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基础》第5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

合集下载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 机械制作技术基础复习与测试题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 机械制作技术基础复习与测试题

第五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1.生产过程与工艺过程的含义是什么?两者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哪些?[解]机械的生产过程是指机械从原材料开始直到制成机械产品之间的各个相互联系的劳动过程的总和。

它包括毛坯制造—零件的加工及热处理—机械的装配及检验—油漆及包装过程等直接生产过程.还包括原材料的运输和保管以及设计、工艺装备(刀,夹,量具等)的制造、维修等生产技术准备工作。

工艺过程是生产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直接改变工件的形状(铸造,锻造等)、尺寸(机械加工)、位置(装配)和材料性质(热处理)使其成为预期产品的过程。

机械加工的工艺过程一般由工序、安装或工位、工步、走刀等组成。

2.生产纲领的含义是什么?划分生产类型的主要依据有哪些因素?[解]生产纲领即指年产量,它应计入备品和废品的数量。

可按下式计算:N零=N×n×(1+α)(1十β)。

生产类型的划分主要考虑年产量,产品本身的大小和结构的复杂性。

3.经济精度的含义是什么?它在工艺规程设计中起什么作用?[解]经济精度是指在正常的机床、刀具、工人等工作条件下,以合适的工时消耗所能达到的加工精度。

因此,在经济精度的范围内,加工精度和加工成本是互相适应的。

有关资料表格中列出各种加工方法所能达到的经济精度及表面租糙度是拟定零件工艺路线的基础,用以从中选择最合适的加工方法和加工设备。

4.何谓结构工艺性?对机械零件结构工艺性有哪些要求?[解]结构工艺性是指机器和零件的结构是否便于加工,装配和维修。

衡量工艺性的主要依据是能够可靠保证产品质量,且加工劳动量小、生产成本低,材料消耗少。

5.试分析下列加工情况的定位基准:(1)拉齿坯内孔时;(2)珩磨连杆大头孔时;(3)无心磨削活塞销外圆时;(4)磨削床身导轨面时;(5)用浮动镗刀块精镗内孔时;(6)超精加工主轴轴颈时;(7)箱体零件攻螺纹时;(8)用与主轴浮动连接的铰刀铰孔时。

[解]以上都是自为基准的加工例子,即以加工面本身作为定位基准。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2版)第五章课后习题答案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2版)第五章课后习题答案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部分习题参考解答第五章工艺规程设计5-1 什么是工艺过程?什么是工艺规程?答:工艺过程——零件进行加工的过程叫工艺过程;工艺规程——记录合理工艺过程有关内容的文件叫工艺规程,工艺规程是依据科学理论、总结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制定出来的。

5-2 试简述工艺规程的设计原则、设计内容及设计步骤。

5-3 拟定工艺路线需完成哪些工作?5-4试简述粗、精基准的选择原则,为什么同一尺长方向上粗基准通常只允许用一次?答:粗、精基准的选择原则详见教材P212-214。

粗基准通常只允许用一次的原因是:粗基准一般是毛面,第一次作为基准加工的表面,第二次再作基准势必会产生不必要的误差。

5-5加工习题5-5图所示零件,其粗、精基准应如何选择(标有 符号的为加工面,其余为非加工面)?习题5-5图a)、b)、c)所示零件要求内外圆同轴,端面与孔轴线垂直,非加工面与加工面间尽可能保持壁厚均匀;习题5-5图d)所示零件毛坯孔已铸出,要求孔加工余量尽可能均匀。

习题5-5图解:按题目要求,粗、精基准选择如下图所示。

5-6为什么机械加工过程一般都要划分为若干阶段进行?答:机械加工过程一般要划分为粗加工阶段、半精加工阶段、精加工阶段和光整加工阶段。

其目的是保证零件加工质量,有利于及早发现毛坯缺陷并得到及时处理,有利于合理使用机床设备。

5-7 试简述按工序集中原则、工序分散原则组织工艺过程的工艺特征,各用于什么场合?5-8什么是加工余量、工序余量和总余量?答:加工余量——毛坯上留作加工用的材料层;工序余量——上道工序和本工序尺寸的差值;总余量——某一表面毛坯与零件设计尺寸之间的差值。

