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料结构剖析讲解
颜料与染料的结构与特性

颜料与染料的结构与特性颜料和染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它们在绘画、印刷、纺织等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颜料和染料的结构与特性,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应用和原理。
一、颜料的结构与特性颜料是一种非常细小的颗粒状物质,具有高度的色彩稳定性和不溶于溶剂的特性。
颜料的结构通常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色素和载体。
1. 色素色素是颜料的关键成分,它决定了颜料的颜色。
色素可以分为有机色素和无机色素两种。
有机色素是由碳、氢、氧、氮等元素组成的复杂有机化合物。
它们具有鲜艳的颜色,如红色、黄色、蓝色等。
有机色素通常具有良好的耐光性和耐候性,适用于户外环境。
无机色素是由金属离子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它们的颜色通常较暗,如黑色、棕色、灰色等。
无机色素具有较好的耐热性和耐碱性,在高温和强酸碱环境下仍能保持稳定。
2. 载体载体是颜料中起到固定色素颗粒的作用。
它可以是无机物质,如二氧化钛、碳酸钙等,也可以是有机物质,如树脂、聚合物等。
载体的选择取决于颜料的应用需求。
载体不仅可以固定色素颗粒,还可以调节颜料的粘度和流动性,以便于使用。
此外,载体还能提供颜料的附着力和防腐性,延长颜料的使用寿命。
二、染料的结构与特性与颜料相比,染料具有更好的溶解性和渗透性,能够渗透到物质的内部并与其发生化学反应。
染料的结构和特性与颜料有所不同。
1. 染料分子结构染料分子通常由色基和辅基组成。
色基是染料分子中负责吸收光线的部分,决定了染料的颜色。
辅基则是提供染料分子溶解性和反应性的部分。
染料的颜色取决于色基的结构和共轭体系的存在。
共轭体系是指染料分子中存在连续的π电子云,能够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线。
不同的共轭体系会导致不同的颜色,如苯环、吡啶环等。
2. 染料的特性染料具有较好的溶解性和渗透性,能够迅速渗透到纤维或材料的内部,并与其发生化学反应。
染料与物质之间的结合通常是通过氢键、离子键、范德华力等相互作用实现的。
染料分子与纤维分子之间的结合强度决定了染料的牢度。
活性染料结构资料

活性染料结构资料活性染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染料,具有良好的色泽和光河性能,广泛应用于纺织、皮革、塑料等行业。
活性染料的结构具有一定的特点,本文将对活性染料的结构进行详细描述。
活性染料的结构主要由色基和活性基组成。
色基是染料分子中决定染色性质的部分,活性基则是染料分子中具有反应性的部分。
色基和活性基之间通过共轭作用进行相互作用,形成了活性染料特有的结构。
色基是活性染料结构中的关键部分,决定了染料分子的色泽特性。
色基通常由苯环、噻吩环、吲哚环等构成,其中苯环是最常见的色基。
苯环通过氢键或共轭作用与其他环相连,形成了活性染料分子的芳香环结构。
活性染料的芳香环结构决定了其具有的浓艳、鲜亮的颜色。
活性基是活性染料结构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活性基通常是一些具有反应性的官能团,可以与纤维材料发生化学反应。
常见的活性基有氨基、羟基、乙酰胺基等。
这些活性基可以与纤维中的氨基、羟基等官能团进行共价结合,从而实现染料分子与纤维的牢固结合。
活性染料的活性基决定了它可以与纤维材料进行很好的反应,提高了染料的牢固度和耐久性。
除了色基和活性基,活性染料结构中还存在一些其他的功能基团。
这些功能基团可以通过氢键、离子键、范德华力等相互作用与色基、活性基等部分相连。
这些功能基团可以进一步调节活性染料的染色性能,使其能够适应不同纤维材料的染色需求。
总结起来,活性染料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色基、活性基和功能基团。
