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人物简介
董其昌生平简介
董其昌生平简介董其昌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擅长山水画,董其昌一生书画作品无数,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也有一定的数量。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董其昌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董其昌,著名书画家。
生于嘉靖三十四年,卒于崇祯九年,享年82岁。
董其昌擅长书画。
在绘画方面,有南董其昌,北米万钟的美称;在书法方面,集各家之长于一身,使自身的书法有超越前人之势,在中国的书法历史长河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董其昌在而立之年后,进入仕途。
但是仕途不顺,在朝廷里,几进几出。
由于仕途的坎坷,让他的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
便在辞官回乡的时间里,提高自己的书画技艺。
在专研学习前人书画经验,并自发组织坊间书画爱好者,和自己一同探讨书画方面的知识。
并且大量临摹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大家的名作,从中获得创作灵感,开创自己的书法之美。
后人对董其昌的书画成就评价颇高。
清代年间,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特别推崇董其昌的书法,闲暇之余进行大量的描摹。
除此之外,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成为文人画的创作指导核心。
董其昌的书画成就对后世的书画发展影响颇深。
在书法方面,他所著的《白居易琵琶行》、《金沙帖》等流传于世;他所绘的《昼锦堂图》、《疏林远岫图》等仍被珍藏于各博物馆。
董其昌去世后,后人常去董其昌墓、董其昌故居瞻仰这位书画大师。
董其昌字画价值目前,董其昌的字画被收藏于中国各个博物馆。
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瞻仰大师的书画之风。
除此之外,董其昌的字画也为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董其昌自幼在字画方面造诣颇深,因为爱好的缘故,自己一边在读书考取功名之时,一边研习颜真卿等书法大家的作品,并进行描摹、创新。
最终集各家书画优势为一体,成为明代著名的书法家之一,对后世书画创作影响颇远。
书法方面,董其昌在临摹前人书法基础上,将自己的创新意识融于其中。
字体淡雅隽秀,刚劲有力,尤其在草书和楷书方面,造诣颇深。
康熙皇帝曾大赞董其昌的书法飘逸空灵、丰神独觉,深得康熙皇帝的偏爱。
而在民间,也刮了一阵效仿董其昌书法之风,其兴盛之风,难以想象。
董其昌行书赏析
董其昌行书赏析打开文本图片集新乡市博物馆前身为平原省博物馆,藏品颇丰,书画尤甚。
其中有明代书法家董其昌行书作品两幅,萧散平淡,为晚年之作,今与大家共同品鉴。
董其昌生平及其书法艺术董其昌(1555-1637),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华亭人(今上海松江),万历十六年进士,曾仕翰林院编修、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
世称“董香光”,“董华亭”,因谥号“文敏”,又称“董文敏”,是明代后期杰出的书法家和绘画家,有《容台集》《容台别集》《画禅室随笔》等书论和画论。
绘画方面,他提出著名的“南北宗”论,强调以古人为诗,是“华亭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平淡天真的画风影响深远。
书法方面,他突破赵孟頻与文征明书风的笼罩,书法有“颜骨赵姿”之美,是晚明书坛领袖,与明末书法家王铎并称“南董北王”,与邢侗、米万钟、张瑞图并称“邢张米董”,但《明史》记载“然三人者,不逮其昌远甚”。
清代时期,满人推崇汉族文化,康熙、乾隆二帝偏爱董其昌书法,使得董书风靡一时,文人士子皆学董书。
董其昌的书法艺术经历一个渐悟的过程。
《画j禅室随笔》中记载:“郡守江西衷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也”,隆庆六年(1572年)十七岁的董其昌参加会试,郡守衷洪溪认为董字较拙便将其列为第二,董其昌的堂侄董源正因字迹出众列为第一,董其昌自此发愤临池学字,研习、临慕书法,一直到老。
对诸家的不断临习,是他书法水平迅速提高的重要因素。
他的楷书自成一家,初学颜真卿《多宝塔》,又改学虞世南,后来认为应跨唐追晋、魏,又学钟繇。
董其昌中年与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相识,成为至交好友,遍览项氏所藏晋唐墨迹,不仅迅速提高了他的审美情趣,也进一步启迪了他的书法艺术。
董其昌以赵孟頻为追赶对象,年少时认为自己“与赵文敏较,各有短长”,随着阅历的增长和书艺的不断提高,对赵孟頻的看法也随之改变,“余年十八学晋人书,得其形模,便目无吴兴。
今老矣,始知吴兴书法之妙。
每见寂寥短卷,终日爱玩。
董其昌:文人画的禅意与诗意
《董其昌:文人画的禅意与诗意》在中国艺术的长河中,董其昌以其独特的书画艺术成就,成为了晚明文人画的代表人物。
他的艺术创作不仅体现了深厚的文人情怀,更蕴含了丰富的禅宗哲学思想。
本文将深入探讨董其昌的艺术世界,揭示其作品中的禅意与诗意。
一、董其昌的艺术背景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明代著名书画家、鉴赏家。
他出生于上海的一个望族,自幼聪明好学,但在家境贫寒的条件下,他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才华,逐渐在艺术领域崭露头角。
董其昌的一生,经历了从寒门学子到翰林院编修、礼部尚书的转变,他的政治生涯与艺术创作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文人画的禅意追求董其昌的绘画作品,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
他提倡“以禅入画”,追求一种超脱世俗、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
在他的画作中,常常可以看到山水、树木、云雾等自然元素的精妙运用,这些元素不仅构成了画面的主体,更蕴含了深远的禅意。
董其昌通过这些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理解与感悟。
三、诗意的融合与表现除了禅意的追求,董其昌的书画作品还充满了诗意。
他善于从古典诗词中汲取灵感,将诗的意境与画的景象巧妙结合,创作出一幅幅充满诗意的艺术佳作。
在他的笔下,山水不再是简单的自然景观,而是充满了情感和哲理的艺术表达。
