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真-河南省黑色素瘤诊疗现状

合集下载

面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整复治疗的临床观察

面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整复治疗的临床观察

面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整复治疗的临床观察作者:黄辉云沈二栋唐四清粟钰淇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9年第01期【摘要】:目的:对面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MM)整复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

方法:以我院2012年1月~2016年4月收治的12例面部CM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行整复治疗,分析治疗效果。

结果:12例患者术后皮片与皮瓣均成活,成活率为100%,伤口均为I期愈合,术区比较平整,无明显瘢痕。

1例因拒绝免疫治疗,术后8个月死亡,11例患者均存活,存活率为91.67%,未出现局部复发。

结论:对面部CMM患者实施整复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整复治疗;皮肤移植;皮瓣【中图分类号】R7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1-03--01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utanaeous malignant melanoma,CMM)多发生于四肢,而发生于头面部的则较少[1]。

为进一步对面部CMM的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探讨,笔者对我院2012年1月~2016年4月收治的12例面部CM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我院2012年1月~2016年4月收治的12例面部CM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

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为42~79岁,平均(58.3±3.1)岁;病程为6个月~45年,平均(11.8±2.6)年;肿瘤位置:额部2例,眶下2例,上唇2例,下颌1例,颊区4例,下颌1例;病变范围0.5*0.8cm~9*12cm。

1.2 治疗方法对患者行局部浸润麻醉或全身麻醉,于距病灶边缘1cm切除病灶,手术过程中行冰冻切片检测,若安全切缘阳性,则再进行扩大切除。

手术过程中注意遵循无瘤操作原则,以免出现肿瘤细胞种植。

根据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缺损深度、面积等选择缺损修复方法。

罕见病诊疗现状及发展展望

罕见病诊疗现状及发展展望

罕见病诊疗现状及发展展望
桂俊峰;李京蔚;宋萃
【期刊名称】《临床医学进展》
【年(卷),期】2024(14)4
【摘要】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疾病精准诊疗取得重大进展。

罕见病是对分子诊断依赖较大的一类疾病,尽管其患病率低,但由于病种繁多,累积发病人数仍然庞大。

目前,受医疗技术、医生经验、患者意识及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罕见病患者在诊
治过程中仍面临较多困境。

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分子诊断效率的提高,罕见病的早期
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有了希望。

同时,基因编辑等新兴治疗策略的发展也为罕见病患
者带来了更多治疗机会。

我们期待未来罕见病研究的深入,疾病治疗的创新以及全
球合作的加强,以提高罕见病的诊断率和治疗效果,减轻患者和社会的负担。

本文综
述了当前罕见病诊疗的现状,并总结了对未来的展望。

【总页数】8页(P681-688)
【作者】桂俊峰;李京蔚;宋萃
【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诊疗现状及展望
2.我国罕见病诊疗与孤儿药的发展现状与路径
3.我国罕见病健康数据监测平台的建设现状及展望
4.我国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事业现状及展望
5.罕见性遗传性皮肤病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五味消毒饮治疗晚期恶性黑色素瘤

五味消毒饮治疗晚期恶性黑色素瘤

五味消毒饮治疗晚期恶性黑色素瘤
周红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
【年(卷),期】2003(012)002
【摘要】@@ 1资料与方法rn我院近年共收治恶性黑色素瘤3例,均为70~80岁男性,发病部位均于脚底皮肤,入院时均出现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原发部位和腹股沟淋巴结均被病理检查证实.
【总页数】1页(P186-186)
【作者】周红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成都,61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5
【相关文献】
1.晚期恶性黑色素瘤的靶向及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J], 任宇;刘宝瑞;邹征云
2.IL-2局部治疗在晚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中的应用 [J], 冯慧晶;许辉茹;宋东;郭虹霞
3.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化疗治疗晚期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效果观察 [J], 梁宪斌;张雅慧;张燕玲;王艳;张维真
4.易普利姆玛治疗晚期恶性黑色素瘤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护理管理 [J], 李铮; 武瑞红
5.Nivolumab一线治疗晚期恶性黑色素瘤的研究进展 [J], 张海桥;钱璐;林胜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化疗治疗晚期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效果观察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化疗治疗晚期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效果观察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化疗治疗晚期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效果观察梁宪斌;张雅慧;张燕玲;王艳;张维真【摘要】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恩度)联合顺铂治疗晚期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6年4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46例晚期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予以达卡巴嗪+顺铂治疗,观察组予以达卡巴嗪+顺铂+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统计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EGF、MVD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73.91%(17/23),高于对照组43.78%(1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94,P<0.05).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化疗治疗晚期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临床效果显著,能明显降低VEGF、MVD表达水平.【期刊名称】《河南医学研究》【年(卷),期】2017(026)015【总页数】3页(P2729-2731)【关键词】达卡巴嗪;顺铂;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恶性黑色素瘤【作者】梁宪斌;张雅慧;张燕玲;王艳;张维真【作者单位】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肿瘤内科河南郑州 450000;郑州中心医院豫欣老年病医院河南郑州 450000;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肿瘤内科河南郑州 450000;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肿瘤内科河南郑州 450000;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肿瘤内科河南郑州 4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5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是临床较为少见的恶性肿瘤,因其生长速度快,恶性程度高,治疗效果差,受到广泛关注。

MM主要在环境及遗传等因素作用下,来源于皮肤或黏膜的色素细胞恶变而形成。

临床常表现为皮肤或黏膜表面不规则黑痣,伴有瘙痒、压痛、溃疡、出血等症状。

皮肤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分析的预后意义

皮肤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分析的预后意义

皮肤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分析的预后意义
魏芳;张义秀;张保佳;申培红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刊》
【年(卷),期】2004(031)003
【摘要】目的:探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不同临床表现及病理组织学分级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恶性黑色瘤22例,分析病历,观察HE组织学切片,进行随访.结果:22例患者中,斑块型、结节息肉状及渍疡型5年生存率分别为88.9%、42.9%、16.7%.组织学类型中,上皮样细胞型、梭形细胞型及混合型5年生存率分别为20%、42.9%、80%.病理学分级中,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及Ⅴ级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0%、50%、42.9%、33.3%、28.5%.有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28.5%,无淋巴结转移者生存率73.3%,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临床表现、病理学类型及分级、淋巴结有无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总页数】2页(P8-9)
【作者】魏芳;张义秀;张保佳;申培红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中心医院皮肤科,450007;河南省郑州市中心医院皮肤科,450007;河南省郑州市中心医院皮肤科,450007;河南省郑州市中心医院皮肤科,45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5
【相关文献】
1.皮肤及眼球外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分析 [J], 杨含金;付素娥
2.27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分析 [J], 常苗苗;白宇
3.皮肤恶性黑色素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 [J], 徐国新
4.29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J], 陈振琼
5.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J], 张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黑色素瘤治疗现状与进展

