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社化运动

合集下载

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们党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

关于在我国农村建立“公社”或“大社”的思想,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就已经开始萌芽。

1955年,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大社的优越性》一文中就认为,小社人少地少资金少,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经营,并指出“这种小社仍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停留太久,应当逐步合并。

”各地组织了一些大社,但大都由于经营不善而停办。

1957年冬到1958年春,在国民经济“大跃进”思想的指引下,全国农村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由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求在大面积土地上统一规划,修建长达几公里、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的灌溉渠系,一些较大工程的建设需要大批的劳动力和资金,建成后的使用又要求做到大体与受益单位的投入(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相适应,这就不仅涉及农业生产合作社之间的经济问题,而且还涉及村与村、乡与乡、区与区、甚至县与县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

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中央开始酝酿调整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规模。

1958年3月,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提出了小社并大社的问题,会议通过的《关于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并为大社的意见》指出:“我国农业正迅速地实现农田水利化,并将在几年内逐步实现耕作机械化,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合作社如果规模过小,在生产的组织和发展方面势将发生许多不便。

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和文化革命的需要,在有条件的地方,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有计划地适当地合并为大型的合作社是必要的。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全国各地农村开始更大规模地开展兴修水利、深翻土地等运动。

会后,各地开始加紧了并社工作,辽宁、广东两省最快,随后的是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地。

合并后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群众自发地采用了“共产主义公社”、“大社”、“集体农庄”等不同的名称。

1958年7月,《红旗》杂志公布了毛泽东关于办大社的思想:“我们的方向,应该逐步地有次序地把工(工业)、农(农业)、商(商业)、学(文化教育)、兵(民兵)组成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层单位。

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就是企图在 • 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 一个 所谓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 但这只是一种超越阶段的空想,它 给中国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消极影响:
• 第一, 大大降低了共产主义在人民心中的标准,使共 产主义理想庸俗化, 助长了小资产阶级的平均主义倾 向,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 第二, 人民公社化运动极大地破坏了农业生产,使得 全国农业生产总值急 剧下降,造成市场供应紧张,人 民生活困难。
• 4.政治对经济的不恰当干预也是造成公 社经济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 一是以政治目标代替经济目标。抓革命、 促生产,变成了生产围着革命转。二是 以政治激励代替经济激励解决经济问题。 三是对现实中的“经济人”问题,主要 是不断通过政治运动来解决。
改革开放,农村解散人们公 社,现在看来,可能是一个 我国农村发展战略的失误。 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改革,而 不是解散。
三、公社
解散原因分析
• 第一,与人们对人民公社成立时所导 致痛苦记忆有关。人民公社的成立过 程,是一个充满痛苦和泪水的过程。 这种痛苦的记忆使人们在心底增加了 对公社的厌恶感和疏离感,这也就减 少了对公社解散的阻力。 • 第二,随着时间的推移,广大农民对 领袖人格的崇拜意识也随之减弱,从 而也减弱了农民对公社的献身精神和 支持动力,增加了农民的离心倾向。
• (四)社会主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实行按劳分配,这是不可动摇的。但是公 有化程度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在经济不 发达的条件下,过早地全盘否定社员保留 某些重要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不允许股金 分红,是不利于充分发挥广大社员的积极 性的。
• (五)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农业体制的建 立和发展,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什么样的体制最适当,需要经过亿万农民 去实践,去探索。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及影响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及影响

