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男孩的俄狄浦斯情结
希腊神话中弑父娶母的国王俄狄浦斯情结包括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希腊神话中弑父娶母的国王俄狄浦斯情结包括什
么
导语:俄狄浦斯是希腊神话和文艺作品中弑父娶母的国王,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虽然其所做的一切在他自己看来都是合理的,对于不知情的人来说也是非
俄狄浦斯是希腊神话和文艺作品中弑父娶母的国王,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虽然其所做的一切在他自己看来都是合理的,对于不知情的人来说也是非常合理的,但是事实就是事实,即使是不知情也无法改变其弑父娶母的真实存在,所以说俄狄浦斯是最不幸的人。
俄狄浦斯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下面就分析一下俄狄浦斯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首先俄狄浦斯是一个非常不幸的人,俄狄浦斯从一出生就成为了诅咒的对象,成为神谕中将要弑父娶母这样一个大逆不道的行为的承受人,也正是由于这一诅咒和神谕的存在俄狄浦斯刚刚出生就被自己的亲生父母抛弃,其实也就相当于他的亲身父母要杀死他。
后来更是应验了诅咒和神谕弑父娶母。
后来知道了真相之后沉入了痛苦的深渊无力自拔,所以俄狄浦斯没有任何的罪,但是却承担着最悲惨的命运,俄狄浦斯何其不幸。
再者俄狄浦斯是一个非常善良和有智慧的一个人。
俄狄浦斯为了避免弑父娶母的事情发生,主动抛弃了王位继承人的宝座,发誓永远不会回到养父母的国度,这是其善良的表现。
俄狄浦斯回答出了所有人都无法回答的斯芬克斯的谜题,从这里可以看出俄狄浦斯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人。
俄狄浦斯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俄狄浦斯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更是一个命运悲惨的人,一个极其不幸的人。
生活常识分享。
大男孩的“恋母情结”
大男孩的“恋母情结”26岁的儿子英俊潇洒,工作也很体面,却一直没有女朋友,也没有结婚的打算。
同龄的伙伴都开始谈婚论嫁了,他还天天围着妈妈转,让他相亲他也不去,闲暇时间都待在家里,不出门社交。
他的母亲对此很着急,怀疑他是心理出了问题。
交流中,我得知男孩是独生子,母乳喂养到4岁才断奶,这已经算断奶相当晚了。
可是断奶后,他坚决不放弃妈妈的乳房,每晚必须跟妈妈睡,两只小手抓住乳房不放,上小学后才撒开。
他发脾气,唯一能稳住他情绪的是让他摸一摸乳房。
他在青春期曾多次在睡梦中趴到妈妈身上,被父亲揍几顿后才改过来。
妈妈换内衣时,他也总偷看,并产生一定程度的性冲动。
男孩告诉我,他喜欢和母亲一样丰满、温柔的女性,梦里的性对象就是这样的女性(有时是他的母亲)。
但每当有符合条件的女孩出现在身边时,他就会退缩,不敢接近,原因是在他的潜意识中,这样的女孩就是母亲的缩影,他怎么能和母亲建立恋爱关系呢?可见,这是一个由“恋母情结”所致的另类心理。
通常,人到达一定年龄都有求偶欲求,在选择对象上也不时受到潜在心理的影响。
“恋母情结”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心理阶段,但大多数人一般不会长期停滞在恋母期,在成长过程中都能很好地转移过渡,完成正常的婚恋角色认同。
一旦“恋母情结”病态化,就可能发生两种情况:一是乱伦行为;二是转变为恐婚症。
案例中的男孩一直不能正常恋爱,本身就存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他想爱和他母亲一样的女孩,但遇到之后又难以付诸行动,产生内在的心理冲突。
认识“恋母情结”“恋母情结”的渊源恋母情结又称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借用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自撰的术语概念。
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拉伊俄斯,并娶了自己的母亲伊俄卡斯特,由此而成为恋母情结的代名词,恋母情结因此也被称为“俄狄浦斯情结”。
“恋母情结”的主要特征恋母情结原指男孩亲母反父的复合情绪。
后统指幼儿对父母异性一方的依恋、亲近,而对父母同性一方的嫉妒和仇恨等复合情绪。
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恋母和弑父都是俄狄浦斯,他不认识自己的父母,在一场比赛中失手杀死了父亲,又娶了自己的母亲,后来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就自杀了。
心理学用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
展开编辑本段情结原型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么一个预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儿(也就是俄狄浦斯),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
底比斯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
但是有个牧羊人发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当儿子。
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
长大后他做了许多英雄事迹,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
后来国家瘟疫流行,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杀掉的一个旅行者是他的父亲,而现在和自己同床共枕的是自己的亲母亲。