这些部分通过共轭作用、共价键和非共价键等相互作用进行连接,形成了活性染料特有的结构。
活性染料的结构决定了其具有良好的染色性能和颜色鲜艳的特点,使其成为纺织、皮革、塑料等行业的重要染料。
染料的颜色与结构及功能染料简介解读

第 1 章染料的颜色与结构及功能染料简介学习目标 :①以量子概念,,分子激发理论阐述染料对光的选择吸收的原因。
②掌握染料颜色与染料分子结构的关系以及外界因素的影响。
③理解功能染料的概念,并熟悉荧光染料、夜光染料及变色染料的颜色产生机理。
④了解荧光染料、夜光染料及变色染料在纺织染整方面的应用,思考染料发展方向。
导言:早在 19 世纪 60 年代 W.H.Perkin 发明合成染料以后,人们对染料的颜色和结构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各种理论。
量子力学的发展使人们对物质的结构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突破,此后人们开始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来对染料的颜色和结构的关系进行研究。
在早期的颜色理论中,发色团及助色团理论的影响很大。
染料的颜色除了与染料本身结构有关外,还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功能染料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荧光染料、夜光染料及变色染料在纺织染整方面的应用也得到很重要的发展。
1.1 光与色颜色是光线刺激了眼睛而在大脑中反映出来的一种主观感受。
它需要考虑到物理学和生理学两方面的因素。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很早以前,麦克斯韦就提出了光具有电磁波的特性。
它由相互垂直的电场和磁场组成,其振幅以波动方式分别随时间和距离而变化。
1905 年,普朗克和爱因斯坦建立了一种与电磁辐射模型显然不同的微粒子理论。
这种理论把光看成是一束不连续的能量微粒或光子流,但它按麦克斯韦波动理论的波阵面速度传播。
现在我们知道,光既是一种波又是一种微粒,它具有波粒二象性。
光是一种电磁波,波长不同的光会使光的性质不同,从而引起不同的色觉。
波长为400nm-800nm的光按适当比例的混合后,照射到眼睛的视网膜上呈现的是白色。
使一束这样的混合光通过一个适当的棱镜或光栅,我们会看到连续的有色光谱,其色调主要以此为红、橙、黄、绿、蓝和紫。
这些有色光的波长从红到紫以依次递减。
因此,低能量的光子产生红色的感觉,高能量的光子产生紫色的感觉。
《染料化学全》课件

染料合成
1
染料合成的方法
概述了化学合成染料的不同方法,包括缩合、取代和还原等反应,以及它们的优 缺点。
2
染料合成的机理
解释了染料合成反应的机理,例如染料的形成和色团的引入过程。
3
数种常见染料的合成
以几种常见染料为例,详细说明了它们的合成方法和关键步骤。
染料的应用
织物染色
介绍了在纺织业中使用染料进行织物着色的过程和 方法。
纤维染色
讨论了染料在纤维制造过程中的应用,以及不同纤 维材料的染色特点。
皮毛染色
探讨了在皮革和皮毛制品行业中使用染料进行染色 的技术和挑战。
食品染色
介绍了食品工业中使用染料进行食品着色的目的、 方法和安全性考虑。
染料的评价与控制
染料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前景
探讨了染料化学在纺织、食品和印刷行业等领 域中的应用和创新前景。
1 染色完成度的评价
解释了评价染色完成度的 指标,包括色牢度、均匀 度和亮度等。
2 染料的快度评价
讨论了染料在使用和洗涤 过程中的快度性能评价, 以确保染料的持久效果。
3 染料的环保控制
介绍了染料在生产和使用 中的环境影响和控制方法, 以实现可持续发究方向,包括新型染 料合成和环保染料技术的发展。
染料的应用
讨论了染料在不同行业中的广泛应用,包括纺织、纤维、皮毛、食品和印刷等领域。
染料的结构与性质
1 染料分子的结构
解释了染料分子的基本结 构,包括色团和辅基,以 及它们对染料颜色和性质 的影响。
2 染料的光谱特性
讨论了染料在可见光谱范 围内的吸收、反射和透过 性质,以及它们与颜色的 关系。
