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山古城遗址探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蓝山古城遗址探秘

蓝山古城遗址探秘

图为古城城楼

图为城腹村古井

图为古城村上下三栋式住宅

永州新闻网讯(通讯员杨雄春)根据《蓝山县志》记载,蓝山县城东3公里许的城腹村有南平故城,自汉高祖五年(前202)至宋绍定年间(1228-1233)县治于此,名南平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更名为蓝山县。据蓝山县塔峰镇城腹村的老人回忆,80年代村里还留有方形土城遗迹,城基内名城腹村,城基西侧名古城村。7月上旬,蓝山物文物所一群文物研究学者走进塔峰镇千年古村古城和城腹村,探索古城文化奥秘。

风雨古城楼

从蓝山县城出发,沿古城路由南向北,在南平路口沿县道X050往东一公里后来到南平故城城腹村。在城腹村口,贮立着一座古老的城楼,楼前书有古城二字,向世人昭示这里曾是蓝山最早的县城。城楼长11.2米、宽6.3米、高9.4米,外墙粉饰的白灰早已脱落殆尽,露出城墙青灰色的胴体。墙砖大多长29厘米、宽14厘米、厚7厘米,根据排列清晰的墙砖方阵可计算出城楼的高度。根据县治记载,城楼左右两边原建有高2.5米,宽22米的方形土城墙,将城池牢牢围住,进城须经过城楼正门。

正门是一扇高2.1米、宽1.3米的半圆顶拱门,与整座城楼的尺寸相比显得略小。正门上方楼顶是一个长4.2米的凹形瞭望台,正对着前方的舜水河,左边的东塔和右边的塔下寺一览无余。站在楼顶,整个蓝山县城景致半数尽收眼底,前方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哨兵锐利的眼睛。瞭望台下面,正门的左右两侧分别有一个高0.5米、宽0.2米的方孔,可架设枪炮,用于对前方来的敌人发起进攻。

从正门走进城楼,两边各有两副用粗壮实木搭建的双井字形重叠结构梁柱。最粗的柱子腰围有1.2米,高8米,从地面直耸至楼顶,撑起了城楼的铮铮铁骨。从柱子上面的凹槽和老人的介绍得知,进门左边原有一副木梯通往楼顶,井字形梁柱的中间和顶层分别用木板隔断,将城楼隔成一个小三层。底层为外来人员进城通道,中间层为士兵防守和存放火炮的仓库,顶层为哨兵巡逻岗亭。在古时兵荒马乱的年月,城楼上每天都有士兵登楼巡逻放哨,保卫一城百姓的安宁。

发现800年前办公遗址

走出城楼右侧的小门,便一脚踏进了南平故城。这是一座地势略高、地面平整的方形城池,从东到西拉通了三条贯穿南北的纵向通道,将城腹村的后背山、中院子、新房子三个自然村依线路划分开来。南平故城的建房模式以上下两栋式居多,中间是正厅,左右两边各有一间卧房,依靠房屋上下两栋之间的天井将屋檐雨水和生活废水从地下暗道排出,农家院落看不到污水的痕迹。在中院子自然村一侧,静静地贮立着一栋灰褐色的方形庭院,门口的石门槛被踩磨得光滑发亮。古宅总面积约150平方米,为上下两栋式风格,上栋和下栋屋顶高度分别为5.5米和4.5米。大门宽1米,高2.2米,门框设计由外向内有30厘米深的凹陷,墙体的厚度几乎是其他房屋的两倍,可在大门外侧安装一扇30厘米厚的加厚实木门,形成双保险。这种设计风格在南平故城其他地方的古宅未曾发现。由于前门这栋屋顶由外向内倾斜,站在门口看得见院墙,却看不到屋顶。正厅前方有一口用方形石条砌成的排水天井,上下两栋房屋屋顶的倒水恰好落在天井内侧,通过暗沟排至村外。据村里80多岁的雷姓老人说,相传这里是南平故城的办公楼遗址,也是村里现存最古老的房子。按照蓝山县治搬迁和在故城驻扎的时间推算,该房屋保存时间或在800年以上。

城腹村西侧是古城村,当年处于城于土城之外的古城村与城内的城腹村之间虽有一道土

城墙相隔,但两村百姓互通往来,就连两村的水井泉眼都是共用一条水路。80年代土城拆除后,两村连成一体,村民之间互相往来,亲如一家。

400年古宅仍有人居住

在古城村西南角的村口,沿西边、西北和北边各有一条青石板路通往村内。沿着西北方向的石板路步行300多米,右边有一幢被村民称为老祖宗的老宅子。据彭氏户主所说,祖上来此定居已经400多年,也是古城村最老的房子。村里男女娶嫁,都要来老宅拜祖祈福。彭家古宅的前院有一个5米高的门楼,门楼里面是一个长12米、宽4.9米的露天庭院。院落左右两边各建有一套偏房,对面正中是一栋宽11.3米、前后纵深14米、高7.1米的上下两栋式标准正房。正房大门高3米,宽1.8米,左右门框的脚下各有一尊重400多斤的门墩石,镶嵌在中间的石门槛也足足有400多斤。下栋正厅中央有一扇宽2.9米、高4米的木柱中门,将上下两栋及中间的天井相连。上栋正厅高7米,宽4.6米,前后纵深7.2米,比下栋高0.6米。中间的石板天井也足有3.2米长、1.5米宽。相传彭氏祖上400多年前来古城经营白蜡生意定居于此。天井上方两侧原镶有一对精致的木鱼花,右边的一只木鱼在一场大火中被毁,只剩下左边一只。

到了200多年前,古城村的建房模式逐渐由上下两栋式发展到上下三栋模式。村民彭宪春祖上7代到古城村做生意发家,在村庄南端购地千余平米建起了一座上下三栋式住房。整栋宅院宽20米,前后纵深28.7米,最高处达到7米。从前到后依次由一栋、过亭、中栋、天井、上栋等组成。住房地面均铺设有22厘米长的正方形地砖,上下三栋两侧都配有标准卧房,天井两侧的偏房可作厨房,能基本满足三代同堂的住房需求。在上栋和中栋之间,树立着一道宽2.6米的中门,两边的侧门宽0.9米,平时户主及家人从侧门出入,有贵宾拜访则开中门迎客。上栋正厅宽4.7米,前后纵深达到8.4米,是主人会客、宴请的重要活动场所。在中门与上栋之间有一口长3米、宽1.7米的方形天井,四周用长条巨石围成,三块大小相当的方石板铺设在天井中心,每一块重达500多斤。过亭左右两侧也各有一个用条石砌成长3.1米、宽2.3米的天井池,其中最长的条石长2.4米,重达千斤。

在古城村西北一隅,还有一座修建于1937年前后的基圣小学校,校园内种有一株树龄近百年的罗汉松,每年准时开花。据彭氏祖谱记载,该校曾为彭氏祖上私塾,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古城村小,现为古城村幼儿园所在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