这种诗意的融合,使得董其昌的画作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为深刻的艺术魅力。
四、书画鉴定的心性学董其昌在书画鉴定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提出了“心性学”的概念,强调在鉴定书画作品时,不仅要关注作品的笔墨技巧和艺术风格,更要深入探究艺术家的心性与情感。
这种心性学的鉴定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书画作品的内在价值和艺术真谛。
五、董其昌的艺术影响董其昌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书画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更在后世被无数艺术家奉为经典。
董其昌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方法,为文人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结语董其昌的艺术世界,是文人画的一座宝库。
董其昌自画题盘谷序自楚骚
董其昌自画题盘谷序自楚骚介绍董其昌(1555年-1636年),字仲舒,号东篱,明代中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他是明代文人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擅长书法和山水画而闻名于世。
其中,他自画的《题盘谷序自楚骚》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题盘谷序自楚骚》是董其昌在1604年创作的,以行草书写于纸上。
这幅作品以简洁独特的形式展现了董其昌对于古代诗词《楚辞》中《离骚》篇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这幅作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董其昌对于文学和艺术的独特见解。
董其昌与明代文化董其昌生活在明朝中期,这个时期正值明朝文化的鼎盛时期。
明代文化多样而繁荣,包括文学、绘画、音乐等各个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而董其昌正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董其昌早年即展示了他对于文学和艺术的浓厚兴趣。
他广泛涉猎古代文学作品,特别是对于《楚辞》情有独钟。
在他的书法和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古代文学的深入理解和独特见解。
《题盘谷序自楚骚》的创作背景《题盘谷序自楚骚》是董其昌在1604年创作的一幅行草字画。
这幅作品是他对于古代诗词《楚辞》中《离骚》篇的回应和阐释。
《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一篇抒发个人遭遇和情感的长篇叙事诗。
董其昌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将自己对于这篇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转化为了字画形式。
作品风格与意义《题盘谷序自楚骚》以行草字体书写,笔势豪放而不失稳健,整体布局简洁而富有节奏感。
通过运用不同粗细、长短的笔画,董其昌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
这幅作品中,董其昌运用了丰富的表现手法,包括横、竖、撇、捺等多种笔画组合。
他通过这些不同的笔画形态,表现了《离骚》诗中所描述的山川河流和人物形象。
整个作品给人以开阔、自由和奔放的感觉。
《题盘谷序自楚骚》不仅仅是一幅字画作品,更是董其昌对于文学和艺术的深入思考和表达。
他通过这幅作品将自己对于古代诗歌的理解与个人情感完美结合,展示了他对于艺术创作的独特见解。
影响与价值《题盘谷序自楚骚》是董其昌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董其昌简介
董其昌简介: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万历年间进土,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谥文敏,后人多称董文敏。
他是明末影响最著的和传世作品最丰富的书家。
现在我们见到的董其昌作品,以四五十岁以后的居多,前期作品相当少。
早年存世作品,行楷书《关侯庙碑》是他约三十五六岁时所写,主要仿学李邕的碑书,又兼有王羲之、颜真卿的书法笔意,透露出他早年的书学面貌。
五六十岁时的作品,如楷书《月赋》,行书《节临钟王帖》、《临颜真卿画赞碑》和则缶徐浩三藏和尚碑》,行书《岳阳楼记》等则渐变。
《月赋》师法虞世南,书体修长,笔法秀劲,得虞书温雅之意;师法颜真卿、徐浩楷书的《画赞碑》和《三藏和尚碑》,则专务书法的朴拙涩劲,而绝少学虞书的自然潇洒的笔法。
60岁以后,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进入了自由阶段,则缶柳公权兰亭诗》、《友石台记》、《三世诰命》、则缶争坐位帖》和巨制削缶阁帖…十卷》等,都是他晚年的代表作。
这时期的作品,一面以拙于笔法表现来反映书法的古拙,一面又以率易的、似不经意的笔法来表现书法的平淡天真。
高土奇在跋董书《友石台记》时说:“如大树槎材春芽欲生”,形象地道出了董其昌晚年书法艺术的特点。
董其昌最著名的诗词
董其昌最著名的诗词一、董其昌简介董其昌(1555年-1636年),字季昌,号鹤山,浙江绍兴人。
明代文学家、书画家、艺术理论家。
董其昌的一生饱经沧桑,历经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动荡,但他以其杰出的才华在艺术领域独树一帜,成为明代最重要的文化名人之一。
二、董其昌的诗词创作董其昌的诗与文,无论是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具有独特的风格。
他的诗作清新疏淡,含蓄婉约,以动静结合、音韵和谐为特点。
不同于其他文人士大夫的超然境界和雄奇豪放,董其昌的诗词更加纤巧细腻,雅致大溪洛韵。
他注重意境的营造,以及细腻的情感表达,让人读之增添无限思索的乐趣。
1. 董其昌的山水诗董其昌擅长描绘山水景色,他的山水诗给读者以强烈的美感。
他用短小精悍的诗句将山水的气势和美景展现得活灵活现。
他善于捕捉山水之间的意境和情绪,把握住自然的神韵和万物生机的灵动,给予作品以深远的内涵和意境。
•示例诗句:露晞秋皋上,林疏雁度深。
拂水沙鸥鸟,和阳燕子吟。
(《晚晴轩集》)2. 董其昌的咏物诗董其昌的咏物诗写实精细,形象生动。
他往往通过描写物体的形态、色彩、纹理等细腻的描述方式,展现出物体的特征和美感。
他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感受,将日常琐事与诗歌相结合,使作品具有深深的思想内涵。
