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规划重点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1、土地的概念
土地是自然综合体、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土地是一种历史综合体,土地是一个受自然条件及人类影响的历史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概念
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包括可以利用而且尚未利用的土地和已经开垦利用的土地的总称。

3、土地资源的属性
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
1)土地数量的有限性
2)土地位置或空间的固定性
3)土地的不可替代性
4)土地的持久性
5)土地的生产性
土地资源的经济属性
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2)土地的可垄断性
3)土地用途的可转换性
4)土地的可改良性
5)土地利用的相互依赖和外部性
4、土地资源的功能
1)养育功能
2)承载功能
3)仓储功能
4)景观功能
5、土地资源管理的主体是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土地资源管理的客体是土地和土地利用中产生的人与人、人与地、地与地之间的关系土地资源管理的目标是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

土地资源管理的任务是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监督土地利用。

6、我国土地资源状况的介绍(了解就好,p15)
7、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管理的战略
1)粮食安全战略:一方面要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强化重点区域的耕地保护。

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新机制。

2)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战略:必须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首先应保障国家水利、交通、能源等重点项目的建设用地。

3)土地综合整治战略:第一应加强土地生态环境建设,防止土地退化。

第二,对过度开垦、围垦的地区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大江大河两岸及其生态脆弱地区的陡坡耕地要尽快全部退耕。

第三,因地制宜。

第四,土地开发必须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为前提,因地制宜,适度开发。

第五,应制定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经济扶持政策,包括土地置换、新增耕地指标的折抵政策、异地开发政策、产业化运行机制。

4)土地产权安全战略:第一,应加强土地资源法制建设。

第二应建立集中统一、精干高效、依法行政、具有权威的国土资源管理新体制。

第三应建立和完善土地资源规划体系,发挥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

第四应积极培育和发展土地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配置作用。

第五应加强土地行政管理。

第二章
1、土地类型vs土地资源类型:
1)土地类型:
土地类型的概念:土地类型指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的自然社会、社会、经济属性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
土地分级系统的概念:土地分级系统指在土地分级过程中对视作个体单位的具体土地地段进行逐级合并所形成的序列,基本的级别一般包括2~3级。

土地分类的概念:在同一级土地划分出不同的土地单位就称为土地分类
土地分级是对土地的纵向划分,土地分类是对土地的横向的类群归类
2)土地资源类型:
土地资源类型的概念:土地资源属性相对均一,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3)土地类型vs土地资源类型:
A、土地类型强调综合属性,土地资源类型强调可利用性和利用价值,土地类型包括了土地资源类型。

B、土地类型分类的结果是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基础
C、土地类型强调自然属性,它与土地利用类型有区别,但划分土地类型时也要考虑土地利
用类型。

相同土地类型有相同的生产力。

2、苏联的分级系统:苏联所划分的景观形态单位有“地方”、“限区”和“相”三级。

其中
“地方”>“限区”>“相”。

澳大利亚(英澳学派)的分级系统:澳大利亚的分级系统分为三级,即土地系统、土地单元、土地点。

土地系统>土地单元>土地点.
我国的分级系统基本沿用苏联景观学派的做法。

3、土地分类的原则:
1)综合性原则。

由于土地是多种土地组成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因此在依据土地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土地分类时,必须从全面分析土地各组成要素入手,阐明各要素在土地分异中的作用。

2)主导因素原则。

在对土地各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前提下,必须考虑在特定条件下某要素所起的主导性作用。

3)实用性原则。

土地类型研究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即为土地的生产利用或其他目的服务。

4、土地类型结构的概念:土地类型结构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土地类型的组合现象,是指在
某一个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在质和量上的对比关系,以及它们有规律地组合而成的空间格局。

5、土地类型结构的类别:
1)土地类型空间结构:格状、条格状、放射状等树型、环状构型等。

2)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a、面积比
b、频率比
c、分异度
d、多样性指数
e、分割度
f、形状指数
6、土地类型演替的概念:
当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作用的强度打达到一定程度,或作用的时间到达某一时段时,土地系统就会发生“涨落“,土地属性就会发生变化,表现为土地类型发生演替。

在一定地段上,一种土地类型被另一种土地类型替代的过程称为土地类型演替。

7、土地类型演替的类别
按照演替原因分。

可分为自然演替与人文演替两类
按照演替方向分,可分为正向演替和逆向演替。

土地类型的正向演替又称为顺向演替或进化性演替。

按照演替过程分,可分为节律性演替和非节律性演替。

第三章
1、土地资源调查的程序
准备工作阶段
a)组织专业队伍
b)制定工作计划
c)资料的准备
d)调查仪器设备和用品的准备
外业调查阶段
a)路线勘察
b)制定工作分类系统
c)室内预测
d)野外调绘
e)新增地物补测
内业工作阶段
a)编制图件
b)量算面积
检查验收阶段
第四章土地资源评价
1、土地潜力:也称作“土地利用能力”,是指在用于农林牧业生产或其他利用方
面的潜在能力。

