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9月30日全国农村基本实现公社化
1958年9月30日全国农村基本实现公社化1958年9月30日,新华社宣布全国农村的人民公社化基本上实现了。
连日来,广大农村到处在放鞭炮、敲锣鼓,欢庆公社成立。
大部分省区和上海市郊区都要在庆祝国庆的同时盛大庆祝农村人民公社化。
报道说:9月初,各地农村开展得极为迅速、极为正常、极为健康的建立人民公社的群众运动,就普遍达到了高潮。
一月以来,不断地有省区宣布全面实现了农村公社化。
据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统计:全面实现了农村公社化的省、市和自治区已经有河南、辽宁、广西、青海、河北、北京、陕西、山东、黑龙江、吉以上的有山西、广东、湖南、四川、江苏、浙江林和上海;农村公社化已达90% 和甘肃;85%左右的有江西、安徽、湖北、福建和内蒙古;贵州和宁夏月底也可实现或基本实现农村公社化。
新疆农业区参加公社的农户已达80%,10月初可实现公社化。
云南省农村已建成二百多个人民公社,10 月内也可基本实现公社化。
现在,全国农村共有人民公社两万三千三百九十七个,参加的农户达总农户的90.4%,平均每社四千七百九十七户。
据十个省、市的统计:五千五百三十八个公社中,五千户以下的公社有三千三百四十三个,五千户到一万户的有一千六百二十八个,一万户到二万户的有五百一十六个,二万户以上的有五十一个。
一县建成一个大公社的,和已经成立了全县人民公社县联社的,据十三个省统计已有九十四个。
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前,全国农业社约为七十五万个。
据农村工作部预计,公社化后全国农村人民公社约为二万五千到二万六千个。
在这个基础上,我国将加速社会主义的建成。
这些农村的人民公社将发展成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层单位。
各地农村在公社化的同时,还普遍实现了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和生活集体化。
仅据河南、湖南、河北、山东、陕西、江西、浙江、福建、辽宁、内蒙古和山西十一省区统计,公社所办的公共食堂就有一百四十五万多个,托儿组织一百二十六万多个。
此外,各地公社还普遍建立了粮食加工、缝衣洗衣等组织。
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们党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
关于在我国农村建立“公社”或“大社”的思想,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就已经开始萌芽。
1955年,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大社的优越性》一文中就认为,小社人少地少资金少,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经营,并指出“这种小社仍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停留太久,应当逐步合并。
”各地组织了一些大社,但大都由于经营不善而停办。
1957年冬到1958年春,在国民经济“大跃进”思想的指引下,全国农村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由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求在大面积土地上统一规划,修建长达几公里、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的灌溉渠系,一些较大工程的建设需要大批的劳动力和资金,建成后的使用又要求做到大体与受益单位的投入(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相适应,这就不仅涉及农业生产合作社之间的经济问题,而且还涉及村与村、乡与乡、区与区、甚至县与县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
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中央开始酝酿调整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规模。
1958年3月,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提出了小社并大社的问题,会议通过的《关于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并为大社的意见》指出:“我国农业正迅速地实现农田水利化,并将在几年内逐步实现耕作机械化,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合作社如果规模过小,在生产的组织和发展方面势将发生许多不便。
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和文化革命的需要,在有条件的地方,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有计划地适当地合并为大型的合作社是必要的。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全国各地农村开始更大规模地开展兴修水利、深翻土地等运动。
会后,各地开始加紧了并社工作,辽宁、广东两省最快,随后的是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地。
合并后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群众自发地采用了“共产主义公社”、“大社”、“集体农庄”等不同的名称。
1958年7月,《红旗》杂志公布了毛泽东关于办大社的思想:“我们的方向,应该逐步地有次序地把工(工业)、农(农业)、商(商业)、学(文化教育)、兵(民兵)组成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层单位。
1958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第一个人民公社诞生记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第一个人民公社诞生记中国网 时间: 2009-09-28 发表评论>>在人民公社,大家一块种地,牲畜、鸡鸭也是集体养。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民公社诞生。
人民公社化的速度和广度都异常惊人:短短数月时间,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农户达1.2亿户,占总农户的99%以上。
最初的人民公社是“一大二公”的,但在1961年之后,生产职能开始退回到原来高级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人民公社只停留在管理和协调的层次上。
虽然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产力并不高,但该体制一直延续到1984年,对农村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
口述者:周留栓河南省遂平县嵖岈山乡周楼村人,1945年生,亲历首个人民公社成立的全过程。
现为“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义务管理员。
那年,我才十二三岁,在遂平县周楼村上小学。
那天上课的时候,老师说,“要合并大社了”。
吃过晚饭,我跟我父母一块去杨店街开大会。
因为那时侯快农忙了,大会放在晚上开。
路上遇到很多人,都是方圆几里地的群众,从四面八方往会场赶。
刚到杨店街,就听到锣鼓喧天,有喊口号的,有敲锣打鼓的。
大会会场搭在寨河边的大坑里,坑西边沿着主席台用竹竿挑着3个“夜壶灯”照明。
会场一圈插满了红旗,还有标语。
主席台上,一摞摞的,全是群众的“决心书”、“申请书”,都是争先恐后要求入社的。
当时,大概有一万多人来开会,黑压压的一片围着主席台。
我还跑到主席台上看了看,很激动。
天快黑时,信阳地区行署专员张树藩宣布:“嵖岈山农业大社正式成立。
”顿时,人群像炸开了锅一般,喊口号的、鼓掌的,锣鼓齐鸣,声音震天。
“大社”由嵖岈山附近的27个“合作社”、9000多户人家组成。