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底比斯,并自我放逐。
详细概述:拉伊奥斯年轻时曾经劫走国王佩洛普斯(Pelops)的儿子克律西波斯(Chrysippus),因此遭到诅咒,他的儿子俄狄浦斯出生时,神谕表示他会被儿子所杀死,为了逃避命运,拉伊奥斯刺穿了新生儿的脚踝(oidipous 在希腊文的意思即为“肿胀的脚”),并将他丢弃在野外等死。
然而奉命执行的牧人心生怜悯,偷偷将婴儿转送给科林斯(Corinth)的国王波吕波斯(Polybus),由他们当作亲生儿子般地扶养长大。
俄狄浦斯长大后,因为德尔菲(Delphi)神殿的神谕说,他会弑父娶母,不知道科林斯国王与王后并非自己亲生父母的俄狄浦斯,为避免神谕成真,便离开科林斯并发誓永不再回来。
俄狄浦斯流浪到忒拜附近时,在一个岔路上与一群陌生人发生冲突,失手杀了人,其中正包括了他的亲生父亲。
当时的忒拜被狮身人面兽斯芬克斯(Sphinx)所困,因为他会抓住每个路过的人,如果对方无法解答他出的谜题,便将对方撕裂吞食。
忒拜为了脱困,便宣布谁能解开谜题,从斯芬克斯口中拯救城邦的话,便可获得王位并娶国王的遗孀约卡斯塔为妻。
心理学: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与埃勒克特拉情结俄狄浦斯情结情节原型:俄狄浦斯情结来源于在古希腊神话,神话中有这么一个预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儿(也就是俄狄浦斯),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
底比斯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
但是有个牧羊人发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当儿子。
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
长大后他做了许多英雄事迹,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
后来国家瘟疫流行,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杀掉的一个旅行者是他的父亲,而现在和自己同床共枕的是自己的亲母亲。
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弄瞎了双眼,离开底比斯,独自流浪去了。
这是俄狄浦斯王故事的大略。
佛洛伊德认为它是各种心理症的基本故事。
“俄狄普斯情结”是男孩情结;与它相对应的女孩情结被称之为“埃勒克特拉情结”。
埃勒克特拉情结:埃勒克特拉是古希腊参与杀害母亲的神话人物。
“埃勒克特拉情结”概括的是女性在儿童时期形成的恋父憎母情结。
同“俄狄普斯情结”一样,“埃勒克特拉情结”也是儿童一般必然存在的倾向。
发现了男孩的“俄狄普斯情结”,继而联想并发现女孩的“埃勒克特拉情结”并不困难。
“埃勒克特拉情结”同样普遍地在童年时代形成。
它也不单是由弗洛伊德所讲的生物性的性欲本能所决定,而带有人类社会文化的诸多铸造。
在正常的童年环境中,埃勒克特拉情结会被人类的社会文化逐步抑制与克服,最终发展起健全理想的人格。
在健全理想的人格中,虽然埃勒克特拉情结还会不同程度地潜存在女子的心灵深处,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表现,但那都是很正常的情况了。
情节产生原因:恋父恋母期,也称为俄狄浦斯期。
弗洛伊德认为恋父恋母期是幼儿从出生到6岁时,经过的第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口欲期,第二个阶段肛欲期。
由于婴儿时代和童年早期的环境状况,每个孩子都渴望从与自己异性的父亲或母亲身上满足性歌,而怨恨与他同性的父亲或母亲。
原始的社会和文明的社会都有反对乱伦的严厉禁忌,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禁忌;因此这些渴望在暗中被感觉到,却一生永远地埋藏在潜意识深处。
《儿子与情人》中体现的俄狄浦斯情结分析
2014.10韩阳1.《儿子与情人》的创作背景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文学中最有争议的和最特殊的作家之一。
他声称,小说是人可以用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完美工具。
艺术的任务是揭示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他有足够的勇气打破常规的写作风格,在他独特的写作风格中表现人性本能的力量。
劳伦斯(1885-1930)出生于英格兰中部诺丁汉郡的伊斯特伍德。
他的父亲是一个酗酒的矿工。
而他的母亲以前是一名教师,在教育方面大大优于她的丈夫。
劳伦斯的童年就是在贫穷和父母之间的摩擦之中度过的。
劳伦斯曾经在一封信中写道:“他们的婚姻生活一直如同战斗,我一出生就憎恨我的父亲。
我还记得,当他碰我的时候,我会因恐惧而颤抖,自我出生前起他就一直很糟糕。
”劳伦斯和他的母亲有很深的情感纽带,在母亲的鼓励下,劳伦斯对艺术产生了兴趣。
劳伦斯的母亲就是小说《儿子与情人》莫瑞尔太太的原型。
劳伦斯的母亲死于1910年,是劳伦斯帮她过量服用安眠药而死的。
这一幕在小说《儿子与情人》中被重现。
现实主义是劳伦斯的著作的主要特征,他的许多小说有一种忧郁的基调。
劳伦斯被认为是20世纪文学最多才多艺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除了他最著名的小说以外,劳伦斯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散文家,评论家和旅行作家。
2.《儿子与情人》的主要情结《儿子与情人》是一部准自传性质的作品。
这本书生动逼真的描述了劳伦斯早期生活的伊斯特伍德的情景。
小说的主人公保罗·莫瑞尔,是以劳伦斯本人为原型;酗酒的矿工父亲和抗拒他的强大母亲是劳伦斯父母的写照;小说中早逝的哥哥威廉,取材于劳伦斯的哥哥欧内斯特。
在小说中,母亲从她的大儿子威廉那里来获得代替他父亲的精神满足感。
当威廉去世后,他的弟弟保罗成为了母亲眷恋的对象,最终,成为了她的受害者。
