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建造师考试案例分析题.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1 )
背景材料:1、某道路改扩建工程位于城乡结合部,道路结构层为:4 cm改性沥青混合料AC -13表面层;5 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1中面层;6 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G25I底面层;
36 cm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基层;30 cm 12%石灰土底基层;结构总厚度为81 cm o 路线全长工2.
98 km ,主路大部分路基为填方路基。
施工红线范围内存在数量较多的拆迁物,如各种树木、高、低压电杆、民房等,业主要求工期为当年4月1日至7月30日。
2、由于工期紧迫,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经项目经理部经理签批后开始准备施工,搬移拆迁物,建工地临时设施,导行交通等。
3、道路施工正值雨季,施工单位做了雨季施工准备,购置了防雨物资,要求值班巡逻,发现险情立即排除。
4、对填土路基施工要求按2% ~ 4%以上的横坡整平压实,以防积水。
当路基因雨造成翻
浆时,应换灰土或砂石重做。
5、施'工单位认为改性沥青备合料面层施工,只要比普通沥青混合料多压几遍就可以达到质
量要求。
问题:
1、该项目经理部负责人签批的施工组织设计是否有效?
2、基层雨季施工方案是否善?应补充哪些内容?
3、填土路基雨季施工更应强调哪些做法?
4、工地对改性沥青混合料面层施工特点的认识是否全面?如不全,请补充改性沥青混合料施工要点。
答案:
1、施工组织设计应有项目经理部的上一级技术负责人和部门的审批手续,才能生效,项目部经理签批就执行是不对的。
2、不完善。
应补充:(1 )掌握天气预报和施工主动权;(2 )工期安排紧凑,集中力量打歼灭战;(3 )做好排水系统,防排结合。
3、工程特点集中安排机具和劳力,组织快速施工,分段突击,本着完成一段再开一段的原则,当日进度当日完成,做到随挖、随填、随压。
4、不全面。
改性沥青混合料表面层施工温度(拌制、摊辅、碾压)比普通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高W ~ 20 °C O改性沥青混合料要随拌随用,如工程量大又需集中供料,需要储存时不宜超过24 h ,储存期间温降不应超过10 °C ,且不得发生结合料老化,滴漏及粗细料离析现象。
运输中一定要覆盖。
施工中应保持连续、均匀、不间断摊铺。
摊铺后紧跟碾压,充分利用料温压实。
因厚度为4 cm ,可采用高频低振幅的振动压路机碾压。
接缝:纵向缝采用热按缝,横向缝采用平接缝或斜接缝。
(案例2 )
背景材料:某斜拉桥塔柱基础长30 m ,宽40 m ,高10 m ,系大体积混凝土,按照施工总体进度安排,正逢冬期施工。
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认为大方量的混凝土在冬期施工适合于〃蓄热法"养护,属常规的做法,没有较多的技术含量和难点,故没有作为一个专题编制专项技术方案。
项目经理部为保证工程质量,除按常规做法外,又有针对性地决定采取了以下措施:1、为提高入模温度,采用热水拌合混凝土;
2、用增加水泥用量的方法提高和易性;
3、使用52.5级硅酸盐水泥;结果,使混凝土产生许多裂缝。
问题:
1、造成上述质量问题的机理是什么?
2、分述上述措施是否妥当?依据是什么?
3、阐述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措施?
4、从总结教训出发,按照〃城市桥梁施工组织设计〃要求,确定施工方法应注意突出重点,请问对于哪些情况,在确定施工方法时应详细而具体,不仅要拟出操作过程和方法,还应提出质量要求和技术措施,必要时应单独编制施工作业计划?
