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脉诊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正常高值血压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正常高值血压的研究进展正常高值血压,是指收缩压在120-139mmHg,舒张压在80-89mmHg之间,是一种介于正常血压和高血压之间的状态。
虽然正常高值血压并不被视为高血压,但是一些研究表明,正常高值血压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传统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重视平衡和调节,对正常高值血压的治疗也有独特的方法和理论。
本文将介绍中医治疗正常高值血压的研究进展。
目前,中医治疗正常高值血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药治疗和针灸治疗两大方面。
在中药治疗中,一些中医学者认为,正常高值血压与肝气郁结、脾胃失调等因素有关,因此可以运用活血化瘀、疏肝解郁、健脾和胃等方法来治疗。
香附、柴胡、丹参、桃仁等药物常常被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一些研究表明,这些药物可以改善血液循环,调节血压,缓解心脏负担,并且具有较好的疗效。
针灸治疗也是中医治疗正常高值血压的重要手段之一。
针灸作为中医的独特疗法,通过调节人体经络的气血运行,达到调整血压的目的。
一些临床研究显示,针灸治疗可以降低血压,改善心血管功能,减少对药物的依赖。
特别是耳针治疗,在正常高值血压的治疗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因为耳针治疗简便、安全、无副作用,并且疗效明显。
除了中药治疗和针灸治疗,中医还注重通过调整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来治疗正常高值血压。
中医认为,饮食在维持人体健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些研究表明,少食多餐、清淡易消化的饮食结构有助于控制血压。
中医还强调适当的运动和锻炼,比如太极拳、气功等运动方式对调节血压有一定的帮助。
在情志调节方面,中医认为情绪和心理的平衡对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过度的焦虑、紧张、愤怒等情绪会导致血压升高,因此需要加强情志调节,保持心情舒畅、情绪平稳。
尽管中医治疗正常高值血压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
相对于现代医学,中医的疗效评估体系还不够完善,临床研究的数量和质量也有待提高。
由于正常高值血压的病因复杂,中医的治疗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系统化,以提高疗效。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高血压是当今日益普遍的慢性病之一,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工作压力的增加和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高血压病人数量逐年增加,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
而中医药治疗作为一种安全、有效且历史悠久的方法,也在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本文将对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中探究它的优势和发展方向。
一、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历史可以回溯到数千年前。
明代著名医生李时中在《医宗金鉴》中就提出:“血压病之法,宜早施之,宜调宜和,防抑忿怒。
”明清之际,针灸、推拿、药膳等中医治疗方法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的不断开展,中医药疗法在治疗高血压方面的疗效得到了进一步确认。
首先,中药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已被不少研究证实。
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复方降压丸对原本血压偏高的大鼠进行长期给药治疗后,其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明显降低。
此外,天麻钩藤片、二陈汤、龙胆泻肝丸等经典方剂也被证实具有一定的降压作用,可有效减轻高血压患者的症状。
其次,针灸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在治疗高血压方面也有积极作用。
研究表明,针刺肺、脾、肾三个穴位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血压、血脂及心率等指标。
最后,中医养生理论也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中医认为,高血压患者体内的气血不和、阴阳失调是其病因之一。
因此,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平衡身心、改善睡眠等生活方式的调整,可以有效减轻高血压的症状。
二、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优势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优势在于其治疗方法具有较少副作用、疗效稳定等特点。
中药治疗高血压的副作用较小,因其采用的是混合方法,相较于单一药物,具有多个成分相互协同、相生相克的特性,综合起来发挥治疗作用,副作用更小,不会对患者造成太大的不适,很适合长期服用。
针灸疗法无毒无副作用,不刺激胃肠道,长期治疗也不会导致患者出现依赖和药物耐受性的问题,相较于西药来说更加安全。
中医养生治疗方法可以从根本上调整患者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复发率,并且能够提高机体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达到治疗和预防并重的效果。
中医治疗正常高值血压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正常高值血压的研究进展正常高值血压是指收缩压在120-139 mmHg,舒张压在80-89 mmHg之间。
虽然这一血压范围仍被认为是正常范围,但研究表明,即使在正常高值血压下,患者也存在心血管风险的增加,包括心脏病、中风和死亡的风险。
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来降低正常高值血压,预防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变得尤为重要。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并且在治疗高血压方面具有一定的经验。
中医治疗正常高值血压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和推拿等非药物治疗。
以下是一些中医治疗正常高值血压的研究进展:1. 中药治疗:许多中药被认为具有抗高血压的作用。
天麻、丹参、莪术、山药、甘草等中药都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高血压患者。
一些研究表明,这些中药能够降低血压、改善血管功能,并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一些中药复方也被发现对正常高值血压有一定的疗效。
2. 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的核心疗法之一,被认为对正常高值血压有一定的疗效。
针灸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来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压。
有研究表明,针灸能够显著降低正常高值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并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3. 推拿治疗:推拿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按摩和推拿患者的穴位和经络来调节气血,改善身体状况。
