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以下颌骨下缘

合集下载

局部解剖学面部层次结构区实验总结

局部解剖学面部层次结构区实验总结

局部解剖学面部层次结构区实验总结一、境界与分区(一)境界:以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尖端、上项线与枕外隆凸的连线为界,此线的上方为头部,线以下为颈部。

(二)分区:以眶上缘、颧弓、外耳门上缘和乳突的连线为界,分为上方的颅部前下方的面部。

二、表面解剖:眉弓、眶上切迹、眶下孔、颏孔、翼点、颧弓、髁突、下颌角、乳突、枕外隆突、上项线第二节面部一、面部浅层结构(一)皮肤与浅筋膜1.皮肤面部皮肤薄而柔软,富于弹性,含有较多的皮脂腺、汗腺、毛囊,为皮脂腺囊肿与疖肿的好发部。

自然皮纹:在面部可以看到一些自然皮纹,这些皮纹是浅筋膜中的弹性纤维及肌纤维与皮肤真皮层相连形成的,面部手术切口应尽可能与这些皮纹相一致。

使愈合后瘢痕形成较小。

皮纹(二)浅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内有表情骨、浅血管、神经、腮腺等,其中颊部脂肪聚集成团,称为颊脂体。

头面部浅筋膜1.表情肌:(1)起止:起自面颅诸骨或者筋膜,止于皮肤。

(2)作用:收缩时牵动皮肤,使面部呈现各种表情,又称表情肌。

围绕面部的自然孔裂配布。

肌纤维呈环状者起关闭孔裂的作用。

呈放射状排列者,起开大孔裂的作用。

(3)临床意义:①表情肌由面神经支配,如果面神经损伤可引起面瘫。

②由于表情肌的纤维方向常与面部的自然皮纹相交错,面部伤口往往由于表情肌的牵位而裂开。

故手术缝合时须按肌纤维方向对位缝合。

2.浅血管与神经(1)血管:血管丰富,故面部伤口愈合快,抗感染能力强,便创伤时出血较多。

① 面动脉:于颈动脉三角处,舌骨大角稍上方起自颈外动脉,行向前上,经过茎突舌骨肌和二腹肌的深面,穿经下颌下三角,在咬肌前缘处绕下颌骨体下缘,斜向前上,经口角与鼻翼外侧上行至内眦,改名为内眦动脉。

分支:上、下唇动脉和鼻外侧动脉。

②面静脉:起自内眦静脉,伴行于面动脉后方,经口角与鼻翼的外侧向后下方绕下颌骨的下缘至下颌颌角的下方与下颌后静脉前友汇合,再穿深筋膜于舌骨平肌汇入颈内静脉。

临床意义:内眦静脉与眶内的眼静脉相续,向后注入海绵窦,因面静脉无瓣膜,血液可以逆流,故面部感染时可逆行蔓延至颅内,导致(海绵窦血栓和)颅内感染。

人体解剖定义

人体解剖定义

1、头部:以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尖端、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线为界与颈部区分。

2、头部又以眶上缘、颧弓上缘、外耳门上缘至乳突的连线为界,分为后上方的颅部和前下方的面部。

3、额顶枕区:前为眶上缘,后为枕外隆凸和上项线,两侧借上颞线与颞区分界。

4、颞区:位于颅顶的两侧,介于上颞线与颧弓上缘之间。

5、颈部:上界以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尖、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线与头部分界;下界以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锁骨上缘和肩峰至第7颈椎棘突的连线与胸部及上肢分界。

6、颈部分为固有颈部及项部,两侧斜方肌前缘之前和脊柱前方部分称为固有颈部,两侧斜方肌前缘之后和脊柱后方的区域称为项部。

7、固有颈部分为颈前区胸锁乳突肌区和颈外侧区。

颈前区的内侧界为颈前正中线,上界为下颌骨下缘,外侧界为胸锁乳突肌前缘。

双侧颈前区以舌骨为界分为舌骨上区合舌骨下区。

舌骨上区含颏下三角和左右下颌下三角。

舌骨下区含左右颈动脉三角和肌三角。

颈外侧区位于胸锁乳突肌后斜方肌前缘和锁骨上缘之间。

胸锁乳突肌区即为该区域所覆盖的的区域。

8、颈外侧区:由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和锁骨中1/3上缘围成的三角区。

该区被肩胛舌骨肌下腹分为上方较大的枕三角和下方较小的锁骨上三角。

9、胸部界限:胸部上界以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锁骨上缘、肩峰和第七颈椎棘突的连线与颈部分界,下界以剑突、肋弓,第11肋前端、第12肋下缘和第12胸椎棘突的连线与腹部分界。

上部两侧以三角肌前后缘与上肢分界。

10、腹部:上界为剑突或剑胸结合处和两侧肋弓下缘、经第11、12肋游离缘直至第二胸椎棘突的连线;下界为耻骨联合上缘、两侧耻骨嵴、耻骨结节、腹股沟襞、髂前上棘、髂嵴和髂后上棘至第5腰椎棘突的连线。

11、腹部九分法:上线水平经过两侧肋弓最低点(相当于第10肋)的连线,下水平线经过髂前上棘或髂结节的连线;两条垂直线分别经过左、右半月线(腹直肌外侧缘)或腹股沟中点。

九个区是:上方的腹上区和左右季肋区,中部的脐区和左右腰区,下方的腹下区和左右腹股沟区。

头部局部解剖学

头部局部解剖学

毗邻:
上内方:垂体
下内方:蝶窦
后方:三叉神经节
(垂体肿瘤常压迫窦内神精经选课)件
81
精选课件
返回82
海绵窦穿行结构
精选课件
83
海绵窦及其交通
精选课件
84
Boundarie s
精选课件
4
精选课件
5
额结节 眶上切迹
眶下孔
精选课件
颏孔
6
上颞线
枕外隆凸
颧弓 乳突
下颌角 精选课件
翼点
眉弓
7
翼点
硬膜外血肿
精选课件
8
精选课件
9
精选课件
10
人字点
冠矢点
精选课件
11
第二节 面部
Ø可划分为眶区、鼻区、口 区和面侧区。
一、面部浅层结构
(一)皮肤与浅筋膜
精选课件
54
结构特点:
(1)皮肤
①有大量汗腺、 皮脂腺,易发 生疖肿。
②有丰富的血 管,外伤易出血, 但愈合快。
精选课件
55
(2)浅筋膜 有许多垂直的纤维隔连接皮肤和帽状腱膜,
形成许多小隔,内有脂肪、血管神经。
精选课件
56
颅顶部的血管和神经
精选课件
57
A. 动脉
B.静脉
颅顶的血管 Roof精选课b件lood vessels of the skull58
精选课件
61
(5)颅骨外膜 在颅骨表面疏松贴附,在骨缝处结合 紧密。骨膜下感染或血肿,常局限于 一块颅骨的范围。
精选课件
62
(二)颞区
1.范围
颅顶两侧,位于
上颞线与颧弓上
缘之间,前界为