5-9 试分析影响工序余量的因素,为什么在计算本工序加工余量时必须考虑本工序装夹误差和上工序制造公差的影响?5-10习题5-10图所示尺寸链中(图中A0、B0、C0、D0是封闭环),哪些组成环是增环?那些组成环是减环?习题5-10图解:如图a),A0是封闭环,A1, A2, A4, A5, A7, A8是增环,其余均为减环。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五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五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一、产品的工艺性 是指所设计的产品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制
造、维修零件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从总体上衡量
二、零件的结构工艺性 所谓零件结构工艺性是指所设计的零件在满足使
用要求的前提下,制造、装配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从切削加工和装配过程上衡量
零件结构工艺性的实例分析
1. 保证能以高生产率加工 尽量采用平面、外圆柱表面、内圆柱表面等。
工步3:调头车小头外圆 二次走刀
工步4:倒角
第二次安装
工步5:车退刀槽
n
工序2 铣键槽 工步1:铣键槽 一次安装
1.6
0.8
工序3 磨外圆 工步1:磨大头外圆 一次安装
思考:若考虑铣键槽、磨大头外圆的安装,其工 艺过程设计将作何调整?
三、生产纲领与生产类型
1.生产纲领 生产纲领是指企业在计划期(通常为一年)内
走刀 …
工步1 工步2 … 工序1
工序2
工序3
工艺过程 …
每道工序里至少有一次安装(装夹)。
1. 工序 是指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台机床上(或一
个工作地点),对一个(或同时几个)工件所连续完 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
工人、工作地、工件、连续作业是构成工序的四 个要素,其中任一要素改变即构成新的工序。
性,广泛采用钳工修配
钳工修配
大批大量生产
全部有互换性,某些精度较高 的配合件用分组选配法
毛坯的制造方法 及加工余量
铸件用木模手工造型;锻 部分铸件用金属型;部分 铸件广泛采用金属型;锻件
件用自由锻。毛坯精度低, 锻件用模锻。毛坯精度中 广泛采用模锻。毛坯精度高,
加工余量大
等,加工余量中等
加工余量小
机床设备
第五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第5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

第5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
第五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
为了使零件的机械加工过程满足“优质、高效、 低消耗”的要求,首先要制订合理的零件机械加工工 艺规程,然后按照这一工艺规程对零件进行加工。
本章讨论的主要内容是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 基本原理和方法。
第一节 零件制造的工艺过程
一、生产过程 生产过程是指将原材料转变为成品的全过程。
用自由锻。毛坯精度低,加 件用模锻。毛坯精度中等, 型,锻件广泛采用模锻,以
工余量大。
加工余量中等。
及其他高生产率的毛坯制造
方法。毛坯精度高,加工余
量小。
机床设备 夹具 刀具与量具
通用机床。
采用部分通用机床、部分专 专用生产线、自动生产线、 用机床。数控机床、加工中 柔性制造生产线或数控机床。 心。
第二节 工艺规程的作用及设计步骤
2、工艺规程的作用
(1)它是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重要依据 (2)它是指导生产实施的技术文件 (3)它是新建和扩建工厂的基本资料
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用于生产前的生产准备、生产 中的生产指挥及生产后的检验。
第二节 工艺规程的作用及设计步骤
三、工艺规程设计的步骤 1. 了解被加工零件的功用及其性能要求,进行工艺审查
工序简图:用在机械加工工序卡中,表示该工 序定位基准面、夹紧位置、加工表面、工序尺寸及 公差、技术要求等内容的图形。
多用于大批大量或成批生产中比较重要的零件。
第二节 工艺规程的作用及设计步骤
二、制定工艺规程的原则和工艺规程的作用
1、制定工艺规程的总原则 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以最快的速度,最少的工作量和 最低的成本,安全可靠的加工出符合零件图纸要求的工件。 即遵循“优质、高效、低消耗”的三大原则。 总之,制定工艺规程时,既要注意技术上的先进性,以 保证产品质量,又要结合具体生产条件,选择经济上最合理 的方案,以保证较高的经济效益。

