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不断深入和持续实施的大背景下,是否按照养成核心素养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是评价课堂优劣的主要标准。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又是重点学科,这也就意味着在此背景下,教师必须积极进行课堂改革实践,不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也要提高其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还要注意引领其数学眼光、数学思维、数学语言的发展,这样才能够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核心素养。
引言: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落实、普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与乐于探索的理性精神。
这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一、化难为易,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数学是以真实世界里并不存在的抽象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对象,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达到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目的,这是数学独有的教育价值和学科特点。
因此,数学教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教学中,数学教师要有意识的利用这一特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比如,在学习《展开的面》中,抽象思维能力不足限制了学生的有效想象,导致学生空间感不够,无法在头脑中形成动态画面,影响对新知的认知,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熟悉的事物来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比如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包装盒就是很好的学习实体,在观察、归纳、推理的系列活动中,多种感官参与,帮助学生丰富空间想象,建立正确的认知。
学习《容积》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触手可及的物体进行直观感知,例如,水杯、水桶、饮料瓶等,从而顺利建立容积这一抽象概念。
在第一学段中,这样的直观教学尤为重要。
比如一年级上册《比较》这一单元中,对大小、长短、轻重的教学,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是借助学生熟悉的物品,进行现场展示操作,让学生眼见为实,化抽象为直观,顺利实现知识的建构。
新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背景下:制定教学目标的“一二三四”策略
新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背景下:制定教学目标的“一二三四”策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确定为课程改革的新方向与总目标,标志着从“三维目标”转变为“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型正式拉开帷幕,“核心素养时代”正式到来。
落实新课标、培育核心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对教学本质的重新确认、教学目标的升维进阶、教学内容的统整重组、教学方式的变革重构、教学设计的守正鼎新、教学策略的改造创新、教学评价的弃旧塑新……其中,教学目标的升维进阶是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也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导向和保障。
那么,一线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如何制定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呢?聚焦一个核心课堂教学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逻辑起点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教师在备课前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研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维度、内涵要义、内在联系,学习专家学者名师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解读、理念解析、策略解说等,明确核心重点,把握实践要求。
制定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一定要走出知识理解的窠臼,以反映学科特质、学科结构、学科情境的知识为教学载体,以真实情境下的知识迁移、创新运用为策略途径,以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的实践与提升为目标导向,以关键能力、必备品格、正确价值观的提炼与升华为价值追求。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将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整体分析与解构,找到学科核心素养与具体教学目标表述的结合点,整体的素养目标通过分层次、分阶段的形式具化到每个教学单元中,再细化到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中。
需要注意的是,在表述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时,切忌强求面面俱到兼顾学科核心素养的所有维度,更不要将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目标一一对应表述,造成教学目标的笼统、死板、无效等情况。
厘清两个关系科学、规范地制定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需要厘清两个关系:一是“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关系,二是“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如果说从“双基”到“三维目标”是颠覆性的本质改变,那么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则属于深化提升、进阶升维。
新课标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标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摘要:2022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明确的实践方向。
本文将先行阐述2022新课标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进而分析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路径。
关键词:新课标背景;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课程标准的更新,既是从时代发展对教育事业建设所提出的新要求出发而做出的调整,也是对新时代下的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落实,还需要从教师群体出发,由教师率先做出理念的更新和方法的转变,进而逐步推进新课标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落实。
一、2022新课标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核心素养和育人功能在2022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应当将核心素养作为基本导向,关注学生是否能够通过语文课堂的学习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
由此可见,2022新课标的内容核心就在于“育人”二字。
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要求教师发挥语文学科所独有的育人功能。
(二)任务构建和阶段发展在2022新课标理念中,教师应当对语文学科的教学实践进行结构优化。
首先就是对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进行分割,并将其划分成为若干个教学任务和教学板块;其次就是依据所构建的学科任务,梳理语文学科教学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而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内容整合与时代典范内容整合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关于内容层面的另一个教学范畴。
与任务构建相反,内容整合就是要求教师关注到语文学科知识在不同层面之间的关联。
更重要的是,教师还可以尝试将语文学科与生活实际和时代发展相连,凸显语文学科教学的时代特征。
(四)方法变革与情境实践在2022新课标理念中,实践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特性。
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融入实践元素和情境要素。
其中,教师还需要通过教学思路的转变,引导学生参与到小学语文课堂中,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习实践的重视程度,使其充分沉浸在语文课堂学习之中。
(五)过程理念与评价导向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教学评价的导向与关注要点。
新课标背景下“教学评”一致性研究
新课标背景下“教学评”一致性研究在新课标背景下,教育领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教学、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成为了新时代教育的关键议题。
