人误入迷途的“海市蜃楼”。我们编著的这套丛书的内容,是从首批38个国家级实验区征集推荐的500多个具有示范性的优秀案例中,再次挑选、编辑而成的,大部分作者都是当地教育教研的骨干或新秀。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丛书的所有教学设计与案例,都是百分之百经过实践的,是已经被确证了的“教育事件”,是已经被一再对话过、反思过的教学文本,是新课程参与者以鲜活经验丰富了的教育价值的再现,我们把它展示出来,不是希望被重复,被当作样板,而是提供可资参考的方向。这样的方向是那些未经现实检验的“教学设计”不能给出的。记:还有的老师来电话问,既然教师非常需要教学案例,你们为什么不按某一版本某一学科的教科书逐课编辑教学设计,这样教师使用起来不是更方便吗?编:在编书之前,一直到现在,已经有很多老师向我们提出这个问题了,但我们坚持按照自己的思路做,为什么?这个答案其实就在新课程的理念之中。我们知道,按照新课程的实验,各科课程标准才是教科书编写、教师教学和评价、考试的依据。教科书只是体现课程标准理念的文本,可以有多套,而课程标准只有一个。考试、评价也由过去忠实于具体教科书的知识点,而转变为以课程标准为惟一准绳,考试内容可以多样,但并不是依附于某一教材,而是依据于课程标准。教师应该逐步建立起这样的课程意识。如此,鉴别一个教学设计文本的优劣,就不是看它是否忠实、顺利地执行了某套教科书的体系和内容,而是看其是否贯彻了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