染料木素结构

染料木素结构
染料木素是一种常见的天然染料,其结构是由苯环和吡喃环组成的。
具体来说,染料木素的结构中有一个苯环部分和一个苯并呋喃环(也称为吡喃环)。
苯环部分由六个碳原子和六个氢原子组成,呈环状结构。
吡喃环由一个含有五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的环状结构组成,氧原子连接在碳原子上。
这两个环通过共用两个碳原子相连,形成了染料木素的结构。
整体上看,染料木素的结构类似于一个苯环上连接了一个苯并呋喃环的结构。
这种结构赋予了染料木素独特的颜色和染色特性。
染料木素是一种具有艳丽的红色、紫色或蓝色的天然染料,常用于织物、纸张和食品等材料的染色过程中。
它具有良好的抗光、抗水和耐久性的特点,使得其染色效果持久而鲜艳。
同时,染料木素也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被认为具有抗氧化、抗菌和抗癌等药理活性。
经典尼罗红染料结构-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经典尼罗红染料结构-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尼罗红染料作为一种经典的染料化合物,在染料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性质而备受关注。
本文将主要探讨尼罗红染料的结构以及其与性质的关系,并探讨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尼罗红染料最早是在19世纪由英国化学家威廉·亨利·佩雷金斯发现的。
它是一种红色的有机染料,可以用于染料工业、纺织品染色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
尼罗红染料的分子结构中含有多个芳香环和苯胺基团,这些基团赋予了它良好的染色性能和溶解性。
尼罗红染料的化学结构是由苯胺基团与邻苯二甲酸酐基团通过偶联反应形成。
它的分子式为C20H12N4Na2O7,分子量为446.32 g/mol。
尼罗红染料的主要吸收峰位于可见光区域,波长为约530 nm,使其呈现出鲜艳的红色。
此外,尼罗红染料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光谱响应,使其成为许多领域中的理想选择。
尼罗红染料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通过与蛋白质结合或作为细胞示踪剂来发挥其荧光特性。
由于其在近红外区域具有较高的荧光强度和穿透能力,使其成为生物显像和生物传感器的理想荧光探针。
此外,尼罗红染料还被广泛应用于组织染色、癌症治疗和药物递送等领域。
综上所述,尼罗红染料以其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性质在染料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尼罗红染料的历史背景、化学结构、应用领域以及尼罗红染料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对尼罗红染料的进一步了解,有助于推动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对经典尼罗红染料的结构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探讨。
文章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尼罗红染料进行概述,介绍其历史背景及应用领域,并说明本文的目的。
接着,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首先介绍尼罗红染料的历史背景,包括其发现和早期应用的情况。
然后,我们将详细讨论尼罗红染料的化学结构,包括它的分子组成、原子结构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化学与染料探索染料的化学结构和应用场景