“大社”成立之后,为了便于管理,领导就根据“中央有啥咱有啥”的想法,在“大社”里设了“农业部”、“商业部”、“财经部”、“公安部”、“林牧渔业部”、“工业交通部”、“军事国防部”、“文化部”等机构。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及影响
人民公社化时期的主要成就
➢从1956年到1966年,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农 业的道路上虽屡遭挫折,但从总体上看还是取得了 很大的成就。
➢从1958年开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农村掀起高 潮,大中型项目比“一五”时期全部项目建设多1.2 倍,其中大部分在抗洪抗旱、发展农业生产中发挥 了重要作用。,全国普遍开展“平整土地、格田成 方”的农田基本建设。
严重的浮夸农业大跃进
➢1957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建设 社会主义农村的伟大纲领》要求“有关农业 和农 村的各方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作在12年内都按照必要和可能,实 现一个巨大的跃进”
➢党的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农业发展纲要十四条, 实际上形成了领导全国农业大跃进的纲领,在客 观上促使各地纷纷提前完成纲要的高指标
一大二公的表现
一大:规模大,实行政社合一、工农商 学兵五位一体,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二公:公有化程度高,消灭私有制残余 主要表现:
在公社范围内实行贫富拉平,搞平均主义 生产队及社员的部分财产无偿收归公社所有 经营核算分配全公社统一,实行供给制与分工 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大办公共食堂,实行包吃包穿得“八包”“十 包”
➢纲要规定指标较高,经过基层又进一步拔高, 终于导致浮夸风 ➢口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7年冬到1958年春,全国农村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大 规模农田水利建设往往需要越界开河,联合治水,因而 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和资金。当时全国投入的劳动力约有1 亿多,扩大灌溉面积1亿多亩,超过建国以后8年总和。 ✓这种形势使人们无误以为原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规模太 小,是生产关系舒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提出并小社、 建大社、联社的问题 ✓1958年3月,成都中央工作会议,通过《关于把小型的 农业合作社适当合并为大社的意见》,从此群众自发并 社、建社,并称之为“共产主义公社”“集体农庄”
如何评价人民公社化运动
如何评价人民公社运动众所周知,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
发起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尽快提高中国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使其赶上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让人们过上好日子,但是由于决策不符合当时中国实际生产力的水平,导致了严重的后果,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艰难,甚至出现倒退。
但并不能说,人民公社化运动从头到尾都是一场错误,它既有消极影响也有积极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消极影响。
第一,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耕畜及家禽大量宰杀、农具大量损坏、土地耕作粗放或大量荒芜等严重问题,加上连续自然灾害,全国粮荒严重,部分地方出现饿死人现象。
第二是人民公社化运动促使共产风滋长,严重损害了党群关系,使农民对政府的不满与对立情绪与日俱增。
并且它严重侵犯了农民的经济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经济的发展遭到了重大损失。
“共产风”主要内容是:不承认生产队之间的差别,在公社范围内实行平均分配;公共积累过多,义务劳动过多;破坏等价交换原则,无偿调拨生产队和社员个人的某些财产。
一句话就是:绝对的平均主义。
当然,任何一件事都有两面性,人民公社化运动也不例外,我们要学会辩证的看待,其实它也有可取之处。
第一,人民公社是实现“工占农利”的重要保障。
“工占农利”,即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资金、劳动力和原材料的绝大部分,都应由合作社或人民公社提供。
实践证明,在当时我国的历史条件下,工业化所需要的资金、劳动力和原材料只能通过剥夺农村经济即所谓“工占农利”来实现,合作社及后来的人民公社制度至少是在客观上为建国后30年的“工占农利”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二,在某种程度上,人民公社化运动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奠定了基础。
在人民公社的发展史上,无论是公社的领导者还是广大社员群众,都从未停止过创制一种能够充分调动社员生产积极性的制度,他们进行了诸如包产到户、允许社员经营家庭副业等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这些都为新时期农村生产经营制度的全面改革积累了经验。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和启示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和启示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58年至1961年期间实施的一项大规模的农村社会主义改革运动。
这一运动旨在通过集体化农业生产和实行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来推动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建设。
然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实施过程中遭遇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其教训和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1.过于急功近利的思想导致了盲目性。
人民公社化运动实施过程中,由于急于取得经济成就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一些目标和指标被过度强调,忽视了实际情况和可行性,导致了重大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
2.集体化运动导致了农村生产力的下降。
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实行了大规模的集体化农业生产,但这往往导致了农民积极性的下降和生产效率的降低。
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受到打击,导致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数量都受到了限制。
3.忽视经济规律和市场需求。
人民公社化运动过程中,忽视了经济规律和市场需求,强调集体化生产和计划指令经济的方法,导致经济效益低下。
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经济供求关系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适应,最终导致了经济周期性波动和资源浪费。
4.领导权威过于集中而缺乏监督机制。
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由于领导权威过于集中和行政干预过多,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了一些干部滥用权力和腐败现象的出现。