第五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ppt课件

第五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ppt课件
2.工序过程卡片 为每个工序所编制的卡片称为工序卡片。在每张工序卡片 上都绘有该工序的简图,注明本工序的定位基准、夹紧点、 各加工表面的工序尺寸、表面粗糙度和其它技术要求等, 并写明各工步的顺序和内容、使用的设备及工艺装备、切 削用量、时间定额等。工序卡片是指导操作工人进行生产 的文件。表5—2为工艺过程卡片的一种格式。
图5-5 应用基准重合原则选择精基准 a) 零件设计图 b) 以C平面作为定位基准 c) 以A平面作为定位基准
二、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
1.外圆表面的加工
1)粗车。 2)粗车→半精车。 3)粗车→半精车→粗磨。 4)粗车→半精车→粗磨→精磨。 5)粗车→半精车→粗磨→精磨→研半精车→精车→金刚车(细车)。
(三)毛坯的选用
零件毛坯的选材,是由零件的使用性能和结构等因素所决 定。毛坯制造的方式则决定于产品的生产纲领、零件材料、零 件的结构形状等要求。
毛坯选择的合理性,在于保证零件的质量要求和尽可能地 节约材料、降低成本。实践证明,材料消耗、工序数量、加工 时间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选的毛坯。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 应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如采用精密铸造、精 锻、粉末冶金、冷轧、冷挤压等先进工艺,以及异型钢材、工 程塑料等新材料,来制造高精度毛坯。这样不但可以节约原材 料,而且还可以减少劳动量,降低能源消耗,改善经济性。当 然,在具体选择毛坯时,要遵从产品的生产纲领,特别是企业 本身所具有的毛坯生产条件。在汽车零件生产社会化、专业化 的今天,最好通过厂际协作,委托专业化的毛坯制造厂提供毛 坯,这样才能达到保证毛坯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
第五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概述 机械加工路线的制定 工序具体内容的确定 工艺方案的经济性评价及降低加工成本的措施 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范例

《机械制造基础》第5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

《机械制造基础》第5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

河南科技大学教案首页课程名称机械制造基础任课教师邓效忠第五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计划学时14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定位基准和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原则,能够拟定工艺路线,会运用工艺尺寸链确定工序尺寸及其公差,使学生具有编制中等复杂零件加工工艺规程的能力。

重点:工件定位基准的选择;工序顺序的确定;工艺尺寸链及其应用。

难点:工艺尺寸链及其应用。

思考题:1.什么叫基准?基准分哪儿种?2.精、粗定位基准的选择原则各有哪些?如何分析这些原则之间出现的矛盾?3.零件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原则是什么?4.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时,为什么要划分加工阶段?5.切削加工顺序安排的原则是什么?6.什么叫工序集中?什么叫工序分散?各用于什么场合?7.什么叫工序余量?影响工序余量的因素是什么?8.什么叫尺寸链?它具有哪些特征?9.什么叫工艺规程?它有什么作用?10.如何确定尺寸链中的增环、减环和封闭环?第5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5.1 概述一、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其作用将产品或零部件的制造工艺过程的所有内容用图、表、文字的形式规定下来的工艺文件汇编称为工艺规程。

二、工艺规程设计所需的原始资料⑴零件图和产品整套装配图;⑵产品的生产纲领和生产类型;⑶产品的质量验收标准;⑷毛坯情况;⑸本厂的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⑹国内外生产技术发展情况。

三、工艺规程设计的步骤⑴零件的工艺性分析。

⑵确定毛坯。

⑶拟定工艺路线,选择定位基准。

⑷确定各工序的设备和工装。

⑸确定主要工序的生产技术要求和质量验收标准。

⑹确定各工序的余量,计算工序尺寸和公差。

⑺确定各工序的切削用量。

⑻确定工时定额。

⑼填写工艺卡。

5.2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一、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结构工艺性是指产品的结构是否满足优质、高产、低成本制造的一种性质。