化学与染料探索染料的化学结构和应用场景染料是一种可以给物体着色的化合物,其在纺织、印刷、油漆、制造化妆品等领域中广泛应用。
染料的化学结构决定了其颜色和特性,而其应用场景则体现了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功能和重要性。
本文将从化学结构和应用场景两个方面探索染料的特性和广泛应用。
一、染料的化学结构染料的化学结构多种多样,但大多属于有机化合物。
它们通常包含染料色团,也就是吸收特定波长的光使物体呈现颜色的部分。
染料色团可以是芳香族化合物、杂环化合物或共轭体系。
它们具有广泛的π-电子体系,能够吸收可见光,而不吸收其他波长的光线,从而呈现出特定的颜色。
染料的分子结构还包括不同的功能基团,这些基团与物体相互作用,使染料能够附着在物体表面并保持其颜色。
例如,极性染料通常含有与物质表面相互作用的极性基团,如羟基、酰基等。
而非极性染料则包含一些疏水基团,使其能够与非极性物质相互作用。
染料的化学结构决定了其颜色的种类和色谱特性。
通过合理设计和合成染料分子,可以实现对颜色的调控和改变。
这为染料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染料的应用场景1. 纺织行业染料在纺织行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选择具有不同化学结构的染料,可以实现对纺织品的不同颜色和效果的染色。
染料在这里发挥作用的机理主要是染料与纤维之间的物理吸附或化学反应。
这种染色方式既可以在纤维表面上染色,也可以在纤维内部进行染色。
2. 印刷行业染料在印刷行业中广泛应用于油墨和颜料的制备。
具有不同颜色和光谱特性的染料可用于印刷不同的图案和色彩效果。
染料进一步加工成颜料后,可以应用于丝网印刷、平版印刷和凹版印刷等不同的印刷工艺中。
3. 油漆和涂料工业染料在油漆和涂料工业中用于为涂层提供颜色。
通过在油漆中加入不同颜色的染料,可以实现对涂层的调色。
由于染料具有很高的溶解性和可稳定性,其可以均匀分散在油漆中,从而使涂料呈现出所需的颜色。
4. 化妆品行业化妆品中的染料在着色化妆品产品中起到重要作用。
合成染料的结构和性能

2.皂洗牢度
指染色织物在规定条件下于肥皂液中皂洗后 褪色的程度,包括原样褪色及白布沾色两项。
原样褪色是印染织物皂洗前后褪色情况。 白布沾色是将白布与已染物缝叠在一起,经皂
洗后,因已染物褪色而使白布沾色的情况。
皂洗牢度与染料的化学结构和染料与纤维 的结合状态有关。除此之外,皂洗牢度还 与染料浓度、染色工艺、皂洗条件等有关。
•偶氮染料 结构特征:含有 —N=N— 基团
NaO3S
NN
OH
酸性橙
合成染料的结构和性能
二、蒽醌染料
染料分子中含有蒽醌结构者都称为蒽醌染料。
O
OH
OH
O
茜素
合成染料的结构和性能
三、靛属染料 O
结构特征:含有 ( C C
O
C C
N H
H N C C
O
C C ) 共轭基团
O
靛蓝
合成染料的结构和性能
精细化工生产技术
合成染料的结构和性能
一、偶氮染料 二、蒽醌染料 三、靛属染料 四、酞菁染料 五、碳鎓离子染料
合成染料的结构和性能
一、偶氮染料
染料分子中含有—N=N— ,并以此作为主要发色基团的染料称为偶氮 染料。 酸性偶氮染料:偶氮染料中引入酸性基团,如磺酸基。 分散性偶氮染料:用于聚酯纤维染色。 阳离子偶氮染料:用于丙烯腈系列纤维染色。
染色牢度是衡量染色成品的重要质量指标之一。染色牢 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化学结构。此外,染料在纤维 上的物理状态、分散程度、染料与纤维的结合情况、染 色方法和工艺条件等也有很大影响。
1.日晒牢度
在日光作用下,染料吸收光能,分子处于激化态而变得 极不稳定,容易产生某些化学反应,使染料分解褪色, 导致染色织物经日晒后产生较大的褪色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H2
0.65 0.78
2).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影响(极性大小的影响)
如上例,随着C链的增长,极性减小。
再如:
COOH 草酸
COOH
COOH CH2 丙二酸 COOH
COOH CH2 丁二酸 CH2
COOH
都带有相同的极性基团COOH,但CH2个数不同,草酸的极性最大,