这些问题严重损害了人民公社的声誉和信任度。
基于以上教训和启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建议:1.注重实际情况和可行性。
在进行经济和社会改革过程中,应该注重实际情况和可行性,避免过度追求表面指标而忽视实质问题。
2.尊重经济规律和市场需求。
在决策和规划过程中,应该注重经济规律和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要加强对干部权力的监督和约束,建立严格的行政问责制度,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
4.注重农村发展的多元化。
农村发展不应仅仅依赖于农业生产,应该加强农村经济的多元化,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5.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通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
历史小论文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
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人民公社化的性质是矫枉过正的集体公有化。
它违背了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关系。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五十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
它违背了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关系。
由于在合作化运动的后期已出现了过急过猛的问题,所以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出现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情况,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三大主要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也就是一大二公,一大指规模大;二公指公有化程度高。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它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过分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使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大肆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
人民公社化运动形成的主要原因有:1、当时中国的工业化中,由于定的指标过高,工农业领域很多东西都完不成,粮食产量不足,严重的影响了工业化。
需要把粮食产量迅速提高。
2、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全国人民的积极参与,给领导一个误解,以为只要发挥了群众的积极性,人有多大胆,地就有多大产。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人民公社是毛泽东在"大跃进"浪潮推动下设计的中国社会的新模式,解决的是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问题,它勾勒出一幅相当完整的中国未来社会的图景.毛泽东试图在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依靠不断扩大公有制,缩小商品生产,实行平均主义分配制度,来迅速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并很快地过渡到共产主义.当时人民公社实行的所谓"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具有共产主义因素的分配制度,限制和逐步消灭商品和商品交换,逐步取消社会分工等等制度和措施,都能说明这一点.由于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的基本情况认识不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因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之后,没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就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一般指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五十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
它违背了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关系。
由于在合作化运动的后期已出现了过急过猛的问题,所以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出现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情况,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
1958年11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第一次郑州会议)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开始逐步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
定义中共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目录1背景2过程3影响1背景关于在中国农村建立“大社”的思想,早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中已初见萌芽。
1956年完成了高级合作化,每社平均200户左右。
1957年冬和1958年春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又出现了联队、联社。
毛泽东考虑到当时以大搞兴修水利为特点的农业生产建设的发展需要,觉得需要办大社。
195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成都会议通过了《关于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
意见指出:“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和文化革命的需要,在有条件的地方,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有计划地适当地合并为大型的合作社是必要的。
”会后,各地农村开始了小社并大社的工作,有的地方出现了“共产主义公社”、“集体农庄”,有的地方出现了“人民公社”。
2过程1958年7月1日《红旗》杂志第3期《全新的社会,全新的人》一文中,比较明确地提出“把一个合作社变成一个既有农业合作又有工业合作基层组织单位,实际上是农业和工业相结合的人民公社”。
这是在报刊上第一次提“人民公社”的名字。
1958年8月6日,毛泽东视察河南新乡七里营人民公社时,说人民公社的名字好。
9日,在与山东领导的谈话时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并指出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
谈话在报纸上发表后,各地掀起了办人民公社的热潮。
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
2023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023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我们进入到了2023年,一个全新的时代。