本文旨在探讨新课标背景下“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实践策略及其对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性。
一、新课标背景下“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教学、评价两个方面,详细阐述如何确保教学活动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1.课程内容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在教学活动中,课程内容是核心,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选择适合学生的课程内容,确保学生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为此,教师需对课程标准有深入的理解,以确保课程内容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一致。
2.教学方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还需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使之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保持一致,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评价方式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在教学过程中,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合理的评价方式,确保评价结果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
此外,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1.评价指标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在进行评价活动时,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制定评价指标,确保评价指标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一致。
这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2.评价方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为了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应具有可操作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同时,教师还需不断创新评价方法,使之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适应。
3.评价结果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评价结果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客观反映。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确保评价结果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一致,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新课程标准知识点选择题
新课程标准知识点归纳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
(.Ⅹ)2.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而不是惟一的结论。
(√)3.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
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Ⅹ)4.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5.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教材。
(.Ⅹ)6.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Ⅹ)7.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Ⅹ)8.在考试改革方面,纸笔测验仍然是考试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Ⅹ)9.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为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10.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课程的建设、实施与发展将成为学校评价中的重要内容。
(√)11.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有权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总的设计。
(.Ⅹ)12.发展性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改革就是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改革。
(.Ⅹ)二、下列各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请把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每小题2分,共16分)1.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A)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D.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2.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___课程,自小学___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____课时。
(A)A.必修 3 3 B。
必修 1 1C.选修 3 3 D。
选修 3 43.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B )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4.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A)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5.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 C )A.活动课程B.学科课程C.必修课程D.综合课程6.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置重要性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A.能够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B.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相同需求和特点C.能够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D.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7.“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教材( C )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现成的结论②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④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④8.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 D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二、选择题(从每个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在答案题号上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B )1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A . 充分地传授知识 B.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C.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D.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A)12、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A. 以综合课程为主B. 以分科课程为主C .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 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C )13、“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A. 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B. 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C . 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 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A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A.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B. 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C . 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 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B )15、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A. 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 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C . 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 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三、判断题(在你认为正确或错误的说法后面的括号内打√或打×;每小题2分,共20分)16、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新课标背景下:跨学科学习主题切入的五条路径