答案:
1、大体积混凝土,由于水泥的水化热,致使混凝土体内产生很高的温度,但又不易散发,导致混凝土体内部与表面产生很大的温差。
当温差超过一定临界值时,会使混凝土体产生裂缝,降低混凝土的强度,从而影响结构物的质量;
2、上述措施均不妥当。
(1 )用热水拌和混凝土固然可以提高入模温度,但是,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是要求降低入模温度。
即便是冬季,也应控制在入模时不冻结为度。
因为自身水化热足以能够保证混凝土不遭冻害。
(2 )增加和易性,可以通过其他无副作用的手段。
此时,非但不应增加水泥用量,还应在保证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前提下,减少水泥用量,以控制水化热。
(3)52.5级硅酸盐水泥属于累积最终放热量高的水泥,会增加水化热;应使用水化热低的大坝水泥、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或低强度水泥。
3、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质量控制措施:(1)减小浇筑层厚度(不宜超过 2 m),分块浇筑时,各分块平均面积不宜小于50 m2;( 2)优先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3)在保证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前提下,减少水泥用量;(4)冷却骨料,或加入冰块;(5)按规定在混凝土中适量埋入石块;(6)在混凝土中埋设冷却水管,通水冷却;(7)混凝土浇筑安排在一天中气温较低时进行;(8)采取温控措施,加强测温工作,并实施监控;(9)区别不同的环境、条件,对已浇筑的混凝土分别采取浇水、覆盖、积水等相应的养护方法。
4、下列情况中,确定施工方法应该详细而具体:(1)工程量大,在整个工程中占重要地位的分部分项工程;(2)施工技术复杂的项目;(3)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及对工程质量起关健作用的项目;(4)不熟悉的特殊结构或工人在操作上不够熟练的工序。
(案例3 )
背景材料:某桥梁工程采用沉入桩基础,在平面尺寸5mx 30m的承台下,布置了145根桩,为群桩形式:顺桥方向5行桩,桩中心距为0.8m ,横桥方向29排桩,桩中心距1 m。
桩长15m ,分两节采用法兰盘按等强度接头,由专业队伍分包负责打桩作业,合同工期为2003年8月1日至8月15日。
承包方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制定了如下方案:
1、为使桩间土挤密,增加桩与土体的摩擦力,打桩顺序定为从四周向中心打;
2、为防止桩顶或桩身出现裂缝、破碎,决定以控制贯入度为主。
3、施工中,由于计划不周,8月10日出现了预制桩供不应求的现象,为减少打桩机的停机候活费用,调用了7月20日至22日预制的、混凝土已达到100%设计强度的桩。
问题:
1、分述上述方案和做法是否符合规范的规定?若不符合,请说明正确的做法。
2、在沉桩过程中,遇到哪些情况应暂停沉桩?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3、在沉桩过程中,如何妥善掌握控制桩尖标高与贯入度的关系?
4、总包和分包,对于项目安全控制责任是如何分工的?
答案:
1、上述方案中:(1 )不符合。
沉桩顺序应从中心向四周进行;(2)不符合。
沉桩时,应以控制桩尖设计标高为主;(3)调用7月20 ~ 22日预制的混凝土强度已达到100%设计强度的桩做法,不符合《规范》规定。
因为虽然桩的混凝土强度达到了100%设计强度,但龄期仅有19 ~ 21天,不足28天。
此处是强度与龄期双控。
2、在沉桩过程中,若遇到贯入度剧变,桩身突然发生倾斜、位移,或有严重回弹,桩顶或桩身出现严重裂缝、破碎等情况时,应暂停沉桩,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3、沉桩时以控制桩尖设计高为主。
