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我的课程观

合集下载

我的新课程观

我的新课程观

2012年10月13和14日,我有幸参加了涪陵教育委员会组织的《新教材新课程培训》,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受益匪浅,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

通过学习与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我的一点体会: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成果显著,影响广泛而长远.它不但影响人类的生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点和思维方式.小学语文课程理应与时俱进,以适合时代的需要.课改让我感受到了它所带来的勃勃生机。

在这样一种契机下,在持续地摸索探求之中,使我无论是在教学行为上还是在教学意识上都有了一定的提升,课程改革以来,我参加了几次培训,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理解,获得了一些宝贵经验。

一、转变教师角色,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新课程首先要求每一位教师实行角色转换,教师不但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不是仅是学习的参与者更是合作者。

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想法设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要改教师教学生学为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引导合作,努力创设民主、轻松、双边互动的教学方式,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使每一个学生感受到学习中的快乐。

在培训中,我不但理解了很多语文教育的同行,也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充实而又愉悦,使我受益匪浅。

为我在以后更好的搞好语文教学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课改教学工作展开以来,新的理念使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实行了反思和重新审视。

要积极学习和贯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改变教学观点。

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通过各种手段使学生懂得“爱学”与“如何学”?”二、如何上好语文课如何上好语文课?怎样才能把课程标准的理念贯彻到语文课堂中去?语文课堂该注意哪些问题……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待解决的问题真的还很多,要重视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能够放在学习者的视角,围绕本课的目标,设计符合学生生理特点与心理需要。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心得体会四篇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心得体会四篇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心得体会四篇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心得体会1不同的教育思想产生不同的教育。

传统的数学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单向平面地讲授教科书的活动.“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这种传授活动的金科玉律。

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崇尚钻研教材,视处理好教材、教好教材为教学艺术,这种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目标往往超越教学过程本身,脱离学生的现实。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

新课程更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由数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自己去推论数学结论,要善于创设数学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成为“跳起了摘桃子的人”,而不是“盛桃子的筐”,给他们讲得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学生自己能够自主解决的,教师决不和盘托出。

这样才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传统的数学教学因为过分预设和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课堂上倦怠应付,与创造的喜悦无缘,师生都无法在课堂上焕发生命的活力。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过程。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

(I)教师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更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更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

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导”,就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燃其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走的路,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观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观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观是什么宁大本科2005级教育学专业杨星摘要:自从新课程在全国四十二个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实施以来,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

然而,新课程在推进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和障碍。

影响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最为主要的困惑和障碍在于课程观的模糊。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观就是基于对话的经验。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观对话经验自从新课程在全国四十二个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实施以来,已经历经了五个不平凡的春秋。

在这五年中,新课程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

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的学生方式、方法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当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促进者和合作者。

学生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更多的是知识的自主建构者。

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激发,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学习乐趣显著增强。

然而,新课程在推进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和障碍。

许多教育学者和广大一线教师认为,阻挡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困惑和障碍主要体现在考试评价改革滞后、课程资源紧张和教师专业化水平低等方面。

笔者并不是很赞同这样的看法,而是认为,影响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最为主要的困惑在于课程观的模糊。

本文旨在寻求确定的新课程改革的课程观,以期对新课程改革有所裨益。

一何谓“课程观”?这是一个看似容易却又很难作出回答的问题。

在这里,笔者尝试把它理解为关于课程的观念,或者,进一步具体地理解为关于课程“是什么”的观念。

不同的课程观往往体现不同的课程价值取向,并形成不同的具体课程形态。

更为重要的是,不同的课程观往往隐含着不同的课程思维方式,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们对那些重要的实质性课程问题的思考和解答。

[1]在课程探究的历史上,关于课程观的理解有许多的看法,但仔细地分析总结,可以把它们简单地分为两种最为基本的课程观。

第一,课程是知识或学科。

这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价值就是在于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为学生的未来生活作好准备。

新课改理论和自身业务学习

新课改理论和自身业务学习

新课改理论和自身业务学习张色作一、新课程改革下的新理念、新观点的主要内容1.新的课程观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

学生与教师的经验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然即课程。

分门别类的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因素,只有在和其他因素整合起来,成为课程"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时,这个因素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新的课程观是生成的课程观,整合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

新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儿童是课程的主体;"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生者。

2.新的学生观新课程认为,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学生即目的。

每一个学生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

学生首先是人,需要走向生活的人;学生是"文化遗产中的人";学生是"生活世界的人""关系中的人";学生是"时代中的人";学生是"世界背景中的人"。

3.新的发展观以学生发展为本。

"发展"的涵义: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个性特长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