新课标背景下:跨学科学习主题切入的五条路径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的“主题”是跨学科得以实现的枢纽,是构建学科关联的桥梁。
恰当的主题选择可为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奠定良好基调,是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第一步。
判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题是否适切,可以从主题应该具备的五个特征入手。
一、承载本学科的核心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中小学课程以分科课程设置为主的背景下,跨学科主题学习是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教学改革新要求。
主题活动教学可以聚焦学科学习的某一重点或难点,整合跨学科资源,多科集中发力,使学生积累丰厚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嵌入中小学分科课程体系之中的,是对于学科课程教学的改进,但学科知识学习不能被弱化或边缘化。
跨学科主题需要着重关注学科中的大概念,以某个大概念或者核心议题为靶心,去主动关联其他学科中相近或相关内容的解读,促成学生对大概念的持续性、综合性的理解。
例如:“空间”这个概念的深度理解对于学生绘画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要,在以“空间”概念展开的美术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教师将“空间”概念放置在不同的学科知识结构内,用地理学科的相关内容打开学生对于空间主题的认识,用物理学科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将对空间的认识带入生活,再通过数学学科的内容让学生对空间主题的认识具体化,最后通过美术知识让学生对空间主题展开创新式的发挥。
这一过程增进了学生对空间概念的认识深度,能够更好地触发学生的美术创作灵感。
课程标准是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的重要依据,同时也为中小学教师的跨学科主题选择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部分专门设立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参考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知识内容的介绍,厘定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应承载的学科核心知识。
二、联结多学科知识结构:为学生提供全面有效的问题解决视角好的跨学科主题必须能够充分体现多学科之间的紧密合作,找到不同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耦合点。
教师需要在设计主题时,不能仅满足于学科背景的简单拼接,而要反思不同学科在共同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全面有效的问题解决视角。
高中新课程标准2023版
高中新课程标准2023版摘要:一、引言二、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与意义三、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1.核心素养导向2.学科融合3.实践教学4.课程评价改革四、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教育的影响1.教学观念的转变2.教师角色的变化3.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五、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六、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新课程标准2023 版应运而生。
本文将对这一新课程标准进行解读,探讨其背景与意义,以及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二、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与意义1.回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我国教育需要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人才。
新课程标准以此为出发点,对高中课程进行改革。
2.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课程标准强调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3.深化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是在总结过去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三、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1.核心素养导向:新课程标准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2.学科融合:新课程标准倡导跨学科整合,强化学科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教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实践性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4.课程评价改革:新课程标准倡导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综合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教育的影响1.教学观念的转变: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育教学的设计者和引导者,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角色的变化:新课程标准下,教师需要具备更高的教育教学素养,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榜样。
3.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挑战与应对策略1.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素养,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标背景下“教学评价”,如何如何做到五个“一致性”?
新课标背景下“教学评价”,如何如何做到五个“一致性”?2022年4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深化阶段。
具体而言,新版的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主要有以下四大突破:明确了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内容标准、活动标准和质量标准的三位一体;增强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强化学科实践。
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评价要以核心素养为基本理念,用一致性思维审视教学评价理念与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评价标准与学业质量标准、教学评价方法与核心素养表现、教学评价工具与素养形成机制、教学评价结果与素养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
一、教学评价理念与核心素养导向之间的一致性理念是行动的指南,教学评价理念即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价值判断的理念,其影响着评价标准的确立、评价方法的制定、评价工具的选择以及评价结果的运用,对于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施起着引导与保障作用。
以往的教学评价侧重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等方面的提升,这一理念下的评价更多关注的是对可测的知识的反馈与分数的提高,而非学生全面素养的提升,从而导致教学评价应有的优化教学、促进学习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实现。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培育既是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以及着力点,也应成为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即保持教学评价理念与核心素养导向之间的一致性。
因此,教学评价应体现“对核心素养的评价”与“为核心素养的评价”的统一,如语文学科在新课标中明确要求教学评价应“重点考查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同时,教学评价的过程亦应成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过程,即“为了核心素养的评价”。
教学评价理念与核心素养导向之间保持一致性,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教育主体转变评价观念,树立科学的评价观,实现新课标所蕴含的教学评价方式变革的要义与精神。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探究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探究摘要:新课程标准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对小学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