人民公社化时期的主要成就
➢从1956年到1966年,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农 业的道路上虽屡遭挫折,但从总体上看还是取得了 很大的成就。
➢从1958年开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农村掀起高 潮,大中型项目比“一五”时期全部项目建设多1.2 倍,其中大部分在抗洪抗旱、发展农业生产中发挥 了重要作用。,全国普遍开展“平整土地、格田成 方”的农田基本建设。
严重的浮夸农业大跃进
➢1957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建设 社会主义农村的伟大纲领》要求“有关农业 和农 村的各方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作在12年内都按照必要和可能,实 现一个巨大的跃进”
➢党的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农业发展纲要十四条, 实际上形成了领导全国农业大跃进的纲领,在客 观上促使各地纷纷提前完成纲要的高指标
一大二公的表现
一大:规模大,实行政社合一、工农商 学兵五位一体,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二公:公有化程度高,消灭私有制残余 主要表现:
在公社范围内实行贫富拉平,搞平均主义 生产队及社员的部分财产无偿收归公社所有 经营核算分配全公社统一,实行供给制与分工 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大办公共食堂,实行包吃包穿得“八包”“十 包”
➢纲要规定指标较高,经过基层又进一步拔高, 终于导致浮夸风 ➢口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7年冬到1958年春,全国农村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大 规模农田水利建设往往需要越界开河,联合治水,因而 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和资金。当时全国投入的劳动力约有1 亿多,扩大灌溉面积1亿多亩,超过建国以后8年总和。 ✓这种形势使人们无误以为原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规模太 小,是生产关系舒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提出并小社、 建大社、联社的问题 ✓1958年3月,成都中央工作会议,通过《关于把小型的 农业合作社适当合并为大社的意见》,从此群众自发并 社、建社,并称之为“共产主义公社”“集体农庄”

如何评价人民公社化运动

如何评价人民公社化运动

如何评价人民公社运动众所周知,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

发起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尽快提高中国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使其赶上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让人们过上好日子,但是由于决策不符合当时中国实际生产力的水平,导致了严重的后果,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艰难,甚至出现倒退。

但并不能说,人民公社化运动从头到尾都是一场错误,它既有消极影响也有积极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消极影响。

第一,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耕畜及家禽大量宰杀、农具大量损坏、土地耕作粗放或大量荒芜等严重问题,加上连续自然灾害,全国粮荒严重,部分地方出现饿死人现象。

第二是人民公社化运动促使共产风滋长,严重损害了党群关系,使农民对政府的不满与对立情绪与日俱增。

并且它严重侵犯了农民的经济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经济的发展遭到了重大损失。

“共产风”主要内容是:不承认生产队之间的差别,在公社范围内实行平均分配;公共积累过多,义务劳动过多;破坏等价交换原则,无偿调拨生产队和社员个人的某些财产。

一句话就是:绝对的平均主义。

当然,任何一件事都有两面性,人民公社化运动也不例外,我们要学会辩证的看待,其实它也有可取之处。

第一,人民公社是实现“工占农利”的重要保障。

“工占农利”,即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资金、劳动力和原材料的绝大部分,都应由合作社或人民公社提供。

实践证明,在当时我国的历史条件下,工业化所需要的资金、劳动力和原材料只能通过剥夺农村经济即所谓“工占农利”来实现,合作社及后来的人民公社制度至少是在客观上为建国后30年的“工占农利”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二,在某种程度上,人民公社化运动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奠定了基础。

在人民公社的发展史上,无论是公社的领导者还是广大社员群众,都从未停止过创制一种能够充分调动社员生产积极性的制度,他们进行了诸如包产到户、允许社员经营家庭副业等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这些都为新时期农村生产经营制度的全面改革积累了经验。

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大陆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政治运动。

该运动发生在1958年至1961年期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项尝试,旨在推行社会主义的集体化生产方式。

这个运动的目标是通过农村集体化、农田水利、农田开发以及农业机械化,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

然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施却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影响,对中国的经济、社会以及人民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初衷是为了加快农村的现代化发展,通过推行农田水利工程和农田开垦,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

此外,该运动还鼓励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人民公社化运动还将农田重新分配给公社,取消了农民的个人土地所有权,使土地成为公有财产。

此举旨在实现土地集体所有,并将农村化为一个巨大的集体单位。

然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计划和目标设定过于理想化,忽视了实际情况和农民的需求。

农田水利工程和农田开垦项目进展缓慢,无法满足增长的食品需求。

农民对土地的集体化所有权感到不满,失去了对农田的控制权,限制了农民自主经营的能力。

此外,人民公社化运动还要求农民以集体的方式生活和生产,限制了个体自由和选择。

人民公社化运动还对农村社会结构和家庭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在运动初期,农民被强迫加入人民公社,与家人被分离,不准私自回家。