保罗对米丽亚姆的真爱受到母亲的破坏,母亲不允许自己的儿子和一个年轻的女子产生真正的爱情;之后,他与有夫之妇克拉拉有了一段激情,这也许是小说中唯一的虚构部分。
男孩恋母情结案例
男孩恋母情结案例(原创版)目录1.引言:恋母情结的定义和普遍性2.案例介绍:男孩恋母情结的具体表现3.案例分析:男孩恋母情结的原因4.解决方法:如何帮助男孩摆脱恋母情结5.结论:总结男孩恋母情结案例及其解决方法正文1.引言恋母情结,又称俄狄浦斯情结,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故事。
这种情结指的是儿子对母亲产生的过度依恋和向往,希望取代父亲成为母亲的伴侣。
在现实生活中,恋母情结并非罕见,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可能出现这种情结。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男孩恋母情结的案例来分析这一现象,并探讨解决方法。
2.案例介绍在这个案例中,男孩小明(化名)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明对母亲的依恋越来越强烈。
他时常会在母亲面前表现出过度的亲密行为,如亲吻、拥抱等,甚至有时会梦见与母亲发生性行为。
这些行为让小明的母亲感到非常困扰,她担心这样下去会影响到小明的正常成长。
3.案例分析小明的恋母情结产生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缺乏父爱:在小明成长过程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导致他无法得到足够的父爱。
这使得他在情感上更加依赖母亲,进而产生恋母情结。
(2)过度溺爱:母亲在丧夫后,可能会将更多的关爱投入到小明身上。
过度的溺爱让小明产生了过度依赖母亲的心理,从而导致恋母情结的产生。
(3)性启蒙:随着小明进入青春期,他对性产生了好奇和向往。
在这种情况下,与母亲之间的亲密行为可能让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性幻想,进一步加剧了恋母情结。
4.解决方法为了帮助小明摆脱恋母情结,可以尝试以下方法:(1)加强父子沟通:在小明与父亲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让小明从父亲身上得到更多的关爱和教导。
这有助于弥补小明在父爱方面的缺失,减轻对母亲的依赖。
(2)调整教育方式:母亲应该适当调整对小明的教育方式,避免过度溺爱。
同时,教育小明正确对待性与亲情,让他明白亲情与爱情的区别。
(3)寻求心理帮助:如果小明的恋母情结较为严重,可以寻求心理专业人士的帮助。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小明更好地认识自己,解决心理问题,促使他走出恋母情结的困境。
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解读.doc
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解读“俄狄浦斯情结”(又译为恋母情结)是弗洛伊德从其“力比多”理论和人格学说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
弗洛伊德认为在人格发展的第三阶段即生殖器阶段,儿童身上发展出一种恋母情欲综合感,这种心理驱使儿童去爱异性双亲而讨厌同性双亲,于是男孩就把母亲当作性爱对象而把父亲当作情敌,这样男孩就产生了“俄狄浦斯情结”。
⑴俄狄浦斯是希腊神话中一位犯有杀父娶母罪过的人物,索福克斯以这一神话传说为素材,创作了著名的悲剧《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王》忒拜国瘟疫盛行,天神宣告,只有杀害前王拉伊俄斯的凶手伏法,才能消灾祛祸。
前王外出,与卫兵一起遇害,至今不知凶手是谁。
国王俄狄浦斯严厉诅咒凶手,并号令全国追查。
先知却说,凶手就是俄狄浦斯本人。
俄狄浦斯出生时有神谕,说他将来会杀父娶母,于是他被抛弃在荒山上,辗转成了科林斯国王之子。
成年后他得知神谕,为了躲避杀父娶母的预言,逃出科林斯国,在途中与人抢道,将主仆数人打死。
他来到忒拜国,制服了狮身人面怪,被拥立为王,并娶寡后为妻。
俄狄浦斯这些经历恰好符合当初神谕所说的杀父娶母。
经过一番追查,事实俱在,俄狄浦斯正是凶手。
王后羞愤自尽,俄狄浦斯刺瞎双眼,自我放逐。
俄狄浦斯是由于受制于双重“上帝”即命运女神和无意识而误入了杀父娶母的绝境,他在尚未出生之前,太阳神就曾预言,他将要杀父娶母,未出生就被预言要“杀父娶母”,这似乎是他命中注定要经历的。
但是他也曾尝试逃避。
在第三场中,俄狄浦斯曾说:“罗克西阿斯曾说我命中注定要娶自己的母亲,亲手杀死自己的父亲因此多年来我远离科林斯国”。
⑵这可以表明俄狄浦斯的理智的,理性的自我战胜了快乐至上的本我。
但是命运捉弄了他,他在无意识来到忒拜的路上,却与自己的生父拉伊俄斯王不期而遇,并发生口角致使他误杀了自己的生父,后来又被拥为新国王,并与国王的遗孀结婚,真正的走上了“杀父娶母”的道路。
但是所有的这一切俄狄浦斯都是不知情的,是在他的无意识中进行的。
什么是俄狄浦斯情结
什么是俄狄浦斯情结古希腊传奇里,有这样一个预言:俄狄普斯王的新生儿,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王对这个预言感到万分震惊,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想让他饿死。
但是有个流浪牧人发现了他。
把他送给邻国的王和后当儿子。
俄狄普斯并不知道自己的真正父母是谁。
长大以后,他创造了许多英雄事迹。
而得到底比斯女王为妻。
不久,一场可怕的瘟疫降临底比斯,然后才知道自己曾经杀死自己的父亲,那是不久前死在他手下的一个旅行者。
他也发现原来与他共享王位的女人是他的亲生母亲。
预言一一实现了。
俄狄普斯羞怒不已,他弄瞎了双眼,离开底比斯,独自流浪去了。
这就是俄狄普斯王故事的梗概。
弗洛伊德认为它是各种心理症的基本故事。
由于婴儿时代和童年早期的环境状况,每个孩子都渴望从与自己异性的父亲或母亲身上满足性欲,而怨恨与他同性的父亲或母亲。
原始的社会和文明的社会都有反对乱伦的原理禁忌,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禁忌;因此这些渴望在暗中被感觉到,却一生永远地埋藏在潜意识深处。