其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思维、解决问题、探究事物的能力。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探讨如何在新课标背景下,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小学数学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探究和借鉴。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实践探究引言:随着教育不断发展和进步,新课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里程碑。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
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其核心素养培养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
一、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
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基础素养,它涵盖了数学思维、数学方法、数学情感和数学文化等多个方面。
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能力,更是对他们未来终身学习和发展的一种有益投资。
首先,数学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需要不断探索、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分析和综合能力。
这样的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培养他们成为未来具有创新意识的科学家、工程师或者领导者。
其次,数学核心素养还包括对数学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数学是一门文化,它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哲学和美学。
通过学习数学,学生可以了解到数学的发展历程,体会数学背后的美妙和奥妙。
这种数学文化素养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追求卓越的动力。
另外,数学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备数学学科的综合能力。
在新课标下,数学学科的教学不再是孤立地传授知识,而是强调知识的联系和应用。
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需要注重知识的整合与运用,使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多学科知识,形成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新课标背景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
新课标背景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教育改革也愈发迫在眉睫。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突显了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
整本书阅读作为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制定有效的整本书阅读策略,让学生收获更多、更深的阅读体验,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个迫切课题。
本文将从教师角度出发,探讨新课标背景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希望能够为教师们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考。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整本书阅读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首要的任务。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导入故事背景,通过讲故事、谈情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选取整本书阅读的书目时,尽量选择那些具有丰富想象力、富有情感、让人产生共鸣的作品,这样能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阅读兴趣。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阅读活动,比如剧本表演、角色扮演、阅读分享会等,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快乐,增加对整本书阅读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整本书阅读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
在新课标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各种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导读、课外阅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提升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在整本书阅读中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三、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让他们抓住作品的核心内容和主题,思考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写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要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思考和比较,将整本书中的内容与其他学科进行联系,开拓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四、注重情感教育整本书阅读是对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新课标下,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更要注重情感教育,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和成长。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品味作品中的人物情感、思想、品德等,加深学生对情感教育的体会,培养他们的情感经验和情感表达能力。
浅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浅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在任何时候都应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当前,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如何进行?笔者想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一、课堂教学的三个层次对当前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考试而教的课堂;第二个层次,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教的课堂;第三个层次,为发展而教的课堂。
这样的课堂,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要求是一致的。
许多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就是这个层次的典范。
仔细分析特级教师、优秀教师成功的课堂教学范例,之所以能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除了他们精湛的教学技艺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他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定位与一般的课堂有着很大的差异。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标准,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
二、课堂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新课程标准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实施的,“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也应致力于学生的发展,致力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学科素养又可分为四个方面的素养:1.基础素养:指本学科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2.人文素养;主要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这是新课程标准所特别强调的,也是过去的课堂教学中重视不够的。
3.科学素养:主要指过程和方法等方面,这是时代的新要求,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4.信息素养:狭义的理解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广义的理解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通过听、读、思、辨等过程搜集和处理课堂信息的能力。
三、综合运用多种课堂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综合运用以下几种课堂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提高。