回顾历史,我们不得不提到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发生在中国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这是一个充满挑战与变革的时期,对中国人民和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跃进”起初是由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提出的一项经济计划,旨在迅速发展国家经济,并超过西方国家的产值。
在这一计划中,农民被要求组建大规模的人民公社,实行集体农业和共产主义原则。
然而,由于一系列的问题和错误判断,这项计划最终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人道主义灾难。
首先,由于缺乏实际经验和专业知识,农村地区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引发了粮食生产的大量减产。
而政府过于乐观的评估导致了严重的粮食短缺,进而引发饥荒。
许多人因为缺乏食物而饿死,无法承受饥饿的人们不得不食用草根、树皮甚至田螺等野生食物,使得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其次,为了加速工业化进程,大量农村劳动力被动员到城市进行工业生产。
然而,由于工业基础薄弱和生产设备不足,大规模转移劳动力引发的工业生产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使得农村地区失去了大量劳动力,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生产和饥荒问题。
此外,由于上级政府过分强调产量和政绩,地方政府和干部为了迎合上级需求,在统计数据中夸大了农作物的产量。
这导致了虚假的统计数据被上报,进而误导了政府决策和资源调配,增加了灾难的程度。
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中国政府最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
首先,积极救灾成为政府的首要任务,粮食和物资被紧急调配到灾区,以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土地管理制度也逐步得到改革,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回升。
此外,政府还有力地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为农村地区提供基础设施和产业支持,以改善农民生活。
总之,2023年我们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发生在中国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尽管这段历史是一个充满困难和错误的时期,但中国政府和人民积极应对,并从中吸取教训。
如今的中国,在经济、社会和民生等各个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大陆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政治运动。
该运动发生在1958年至1961年期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项尝试,旨在推行社会主义的集体化生产方式。
这个运动的目标是通过农村集体化、农田水利、农田开发以及农业机械化,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
然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施却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影响,对中国的经济、社会以及人民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初衷是为了加快农村的现代化发展,通过推行农田水利工程和农田开垦,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
此外,该运动还鼓励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人民公社化运动还将农田重新分配给公社,取消了农民的个人土地所有权,使土地成为公有财产。
此举旨在实现土地集体所有,并将农村化为一个巨大的集体单位。
然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计划和目标设定过于理想化,忽视了实际情况和农民的需求。
农田水利工程和农田开垦项目进展缓慢,无法满足增长的食品需求。
农民对土地的集体化所有权感到不满,失去了对农田的控制权,限制了农民自主经营的能力。
此外,人民公社化运动还要求农民以集体的方式生活和生产,限制了个体自由和选择。
人民公社化运动还对农村社会结构和家庭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在运动初期,农民被强迫加入人民公社,与家人被分离,不准私自回家。
这种集体化的生活方式削弱了家庭的地位和农民的个人权利。
此外,农民劳动时间的长期增加,以及供给制度下的收入分配不合理,加剧了农民的负担。
农村的社会道德和价值观也受到了破坏,导致家庭关系的紧张和农民的不满情绪增加。
在经济方面,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施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生产队和农田水利项目的迅速扩张导致了严重的投资过热和浪费。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低下,存在严重的浪费和贪污现象,使农田水利的效益无法实现预期目标。
农业机械化的推行也面临着技术难题和资源短缺的挑战,导致农民无法充分利用农业机械化的优势。
人民公社化运动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名词解释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名词解释
摘要:
一、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背景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定义与特点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过程与影响
四、总结与反思
正文: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1958年至1960年期间推行的一项重大社会改革措施。
这场运动的背景源于我国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探索,试图通过加快农村集体化进程,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核心是组建大规模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人民公社。
公社实行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社员按劳取酬。
公社化运动的特点表现为“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在这一过程中,农民的土地、房屋、生产资料等全部归公社所有,社员家庭仅保留少量的生活必需品。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8年至1959年,各地纷纷成立人民公社,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速;第二阶段,1960年至1961年,由于政策失误和自然灾害,全国范围内出现严重的饥荒,人民公社化运动受到质疑;第三阶段,1962年至1966年,党对人民公社化运动进行调整,逐步恢复农村经济秩序。
人民公社化运动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它加快了农村集体化进程,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运动中的失误导致
