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民间传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海民间传说研究

高5012届11班资瑞阳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在这历史的长河中积淀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智慧,而民间传说正是这些智慧的突出表现。作为一个华夏子孙我们有义务了解这些璀璨的民间传说。而了解这些就要从自己的身边开始,所以我选择“通海民间传说”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为了了解通海民间传说,首先,我走访了一些主要的名胜,如:秀山、三圣宫、聚奎阁等拥有丰富故事的地方。之后,我向一些老人了解他们口口相传的故事。最后,我又查阅了一些文献资料最后进行整理,得到了我最终的研究结果。

通海在历史上也算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地方,大理国时期通海因为秀山是大理国王的“鹿苑”而成为滇南地区的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到了宋末,蒙古族开始进攻中原地区的时候,元世祖忽必烈就率军队从南面北上,此时的通海就成为了元军的一个重要的驻扎地。到了元末,朱元璋起兵反元,元朝的残余势力几经辗转,最后也是躲到了云南避难而通海再一次成为了元朝的中心城市,直到现在在通海的兴蒙乡还生活着蒙古族的后裔。而且关于元军的入滇还有一传说,传说蒙古王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统帅10万兵马入滇,乘革囊渡过金沙江后,来到河西曲陀关。在险峻的半山腰上,军困马乏,饥渴难耐。正在无计可施之时,忽必烈骑的高头战马扬蹄嘶鸣,不断在地上翻刨,尘土飞扬,遮天蔽日。不一会儿,刨出一个小塘,泉水滚滚而出,清凉可口,解除人马饥渴。忽必烈继续挥兵南下,日夺三关,夜占八寨,取得节节胜利。后来,人们在小塘边砌以石头,取名“马刨井”。

说起通海不得不说的几个地方,养育通海人民的杞麓湖,通海的中心聚奎阁,云南四大名山之一的秀山。

传说,曾经有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秀儿和麓儿,他们的家里很穷,但他们不离不弃。可是一个财主看上了美丽的秀儿,要秀儿嫁给自己,秀儿不从,心里只有麓儿,财主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秀儿都不答应。最后财主以为,只要麓儿死了,秀儿就会顺从。就以欠债为由逼迫麓儿,最终使他跳湖死去。秀儿得知麓儿死去,赶到湖边,终日以泪洗面。时间一天天过去,秀儿变成了一座碧山。因为此山是秀儿所变,所以后来人们把它称为“秀山”,而湖也改名为“杞麓湖”。此后正午时分,人们还可以见到秀山倒影在杞麓湖里,就像一对相拥的恋人。

相传很久以前,当今通海所处的地方是一片汪洋,通海人民这能在山顶耕种贫瘠的土地,由此当时的通海民不聊生,就算想逃荒四周是水也没有出路。就在此时,从现在的红塔区来了一位名叫李畔富的高僧。畔富就在湖东岸石笋丛立处,以禅杖戳通石穴,水即汹涌下泄。但恐湖水泄干,影响栽插,遂向石穴撒黑豆一把,霎时,黑豆变成石头,阻挡水势,湖水只能从石缝之中缓缓下泄。从此,杞麓湖四周现出良田万顷,人民得以安居乐业。这个洞也就被人们叫做“落水洞”。在这里海域通海八景之一的海门夕照:日夕时余辉遥映,白浪腾空。而畔富高僧治理了水患之后,就在秀山上久居下来。可是有一天,畔富高僧突然不见了,人们很是惋惜。在他不见后,人们在月明之夜常常能在他之前居住地前的林间听见笛箫的声音和山林野兽嘻戏的声音,人们都说这是畔富高僧不愿离去依旧在山中隐居保护着通海。后来笛箫声不见了,人们去寻找的时候,在林间发现了一块石头,如真人大小,手持锡杖,脚踏神龙。人人都说,这是畔富高僧修炼成仙乘龙而去了,于是人们在他住过的地方建了一座“畔富公影堂”来纪念他带给通海人民的幸福和安康。而在发现石头的地方人们又修建了畔富墓,因为这是畔富凡身死去的地方。而历史上的确有过神僧畔富,畔富,俗姓李,新兴州人,家巨富,喜参禅。他抛弃荣华富贵,到天常寺削发为僧。后来云游通海,爱这里山清水秀,住持秀山普光寺。后来,畔富在秀山拂

衲而逝,县人不忘他的功德,在秀山为他建祠,塑像,以示敬仰。昔人有诗云:“滔滔洪水一方愁,卓锡穿通入海流。在昔若无僧畔富,至今哪得秀山幽。”