1.正确理解“主导”与“主体”的含义。
2.转变学习方式。
3.处理好基础知识的教学。
4.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是暂时的、变化的、零碎的,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是持久的、影响学生终身的。
新课标背景下育人方式转变与教学质量提升体育教学案例
一、概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领域也在不断改革与创新。
新课标的实施,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育人方式必然会发生转变,教学质量也会得到提升。
体育教学作为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方式和质量更是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新课标背景下育人方式的转变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与总结。
二、育人方式转变1. 多元化教育理念的渗透随着新课标的推行,教育理念也在不断丰富和变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的是知识传授和考试成绩,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
多元化的教育理念开始渗透到教学体系之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体育教学在这一背景下也需要转变育人方式,注重学生的体育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2. 育人目标的重新建构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教育的目标也在重新审视和建构。
传统的育人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在新课标的引领下,育人目标的扩展性得到了加强。
体育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注重学生的体育素质的培养,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品质、情感品质和行为品质的培养,使学生真正健康成长。
三、教学质量提升1. 教学方式的创新在新课标的背景下,体育教学的教学方式也需要进行创新。
传统的体育教学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但忽视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2. 教师的角色转变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教师的角色也将发生转变。
传统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生的引领者,而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激励者和指导者。
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健身观念。
四、体育教学案例分析以某中学为例,该学校结合新课标的要求,不断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和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注重体育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成长。
新课程标准高阶思维
新课程标准高阶思维
新课程标准高阶思维是指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培养学生具备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这种高阶思维超越了简单的记忆和理解,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创造等思维技能。
具体来说,新课程标准高阶思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批判性思维: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评价和判断,不盲目接受,而是能够独立思考和质疑。
2. 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新颖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 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应对各种实际情境中的挑战。
4. 信息素养:让学生学会有效地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提高他们在信息时代的适应能力。
5. 协作与沟通: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有效的沟通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同时,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和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高阶思维能力。
总之,新课程标准高阶思维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所必需的关键能力,它将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研究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研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我国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
新课标的实施,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如何更好地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和要求,推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成为了全国各地教育工作者以及学者们所关注和探讨的重要议题。
一、新课标的背景和内涵2017年,国家发布了《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批判、创新、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构建符合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体系。
新课标通过对学科课程进行深刻的思考和调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和教育的公平性,使学生主体性更加凸显,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启发性。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新课标将初中语文课程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情绪,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能力,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具备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和问题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初中语文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的活动性,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内容不够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需求。
传统的语文教学内容多以古文诗词为主,内容较为久远,离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需求较远,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式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多为讲授为主,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引导,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3.教学评价机制不够科学合理。
传统的教学评价多以考试为主,难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
4.教材编写和选用存在一定问题。
目前,一些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和选用也存在一些问题,整体设计和结构不够科学合理,教学材料更新和与时俱进的不足。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正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 注重教学内容的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需求。
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学研究与设计指导内容简介
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学研究与设计指导内容简介篇一:新课标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研究与设计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新课标是指中国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最新的课程标准,它对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指导性和规范性的作用。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课堂教学研究与设计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设计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研究与设计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师要根据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和学科知识的特点,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这需要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结构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有较深入的理解。