•示例诗句:波港沙如水,烟萝岸若云。
春风故园草,夜雨旧乡村。
(《晚晴轩集》)3. 董其昌的抒发情感的诗董其昌的诗中充满了丰富的情感表达,诗作中的情感真挚而深沉,给人一种强烈的共鸣与感染力。
他将自己的心情与景物的变幻相融合,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示例诗句:寂寞秋灯下,悠悠碧落间。
一别苏幕亭,双泪湿衣衫。
(《晚晴轩集》)三、董其昌的诗词在艺术史上的地位董其昌的诗词以其优美的文采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明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
他不仅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于山水画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贡献。
董其昌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对艺术的追求,成为明代文学艺术的杰出代表。
他的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董其昌人物简介
董其昌人物简介董其昌编辑词条董其昌(1555—1636)明代书画家。
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
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祖籍山东莱阳,祖父以军功封苏州卫。
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
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
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
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
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存世作品有《岩居图》《秋兴八景图》《昼锦堂图》等。
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等,刻有《戏鸿堂帖》。
目录人物简介才溢文敏书画道路宦海沉浮编辑本段人物简介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1555年)年正月十九日(2月10日),董其昌石刻像卒于明毅宗崇祯九(1636年)年九月二十八日(10月27日)。
董其昌出身官宦之家,在仕途上春风得意,青云直上。
公元1589年,(万历十七年)三十四岁的董其昌举进士,开始了他此后几十年的仕途生涯。
与睢阳(今河南睢县)袁可立同科,后来成为挚友,在蓬莱阁上留下了著名的《观海市诗》碑刻。
当过编修、讲官,后来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
他对政治异常敏感,一有风波,他就坚决辞官归乡,继而买回官职。
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
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
他当时的政治地位显赫,凭借其政治地位左右画坛、评价画家。
编辑本段才溢文敏董其昌才溢文敏,思想陈腐、为人霸道、通禅理、精鉴藏、工诗文、擅书法、擅绘画。
他是海内文霸,执艺坛牛耳数十年,是晚明比较杰出、影响比较大的书法家。
董其昌的绘画长于山水,注重师法传统技法,闭门造车,不求创新。
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调,讲究笔致墨韵,墨色层次不分明,拙中带朽,拙隽刻板。
美术教育家徐悲鸿评董其昌曰:“董其昌闭门造车,不求创新,凭借官职左右画坛,毁掉中国书画200年”。
浅谈董其昌书法艺术风格
浅谈董其昌书法艺术风格董其昌是明代杰出的书法家,其书法风格独特,被后人称为“董体”。
他的书法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被广泛传颂。
本文将从董其昌的生平、书法艺术风格、作品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董其昌的生平董其昌,字茂初,号梅溪,江苏宜兴人。
他的祖父董西山是明朝嘉靖年间的进士,父亲董绍昌则是一位书法家。
董其昌从小接受父亲的教育,又先后跟随叔父董其昌、江上麟等名家学习书法,兼通经、史、子、集,十岁能诵《古文观止》,十四岁能作《三字经》真迹。
董其昌年轻时曾做过官员,但后来因不认同朝廷的政治而辞职回家。
此后,他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书法创作中,并不断深化自己的书法艺术,成为一位杰出的书法家。
二、董其昌的书法艺术风格1. 毛笔写作董其昌是一位精通毛笔的书法家,他的毛笔书法准确有力,充满生命力和个性魅力。
通过他的字迹,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诗人的情感倾注、一个学者的深刻理解和一个书法家的伟大造诣。
2. 大气豪放董其昌的书法风格宽广,笔墨归纳,有“龙飞凤舞”的神采,令人感受到强烈的气势和豪迈的精神。
他的书法风格散发着浓郁的个性和艺术魅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影响了许多后代书法家。
3. 古拙自然董其昌的书法作品中,古拙自然的风格独具特色。
他善于揣摩古人之笔,加以革新,既重视传统技法,又有自己的创新理念。
他的字体深受诗人辛弃疾的喜爱,被誉为“以古中新、古拙秀逸,自然神韵”。
三、董其昌的作品特点1. 《爱莲说》董其昌的《爱莲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文章是以荷花为素材写成的散文文章,具有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被称为中国散文的经典之作。
其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被许多人文学网站评选为中国的经典名句。
董其昌用“爱莲”寓意自己的书法创作,提倡信仰、自由和纯粹的美。
2. 《无题》董其昌的《无题》是一篇泼辣之作。
这是一篇用书法传达思想的文章,内容嘲讽权贵,反映百姓的权利和利益被剥削的真相。
文章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表现出董其昌独具的风格和丰富的人生经历。
莱州籍名人故事
莱州籍名人故事莱州作为山东的一个县级市,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出了许多著名的地方名人。
以下将为您讲述其中几位。