零件结构工艺性举见教材表5-4。

二、确定毛坯三、定位基准的选择粗基准是指未经机械加工的定位基准,而精基准则是经过机械加工的定位基准。

1.粗基准的选择原则粗基准选择的主要目的是:保证非加工面与加工面的位置关系;保证各加工表面余量的合理分配。

第五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定

第五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定
教学目的:应初步理解和掌握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的原 则、步骤和方法,通过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具备编制中等复 杂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基本能力。
第一节 基础知识及术语
一、生产过程和工艺过程 生产过程 在机械产品制造中,将 原材料(或半成品)转变为成 品的全过程。
第一节 基础知识及术语
工艺过程 在生产过程中,毛坯的制造、零件的机械加工与热处理、 产品的装配等工作将直接改变生产对象的采用形状、尺寸、 相对位置和性质等,使其成为成品和半成品的过程。 主要内容 毛坯和零件成形——铸造、锻压、冲压、 毛坯和零件成形——铸造、锻压、冲压、焊接 、压制、烧结、 压制、烧结、 注塑、 注塑、压塑 … 机械加工——切削、磨削、 机械加工——切削、磨削、特种加工 材料改性与处理——热处理、电镀、转化膜、涂装、 材料改性与处理——热处理、电镀、转化膜、涂装、热喷涂 … 机械装配——把零件按一定的关系和要求连接在一起, 机械装配——把零件按一定的关系和要求连接在一起,组合成 部件和整台机械产品, 包括零件的固定、 连接、 调整、 平衡、 部件和整台机械产品 ,包括零件的固定、 连接、 调整、 平衡 、 检 验和试验等工作
第一节 基础知识及术语
获得尺寸精度的方法 试切法 试切—测量—调整—再试切,反复进行直到被加工 尺寸(工序尺寸)达到要求精度为止的加工方法。 调整法 在机床上先调整好刀具和工件在工序尺寸方向上的 相对位置,并在一批工件的加工过程中保持这个位置不变,以 保证工件工序尺寸精度的方法。 定尺寸刀具法 用刀具的相对尺寸来保证工件被加工部位工 序尺寸的方法。 主动测量法 在加工过程中,利用自动测量装置边加工边测 量加工尺寸,并将测量结果与要保证的工序尺寸比较后,或使 机床继续工作,或使机床停止工作的方法。 自动控制法 在加工过程中,利用测量装置或数控装置等自 动控制加工过程的加工方法。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件最新版第五章工艺规程设计第2节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件最新版第五章工艺规程设计第2节

第二节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工序分散特点: 1) 采用比较简单的机床和工艺装备调整容易 2) 对工人的技术要求低,或只需经过较短时间的训练 3) 生产准备工作量小 4) 容易变换产品 5) 设备数量多,工人数量多,生产面积大
在一般情况下单件小批生产只能工序集中,而大批大量生产则可以集中, 也可以分散。但根据目前情况及今后发展趋势来看一般多采用工序集中的原则 来组织生产。
图5-3 两种粗基面选择方案的对比
第二节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若零件上每个表面都要加工,则应该以加工余量最小的表面作为粗基面, 使这个表面在以后的加工中不会留下毛坯表面而造成废品。
图5-4 铸造或锻造毛坯轴套的定位基准选择
第二节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3)应该用毛坯制造中尺寸和位置比较可靠、平整光洁的表面作为粗基面, 使加工后各加工表面对各不加工表面的尺寸精度、位置精度更容易符合图样要 求。
4)选择加工方法还要考虑本厂(或本车间)的现有设备情况及技术条件,应 该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挖掘企业潜力,发挥工人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时虽有 该类设备,但因负荷的平衡问题,还得改用其他的加工方法。
第二节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3.加工阶段的划分
1)粗加工阶段 切除较大的加工余量,因此主要问题是如何获得高的生产率。
第二节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6.机床的选择
机床的选择首先取决于现有的生产条件,应根据确定的加工方法选择正 确的机床设备,机床设备选择得合理与否不但直接影响工件的加工质量,而且还 影响工件的加工效率和制造成本。
在确定了机床设备类型后,选择的尺寸规格应与工件的尺寸相适应,精度 等级应与本工序加工要求相适应,电动机功率应与本工序加工所需功率相适应, 机床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应与工件生产类型相适应。