临床《局部解剖学》题库第01章-头部

临床《局部解剖学》题库第01章-头部

局部解剖学 - 第一章 - 头部一、单选题:1、翼静脉丛A:位于翼内、外肌与咬肌之间B:经内眦静脉与面静脉交通C:经卵圆孔静脉丛和破裂孔导静脉与海绵窦交通D:注入颞浅静脉E:经小静脉与乙状窦交通答案: C2、通过枕骨大孔的结构,错误的是A:椎动脉B:脊髓前、后动脉C:舌下神经D:脊髓E:副神经的脊髓根答案: C3、表情肌A:包括面肌与咀嚼肌B:受下颌神经支配C:由面神经传导感觉D:位于浅筋膜深面E:起自颅骨或筋膜,止于皮肤答案: E4、经海绵窦和眶上裂,支配眼外肌的神经是A:第Ⅲ、Ⅳ、Ⅴ对脑神经B:第Ⅲ、Ⅳ、Ⅵ对脑神经C:第Ⅲ、Ⅴ、Ⅵ对脑神经D:第Ⅳ、Ⅴ、Ⅵ对脑神经E:第Ⅲ、Ⅳ、Ⅴ、Ⅵ对脑神经答案: B5、有关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的叙述,错误的是A:又称腱膜下间隙B:头皮借此层与颅骨外膜疏松结合C:颅顶的血管和神经主要位于该层内D:有导静脉穿经E:血肿可蔓延至全颅顶答案: C6、从后向前横穿腮腺的是A:舌咽神经B:舌下神经C:耳颞神经D:舌神经E:面神经答案: E7、翼下颌间隙A:前界为咬肌B:后界为腮腺C:外侧为翼内肌D:内有面神经和舌神经通过E:与咬肌间隙不相通答案: B8、垂体窝A:后方是鞍结节B:两侧为海绵窦C:底与筛窦相邻D:前方为岩上窦E:顶为小脑幕答案: B9、面静脉A:起始于面深静脉B:位于深筋膜深面C:注入甲状腺静脉D:与面动脉紧密伴行E:通过面深静脉与翼丛交通答案: E10、不穿经腮腺的结构A:耳大神经B:面神经C:下颌后静脉D:颈外动脉E:颞浅动脉答案: A11、头皮A:由 4 层组织构成B:由皮肤和浅筋膜构成C:由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和枕额肌构成D:头皮为头部皮肤E:是颅顶软组织的总称答案: C12、腮腺管A:在颧弓上一横指处向前横行B:在颧弓下一横指处向前横行C:在腮腺前缘穿出位置不恒定D:开口于上颌第 1 磨牙相对的颊粘膜处E:开口于下颌第 2 磨牙相对的颊粘膜处答案: B13、颞区软组织的层次依次为A:皮肤和浅筋膜B:皮肤、颞浅筋膜和颞筋膜C:皮肤、颞浅筋膜、帽状腱膜和颞肌D:皮肤、颞浅筋膜、颞筋膜和颞肌E:皮肤、颞浅筋膜、颞筋膜、颞肌和颅骨外膜答案: E14 、不参与构成“腮腺床”的结构A:颈内动、静脉B:茎突诸肌C:舌神经D:副神经E: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答案: C15、翼点A:在顶、枕、颞、蝶骨连接处B:在顶、枕、颞、筛骨连接处C:在额、顶、颞、蝶骨连接处D:在额、顶、枕、蝶骨连接处E:骨质较厚答案: C16、不是头部与颈部分界线上的结构A:下颌骨下缘B:下颌角C:乳突尖D:外耳门下缘E:枕外隆凸答案: D17、面侧区间隙A:咬肌间隙位于咬肌与下颌支之间B:咬肌间隙前方紧邻第 1 磨牙C:翼下颌间隙位于翼外肌与下颌支之间D:咬肌间隙内有舌下神经和下牙槽神经通过E:咬肌间隙与翼下颌间隙不相通答案: A18、脑膜中动脉A:为上颌动脉第三段的分支B:经卵圆孔入颅腔C:分布于颞顶区内面的硬脑膜D:经耳颞神经内侧上行E:后支经过翼点内面答案: C19、腮腺鞘A:薄而疏松B:由气管前筋膜延续而成C:浅层薄弱,深层致密D:与腮腺结合疏松E:由颈深筋膜浅层延续而成答案: E20、额顶枕区浅筋膜的特点是A: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B:血管和神经丰富C:感染时炎症渗出物容易扩散D:创伤后血管断端易回缩闭合E:主要血管是颞浅动脉答案: B二、配伍题:21 、将上颌动脉分为 3 段的标志A:咬肌间隙B:翼下颌间隙C:翼外肌D:翼内肌E:颞下窝答案: C22、舌神经通过A:咬肌间隙B:翼下颌间隙C:翼外肌D:翼内肌E:颞下窝答案: B23、横行穿经腮腺A:面神经分支B:上颌动脉C:颈外动脉D:腮腺管E:面横动脉答案: A24、位于腮腺管上方A:面神经分支B:上颌动脉C:颈外动脉D:腮腺管E:面横动脉答案: E25、海绵窦内,颈内动脉外侧最上方的结构A:展神经B:上颌神经C:动眼神经D:滑车神经E:眼神经答案: C26、海绵窦内,颈内动脉外侧最下方的结构A:展神经B:上颌神经C:动眼神经D:滑车神经E:眼神经答案: B27、为颈外动脉的终支之一,分布于额、颞、顶部软组织A:颞浅动脉B:脑膜中动脉C:面动脉D:舌动脉E:上颌动脉答案: A28、穿经下颌下三角,沿咬肌止点前缘上行A:颞浅动脉B:脑膜中动脉C:面动脉D:舌动脉E:上颌动脉答案: C三、多选题:29 、面部“危险三角”的感染可经下列静脉向颅内扩散A:颈外静脉B:眼上静脉C:眼下静脉D:颞浅静脉E:颈内静脉答案: BC30、面部表情肌A:包括眼裂、口裂和鼻孔周围肌B: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为面横动脉C:受面神经支配D:静脉回流入颈外静脉E:受下颌神经支配答案: AC31、额顶枕区浅筋膜内的血管、神经是A:滑车上血管、神经B:眶上血管、神经C:颞浅血管、耳颞神经D:耳后血管、枕小神经E:枕血管、枕大神经答案: ABE32、由腮腺前缘穿出的结构不包括A:面神经颧支B:耳颞神经C:面横动脉D:舌神经E:腮腺管答案: BD33、纵行穿过腮腺的结构是A:颈外动脉和颈外静脉B:颞浅动脉和耳颞神经C:颈内动脉和迷走神经D:面神经和颈外动脉E:下颌后静脉和颈外动脉答案: BE34、眶上裂处的肿瘤可压迫损伤下列神经A:滑车神经B:动眼神经C:嗅神经D:展神经E:上颌神经答案: ABD35 、参与构成“腮腺床”的结构是A:颈内动脉B:迷走神经C:颈内静脉D:副神经E:舌下神经答案: ABCDE36、耳颞神经A:是下颌神经的分支B:两根环绕脑膜中动脉C:常与颞浅动脉伴行D:经下颌颈外侧穿入腮腺鞘E:分布于颞区的皮肤答案: ABCE37、小脑幕切迹上方紧邻的结构是A:视交叉B:滑车神经C:大脑枕叶D:海马旁回E:海马旁回钩答案: DE38、横行穿经腮腺的血管神经是A:上颌动脉B:耳颞神经C:上颌静脉D:面横动、静脉E:面神经颞支答案: ACDE39、通过颈静脉孔的结构有A:舌咽神经B:颈内动脉C:迷走神经D:颈内静脉E:舌下神经答案: ACD40、帽状腱膜A:前连枕额肌额腹B:后连枕额肌枕腹C:参与构成头皮D:横向断裂时,伤口裂开较大E:与骨缝愈合,不易活动答案: ABCD41、颞区软组织的层次有A:皮肤、浅筋膜B:帽状腱膜C:颞筋膜浅、深层D:颞肌E:颅骨外膜答案: ACDE42、头面部的孔或裂中通过的结构A:眶上孔通过滑车神经B:茎乳孔通过面神经C:颏孔内通过颏神经D:下颌孔通过下牙槽神经和下牙槽动脉E:经眶下孔的眶下神经为上颌神经的分支答案: BCDE43、腮腺A:以下颌骨后缘分为浅、深两部B:有腮腺鞘包被C:深部位于下颌后窝内D:下缘平下颌角E:深部突向咽侧壁答案: ABCDE44、属于腮腺咬肌区的结构是A:面神经及其分支B:腮腺和咬肌C:面动脉和面静脉D:下颌后静脉E:颈外动脉答案: ABDE45、通过翼下颌间隙的结构是A:舌神经B:舌动脉C:颊神经D:舌静脉E:下牙槽神经答案: AE四、辨析 (判断下列说法正确与否,如果错误 ,写出正确说法 )46、翼下颌间隙内有下牙槽神经和舌下神经通过。

头部(颅脑断层解剖基础)-断层

头部(颅脑断层解剖基础)-断层


上面观
前面观 蝶 骨
后面观
5.顶 骨
外面观
内面观
6.枕 骨
(二)面颅骨
成对的(共12块)有上颌骨、腭骨、颧骨、鼻骨、泪骨及下鼻甲, 不成对的(共3块)有犁骨、下颌骨和舌骨。

鼻骨
犁骨

泪骨








腭 骨
犁 骨
下,腭突)
上颌骨(体,额突,颧突,牙槽突,腭突)
AC PC
连合间线 (Intercommissural line): 前连合后缘中点至后连合前缘中 点的连线,又称AC-PC线,现 作为标准影像扫描基线。脑立体 定位、X刀、γ刀等多以此线为基 础。
2、冠状断层常用基线
为经外耳门中点与眦耳线所作的垂线。 但脑立体定位手术采用经AC-PC线中 点所作垂线为冠状成像的基线。
Frankfort 平面 (Frankfort horizontal plane, FHP):又称眼耳平面,人类学研究中常用 的标准平面。自左右外耳门最高点至左右 眶下缘最低点作连线所在的平面。在活体 上相当于人处于站立位且背部和臀部靠墙、 双眼向前平视时,几乎与地面平行。在人 类学中,常用此平面作为颅面分界线。
眶上裂 圆孔
卵圆孔 棘孔 三叉神经压迹 内耳门 舌下神经管内口 枕骨大孔
枕内隆凸
鸡冠
筛板 筛孔
视神经管 垂体窝
鞍背 破裂孔 颈静脉孔
乙状窦沟 横窦沟
4. 颅底外面观
翼突
卵圆孔 关节结节
下颌窝 棘孔
外耳门 茎突 乳突
茎乳孔
牙槽弓 骨腭
犁骨
破裂孔 舌下神经 管外口 颈动脉管外口 颈静脉孔

