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亚里士多德哲学研究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亚里士多德哲学研究方式
作为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并非是现代意义上只在某个领域进行思考与研究的哲学家,他研究的范围涉及众多主题,建立了无所不包的思想体系。
在哲学领域里,他第一个明确地规定了哲学研究的对象与主题,即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后人则称之为“形而上学”。
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开始使用哲学的研究方式提出了哲学的研究问题,并且尝试性地给出了自己的解答,正是这种独特的哲学研究方式影响了后继的很多哲学家。
一、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主题
宗教与神话是人类最初的文化形态,哲学则产生于宗教与神话的世界观之中。
希腊是人类哲学的发源地,希腊哲学产生于对自然的思考,这是因为神话世界观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好奇。
在静观、辩证、演绎、理智与实践等特点交织中,希腊哲学不断呈现圆圈式发展。
正如《形而上学》开篇第一句:“求知是人类的本性”,[1](980a)当希腊人不满足于神话世界观之后,开始对自然万物进行思考,“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与星的运行以及宇宙的创生,作成说明……他们探索哲理只是为想脱出愚蠢,显然,他们为求知而从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的目的。
”[2](982b15)早期自然哲学家围绕一和多、变和不变这两条线索对宇宙起源和万物本原进行思考。
伊奥尼亚学派认为本原是变化的一,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不变的多,爱利亚学派认为本原为是者,是者是不变的一,元素论者则认为本原是变化的多。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总结了前人的思想,提出了四因说,并对前人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发现他们并未真正地解决哲学的主要问题。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明确地提出哲学主题是“作为是的是”,“有一门研究是者自身以及出于它的本性的属性的科学,”[3](1003a20)并认为只有第一哲学才研究“是者”自身和本质属性。
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研究方式
(一)严谨的哲学态度
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深受柏拉图的影响,但是他在求知欲望下,也试图超越老师,解决柏拉图学派所遇到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毕生致力于追求真理,促进知识的活动。
他对于前人不留情面地进行了批判,其中对于柏拉图的理念论的批判更是进行了系统的批判。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对于自然真理的探索,正不容易,但也可以说并不困难。
世人固未尝有直入真理之堂奥,然人各有所见,迨集思广益,常能得其旨归,个别的微旨,似若有裨而终嫌渺小,或且茫然若失,但既久既众而验之,自古迄今,智慧之累积可也正不少了。
”然而,“迷难本起于两类,也许现在的迷难,其咎不在事例而正在我们自己。
”[4](993b30)因为以前的哲学家们并未自觉地从“四因”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忽视或忘记前人在研究上所做的贡献,相反,“我们从若干思想家承袭了某些观念,而这些观念的出现却又得依靠前一辈思想家。
”
亚里士多德严谨的哲学态度不仅仅体现在他对待前人的思想上,还体现在他自己研究活动中。
在《形而上学》文本中,明显地可以感受亚里士多德犹如记日记一般,把自己所感到的迷惑与不接毫无保留地显现出来,对于一个问题,他并非直接地给出答案,而是对问题本身再进行思考,而这种思考却又具有十分强烈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他认为只有神才具有最大限度地知道存在的奥秘,而人的哲学思考只是走在途中而已,永远不能到达终点。
因此,在整个文本中,有些地方会显得犹豫不决,有些地方会显得自相矛盾,有些地方会显得混乱不整。
而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比常人更深入地、更全面地思考,在于他的严谨的哲学态度。
(二)明晰的问题意识
亚里士多德认为进行哲学研究须先讨论哲学研究的问题或主题,因为“凡愿解惑的人宜先好好地怀疑;由怀疑而发为思考,这引向问题的解答……但思想的困难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5](995a25)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提出哲学应该研究的十多个问题,而这些问题本身又是值得探个究竟的,在整个卷三中,亚里士多德逐一分析了这十多个问题,在这种问题意识的指导下,他对前人以及其老师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了批判,力图克服柏拉图轻视感觉经验、不注重研究运动变化的倾向,这正如其格言所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他认为前人并未真正地解决“作为是的是”这一哲学主题,有些哲学家从质料出发揭示事物存在的原因,但并未能揭示事物变化的原因,有些哲学家则赋予质料能动性,有些哲学家如恩培多克勒则提出爱与斗,柏拉图则以理念论来回答,然而实质上这使得形式可以独立于事物而自存,这是亚里士多德反对的。
亚里士多德对于这些疑难本身以及产生的原因进行思考,发现前人并未自觉从四因方面来看待哲学主题,尤其是目的因。
亚里士多德认为形而上学作为研究“作为是的是”的一门学问,所要寻求的就是最终的本原和最高的原因。
(三)严密的逻辑方式
在明确了哲学主题之后,亚里士多德采取了分析与综合的逻辑方式回答了哲学问题。
一方面,亚里士多德分析了哲学主题,并进而解析出很多子问题,并且对这些子问题再逐一分析解决。
在卷五中,亚里士多德逐一对某些词语的日常用法进行了分析,并且认为一
个词的意义在于它的用法,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分析,以澄清它们的意义,犹如现代分析哲学所作的工作一般。
在卷七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的首要意义是“是什么”,但是由于语言的普遍性,对于个体事物的“是什么”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可能成为普遍的东西,因此,应该是“这一个”,实体始终应该是个体。
但是只有种和属才有定义,个别的可感觉实体即使有其“是什么”,也是不能定义的。
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通过综合子问题,指出实体是内在形式,形式和质料在一起则成为综合实体。
前者可以看做逻辑意义上的实体,即定义表达的形式,而后者则是经验意义上的实体,即在现实世界运动的事物。
经验世界的综合实体是由形式与质料,现实和潜能共同构成的。
由于其中成分的多少,具体实体又被分成不同等级,由此构成三类实体的世界等级,即世界中的个体、天体以及神。
三、亚里士多德哲学研究方式的深远意义
(一)对哲学自身的深远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态度、问题意识以及逻辑方法深远地影响了后世哲学家的研究方式。
近代哲学十分明显地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研究方式,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恰如亚里士多德对于前人的哲学态度以及问题意识,笛卡尔在《谈谈方法》第二部分写道:“我们所听信的大都是成规惯例,并不是什么确切的知识;有多数人赞成并不能证明就是什么深奥的真理,因为那种真理多半是一个人发现的,不是众人发现的。
”[6](P14)正是在这种研究方式下,笛卡尔以“我思故我在”促进了哲学的发展。
斯宾诺莎则在艰苦的情况下践行了哲学家应有的素质,为知识而求知识,凸显了哲学是自由神圣的事业。
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对于存在问题本身的重视,这种问题意识恰恰是反映了对于哲学本身的态度,虽然运用现象学方法,实际上离不开对于问题自身的分析与综合的研究方式。
(二)对其他学科的深远影响
逻辑学、语言学、物理学、伦理学等其他学科深受亚里士多德研究方式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对系词“是”的逻辑功能做了深入分析,揭示“是”具有判断的联结词、指称主词自身以及表示被定义的概念与定义的等同等功能;在物理学方面提出“自然”的概念,提出三本原说、四因说等;在伦理学方面德性伦理学以及他对善的研究方式深深影响到伦理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4][5]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59年12月第一版
[6]笛卡尔:《谈谈方法》,商务印书馆,2000年1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