2、土地适宜性:是指某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自然条件的适宜程度。

3、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土地潜力评价的联系:
两者的区别在于:土地潜力的含义是土地在一定利用方式或一定管理实践方面的潜在能力。

土地潜力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必须事先规定出土地在利用方式或管理实践上的先后次序,目前大多采用农、牧、林、其他这样的顺序,即把潜力最高的土地首先分配给农业利用,然后在考虑牧、林和其他利用。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潜力最高的土地只适合农业利用,而不适合林、牧业和其他利用,而是不仅适合农业利用,还适合林、牧业和其他。

但相反却行不通,即只适合林、牧业的土地,并不适合农业。

土地适宜性评价则与此不同,它并不事先假定这种,利用的先后顺序,每一块土地均可针对农、牧、林或其他利用方式作出适宜等级的评定。

这是两者的本质区别。

二者的联系是,在同一地区,可将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土地潜力评价的成果进行比较,或者说在两者之间进行协调。

第五章土地资源利用规划
1、土地利用:人类的发展史就是土地利用的历史,人类占有土地的最终目的,就是利用土地。

2、土地利用结构:一个地区范围内各种用途的土地面积在土地总面积中所占的比重。

3、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是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依据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组织。

(1)土地利用规划是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土地利用所做的安排。

(2)土地利用规划是依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土地利用所做的安排。

(3)土地利用规划是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对土地利用所做的安排。

(4)土地利用规划是对土地资源的分配和合理组织。

(5)土地利用规划的本质是对土地利用的安排。

4、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应该是根据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以及规划的要求,综合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寻求符合区域特点的土地利用优化体系。

(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
(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
(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5、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1)依其对象不同可划分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乡村土地利用规划
(2)依其范围可分为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和用地单位内部土地利用规划
(3)依其承担任务可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6、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1)按规划时限划分:长期规划、中期规划和短期规划
(2)按规划范围划分:国家规划和地方规划
(3)按规划性质划分:包括规划地位、作用和服务功能的差异,可分为: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7、土地利用规划程序:(大体了解)
(1)准备工作阶段
(2)资料收集与调查阶段
(3)专题调查研究阶段
(4)总体规划编制阶段
(5)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编制阶段
(6)拟定实施规划的政策与措施阶段
(7)规划的审批和公布阶段
(8)规划监测和修编阶段
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在用地规划区域和时段内,政府从长远利益出发,按照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全部土地的开发、利用、政治、保护等方面在时间和空间上作出的总体安排和部署。

包含以下几个要素:
(1)主体。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
(2)客体。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客体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及全部土地使用者
(3)实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质上是将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行业之间进行合理配置,即土地资源的时空分配,具体借助于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来实现。

(4)核心。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确定土地利用布局。

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土地供给和需求量预测
(3)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
(4)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5)土地利用分区
(6)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程序
(1)准备工作阶段
(2)方案编制阶段
(3)规划审批阶段
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的编制:包括主件和附件的编制
12、基本农田:是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耕地
13、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为了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法定程序确定的特殊保护区域。

14、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范围:
(1)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

(2)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的中、低产田。

(3)蔬菜生产基地
(4)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
(5)国务院规定应当划入基本农田波阿虎去的其他耕地。

铁路、公路等交通沿线耕地及城市、村庄和集镇建设用地区的周边耕地应当优先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需要退耕还林、还牧、环湖的耕地则不应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15、土地利用计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熟悉)
首先,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计划编制与实施的依据,为实现土地利用目标,土地利用规划确定了一系列的土地利用控制指标体系,这些控制指标就是编制土地利用计划的直接依据,也是土地利用计划实施的重点。

其次,土地利用计划是土地利用计划的具体实施计划,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是实施土地利用规划的行政手段,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需要分阶段、分年度进行,土地利用计划就是在土地利用规划的框架内,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对土地利用进行的阶段或年度的调节,以保障规划的贯彻落实。

第六章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1、土地资源节约利用的理论基础(P127)
(1)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2)土地利用中的生产理论
(3)土地集约利用的一般过程
2、土地资源节约利用的合理限度(P129)
3、土地资源节约利用的影响因素:不仅包括作为系统运行基础的自然生态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而且包括作为系统主题的不同层次利用者,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