临床《局部解剖学》题库第01章-头部

临床《局部解剖学》题库第01章-头部

局部解剖学-第一章-头部一、单选题:1、翼静脉丛A:位于翼内、外肌与咬肌之间B:经内眦静脉与面静脉交通C:经卵圆孔静脉丛和破裂孔导静脉与海绵窦交通D:注入颞浅静脉E:经小静脉与乙状窦交通答案:C2、通过枕骨大孔的结构,错误的是A:椎动脉B:脊髓前、后动脉C:舌下神经D:脊髓E:副神经的脊髓根答案:C3、表情肌A:包括面肌与咀嚼肌B:受下颌神经支配C:由面神经传导感觉D:位于浅筋膜深面E:起自颅骨或筋膜,止于皮肤答案:E4、经海绵窦和眶上裂,支配眼外肌的神经是A:第Ⅲ、Ⅳ、Ⅴ对脑神经B:第Ⅲ、Ⅳ、Ⅵ对脑神经C:第Ⅲ、Ⅴ、Ⅵ对脑神经D:第Ⅳ、Ⅴ、Ⅵ对脑神经E:第Ⅲ、Ⅳ、Ⅴ、Ⅵ对脑神经答案:B5、有关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的叙述,错误的是A:又称腱膜下间隙B:头皮借此层与颅骨外膜疏松结合C:颅顶的血管和神经主要位于该层内D:有导静脉穿经E:血肿可蔓延至全颅顶答案:C6、从后向前横穿腮腺的是A:舌咽神经B:舌下神经C:耳颞神经D:舌神经E:面神经答案:E7、翼下颌间隙A:前界为咬肌B:后界为腮腺C:外侧为翼内肌D:内有面神经和舌神经通过E:与咬肌间隙不相通答案:B8、垂体窝A:后方是鞍结节B:两侧为海绵窦C:底与筛窦相邻D:前方为岩上窦E:顶为小脑幕答案:B9、面静脉A:起始于面深静脉B:位于深筋膜深面C:注入甲状腺静脉D:与面动脉紧密伴行E:通过面深静脉与翼丛交通答案:E10、不穿经腮腺的结构A:耳大神经B:面神经C:下颌后静脉D:颈外动脉E:颞浅动脉答案:A11、头皮A:由4层组织构成B:由皮肤和浅筋膜构成C:由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和枕额肌构成D:头皮为头部皮肤E:是颅顶软组织的总称答案:C12、腮腺管A:在颧弓上一横指处向前横行B:在颧弓下一横指处向前横行C:在腮腺前缘穿出位置不恒定D:开口于上颌第1磨牙相对的颊粘膜处E:开口于下颌第2磨牙相对的颊粘膜处答案:B13、颞区软组织的层次依次为A:皮肤和浅筋膜B:皮肤、颞浅筋膜和颞筋膜C:皮肤、颞浅筋膜、帽状腱膜和颞肌D:皮肤、颞浅筋膜、颞筋膜和颞肌E:皮肤、颞浅筋膜、颞筋膜、颞肌和颅骨外膜答案:E14、不参与构成“腮腺床”的结构A:颈内动、静脉B:茎突诸肌C:舌神经D:副神经E: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答案:C15、翼点A:在顶、枕、颞、蝶骨连接处B:在顶、枕、颞、筛骨连接处C:在额、顶、颞、蝶骨连接处D:在额、顶、枕、蝶骨连接处E:骨质较厚答案:C16、不是头部与颈部分界线上的结构A:下颌骨下缘B:下颌角C:乳突尖D:外耳门下缘E:枕外隆凸答案:D17、面侧区间隙A:咬肌间隙位于咬肌与下颌支之间B:咬肌间隙前方紧邻第1磨牙C:翼下颌间隙位于翼外肌与下颌支之间D:咬肌间隙内有舌下神经和下牙槽神经通过E:咬肌间隙与翼下颌间隙不相通答案:A18、脑膜中动脉A:为上颌动脉第三段的分支B:经卵圆孔入颅腔C:分布于颞顶区内面的硬脑膜D:经耳颞神经内侧上行E:后支经过翼点内面答案:C19、腮腺鞘A:薄而疏松B:由气管前筋膜延续而成C:浅层薄弱,深层致密D:与腮腺结合疏松E:由颈深筋膜浅层延续而成答案:E20、额顶枕区浅筋膜的特点是A: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B:血管和神经丰富C:感染时炎症渗出物容易扩散D:创伤后血管断端易回缩闭合E:主要血管是颞浅动脉答案:B二、配伍题:21、将上颌动脉分为3段的标志A:咬肌间隙B:翼下颌间隙C:翼外肌D:翼内肌E:颞下窝答案:C22、舌神经通过A:咬肌间隙B:翼下颌间隙C:翼外肌D:翼内肌E:颞下窝答案:B23、横行穿经腮腺A:面神经分支B:上颌动脉C:颈外动脉D:腮腺管E:面横动脉答案:A24、位于腮腺管上方A:面神经分支B:上颌动脉C:颈外动脉D:腮腺管E:面横动脉答案:E25、海绵窦内,颈内动脉外侧最上方的结构A:展神经B:上颌神经C:动眼神经D:滑车神经E:眼神经答案:C26、海绵窦内,颈内动脉外侧最下方的结构A:展神经B:上颌神经C:动眼神经D:滑车神经E:眼神经答案:B27、为颈外动脉的终支之一,分布于额、颞、顶部软组织A:颞浅动脉B:脑膜中动脉C:面动脉D:舌动脉E:上颌动脉答案:A28、穿经下颌下三角,沿咬肌止点前缘上行A:颞浅动脉B:脑膜中动脉C:面动脉D:舌动脉E:上颌动脉答案:C三、多选题:29、面部“危险三角”的感染可经下列静脉向颅内扩散A:颈外静脉B:眼上静脉C:眼下静脉D:颞浅静脉E:颈内静脉答案:BC30、面部表情肌A:包括眼裂、口裂和鼻孔周围肌B: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为面横动脉C:受面神经支配D:静脉回流入颈外静脉E:受下颌神经支配答案:AC31、额顶枕区浅筋膜内的血管、神经是A:滑车上血管、神经B:眶上血管、神经C:颞浅血管、耳颞神经D:耳后血管、枕小神经E:枕血管、枕大神经答案:ABE32、由腮腺前缘穿出的结构不包括A:面神经颧支B:耳颞神经C:面横动脉D:舌神经E:腮腺管答案:BD33、纵行穿过腮腺的结构是A:颈外动脉和颈外静脉B:颞浅动脉和耳颞神经C:颈内动脉和迷走神经D:面神经和颈外动脉E:下颌后静脉和颈外动脉答案:BE34、眶上裂处的肿瘤可压迫损伤下列神经A:滑车神经B:动眼神经C:嗅神经D:展神经E:上颌神经答案:ABD35、参与构成“腮腺床”的结构是A:颈内动脉B:迷走神经C:颈内静脉D:副神经E:舌下神经答案:ABCDE36、耳颞神经A:是下颌神经的分支B:两根环绕脑膜中动脉C:常与颞浅动脉伴行D:经下颌颈外侧穿入腮腺鞘E:分布于颞区的皮肤答案:ABCE37、小脑幕切迹上方紧邻的结构是A:视交叉B:滑车神经C:大脑枕叶D:海马旁回E:海马旁回钩答案:DE38、横行穿经腮腺的血管神经是A:上颌动脉B:耳颞神经C:上颌静脉D:面横动、静脉E:面神经颞支答案:ACDE39、通过颈静脉孔的结构有A:舌咽神经B:颈内动脉C:迷走神经D:颈内静脉E:舌下神经答案:ACD40、帽状腱膜A:前连枕额肌额腹B:后连枕额肌枕腹C:参与构成头皮D:横向断裂时,伤口裂开较大E:与骨缝愈合,不易活动答案:ABCD41、颞区软组织的层次有A:皮肤、浅筋膜B:帽状腱膜C:颞筋膜浅、深层D:颞肌E:颅骨外膜答案:ACDE42、头面部的孔或裂中通过的结构A:眶上孔通过滑车神经B:茎乳孔通过面神经C:颏孔内通过颏神经D:下颌孔通过下牙槽神经和下牙槽动脉E:经眶下孔的眶下神经为上颌神经的分支答案:BCDE43、腮腺A:以下颌骨后缘分为浅、深两部B:有腮腺鞘包被C:深部位于下颌后窝内D:下缘平下颌角E:深部突向咽侧壁答案:ABCDE44、属于腮腺咬肌区的结构是A:面神经及其分支B:腮腺和咬肌C:面动脉和面静脉D:下颌后静脉E:颈外动脉答案:ABDE45、通过翼下颌间隙的结构是A:舌神经B:舌动脉C:颊神经D:舌静脉E:下牙槽神经答案:AE四、辨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与否,如果错误,写出正确说法)46、翼下颌间隙内有下牙槽神经和舌下神经通过。

局部解剖学

局部解剖学
答:面部危险三角:将两侧口角至鼻根连线所形成的三角区域称为“危险三角”。(详)这个区域是公认的危险区域当面部发生炎症,尤其在这三角区域内有感染时,易在面前静脉内形成血栓,影响正常静脉血回流,并呆逆流至眼上静脉,经眶上而通向颅内蝶鞍两侧的海绵窦,将面部炎症传播到颅内,产生海绵窦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的严重并发症。
17、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时应如何避免损伤相关神经?
(1)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结扎甲状腺上动脉时,应紧贴甲状腺上极进行,以免损伤喉上神经外支而影响发育;
(2)施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结扎甲状腺下动脉时,应远离甲状腺下端,以免损伤喉返神经而致声音嘶哑。
18、颈动脉鞘内有哪些重要结构?是如何排列的?该鞘浅面和深面各有何神经?
15、左喉返神经勾绕主动脉弓至其后方,右喉返神经勾绕右锁骨下动脉至其后方。
16、以形态学基础解释甲状腺肿大时出现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及Horner综合征。
甲状腺左右两侧叶的后内侧邻近喉与气管、咽与食管以及喉返神经;侧叶的后外侧与颈动脉鞘及颈交感干相邻。甲状腺肿大时,向后内侧压迫喉和气管,出现呼吸、吞咽困难及声音嘶哑;向后外方压迫颈交感干时,出现Horner综合征。
7、神经点概念: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浅出深筋膜,常为颈部手术阻滞麻醉的穿刺点。
8、颈部皮肤较薄,移动性大,皮纹呈横向分布,手术宜采用横切口。
9、颏下三角是由左右二腹肌前腹与舌骨体围城的三角区。
10、下颌下三角境界:由二腹肌前、后腹和下颌骨体下缘围城,又称二腹肌三角。
11、颈动脉三角境界:由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围城。
颈动脉鞘内有全长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鞘内上部有颈内动脉,下部为颈总动脉。在颈动脉鞘下部,颈内静脉位于前外侧,颈总动脉位于后内侧,在二者之间的后方有迷走神经。鞘的上部,颈内动脉居前内侧,颈内静脉在其后外方,迷走神经行于二者之间的后内方。