这种集体化的生活方式削弱了家庭的地位和农民的个人权利。

此外,农民劳动时间的长期增加,以及供给制度下的收入分配不合理,加剧了农民的负担。

农村的社会道德和价值观也受到了破坏,导致家庭关系的紧张和农民的不满情绪增加。

在经济方面,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施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生产队和农田水利项目的迅速扩张导致了严重的投资过热和浪费。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低下,存在严重的浪费和贪污现象,使农田水利的效益无法实现预期目标。

农业机械化的推行也面临着技术难题和资源短缺的挑战,导致农民无法充分利用农业机械化的优势。

人民公社化运动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农村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农村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农村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一、1958年为什么要搞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农业上的浮夸风,形成了一种假象,好像农业已经过关,这样就助长了农村生产关系急于过渡的思想发展。

似乎农村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原来的高级社这种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必须找到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正是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便决定在农村大办人民公社。

二、人民公社的特点。

1958年7月出版的《红旗》第三期和第四期先后发表了《全新的社会、全新的人》和《在毛泽东同志的旗帜下》2篇文章,传达了毛泽东关于大办人民公社的思想。

第四期文章传达毛泽东的话说:“我们的方向,应当逐步地有秩序地把工农商学兵,组成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层单位。

”8月上旬,毛泽东视察了河南、河北、山东等地。

当山东省的领导同志汇报他们省一个县打算办大农场时,毛泽东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

人民公社的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

所谓大,就是人民公社的规模大,初级社农户一般为数十户,高级社一二百户,而人民公社一般都在4,000户以上,如河南省商丘县的超英人民公社,就有20,457户,就98,200多人组成;二是经营范围大,农民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样样齐全。

所谓公,一是通过收回自留地,家禽家畜,家庭副业等地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残余和扩大积累,提高公有化程度;大搞公共食堂、实行平均主义的供给制,吃饭不要钱。

人民公社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托儿所、幼儿园、幸福院、缝纫组等等。

社队内部贫富拉平。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徐水搞起了共产主义试点。

大办人民公社是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思想的具体表现。

人民公社当中,建立了粮食加工厂、托儿所、幸福院等等,大有很快进入共产主义之时。

当时认为“要趁穷过渡”。

在北戴河会议上制定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指出:人民公社建立以来,快地4年,慢的5、6年就可以实现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共产主义的实现在我国已不是什么遥远的事情。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名词解释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名词解释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名词解释
摘要:
一、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背景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定义与特点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过程与影响
四、总结与反思
正文: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1958年至1960年期间推行的一项重大社会改革措施。

这场运动的背景源于我国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探索,试图通过加快农村集体化进程,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核心是组建大规模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人民公社。

公社实行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社员按劳取酬。

公社化运动的特点表现为“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在这一过程中,农民的土地、房屋、生产资料等全部归公社所有,社员家庭仅保留少量的生活必需品。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8年至1959年,各地纷纷成立人民公社,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速;第二阶段,1960年至1961年,由于政策失误和自然灾害,全国范围内出现严重的饥荒,人民公社化运动受到质疑;第三阶段,1962年至1966年,党对人民公社化运动进行调整,逐步恢复农村经济秩序。

人民公社化运动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它加快了农村集体化进程,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运动中的失误导致
全国范围内的大饥荒,数百万人丧生,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

总结与反思人民公社化运动,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尽管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部分成果值得肯定,但总体上来说,这场运动是一场失败的尝试。

历史第二学习主题课“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课件

历史第二学习主题课“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课件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教训
01
03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观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的 重大战略思想,是指导我们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02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不能盲目追求速度和规模,要注重 质量和效益。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 活水平。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坚持实事求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未能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工作,导致目标过高,不符合实际,给经 济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注重经济发展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比重过大,影响了经济的协调发 展。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注重经济发展,保持各个行业的协调平衡。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历史启示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破除旧观念、旧思想 、旧体制的束缚,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和发展。
必须重视群众利益
群众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 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必须弘扬优良传统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要继续弘扬这些传统,积极 倡导勤俭节约、创新创业,激励人民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
05
结论
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总结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后 期至60年代初期推行的一项经济和社会政策。
02
虽然这一政策带来了许多问题,但是也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启示和教 训。