与杞麓湖有关的还有一个忠贞烈女的传说,古时东卿的妻子卢氏貌美如花,在东卿死后,誓死守节。有一个土豪念卢氏的美貌想娶其为妻,就用武力逼迫卢氏,卢氏誓死不从,土豪便派人追赶卢氏,追逐中卢氏投湖自尽。凛凛正气,数百载不灭。于风定之时,湖水拖蓝一带长数十丈,宽数尺。这也就成了“通海八景”之一的“湖水拖蓝”。

在畔富治理了水患之后,于明代皇宫出现了一次水灾,这一次通海人效仿畔富给皇宫解了难。明代,永乐年间,皇宫中有怪龙为患,连日淫雨霏霏。皇帝诏天下僧道设坛祈禳,淫雨仍然不止。有人向皇帝举荐说:“河西赵云峰,信奉阿吒哩教,人称他阿吒哩,有降龙之术,陛下何不召他入宫一试。”皇帝即派钦差来到河西,请阿吒哩入宫降龙。赵云峰到了皇宫,略施法术,将怪龙收入瓶中,淫雨果然停止。永乐皇帝大喜,赐赵黄金千两,赵拒不收受,带着瓶中的怪龙回到河西,安放在南山乡茶山下的堰塘中。因为这一怪龙有九个头,所以塘名就叫“九龙池”。怪龙在九龙池安家后,爱这里山清水秀,也就不再作怪,日日夜夜吐出清泉,灌溉着龙池四周的田园。赵云峰把怪龙安置之后,又将瓶中的几十条小龙带到他的家乡北乡坝,放在坝子四周山脚水塘里。这些小龙各显其能,也吐出泉水,北乡坝再不愁没水栽田,年年五谷丰登。阿吒哩死后,河西很多村子都为他立庙、塑像。

从杞湖边向南走,不远就能见到“聚奎阁”。相传,曾经有两个人一起结伴读书想要考取功名。两人都是很聪慧的,才华出众,都有希望考取极好的功名。此时文曲星托了一个梦给两人,对两人说:“我有两件宝物,欲赠给你们两个。”说着便掏出两支笔和一个官印,又说:“有了这两支笔,将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教出极其优秀的学生;有了这个官印,就能高中状元。”说罢,二人醒了过来,枕边放的便是文曲星梦中拿出的东西。后来一人取了一样宝物,分头回家。得到笔的那个人将笔插到了秀山上,这两支笔变成了两座石塔,这便是“双文壁”,此后通海的文风大盛,文人代出。实际上双文壁位于秀山苗圃大门前左右两旁,塔为双塔,共七层同为方形砖石砌筑,高4.6米,底层边各长1.2米。双文壁建于明代,为地方人士为陪修文风而设计的塔,双塔虽然小巧,但由于设计细腻,《中华古塔》一书特将其收编。而得到官印的那个人从此后不再学习,整天把玩手中的官印,最后名落孙山。在回家路上,他羞愧难当,将官印丢下自己云游去了,这个官印就变成了现在的“聚奎阁”。关于聚奎阁还有另一个传说,在聚奎阁下面有一口井,井中有一条恶龙,聚奎阁的样子之所以像官印就是为了震住恶龙,如果聚奎阁一倒恶龙便会出来再次危害人间。实际上聚奎阁位于通海县城中央,阁为攒尖顶式四方单体三重檐建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历清·康熙时一次大火被毁,继而恢复。至清·光绪二年,因民屋起火,阁又被焚毁,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重建而成并保存至今。占地226平方米。因为建聚奎阁时所需木料都采用了南方铁栗树,并且是中国营造法式的榫铆结构。建阁至今135年间,通海曾发生过两次大地震(公元1915年、1970年),城中大部份民居都垮塌,而聚奎阁却安然矗立城中,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结构的科学性,当然也包括用料的珍贵。上世纪1993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从聚奎阁继续向南走,就来到了通海的文庙,虽然通海的文庙不如建水的出名,但是因为通海有过阚祯兆这样的“艺术骑士”上香祈福的人也是颇多。在文庙的北面照壁上有四块青石板,石板上写有“礼乐名邦”四个大字。朱阳,福建人,翰林,清乾隆二十六年,任通海知县。衙门冷冷清清,告状的人寥寥无几。一日,朱阳微服漫步县城街头,行至阁楼下,只见那里有四条大青石,上面端坐着八位乡老吸着旱烟,正在为两个乡人排解纠纷。不多时排解完毕,乡人言归于好,笑着离去。朱阳恍然大悟:哦!原来这里就是断案的地方。朱阳回衙门后,将退回讼案不多,以及所见到的县内讲文学、习礼仪等民情一一上禀,故上峰赠予通海“礼乐名邦”称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