研究表明,推拿可以降低正常高值血压患者的心率和血压,并减少他们的心血管风险。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中药、针灸和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在治疗正常高值血压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目前的研究还相对有限,质量参差不齐。
这些中医治疗方法的机制仍不完全清楚,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验证和进一步探索。
中医治疗正常高值血压在研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更多的临床研究和科学实验证据是必要的,以验证中医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与现代医学治疗方法的结合程度。
这样可以为正常高值血压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降低其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研究进展高血压是一种极其普遍的疾病,它与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如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等。
中医药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对于高血压的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疗效,在临床应用中也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本文将针对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理论基础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医理论和现代药理学理论。
中医理论认为,高血压是由于人体内部阴阳失衡和气血失调,导致血压持续升高。
在治疗上,中医通常采用“平补相合”的方法,即平血压同时补益气血,调整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
而现代药理学理论则是通过对中草药的生化成分和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中药对高血压的治疗作用。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研究也不断涌现出来,大大推动了中医治疗高血压的应用和发展。
二、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方法和药物1.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传统疗法之一。
通过在穴位上刺激,以调节人体内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血管收缩状态和调节心血管系统功能,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
常用穴位有合谷、内关、大椎、太冲等。
目前已有许多研究表明,针灸疗法对于高血压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
一项针对120名高血压患者的对照试验发现,经过一定周期的针灸治疗后,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分别降低了9.24mmHg和4.93mmHg,降压效果明显。
2.中草药治疗中草药治疗高血压是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重要方面。
中药具有温和的疗效,安全性高,不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是目前高血压患者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之一。
常见的中药治疗方剂有:金银花饮、天麻钩藤饮、七叶补心汤、夏桑菊饮等。
这些方剂大多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平肝理气、益肾固脾等多种疗效,对于高血压的治疗有着显著的效果。
3.食疗调理中医药食疗是一种将中草药、食物、药饮等食品作为治疗手段的疗法。
食疗调理具有食物药效渐进、温和安全的特点,通过调理膳食结构、增强营养素摄入等方式,使高血压患者逐渐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
高血压病中医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高血压病中医治疗方法研究进展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在中医理论中,高血压病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其治疗多从调理脏腑、改善气血循环等方面入手。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研究的深入,中医治疗方法在高血压病治疗中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将从病因病机、中药复方、针灸推拿等方面综述高血压病中医治疗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
中医认为高血压病的病因主要包括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过度、体质偏颇等。
其中,情志失调是导致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的主要原因,饮食不节则易损伤脾胃,劳逸过度可导致气血不足,体质偏颇则易产生痰浊瘀血。
在现代研究中,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也得到了进一步阐明,涉及遗传、年龄、性别、饮食等多个方面。
中药复方是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中药复方可以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扩张血管等方式,有效降低血压,缓解高血压症状。
例如,研究发现,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等经典名方对高血压病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一些新型的中药复方制剂,如针对肝阳上亢的天舒胶囊、针对肾性高血压的益肾降压胶囊等,在临床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然而,中药复方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仍存在不足。
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对很多方剂的作用机制和药理作用还需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中药复方在治疗高血压病时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尚需深入研究。
未来,需要进一步开展临床试验和基础研究,明确中药复方的疗效和作用机制,为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提供更多有效的药物选择。
针灸推拿是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其在高血压病治疗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经络气血来改善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降压的目的。
推拿则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舒缓肌肉紧张等方式缓解高血压症状。
研究表明,针灸推拿可以有效地降低血压,改善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
然而,针灸推拿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全球各地的人们。
传统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在控制高血压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并且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包括针灸、中药、按摩和气功等方面的疗效及其具体技巧。