浅评人民公社化运动

浅评人民公社化运动

浅评人民公社化运动众所周知,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

虽然初发起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为了尽快提高中国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使其赶上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但是由于决策不符合当时中国实际生产力的水平,导致了严重的后果,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艰难,甚至出现倒退。

那么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如何发动起来的呢,它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们回顾历史,任何一个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都不是一种因素就能左右的,总有这样或那样的因素在起着或多或少的作用,综合起来才能左右事件的发生。

所以,我们看待人民公社化运动也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综合分析才能得到一个比较完善的答案。

第一、毛泽东个人的因素。

(1)面对新生的国家,毛泽东身为一国之首,肩负着振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大使命,他迫切希望中国能变得更强,希望能带领广大民众闯出一片新天地,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受当时国际共产主义的推动,加上苏联当时也是通过赶超才追上了美国,并且发展成为能与美国抗衡的力量,所以,一向以苏联为首的中国也向苏联效仿,毛泽东也出现了赶超思想,企图与苏联一样得到大发展,大提高,从而赶上发达国家的脚步,成为一个泱泱大国。

(2)毛泽东对“理想社会”和空想社会主义的追求,对军事共产主义的怀念与推崇,还有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驱使他制定了人民公社这一理想社会方案并付诸实行。

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一直都在追求理想社会,希望把中国建立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

而人民公社化运动就是毛泽东在中国生产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怀着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追求,企图把落后的新中国建立成为一个所谓的平等,平均,公正合理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二、全国人民对毛泽东的一种个人崇拜,以及人民本身一种急于求成的生产态度。

人民公社化运动实际上就是大跃进在农业方面的直接产物。

当时中国正经历大跃进的生产方式,全民大炼钢铁的热潮还没褪去,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也跟着来临,那时,似乎只要人努力了就可以战胜机械化生产,就可以实现理想,赶超发达国家几百年的积累。

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基本定义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们党在五十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

关于在我国农村建立“大社”的思想,早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中已初见萌芽。

1956年完成了高级合作化,每社平均200户左右。

1957年冬和1958春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又出现了联队、联社。

毛泽东考虑到当时以大搞兴修水利为特点的农业生产建设的发展需要,觉得需要办大社。

195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成都会议通过了《关于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

意见指出:“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和文化革命的需要,在有条件的地方,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有计划地适当地合并为大型的合作社是必要的。

”会后,各地农村开始了小社并大社的工作,有的地方出现了“共产主义公社”、“集体农庄”,有的地方出现了“人民公社”。

1958年7月1日《红旗》杂志第3期《全新的社会,全新的人》一文中,比较明确地提出“把一个合作社变成一个既有农业合作又有工业合作基层组织单位,实际上是农业和工业相结合的人民公社”。

这是在报刊上第一次提“人民公社”的名字。

8月6日,毛泽东视察河南新乡七里营人民公社时,说人民公社名字好。

9日,在与山东领导谈话时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并指出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

谈话在报纸上发表后,各地掀起了办人民公社的热潮。

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决议》下达后,全国迅速形成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热潮。

到10月底,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由于在合作化运动的后期已出现了过急过猛的问题,所以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出现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情况,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

1958年11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第一次郑州会议)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开始逐步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

人民公社化运动名称解释

人民公社化运动名称解释

人民公社化运动名称解释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58年到1961年期间,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而推行的一项重大经济和社会改革运动。

该运动是由中共中央主导和推动的,旨在通过大力发展农业集体化和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这一运动始于1958年,是毛泽东提出的“大跃进”战略的一部分,旨在推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超过西方国家,实现共产主义。

为此,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制度进行了深刻改革。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将农村经济组织从农业生产合作社升级为人民公社。