"学生为本"的涵义: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

4.新的知识观新课程不再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它合理地承认知识技能的不确定性,认为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

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人主观创造的暂定性的解释、假设。

知识有多种: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原理性知识;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书本知识与经验知识;规范知识与本土知识。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一、注重学习者的全面发展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以学习者为本位,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和富有个性的发展,要求实现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其中,所谓“知识与技能”强调的是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这与传统教学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无二致,反映了新课改教学观对我国传统教学理念合理内核的继承;所谓“过程与方法”强调的是让学生了解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养成善于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这是传统教学较为忽略的,反映了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观创新与飞跃;而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

这也是新教学观对传统教学观的重大突破。

注重学习者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具有两方面的具体内涵:1、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是叫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

从学科角度看,它反映的是学科内部“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

学科知识的被发现和被揭示总是与一定过程和方法联系在一起的。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将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视为一个动态整体,将两者视为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新教学观主张在让学生掌握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的同时,也让他们去体验发现的过程个,掌握探究的方法。

而对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掌握反过来也会进一步增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对过程和方法的注重也不能无限夸大,应当辩证地处理好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及方法的关系,否则,过于关注过程与方法,无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也会给教育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在人类历史上是有前车可鉴的。

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辩证地处理好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关系,把握好适当地度,真正在教学实践中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这既是教育科学的要求,也是一种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体悟和探索的教学艺术。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观‎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伴随着教育‎目标、教育理念的‎改变,教材不再只‎是供传授的‎经典,不再是供记‎忆的知识仓‎库,而是供教学‎使用的材料‎,教师和学生‎不仅是材料‎的主人,更是新材料‎和新教学智‎慧创生的主‎体。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教学‎活动,并不是对教‎材的简单复‎制,而是教师对‎教材的一种‎再开发、再创造的活‎动过程,这也是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主要形‎式。

一、新教材的特‎点1、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新课程理念‎要求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高中数学课‎程设置了必‎修系列和四‎个选修系列‎的课程。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方案和‎要求,以及各自的‎潜能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数学课程‎。

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基‎础、不同水平和‎发展给予具‎体指导。

体现以学生‎为课程主体‎的选择性教‎材。

2、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数学教学‎中,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应用数‎学。

例如,在前一段时‎间我们数学‎组指导学生‎利用统计知‎识研究学生‎月消费支出‎的调查报告‎,学生经历了‎收集数据,整理、分析数据,利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频‎率分布,利用样本的‎数字特征来‎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尝试‎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注‎重生活应用‎实例,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3、关注数学的‎文化价值在教学中结‎合高中数学‎课程的内容‎,经常会介绍‎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数学在‎社会进步、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同时也反映‎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几何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欧几‎里得建立公‎理体系的思‎想方法对人‎类理性思维‎、数学发展、科学发展、社会进步的‎重大影响。

对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我的看法

对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我的看法

对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程观、教学观、
评价观,我的看法
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课程体系的一次全面更新和改革。

在这个
背景下,我对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有以下看法:
课程观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发展学生的多
元智能和综合素养。

因此,课程观应该从以内容为中心转变为以学
生为中心。

课程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和
体验式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观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学观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研究能力和
创新精神。

教师应该从传授知识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

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学生进行
探究式研究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评价观
新课程改革倡导综合评价,强调评价应该是全面、多元、客观、公正的。

评价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发现和激发学生的潜力。

评价应该包括多种形式,如考试、作业、课堂表现、项目作品等,以综合反映学生的研究成果和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都需要
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性发展。

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
感的综合人才。

这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
才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教育改革下我的课程观

当前教育改革下我的课程观

我的课程观2010年中国的教育在转型的冲撞与震荡之中,新一轮的教育改革轰轰烈烈的至此开始。

但是,我们不禁疑问,新一轮的教育改革究竟要将我们带向何方?而又是怎么将我们带入他们所谓的何方?在思考当前教育改革前,我们更需思考其根本的问题:教育,其本质为何,或者更具体的说,课程,其本质为何。

从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开始,我们就从未停止过这个问题的思考,也不停地进行教育改革。

但是,其结果是令人惋惜,我们所培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至今又有几个呢?钱学森也疑惑了: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杰出的人才?应试教育——答案在很多人心中浮现,但是又拿其无可奈何。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当前基础教育课程的理念,与其说是教给孩子们知识,还不如说是用知识作为工具,成功升学,而升学的制度,则把知识完全“工具化”。