黑色素瘤治疗现状与进展

黑色素瘤治疗现状与进展作者:郭军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北京肿瘤医院肾癌黑色素瘤科1.期刊论文胡立宽.赵维萍.宋轶鹏.杨秋安.刘宏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光免疫治疗的研究-中国肿瘤临床2004,31(23)目的:探讨光免疫治疗(PIT)能否选择性提高人眼黑色素瘤细胞的光毒作用.方法:单克隆抗体IG12连结光敏物质CMA,形成免疫连结物(McAb-CMA),以评价其对体外人眼黑色素瘤培养细胞OCM431的光免疫治疗作用,RPMI1846黑色素瘤细胞与单克隆抗体IG12无交叉反应,作为对照组.氩离子-染料激光波长654nm,连结1mm光导纤维,光斑大小35mm.靶细胞和对照细胞的存活率用MTT法测定.结果:靶细胞OCM431预先与McAb-CMA培养,激光照射剂量5~40J/cm2显示靶细胞存活率随着激光剂量增加而明显降低.在相同激光照射剂量下,增加McAb-CMA的剂量,细胞存活曲线亦随着降低,当McAb-CMA的量增加超过6.7μmol/L时,肿瘤的光免疫杀伤作用趋平缓.对照细胞(RPMI1846)给予相同的照射条件,在激光剂量40J//cm2时仍有74%±2.6%细胞存活.结论:这一结果显示单克隆抗体IG12 PIT可选择性提高人眼黑色素瘤的光杀伤作用.2.学位论文肖林(一)Tbet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生物学活性影响的研究;(二)应用pcDNA3.0-mTbet对小鼠黑色素瘤进行免疫治疗的探讨2006第一部分:Tbet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生物学活性影响的研究1.研究背景与目的Tbet是一种特异性调控Th1淋巴细胞的核转录因子,它广泛调控多种免疫细胞(如Th1、NK、CD8+、DC、B细胞等)的生物学活性。

迄今为止,有关Tbet对巨噬细胞生物学影响的相关报道较少。

本研究利用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携带小鼠Tbet基因(pcDNA3.0-mTbet)瞬时转染入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探讨对其可能的生物学作用。