第一位是明代文学家董其昌。
董其昌,字东山,莱州市貂山人,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收藏家。
他热爱文学艺术,钻研书法、绘画,并收藏了大量的古代书画作品。
他的丹青笔墨纵横,尤以山水画见长,被誉为“山水第一行”。
“百战”痛苦挣扎的曹操手持忠贞,莞尔一笑,充满了古朴的气质和魅力。
第二位是近代教育家蔡元培。
蔡元培,字夫燕,莱州市县镇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提倡科学教育,主张学以致用。
他积极倡导民主自由的思想,致力于革命斗争,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位是近代画家刘海粟。
刘海粟,莱州市廉州镇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
他潜心学习绘画技艺,精心描绘了大量的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作品,所画之人物,如李白、杜甫等,形象传神,具有浓厚的艺术氛围。
他所创的“刘派”画法,以纯粹明快、光洁润滑见长,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被誉为中国画坛的翘楚。
第四位是现代诗人顾城。
顾城,原名顾嘉维,莱州市东城街人,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顾城热爱诗歌创作,他的诗作情感细腻,语言独特,富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他的作品以个人的视角和情感来描绘世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他的代表作《青玉案·元夕》等,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并多次获得文学奖项。
以上是莱州籍的几位名人故事。
他们各自在文学、教育、艺术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莱州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成就,更是莱州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与文化遗产。
董其昌
董其昌(1555年-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思翁,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明朝政治人物、书画家。
生平早年在平湖城西门冯大参家坐馆当过塾师,爱好参禅曹洞宗,与新埭镇泖口陆兆芳友好。
隆庆五年(1571年)十七岁参加松江府会考,因松江知府衷贞吉认为董写字太差,只得第二名,从此发愤临池,从学于陆树声、莫如忠等,得益不少。
万历七年(1579年)参加南京乡试,见王羲之《官奴帖》唐摹本,惊叹不已。
万历十七年(1589年)第二甲第一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入翰林院学习,礼部左侍郎田一俊病故,护丧到田氏的家乡福建,万历二十年(1592年)春,获授翰林院编修。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皇长子朱常洛出阁讲学,充任讲官。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任湖广按察司副使。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出任湖广提学副使。
泰昌元年(1620年),明光宗即位,为太常寺少卿、掌国子司业事。
天启二年(1622年),参修《泰昌实录》。
天启五年(1625年)官至南京礼部尚书。
天启六年(1626年)辞官。
崇祯四年(1631年)任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同阉党阮大铖过从甚密。
崇祯九年(1636年)八月病逝。
谥文敏,后世又称董文敏。
著有《容台集》、《容台别集》、《画禅室随笔》。
书画成就董其昌绘画擅长山水,师法董源、倪瓒等人,喜纯用水墨。
书法初学颜真卿的《多宝塔帖》,之后改学虞世南,又溯及魏、晋,临摹钟繇、王羲之,参以李邕和柳公权,特色“平淡天真”。
其山水画如《关山雪霁图》、《秋兴八景册》、《江干三树图》、《山川出云图》、《山居图》属明朝的巅峰之作。
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最多,代表作品有小楷书《月赋》,继祝枝山、文征明后对后世极有影响,康熙皇帝就酷爱董其昌书法,一生临写董字甚丰,曾遍搜董氏真迹。
唯董其昌生前索画者多,董其昌往往请人代笔。
评价董其昌才艺虽高,但人品低劣,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冬天受命出任湖广提学副使,将“明日不考文”当作了考试题,以愚弄学生为乐。
董其昌生平
生平: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
汉族,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
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
书法地位:董其昌擅画山水,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
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
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师从: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
奇闻轶事:
袁董奇缘:睢阳(今河南睢县,明代属归德府睢州)的袁可立比云间(上海松江)的董其昌小七岁,但董其昌总是对袁可立谦称为"弟",两者的家乡相距千里,却能同窗共读成为同年知交。
王溢嘉在《中国人的心灵图谱》中引述清代的《秋灯丛话·梦与袁可立同科》:睢州(应为华亭)有一位老儒生(董其昌)屡试不第,心情十分郁闷。
有一天晚上,忽然梦见神人前来告诉他说:"你要等待袁可立和你同考,才有希望上榜"。
他梦醒后觉得非常奇怪,于是到各地学堂逐一查访,终于找到袁可立。
在知道袁可立家中贫穷恐无力上进后,就将袁可立带回家中亲自课读。
到袁可立二十多岁时,两人一起参加考试,结果在乡试和会试中都果然中榜。
"
图片:
人物:
书法作品:
书画作品。
董其昌doc
董其昌doc董其昌的生平与艺术(作者:黄晨馨 [1**********]44 十班)内容提要:董其昌(1555~1636)[1],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谥文敏,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