全国范围内的大饥荒,数百万人丧生,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
总结与反思人民公社化运动,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尽管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部分成果值得肯定,但总体上来说,这场运动是一场失败的尝试。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时期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大跃进前 大跃进后
农业 43% 21.8%
轻工业 31.2% 21.6%
重工业 25.5% 52.1%
正常积累:20%——25% 之间 1958——1959年平均积累 39.1% ,最高达到39.3% 严重影响人民生活水平
•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过程,实际上是大刮以“一大二 公”为主要特点的“共产风”的过程,在生产和分配 中大搞平均主义,将农民私产收归共有,严重挫 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是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 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大跃进运动、人民公 社化运动违背客观经济规律,严重地破坏了我国 的生产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 平下降。1959年——1961年我国经历了 连续三年 的困难时期。
五、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 原因和教训
由于对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认识不足,缺乏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急于求成,出现了 片面追求高速度的冒进倾向,大跃进和人 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各地逐步展开。
三、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人民公社的特点 第一,一“大”二“公” (规模大,全部收归公社所有) 第二,把农、工、商、学、兵结合在一起,
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 体化。 第三,强化自给型经济
,
,
幸千家公我不花社公
福家家社们管儿员社
的万爱的永风朝都是
种户公阳远吹阳是颗
子志社光不和开向红
• 跃进歌声飞满天,歌成海洋诗成山。 太白斗酒诗百篇,农民只需半杆烟。
• 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 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
• 社东有条清水河,河岸是个小山坡; 社员坡上挖红薯,闹闹嚷嚷笑呵呵。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一九五八年八月《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作出后发动起来的。
关于在我国农村建立“公社”或“大社”的思想,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已经开始萌芽。
一九五五年,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大社的优越性》一文的按语中写道:“现在办的半社会主义的合作社,为了易于办成,为了使干部和群众迅速取得经验,二、三十户的小社为多。
但是小社人少地少资金少,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经营,不能使用机器。
这种小社仍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停留太久,应当逐步合并。
有些地方可以一乡为一个社,少数地方可以几乡为一个社,当然会有很多地方一乡有几个社的。
不但平原地区可以办大社,山区也可以办大社。
安徽佛子岭水库所在的一个乡,全是山地,纵横几十里,就办成了一个大规模的农林牧综合经营的合作社。
当然,这种合并要有步骤,要有适当的干部,要得到群众的同意。
”在农业合作化后期,各地组织过一些大社,但大都经营不善,矛盾很多,未能显示出优越性。
针对这种情况,一九五七年九月发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业合作社生产管理工作的指示》指出:“由于目前农业生产的种种特点,又由于目前农业社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还不高,几年来各地实践的结果,证明大社、大队一般是不适合于当前生产条件的。
”“因此,除少数确实办好了的大社以外,现在规模仍然过大而又没有办好的社,均应根据社员要求,适当分小”。
然而,这个方针并没有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认真的实行。
一九五七年冬到一九五八年春,全国农村大搞农田水利建设。
毛泽东考虑到当时以大兴水利为特点的农业生产建设的发展,在三月召开的成都会议上提出了把小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有计划地适当地合并为大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议。
四月八日,中央发出了《关于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指出:“我国农业正在迅速地实现农田水利化,并将在几年内逐步实现耕作机械化,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合作社如果规模过小,在生产的组织和发展方面势将发生许多不便。
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
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一、经济原因:中国当时正处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初期,面临着经济发展的严峻挑战。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一次全面的生产力大发展运动,旨在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推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甚至有些地方还存在封建剥削关系,需要进行以推动农村现代化。
二、政治原因: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巩固自己政权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
当时农村地区仍然存在一些地主、富农等剥削阶级分子,他们对于新政权的存在和发展构成了威胁。
人民公社化运动可以打击剥削阶级,加强党对农村的领导和控制力度,维护新政权的稳定。
三、农村人口过多:当时中国有着大量农村人口,农民的就业和生活条件都面临挑战。
人民公社化运动可以通过集体经济的方式调动和安置农民,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从而缓解人口过剩的压力。
四、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在社会主义革命初期,中国迅速实现工业化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人民公社化运动可以通过集体化的方式,集中农村的资源和劳动力,加快农村工业化的进程,从而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五、国际环境的影响:当时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受到苏联的影响,苏联通过集体农庄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中国在决定推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也受到了苏联的启发和借鉴。