14例脉络膜黑色素瘤的临床观察

14例脉络膜黑色素瘤的临床观察

14例脉络膜黑色素瘤的临床观察∗∗㊀基金项目: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资助项目(201602323)1㊀通讯作者,E⁃mail:13937130192@126.com450000㊀郑州㊀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肿瘤内科张喜凤,毛玉焕,梁宪斌,张维真1㊀㊀ʌ摘㊀要ɔ㊀目的㊀分析Ⅲ期脉络膜黑色素瘤(CM)的临床特点㊁手术治疗及辅助治疗对预后的影响㊂方法㊀对2010年至2017年间收治的Ⅲ期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㊂结果㊀14例Ⅲ期脉络膜黑色素瘤,1年无复发生存率为83 3%,3年无复发生存率为58 3%,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41 7%㊂12例患者发生复发转移,其中9例肝转移㊂除1例患者未行基因检测外,余13例患者黑色素瘤相关基因均未检测到突变㊂结论㊀脉络膜黑色素瘤恶性度高,预后差,术后复发和肝转移发生率较高,基因突变发生率低㊂㊀㊀ʌ关键词ɔ㊀脉络膜黑色素瘤;㊀预后;㊀肝转移;㊀基因突变中图分类号:R739 7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9⁃0460(2020)03⁃0261⁃03Clinicalobservationof14casesofchoroidalmelanoma(CM)㊀㊀ZHANGXifeng,MAOYuhuan,LIANGXianbin,ZHANGWeizhen.DepartmentofOncology,theThirdPeople sHospitalofZhengzhou,Zhengzhou450000,ChinaCorrespondingauthor:ZHANGWeizhen,E⁃mail:13937130192@126.com㊀㊀ʌAbstractɔ㊀Objective㊀ToanalyzetheclinicalcharacteristicsofstageⅢchoroidalmelanoma(CM),theeffectofsurgicaltreatmentandadjuvanttreatmentontheprognosis.Methods㊀TheclinicaldataofpatientswithstageⅢchoroidalmelanomafrom2010to2017wereanalyzedretrospectively.Results㊀Atotalof14patientswithchoroidalmelanomawereenrolled.The1⁃yearrecurrencefreesurvivalratewas83 3%,the3⁃yearrecurrencefreesurvivalratewas58 3%,andthe5⁃yearrecurrencefreesurvivalratewas41 7%.Twelvepatientshadrecurrenceandmetastasis,9ofthemhadlivermetastasis.Exceptforonepatientwithoutgenedetection,nomutationwasdetectedintheother13patients.Conclusion㊀Choroidalmelanomahashighdegreeofmalignancy,poorprognosis,highincidenceofpostoperativerecurrenceandlivermetastasis,andlowincidenceofgenemutation.㊀㊀ʌKeyWordsɔ㊀Choroidalmelanoma(CM);㊀Prognosis;㊀Livermetastasis;㊀Genemutations㊀㊀脉络膜黑色素瘤(choroidalmelanoma,CM)是葡萄膜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也是成人常见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我国居眼内恶性肿瘤的第2位,患者行患眼摘除手术的5年生存率为17% 53%[1]㊂CM多发生于50 60岁,以欧美及白种人居多,男性多于女性[2]㊂CM的临床症状表现多样,并发症多,如视网膜脱离㊁玻璃体出血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3]㊂CM的发生和发展涉及多因素㊁多阶段㊁多基因变异积累及相互作用[4]㊂CM的特点为恶性程度高㊁易侵袭转移㊁预后极差,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力,威胁患者的生命㊂目前主要治疗手段包括眼球摘除及敷贴器放疗,但是至于术后辅助治疗以及晚期患者的系统治疗尚未确立标准治疗方案㊂CM易发生血行转移,最常见部位为肝脏,多发生于确诊后5年内,CM肝转移死亡率高达50%㊂因此,早期诊断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对有效提高局部肿瘤控制率㊁降低远处转移率㊁延长患者生存具有重要意义㊂1㊀资料与方法1 1㊀一般资料㊀对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㊂纳入标准:(1)病理组织学确诊为脉络膜黑色素瘤(图1);(2)初诊时无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无皮肤或其他部位黑色素瘤;(3)Ⅲ期;(4)接受眼球摘除或敷贴治疗㊂收集临床病历资料包括年龄㊁发病部位㊁主诉症状(视力下降㊁视野缺损㊁眼部异物)及持续时间㊁病理诊断㊁术后复发或转移及发生时间㊁辅助治疗及预后㊂肿瘤分期依照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8版针对脉络膜黑色素瘤分期标准㊂图1㊀脉络膜黑色素瘤病理HE染色(ˑ200)1 2㊀统计学分析㊀采用SPSS17 0版软件进行处理㊂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㊂以P<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㊀结㊀果2 1㊀患者临床资料㊀共14例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男性6例,女性8例,年龄22 63岁㊂平均随访时间为52 2(5 98)个月㊂常见临床症状为视力下降(71 4%)㊁眼部异物感(21 4%)和视野缺损(7 2%)㊂2 2㊀术后辅助治疗及生存㊀患者1年无复发生存率(RFS)为83 3%,3年无复发生存率为58 3%,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41 7%㊂8例行眼球摘除手术,6例行眼球敷贴器放疗㊂术后辅助治疗3例,其中2例患者接受辅助大剂量干扰素治疗: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1800万IU,皮下注射,每周第1 5天,连用4周;900万IU皮下注射,一周3次(隔日1次),连用48周㊂1例患者接受辅助化疗6周期,具体为:达卡巴嗪400mgd1 d5;顺铂40mgd1 d3;恩度15mgd1 d14天,28天为1周期㊂随访截止至2019年4月,13例患者存活,1例死亡;12例发生复发转移,发生时间为术后43 9(8 84)个月,其中9例肝转移,其他常见转移部位为肺㊁骨㊁淋巴结等㊂复发转移患者均接受后续治疗,1例选择PD⁃1抑制剂免疫治疗,余11例患者选择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化疗药物主要包括替莫唑胺㊁紫杉醇㊁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等,抗血管生成药物主要包恩度㊁贝伐珠单抗㊁阿帕替尼等㊂肝转移患者接受全身抗肿瘤治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㊂13例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均未检测到黑色素瘤相关基因BRAF㊁N⁃Ras㊁C⁃Kit和PDGFR突变㊂3㊀讨㊀论因眼球内没有淋巴结,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血液供应来源于肿瘤组织的微循环[4]㊂尽管任何年龄都有可能患病,但50 60岁的患者发生率最高,且单眼发病多见[5]㊂即使眼部原发病灶得到了早期控制,其5年和10年转移率仍高达25%和34%[6]㊂由于尚未有针对转移性CM的有效治疗手段,一旦CM发生转移,约80%的患者1年内死亡[6⁃7]㊂CM的初诊漏诊率高达23%,而漏诊及误诊将导致治疗延误,约10 9%的患者治疗延迟>6个月[8]㊂因此CM的早期诊断与干预显得尤为重要㊂脉络膜黑色素瘤的临床症状表现多样,眼部症状最突出,常出现视力下降㊁视物遮挡㊁视物变形或变色等症状,且症状随肿瘤所在部位不同而不同㊂如肿瘤位于黄斑区,早期的自觉症状为视物变形㊁小视或大视症,色觉改变等,视野缺损或有相对性或绝对性暗点,或有持续性的远视度数增加,或眼前有浮游体飘动㊂当肿瘤位于眼底的周边部位时,可无自觉症状㊂通过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大多数CM可以早期诊断㊂目前常用的辅助检查手段包括彩超㊁磁共振及眼底血管造影等,且3种方法的联合应用可以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9]㊂对于CM应强调 个体化 的综合治疗,根据肿瘤大小㊁位置㊁形态㊁生长速度㊁患眼及对侧眼的视力㊁全身情况等选用适合的治疗方法,或多种方法联合治疗[10]㊂过去CM的标准治疗是眼球摘除,但眼球摘除是一种破坏性㊁毁容性手术,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身心影响㊂近年来,各种保留眼球和视力的眼内切除术㊁冷冻㊁放疗㊁免疫疗法等方法越来越多地被临床所应用㊂20世纪40 50年代,英国专家Stallard发明了敷贴治疗,属于一种近距离放疗,具体方法是在局部巩膜表面放置一个含125I或106Ru放射性粒子的金属盘㊂几经改良,其已经成为最广泛的保留眼球的治疗方法㊂34%的患者敷贴治疗5年后,能够保存0 1的视力㊂应依据肿瘤大小及部位来选择治疗方法,在不影响生存的前提下尽量保存眼球或有用视力㊂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随机接受敷贴放射治疗或眼球摘除的患者,非校正5年生存率分别为81%和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㊂目前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黑色素瘤诊疗指南针对Ⅲ期患者,治疗原则Ⅰ级专家推荐眼球摘除术(建议大型肿瘤㊁疼痛无视力的或无光感的眼球采用眼球摘除)或巩膜表面敷贴器放射治疗(国外部分眼科中心的首选疗法,属于一种近距离放疗,建议小型和中型肿瘤采用敷贴放疗[11])㊂Ⅱ级推荐为肿瘤局部切除术(部分无法做到扩大切除的患者可考虑)或眶内容剜除术(适宜于较大范围的肿瘤穿出眼球扩散至眼眶的患者)㊂针对Ⅲ期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Ⅰ级专家推荐临床研究,Ⅱ级推荐为大剂量干扰素治疗1年,国内外部分研究证实大剂量干扰素可改善眼部黑色素瘤的无复发生存时间,此外还有一些联合细胞毒化疗和免疫治疗药物的研究进行之中,对于经转移风险评估为高风险的患者,可以考虑入组新的临床研究㊂目前研究报道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可改善眼部黑色素瘤的无复发生存时间[12⁃14]㊂近年来免疫和靶向治疗的快速发展使黑色素瘤的治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免疫治疗的进展,CheckMate067㊁CheckMate204㊁CheckMate238㊁KEYNOTE⁃054等临床试验数据的公布,明确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黑色素瘤治疗中的显著疗效,大大改善了黑色素瘤患者预后,延长其生存㊂目前针对晚期脉络膜来源的黑色素瘤,Ⅲ级推荐已包括免疫治疗等,但证据等级不高,且有效率低㊂脉络膜黑色素瘤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黑色素瘤,其黑色素瘤相关基因BRAF㊁C⁃Kit㊁N⁃Ras等基因突变率较低,从而大大限制了靶向治疗的应用㊂晚期脉络膜黑色素瘤主要以肝转移为主,治疗难度大,推荐积极参加临床研究为主㊂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全身治疗作为Ⅱ级推荐㊂脉络膜黑色素瘤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黑色素瘤,其恶性程度高,病情复杂,术后辅助治疗以及晚期患者的系统治疗尚未确立标准治疗方案,易早期转移,预后极差,术后复发和肝转移发生率较高,基因突变发生率低㊂因此,早期发现㊁诊断及治疗对预后具有重要意义㊂参考文献[1]㊀ShengX,LiS,ChiZ,etal.Prognosticfactorsforconjunctivalmelanoma:astudyinethnicChinesepatients[J].BrJOphthal⁃mol,2015;99(7):990-996.[2]㊀葛㊀坚,王宁利.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309.[3]㊀黄大蕊,王桂云,宋㊀丹.脉络膜黑色素瘤1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6):1267-1269.[4]㊀燕玉清,赵㊀红.31例脉络膜黑色素瘤的病理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8,32(9):133-135.[5]㊀裴㊀超,刘静霞.脉络膜黑色素瘤的研究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17,17(12):2256-2259.[6]㊀ShoushtariAN,CarvajalRD.Treatmentofuvealmelanoma[J].CancerTreatRes,2016,167:281-293.[7]㊀TriozziPL,SinghAD.Adjuvanttherapyofuvealmelanoma:cur⁃rentstatus[J].OculOncolPathol,2014,1(1):54-62.[8]㊀DamatoEM,DamatoBE.DetectionandtimetotreatmentofuvealmelanomaintheUnitedKingdom:anevalutionof2,384patients[J].Ophthalmology,2012,119(8):1582-1589.[9]㊀林瑞杰,黄玉银,刘贤金.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影像诊断[J].黑龙江医学,2018,42(1):67-68.[10]㊀郑㊀磊,温佳敏,张国明.葡萄膜黑色素瘤的药物治疗研究现状[J].眼科新进展,2018,38(2):188-192.[11]㊀Diener⁃WestM,EarleJD,FineSL,etal.TheCOMSrandomizedtrialofiodine125brachytherapyforchoroidalmelano⁃ma,III:initialmortalityfindings:COMSReport[J].ArchOph⁃thalmol,2001,119(7):969-982.[12]㊀CarvajalRD,SchwartzGK,TezelT,etal.Metastaticdiseasefromuvealmelanoma:treatmentoptionsandfutureprospects[J].BrJOphthalmol,2017,101(1):38-44.[13]㊀NathanP,CohenV,CouplandS,etal.UnitedKingdomuvealmelanomaguidelinedevelopmentworkingGroup.UvealmelanomaUKNationalGuidelines[J].EurJCancer,2015,51(16):2404-2412.[14]㊀OlivaM,RullanAJ,PiulatsJM.Uvealmelanomaasatargetforimmune⁃therapy[J].AnnTranslMed,2016,4(9):172.收稿日期:2019-06-20;㊀修回日期:2019-12-22。