一般而言,一个人民公社容纳几个乡或者一整个县的农民。

人民公社实行农业集体化,农民不再以个体户的形式经营土地,而是以集体集体所有制的形式组织生产,土地由公社统一管理,农民按劳动给付报酬。

此外,人民公社还包括集体经济、集体劳动和公社机关等方面。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行带来了显著的变化。

首先,它为农业提供了更大规模的集体化生产,引入了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和现代化农业技术,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其次,人民公社化运动加强了农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通过集体化劳动和生活,加强了农村居民之间的团结和合作意识。

第三,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广了农村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然而,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首先,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农民在土地流转和分配方面失去了一定的权利和选择权,导致农民积极性下降。

其次,部分地方政府追求表面上的政绩,夸大生产成绩,导致经济数据失真,给国家经济带来严重损失。

最后,运动过程中存在过分集中权力、限制农民自由的问题,导致一些地方公社管理不善,产生一些不正常和不合理的政策和行为。

总体来说,人民公社化运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然而,这一运动也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

后来,中国政府对人民公社化运动进行了总结和调整,逐渐放宽了对农民的束缚,推动了土地革命思想的发展,并在1980年代进行了一系列农村经济的改革,不断推进市场经济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9月10日《人民日报》刊载《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找一找
1、公社性质:
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 农商学兵相结合的政社合一的 人民公社,作为管理生产、管 理生活、管理政权的基层单位。
2、公社特点:
①所有制方面搞“一大二公”; (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②分配上搞“一平二调”。(即 贫富拉平,平均分配物资,无偿 调拨生产队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3、失误原因:
人民公社制度大大 超越了我国生产力发展 的实际水平,超越了现 实的可能性,违背了 “按劳分配”的社会主 义分配原则。
4、影响:
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 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妨碍
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议一议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 原因和历史教训
原因——



对国情分析不够 缺乏建设经验 对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 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大跃进”中浮夸风的宣传画
“大跃进”中浮夸风的宣传画
看一看
大跃进运动时期的壁画
大麦穗、大玉米,送到北京去 见毛主席!
读一读
大跃进运动时期的口号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土地潜力无穷尽,亩产多少在人为。 群众想移山,山走; 群众想移地,地动。
看一看
工业大跃进—全民大办钢铁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一届全国人大)
4、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意义?
1956年;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 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1949
1956
1976 1978
一、“大跃进”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一般指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五十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

它违背了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关系。

由于在合作化运动的后期已出现了过急过猛的问题,所以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出现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情况,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

1958年11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第一次郑州会议)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开始逐步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

定义中共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目录
1背景
2过程
3影响
1背景
关于在中国农村建立“大社”的思想,早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中已初见萌芽。

1956年完成了高级合作化,每社平均200户左右。

1957年冬和1958年春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又出现了联队、联社。

毛泽东考虑到当时以大搞兴修水利为特点的农业生产建设的发展需要,觉得需要办大社。

195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成都会议通过了《关于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

意见指出:“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和文化革命的需要,在有条件的地方,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有计划地适当地合并为大型的合作社是必要的。

”会后,各地农村开始了小社并大社的工作,有的地方出现了“共产主义公社”、“集体农庄”,有的地方出现了“人民公社”。

2过程
1958年7月1日《红旗》杂志第3期《全新的社会,全新的人》一文中,比较明确地提出“把一个合作社变成一个既有农业合作又有工业合作基层组织单位,实际上是农业和工业相结合的人民公社”。

这是在报刊上第一次提“人民公社”的名字。

1958年8月6日,毛泽东视察河南新乡七里营人民公社时,说人民公社的名字好。

9日,在与山东领导的谈话时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并指出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

谈话在报纸上发表后,各地掀起了办人民公社的热潮。

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

9月初,《人民日报》公布了这一决议,全国迅速形成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热潮,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到年底,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为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

1961年,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进一步明确了在现阶段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克服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3影响
人民公社化运动浪费了大量资源,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民劳动积极性受伤害,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
严重泛滥开来。

由于在合作化运动的后期已出现了过急过猛的问题,所以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出现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情况,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

1958年11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第一次郑州会议)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开始逐步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

从一定的角度上,这次运动是半失败半成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