董其昌的远祖北方汴梁人,宋南渡随君臣一起迁至南方,居华亭。
(据《容台文集》卷六《渐川兄传》中董自言)董家祖上本为大官,一度中落,董其昌的至友陈继儒所著《白石樵真稿》记“玄宰家甚贫,至典衣质产以售名迹。
”家贫又有衣可典,产可质,名迹可售,可见至其昌时仍是一个中产而又有文化基础的家庭。
他少时曾在莫中江(方伯)家塾读书,并随其学书法,又受同郡顾正谊影响学画。
关键词:董其昌生平山水画寄乐于画南北宗论正文:董其昌(1555~1636)[1],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谥文敏,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
董其昌的远祖北方汴梁人,宋南渡随君臣一起迁至南方,居华亭。
(据《容台文集》卷六《渐川兄传》中董自言)董家祖上本为大官,一度中落,董其昌的至友陈继儒所著《白石樵真稿》记“玄宰家甚贫,至典衣质产以售名迹。
”家贫又有衣可典,产可质,名迹可售,可见至其昌时仍是一个中产而又有文化基础的家庭。
他少时曾在莫中江(方伯)家塾读书,并随其学书法,又受同郡顾正谊影响学画。
他学书学画皆在17岁左右,《画禅书随笔》有云:“吾学书在十七岁时”、“吾乡书莫中江方伯书学右军,……予每询其所由,公谦逊不肯应……”他开始对画兴趣尚不太大。
22岁“丁丑三月晦日之夕,燃烛试作山水画,自此日复好之。
”所以,董自言其正式作画是22岁,万历十七年戊子参加秋闱(乡试),董得第三名。
[2]董其昌79岁时曾总结自己所学的山水画云:“余二十二岁作画,今五十七年矣,大都与文太史较,各有短长;文之精工,吾所不如;至于古雅秀润,更进一筹矣。
吾画无一点李成﹑范宽俗气,然世终莫之许也。
”又曾说:“予少学子久山水,中去而为宋人画,今间一仿子久,亦差近之。
”这两句话除开对“李成、范宽俗气” 的偏见外,基本上是对的,但失之太简,不可能全面。
董其昌人物简介
董其昌人物简介董其昌编辑词条董其昌1555—1636明代书画家.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祖籍山东莱阳,祖父以军功封苏州卫.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存世作品有岩居图秋兴八景图昼锦堂图等.着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等,刻有戏鸿堂帖.目录人物简介才溢文敏书画道路宦海沉浮编辑本段人物简介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1555年年正月十九日2月10日,董其昌石刻像卒于明毅宗崇祯九1636年年九月二十八日10月27日.董其昌出身官宦之家,在仕途上春风得意,青云直上.公元1589年,万历十七年三十四岁的董其昌举进士,开始了他此后几十年的仕途生涯.与睢阳今河南睢县袁可立同科,后来成为挚友,在蓬莱阁上留下了着名的观海市诗碑刻.当过编修、讲官,后来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他对政治异常敏感,一有风波,他就坚决辞官归乡,继而买回官职.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他当时的政治地位显赫,凭借其政治地位左右画坛、评价画家.编辑本段才溢文敏董其昌才溢文敏,思想陈腐、为人霸道、通禅理、精鉴藏、工诗文、擅书法、擅绘画.他是海内文霸,执艺坛牛耳数十年,是晚明比较杰出、影响比较大的书法家.董其昌的绘画长于山水,注重师法传统技法,闭门造车,不求创新.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调,讲究笔致墨韵,墨色层次不分明,拙中带朽,拙隽刻板.美术教育家徐悲鸿评董其昌曰:“董其昌闭门造车,不求创新,凭借官职左右画坛,毁掉中国书画200年”.编辑本段书画道路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书法自叙答曰:“吾学书在十七岁时.先是吾家仲子名传绪,与余同试于郡,郡守江西袁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初师颜平原多宝塔碑,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专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征仲、祝希哲置之眼角比,乃于书家之神理,实未有人处,徒守格辙耳.以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评,譬如香岩和尚,一经洞山问倒,愿一生做粥饭僧,余亦愿焚笔研矣.然自此渐有小得,今将二十七年,犹作随波逐浪书家.翰墨小道,其难如是,况学道乎”.董其昌书前赤壁赋“余性好书,而徽矜庄,鲜写至成篇者.虽无日不执笔,皆纵横断续、无伦次语耳.偶以册置案头,遂时为作各体,且多录古人雅致语.觉向来肆意,殊非用敬之道,然余不好书名,故书中稍有淡意,此亦自知之.若前人作书不苟且,亦不免为名使耳.”“吾书无所不临仿,最得意在小楷书,而徽于拈笔,但以行草行世.亦都非作意书,第率尔酬应耳.若使当其合处,便无能追踪晋、宋,断不在唐人后乘也.”按语:可见大家的成功也来之不易.董其昌走上书法艺术的道路,出于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起因是在考试时书法不好,遂发愤用功自成名家.这在他的画禅室随笔有所记述,其中还自述学书经过:他在十七岁时参加会考,松江知府衷贞吉在批阅考卷时,本可因董其昌的文才而将他名列第一 ,但嫌其考卷上字写得太差,遂将第一改为第二,同时将字写得较好些的董其昌堂侄董源正拔为第一.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董其昌,自此钻研书法.董其昌回忆说:“郡守江西衷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初师颜平原真卿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世南,以为唐书不如魏晋,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繇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 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征仲征明、祝希哲允明置之眼角.”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董其昌几乎学习研究了以前绝大部分名家,从钟王到颜、柳,从怀素到杨凝式、米芾,直至元代的赵孟頫.董其昌精收藏,曾珍藏董源4幅山水潇湘图、溪山行旅图——作者:北宋范宽、龙宿郊民图、夏山图,并以“四源堂”名斋,后“四源堂”名画多为河南袁枢袁可立子递藏,使其成为晚明收藏董、巨作品的集大成者.