一般人度过一生而不晓得自己身上有这种感觉。
他的意识很小心地避免认识这些感觉。
因为这种认知对一般人的打击太大,常会使他不知所措。
所以当这些感觉出现时,他们都早已被伪装过了。
我们每个人都会恐惧“别人会怎么想”。
这种恐惧使得那些社会不允许的感觉被封锁在潜意识底下。
它们在那里不断想冲破它们的监牢。
这个监牢即是我们对良心的畏惧。
造成心理症的就是这种介于想要和不想要之间的挣扎。
有时候,潜意识压抑的俄狄普斯情结突破潜意识的封锁,溜到意识里来了。
不过它们是以仿造形式出现的。
这种形式显然比较不会被我们所反对。
俄狄普斯情结以伪装的形式表现在我们的生活里。
我们常可以看到的是:某个男人与一个年纪大他许多的女人结婚,一个女孩为了某种原因杀害了她的母亲。
有的人畏惧婚姻,有的人又表现出太过分想结婚(或离婚)。
这些例子都是社会提供给我们的表现形式;不过,这种情结如果愈强,就越容易被自己发现——常是种情绪不健康的讯号。
俄狄浦斯情结的名词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的名词解释嘿,你知道啥是俄狄浦斯情结不?这可不是什么随随便便的名词哦!俄狄浦斯情结啊,就好像是我们内心深处隐藏的一种纠结又奇妙的情感。
咱就说啊,这就好比你特别特别喜欢一个东西,明明知道可能不应该去追求,但就是忍不住心里痒痒,想要去得到它。
就像小时候,你特别想吃那颗摆在柜子最高处的糖果,明知道大人不让拿,可就是心心念念,这差不多就是那种感觉啦!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呢。
它说的是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的时候,对于幼儿来说,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为选择对象。
哎呀呀,是不是有点复杂?别急,听我慢慢说。
比如说,小男孩可能会对妈妈有着特别的依赖和喜爱,看到爸爸和妈妈亲近就会有点小吃醋呢。
女孩呢,可能会觉得爸爸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想要独占爸爸的爱。
这其实都是很正常的心理发展阶段哦。
“哎呀,那这不是很奇怪吗?”你可能会这么问。
嘿嘿,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呀!这就像是我们成长路上的一个小插曲。
想想看,我们小时候谁没有过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和情感呢?而且哦,这种情结如果处理得当,并不会对我们的成长造成什么负面影响。
反而可能会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呢。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看到很多类似的情况呀。
就像有些孩子会特别黏着一方家长,有时候还会表现出一些小小的嫉妒。
所以啊,俄狄浦斯情结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东西,它就是我们人性中的一部分。
我们要正确地去认识它,理解它,让它成为我们成长的助力,而不是阻碍。
我觉得呀,只有真正了解了这些复杂又有趣的心理现象,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呀!。
《儿子与情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儿子与情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结也叫做恋母情结。
这一概念不仅是心理学领域的内容,同时也对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所写的《儿子与情人》一书一直被看做是他的一本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
小说中主人公保罗的身上便处处体现着俄狄浦斯情结。
本文以小说情节为线索,分析保罗身上的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是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作品《俄狄浦斯工》中的主人公,他从出生时便被预言将会杀死自己的亲生父亲并迎娶自己的亲生母亲。
尽管他作为国工的父亲极力想要避免这一预言的实现,但最终,俄狄浦斯仍然像预言所说的那样,上演了杀父娶母的悲剧。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从俄狄浦斯这一形象中,得出了它是各种心理症的基本故事的结论,他将这种情结概括为“子女对异性生身亲长的性卷入欲望,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对同性亲长的敌对态度感”。
因此,俄狄浦斯情结也叫做恋母情结,这一概念不仅是心理学领域的内容,同时也对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是二十世纪英国杰出却又倍受争议的作家,《儿子与情人》一书一直被看做是他的一本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
书中的主人公保岁出生于一个矿工家庭,他的母亲葛楚德与丈夫莫瑞尔相识于一场舞会并互相吸引,婚后也过了一段幸福快乐的短暂日子。
因此,结婚不久之后,葛楚德与莫瑞尔的感情走到了尽头。
对丈夫失望之后,葛楚德便将自己的爱转向了儿子们。
而葛楚德对于儿子的爱却又超出了一个母亲的情感范围,变的偏执甚至畸形。
保岁的哥哥威廉成了这种爱的第一个受害者。
在威廉去世之后,保岁取代了他的位置,成为了这种爱的另一个接受者。
弗洛伊德将“性本能”的发展从婴儿到成年分为五个阶段,认为男孩自幼就有一种爱母憎父的心理,这种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
少年性成熟发育的各个阶段中,俄狄浦斯情结一般出现在四到五岁,这时,母亲就成了孩子的性对象,男孩总想独占母亲的爱,会幻想将来娶母亲为妻并因而仇恨父亲。
《荆棘鸟》中弗兰克的“俄狄浦斯情结”