Rf最小。
表二:二羧酸RM值与C原子个数的关系
0.37 0.37
IV H3CO
SO3H NH 2
0.37
0.25
HO 3S
Ⅰ Ⅱ Ⅲ Ⅳ分别为异构体在 邻位有SO3H 存在,因空间障碍,使得 –NH2不易与展 开剂中的H2O形成氢键,故Rf大;Ⅲ比Ⅰ 多一个O,可能也形成氢键,所以Ⅲ的Rf 比Ⅰ小。
ⅠⅡⅢⅣ
正丙 醇∶5%NaHCO3 =2∶1)
RM=
lg(
1 Rf
-1)
RM
Ⅰ
Ⅱ
展开剂 Ⅰ.丙醇∶氨水(8∶2) Ⅱ.丙醇∶氨水(6∶4
C原子个数
成线性关系的还只限于局限于结构较简单的化合物,对染料的 复杂结构则比较复杂。
关于极性的例子 碱性 正丙醇∶ 氨水(2∶1 )
NH2 0.90
酸性 正丁醇∶2.5摩尔/升
HCl=4∶1) 0.69
NH2 0.59
Synthetic Dyes 1977
第一章 导论
1.染料剖析与染料工业发展史 (1).天然物结构剖析 苜蓿做为蕃茄的绿肥。可获高产 但并不是N,P,K等的做用 酒精溶解——有机溶剂萃取——元素分析—
—分子式定为CH3(CH2)28CH2OH 一克可用于1500亩地。
•(2)第一个天然染料 品红 1856年剖析,1859年就建 厂生产 结构如下:
1.对展开剂的要求 a.纯度
如氯仿(药用的氯仿中常含有2%的乙醇作稳定剂)药用酒精常 含有含量75%
一般要求化学纯
如 丁醇∶ DMF∶ 水=11∶ 3∶ 11,刚好是一个互溶体。 b.所用的展开剂与被分离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如:吡啶就比较活泼,容易与二氯三嗪生成络合物,这会使活性染 料分成几个点。
c.使用过程中变化要小(主要是挥发性),时间长了比例就变 了,如:丙酮∶ 丁醇中丙酮易挥发。 d.毒性要小,易从色层纸上除去,成本要低。
OO
OCH3
黄曲霉素B1(致癌)有蓝紫荧光。
硝基化合物
能消灭荧光,(在紫外灯下是棕黑色 的点)
3.高锰酸钾氧化法(用1%的高锰酸钾溶液,2%Na2CO3或0.3N H2SO4酸,只适用于薄层色谱)适用于糖类,醇类。 结果是红颜色的底上有黄色的点,(高锰酸钾消耗后红色褪去)
4.指示剂法 酸碱物质都可用指示剂 例:溴甲酸绿 PH=3.8~5.4 由 黄 蓝
(一般0.03%溴甲酸绿的乙醇或甲醇溶液,再加几滴稀NaOH,以 保持指示剂为蓝色,用后得到蓝纸黄斑点)。 用时应把展开剂赶净,房间内算起不能有。
Ⅱ丙氨酸
0.32
0.10
c.展开集中组分的沸点低,易挥发的影响
25℃ 有机相∶水相
593∶3 0.05 0.10
2)滤纸的影响 纸的本身结构紧密,含水分就较少,上升的速度慢 纸的本身结构松散,含水分就较多,上升的速度快
3)起始线和展开剂表面的距离 距离大,移动相少。
4)层析缸内展开剂蒸汽饱和度 不饱和时,上移的展开剂就挥发,就降低了展开的速度。
一 纸色谱
溶剂前沿
斑点的直径2~3毫米
起始线(2~3mm)
样点与样点间 距1.5厘米
纸色谱的基本原理——分配色谱 固定相——吸附在滤纸上的水 移动相——展开剂 样品在水和展开剂中的溶解度不同,故分配不同而达到分离。 试教:碘从水中萃取到CCl4中去。
分配系数K——物质在两相中的浓度的比值,K与温度压力有关。
定: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核磁 共振波谱,质谱和色谱等。
3.文献查阅 4.元素定量分析 5.官能团定量分析 6.结构降解 7.降解产物的分离和鉴定 8.合成验证
第二章 色谱
1.色谱的由来 色谱这一术语是跟据“Chromatography”一词反译而来由 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Tsvet)于1930年首创 第二章.色谱的分类 1.按分离的原理分类: 1.1.吸附色谱 1.2.分配色谱 1.3.离子交换色谱 1.4.凝胶色谱 1.5.亲和色谱 2.按两相的物态分类 2.1.液相色谱法 2.2.气相色谱法
COOH NH2
0.61
SO3H HO3S
NH2 0.25
SO3H
0.46 0.41
0.18
3)氢键的影响
被分离的物质与固定相或移动相形成氢键,对Rf的影响较大。
例:
正丙醇∶ 氨水 丁醇∶HCl
I
H3C
NH 2
0.68
0.52
II H3C
HO 3S
III H3CO
SO3H NH 2