这样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制度,必将导致所有的课程的开展,都具有强烈的升学功利色彩。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围绕考试升学而转,学生和老师都只重视升学所要求的科目和技能,而轻视升学所不要求科目和技能,导致学生们的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基本生活能力高度缺失,学生花大量时间死记硬背,最终成为考试的机器,考试成为他们唯一的专长。

在这样的课程理念下,孩子们还有多少创造性的思维留下?纵观这两年的新课改,“其核心在于通过变革人才的培养模式,发展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在课程的改革方面还是有不少的亮点值得我们关注。

比如,新教材的课堂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允许学生跨班选课。

浙江甚至开设通用技术课程,要求学生学会修马桶修灯泡并必须通过考试。

教考不分离,招考不分离,高考的指挥棒若无改变,依旧以高考成绩为唯一的标准作为高校录取学生的依据,那么,新课改所增设的为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课程,最终只能淹没在应试教育的大海中,化为一团泡沫。

在应试的环境中,是难以展开自由开放的教育的。

在过去的教学中,也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是,语、数、外等科目,就逐渐发展成的学习中的“重中之重”,音乐、美术、体育就成了“豆芽课”,所谓的素质教育也只能成为一个空空如也的口号。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观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一、注重学习者的全面发展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以学习者为本位,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和富有个性的发展,要求实现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其中,所谓“知识与技能”强调的是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这与传统教学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无二致,反映了新课改教学观对我国传统教学理念合理内核的继承;所谓“过程与方法”强调的是让学生了解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养成善于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这是传统教学较为忽略的,反映了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观创新与飞跃;而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

这也是新教学观对传统教学观的重大突破。

注重学习者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具有两方面的具体内涵:1、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是叫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

从学科角度看,它反映的是学科内部“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

学科知识的被发现和被揭示总是与一定过程和方法联系在一起的。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将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视为一个动态整体,将两者视为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新教学观主张在让学生掌握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的同时,也让他们去体验发现的过程个,掌握探究的方法。

而对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掌握反过来也会进一步增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对过程和方法的注重也不能无限夸大,应当辩证地处理好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及方法的关系,否则,过于关注过程与方法,无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也会给教育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在人类历史上是有前车可鉴的。

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辩证地处理好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关系,把握好适当地度,真正在教学实践中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这既是教育科学的要求,也是一种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体悟和探索的教学艺术。

2、认知与情意的统一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要求学生的发展必须实现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观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观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观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主要目标。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实施现代教学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彰显教学个性,展现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特色。

1 体现课改教学理念1.1 新型的教学观为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能力发展的转变;由重教师教授向学生自主学习的转变;由重学习结果向重学习思维过程的转变。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兴趣,由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愉快学习。

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

营造师生平等、尊重、支持、容纳、和谐的教学环境。

1.2 开放的课程观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执行者,而是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

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以教材为平台以新课标为依据,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适当地拓展、延伸和重组。

开发校本课程,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与融合。

1.3 全面的发展观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良好身心素质、意志品格形成的过程。

要让学生经历细致观察、主动操作、及时归纳、不断反思等一系列知识探究的过程。

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实行分层教学,分类推进的教学策略。

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多元的评价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进步提供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领悟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愉悦,差异得到尊重,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1.4 激励的评价观要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激励、教育、启发、指导作用,教学评价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昂扬的学习士气。

2 实施现代教学行为2.1 教学目标具有多维性。

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功能。

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知识的交流,也是师生教学过程的合作,师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相互影响的过程,更是师生情感的相互交融。

2024年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范本(2篇)

2024年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范本(2篇)

2024年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范本2024年,新课程改革在我国全面铺开,以深化教育改革为目标,重塑教育理念、调整课程结构。

通过新课程改革,我深受启发,有了许多新的体会和感悟。

首先,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综合素质。

过去,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与应试技巧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而在新课程改革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我发现新课程让我们更加注重实践和体验,有大量的实践课程,比如实验课、实训课等,能够让我们在实践中学习、感受,并且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对我们的综合素质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新课程改革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过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把学生当作一个个知识的容器,而在新课程改革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比如,新课程推出了多种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各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改革能够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第三,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过去,教育过于注重功利,教师们只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培养。

在新课程改革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和课程设计,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兴趣和能力。