荆棘鸟》中弗兰克的“俄狄浦斯情结”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俄狄浦斯情结”是男孩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恋母忌父的一种本能倾向,又称恋母情结、惧父情结、仇父情结,具体表现为“恋母”和“嫉父”两方面,而《荆棘鸟》中具备“俄狄浦斯情结”的主人公弗兰克身上,又有着明显的寻找“性欲对象的转移与替代”这一特征。
一、弗兰克与菲奥娜弗兰克在书中一出场就已经“快十六岁了”。
在西方,十六岁是一个象征意义很浓的年纪,它意在昭示男性已经成年,有了与异性性交的权利。
作家这样设定角色的年龄显然不是闲来之笔,它使得弗兰克对母亲的依恋在从此以后的几年里表现得极为热烈。
20世?o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儿童身上潜隐着的性欲冲动有三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青春期。
对于社会交际范围有限的儿童来说,第一个引起他们注意的性欲参照对象显然只可能是他们的父母。
“俄狄浦斯情结”如果在前两个阶段得不到有效疏导与缓解,到了青春期,男孩就很有可能对除母亲以外的女性产生敌对态度,或出现同性恋爱倾向,或由于看到母亲为父亲所独享,而追逐那些拥有众多追逐者的女性,以创设幼时的环境,达到一种迟到的报偿,再或者,冲破超我(道德原则)的控制,与母亲乱伦,或由于对母亲的爱已进入意识深处,但深知在道德上是充满罪恶的,其“俄狄浦斯情结”势必受到压抑,压抑的结果,则是对母亲关系越来越淡,甚至无话可说。
母亲也具有自己的两重性:一方面希望儿子独立成长,另一方面希望儿子留在自己身边,这分别叫做“正面母性”和“负面母性”。
父母之间,儿子是第三者,当父亲一方死去或退出,儿子便可独享母爱。
兄弟之间也会因争夺母亲之爱而斗争,精神分析学说认为其目的是争夺潜在的性交权利。
作为弗兰克的母亲,由于年少时辱没贵族门庭被逐出家门,下嫁挤牧工帕迪,生活虽不乏幸福但贫寒艰辛。
帕迪年长菲至少十三岁(书中并未给出确切的年龄差距),而弗兰克与母亲菲则只差至多十八岁,这使得三人在年龄上首先就处于一种极其微妙的境地。
俄狄浦斯情结源于古希腊故事
俄狄浦斯情结与同性恋俄狄浦斯情结源于古希腊故事,又译作“恋母情结”。
俄狄浦斯是希腊神话中忒拜的国王拉伊奥斯和王后约卡斯塔的儿子,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
弗洛伊德由此提出俄狄浦斯情结。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
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为选择对象。
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
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
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
他在神经病患者身上发现,对父母一方的强烈妒忌反映能够产生足够的破坏力,这种破坏力能产生恐惧,并因此对人格的形成和人际关系产生永久性的困扰和影响。
例如在某些家庭(特别是在一些单亲家庭里),父母所扮演的角色刚好相反,父亲阴柔,而母亲较刚毅,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会导致子女出现同性恋,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同性恋者都来至单亲家庭。
导致同性恋的原因是多样的,比如: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经济因素,生理因素等等。
下面就心理因素这方面做一下介绍,如上文所提到的在病态的家庭关系.父母感情多不融洽,父亲懦弱无能,母亲过分跋扈,致使幼儿在感情上恐惧女性,往往对自己的父亲发生一种特殊的柔情,而同时则是对异性母亲的敌对感,由此就会产生一种对同性的依恋感。
此外,在单性环境中也容易促进同性恋的形成,在这种环境中,异性少见或者见不到,当有性发泄时,自然而然就会转向同性。
同性恋的形成。
单性环境一般指那些与异性完全隔离的小环境,比如监狱、修道院、军队、睡大通铺的民工。
在这些环境中,异性往往很少或根本见不到。
因此,当人们有性发泄的要求时,目标就会转向同性。
可以说,同性恋的形成有着复杂的生理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
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解读
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解读“俄狄浦斯情结”(又译为恋母情结)是弗洛伊德从其“力比多”理论和人格学说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
弗洛伊德认为在人格发展的第三阶段即生殖器阶段,儿童身上发展出一种恋母情欲综合感,这种心理驱使儿童去爱异性双亲而讨厌同性双亲,于是男孩就把母亲当作性爱对象而把父亲当作情敌,这样男孩就产生了“俄狄浦斯情结”。
⑴俄狄浦斯是希腊神话中一位犯有杀父娶母罪过的人物,索福克斯以这一神话传说为素材,创作了著名的悲剧《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王》忒拜国瘟疫盛行,天神宣告,只有杀害前王拉伊俄斯的凶手伏法,才能消灾祛祸。
前王外出,与卫兵一起遇害,至今不知凶手是谁。
国王俄狄浦斯严厉诅咒凶手,并号令全国追查。
先知却说,凶手就是俄狄浦斯本人。
俄狄浦斯出生时有神谕,说他将来会杀父娶母,于是他被抛弃在荒山上,辗转成了科林斯国王之子。
成年后他得知神谕,为了躲避杀父娶母的预言,逃出科林斯国,在途中与人抢道,将主仆数人打死。
他来到忒拜国,制服了狮身人面怪,被拥立为王,并娶寡后为妻。
俄狄浦斯这些经历恰好符合当初神谕所说的杀父娶母。
经过一番追查,事实俱在,俄狄浦斯正是凶手。
王后羞愤自尽,俄狄浦斯刺瞎双眼,自我放逐。
俄狄浦斯是由于受制于双重“上帝”即命运女神和无意识而误入了杀父娶母的绝境,他在尚未出生之前,太阳神就曾预言,他将要杀父娶母,未出生就被预言要“杀父娶母”,这似乎是他命中注定要经历的。