人体解剖学第十章头部

人体解剖学第十章头部

第十章 头部第一节 概述头由颅和面部两部份组成。

颅内包含脑,面部有眼、耳、鼻、舌等特殊感觉器官和呼吸、消化系统的起始部。

由于脑划归神经解剖学讲述,鼻和口腔已述于上册,故本章重点讲述颅顶、面部及阴、耳等感觉器官。

一、境界与分区头部以下颌骨的下缘、下颌角、乳突、上项线、枕外隆凸与下方的颈部分界。

头部以眶上缘、颧弓、外耳门上缘、乳突、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线为界,可分为后上方的颅部和前下方的面部。

二、体表标志头部可以扪及若干骨性标志,这些标志均有临床意义:眉弓、颧弓、翼点、乳突、枕外隆凸、上顶线、前囱点(额顶点)、人字点(顶枕点)、下颌角、下颌骨关节突、眶上孔、眶下孔、颏孔。

第二节 面部浅层与腮腺区一、面部浅层结构1.皮肤与浅筋膜面部皮肤薄而柔软,富于弹性,含有较多的皮脂腺、汗腺和毛囊,是皮脂腺囊肿与疖肿的好发部位。

浅筋膜薄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中颊部脂肪较多称颊脂体,睑部皮下脂肪少而疏松,水肿时睑部出现较早。

浅筋膜中的弹性纤维及肌纤维与皮肤真皮层相连,形成皮肤的自然皮纹,面部手术的切口,应尽可能与皮纹一致(图10-1)。

浅筋膜中有神经、血管和腮腺管等穿行,血管丰富,故创伤后愈合快,但出血较多。

面部的静脉与颅内静脉有交通,故面部的感染可能向颅内蔓延。

2.面肌(图10-2)面部表情肌属于皮肤,为一些薄而纤细的肌纤维。

一般起于骨或筋膜,止于皮肤。

收缩时牵动皮肤,使面部呈现出各种表情。

主要分布于面部孔、裂的周围,如眼裂、口裂和鼻孔周围。

可分为环形肌和辐射肌两种,有闭合或开大上述孔裂的作用。

人类面部表情肌较其它动物发达,而人耳周围肌已明显退化。

(一)颅顶肌epicranius阔而薄,由左右各一块枕额肌组成,它由两个肌腹和中间的帽状腱膜构成。

前方的肌腹位于额部皮下,称额腹;后方的肌腹位于枕部皮下,称枕腹。

帽状腱膜galeaaponeurotica很坚韧,连于两肌腹间,与头皮紧密结合,但与深部的骨膜间则隔以疏松结缔组织。

临床《局部解剖学》题库第01章头部

临床《局部解剖学》题库第01章头部

局部解剖学-第一章-头部一、单选题:1、翼静脉丛A:位于翼内、外肌与咬肌之间B:经内眦静脉与面静脉交通C:经卵圆孔静脉丛与破裂孔导静脉与海绵窦交通D:注入颞浅静脉E:经小静脉与乙状窦交通答案:C2、通过枕骨大孔的结构,错误的就是A:椎动脉B:脊髓前、后动脉C:舌下神经D:脊髓E:副神经的脊髓根答案:C3、表情肌A:包括面肌与咀嚼肌B:受下颌神经支配C:由面神经传导感觉D:位于浅筋膜深面E:起自颅骨或筋膜,止于皮肤答案:E4、经海绵窦与眶上裂,支配眼外肌的神经就是A:第Ⅲ、Ⅳ、Ⅴ对脑神经B:第Ⅲ、Ⅳ、Ⅵ对脑神经C:第Ⅲ、Ⅴ、Ⅵ对脑神经D:第Ⅳ、Ⅴ、Ⅵ对脑神经E:第Ⅲ、Ⅳ、Ⅴ、Ⅵ对脑神经答案:B5、有关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的叙述,错误的就是A:又称腱膜下间隙B:头皮借此层与颅骨外膜疏松结合C:颅顶的血管与神经主要位于该层内D:有导静脉穿经E:血肿可蔓延至全颅顶答案:C6、从后向前横穿腮腺的就是A:舌咽神经B:舌下神经C:耳颞神经D:舌神经E:面神经答案:E7、翼下颌间隙A:前界为咬肌B:后界为腮腺C:外侧为翼内肌D:内有面神经与舌神经通过E:与咬肌间隙不相通答案:B8、垂体窝A:后方就是鞍结节B:两侧为海绵窦C:底与筛窦相邻D:前方为岩上窦E:顶为小脑幕答案:B9、面静脉A:起始于面深静脉B:位于深筋膜深面C:注入甲状腺静脉D:与面动脉紧密伴行E:通过面深静脉与翼丛交通答案:E10、不穿经腮腺的结构A:耳大神经B:面神经C:下颌后静脉D:颈外动脉E:颞浅动脉答案:A11、头皮A:由4层组织构成B:由皮肤与浅筋膜构成C:由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与枕额肌构成D:头皮为头部皮肤E:就是颅顶软组织的总称答案:C12、腮腺管A:在颧弓上一横指处向前横行B:在颧弓下一横指处向前横行C:在腮腺前缘穿出位置不恒定D:开口于上颌第1磨牙相对的颊粘膜处E:开口于下颌第2磨牙相对的颊粘膜处答案:B13、颞区软组织的层次依次为A:皮肤与浅筋膜B:皮肤、颞浅筋膜与颞筋膜C:皮肤、颞浅筋膜、帽状腱膜与颞肌D:皮肤、颞浅筋膜、颞筋膜与颞肌E:皮肤、颞浅筋膜、颞筋膜、颞肌与颅骨外膜答案:E14、不参与构成“腮腺床”的结构A:颈内动、静脉B:茎突诸肌C:舌神经D:副神经E:舌咽神经与迷走神经答案:C15、翼点A:在顶、枕、颞、蝶骨连接处B:在顶、枕、颞、筛骨连接处C:在额、顶、颞、蝶骨连接处D:在额、顶、枕、蝶骨连接处E:骨质较厚答案:C16、不就是头部与颈部分界线上的结构A:下颌骨下缘B:下颌角C:乳突尖D:外耳门下缘E:枕外隆凸答案:D17、面侧区间隙A:咬肌间隙位于咬肌与下颌支之间B:咬肌间隙前方紧邻第1磨牙C:翼下颌间隙位于翼外肌与下颌支之间D:咬肌间隙内有舌下神经与下牙槽神经通过E:咬肌间隙与翼下颌间隙不相通答案:A18、脑膜中动脉A:为上颌动脉第三段的分支B:经卵圆孔入颅腔C:分布于颞顶区内面的硬脑膜D:经耳颞神经内侧上行E:后支经过翼点内面答案:C19、腮腺鞘A:薄而疏松B:由气管前筋膜延续而成C:浅层薄弱,深层致密D:与腮腺结合疏松E:由颈深筋膜浅层延续而成答案:E20、额顶枕区浅筋膜的特点就是A: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B:血管与神经丰富C:感染时炎症渗出物容易扩散D:创伤后血管断端易回缩闭合E:主要血管就是颞浅动脉答案:B二、配伍题:21、将上颌动脉分为3段的标志A:咬肌间隙B:翼下颌间隙C:翼外肌D:翼内肌E:颞下窝答案:C22、舌神经通过A:咬肌间隙B:翼下颌间隙C:翼外肌D:翼内肌E:颞下窝答案:B23、横行穿经腮腺A:面神经分支B:上颌动脉C:颈外动脉D:腮腺管E:面横动脉答案:A24、位于腮腺管上方A:面神经分支B:上颌动脉C:颈外动脉D:腮腺管E:面横动脉答案:E25、海绵窦内,颈内动脉外侧最上方的结构A:展神经B:上颌神经C:动眼神经D:滑车神经E:眼神经答案:C26、海绵窦内,颈内动脉外侧最下方的结构A:展神经B:上颌神经C:动眼神经D:滑车神经E:眼神经答案:B27、为颈外动脉的终支之一,分布于额、颞、顶部软组织A:颞浅动脉B:脑膜中动脉C:面动脉D:舌动脉E:上颌动脉答案:A28、穿经下颌下三角,沿咬肌止点前缘上行A:颞浅动脉B:脑膜中动脉C:面动脉D:舌动脉E:上颌动脉答案:C三、多选题:29、面部“危险三角”的感染可经下列静脉向颅内扩散A:颈外静脉B:眼上静脉C:眼下静脉D:颞浅静脉E:颈内静脉答案:BC30、面部表情肌A:包括眼裂、口裂与鼻孔周围肌B: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为面横动脉C:受面神经支配D:静脉回流入颈外静脉E:受下颌神经支配答案:AC31、额顶枕区浅筋膜内的血管、神经就是A:滑车上血管、神经B:眶上血管、神经C:颞浅血管、耳颞神经D:耳后血管、枕小神经E:枕血管、枕大神经答案:ABE32、由腮腺前缘穿出的结构不包括A:面神经颧支B:耳颞神经C:面横动脉D:舌神经E:腮腺管答案:BD33、纵行穿过腮腺的结构就是A:颈外动脉与颈外静脉B:颞浅动脉与耳颞神经C:颈内动脉与迷走神经D:面神经与颈外动脉E:下颌后静脉与颈外动脉答案:BE34、眶上裂处的肿瘤可压迫损伤下列神经A:滑车神经B:动眼神经C:嗅神经D:展神经E:上颌神经答案:ABD35、参与构成“腮腺床”的结构就是A:颈内动脉B:迷走神经C:颈内静脉D:副神经E:舌下神经答案:ABCDE36、耳颞神经A:就是下颌神经的分支B:两根环绕脑膜中动脉C:常与颞浅动脉伴行D:经下颌颈外侧穿入腮腺鞘E:分布于颞区的皮肤答案:ABCE37、小脑幕切迹上方紧邻的结构就是A:视交叉B:滑车神经C:大脑枕叶D:海马旁回E:海马旁回钩答案:DE38、横行穿经腮腺的血管神经就是A:上颌动脉B:耳颞神经C:上颌静脉D:面横动、静脉E:面神经颞支答案:ACDE39、通过颈静脉孔的结构有A:舌咽神经B:颈内动脉C:迷走神经D:颈内静脉E:舌下神经答案:ACD40、帽状腱膜A:前连枕额肌额腹B:后连枕额肌枕腹C:参与构成头皮D:横向断裂时,伤口裂开较大E:与骨缝愈合,不易活动答案:ABCD41、颞区软组织的层次有A:皮肤、浅筋膜B:帽状腱膜C:颞筋膜浅、深层D:颞肌E:颅骨外膜答案:ACDE42、头面部的孔或裂中通过的结构A:眶上孔通过滑车神经B:茎乳孔通过面神经C:颏孔内通过颏神经D:下颌孔通过下牙槽神经与下牙槽动脉E:经眶下孔的眶下神经为上颌神经的分支答案:BCDE43、腮腺A:以下颌骨后缘分为浅、深两部B:有腮腺鞘包被C:深部位于下颌后窝内D:下缘平下颌角E:深部突向咽侧壁答案:ABCDE44、属于腮腺咬肌区的结构就是A:面神经及其分支B:腮腺与咬肌C:面动脉与面静脉D:下颌后静脉E:颈外动脉答案:ABDE45、通过翼下颌间隙的结构就是A:舌神经B:舌动脉C:颊神经D:舌静脉E:下牙槽神经答案:AE四、辨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与否,如果错误,写出正确说法)46、翼下颌间隙内有下牙槽神经与舌下神经通过。