黑色素瘤发病率是多少

黑色素瘤发病率是多少

黑色素瘤发病率是多少文章目录*一、黑色素瘤发病率是多少*二、黑色素瘤的致病因素*三、黑色素瘤的治疗黑色素瘤发病率是多少1、黑色素瘤发病率是多少恶性黑色素瘤是全球性疾病,尽管发病率低(约1.2/10万),但发病率增长速度快,近10年增长了5倍。

其转移以后进展迅速的特点使患者预后极差。

根据北京市肿瘤防治办公室的统计,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病人总数多,黑色素瘤每年新发病例约1.6万例。

相对欧美国家,亚洲黑色素瘤最常见的类型为肢端和黏膜黑色素瘤,我国肢端黑色素瘤和黏膜黑色素瘤分别占全部黑色素瘤的41.8%和22.6%,较皮肤黑色素瘤侵袭性更强,预后更差,其中黏膜黑色素瘤5年总生存率约为26.8%,而皮肤黑色素瘤的5年总生存率为53.9%。

2、什么是黑色素瘤黑色素瘤恶性程度极高,占皮肤肿瘤死亡病例的极大部分。

多发生于皮肤或接近皮肤的黏膜,也见于软脑膜和脉络膜。

3、黑色素瘤发病率的预后黑色素瘤复发和转移率均较高,预后差。

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3.1、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一组恶性黑色素随访的结果,预后与肿瘤厚度有密切关系。

肿瘤≤0.75mm者,5年生存率为89%,≥4mm者仅25%。

3.2、淋巴结转移情况无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为77%,而有淋巴结转移者仅31%。

生存率还与淋巴结转移的多少有关。

3.3、病灶部位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部位与预后有关。

发生于躯干者预后最差,5年生存率为41%;位于头部者次之,5年生存率为53%;四肢者则较好,下肢者5年生存率为57%,上肢者60%;发生于黏膜的黑色素瘤预后则更差。

黑色素瘤的致病因素1、大气污染氟里昂等有害物质的大量排放破坏了臭氧层,造成紫外线滤过不充分,有害的紫外线与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携手共同作用于人体皮肤,造成黑素细胞异常表达,引发黑素瘤。

2、爱美之心作怪许多人为了追求皮肤的洁嫩而大量使用化学类化妆品,造成化学性皮肤污染,甚至有人用化学腐蚀剂去除掉皮肤上的黑痣,结果适得其反,刺激了黑素细胞的过度增殖。