2. 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这需要教师对教材的内容有较全面的了解,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3. 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科知识的性质,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
这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技巧和创新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灵活的教学调整。
4. 教学评价的设计:教师要设计合适的教学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全面的评价。
这需要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出有效的评价工具和评价标准。
总之,新课标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研究与设计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注重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结合,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篇二: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学研究与设计指导内容主要是针对我国新课程标准实施后的教育环境进行研究和设计的指导性文件。
新课标背景下,教学模式和理念发生了重大变革,教育目标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适应这一变化,使之与新课标目标相契合。
课堂教学研究与设计指导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学理念与目标:明确新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提出相应的教学理念和目标。
新课标背景下的历史中考命题及备考策略
新课标背景下的历史中考命题及备考策略一、命题趋势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历史中考命题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趋势: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基础知识的掌握仍然是历史中考的重点。
学生需要能够准确记忆、理解和应用历史基础知识,如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概念等。
强调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包括分析、归纳、推理、评析等能力。
考试中会通过材料分析、图表解读等形式来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突出对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中考历史命题注重与现实问题的联系,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对于某个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分析,可能会要求学生结合现实提出解决方案或建议。
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中考历史命题也会注重这方面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够表达对历史的看法和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备考策略针对新的课程标准下中考历史命题的趋势,可以采取以下备考策略: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需要全面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可以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整理笔记、做题练习等方式来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学生需要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撰写小论文等形式来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注重与现实问题的联系:学生需要关注时事和社会热点问题,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提高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关注新闻等方式来了解现实问题。
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素养:学生需要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表达对历史的看法和态度。
可以通过参加主题活动、阅读优秀历史读物等方式来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做题练习与反思总结:做题是备考的重要环节,学生需要通过做题来熟悉考试形式和题型,提高解题能力。
同时,也需要进行反思总结,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提高。
三、结论在新课标背景下,中考历史命题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提高中学体育教学效果的几点做法
《 体育与健康课 程标
( 以下简称 “ 新课标 ” )开 始
三、消除学生对 老师 的戒备心理和拘束感 ,增强教师的
颁布实施 ,中学体育课更名为 “ 体育与健康 ”课 。该课程倡 教 态和表情 的感染力 导 “ 健康第一” 的教育思想 ,以培养学生 的终身体育 意识 为 体育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只有师生默契配合 ,才能 取得好 的教学效果 。首先要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戒备心理和拘
的变化 ,以显示 出韵律和情感 。使动作和 口令和谐统一 ,优 务奠定 了良好 的心理基础 。
美动听 。提示语言是在体育教学 中经常采用 的教学方法 ,正
确运用提示语言能强化动作概念有助于改正 习惯 、错误 的动
四 、教 师根 据学生 的年龄 特征和 心理特 征设置 教学情 境 。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 中来 。提高学生的学 习主动性
教学 目 。确立 了学生在教学 中的主体地位 。此外 , 标 还制 定
了课程学 习领域 的 目标 ,给 出了划分学生学 习水平 的方法及 束 感 。解决这 个问题 的关键 ,在 于教师教 态和表情 的感染 学生成绩综合评价体 系。 “ 新课标” 的实施对我 国中小学 体 力 。比如 :老师在开始上课 的时候 ,以亲切 自然的表情 、认 育教师是极大 的考验和挑战 。所 以,本人根据 自己多年来 体 真 而谦逊 的态度 、体态端正 、落落大方地在学生面前 ,用热 育教学实践体会 ,结合 中学体育教学 目标 ,对教学 的内容 和 情洋溢 的音调 向学生们问好 ,这些平常的动作 、简单 的话语 方法提 出了几点建议 ,供 同仁们参考 。
有辅助作用 。手势动作有 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是手势动作要 “ 山坡 ”——绕过 “ 小树林 ”撮 后快速奔跑将情报及时. 迅速 主学 习的积 极性 , 又使学生学会 了动作 , 增强了体质, 了乐 增添 趣。 “ 春雨润物 细无 声”, 时。 此 体育课诱 人的魅力在 “ 和风
新课标背景下的一堂好课的六大标准
新课标背景下的一堂好课的六大标准都说“教无定法”,那一节好课是不是就没有了标准呢?我不这样认为。
好课是有标准的。
01好课可以从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感受来看,其标准是动态发展的从学习内容来看,一节好课,应该是基于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课。
从学习结果来看,一节好课,学生除了收获学科知识和技能,更要在学科思想方法上、迁移所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上有所进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在“学会”和“会学”上有所进步。
从学习过程来看,一节好课,如果是教师讲授,基本要求是内容清晰、有条理,表达逻辑严密,情感积极投入,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但是,更好的是学生要独立或者合作完成具体的任务,学生是主动学习者,有分析预测、设计方案、动手实践、评价、质疑、表达观点等行为,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并可以进一步发展高阶思维能力。
从学习感受来看,一节好课,是学生听了还想听、不愿意下课的课。
学生往往经历了困难,解决了问题,完成了任务,成功的喜悦才会更强烈。
所以,好课的重要标准是看学生的收获,收获了什么、收获了多少、有多少学生有收获。
学习真正发生了,学生有实际获得的课,就是好课。
好课的标准是动态发展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科教育的目标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到三维目标,再发展到学科核心素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好课的标准也就随之变化了。
曾经,很多老师认为讲清楚、有逻辑就是好课,却忽视了学生有没有学会、是否理解了、是否会应用等问题。
在那个“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记住了就可以。
而现在,能举一反三都无法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了。