但是他也曾尝试逃避。
在第三场中,俄狄浦斯曾说:“罗克西阿斯曾说我命中注定要娶自己的母亲,亲手杀死自己的父亲因此多年来我远离科林斯国”。
⑵这可以表明俄狄浦斯的理智的,理性的自我战胜了快乐至上的本我。
但是命运捉弄了他,他在无意识来到忒拜的路上,却与自己的生父拉伊俄斯王不期而遇,并发生口角致使他误杀了自己的生父,后来又被拥为新国王,并与国王的遗孀结婚,真正的走上了“杀父娶母”的道路。
但是所有的这一切俄狄浦斯都是不知情的,是在他的无意识中进行的。
恋母情结的科学解释
恋母情结的科学解释
恋母情结,也被称为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恋母情结是男孩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男孩会对母亲产生强烈的情感依赖和性愿望。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恋母情结的形成与人类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婴儿期,孩子与母亲之间建立起的亲密关系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这种关系的建立不仅涉及到情感上的联系,还涉及到生存和繁衍的本能。
首先,对于刚出生的婴儿来说,母亲是他们生存的保障。
婴儿需要母亲的照顾才能获得食物、温暖和安全感。
在这个阶段,孩子会对母亲产生一种原始的依赖和信任,这种情感联系会深深地印在孩子的内心深处。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别角色和性征。
在这个过程中,母亲成为他们最初的性对象。
男孩可能会对母亲产生一种占有欲,希望母亲只属于自己,甚至可能会有与母亲发生性关系的冲动。
这种情感和欲望的表现在恋母情结中得到了体现。
然而,随着孩子的成长和心理的发展,这种原始的情感和欲望会被逐渐压抑和控制。
男孩开始意识到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并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
最终,他们将这种情感转移到其他女性身上,或者将其转化为更深层次的心理和社会联系。
综上所述,恋母情结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男孩在成长过程中对母亲产生的情感依赖和性愿望的表现。
这种情结的形成与人类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密切相关,是人性的一部分。
俄狄浦斯情结名词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名词解释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是由维也纳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的一种心理现象和理论,用于解释儿童期发展中的一种性心理冲突和人类性心理发展的模式。
俄狄浦斯情结的名字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主角俄狄浦斯。
在这个神话故事中,俄狄浦斯自己杀了父亲,并与母亲结婚生子,而在得知真相后感到极度的内疚和困惑。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俄狄浦斯情结是儿童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
从3岁到6岁之间,孩子会对父母的性别和角色产生浓厚的兴趣。
男孩会渴望得到母亲的爱和关注,而对父亲抱有敌意和竞争心理。
这被称为“俄狄浦斯情结”。
类似地,女孩也会经历一个类似的情绪和心理冲突,被称为“厄丢兒情結”。
在身心发展过程中,这种俄狄浦斯情结的解决方式对于性别身份认同和人际关系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男孩渴望得到母亲的爱和接受,但他意识到这与父亲的存在产生冲突。
因此,他会将父亲视为对手,并试图与之竞争,以获得母亲的青睐。
这一过程被称为“俄狄浦斯情结的阵痛”。
最终,男孩们会接受现实,放弃与母亲的竞争,并在父亲的引导下迈向社会。
在女孩的情况下,她们也会渴望得到父亲的爱和关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们意识到只有与母亲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获得父亲的支持。
因此,在儿童期,女孩渴望与母亲建立更亲密的关系,而与父亲之间的竞争较少。
这一过程被称为“厄丢兒情結的寂静”。
最终,女孩们也会放弃与父亲的竞争,并在母亲的引导下,向社会迈进。
弗洛伊德认为,这种俄狄浦斯情结的解决方式对个体的性格发展和情感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
如果解决方式不当,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和性格障碍的出现。
例如,男孩可能对同性性别有一定的敌意和竞争心理,而女孩可能会对自身的性别角色表达不适应或困惑。
然而,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理论在心理学界引起了一些争议,因为这个理论没有太多的实证研究支持,并且对性别角色和发展的解释过于简化和狭隘。
总的来说,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一个理论,用于解释儿童性心理发展中的一种心理冲突。
俄狄浦斯情结
.
9
• 我们清楚的看到,在孩子心目中 在Oedipus时期中的这种嫉妒和 内在的一些负性情感并没有被处 理好,就此残留了下来,直接影 响到了他成人时期事业和关系的 发展。他对父亲的无能感使他把 对母亲的不满投射到了女友身 上, 直接影响到了他和女友关系 的健康发展,而且同样的循环一 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在他的潜意 识中,他是不能超越父亲的,所 以他不能处理好自己的嫉妒。
.