我发现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探索和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最后,新课程改革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过去,教育注重教给学生一些规定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而在新课程改革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

我发现在新课程中,学校和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和项目设计,让学生能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这样的改革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新课程背景下的观课与议课

新课程背景下的观课与议课
C 教学内容要适度区分教与学
D 教学内容的呈现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 理特点
新课程对观课议课的新要求
教学方法的选择
A要符合学科特点 B要符合学生实际 C要符合教师个性
新课程背景下的观课
一、观课的特点 二、观课的作用 三、观课应注意的问题 四、观课的基本类型 五、怎样观察、记录一节完整的课
新课程背景下的观课
新课程对观课议课的新要求
一、课改给观课议课带来的挑战 二、课改带来课堂教学的改革 三、观课议课面对课改应有的应对
新课程对观课议课的新要求
一、课改给观课议课带来的挑战
1、课改带来的宏观背景的转变
课程功能的转变 课程结构的转变 课程内容的转变 课程管理的转变
新课程对观课议课的新要求
2、课改对观课议课的要求
新课程背景下的
观课与议课
宝鸡教育学院
张安峰
新课程背景下的观课与议课
观课议课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对观课议课的新要求 新课程背景下的观课 新课程背景下的议课
观课议课的基本理念
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 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 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 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研修活动。
一、观课的特点
目的性 主观性 选择性 指导性 理论性 情境性
新课程背景下的观课
二、观课的作用
有利于掌握学校、教师贯彻落实教育教 学法规、政策和要求的现状
有利于了解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 及水平
有利于良好教学风气的形成,促进教学 改革深入有效地进行
有利于总结和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 法,促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学习、 提高和成长
新课程对观课议课的新要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新课改以来,人们对教师在基础教育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师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体现在:(教师不再只是一个课程知识的被动传递者,而是一个主动地调试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教师不再是一个真理的垄断者和宣传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帮助者、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

)因此,积极能动的教师形象取代了消极被动的教师形象。

学生观:学生观,是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潜能、素质目标及评价标准等问题的中的看法和观点。

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在此背景下,新课改的学生观包涵一下三点:一、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出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权责主体。

教学观:教学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

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观也发生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一、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2.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二、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1.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2.知道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课程” 1.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路径探析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路径探析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路径探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新课改是指“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简称,是指在新的时代要求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进行的课程改革。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数学教育的教学观念也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传统的数学教育一直强调灌输知识、重视应试训练,过分注重记忆和机械化运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积极性和兴趣。

而新课改则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数学教育的目标从“学会数学”转变为“学会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教师的角色也由传统的“灌输者”转变为“引导者”。

探究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和推行探究式学习等新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高中数学教育中,引领学生以主动的态度去探索和解决数学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数学教育的教学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2. 正文2.1 传统教学观念的弊端传统教学观念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统的数学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死记硬背,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教学注重应试教育,重视考试成绩而非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导致学生只注重应试技巧,而忽略了数学知识的深入探究。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传统教学注重数学知识的独立性,忽略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导致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局限于学科本身,无法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其他领域中去。

传统教学观念的弊端在于阻碍了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影响了高中数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2.2 新课改对高中数学教育的影响1.强调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新课改提倡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再只注重死记硬背的计算和应试技巧。

通过引入更多的启发式问题和实际应用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背景下我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
周至县第三中学王瑞婷
通过培训,我不断进行反思: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什么?我们在新课改背景下应该有怎样的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
我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学得某种具体的知识或技能,而是让学生获得一种思维方式,思维方式会贯穿和影响学生的整个人生。

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要用新理念,新方法来武装我们的头脑,改变我们的教学。

1. 我的教学观---不能用爬树标准看待鱼
在现代,学生由于家庭背景,自学能力,兴趣爱好等等不同,学生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不能用爬树标准看待鱼,而是要探索和研究适合学生、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思维方式。

让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并且能够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学有所成,学有所获。

2.我的课程观---适合学生的就是好的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学科增加了很多新知识,可是我们老师的能力还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以前学的知识都是过时的,老化的,甚至是无用的。

面对这些新技能和新知识,如何全部掌握我们也很困惑。

再者,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技能水平也达不到,有的学生没有一点计算机操作能力,讲的再好也没用,学生根本听不懂!所以,我认为,适合学生的课程就是好的。

3.我的评价观---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
由于学生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不同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不同,所以,我们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衡量学生。

而是要用他的今天和他的昨天比较,用他的今年与去年比较,这样,我们才能看到学生的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