颅脑解剖

颅脑解剖

颅 底

内面

外面
颅 腔 分幕上区和幕下区
幕上区:端脑 间脑
幕下区:小脑 脑干
脑 brain
分为: 端脑 间脑 小脑 脑干

端脑由前脑泡两侧 高度发育形成。

端 脑
位于颅腔内,分为左、右大脑半球。
端脑的外形与分叶
大脑纵裂cerebral longitudinal fissure 大脑横裂cerebral transverse fissure 每个半球分为上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

3条沟
• 中央沟 central sulcus • 外侧沟 lateral sulcus • 顶枕沟 parietooccipital sulcus
中央沟 顶枕沟
外侧沟
5个叶
• • • • • 额叶 frontal lobe 顶叶 parietal lobe 颞叶 temporal lobe 枕叶 occipital lobe 岛叶 insular lobe
由大脑皮质与皮质下各中枢间的上、下行纤维组成。
包括:穹隆、内囊 、外囊 、最外囊
内囊 internal capsule
位置:豆状核与尾状核、背侧丘脑之间 构成:上、下行的投射纤维集中形成的髓质板构成。
内囊
尾状核
背侧丘脑 豆状核
内囊在横断面上呈“><”形
分部:前肢、 膝部、 后肢
前肢

后肢
丘脑前辐射 尾状核头 额桥束
大脑皮质中枢
大脑皮质上具有管理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最高中枢。 不同的功能相对集中在某些特定的皮质区,从事对一定机 能的分析综合。
中枢是具有一定功能的大脑皮质区,是执行某种功能的核

医学知识之头部概述

医学知识之头部概述

头部概述概述头部包括颅与面两部分。

一、境界与分区头部以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尖端、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线为界与颈部区分。

头部本身又以眶上缘、颧弓上缘、外耳门上缘至乳突的连线为界,分为上方的颅部和前下方的面部。

二、表面解剖(一)体表及骨性标志头部骨性标志明显,对于头部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1.眉弓 superciliary arch为位于眶上缘上方、额结节下方的弓状隆起,男性隆起较明显。

眉弓对应于大脑额叶的下缘,其内侧份的深面有额窦。

2.眶上切迹supra-orbital notch或眶上孔,位于眶上缘的内、中 1/3交界处,距正中线约2.5cm,眶上血管和神经由此通过。

用力按压时,可感觉有压痛。

有资料表明,两侧均呈切迹者占59.2%,两侧成孔者占36.l%,一侧成孔而另一侧为切迹者占4.7%。

3.眶下孔infra-orbital foramen位于眶下缘中点的下方约 0.8cm 处,眶下血管及神经由此穿过。

此处为眶下神经阻滞的部位。

4.颏孔mental foramen通常位于下颌第二前磨牙根下方,下颌体上、下缘连线的中点或其稍上方,距正中线约2.5cm处。

此孔呈卵圆形,实际上是一个短管,开口多向后上方,有颏血管和神经通过,为颏神经麻醉的穿刺部位。

颏孔的位置和开口方向均有年龄变化,其位置可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上移和后移,在7-8岁儿童略低于成人,15岁时接近成人位置,脱牙老人由于下颌牙槽吸收则多接近下颌体上缘。

其开口方向在婴儿期朝前上方或前方,6岁以后则朝向后上方。

眶上切迹、眶下孔和颏孔三者之间的连线,一般为一条直线。

5.翼点pterion为额、顶、颞、蝶四骨汇合之处,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二横指(约3.8cm)处,多呈“H”形。

翼点是颅骨的薄弱部分,而且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时,易发生骨折,并常伴有该动脉的撕裂出血,形成硬膜外血肿。

6.颧弓 zygomatic arch由颞骨的颧突和颧骨的颞突共同组成,全长均可触及。

局部解剖学头部

局部解剖学头部
皮肤
浅筋膜
颅骨外膜
颅盖骨
硬脑膜
蛛网膜
软脑膜
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
*
(3)帽状腱膜与枕额肌 帽状腱膜位于中央,前连枕额肌的额腹,后连枕腹,两侧变薄续于颞筋膜。
*
帽状腱膜与枕额肌
*
(4)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 (腱膜下间隙) 位置:帽状腱膜与颅骨外膜之间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 特点: 头皮借此层与颅骨外膜疏松连接,故头皮移动性较大。头皮撕脱伤多在该层分离。 间隙范围广,前至眶上缘,后达上项线。出血易蔓延成大血肿。 间隙内的静脉与颅骨板障静脉及硬脑膜窦相通,感染继发出现颅骨骨髓炎或颅腔感染。
切除颧弓和下颌骨,示颞下窝
翼上颌裂
眶下裂
上颌骨颞下面
牙槽孔
上颌结节
翼腭窝
蝶腭孔
蝶腭孔
腭大孔
*
(二)面侧深区 1.翼内肌、翼外肌 翼内肌 起点:翼突窝,肌束斜向外下。 止点:下颌支内侧面的翼肌粗隆。 功能:单侧收缩,下颌骨向对侧移动;双侧收缩,下颌骨上提并前移。 翼外肌:有两头 起点:上头起自蝶骨大翼的颞下面;下头起自翼突外侧板的外面。两肌束均斜向外后方。 止点:下颌颈前面的翼肌凹。 功能:单侧收缩,下颌骨向对侧移动;双侧收缩,拉下颌骨向前下(开口)。
*
(二)面侧深区 位置:腮腺咬肌区前部深面,颅底下方、口腔和咽的外侧,上部为颞下窝。 内容:翼内肌、翼外肌、上颌动脉、上颌静脉、下颌神经及其分支。
*
切除颧弓和下颌骨:示颞下窝
*
(2)颞下窝 位置:是上颌骨体和颧骨后方的不规则间隙。 窝边界: 前壁:上颌骨体和颧骨。 内壁:为翼突外侧板。 外壁:下颌支。 下壁与后壁:缺如。 交通情况: 向上:借卵圆孔和棘孔与颅中窝相通; 向前:借眶下裂通眼眶; 向内:借上颌骨与蝶骨翼突之间的翼上颌裂通翼腭窝。