第五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

第五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
工序是组成工艺过程的基本单元,也是制定生产 计划、进行经济核算的基本单元。工序又可细分为安 装、工位、工步、走刀等组成部分。
工 艺 过 程 组 成
工 艺 过 程 组 成
2)安装
工件加工前,使其在机床或夹具中相对刀具占 据正确位置并给予固定的过程,称为装夹。(装夹 包括定位和夹紧两过程)
安装是指工件通过一次装夹后所完成的那一部 分工序。
(1)产品装配图、零件图; (2)产品验收质量标准; (3)产品的年生产纲领; (4)毛坯材料与毛坯生产条件;
(5)制造厂的生产条件;
(6)工艺规程设计、工艺装备设计所用设计 手册和有关标准; (7)国内外先进制造技术资料等。
三、工艺规程的设计原则 (1)必须可靠保证零件图纸上所有技术要求的实现; (2)保证经济上的合理性:即要成本低,消耗要小; (3)保证良好的安全工作条件:尽量减轻工人的劳动 强度,保障生产安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4)要从本厂实际出发; (5)所制订的工艺规程随着实践的检验和工艺技术的 发展与设备的更新,应能不断地修订完善。
3)保证能以较高的生产率加工:
①被加工表面形状应尽量简单
图a所示键槽形状只能用生产率较低的键槽铣刀 加工,图b所示结构就能用生产率较高的三面刃铣刀 加工。
②尽量减少加工面积
图1所示两种气缸套零件,图b所示结构比图a所示 结构加工面积小,工艺性好。
图2所示箱体零件耳座结构,图b、图c所示结构 不但省料而且生产效率高,它的工艺性就优于图a所 示结构。
有工艺规程,对关键零件有详细 的工艺规程。
有详细的工艺规程。
小测验参考答案为: 1)B 2)B 3)B 4)C 5)B 6)A 7)C 8)B。
返回
5.2工艺规程的作用及设计步骤 一、工艺规程 1、 定义: 规定产品或零部件制造工艺过程和操作 方法等的工艺文件称为工艺规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科技大学教案首页课程名称机械制造基础任课教师邓效忠第五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计划学时14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定位基准和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原则,能够拟定工艺路线,会运用工艺尺寸链确定工序尺寸及其公差,使学生具有编制中等复杂零件加工工艺规程的能力。

重点:工件定位基准的选择;工序顺序的确定;工艺尺寸链及其应用。

难点:工艺尺寸链及其应用。

思考题:1.什么叫基准?基准分哪儿种?2.精、粗定位基准的选择原则各有哪些?如何分析这些原则之间出现的矛盾?3.零件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原则是什么?4.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时,为什么要划分加工阶段?5.切削加工顺序安排的原则是什么?6.什么叫工序集中?什么叫工序分散?各用于什么场合?7.什么叫工序余量?影响工序余量的因素是什么?8.什么叫尺寸链?它具有哪些特征?9.什么叫工艺规程?它有什么作用?10.如何确定尺寸链中的增环、减环和封闭环?第5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5.1 概述一、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其作用将产品或零部件的制造工艺过程的所有内容用图、表、文字的形式规定下来的工艺文件汇编称为工艺规程。

二、工艺规程设计所需的原始资料⑴零件图和产品整套装配图;⑵产品的生产纲领和生产类型;⑶产品的质量验收标准;⑷毛坯情况;⑸本厂的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⑹国内外生产技术发展情况。

三、工艺规程设计的步骤⑴零件的工艺性分析。

⑵确定毛坯。

⑶拟定工艺路线,选择定位基准。

⑷确定各工序的设备和工装。

⑸确定主要工序的生产技术要求和质量验收标准。

⑹确定各工序的余量,计算工序尺寸和公差。

⑺确定各工序的切削用量。

⑻确定工时定额。

⑼填写工艺卡。

5.2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一、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结构工艺性是指产品的结构是否满足优质、高产、低成本制造的一种性质。

零件结构工艺性举见教材表5-4。

二、确定毛坯三、定位基准的选择粗基准是指未经机械加工的定位基准,而精基准则是经过机械加工的定位基准。

1.粗基准的选择原则粗基准选择的主要目的是:保证非加工面与加工面的位置关系;保证各加工表面余量的合理分配。

因此,选择粗基准时应考虑下列一些问题:⑴余量分配原则粗基准的选择应保证工件各表面加工时余量足够或均匀的要求。

图5-2所示零件的毛坯大小头的余量分别为8mm、5mm,其同轴度误差为0~3mm,若以φ108mm大头外圆为粗基准,先车小头,此时当毛坯大小头同轴度误差大于2.5mm时,则小头的加工余量不足而导致废品;反之若以φ55mm小头为粗基准,先车大头,则可避免出现废品。

图5-2 粗基准选择应使加工余量足够再如图5-3所示车床床身加工中,导轨面是最重要的表面,不仅精度要求高,而且要求导轨面有均匀的金相组织和较高的耐磨性,因此希望加工时导轨面去除余量要小而且均匀。