复发性脑胶质瘤患者再手术治疗的预后因素分析

复发性脑胶质瘤患者再手术治疗的预后因素分析

复发性脑胶质瘤患者再手术治疗的预后因素分析
田月玲;张辉;张文进;魏旭洋
【期刊名称】《实用癌症杂志》
【年(卷),期】2024(39)4
【摘要】目的探讨复发性脑胶质瘤患者再手术治疗的预后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行再手术治疗的复发性脑胶质瘤患者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1年左右的随访,记录其生存情况。

结果80例脑胶质瘤患者再手术后1年生存率为71.25%(57/80),中位生存时间为15个月。

与死亡组比较,存活组再手术前KPS评分、病理Ⅰ~Ⅱ级和全切手术者占比均较高(P<0.05),经Cox回归分析发现再手术前KPS评分、病理分级和手术切除范围是复发性脑胶质瘤患者再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

ROC曲线发现,再手术前KPS评分、病理分级和手术切除范围对预测患者再手术预后均具有一定价值,3项联合时预测效能最高。

结论复发性脑胶质瘤患者再手术治疗后的1年生存率受再手术切除范围、术前KPS评分和病理分级的影响,可将其作为预测患者再手术后预后的因子。

【总页数】4页(P624-627)
【作者】田月玲;张辉;张文进;魏旭洋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264
【相关文献】
1.复发性脑胶质瘤的再手术治疗及预后分析
2.手术联合125Ⅰ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脑胶质瘤及预后因素初步分析
3.手术治疗多中心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4.脑胶质瘤患者手术治疗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分析
5.脑胶质瘤术后放化疗复发再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黑色素瘤治愈案例

黑色素瘤治愈案例

黑色素瘤治愈案例
患者:女性,50岁
病史:
该患者于2017年被确诊患有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是一种具有恶性潜能的皮肤肿瘤,典型临床特征是恶性黑色素瘤病灶出现的皮损。

治疗计划:
患者经过全面的初步评估,医生建议采取以下治疗方案:
1. 手术:患者接受了广泛的手术切除以确保完整的肿瘤切除;
2. 化疗:术后患者接受了化疗,以减少局部和远处复发的风险;
3. 免疫疗法:为了加强患者的免疫系统,患者接受了免疫疗法,这种治疗方法可以帮助身体识别和攻击黑色素瘤细胞。

治疗过程:
1. 手术切除:在手术前,患者进行了全身麻醉,外科医生通过手术切除了黑色素瘤病灶及周围健康组织,确保肿瘤完全切除。

2. 化疗:术后,患者接受了定期的化疗。

化疗药物的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全身状态进行了个性化调整。

3. 免疫疗法:患者开始接受免疫疗法,该疗法通过激活免疫系统,增强其对黑色素瘤细胞的攻击能力。

治疗结果:
经过连续的治疗和定期的复查,患者在两年后被正式宣布治愈。

患者的体检结果显示没有发现任何黑色素瘤的复发迹象。

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也显着改善。

讨论与结论:
通过手术切除、化疗和免疫疗法的综合治疗,患者成功战胜了黑色素瘤。

早期诊断、全面治疗和良好的管理是黑色素瘤治愈的关键要素。

建议公众定期进行皮肤健康检查,并对皮肤病变进行及时干预,以预防和早期发现黑色素瘤,提供更好的治疗机会。

*请注意,此案例为虚构案例,仅用于描述治疗黑色素瘤的一般方法。

实际治疗方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进行调整,请遵循医生的建议。

复发神经胶质瘤的治疗及新方法

复发神经胶质瘤的治疗及新方法

复发神经胶质瘤的治疗及新方法孟恩平;魏新亭【期刊名称】《河南医学研究》【年(卷),期】2012(021)002【总页数】4页(P250-252,256)【作者】孟恩平;魏新亭【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河南郑州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河南郑州450052【正文语种】中文神经胶质瘤复发率高,目前国内外对复发胶质瘤尚无统一治疗标准,无论何种治疗,效果均不甚理想,因此如何最大程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是治疗的主要目标。

本文结合复发性神经胶质瘤的发病特征及复发的主要因素,重点阐述以手术治疗为主,结合放疗、化疗,个体化选择生物学治疗的综合治疗原则,并简单介绍国际上对复发性胶质瘤治疗方面研究成果,对于复发胶质瘤的临床综合治疗有指导意义。

1 胶质瘤的复发现状胶质瘤是颅内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国内统计其占颅内肿瘤的 35.26%~60.96%(平均 44.69%)[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中枢神经系统任何部位,目前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

胶质瘤呈浸润性生长,手术难以彻底切除,总体疗效不佳,尤其是高分级胶质瘤高度间变。

其术后复发快,局部复发率高,预后差。

文献报道,77%的患者在术后1年内复发并死亡,平均生存期不超过10个月[2]。

复发性神经胶质瘤即原发胶质瘤手术或其它治疗后再次复发,所致多在术后1年内复发,可以单发或者多发,80%的复发肿瘤局限在原发灶周围 2 cm以内,少数位于此范围之外甚至对侧[3]。

复发后肿瘤恶性度多增加,更具侵袭性、生长迅速及间变程度加重,成为加速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2 胶质瘤复发相关因素肿瘤细胞残留是胶质瘤复发的根源。

手术治疗大多是在肉眼或显微镜下切除肿瘤,肉眼看不见的已经浸润到周边组织的残余瘤细胞可能成为复发的根源。

文献报道:对胶质瘤患者,即使手术切除可达99%,仍有约l×108个肿瘤细胞残留,即便化疗再杀死99%,剩余1×106个肿瘤细胞仍可成为复发根源,残留肿瘤细胞只有低于1×104甚至1×103时,才可能靠人体免疫机制消灭或控制肿瘤而达到治愈[4]。

促纤维增生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促纤维增生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促纤维增生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学分析娄欣;张全武;肖艳景;赵红梅;和莹莹【摘要】目的探讨促纤维增生性黑色素瘤(DM)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DM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DM多见于男性,好发于日光暴露部位皮肤,多表现为无痛性硬斑,瘤细胞常杂乱无章地分布于成熟的胶原束内或之间,在肿瘤内或肿瘤周边常见小灶状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瘤细胞S-100阳性.结论 DM是一种少见的肿瘤,临床易误诊为其他梭形细胞肿瘤.【期刊名称】《肿瘤基础与临床》【年(卷),期】2012(025)002【总页数】2页(P149-150)【关键词】促纤维增生性黑色素瘤;免疫组化;病理【作者】娄欣;张全武;肖艳景;赵红梅;和莹莹【作者单位】郑州市中心医院病理科,河南郑州450007;郑州市中心医院病理科,河南郑州450007;郑州市中心医院病理科,河南郑州450007;郑州市中心医院病理科,河南郑州450007;郑州市中心医院病理科,河南郑州45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5促纤维增生性黑色素瘤(desmoplastic melanoma,DM)是恶性黑色素瘤中罕见的亚型,其作为一类梭形细胞黑色素瘤,临床常表现为缓慢生长,非黑色素性病变。

