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心得)之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中的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论文之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中的运用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完整的科学课探究式学习的基本运作程序由七个环节组成:提出探究问题→做出假设预测→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数据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得出探究结论→后续延伸活动。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确定探究任务

探究始于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其间,使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例如,教学青岛版三年级《科学》教材《哪杯水多》一课时,我拿出四个都装着水的形状大小不同的瓶子,对学生说:“昨天,我到邻居家串门时,邻居家的小孩指着这四个瓶子,问我,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多?我左看右看,还真拿不准,大家帮我猜一猜,好吗?”话音未落,同学们就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竟也争得面红耳赤,各执己见,“到底哪瓶水最多?”的探究活动就由此开始了。

一般来说,在上课的第一时间内,要尽快地让学生接触探究的事物、思考需要探究的问题,而且这种事物或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地集中到要探究要解决的事物或问题上,投入到

探究活动中。

二、鼓励学生假想,制定探究计划

在确定了探究任务之后,在学生动手之前,还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问题的结果作出多种假设和预测,让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计划、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等。

(一)鼓励学生猜想或设想

牛顿曾言: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教学中要抓住有关内容或有利时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或假想,要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例如,教学《有趣的浮沉现象》一课时,当学生把木块、石块、泡沫块、玻璃球、大头针、小瓶、气球等物体放入水中后,发现有的浮在水面,有的沉入水底,此时,教师提出问题:“你看到眼前的现象,也许会产生一些想法和新的问题,请大家交流一下,一会儿我们共同来研究好吗?”

生:轻的物体都浮在水面上,重的物体都沉到水底了。

生:不对,大头针多轻呀,它却沉到水底了,小瓶比大头针重多了而浮在水面上。

生:看来浮与沉与物体的轻重没关系。

生:木块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呢?

生:会不会有什么力量在托着它?可能是水给它的力量吧。

生:既然水有力量托住木块,可石块怎么沉到水底去了呢?

生:可能水的这种力量托不住它吧。

学生经过一番热烈的交流和讨论,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猜想与假设,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又使学生明白提出的假设不是凭空乱猜的。因此要让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就必须鼓励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结果进行猜测或假设。

再如教学《谁的本领大》一课时,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猜想与验证呢?

首先引导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物体(如铁钉、铝片、铜丝、瓷勺、碳棒、香烟铝箔、玻璃等)的导电能力进行猜想,把猜想的结果填入下表

(这张表的设计很有新意)

(这张表的设计很有新意)

材料名称

我的猜想

容易导电的画“√”不容易导电的画“0”

我的验证

容易导电的画“√”不容易导电的画“0”导体

绝缘体

我的体会

铜丝√

①猜想很重要,但有时猜想并不可靠。

②猜想要用事实来证明。

铁钉

碳棒 0

瓷勺

0 √

香烟铝箔

玻璃

0 √

木条

塑料棒

然后引导学生自主设计电路实验进行验证,将验证结果填入记录表。实验后,学生比较猜想与实验的结果发现:原来猜想碳棒、铝箔不容易导电,事实证明它们都容易导电,猜想有时并不可靠!认识到这一点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二)引导学生制定探究计划

探究计划是根据猜测或假想的结果来制定的,在开始训练阶段,可以只让学生说说要研究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进行实验,需要哪些器材,小组成员怎样合作等,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逐渐做到放手让学生设计实验。制定探究计划。仍以《有趣的浮沉现象》一课为例,当学生提出:“浮着的物体可能受到水给它的力量”的假想时,教师结合学生的假想提示学生:“你能不能用实验的方法来感受一下水有没有力量托着木块、气球等物体呢?实验应该怎样做呢?请各小组的同学商量一下,然后试一试。如有困难请看记录单上的提示。”学生通过讨论或

记录单的提示会想到:用手向下压一压浮在水面的物体,体会手有什么感觉?或者把浮在水面的物体压入水底,松手后会有什么现象等实验的设计思路。在学生通过实验证明了“在水中浮着的物体确实受到水向上托它的力”得出“水有浮力”的结论之后,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了水的浮力。”为了弥补实验设计中的不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相互评价自己的实验设计,更好地为下面的实验探究做准备。

三、亲历探究过程,收集探究信息

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是实施探究活动计划的过程。这些探究活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生亲身经历的自主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乐于实践,让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活动中学习方法。教师要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帮助学生收集第一手资料,教会他们观察、测量、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帮助。例如,在引导学生做“水有浮力”的探究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实验器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实验探究。实验中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并提醒学生及时记录自己的发现。特别是用手向下压浮在水面的物体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反复多做几次,认真体会手的感觉。在学生验证“下沉物体也受到浮力作用”时,可以提示学生用橡皮筋提起不同的物体,观察放入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