因此应以导轨面为粗基准,先加工底面,然后在以底面为精基准加工导轨面。

这样就可以保证导轨面的加工余量均匀。

否则,若违背本条原则必将造成导轨余量的不均匀。

图5-3 床身加工中的粗基准选择⑵位置关系原则粗基准的选择应尽量保证最终零件上非加工表面与加工表面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要求。

当零件上有多个不加工表面时,应选择其中与加工表面有较高位置精度要求的不加工表面为粗基准。

如图5-4所示的铸件,外圆表面1为不加工表面,为保证孔加工后壁厚均匀,应采用外圆表面1作为粗基准。

图5-4 位置要求对粗基准选择的影响⑶便于工件装夹的原则选粗基准时,必须考虑定位准确,夹紧可靠以及夹具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等问题。

为了保证定位准确,夹紧可靠,要求选用的粗基准尽可能平整、光洁和有足够大的尺寸,不允许有锻造飞边、铸造浇、冒口或其它缺陷。

⑷ 粗基准一般不得重复使用的原则 在同一尺寸方向上的粗基准一般不应被重复使用。

这是因为毛坯的定位面一般都很粗糙,在两次装夹中重复使用同一粗基准,就会造成相当大的定位误差(有时可达几毫米)。

如图5-5a 所示的零件,其内孔、端面及3-7φmm 孔都需要加工,如果按图5-5b 、c 所示工艺方案,即第一道工序以30φmm 外圆为粗基准车端面、镗孔;第二道工序仍以30φmm 外圆为粗基准钻3-7φmm 孔,这样就可能使钻出的孔轴线与端面不垂直。

如果用图5-5b 、d 所示工艺方案就可以避免上述问题,其第二道工序是用第一道工序已经加工出来的内孔和端面作精基准,就较好的解决了图5-5b 、c 工艺方案产生的不垂直问题。

对粗基准不重复使用原则,注意不要滥用。

例如在图5-6a 所示的零件图中,第一道工序加工15φH7孔和端面时,用法兰台肩面和外形定位,第二道工序钻2-6φmm 孔的时候,除了用15φH7孔和端面作精基准定位外,仍需用外形粗基准来限制绕15φH7孔轴线的回转自由度。

此时,粗基准的重复使用并不影响两道工序加工面之间的位置精度要求,这时的粗基准重复使用是允许的。

上述选择粗基准的四条原则,每一条原则都只说明一个方面的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划线装夹有时可以兼顾这四条原则,而夹具装夹则不能同时兼顾,这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

a )零件图b )车端面及内孔c )重复使用钻3-7φmm 孔d )精基准定位钻3-7φmm 孔图5-5 粗基准不重复使用示例a)工件简图b)加工简图图5-6 粗基准重复使用举例2.精基准的选择原则选择精基准时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是保证零件设计的位置精度要求以及装夹准确、可靠、方便。

为此,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⑴基准重合原则;⑵基准统一原则;⑶互为基准原则;⑷自为基准原则;⑸便于装夹原则3.辅助精基准在工件上专门设置或加工出的定位基准,称为辅助精基准。

辅助精基准在零件的工作中并无用处,它仅仅是为了加工需要而设置的,例如轴类工件加工时用的中心孔,箱体工件的两个工艺孔。

四、工艺路线的拟定1.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1)首先根据被加工表面的质量要求,确定其最终精加工方法;然后再根据加工经济精度,依次确定前面工序或工步的加工方法。

2)确定加工方法时要考虑工件材料的性质。

3)选择加工方法时要考虑到生产类型。

4)选择加工方法时要考虑工件的结构特点和表面特点。

5)选择加工方法时要考虑工厂现有设备情况和技术条件。

2.表面加工路线的确定外圆、内孔和平面是构成零件的典型表面,占有构成零件表面的绝大部分。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针对这些表面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加工方案,熟悉这些表面的加工方案对编制工艺路线有很大指导意义。

表5-6、表5-7、表5-8分别列出了外圆表面、孔、平面的机械加工路线及其工艺特点。

(见教材)3.加工阶段的划分一般零件的加工常分三个加工阶段:粗加工阶段,半精加工阶段,精加工阶段。

有飞边、冒口等多余材料的毛坯可安排去皮加工阶段,表面质量要求较高的需要安排光整加工阶段。

粗加工阶段的主要任务有:切除大部分表面的大部分余量;为后续加工准备定位精基准。

粗加工阶段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率;半精加工阶段的任务是:完成非重要表面的终加工;为后续加工提供精度更高的定位基准。