还有李思训蜀江图、秋江待渡图,董源征商图、云山图、秋山行旅图,巨然山水图,范宽雪山图、辋川山居图,李成着色山图,郭忠恕辋川山居图,江贯道江居图,赵大年夏山图,赵子昂洞庭二图、高山流水图,王蒙秋山图,宋人册页等18幅.从中可以看出,董其昌的收藏足以令其傲视当代.他的字、画以及书画鉴赏,在明末和清代名声极大.善画山水,远师董源、巨然和黄公望.其画风笔意安闲温和、清新秀丽.他提倡用摹古代替创作.又以禅宗的南北派比附董其昌书法集20张绘画,称“南北宗”.他是尚南贬北,抬高文人画的地位,打击压制和他相抗稀奇的“浙派”.其山水作品,用笔柔和,秀媚有余,魄力不足,缺乏气势,且多辗转摹仿,如峒关蒲雪图、溪山平远图等,皆为摹古之作.编辑本段宦海沉浮万历十七年1589年,三十四岁的董其昌终于考中进士,供职于翰林院,继续努力和探索自己的书画艺术,董其昌是一个十分恭谦之人.翰林院学士田一儁去世,因为一生清廉,身后萧条,他便自告奋勇,告假护柩南下数千里,送老师回福建大田县.他一度担任皇长子朱常洛的讲官.但因为朝中复杂的人事关系,不久,便告病回到松江.而京官和书画家的双重身份,使他的社会地位迥异往昔.其后,他相继担任过湖广提学副使、福建副使,一度还被任命为河南参政从三品的官职.但他并不以此为意,托辞不就,在家乡优游,整天沉浸在翰墨当中.许多附庸风雅的官僚豪绅和腰缠万贯的商人纷至沓来,请他写字、作画、鉴赏文物,使董其昌成为名动江南的艺术家.甚至当时的坊间传闻其“拥有良田万顷、游船百艘、华屋数百间,成为松江地区的首富.”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都是以两个谣言写本的口吻强加给董其昌的,同时以“湖广提学副使”低品级官员的身份中途辍宦,传闻其“拥有良田万顷、游船百艘、华屋数百间,成为松江地区的首富.”也显是言过其实的.董其昌当时的政治地位并不能算太高,远不及徐阶等人.但他是全国第一流的书画家,在士林中有很高的声望,这一点又为徐阶所不及.。
董其昌行书赏析
董其昌行书赏析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明朝著名的书法家、画家、文化名人。
他的行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高超的技艺,成为明代书法的代表之一。
董其昌的行书以王羲之为宗,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行书笔画流畅,结构严谨,章法布局得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行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和发展,使行书的艺术表现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董其昌的行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笔画流畅:董其昌的行书笔画流畅自然,线条优美,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他的笔画既有力度,又不失柔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2. 结构严谨:董其昌的行书结构严谨,字形规整,笔画之间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整体效果。
他的字形既有传统的韵味,又有自己的个性。
3. 章法布局得当:董其昌的行书章法布局得当,疏密有致,空白与实处相得益彰。
他的作品既有大气磅礴的气势,又有细腻入微的笔触。
4. 个性鲜明:董其昌的行书个性鲜明,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和发展。
他的行书既有古人的遗风,又有自己的新意。
董其昌的行书是他多年艺术实践的结晶,是明代书法的瑰宝。
他的行书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物传记之董其昌
• 起故官,督湖广学政,不徇(谋求,寻 求 )请嘱(私人的请托和要求 ),为势 家所怨,嗾(唆使)生儒数百人鼓噪 (击鼓呐喊;喧闹),毁其公署。其昌 即拜(上,呈。如,谨拜表以闻)疏求 去,帝不许,而令所司按(追究,查办) 治,其昌卒谢事(辞职;免除俗事 )归。 起山东副使、登莱兵备、河南参政,并 不赴。
人物传华亭人。举万 历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礼部侍郎田 一俊以教习(学官名,明代选进士入 翰 林院学习,称 庶吉士,训课庶吉士者曰 教习。自明宣德五年始,命学士充任。 万历后,专以礼、吏二部侍郎掌教习。 ) 卒官,其昌请假,走数千里,护其丧 (灵柩)归葬。迁授编修。
•
董其昌作品比较珍贵,但在流传过程中赝 品不断充进去,至今已难见精品,可说赝品充 斥市场,尤其是民间收藏,即使不是 赝品, 也是小幅泛泛之作。 海外艺术市场董其昌作 品较多,欧美收藏家喜欢他的书画,但由于难 辨真假, 所以不敢轻易出大价购买。 • 1990年共见到5幅作品出售,第一幅是 《行书》二十七开册,售价为1.65万美元;第 二幅是《行书》手卷,8800美元;第三幅是 《山水》立轴,仅卖到3850美元;第四幅是 《尺牍》十一开册页,售价1.4万美元;第五 幅是《九峰雪霁图》绢本手卷,卖到1.5万 美 元。
•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 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 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 动衬静,手法巧妙。 •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 “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 E.“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 也渲染了战争气氛。“想关河”中的“想”是 “推测”、“猜想”的意思。“漏声断”中 “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
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董其昌(1555-1636),明代著名书画家。
字玄宰,号思白、思翁,别号香光。
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华亭派”的主要代表。
谥叫文敏,因称董文敏。
又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 今上海松江县)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文敏。
世称“董香光”、“董文敏”、“董华亭”,在明末以书画名重海内。
万历七年(公元1589年)举进士,历任编修,湖广副使、太常寺卿,礼部侍郎,南京礼部尚书等职,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辞官,以太子太保衔养老于家乡。