这种思想倾向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施。
在人民公社化运动过程中,由于上述原因的综合作用,农村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的农田互相掺杂、农民集体集资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等现象,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源浪费、粮食大田损失、农民劳动积极性下降等。
这些问题的暴露导致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后续的调整和。
总之,人民公社化运动具有多重原因,既有经济、政治等内在原因,也有国际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这场运动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也为中国的农村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基础,为一系列重大政策的推行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第4课:“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亩 产 一 万 六 千 斤 稻 谷 是 把 别 处 的 移 过 来
“大跃进”时的壁画,画上角的诗是:肥猪赛 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当时报纸上宣传:“人有多大胆,地 有多大产”。对于这个口号,有这样 两种认识。有人认为对,有人认为不 对。你的看法呢? 这种思想不尊重自然规律,不讲求科学和实际, 只顾主观需要,不顾客观可能,最终导致国民 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2、“大跃进”的核心内容是全民 “ 大炼钢铁”。 3、面对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1961年党 和国家领导人正式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 “ 调整 、 巩固 、 充实 、 提高 ” 的八字方针。
1.“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是片面强调了党的“鼓 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中的 ( )。 A.多 B.快 C.好 D.省
农业中的“浮夸风”
农业中的“浮夸风”
刻舟称瓜
画中诗
稻子玉米搭彩门, 悟空说是南天门, 社员高坐哈哈笑, 这是俺社幸福门。
摘 棉 花
“大跃进”中浮夸风的宣传画
“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 在“大跃进” 中,浮夸风盛 行,这是当时 虚假报道的一 张照片,照片 中的“卫星田” 的稻穗竟能托 住一位小姑娘。
北 京 居 民 将 自 家 金 属 用 品 拿 去 炼 钢
大 跃 进 时 妇 女 在 炼 钢 铁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开始时间及标志:
1958年8月《关于在农村建立人 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2、人民公社的特点:
一“大”二“公” (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超越了我国生产力发展实际水平 3、危害或评价: 违背了“按劳分配”的原则 挫伤了人民生产积极性 妨碍了农业的发展
1965年和1960年工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人民公社化运动
[键入文字]
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人民公社化运动
历史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人民公社化运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历史网。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背景
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空前高涨,1958 年,八大二次会议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党中央发
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的原因
根本原因:左倾思想控制人们思想。
主要原因:对国内经济局势的错误估计,盲目求快、急于求成的思想影响,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表现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 年8 月北戴河会议上通过的决议,由原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过渡到人民公社,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可以说是大跃进的产物.是农村所有制形式的变革,属于政治范畴,是生产关系的变革,表现为大刮共产风、“一大二公”.此次生产关系
的变革,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群众觉悟的思想水平,不切合实际,搞平均主义, 实际了损害了广大群众的利益,最终造成生产混乱、生产力水平下降,破坏了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它实际是大跃进在农村的翻版和扩大。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它忽
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过分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使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大肆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这是应该引起人们重视的历史教训。
1。
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
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指中国共产党在1958年至1961年期间实施的一项农村改革运动。
这个运动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实现农业现代化:中国当时面临着农业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需要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来满足人民对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需求。
人民公社化运动试图通过集体化的生产方式,以及集中管理和规模化生产的手段,来推动农业现代化。
2. 加强社会主义建设: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一次大胆尝试。
通过将土地和农村生产资料集体化,人民公社化运动旨在实现农村社会主义化,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的力量,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3. 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和再分配:人民公社化运动试图通过废除家庭经营的农业生产模式,将农民组织为大规模的农村集体组织,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再分配。