颈部

颈部

颈部的肌肉,不仅使头颈部运动灵 活,还参与呼吸和发音。
三、颈部筋膜配布和筋膜间隙
颈部的筋膜十分发达,他们分 层包裹颈部肌肉、脏器、血管等结 构,筋膜之间则形成蜂窝组织间隙, 间隙内为疏松结缔组织所填充,炎 症或出血时易积脓或积血,并且可 向一定方向蔓延。 1.颈浅筋膜:即皮下组织,内含 颈阔肌(皮肌),皮神经和浅静脉。 2.颈深筋膜 :包绕颈部肌肉和脏 器,又可分为浅、中、深三层。
(2)颈深筋膜中层(内脏筋膜) 在颈深筋膜浅层的深面。可分为 ①肌部: 包裹舌骨下肌群 参与形成颈白线 这层筋膜的前下部与封套层前下部 的深层紧密相贴,形成胸骨上间隙 的后壁 舌骨下肌群深面者称气管前筋膜
②脏部:包绕颈部脏器的脏器如 甲状腺、咽、食管、喉、气管等,
其中包绕甲状腺部分形成假囊及悬 韧带 .
颈部的分区
以胸锁乳突肌前缘和斜方肌前缘为界分 为
颈前区:颈正中线至胸锁乳突肌前缘之间的
区域
颈侧区:胸锁乳突肌前缘至斜方肌前缘 颈后区(项部):斜方肌前缘以后区域
舌骨上区
颏下三角 下颌下三角 颈动脉三角 肌三角(甲状腺区)
枕三角 锁骨上大窝
颈前区
舌骨下区
胸锁乳突肌区:包括锁骨上小窝
颈侧区
颈后三角
颈前区
覆盖在咽壁后面的筋膜叫颊咽筋 膜(颈深筋膜中层脏部),咽后 间隙即位于椎前筋膜和颊咽筋膜 之间。此间隙向下通上纵膈,其 内的脓肿常易引起吞咽困难。
⒊ 椎前间隙
位于颈椎与位于脊柱和椎前筋膜 之间。与咽后间隙仅隔以椎前筋 膜。 临床意义:颈椎结核出现的脓肿 多在此间隙内,形成慢性咽后脓 肿,或向下外沿腋鞘蔓延至腋腔, 形成腋腔冷脓肿。
(1)颈深筋膜浅层(封套筋膜) 呈圆筒状包绕颈部的深层结构。 其在后正中线附着于项韧带,在前 正中线左右彼此延续,参与组成颈 白线。封套筋膜在项部构成斜方肌 鞘,在颈前部形成胸锁乳突肌鞘; 在颈前三角与颈后三角区,构成两 个三角的顶;在下颌下三角及下颌 后窝(腮腺区)形成腺囊,分别包 绕下颌下腺及腮腺。向下附着于胸 骨柄和锁骨的前、后缘。因此,其 形成 2个肌鞘:包绕斜方肌、胸锁乳突肌。 2个腺囊:包绕下颌下腺、腮腺。 2个间隙:胸骨上间隙和锁骨上间隙。

1.局解-头部

1.局解-头部
腮腺鞘的特点:
1)与腮腺结合紧密,发出间隔伸入 腮腺,将腮腺分成许多小叶。引流 时注意小隔。
2)浅层致密,深层薄弱,在茎突和 翼内肌间有裂隙,腮腺深部经此与 咽旁间隙和翼下颌间隙相通。故腮 腺化脓时易穿过深层,形成咽旁脓 肿。
腮腺的形态
浅部 深部
以下颌支后缘 或穿过腮腺的 面神经丛为界
腮腺位置:
颅顶浅筋膜内的血管和神经
前内侧组
前组
前外侧组
外侧组 耳前组
(颞区) 耳后组
后组
浅筋膜内的血管和神经
浅筋膜内的血管和神经的分布特点:
1. 以颅顶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临床手术切口选 择应考虑此点;
2. 其中动脉间相互吻合成丰富的动脉网; 3. 神经分布互相 重叠;
二 颅底内面
(一)颅前窝 anterior cranial fossa
浅筋膜:fat(颊脂 体)、神经、血管 丰富,有腮腺管穿 行
枕额肌额腹

情 肌
眼轮匝肌
口轮匝肌
(3)血管
面动脉
(3)血管
面静脉
淋巴:面部浅层的淋巴管非常丰富,常吻合成网, 通常注入下颌下淋巴结和颏下淋巴结。这些淋巴 结引流面部的淋巴,其输出管均注入颈外侧深淋 巴结。
眼神经 眶上神经 感觉神经(来 自三叉神经) 上颌神经 眶下神经
深面:茎突及茎突 诸肌、颈内动、 静脉和后四对脑 神经共同形成 “腮腺床”。
腮腺导管投影:鼻翼与口角连线的中点至 耳屏切迹间连线的中段
穿经腮腺的结构
穿经 腮腺 的结 构
纵行:颈外动脉,
下颌后静脉,颞浅 动、静脉及耳颞神 经。
横行:上颌动、
静脉,面横动、静 脉,面神经及其分 支。
由浅入深依次 为:面神经及其

局部解剖学相关知识点

局部解剖学相关知识点

第一章头部第一节概述一、界限与划分:境界:头部借下颌骨体下缘,下颌角,乳突尖,上项线与枕骨外隆凸的连线与颈部分界。

头部又借眶上缘、颧弓上缘、外耳门上缘与乳突连线,分为前下方的面部和后上方的颅部。

二、头部表面标志1.眉弓:位于眶上缘上方的弓状隆起,与大脑额叶下缘相对,其内侧份深方是额窦。

2.眶上孔:位于眶上缘中、内1/3交界处,距正中线2.5cm,有眶上血管和神经由此通过。

3.眶下孔:位于眶下缘中点下方1厘米处,有眶下血管、神经由此通过。

4.颏孔:位于下颌第2前磨牙根下方,下颌骨体上、下缘中点,距正中线2.5cm处,有颏血管、神经通过。

(以上三孔在一条线上)5.翼点:位于颧弓中点上方两指处(3.8厘米),由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连接而成。

脑膜中动脉的前支通过其内表面。

骨折时,会发生硬膜外血肿。

6.颧弓:位于耳屏至眶下缘连线上,其上缘对颞叶前端下缘;其下缘与下颌切迹之间有咬肌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为阻滞麻醉进针点。

7.下颌角:下颌骨体下缘与下颌支后缘相交处,骨质薄,骨折好发。

8.乳突:是耳垂后方的隆起,其根部前内方有茎乳孔(面神经通过);后有乙状窦。

9.枕外隆凸:为头后正中线枕骨后方椎突出的隆起,内有窦汇,下方有枕骨导血管。

10.上项线:枕外隆凸向两侧的弓形骨嵴,是大脑小脑分界,深方有横窦。

第二节面部一、面部浅层结构:一)皮肤、浅筋膜内有脂肪组织、血管、神经、面肌、腮腺管、颊脂体。

特点:1、皮纹;2、皮肤、浅筋膜与面肌为一整体,薄而柔软;3、浅筋膜疏松二)血管、神经、淋巴1、血管(1)面动脉——起自颈外动脉→下颌下腺深面→咬肌前缘→面部→面神经下颌缘支深面→经口角和鼻翼外侧至内眦,改名为内眦动脉。

※压迫止血部位:下颌骨下缘与咬肌前缘相交处。

(2)面静脉——在下颌角下方与下颌后静脉的前支汇合,注入颈内静脉。

1)经眼静脉,也可经面深静脉、翼静脉丛与海绵窦交通。

2)口角平面以上无静脉瓣。

3)危险三角:临床常将两侧口角与鼻根连线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称为面部的危险三角。