董的绘画对明末清初的画坛影响很大,并波及到近代画坛。
一直以来,董其昌的作品都是海内外大收藏家寻觅的目标。
董其昌学书道路是十分艰难的,起因是在考试时书法不好,遂发愤用功自成名家。
这在他的《画禅室随笔》有所记述,其中还自述学书经过:“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舍丙帖》,凡三年,自谓逼古,…比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评。
”由此可见,他对于古代名家墨迹是认真临摹的,在用笔用墨和结体布局方面,能融会贯通各家之长。
以古为师,以古为法,他的书法成就一方面得力于自己刻苦勤奋,善于深刻地悟通、反省,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其与大收藏家项元汴的交往,得以饱览许多书画真迹。
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
”(《明史·文苑传》)。
董其昌在仕途上的通达,不是明代前几位书家所能比拟的。
到了清代,康熙又倍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
清代著名书家王文治《论书绝句》曾赞曰:“书家神品董华亭,楮墨空元透性灵。
除却平原俱避席,同时何必说张邢。
”一时士子皆学董其昌的妍美、软媚,清初的书坛为董其昌笼罩,书风日下,实在是书坛的悲哀。
对董其昌的批评者也很多,包世臣、康有为最为激烈。
董其昌-
岚容川色图
董其昌精收藏,他收藏了很多名人 字画并博采众长,绘画造诣颇高,他强 调笔墨在绘画中的审美价值,认为绘画 要“以天地为师”而不为“造物所役”, 此观点强调的既是书画的意境或禅意。 此图是董其昌山水绘画的代表作品 之一。画幅上画家自题。此画兼具黄公 望和倪瓒二家画法,虽然在画家的自题 诗中称追想沈启南画意,实际出自董其 昌自己的胸臆。表现笔墨为长,尤见笔 墨特色,(润墨和淡墨)笔墨秀逸,墨淡 而不掩用笔之迹。其画山石凹凸向背分 明,峭丽中含淡逸之意。
董其昌书法欣赏
董之所长 简净疏淡 笔法精到 善用中锋 含筋裹骨 圆畅婉丽
他的书法综 合晋、唐、宋、 元各家的书风 飘逸空灵风华 自足自成一体。 笔画园劲秀逸 平淡古朴。用 笔精到,始终 保持正锋,少 有偃、拙滞之 笔;在章法上 字与字、行与 行之间,分行 布局,疏朗匀 称,力追古法。 用墨也非常讲 究,善用润墨 和淡墨,字里 行间弥漫着生 机和禅意、枯
明 代 书 画 作 品 , 多 有 印 章 诗 文 , 这 是 其 特 点 之 一
董氏赠陈的画作颇多,其传世名画《婉娈草堂图》就是为眉公而作的。 观此山居图画笔,极苍楚瘦硬,书亦倾斜欹侧,率性而为,已是其较晚 笔了。董氏书画,每在生拙任情之中出规矩于方圆,而一种秀逸的书卷气, 直可越“明四家”而上直入元人之室,对此,他一直很自负,观者也不难从 此四帧去领略体味的。卷后有清初僧人性派的长题。性派曾在顺治十一年东 渡日本弘扬佛学近四十年,此卷为其在日本时所见所题。可见,眉公而后, 此卷已流逸东瀛了。又据卷末张度跋,及卷首费念慈签题,知它在清末为江 建霞从日本购得。 东佘山居图 此卷为董其昌画赠好 友陈继儒者,两人是 同乡知己,交往数十 年,亲密无间。据陈 继儒跋,知道写的是 眉公东畲山幽居景色, 就象唐卢鸿《草堂图》 一样,不过更写意化 而已。
中国历史故事-“颜骨赵姿”董其昌简介 他是怎么死的?为什么称他为“颜骨赵姿”?
中国历史故事-“颜骨赵姿”董其昌简介他是怎么死的?为什么称他为“颜骨赵姿”?董其昌,明代书画家,生于1555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谥号“文敏”。
万历十七年进士,松江华亭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1636年逝世。
董其昌17岁时,参加松江府会考。
当时他信心满满,相信以自己的才学一定会夺得魁首,最后却知得了第二名。
究其原因,是因为知府衷贞吉觉得他文章虽好,字却太丑,最后衡量之下,给了他第二名。
这件事,对他影响甚大,刺激他从此发愤学习书法。
刻苦十多年之后,终于有多得。
34岁时,董其昌考中进土,并因文章、书法优秀被选为庶吉士,人翰林院深造,供职于翰林院。
随后又担任过皇长子朱常洛讲官、湖广提学副使、福建副使、河南参政,官至三品。
董其昌的仕途由三十五岁到八十岁,他将明哲保身运用到极致,为官十八年归隐二十七年,躲过了党争之祸和魏忠贤的残害。
因此,相比于仕途一道上的功绩,董其昌最为人所知的还是他在书画上的成就。
董其昌常与同僚诸友切磋书画技艺,纵论古今,品评高下。
又从好友处借阅晋、唐、宋、元法帖宝绘,深入专研,废寝忘食,学问飞速长进。
万历三十一年刊刻《戏鸿堂法帖》行世。
因为患病在松江时期修养时,他四十余岁,正当盛年,于是博彩众长,专研学习,最后创作了许多传世佳作。
董其昌擅画山水,采集众家之长,其绘画风格有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众家技巧,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古朴典雅。
创作了《葑泾访古图》、《浮岚暖翠图》、《鹤林春社图》、《西湖八景图》、《溪回路转图》、《神楼图》等许多描绘江南风光的著名山水画。
《画史绘要》评价道:“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出于儒雅之笔,风流蕴藉,为本朝第一。
”所谓“颜骨赵姿”,说的是董其昌的书法成就。
颜指颜真卿,赵指赵孟俯,两位都是书法大家,说董其昌“颜骨赵姿”,实际是说他身具两家之长,这是对他书法成就的很大肯定。
在当时书法上有“邢张米董”之称,即把他与邢侗、张瑞图、米钟并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其昌人物简介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董其昌人物简介
董其昌编辑词条
董其昌(1555—1636)明代书画家。
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
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祖籍山东莱阳,祖父以军功封苏州卫。
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
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
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
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
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存世作品有《岩居图》《秋兴八景图》《昼锦堂图》等。
着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等,刻有《戏鸿堂帖》。