因此,病理上DM常与其他梭形细胞肿瘤混淆。

作者将我院收治2例DM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同时结合文献复习,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探讨。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收集我院1990年至2010年DM手术切除标本2例。

患者1,男性,57岁,以左耳后肿物就诊,行门诊切除;患者2,女性,61岁,以肛周肿物就诊,住院切除(1 a前曾因肛周肿物于当地医院切除但未做病理检查)。

1.2 方法标本经体积分数10%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并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进行免疫学标记,所用抗体为Vim、CK、P63、S-100、Actin、Des、CEA、HMB-45、Melan-A 、Ki-67。

黑色素瘤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黑色素瘤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黑色素瘤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谢超群;苗秀明;宋业强
【期刊名称】《中医临床研究》
【年(卷),期】2022(14)6
【摘要】目的:探索黑色素瘤在中医、西医的病因、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并指导临床应用。

方法: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对黑色素瘤的认识、病因病机、治疗手段进行总结,整理如下。

结果: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中医认为黑色素瘤的发病与正气不足、邪气侵袭有关,中医治疗侧重辨证论治,多以扶正祛邪为治疗原则,西医认为该病由黑色素的神经鞘细胞发生变异,酪氨酸代谢异常导致,且与环境、种族、基因、年龄等因素相关,西医治疗方法有外科手术、放疗、化疗、免疫疗法、靶向治疗、
疫苗等,中西医治疗方法较多,前景较好。

结论:中医、西医在治疗黑色素瘤方面各有所长,目前以西医外科手术治疗为首要治疗方式,但中医治疗逐步展现出巨大优势,中医治疗可以与西医治疗相互配合,互为补充,将来可提出更综合性的治疗方案。

【总页数】4页(P99-102)
【关键词】黑色素瘤;中医治疗;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谢超群;苗秀明;宋业强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研究进展
2.中西医靶向PI3 K/Akt信号通路治疗恶性\r黑色素瘤的研究进展
3.中西医结合治疗体表恶性黑色素瘤25例
4.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黑色素瘤临证体会
5.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分析与中西医治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42例恶性黑色素瘤的分期治疗

142例恶性黑色素瘤的分期治疗

142例恶性黑色素瘤的分期治疗
韩红;赵培玲;韩东
【期刊名称】《肿瘤基础与临床》
【年(卷),期】2005(018)005
【摘要】目的探讨恶性黑色素瘤分期治疗的意义.方法收集1961-1999年住院治疗的恶性黑色素瘤142例,按照1997年TNM分期标准,Ⅰ期20例(14.1%)、Ⅱ期36例(25.3%)、Ⅲ期64例(45.1%)、Ⅳ期22例(15.5%);Ⅰ期手术治疗、Ⅱ期手术+放疗、Ⅲ期化疗+手术或放疗、Ⅳ期以化疗为主要综合治疗.结果Ⅰ期5年生存率高达97%,Ⅱ期5年生存率47%~74%,Ⅲ期5年生存率13%~41%,Ⅳ期3年生存率0~10%.结论分期治疗恶性黑色素瘤有助于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及降低医疗费用.
【总页数】2页(P349-350)
【作者】韩红;赵培玲;韩东
【作者单位】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17;聊城市中医院,山东,聊城,252000;武警山东总队医院,山东,济南,2501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5
【相关文献】
1.142例恶性黑色素瘤的分期治疗 [J], 郭守芳;张春华;韩红;马健;韩;张士宁
2.18F-FDG PET/CT显像在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分期判断中的价值 [J], 朱娅华;邓玮
玮;范敏;郑文璐;张春银
3.40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生存质量的临床分期评价 [J], 石英光;刘林嶓
4.AJCC分期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BRAF基因多态性与下肢端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生存时间关联性分析 [J], 王茂
5.多模态超声评估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分期及预后的价值 [J], 王博博;史安利;宋建民;杨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紫杉醇单药治疗高龄嗅神经母细胞瘤1例

紫杉醇单药治疗高龄嗅神经母细胞瘤1例

紫杉醇单药治疗高龄嗅神经母细胞瘤1例
张喜凤;张艳玲;王艳;梁宪斌;张维真
【期刊名称】《临床肿瘤学杂志》
【年(卷),期】2016(021)003
【摘要】嗅神经母细胞瘤( Esthesioneuroblastoma,ENB)是一种原发于鼻腔嗅觉黏膜的外胚层神经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相对罕见,占鼻腔恶性肿瘤的3%~6%,具有局部浸润特性,可浸润至眼眶、鼻咽、鼻窦、颅底及颅内,在疾病发展的任何时期都可发生远处转移。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其发病高峰在45~56岁年龄段[1]。

仅有7%~20%患者的发病年龄在10~24岁之间,发生于70岁以上者罕见。

我院最近收治1例81岁高龄患者,现将其诊治过程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287-288)
【作者】张喜凤;张艳玲;王艳;梁宪斌;张维真
【作者单位】450000 郑州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肿瘤内科;450000 郑州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肿瘤内科;450000 郑州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肿瘤内科;450000 郑州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肿瘤内科;450000 郑州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肿瘤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6
【相关文献】
1.紫杉醇联合顺铂与紫杉醇单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比较 [J], 张景富;齐雪岭;王春风
2.嗅区嗅神经母细胞瘤 1例 [J], 邹红群
3.比较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治疗与单药治疗晚期难治性恶性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 [J], 傅薇薇;曹桂侠;周冬梅;姬海宁;周飒飒
4.嗅沟原发性神经母细胞瘤 [J], 曹家义;马廉亭;余泽;张积志
5.紫杉醇联合草酸铂与紫杉醇单药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比较研究 [J], 蒋建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预构唇黏膜额肌皮瓣治疗眼睑复发性黑色素瘤9例