局解

局解

1.头部借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尖端,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线与颈部分界,又借眶上缘,颧弓上缘,外耳门上缘和乳突的连线分为后上方的颅部和前下方的面部2.翼点为颧骨,顶骨,颞骨,蝶骨4骨的合处,多成H型的缝,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3.面静脉可以经眼静脉与海绵窦交通,也可以通过面深静脉、翼静脉丛等于海绵窦交通4.腮腺咬肌区内主要的结构有腮腺、咬肌以及有关的血管、神经等5.腮腺分为浅、深两部,浅部多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卵圆形,覆盖于咬肌后分的浅面,深部位于下颌后窝内及下颌支深面,向内伸至咽侧壁6.腮腺管是由腮腺浅部的前缘发出,在颧弓下1.5cm处,向前横行越过咬肌表面,至咬肌前缘呈直角转内向,穿过颊脂体和颊肌,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相对处颊粘膜上的腮腺管乳头7.穿经腮腺的纵行结构:颈外动脉,下颌后静脉,颞浅动脉,颞浅静脉和耳颞神经8.穿经腮腺的横行结构包括:上颌动脉,上颌静脉,面横动脉,面横静脉和面神经的分支9.穿经腮腺的结构由浅入深依次是:面神经分支,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和耳颞神经10.腮腺床由位于腮腺深面的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11.面侧深区位于腮腺咬肌区的前部深面,其顶为蝶骨大翼的颞下面,底平下颌骨下缘,前壁为上颌骨体的后面,后壁为腮腺深部,外侧壁为下颌支,内侧壁为翼突外侧板和咽侧壁,此区内有翼内肌和翼外肌及出入颅骨的血管和神经12.上颌动脉以翼外肌为标志分为:下颌段、翼肌段和翼腭窝段13.额顶枕区的软组织分为5层,由浅入深为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枕额肌,腱膜下疏松组织和颅外膜,其中前3层紧密结合不易分离,合称为头皮14.头皮血管神经分为前后两组,前组分布于额、顶区软组织其中距正中线2cm处有滑车上动脉、滑车上静脉、滑车上神经,距正中线2.5cm处有眶上动脉,眶上静脉,眶上神经,后组有枕动脉,枕静脉和枕大神经等分布于枕区15.颞区软组织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颞筋膜、颞肌和颅骨外膜16.蝶鞍区指颅中窝中央部的蝶鞍及周围的区域,该区主要结构是:垂体,垂体窝和两侧的海绵窦17.垂体窝的前方为鞍结节,前外侧界为视神经管,两侧为海绵窦,后方为鞍背,顶部为鞍隔,底为蝶窦相邻18.海绵窦外侧壁自上而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上颌神经通过,窦腔内有颈内动脉及其内侧的展神经通过19.眶上裂内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展神经和眼上静脉等穿行20.颈静脉孔前内侧部通过岩下窦、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后外侧部通过颈内静脉21.固有颈部可依据胸锁乳突肌前、后缘分为颈前区、胸锁乳突肌区和颈外侧区22.颈深筋膜可分为浅层(封套筋膜)、中层(气管前筋膜)、深层(椎前筋膜)3层23.下颌下三角由下颌骨下缘、二腹肌前腹和二腹肌后腹围成24.穿经颈动脉三角的神经舌下神经、副神经、迷走神经25.颈外静脉由下颌后静脉后支、耳后静脉和枕静脉合成26.气管前间隙为气管前筋膜与椎前颈部之间的间隙,向下通上纵膈27.椎前间隙为椎前筋膜与脊柱颈部之间的间隙,可经腋鞘通腋窝28.甲状腺侧叶后内侧邻接喉和气管、咽和食管以及后返神经29.甲状腺侧叶后外侧邻接颈动脉鞘和椎前筋膜深面的颈交感干30.喉上动脉与喉上神经内支伴行,穿甲状舌骨膜入喉,分布于声门裂以上的喉黏膜31.枕三角的主要结构有副神经、副神经淋巴结和颈丛和臂丛的分支32.锁骨上三角内主要有锁骨下动脉、锁骨下静脉、臂丛和锁骨上淋巴结33.锁骨下动脉第一段的主要分支有椎动脉、胸廓内动脉、甲状颈干和肋颈干34.胸导管颈段后方与椎动静脉,颈交感干,甲状颈干、膈神经和锁骨下动脉相邻35.颈外侧区由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和锁骨中1/3上缘围成36.寻找颈丛皮支时,应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寻找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横神经、锁骨上神经37.甲状腺悬韧带是甲状腺鞘在甲状腺侧叶内侧和峡部后面增厚形成38.下颌下三角主要有下颌下腺、舌神经、舌下神经39.颈前区的内侧界为颈前正中线,上界为下颌骨下缘,外侧界为胸锁乳突肌前缘40.椎动脉三角由颈长肌、前斜角肌和锁骨下动脉围成41.乳房有皮肤、脂肪、纤维组织和乳腺构成42.在肋沟处,血管神经的排列顺序自上而下为肋间后静脉、肋间后动脉和肋间神经43.膈的裂孔包括腔静脉孔、食管裂孔和主动脉裂孔44.食管裂孔有食管、迷走神经前干,迷走神经后干和胃左血管的食管支等通过45.壁胸膜分为肋胸膜、隔胸膜、纵膈胸膜和胸膜顶46.肺根内结构的排列自前而后为肺静脉、肺动脉、支气管47.自上而下,左肺根内结构的排列为肺动脉、支气管、肺静脉,右肺根为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48.纵膈以胸骨角和第4胸椎体下缘的平面分为上纵膈和下纵膈49.食管上三角由左锁骨下动脉、脊柱和主动脉弓围成,内有胸导管和食管上份50.食管下三角由心包、胸主动脉和膈围成,内有食管下份51.心包两侧有纵隔胸膜、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52.心包横窦位于升主动脉、肺动脉、上腔静脉和左心房前壁之间53.心表面的沟有冠状沟、前室间沟、后室间沟、房间沟和界沟54.内脏大神经和内脏小神经分别终于腹腔神经节和主动脉肾节55.锁胸筋膜位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之间56.食管胸部的动脉来自肋间后动脉、支气管动脉和食管动脉57.食管胸部的静脉注入奇静脉、半奇静脉和福半奇静脉58食管胸部的神经来自喉返神经、交感干和迷走神经59.关于肺根与血管、神经的毗邻,前方有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后方有迷走神经60.动脉导管三角由左膈神经、左迷走神经和左肺神经61腹股沟管的前壁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组成,后壁由联合腱和腹横筋膜组成,下壁由腹股沟韧带62.腹前外侧壁的下腹部浅筋膜分浅深两层,浅层称Camper筋膜,深层成Scarpa筋膜63.脐以下有两条起自股动脉的浅动脉,他们是腹壁浅动脉和旋髂浅动脉64.腹股沟深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cm处,由腹横筋膜形成,深环的内侧有腹壁下动脉通过,它起自髂外动脉,体表投影位于髂骨沟韧带中点内侧与脐的连线65.脐正中襞内有脐尿管素,脐内侧襞内有脐动脉素,脐外侧襞内有腹壁下动脉,腹股沟内侧窝正对浅环,腹股沟外侧窝正对深环,腹股沟内侧窝下方有股凹66.手术时鉴别腹股沟斜疝与直疝的标志是腹壁下动脉。

局解简答题

局解简答题

头部问答题1.简述头颈部的分界线和颅、面部分界线及其分区。

头颈分界线:头部以下颌体下缘(下颌底)、下颌角、乳突尖,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线为界与颈部区分。

颅、面部分界线:头部以眶上缘、颧弓上缘、外耳门上缘和乳突尖的连线为界,分为后上方的颅部和前下方的面部。

颅部由颅顶、颅底和颅腔三部分组成。

颅顶又分为额顶枕区和颞区。

面部可划分为眶区、鼻区、口区和面侧区,后者又分为颊区、腮腺咬肌区和面侧深区。

2.试述面神经的颅外分支及其分布。

面神经由茎乳孔出颅,向前穿入腮腺,先分为上、下两干,再各分为数支并相互交织成丛,最后呈扇形分为5组分支,支配面肌。

①颞支:经下颌骨髁状突浅面或前缘出腮腺上缘,分布至枕额肌额腹、眼轮匝肌的上份及耳部肌。

②颧支:经腮腺上前缘穿出,分布至上、下睑眼轮匝肌、颧肌和上唇方肌。

③颊支:出腮腺前缘,支配颊肌和口裂周围诸肌。

④下颌缘支:从腮腺下端穿出后,支配下唇诸肌及颏肌。

⑤颈支:由腮腺下端穿出,支配颈阔肌。

3.腮腺的位置、形态、分部及穿经腮腺的结构。

腮腺位于面侧区,上缘邻接颧弓、外耳道和颞下颌关节;下平下颌角;前邻咬肌、下颌支和翼内肌的后缘。

腮腺质软,色淡黄,大致呈楔形,底向外侧,尖向前内适对咽侧壁。

腮腺分为浅、深两部,通常以下颌支后缘或以穿过腮腺的面神经丛作为两部的分界。

浅部位于咬肌的后方和咬肌后份浅面。

深部位于下颌支后内侧。

浅、深两部于下颌支后缘处相连。

穿经腮腺的结构:在腮腺内部纵行的有颈外动脉、颞浅动、静脉、下颌后静脉及耳颞神经;横行的有上颌动、静脉、面横动、静脉、面神经及其分支。

上述较为重要的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由浅入深依次为:面神经及其分支、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及耳颞神经。

4.试述面神经与腮腺的关系。

面神经在颅外的行程中,因穿经腮腺而分为3段:第1段:是面神经干从茎乳孔穿出至进入腮腺以前的一段,适位于乳突与外耳道之间的切迹内。

此段长约1~1.5cm,向前经过茎突根部的浅面,此段虽被腮腺所遮盖,但尚未进入腮腺实质内,故显露面神经主干可在此处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部以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尖端、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线为界与颈部区分。

二、头皮静脉穿刺术
头皮静脉中的主要静脉有:
①滑车上静脉,起自冠状缝处的小静脉,沿额部浅层下行,与眶上静脉末端汇合。

②眶上静脉,自额结节处起始斜向内下走行。

③颞浅静脉,起始于颅顶及颞区软组织,在颞筋膜的浅面、颧弓根稍上方汇合成前、后两支,有交通支与颅顶导静脉相连。

前、后支在颧弓根处汇合成颞浅静脉。

④耳后静脉。

⑤枕静脉。

(二)应用要点
1、头皮静脉被固定在皮下组织的纤维隔内,管壁回缩能力差。

故穿刺完毕后,要压迫局部,以免出血形成皮下血肿。

2、头皮静脉没有瓣膜,正逆方向都能穿刺。

特别适宜于小儿静脉穿刺,也可用于成人。

三、前、后囟穿刺术
前、后囟穿刺术是将针刺入硬脑膜窦(上矢状窦)内。

经囟穿刺取血方法简便,成功率高,适用于前、后囟未闭合婴幼儿。

前囟位于冠状缝与矢状缝前端之间,呈菱形,男性略大于女性;随后逐渐变小,常在1~2岁间闭合。

后囟位于人字缝相交处,其形状有多种,其中三角形占46.9%,还有点状、人字形及椭圆形;后囟多在出生后2~3个月闭合。

前、后囟处从皮肤到上矢状窦的软组织厚度分别为4.0~4.5mm和4.5~5.0mm。

2.穿刺点和方向前囟的穿刺点选择在前囟的后角正中,后囟的穿刺点选择在后囟正中,可用执笔式持注射器刺入穿刺深度约4~5mm,不超过10mm。

前囟处上矢状窦较细,穿刺难度较大。

五、球结膜下注射术
结膜的血管结膜的动脉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泪腺动脉和睑内侧动脉的结膜后动脉二是来自睫状前动脉的结膜前动脉穿刺点和方向选择在颞侧下方靠近下穹窿部的球结膜。