因此,半精加工阶段需要兼顾生产率和加工精度两方面的问题;精加工阶段就是要完成零件的终加工,保证零件的设计精度要求。

加工精度是本阶段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光整加工阶段主要是为了得到更高的尺寸精度和更低的表面粗糙度,只从工件表面上切出极少的加工余量。

划分加工阶段的理由是:(1)易于保证加工质量。

(2)有利于及早发现毛坯缺陷,避免不必要的加工浪费。

(3)有助于合理使用设备。

(4)便于穿插热处理工序。

4.工序集中和工序分散工序集中是指在每道工序中安排有较多的加工内容,而多刀同时加工的集中称为工艺集中,多刀或多面依次加工的集中称为组织集中;而工序分散则相反。

工序集中的优点:⑴可减少装夹次数;⑵便于保证各加工表面之间的位置精度;⑶便于采用高生产率的机床;⑷有利于生产组织和管理;⑸减少了机床和工人,占用生产面积小。

工序集中存在的问题:⑴机床结构复杂,降低了机床的可靠性,调整维护都不方便;⑵采用工序集中,多表面同时加工时,切削力和切削热相互影响,对高质量表面加工不利;⑶采用工序集中,多刀同时加工时,切削力大,要求工件的刚性要好;⑷采用工序集中,多刀同时加工时,有时无法优化切削用量。

5.工序顺序的安排(1)切削加工工序的安排1)先粗后精;2)先主后次;3)基面先行;4)先面后孔。

(2)热处理工序的安排提高机械性能的热处理,一般安排在半精加工之后精加工之前;改善材料组织和切削加工性能的热处理,一般安排在毛坯制造之后粗加工开始之前;消除内应力的热处理,应安排在容易产生内应力的工序之后,如:毛坯制造之后,粗加工之后等。

实际安排时,还需要兼顾质量、成本和生产率等问题。

(3)辅助工序的安排1)检验工序安排中间检验:安排在粗加工阶段后进行;转出车间前,关键工序之前和之后进行;总检验(最终检验),零件加工完成后进行。

特种检验:检查工件材料内部质量(如:毛坯超声波探伤),安排在工艺过程的开始,粗加工前;检验工件表面质量(如:磁粉探伤、荧光检验),要放在所要求表面的精加工之后;动、静平衡试验、密封性试验,根据加工过程的需要进行安排;重量检验,安排在工艺过程最后进行。

2)其它工序如去毛刺工序;清洗工序。

五、加工余量和工序尺寸的确定1.加工余量的确定(1)加工余量的概念机械加工时,为保证零件加工质量,从某一表面上所切除的金属层厚度称为加工余量。

它有总余量和工序余量之分。

总余量等于毛坯尺寸与零件设计尺寸之差。

工序余量等于相邻两道工序的工序尺寸之差,如图5-7所示。

工序余量又有单边余量和双边余量之分。

对于平面等非对称表面,其加工余量一般为单边余量。

对于外表面(图5-7a):Z b=a–b对于内表面(图5-7b):Z b=b–a式中Z b——本道工序的工序余量;b——本道工序的基本尺寸;a——上道工序的基本尺寸。

内、外圆柱面等回转体表面的加工余量为双边余量。

对于外圆面(图5-7c):2Z b=d a–d b对于内圆面(图5-7d):2Z b=d b–d a式中2Z b——直径上的加工余量;d b ——本工序加工表面的直径;d a ——上工序加工表面的直径。

图5-7 加工余量总加工余量与工序余量的关系为: Z 0=∑=n i i Z1由于工序尺寸在加工时有偏差,实际切除的余量值也必然是变化的。

故加工余量有基本(或公称)余量Z 、最大余量Z max 和最小余量Z min 之分。

对于图5-8所示的被包容面:Z=L a –L b ;Z min =L amin –L bmax ;Z max =L amax –L bmin 。

图5-8 加工余量及其公差 式中 L a ——上工序基本尺寸;L b ——本工序基本尺寸;L amax 、L amin ——上工序最大、最小尺寸;L bmax 、L bmin ——本工序最大、最小尺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