当桩尖标高等于设计标高,而贯入度较大时,应继续锤击,使贯入度接近控制贯入度;当贯入度已达到控制贯入度,而桩尖标高未达到设计标高时,应继续锤击100 mm左右(或锤击30〜50击),如无异常变化时,即可停锤;若桩尖标高比设计标高高得多时,应与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研究决定。
4、(1 )施工现场安全由建筑施工企业负责,实行施工总承包的由总承包单位负责;(2)分包单位向总承包单位负责,服从总承包单位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分包单位不服从管理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由分包单位承担主要责任;(3)总承包单位自行完成建设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负总责,对分包工程的安全生产承担连带责任,并负责上报事故。
(案例4)
背景材料:某质量认证机构在对某施工企业进行质量体系认证审核时,发现以下情况。
1、施工组织设计由项目经理部编写后报公司进行了评审,并经公司技术科科长签批下发实
施。
2、项目经理部总工结合现场情况的变化,对原施工组织设计中关于T梁的安装安案进行了变更,并编制了变更方案,经项目经理批准实施。
3、对于现浇钢筋混凝土连续梁,项目经理部总工组织了钢筋、模板、混凝土、架子多工程的联合技术交底,由施工员代表各接受交底方,在施工技术交底记录上签了字。
4、对以下材料、设备做出了合格证书,并有出厂检验报告原件;(1)某批钢筋有出厂质量合格证书,并有出厂检验报告原件;(2)2003年6月1日生产的水泥,有出厂质量合格证书,2003年9月5日使用前复试合格O(3)2001年5月5日购进并入库封存的预应力张拉用的压力表于2003年9月预应力张拉时,调出直接使用。
问题:
指出上述哪些是不正确的做法,分别说明正确的做法。
答案:
1、做法不正确。
公司技术科是参与施工组织设计评审的科室之一,经授权也只是起组织作用的科室。
其科长无权审批施工组织设计。
正确的做法是报公司技术负责人审批。
2、此做法不正确。
结合变化了的情况,修改、变更施工组织设计是正常的。
但变更方案应按照有关规定的要求,报上一级技术负责人履行变更审批程序。
3、做法不正确。
此次施工技术交底的对象是钢筋工、模板工、混凝土工、架子工。
他们是接受交底人,应由这些工种的班、组长签字。
4、(1 )对于钢筋做出合格放行、投入使用的决定是不妥的做法,缺少充分的依据。
尽管有出厂质量合格证书,并有出厂检验报告,甚至是原件,但按照有关规定,需做进场复试。
复试合格才准使用。
(2 )对于水泥的放行是有依据的,经复试合格才使用,故是正确的。
(3 )对于压力表而言,库存已两年有余,未经检验合格,又未经配套校验就直接使用的做法是不正确的。
正确的做法是:送经主管部门授权的法定计量技术机构进行校验,取得合格证书后,再与欲组合在一起配套使用的张拉机具进行配套校验。
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
(案例5)
背景材料:某项目经理部中标一项桥梁工程,项目经理组织项目经理部有关人员编制该桥梁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
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包括工程概况和特点、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施工平面图设计、质量计划等多项内容。
在施工期间,项目经理部按照检查报告制度的有关规定,
形成进度控制报告向有关主管人员和部门汇报。
问题:
1、作为施工组织设计核心部分的施工方案,包括哪三方面的内容?
2、施工方法是施工方案中的关键问题,确定施工方法时,在哪能四种情况下,应详细而具体,不仅要拟定操作过程和方法,还应提出质量要求和技术措施,必要时应单独编制施工作业计划?
3、施工进度控制报告有几种?需要向那些主管人员和部门汇报?