7
• 还有他的对父亲的嫉妒,他仍然是以 “你可能是对的吧”,或者“我没有 这么想过”来推搪,换言之,他虽然 勉强表达出了父亲唤起的某些感受, 却并没有将这些直接与他内心中对父 亲的恐惧联系到一起,直到最后,他 突然意识到,原来潜意识里他仍然认 为他是不可能超越父亲的。
.
8
• 同时,令人迷惑不解的是另一个问题, 何以父亲唤起的这种嫉妒为什么使他 认为女友背叛而且廉价呢? 原来在他和 母亲的隐密的连结中,他一直不能承 认的是他确实在儿时,在母亲怀着他 的弟弟的时候,曾经经历了非常痛苦难 熬的嫉妒,他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已 经这么好了,而母亲仍然要接连给他 生了两个弟弟,在他的心目中,这是 母亲对他的背叛. 而且他清楚的记得当 他心怀不满闷闷不乐的时候,而父亲 却在餐桌上逼他开口说话时内心感觉 到的羞辱。事情变得有些眉目了。
.
3
• “俄狄浦斯症结“暗示着一般人有极 为原始的感觉存在身上。对多数人 而言,这种存在观念对于他们的道 德背景简直是一种侮辱,他们很不 容易接受这种感觉。即使有人只是 稍微暗示到“乱伦“这两个字,他 们马上就会产生很强烈的嫌恶。因 为这缘故,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论对 许多人常造成非常大的惊吓,甚至 他们当中有些人,可能拿它来做为 巧言的托辞,而拒绝一切有关精神 分析的事情。
名词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
名词解释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这可是心理学领域中相当有趣且复杂的概念呢。
俄狄浦斯情结最初源于古希腊神话。
俄狄浦斯这个人物啊,他的命运那叫一个曲折离奇。
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还娶了自己的母亲。
哇,这在我们现代的伦理观念里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从这个神话故事出发,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就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结这个概念。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里,俄狄浦斯情结主要是指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对异性父母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
对于男孩子来说,他会对母亲产生一种特殊的爱恋,同时呢,又把父亲视为竞争对手,会有嫉妒父亲、想要取代父亲的心理。
女孩子则相反,她会对父亲产生爱恋,而对母亲有一些复杂的情感。
这可不是空穴来风哦。
你看啊,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尤其是幼儿时期,他们对世界的认知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
家庭中的父母是他们最亲近的人,孩子在这个阶段会本能地寻求亲密感和安全感。
比如说,小男孩可能会特别黏着妈妈,不希望爸爸和妈妈过于亲密,看到爸爸和妈妈拥抱或者表现亲昵的时候,他可能会表现出不高兴,甚至哭闹。
这就是俄狄浦斯情结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很微妙的体现。
这种情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孩子心理成长过程中的性心理发展阶段。
它不是一种病态的东西,而是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
不过呢,如果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那可能就会带来一些心理上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能看到俄狄浦斯情结的影响。
比如在一些家庭关系中,如果父亲角色长期缺失,男孩子可能会过度依赖母亲,在他成长到青春期甚至成年后,在寻找伴侣或者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可能就会出现一些困惑。
他可能会不自觉地寻找像母亲一样的女性作为伴侣,而且在与同性竞争的时候,可能会表现出过度的攻击性或者不自信。
女孩子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与父亲的关系过于紧密或者过于疏远,在她未来的恋爱关系中也可能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俄狄浦斯情结虽然是从西方的理论体系中发展出来的,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有类似的现象。
男性婚姻心理-亦真亦幻的俄底浦斯情结
男性婚姻心理:亦真亦幻的俄底浦斯情结俄底浦斯王的故事出自希腊神话。
当这位悲剧人物出生时即有神谕预言他将来会弑父娶母,为了能避免陷入罪孽,俄底浦斯选择离开自己的国家。
然而命运似乎是无可抗拒。
他终于发现自己已于不知不觉中犯了弑父娶母这两重大罪,悔恨绝望中,他自已刺瞎了双眼,到处流浪。
索福克勒斯根据这个故事编成悲剧,感动着不同时代的无数观众。
弗洛伊德以“俄底浦斯情结(Edipuscomples)”命名男童在约4、5岁时对母亲发生的一种带有性的意味的感情。
伴随着这种感情的发生,会同时对父亲产生一定的敌意。
说到这里须来解释几句,对不太了解精神分析的人来说,接受“俄底浦斯情结”比较困难的原因,除了心理上的抵触以外,还常常会对概念产生误解。
弗洛伊德说的“性”意思是很宽泛的,它几乎包含一切与人的性本能有关的行为及情感,并非只指生殖的或生殖器的。
再者,“俄底浦斯情结”是发生在潜意识内的情感,除非极端的情况下,人们自己觉察不到。
“俄底浦斯情结”随着男童年龄的增长,逐渐被压抑、克服,被转化成不同的形式。
但无论怎样总还在内心深处保留有它的地位,尤其是影响着一个男性对待女性的态度。
倘若他结婚以后,在他与妻子的关系中,“俄底浦斯情结”如一个人的影子,时时追随,片刻不离,而又不被人承认和发现。
再说白了一些,就是他总是在不知不觉中以对待母亲的感情来对待他的妻子。