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4. 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人民公社化运动也是为了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集体化的生产方式,可以更好地组织和调配农村劳动力,从而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的劳动力支持。
然而,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集体化生产方式的实施过程中,农民的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制,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下降。
此外,过度集中的决策和资源分配也使得一些地方出现了浪费和不合理的情况。
最终,这些问题在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中暴露出来,导致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终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1958年为什么要搞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农业上的浮夸风,形成了一种假象,好像农业已经过关,这样就助长了农村生产关系急于过渡的思想发展。
似乎农村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原来的高级社这种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必须找到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正是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便决定在农村大办人民公社。
二、人民公社的特点。
1958年7月出版的《红旗》第三期和第四期先后发表了《全新的社会、全新的人》和《在毛泽东同志的旗帜下》2篇文章,传达了毛泽东关于大办人民公社的思想。
第四期文章传达毛泽东的话说:“我们的方向,应当逐步地有秩序地把工农商学兵,组成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层单位。
”8月上旬,毛泽东视察了河南、河北、山东等地。
当山东省的领导同志汇报他们省一个县打算办大农场时,毛泽东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
人民公社的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
所谓大,就是人民公社的规模大,初级社农户一般为数十户,高级社一二百户,而人民公社一般都在4,000户以上,如河南省商丘县的超英人民公社,就有20,457户,就98,200多人组成;二是经营范围大,农民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样样齐全。
所谓公,一是通过收回自留地,家禽家畜,家庭副业等地消灭生
产资料私有制的残余和扩大积累,提高公有化程度;大搞公共食堂、实行平均主义的供给制,吃饭不要钱。
人民公社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托儿所、幼儿园、幸福院、缝纫组等等。
社队内部贫富拉平。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徐水搞起了共产主义试点。
大办人民公社是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思想的具体表现。
人民公社当中,建立了粮食加工厂、托儿所、幸福院等等,大有很快进入共产主义之时。
当时认为“要趁穷过渡”。
在北戴河会议上制定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指出:人民公社建立以来,快地4年,慢的5、6年就可以实现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共产主义的实现在我国已不是什么遥远的事情。
当时就有人提出,一省可以首先进入共产主义,有的地方宣称已经进入了共产主义,有的公社说再过一个星期既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山东范县1958年10月28日在全县万人大会上公开宣布“1960年过渡到共产主义”。
他的规划是粮食生产为万斤化,争取三万斤。
他所要实现的共产主义是: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1958年11月6日,毛泽东主席在第一次郑州会议期间,看到山东范县的共产主义规划以后,当即批示:“此件很有意思,是一首诗,似乎也是可行的。
时间似短促,只三年。
也不要紧,三年完不成,顺延也可以。
陈伯达、张春桥、李九友3同志有意思前去看一看吗?行路匪遥,一周可以往返,会后出征,以为如何?”
河北省徐水的人民公社。
1958年9月15日,徐水县成立“徐水县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全县统一核算。
徐水人民公社对全县人民实行十五包“吃饭、穿衣、住房、鞋、袜、毛巾、肥皂、灯油、火柴、烤火费、洗澡、理发、看电影、医疗、丧葬”。
1958年8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徐水县“向共产主义迈进”的消息以后,徐水就陆续成为人们参观的热点。
据统计,几个月的时间里,先后有40多个国家、930名外国人和3,000多个国内单位组织人前来集体参观。
当时正值北戴河会议期间,出席北戴河政治局扩大会议的代表,也集体去参观过的。
当时期过渡的思想影响在农村干部中引起的几度思想混乱情况,从发生在湖北省当阳县跑马路乡的一件事可见一斑。
根据中央1959年3月15日批转的湖北省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同志的报告讲到:1958年10月中旬的一天,跑马乡的党委书记在大会上宣布:11月7日是社会主义结束之日,11月8日是共产主义开始之日。
会议开完,大家就上街去拿商店的东西,商店的东西拿完以后,就去拿别人家东西:你家的鸡,我可以抓来吃;这个队种的菜,别的队可以随便跑来挖。
小孩子也不分你的我的了。
只保留有一条:老婆还是自己的。
这位乡党委书记说:不过这条,还得请示上级。
如此现象,在今天的人们看来,自然会感到非常的奇怪不可思议,更不会有人去演出这种闹剧了。
但,这确实是当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发生过的一个事实。
它说明如果我们的决策指导上、理论认识上发生了重大失误,在实践中在群众中是什么严重的后果,什么贻笑后人怪事情,都有可能产生出
来。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1、人民公社的“一大二公”不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
2、平均不是社会主义。
在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平均主义泛滥,供给制,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干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误认为“供给制,吃饭不要钱,就是共产主义”。
3、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1958年以来,人民公社实行“穷过渡”,其结果从1958年至1978年20年间,我国的农村人均年收入只有60元左右,城市职工年平均工资在600元左右,人民生活改善甚微。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只有人民共同富裕了,生活极大地改善,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所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