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每个学科都要有贡献。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独特贡献,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
好课要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
在新课程新课标背景下发展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
新教育窑上旬刊2018年初,教育部在北京举办了新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国家级示范培训班,期间我们认真学习了14位领导和课程课标专家的15个报告,并参与了讨论和交流。
总体感觉:本次修订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育人质量的提升。
一、新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客观要求1.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现有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需要随之改进。
现有教育状况是教育对象学生面临着外在压力和诱惑,教育的效率相对低效低能。
本次新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动力机制,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选择,充分利用“兴趣”这个学习的原动力,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会权衡、发现兴趣、找到潜能、学会担当、读懂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悦纳自己、拥抱世界,才有幸福人生。
新方案的实施会进行选课指导和生涯规划,实行走班教学模式,让学生完成从“外压”向“内生”的转变,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人的充分发展,这也是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
2.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
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教育部提出要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这些都是我们党和国家提出的战略决策。
二、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
1.素养是每个人的一种品质,是每个人在后天养成的。
这种品质是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慢慢养成的,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拥有的一种个人品质。
2.所谓学科素养,是经过特定学科的学习后形成的“常规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
学科素养与学科知识之间具有一定的正相关的关系。
一般来说,学科知识越深厚,学科素养越高。
3.所谓核心素养,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包括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也融入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标准实施已有多年,但许多教师还是沉浸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师讲生听、师教生学,教师把知识点、解题方法总结好之后交给学生去套用。
”这种教学模式与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格格不入的,极大的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改革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注重体现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注重学生学习品质的养成。
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在这里只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教师要扮演好“主导者”的角色
教师如何在“导”上下功?首先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学生学习方向不明确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情绪紊乱时要不断开导;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要注意辅导;学生学习方法不正确时是要加强指导。
引导——转化——运用就是教学“主导者”的实质。
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教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变教师的“需要教”为学生的“需要学”,从而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改变观念,变“教室”为“学室”,变“教时”为“学时”,树立责任感,摒弃“我的课堂我做主”的观念。
教师应切切实实的减
少自己的讲解的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的时间(不得少于15分钟),真真切切的让每个学生都有比较充分的时间自主去学习,从而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教《放风筝》这篇课文时,就可以让学生在“自读、圈画、模仿、想像、小组讨论”等活动去让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圈画出“我”和哥哥放风筝时的动作词语;“一架飞机飞过来”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小鸟奇怪地问”的神态是怎样的,一一让学生去模仿;“风筝越飞越高,热闹极了”,这是一种怎样的热闹景象?让学生发挥想象,分组讨论等。
整堂课中,教师讲解少,学生学习多,做到了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趣、学得投入,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从而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升问题价值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遵循“问题要让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讲的”原则,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习思维。
如何设计课堂提问?首先要问题要有的放矢,教师要在“吃透教材”和“吃透学生”的情况下,把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设计出重点问题和有助于理解课文重点的辅助问题;其次问题要有目的性,切忌杂乱无章、琐碎杂乱;再次提问要有思考价值,提问应能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逐渐加深、认识逐渐深化。
如《落花生》一文,重点训练的项目是分清课文内容的主次,为了达到训练目的,根据课文提纲提出问题:“课文所给的材料中,那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学生回答后及时追问:“从
种花生到收花生要经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再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使学生在回答问题中达到训练项目的目的。
在这里还需要提出一点,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问题,还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从而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作业设计应由“量化”向“质化”转变
传统教学模式的作业设计往往是机械、重复的“题海”战术,大大制约了教学效率的提高,要想改变这一现状,课堂作业设计应由“量化”向“质化”转变。
教师就根据课文的类型、结构及课堂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作业练习,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教学中,可以把作业分成两类:必做题﹑选做题。
作业要有针对性,使优秀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下”,后进生“吃得消”。
如《卢沟桥的狮子》一课作业为例。
全班学生必做题:
1.抄写课后生字词。
2.多音字组词。
3.用“有的……好像”造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部分段落。
选做题:
1.用总分的形式围绕一个主题写一段话。
作业设计要让学生要有选择性,有可能的情况下,还可以让学生设计“问题”作业,这样不仅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
且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五、精心设计课堂板书
板书是“微型教案”,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
一般来说,板书设计要有直观性、条理性、简洁性、多样性和启发性。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板书设计:
时间外表内心
天没亮伪装隐蔽
烈火烧身纹丝不动为了……为了……为了中午
壮烈牺牲宁可……也要……
黄昏全歼敌人不畏牺牲,严守纪律课堂板书不仅向学生呈现了教学内容,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而且保留了教学信息,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课堂四十分钟的学习效率,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总结,争取用最短的时间让学生掌握最多的知识,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