他感受到母亲的爱,渴望她的全部的爱,又感受到她的拒绝.他爱他的母亲,但或者也在许多方面抵触母亲;他希望独立于母亲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又渴望能在碰到困难时,自己心理上感到无助和软弱时,还像小时候那样受到母亲的关爱和帮助。
母亲是男孩的第一个情人,是他的第一个爱的对象。
噢,亲爱的读者,请再一次温习精神分析所说的性有特殊的含义。
“我们所说的爱,着重在性的冲动的精神方面”(《精神分析引论》)。
一个做丈夫的,他对待妻子的爱,他对妻子的嫉妒,对妻子的希望等,都难逃“俄底浦斯情结”的影响。
俄狄浦斯情结是什么意思
俄狄浦斯情结是什么意思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
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
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
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
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
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
每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这样的时期,我们自己回想一下小时候或者说现在是否有过嫉恨自己异性父母的时候。
正如故事中的俄狄浦斯当他知道了事情的真相的时候是多么的羞愧。
因为在我们的伦理道德中这样是不被允许的,甚至说想一下也是被认为邪恶的。
在这一时期,我们是很矛盾的,不过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在我们的意识还未完全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已经成功处理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男孩的俄狄浦斯情结以及母亲的位置
最近有群友关心关于男孩的俄狄浦斯情结以及孩子退缩的问题,在这里整理一下。
孩子在成长阶段,在四五岁以前,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是要跟着妈妈的,而长大一点后,四五岁开始,男孩子更喜欢亲近妈妈,女孩子更喜欢亲近爸爸,这是正常的发生模式。
男孩子会嫉妒父亲,女孩子会嫉妒母亲,这是正常的发生模式。
以男孩为例,讲一下男孩的俄狄浦斯情结以及母亲的位置。
俄狄浦斯情结来源于古希腊神话,原型是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么一个预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儿(也就是俄狄浦斯),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
底比斯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
但是有个牧羊人发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当儿子。
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
长大后他做了许多英雄事迹,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
后来国家瘟疫流行,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杀掉的一个旅行者是他的父亲,而现在和自己同床共枕的是自己的亲母亲。
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底比斯,并自我放逐。
俄狄浦斯情结,基本从四五岁开始发展,当然,每个孩子有个体差异,在这个情结发展中,男孩子会产生以下的心里反应:
第一:潜意思的攻击性,这是男孩子的一个幼稚无智慧的心理
第二,希望父亲死掉。
这对孩子来说,是正常的。
同时思维产生分裂,一方面希望爸爸死掉,但同时又有愧疚感。
那么在男孩子的这个成长阶段,妈妈应该如果应对亲子关系呢?
首先,妈妈要做一个好妈妈,同时妈妈要跟孩子保持一定距离。
在这方面,第一点是分床,也就是说,5岁开始,男孩子要分床。
有很多群友会说,男孩子分床的过程中,经常反映怕黑,怕怪物,要开着灯,不跟跟妈妈分床,但是又喜欢看一些跟怪物跟攻击性有关的书,动画,电视,游戏,导致很难分床成功,这个是为什么呢?怎么办呢?
我家的孩子现在8岁了,同样有这些问题,怕黑,怕怪物,怕鬼,不敢自己睡,要跟妈妈睡。
为什么呢?
上面讲到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结,思维会分裂成两部分,一部分希望爸爸死掉。
但同时又有愧疚感,所以,孩子愧疚内心这个阴暗,因而害怕黑暗,希望开着灯,赶走黑暗,这是内心世界投射到外部世界的一个反应。
男孩子想跟妈妈睡,一方面是想要有性的接触,这个性是孩子单纯的性。
另一方面,害怕内心的攻击性,这个攻击性以怪兽的形象投射出来。
所以孩子怕黑,怕怪物,怕鬼,不敢自己睡,要跟妈妈睡。
但为什么孩子又喜欢读恐怖故事呢?因为当灯打开,或者白天,黑暗没有了,孩子就想跟怪兽接触,跟潜意思的攻击性接触,这跟成人喜欢看刺激恐怖的电影是一样的。
在这个方面,妈妈要做一个好妈妈,同时要跟孩子保持距离。
要坚持分床,但是可以先陪孩子入睡,在孩子入睡后,妈妈再离开。
有群友反应,我已经尽可能多的陪伴孩子了,但是孩子似乎出现了退缩,退回到一两岁的状态,怎么回事呢?
在孩子3岁以前,孩子对好坏是无法分辨的,3岁以前的孩子,会同时认为,妈妈说活的,也是死的,也会同时认为,妈妈是好的,也是坏的。
跟妈妈一起睡,想要好的妈妈,没有坏妈妈。
一个人睡,只有坏妈妈,没有好妈妈。
而当孩子四五岁以后,孩子开始知道,妈妈是活着的,知道好妈妈坏妈妈。
男孩子在5岁以后,荷尔蒙大量分泌(这点跟青春期是不同的),开始认同,妈妈是好的,爸爸是坏的,男孩子会爱妈妈,不会害怕坏妈妈,但是会害怕坏爸爸。
会跟爸爸争夺妈妈。
当争夺被拒绝,孩子就会退缩回三岁以前,这个退缩是正常的。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很多退缩阶段,很多时候,退缩是为了积蓄力量迈出更大的一步。
只要妈妈做个好妈妈,又保持一定距离,不会对孩子造成创伤性退缩。
所以并不用担心。
而如果爸爸妈妈都做了一个“坏爸爸,坏妈妈”的形象,以一种粗暴的形式对待孩子的这个情结,可能会产生创伤性退缩。
百合于2013-4-25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