NH 2
0.45 0.62
4)溶剂性质的影响 同一个化合物在不同的展开剂中的Rf值是不同的。 表:对氨基苯甲酸的分离,斑点的数不同,有的得一个斑点,有的 得两个斑点,因为展开剂丁醇∶25%HCl∶水(100∶15∶2)中的 HCl可能与-NH2形成盐酸盐,另外化合物可能形成内盐。 总之,得到两个斑点不一定不是一种物质。 要鉴定一个物质是不是单一的,不能用一种展开剂就能定论,一般 应用碱性、酸性、中性展开剂试验。
丁醇∶醋酸∶水
H2N
SO3H (4∶1∶5)
0.26
H
HO 3S
N
0.75
NH 2
HO 3S HO 3S
0.32
H N
0.72
苯基化后极性减小,Rf增大。
丁醇∶吡啶∶水 (3∶1∶1) 0.44 0.71
0.46 0.69
5)滤纸对染料的吸附性的影响 综合举例: 氨基萘磺酸的异构体1~2,1~3,1~4,1~5,1~6
直接性很高的染料 丁醇∶吡啶∶水=0.5 ∶1 ∶1
活性染料(可指活性的与水解的分开) 丁醇∶DMF ∶水=11 ∶3 ∶1 丁醇∶DMF ∶水∶醋酸=10 ∶3 ∶11 ∶2 所用的大多为伯醇,易与纤维生成氢键,这样就与被分离物质发 生竞争,使被分离物就较少的与纤维结合。
五.展开斑点的特异形状 1.拖尾:可能试样溶解的不好,太浓,分配系数不同; 2.紧跟前沿:在展开剂中的溶解度太大; 3.重叠:含无机盐太多,如Sn+4、Na+、Cl-太多; 4.与标准样位置不一致:点样的介质是否相同,如:游离芳胺与 其盐酸盐就不一样。
CHCOOH
0.27
NH2
0.31
展开剂中各物质互溶性在温度变化中,变化不大,但被分离物 质在温度变化下,在展开剂中的溶解度有些变化。
b. 展开剂中各物质的互溶性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较大 展开剂:三甲基吡啶用水饱和。
10~15℃
20℃
有机相∶水相 有机相∶水
417∶78
549∶34
Ⅰ甘氨酸
0.25
0.06
六..显色方法
许多中间体是无色的,需要显色
注意事项:
1.斑点物质在显色剂中溶解度要小;
如:
NH2 用
OH
与其偶合生产染料。
HO 3S
SO3H 用
NH 2
OH
+乙醇或+水+NaOH
OH
的水溶液在 HO3S
显色时
SO3H 生成物的水 溶性较大,
NH2 就溶解了。
1.碘蒸汽熏:几乎与所有的有机物生成黄色或棕色的斑点,但不是 发生化学反应,一旦离开碘蒸汽,斑点就消失,纸色层与薄层色谱 都可用。 或用1%乙醇或0.5%氯仿的碘溶液。
介绍常用的展开剂 胺类化合物(芳胺)
S1正丁醇∶ 醋酸∶ 水=4∶ 1∶ 5(上层)万能展开剂 S2丁醇∶ 浓盐酸(或2.5N HCl)=4∶ 1l S3丁醇∶ 己醇∶ 水=2∶ 1∶ 1 S4正丙醇∶ 氨水(浓)=2∶ 1 S5正丙醇∶ 5%NaHCO3 水溶液=2 ∶1
(把析出的NaHCO3 过滤掉)
CH2O K=
=
Cia
CCCl4
Cib
C
浓度
i
某物质
a,b
两种溶剂
把K应用到纸色谱中
Cia KSI=
Cib
CS1固 =
CS1移
KS2=
CS2固 CS2移
S1,S2为要分离的 两种物质
因此,要分离两种物质时,两物质的K值必须有差别才行。
二.比移植(Rf)及其应用
b a
a Rf=
b
因此Rf是<1,在0~1之间,对 于要分离的物质的Rf,最理想的 是0.5~0.85
Rf 0.2
0.4 0.6 0.8
12 13 14 15 16 17
0.8 Rf 0.6
偶极矩
0.4
0.2
2.影响比移值(Rf)重复性的因素 1)温度的影响
a. 温度变化后,样品在两相中的溶解度是否变化。
例:
CH2COOH
正丁醇∶甲酸∶水=15∶3∶2
20℃
40~43℃
NH2
0.43
0.41
H3C
2.怎样选展开剂 A选用的展开剂的极性与被分离的物质的极性不要相差太大。
在多元体系中 丁醇∶ DMF∶ 水=11∶ 3∶ 11 丁醇∶ 吡啶∶ 水=1∶ 1.3∶ 1 丁醇∶ 醋酸∶ 水=4∶ 1∶ 5 丁醇与水是不互溶的,中间物质的作用 ①与丁醇与水不互溶,
②调节PH值,③阻止纸与分离物质的相互吸引。
2∶1∶1
4∶1
2∶1
HO 3S
对 NH2 间
0.22 0.29
邻 0.41
0.16 0.16 0.35
0.47 0.53 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