预构唇黏膜额肌皮瓣治疗眼睑复发性黑色素瘤9例

预构唇黏膜额肌皮瓣治疗眼睑复发性黑色素瘤9例
沈玲;徐公其;李滨;何延奇
【期刊名称】《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07(042)006
【摘要】眼睑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占眼睑恶性肿瘤的4.9%~5.5%,占所有眼睑肿瘤的1%,对放疗和化疗不敏感,易复发,目前临床治疗仍以手术彻底切除为主。

1996年至2005年,作者采用预构唇黏膜额肌皮瓣治疗眼睑复发性黑色素瘤患者
9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总页数】2页(P1217-1218)
【作者】沈玲;徐公其;李滨;何延奇
【作者单位】焦作市人民医院眼科,焦作,454002;焦作市人民医院眼科,焦
作,454002;焦作市人民医院眼科,焦作,454002;焦作市人民医院整形科,焦
作,454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异体巩膜替代睑板及唇黏膜移植治疗上睑结膜黑色素瘤1例 [J], 胡天勇
2.自体唇黏膜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疗效观察 [J], 王斌;吕颂谊
3.唇粘膜组织片移植治疗复发性眼睑内翻 [J], 高作书;周风玲
4.异体巩膜替代睑板及唇黏膜移植治疗上睑结膜黑色素瘤1例 [J], 胡天勇
5.异体巩膜移植与自体唇黏膜以及邻近皮瓣转移修复眼睑肿瘤切除后眼睑缺损的美容效果对比 [J], 吴松一; 周瑞武; 李贵洲; 戴丽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甲下黑色素瘤2例

甲下黑色素瘤2例

甲下黑色素瘤2例
谢升伟;刘飙;魏壮;尹维田;张丹
【期刊名称】《实用手外科杂志》
【年(卷),期】2002(016)001
【摘要】@@ 甲下黑色素瘤足一种具有独特临床和病理学特征的疾病,在临床上比较少见,我科曾收治2例,报道如下.rn1 资料与方法rn1.1 临床资料rn例1:男性,28岁,左手拇指甲下无痛性纵行黑线一年,早期未引起注意,逐渐甲下黑线色泽加深、加宽,伴有疼痛,曾于当地医院拔甲、抗炎治疗,未见明显效果而入我院检查:左手拇指甲板变厚、变黑,并有缺损,甲下可见广泛黑褐色变,伴有渗出,触痛明显,甲周皮肤无明显改变,肘部及腋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胸片未见异常,肝、胆、胰、脾及双肾B超末见异常.
【总页数】2页(P59-60)
【作者】谢升伟;刘飙;魏壮;尹维田;张丹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手外科,吉林,长春,130031;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手外科,吉林,长春,130031;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手外科,吉林,长春,130031;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手外科,吉林,长春,130031;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手外科,吉林,长春,13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指甲下长黑线当心黑色素瘤 [J], 王勇炫
2.指甲下长黑线当心黑色素瘤 [J], 王勇炫
3.指甲黑线,不全是甲下黑色素瘤 [J], 刘光金
4.指甲黑线,不全是甲下黑色素瘤 [J], 刘光金
5.甲下恶性黑色素瘤的研究进展 [J], 孔桂香;武玉娟;马崇智;田军;刘娜;徐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皮祖细胞及其治疗下肢缺血疾病的研究进展

内皮祖细胞及其治疗下肢缺血疾病的研究进展

内皮祖细胞及其治疗下肢缺血疾病的研究进展
张会峰;赵志刚
【期刊名称】《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年(卷),期】2005(19)4
【摘要】骨髓、外周血和脐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取材和动员方便,能在体外扩增并能定向分化功能性内皮细胞,在治疗临床肢体缺血,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形成能力,以及作为基因治疗导向栽体和靶细胞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总页数】3页(P270-272)
【关键词】下肢缺血疾病;内皮细胞;干细胞移植
【作者】张会峰;赵志刚
【作者单位】河南省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4.4
【相关文献】
1.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疗效 [J], 闫醒军;边忠平
2.内皮祖细胞在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J], 葛新宝;胡何节
3.内皮祖细胞在下肢缺血性疾病治疗中的研究现状 [J], 张玉浩;戴坤扬
4.内皮祖细胞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相关机制进展 [J], 王敬瀚;张金池;王中心
5.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J], 龚如;江基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诊断,规范化治疗,早诊断,早治疗 才是挽救生命,争取良好预后的关键。