七、泪道冲洗术
泪道包括泪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

泪小管为连接泪点与泪囊之间的小管,每一泪小管的外侧部先与睑缘成垂直方向,然后近乎直角转向内;两泪小管汇合成泪总管。

八、角膜反射
当一侧角膜受刺激时,引起双眼眼轮匝肌收缩而出现急速闭眼,这种现象叫做角膜反射。

受刺激侧的角膜反射叫做直接角膜反射。

另一侧的角膜反射叫间接角膜反射。

角膜反射的感受器在角膜内。

角膜反射为防御性反射的一种,通过反射保护角膜以免受伤害。

在临床上,角膜反射是判断意识障碍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当角膜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冲动沿眼神经→三叉神经→三叉神经感觉主核和脊束核→脑桥网状结构→两侧面神经核→面神经颞支和颧支传递至眼轮匝肌,该肌收缩,出现闭眼动作。

反射异常在护理诊断中的意义
1、深度麻醉、醉酒或深睡
2、反射弧受到损伤
3、意识障碍
4、个体差异
九、瞳孔对光反射
强光突然照射眼睛时,两侧瞳孔缩小(缩瞳);光线突然减弱或移开,瞳孔立即散大(散瞳)。

瞳孔随光照强度变化而出现缩瞳和散瞳的现象叫瞳孔对光反射,其功能在于使眼睛尽快地适应光线的变化。

被照射侧瞳孔缩小叫直接对光反射,另一侧瞳孔缩小叫间接对光反射
正常成人瞳孔直径4mm,其变化范围在1.5~8.0mm之间
瞳孔位于虹膜的中央。

虹膜内有两种平滑肌,其中围绕瞳孔呈环形排列的为瞳孔括约肌,
分别受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支配
瞳孔对光反射神经传导路:
当光线照射视网膜的感光细胞时,感光细胞将光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经双极细胞→节细胞→视神经→视交叉→视束→上丘臂→顶盖前区→两侧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睫状短神经传递至瞳孔括约肌,该肌收缩,瞳孔缩小。

(二)反射异常在护理诊断中的意义
在临床上若瞳孔直径小于2 mm则定为瞳孔缩小,直径大于5mm即定为瞳孔散大。

上颌窦穿刺术
目的是对慢性化脓性上颌窦炎的病人作治疗性穿刺排脓、冲洗,或对疑有上颌窦肿瘤者作诊断性穿刺
上颌窦呈锥体形,有五个壁。

前壁为上颌窦的面壁,在尖牙窝处骨质较薄,进行上颌窦根治术时常选此壁作为入路。

上壁即眶的下壁,下壁即窦底,为牙槽骨,邻近尖牙根。

内侧壁即鼻腔外侧壁,此壁下部较厚;上部较薄,其后份有上颌窦口。

窦口位于内侧壁的最高处的半月裂孔,而窦底较低。

后壁与翼腭窝相邻,骨质较厚。

窦腔内的间隔有水平、额状、矢状和斜行四种类型。

穿刺点选择在下鼻道距下鼻甲前端之后约15~20mm处,距鼻腔的底约1.5cm处,
以前鼻孔为准,此点距前鼻孔25~30mm在选定的穿刺部位,充分局麻,以减少反应,并用药收缩鼻粘膜
穿刺层次经粘膜、粘膜下层、上颌窦内侧骨壁、上颌窦粘膜下层及粘膜层,进入上颌窦腔
10岁以下儿童的上颌窦尚未发育成熟,且发病率低,一般不宜作穿刺术。

额隐窝是额窦引流入鼻腔的部位,位于中鼻甲附着处的下方。

额鼻管为额窦口与额隐窝之间的狭窄通道
咽鼓管导管吹张术
咽鼓管鼓室口开口于鼓室前壁上部,该口高于鼓室底,故鼓室引流时以俯卧位最佳
咽鼓管可分为两部:前内侧2/3为咽鼓管软骨部,管壁以软骨为基础;后外侧1/3为咽鼓管骨部(此部靠近鼓室口
解剖应用要点
①清理鼻腔。

用可卡因麻黄素麻醉和收敛下鼻甲及下鼻道粘膜。

②送入导管③吹张咽鼓
管《急性鼻炎和咽炎时不宜作此操作》
三叉神经麻醉术
三叉神经有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三大分支,分布于面部皮肤、眼、口腔、鼻腔、鼻旁窦的粘膜和牙、脑膜等处,传导痛、温、触、压等多种躯体感觉。

(二)解剖应用要点
1、上颌神经
颧弓下方下颌切迹处垂直进针,触及翼突基部时再退针转向前上,经翼突外侧板前缘刺入翼腭窝
2、下颌神经
在颧弓下缘、下颌切迹中点处垂直刺入,针抵翼突基部时退针,转向后(向耳侧)并稍上,刺过翼突外侧板后缘即至卵圆孔下的下颌神经出颅处3、下牙槽神经可从口腔内下颌第三磨牙后15mm,相当于下颌支前缘内侧的粘膜处刺入
思考题
1、试述头面部压迫止血的部位、手法和止血范围。

2、简述球后注射术的进针部位、穿刺方向和穿经层次。

3、试述上颌窦穿刺术的体位、穿刺点、穿刺方向和穿经层次。

4、简述额窦冲洗时,灌洗针所经的解剖学途径和注意事项。

5、简述口腔颌面部的解剖学特点及其在口腔颌面部损伤处理中的意义。

6、简述三叉神经节、上颌神经、下颌神经和下牙槽神经阻滞术的进针点、进针方向及穿刺针抵达部位。

第一节解剖学基础
①境界:
◆上界—下颌骨下缘、下颌角、
上项线、枕外隆凸;
◆下界—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
锁骨、肩峰、第7颈椎棘突
一、气管切开术(
气管切开术是切开气管颈段的前壁,插入一种特制的套管,从而解除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一种急救手术。

多用于喉梗阻、昏迷、脑水肿等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道阻塞而导致的窒息,或经气管内插管无效的病人。

气管颈段的前面,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颈筋膜浅层、锁骨上间隙(此间隙内有横行的颈静脉弓)、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

左右颈前静脉间有吻合支称颈静脉弓,该弓在胸骨上间隙内横行于胸骨柄的颈静脉切迹的上方。

有的人在颈前正中仅有一条颈前正中静脉。

第2~4气管软骨环的前方为甲状腺峡部,峡部下方有由两侧甲状腺下静脉吻合成为网状静脉丛,有时可有甲状腺最下动脉存在
气管的两侧为甲状腺侧叶,后方为食管,两者之间的沟内有喉返神经。

气管的后外方为颈
动脉鞘。

(二)解剖应用要点
、切口部位的选择
(1)颈前横切口(2)颈前纵切口(应在第2气管软骨环以下切开气管软骨环能有效地防止喉部狭窄。


切口层次结构皮肤、浅筋膜、拉开或切断结扎颈前静脉、颈白线、拉开或切断两侧的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显露甲状腺峡部(向上拉开或切开甲状腺的峡部)、显露气管、于正中线处切开第3~5气管软骨环。

环甲膜穿刺术
在环甲膜处行穿刺术是直接将药物注入气管内,以治疗下呼吸道和肺部疾病的方法。

也适用于急性喉梗死的抢救,以建立临时呼吸通道。

弹性圆锥是张于环状软骨弓上缘、甲状软骨前角后面和杓状软骨声带突之间的弹性纤维组成的膜性结构,又称环甲膜。

弹性圆锥前份增厚,张于甲状软骨下缘和环状软骨弓上缘之间,称环甲正中韧带
穿刺层次皮肤、浅筋膜、深筋膜、环甲膜(环状正中韧带)、粘膜下层、喉下腔。

颈内静脉穿刺术(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是在穿刺的基础上将插管置人右心房,进行全胃外高能营养疗法、中心静脉压测定、建立体外循环的重要方法之一
部位的选择临床上行颈内静脉穿刺术常选右侧,因为右侧颈内静脉与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几乎成一条直线
常选择中段进针。

在上段,颈总动脉、颈内静脉相距较近,而且有部分重叠,尤其颈动脉窦的位置变化较大(该窦为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明显膨大的只占84%,其中只有71%位于颈内动脉的起始部),故上段不宜穿刺
锁骨下静脉穿刺术
1、锁骨上穿刺
(1)部位选择:穿刺点通常在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外侧缘与锁骨上面交界处。

临床上经锁骨上入路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术报道不多见。

)穿刺层次:皮肤、浅筋膜、锁骨下静脉。

由于静脉充盈扩张而易刺入。

针尖应向锁骨与胸锁乳突肌交角尖部方向,即指向胸锁关节处,进针深度为25~40mm。

、锁骨下穿刺
(1)选择部位:锁骨下方,锁骨内、中1/3交点,此点处锁骨下静脉位于锁骨内1/3的深面(3)经过结构:皮肤→浅筋膜→胸大肌、锁骨下肌→锁骨下静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