目录
人物简介
才溢文敏
书画道路
宦海沉浮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1555年)年正月十九日(2月10日),董其昌石刻像卒于明毅宗崇祯九(1636年)年九月二十八日(10月27日)。
董其昌出身官宦之家,在仕途上春风得意,青云直上。
公元1589年,(万历十七年)三十四岁的董其昌举进士,开始了他此后几十年的仕途生涯。
与睢阳(今河南睢县)袁可立同科,后来成
为挚友,在蓬莱阁上留下了着名的《观海市诗》碑刻。
当过编修、讲官,后来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
他对政治异常敏感,一有风波,他就坚决辞官归乡,继而买回官职。
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
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
他当时的政治地位显赫,凭借其政治地位左右画坛、评价画家。
编辑本段才溢文敏
董其昌才溢文敏,思想陈腐、为人霸道、通禅理、精鉴藏、工诗文、擅书法、擅绘画。
他是海内文霸,执艺坛牛耳数十年,是晚明比较杰出、影响比较大的书法家。
董其昌的绘画长于山水,注重师法传统技法,闭门造车,不求创新。
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调,讲究笔致墨韵,墨色层次不分明,拙中带朽,拙隽刻板。
美术教育家徐悲鸿评董其昌曰:“董其昌闭门造车,不求创新,凭借官职左右画坛,毁掉中国书画200年”。
编辑本段书画道路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书法自叙答》曰:“吾学书在十七岁时。
先是吾家仲子名传绪,与余同试于郡,郡守江西袁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
初师颜平
原(多宝塔)碑,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专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
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征仲、祝希哲置之眼角比,乃于书家之神理,实未有人处,徒守格辙耳。
以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评,譬如香岩和尚,一经洞山问倒,愿一生做粥饭僧,余亦愿焚笔研矣。
然自此渐有小得,今将二十七年,犹作随波逐浪书家。
翰墨小道,其难如是,况学道乎”。
董其昌书前赤壁赋
“余性好书,而徽矜庄,鲜写至成篇者。
虽无日不执笔,皆纵横断续、无伦次语耳。
偶以册置案头,遂时为作各体,且多录古人雅致语。
觉向来肆意,殊非用敬之道,然余不好书名,故书中稍有淡意,此亦自知之。
若前人作书不苟且,亦不免为名使耳。
”
“吾书无所不临仿,最得意在小楷书,而徽于拈笔,但以行草行世。
亦都非作意书,第率尔酬应耳。
若使当其合处,便无能追踪晋、宋,断不在唐人后乘也。
”
按语:可见大家的成功也来之不易。
董其昌走上书法艺术的道路,出于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
起因是在考试时书法不好,遂发愤用功自成名家。
这在他的《画禅室随笔》有所记述,其中还自述学书经过:他在十七岁时参加会考,松江知府衷贞吉在批阅考卷时,本
可因董其昌的文才而将他名列第一,但嫌其考卷上字写得太差,遂将第一改为第二,同时将字写得较好些的董其昌堂侄董源正拔为第一。
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董其昌,自此钻研书法。
董其昌回忆说:“郡守江西衷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
初师颜平原(真卿)《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世南),以为唐书不如魏晋,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繇)《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
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征仲(征明)、祝希哲(允明)置之眼角。
”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董其昌几乎学习研究了以前绝大部分名家,从钟王到颜、柳,从怀素到杨凝式、米芾,直至元代的赵孟頫。
董其昌精收藏,曾珍藏董源4幅山水《潇湘图》、《溪山行旅图》——(作者:北宋范宽)、《龙宿郊民图》、《夏山图》,并以“四源堂”名斋,后“四源堂”名画多为河南袁枢(袁可立子)递藏,使其成为晚明收藏董、巨作品的集大成者。
还有精选李思训《蜀江图》、《秋江待渡图》,董源《征商图》、《云山图》、《秋山行旅图》,巨然《山水图》,范宽《雪山图》、《辋川山居图》,李成《着色山图》,郭忠恕《辋川山居图》,江贯道《江居图》,赵大年《夏山图》,赵子昂《洞庭二图》、《高山流水图》,王蒙《秋山图》,《宋人册页》等18幅。
从中可以看出,董其昌的收藏足以令其傲视当代。
他的字、画以及书画鉴赏,在明末和清代名声极大。
善画山水,远师董源、巨然和黄公望。
其画风笔意安闲温和、清新秀丽。
他提倡用摹古代替创作。
又以禅宗的南北派比附董其昌书法集(20张)绘画,称“南北宗”。
他是尚南贬北,抬高文人画的地位,打击压制和他相抗稀奇的“浙派”。
其山水作品,用笔柔和,秀媚有余,魄力不足,缺乏气势,且多辗转摹仿,如《峒关蒲雪图》、《溪山平远图》等,皆为摹古之作。
编辑本段宦海沉浮
万历十七年(1589年),三十四岁的董其昌终于考中进士,供职于翰林院,继续努力和探索自己的书画艺术,董其昌是一个十分恭谦之人。
翰林院学士田一儁去世,因为一生清廉,身后萧条,他便自告奋勇,告假护柩南下数千里,送老师回福建大田县。
他一度担任皇长子朱常洛的讲官。
但因为朝中复杂的人事关系,不久,便告病回到松江。
而京官和书画家的双重身份,使他的社会地位迥异往昔。
其后,他相继担任过湖广提学副使、福建副使,一度还被任命为河南参政从三品的官职。
但他并不以此为意,托辞不就,在家乡优游,整天沉浸在翰墨当中。
许多附庸风雅的官僚豪绅和腰缠万贯的商人纷至沓来,请他写字、作画、鉴赏文物,使董其昌成为名动江南的艺术家。
甚至
当时的坊间传闻其“拥有良田万顷、游船百艘、华屋数百间,成为松江地区的首富。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都是以两个谣言写本的口吻强加给董其昌的,同时以“湖广提学副使”低品级官员的身份中途辍宦,传闻其“拥有良田万顷、游船百艘、华屋数百间,成为松江地区的首富。
”也显是言过其实的。
董其昌当时的政治地位并不能算太高,远不及徐阶等人。
但他是全国第一流的书画家,在士林中有很高的声望,这一点又为徐阶所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