答案:
1、施工方案主要包括:①施工方法的确定;②施工机具的选择;③施工顺序的确定等。
2、遇到以下四种情况时,施工方法应详细而具体:①工程量大,在整个工程中占重要地位的分部分项工程;②施工技术复杂的项目;③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及对工程质量起关键作用的项目;④不熟悉的特殊结构或工人在操作上不够熟练的工序。
3、施工进度控制报告主要有三级,分别为:①项目概要级:报给项目经理、企业经理或业
务部门以及业主,以整个施工项目为对象。
②项目管理级:报给项目经理及企业业务部门,以单位工程或项目分区为对象。
③业务管理级:报给项目管理者及各业务部门,以重点部位或重点问题为对象。
(案例6 )
背景材料:某高架桥工程,其中有三跨为普通钢筋混凝土连续梁,需现场浇筑,跨径组合为30 m-40 m-30 m ,桥宽18 m ,桥下净高9 m o模板支架在已经上一级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中有详细的专项设计。
项目经理为节约成本,就地取材,使用了附近工程的支架材料和结构形式,在浇筑主梁混凝土的过程中,承重杆件产生变形、失稳,导致支架坍塌,造成一人死亡、两人重伤的安全事故。
1、项目总工编制了变更方案,并经项目经理批准即付诸实施。
2、方案中对支架的杆件强度作了验算。
3、项目经理按一般安全事故进行了处理,对死、伤者家属做了抚恤、补偿。
问题:
1、变更方案审批程序是否正确?应当怎样做?
2、对支架的验算是否全面?
3、在支架上现浇混凝土主梁时,支架与模板搭设和拆除应满足哪些要求?
4、该安全事故,应依据什么标准,定为哪个等级的事故?
5、事故处理程序是否正确?对安全隐患与事故应按什么规定程序处理?
答案:
I该•变更方案的审批程序不对。
项目经理批准后,仍须报上一级技术负责人审批。
按有关文件规定施工组织设计必须有上一级技术负责人审批,加盖公章,填写审批表;有变更时,应有变更审批程序"。
2、对于支架的验算不全面。
应包括稳定、强度、刚度三个方面的验算。
3、支架与模板搭设和拆除应满足以下要求:(1)模板支架搭设完毕后,应检查其平面位置、顶部标高、节点联系及纵横向稳定性,符合要求后方能继续施工。
(2)无论使用何种材料的支架和拱架,均应进行施工图设计,并验算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3)非承重模板一般应在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2. 5M>a时方可拆除侧模板;承重模板当构件跨度不大于4湖寸,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50%B ,方可拆除;大于4rrfl寸,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5痢,方可拆除。
4、有关文件规定: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为四级重大事故:(1 )死亡2人以下;(2 )重伤 3 人以上,19人以下;(3)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不满30万元;该事故应定为四级重大事故。
5、项目"理的事故处理程序是不对的。
发生人身伤亡的安全事故,其正确的处理程序是: (1)安全事故报告:安全事故发生后,受伤者或最先发现事故的人员,立即用最快的传递手段,将发生事故的时间、地点、伤亡人数、事故原因等情况,上报至企业主管部门、事故发生地安全生产监督主管部门、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工会、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2)事故处理:抢救伤员,排除险情,防止事故蔓延扩大,做好标识,保护好现场。
(3)事故调查: 项目经理应组织有关人员组成调查组,开展调查。
(4)调查报告:按照"四个不放过"原则进行处理,撰写调查报告并于10日上报。
(案例7)
背景材料:某施工企业中标承建了一座日处理污水能为15万t污水处理厂工程,为防止初沉池、二沉池、曝气池等薄壁钢筋混凝土排水构筑物产生裂缝,施工时采取了如下措施:
1、加大水泥用量,增加混凝土的和易性。
2、增加坍落度,提高混凝土的扩散度。
3、选择在低温时浇筑。