让我们河南省全体医务人员携起手来,加 强对黑色素瘤的关注,提高诊疗水平,规 范诊治流程,降低死亡率。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Kong Y, et al. Clin Cancer Res. 2011;17(7): 1684-1691. Si, L, et al. Eur J Cancer. 2012(48):94-100.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黑色素瘤基因变异与预后的关系
KIT突变和BRAF突变患者的预后明显差于野生型(图释)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粘膜黑色素瘤辅助治疗
化疗: DTIC(一线金标准) PTX/DDP/nab-PTX 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晚期黑色素瘤治疗策略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分子靶向治疗与免疫靶向治疗
黑色素瘤发 生发展 的信号通路
Adapted from Sosman, Curr. Oncol. Rep. 11, 405 (2009)
Kong Y, et al. Clin Cancer Res. 2011;17(7): 1684-1691.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Si, L, et al. Eur J Cancer. 2012(48):94-100.
• 不同人种的黑色素瘤的病理类型、分 期、预后等方面有不同的特点。 • 国内报道关于黑色素瘤的流行病学以及 影响生存率相关因素分析方面的文献报道 甚少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LDH检测率
200 179
150
100 63 50
7 0 未查 >245 <245
LDH检测情况 未测 >245 <245
例数 179 7 63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基因检测
6
有 无
现状:不常规进行基因检 测 指南推荐:基因检测为基 础的个体化靶向治疗已成 为目前晚期黑色素瘤治疗 的首要策略。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郑州市肿瘤医院 河南省第一慈善医院
河南省黑色素瘤诊疗现状 及指南解读
张维真 郑州市肿瘤医院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主要内容
一、黑色素瘤概述 二、黑色素瘤临床特征 三、近3年河南省黑色素瘤病例调查分析 四、黑色素瘤指南部分解读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黑色素瘤概述
黑色素瘤:是起源于神经嵴的黑色素细胞的恶性肿瘤,大 多原发于皮肤和粘膜,也可原发于眼等处。在我国的发病 率较低,约占全部皮肤恶性肿瘤的1%,易出现转移,且确 诊时多在晚期,预后较差。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黑色素瘤流行病学
全球发病率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发病率—黄种人VS白种人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中国黑色素瘤临床特征
• 流行病学特点 • 病理学特点 • 基因学特点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中国黑色素瘤临床特征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相对较低 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发病例至少2万例 增长速度快 发病类型特殊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皮肤黑色素瘤图示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水平生长期:1、局限于表皮内:原位癌 2、黑色素瘤细胞即将侵犯但未侵犯到 真皮 垂直生长期:肿瘤快速生长期,肿瘤转移、扩散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新的病理亚型分类
病理亚型 肢端 粘膜 CSD Non-CSD KIT变异 BRAF突变 36% 39% 28% 0% 20% 10% 10% 60% NRAS突变 10% 5% 10% 20%
皮肤黑色素瘤辅助治疗
IA期:观察随访 IB-IIA期: 白种人经验:高剂量干扰素a-2b *1年 (2000Wiu/m2 d1-5*4W;1000Wiu/m2 tiw*48w) 中国经验:高剂量干扰素a-2b *1年或1月 (1500Wiu/m2 d1-5*4W;900Wiu tiw*48w) IIB-IIIC期: 白种人经验:高剂量干扰素a-2b *1年 (2000Wiu/m2 d1-5*4W;1000Wiu/m2 tiw*48w) 中国经验:高剂量干扰素a-2b *1年 (1500Wiu/m2 d1-5*4W;900Wiu tiw*48w)
200
150
144
105 100
50
0 ≥60 <60
年龄 ≥60 <60
例数 105 144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性别特征
男性 女性
142
107
性别 男性 女性
例数 107 142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地域分布
• • • • • • • • 郑州市 43 人 商丘市 26人 平顶山市 21人 南阳市 14人 新乡市 13人 许昌市 12人 信阳市 11人 开封市 、安阳市、洛阳市、焦作市各10人 漯河市 9人 鹤壁市 、濮阳市、三门峡市3人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干扰素治疗
有 无
64
185
干扰素治疗 有 无
例数 64 185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化 疗

有 无
治疗方案陈旧 药物随意搭配 DTIC+IL-2+干扰素等 DTIC+阿霉素+环磷酰 胺

82
167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放 疗
15
有 无
224
放射治疗 有 无
例数 15 224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中国黑色素瘤临床特征 —病理学特点 从起病到就诊时间长,就诊延迟1-2年 原发病灶多数有溃疡 原发灶浸润深度深 多伴有区域或远处转移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肢端和粘膜是中国黑色素瘤的主要亚型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中国黑色素瘤临床特征 —基因学特点
KIT和BRAF基因是我国患者的重要癌基因 KIT和BRAF基因突变患者约占总患者的45% (20%+25%) 白种人以BRAF基因突变为主,达50~60% KIT和BRAF是皮肤黑色素瘤的独立预后因素,总 生存比野生型患者约缩短一半 KIT是粘膜黑色素瘤的独立预后因素,总生存约 为野生型患者的一半
243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分期
150
116
100 88
50
43
分期 I期 II期 III期 IV期
例数 2 43 116 88
2 0 I期 II期 III期 IV期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外科治疗特征
手术范围“过大” 不论病灶大小,行截肢或截指 手术范围“过小” 原发灶不做扩大切除 原发灶术后,不做前哨淋巴结活检 明确的淋巴结转移不做清扫,只做局部切除 只做淋巴结诊断性切检,肢端原发灶未切除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2015.10.23黑色素瘤学术会议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2016.03.26郑州市化疗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 2014.3至今,黑色素瘤单病种门诊接诊共 约106人次。收治入院35人次。 • 发现早期病变3人次,癌前病变5人次。 • 发病部位: 指端--甲下、手指末端、上臂、前臂、臀 部、胸壁、颌面部 粘膜--鼻腔、口腔、直肠、食管、外阴、 眼部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治疗情况
治疗情况 手术后治疗 手术后未治疗
例数 159 90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辅助治疗特征

药物任意搭配 白介素-2和干扰素交替 白介素-2 化疗±IL-2 ±干扰素 药物剂量和疗程不规范 小剂量,300miu,600miu等 疗程短,1周1次,1月1次等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可疑的色素性病灶 怎么处理?
对可疑的色素性病灶: 建议行完整的切除活检,获取准确的T分期,切缘 3-5mm,切口应沿皮纹走行方向(如肢体一般选择 沿长轴的切口) 避免直接的扩大切除,以免改变区域淋巴回流影 响以后前哨淋巴结活检的质量 巨大的病灶,完整切除无法实现时,可考虑进行 全层皮肤的病灶切取或穿刺活检
靶向治疗
7
有 无
242
靶向治疗 有 无
例数 7 242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我们的脚步
• 2014.3开设了黑色素瘤单病种门诊; • 2015.4增设了黑色素瘤、肾癌病区。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2014.9.3河南首届黑色素瘤沙龙会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2015.4黑色素瘤筛查义诊现场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皮肤黑色素瘤—总体治疗原则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黑色素瘤治疗 —扩大切除范围
切忌: 一不准:范围过大(截肢) 二不准:范围过小(不扩 切)
特殊部位(如脸部、耳部)等位置尽量保证切缘阴性即可,
兼顾美容和功能要求;
切缘按照外科医师在术中测量为准;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黑色素瘤治疗 —淋巴结清扫原则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主要内容
一、黑色素瘤概述 二、黑色素瘤临床特征 三、近3年河南省黑色素瘤病例调查分析 四、黑色素瘤指南部分解读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河南地域性特点回顾分析
——近3年 收集病例时间:2011.7-2014.7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发病年龄


受累淋巴结基部须完全切除; 通常来说,切除和受检淋巴结个数如下:

腹股沟≥10个; 腋窝≥15个; 颈部≥15个;

如腹股沟区的股浅淋巴结转移数≥3个,行髂窝和闭孔区淋 巴结清扫; 如果股深淋巴结阳性需行髂窝和闭孔区淋巴结清扫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淋巴结转移与否的判断 ——3种方法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多因素分析显示KIT和BRAF分别为独立预后因子,危险系数1.989(95%C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