想回影响的结果便直观表现为土地节约利用水平高低。

(1)土地利用适宜性与限制性
(2)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3)不同土地利用主体的用地目标和手段
4、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指标评价法:
(1)评价指标体系选建原则
1)科学性与操作性兼顾
2)综合性与主导性并重
3)系统性与层序性结合
(2)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1)耕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
投入强度:资金投入强度、劳力投入强度、化肥投入强度、动力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复种指数、灌溉指数、机械化率、稳产指数
产出效果:地均产值、产投比例、劳均产值、安全系数
持续状况:治理指数、非农指数、平衡指数、人均耕地
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投入强度:地均资产投入、地均财政支出、地均用电总量
利用程度:综合容积率、人口密度、住宅销售率
产出效果:地均生产总值、地均财政收入、地均消费零售额
持续状况:人均绿地面积、人均居住面积、人均通路面积
5、中国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
(1)国家层次
1)制定相关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资源环境政策、财政金融政策、科技政策
2)强化制度建设:规划制度、产权制度、市场制度、使用制度、征地制度
3)完善法律体系:立法建设、法律监督和惩戒
(2)地方政府
1)合理制定土地利用战略:稳步推进城镇化、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布局、确保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引导新农村建设用地需要
2) 制定并实施土地规划:科学编制土地规划、严格实施土地规划、协调相关
规划
3)加强土地市场管理:综合运用地租、低价和地税手段;因地制宜推进土地
置换
4)支持和推广现代科技:更新土地监测手段、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执行和完
善法律法规
(3)微观主体:
1)增强土地国情认识
2)提高土地利用投入强度
3)适时合法改变土地用途
4)应用土地集约利用技术
(4)协调配合
1)共同推进集约用地理念
2)多方努力增加土地利用投入
3)合力应用推广集约用地技术
4)全民参与土地规划编制和实施
第七章
1,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阶段
1971年出版的《增长的极限》一书,开始标志了可持续发展提上了一些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

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的提出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思想进入了实践阶段。

1992年,《里约宣言》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

(这题欢迎大家修正和补充)
2,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社会经济背景:
1)人口发展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1,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2,人口分布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
3,人口发展与我国耕地保护战略
2)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1,经济增长方式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
2,经济体制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
3)环境保护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1,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状况: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严重,土地盐碱化严重
2,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战略选择
第八章
1,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目的:
1,为国家制定经济发展计划,资料利用和环境保护政策等提供决策依据
2,寻求达到土地利用最佳整体效益的配置方案,以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对土地的需求3,确定土地持续利用方式,以促进土地资源质量的保持
4,实施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化
2,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特点:
1,监测成果的多样性
2,监测体系的层次性
3,技术要求的区域性
4,技术手段的综合性
第九章
1,土地开发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通过经济、行政、法律和工程技术等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从内容上讲,可分为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

2,土地开发整理的现实意义:
1,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途径
2,是促进土地资料集约与持续利用的主要手段
3,是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手段
4,是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措施
5,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第十章
1,土地资源法律体系:
1,宪法
2,法律
3,土地行政法规
4,地方性土地法规
2,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规定土地用途,明确土地使用条件,并要求土地所以者,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用途和条件使用土地的制度。

3,基本农田制度:是指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以及当地人口和耕地资源状况,将质量好、产品高、生产潜力大且其中连片的耕地划为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的制度。

4,土地监督检查与法律责任:
1,土地资源法律责任:1)违反土地资源法律的行政责任:行政处分;行政处罚
2)违反土地资源法律的民事责任:赔偿损失;停止侵害,排除
妨碍;罚款;消除危害;赔礼道歉
3)违反土地资源法律的刑事责任: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
罪,非法侵占耕地罪;非法批准征用或占用土地罪,非法低
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罪。

2,土地资源法律监督检查:土地资源法律的行政监督检查
土地资源法律的执法监督检查
第十一章
1,土地资源市场的特征:
1,土地资源市场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2,土地资源市场具有供给滞后性
3,土地资源市场发展的不平衡性
4,土地资源市场竞争的不充分性
5,土地资源市场交易的层次性
6,土地资源市场管理的严格性
2,中国土地资源市场的特点:
1,以政府主导作为发展基础
2,以城市土地资源市场作为发展重点
3,以使用权作为交易基础
4,以有限期作为权属时间
5,以期限价格和用途价格作为交易价格
3,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按照与土地的关系和影响范围可分为基础因素、一般因素、区域因素、和个别因素。

1、基础因素:基础因素是指对土地价格影响最为强烈的,或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般来说,土地既然是一种商品,那供求关系则是影响这种商品价格波动的基
础性因素,也是关键性因素。

2、一般因素:行政因素:土地制度,住房制度,城市规划,低价政策,税收政策,交
通管制和行政隶属变更等
人口因素:人口密度,人口素质,家庭人口构成
社会因素:政治治安状况,社会治安状况,房地产投机和城市化进程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状况,储蓄和投资水平,财政收入与金融状况,居
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物价变动和利率水平等
国际因素:国际经济状况和国际政治因素
3、区域因素:位置
交通条件
基础设施条件:
环境质量
城市规划限制
4,个别因素:个别因素是指宗地本身的条件和特征,主要包括面积,宽度,深度,坡度,宗地市政设施条件,城市规划限制,宗地位置,土地使用年限
4,土地增值税:是对有偿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的建筑物及其附属物(简称转让房地产)而就其增值部分征收的一种税。

第十二章
1、土地资源生态管理的概念
以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为导向,针对土地资源利用中的突出生态和环境问题,应用生态学的理论与思想,所实施的一系列技术、经济和政策法规措施。

大二班三大二货出品,二货出品,必是惊品
2、土地资源生态补偿的原则
1)公平性原则
2)可持续发展原则
3)经济性原则
4)差异性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