4、为了能尽早拆除模板,加快模板周转,采用提高混凝土的入模温度的办法,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
结果事与愿违,混凝土仍出现了裂缝。
问题:
1、指出上述不正确的措施,并说明原因。
2、叙述防止混凝土构筑物产生裂缝的控制措施。
3、试述水池满水试验的技术要求。
答案:
1、上述措施中,除第三项外,均不正确。
(1 )增加混凝土的和易性,有利于混凝土浇筑是有必要的,可选用其他可靠的办法。
加大水泥用量会增加水化热,混凝土体内外温差大,易产生裂缝。
(2)混凝土的扩散度应控制在一定的指标范围,不可过度加大。
用加大坍落度的办法,既增加了水泥用量,也增加了用水量(为保持水灰比不变X其带来的副作用是增加了水化热,也加剧了混凝土的干缩,导致温度裂缝和干缩裂缝。
(3)为避免混凝土结构物内外温差过大,应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以减少温度裂缝。
2、防止混凝土构筑物裂缝的控制措施:(1)严格控制混凝土原材料质量:砂和碎石要连续级配,含泥量不能超过规范要求。
水泥宜为质量稳定的普通硅酸盐水泥。
外加剂和掺合料必须性能可靠,有利于降低混凝土凝固过程的水化热。
(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面,在满足配合比设计规范和混凝土技术指标前提下,宜适当减少水泥和水的用量,降低水灰比;通过使用外加剂改善混凝土性能,降低水化热峰值。
(3)合理设置后浇带:对于大型排水混凝土构筑物,合理的设置后浇带有利于控制施工期间的较大温差与收缩应力,减少裂缝。
后浇带设置时,要遵循“数量适当,位置合理〃的原则。
(4)控制入模坍落度,做好浇筑振动工作:在满足混凝土运输和布放要求前提下,要尽可能减少入模坍落度,混凝土入模后,要及时振动,并做到既不漏振,也不过振。
重点部位还要做好二次振动工作。
(5)避免混凝土结构内外温差过大:首先,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且不应大于25°C ,使混凝土凝固时其内部在较低的温度起升点升温,从而避免混凝土内部温度过高。
其次,采取延长拆模时间和外保温等措施,使内外温差在一定范围之内。
通过减少混凝土结构内外温差,减少温度裂缝。
(6)对于地下工程,拆模后及时回填土控制早期、中期开裂。
3、水池满水试验的技术要求是:(1)构筑物水池满水试验的程序试验准备一一水池注水——水池内水位观测一一蒸发量测定一一有关资料整理o(2)构筑物满水试验要点①注水:向池内注水分三次进行,每次注水为设计水深的1/3。
注水水位上升速度不宜超过2M24h , 相邻两次注水的间隔时间,应不少于24h,每次注水后宜测读24h的水位下降值。
②外观观测:对大中型水池,可充水至池壁底部的施工缝以上,检查底板的抗渗质量,当无明显渗漏时,再继续充
水至第一次充水深度。
在充水过程中,对池外观进行检查,渗水量过大时停止充水,进行处理。
③水位观测:池内水位注水至设计水位24h以后,开始测读水位测针的初读数。
测读水位的末读数与初读数的时间间隔应不小于24九水位测针的读数精度应达到0.1 ™o④蒸发量的测定:有盖水池的满水试验,对蒸发量可忽略不计。
无盖水池的满水试验的蒸发量,可设现场蒸发水箱,并在水箱内设水位测针进行测定。
测定水池中水位的同时,测定水箱中的水位。
(案例8)
背景材料:A建筑公司中标某污水处理厂工程,该污水处理厂工程主要包括沉淀池和管道等单位工程。
其中有一座混凝土二次沉淀池,该二次沉淀池外接有一条直径50响排水管,管材为硬聚氯乙烯双壁波纹管。
问题:
1、这个污水处理厂工程施工项目经理部已放置工程概况牌、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牌、安全记录牌,还有哪些标牌没有放置?
2、排水管施工时,沟槽回填全部采用机械回填,有何问题?
3、排水管施工时采用热熔法连接是否合适,为什么?
答案:
1、应在门口放置的标牌还有:防火须知牌、安全无重大事故记时牌、施工总平面图、施工项目经理部组织和主要人员名单图。
2、不能全部用机械回填。
沟槽回填从管底基础部位开始到管顶以上0.7m内,必须用人工回填,严禁机械回填;管顶0. 7m以上部位的回填,可用机械两侧对称同时回填。
3、用热熔法连接不合适,此处宜采用弹性密封圈连接的承插式或套筒式柔性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