一、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药理论和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高血压的治疗中,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针灸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在治疗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穴位如内关穴、太冲穴、风池穴等进行刺激,可以有效地降低血压,改善血液循环。
此外,针灸还可以调整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增强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中药治疗中药治疗高血压是一种综合疗法,通过中药的药性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降压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有山楂、天麻、丹参等,这些中药以其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
同时,中药的配方和用法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调整,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三、按摩疗法按摩是中医药传统疗法之一,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或者经络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痉挛、减轻压力等。
在治疗高血压方面,常用的按摩手法有揉、按、点等。
揉是通过用手掌或者指腹轻轻揉动穴位,可以缓解血管的紧张,有效降低血压。
按是用力按压穴位,可以刺激相关的神经和经络,增强组织的功能。
点是用手指轻点穴位,以达到调整体内阴阳平衡的作用。
四、气功运动气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节呼吸和运动来调整身心状态和促进健康。
在治疗高血压方面,常用的气功运动有太极拳、八段锦等。
这些运动以舒缓缓慢的动作为主,通过呼吸和身体的协调运动,可以放松神经系统、降低血压,从而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
总结起来,传统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针灸、中药、按摩和气功等治疗方法,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血液循环、放松神经系统等方式,有效地降低血压,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
中医药在高血压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高血压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高血压病,也被称为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特点是持续的血压升高。
在全球范围内,高血压已成为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和慢性肾脏病等严重后果的主要风险因素。
随着中医药的发展和研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依赖于传统中医药来治疗高血压病。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在高血压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 中医药的治疗理念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病时,不仅仅关注症状,更注重整体调理。
中医药认为,高血压病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和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因此,中医药的治疗目标是通过调整和平衡体内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等方面,来达到治疗高血压病的效果。
2. 中药方剂的应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常见方法是采用中药方剂。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中医师会开具不同的方剂。
例如,针对高血压病患者常见的头晕、头痛等症状,一些中药方剂如天麻钩藤饮、智力安宁丸等常被使用。
3.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药中的一种疗法,在高血压病治疗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降低血压和心率,增加心脑血流量,从而起到治疗高血压的作用。
常见的针灸穴位包括合谷、内关等。
4. 中医药对病因的干预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病时,还注重对病因的干预。
根据中医药理论,高血压病的发生与情绪紧张、饮食不节、缺乏运动等因素有关。
因此,中医药在治疗过程中也会引导患者调整饮食结构、保持良好的情绪和适量的体育锻炼。
5. 临床研究进展许多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了中医药在高血压病治疗中的疗效。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服用复方地黄饮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
另外,一些针灸疗法如耳穴贴压也显示出降低血压的有效性。
这些研究结果证明了中医药在高血压病治疗中的潜力。
总结:中医药在高血压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显示出了明显的效果,为广大高血压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然而,中医药的应用还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以加强其临床实践的指导性和科学性。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不断深入的研究,能够揭示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机制,为高血压病的防治提供更好的方法。
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主要脉症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
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主要脉症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引言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生率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营养摄入和环境污染等有关。
在中医学中,高血压病既属于“血证”,也属于“肝阳上亢证”。
肝阳上亢证是指肝阳气虚弱、肝阳上亢所致的证候。
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关注高血压病患者中是否存在肝阳上亢证的相关表现,以及这种证候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高血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了解肝阳上亢证在高血压病患者中的流行病学特征。
共有200位高血压患者参与了本次调查,其中150位为男性,50位为女性。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了解高血压患者的自我感觉和主观症状;二是对高血压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了解其体征和其他临床表现。
研究结果在本次调查中,有70%的高血压患者反映有肝阳上亢证的表现,其中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更容易出现肝阳上亢证。
具体而言,高血压患者中肝阳上亢证的主要表现包括两个方面:1. 肝区不适高血压患者中肝区不适是常见的肝阳上亢证表现,包括肝区疼痛、隐痛、胀痛等。
本次调查中有60%的患者反映有此类表现,其中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更常见。
2. 情绪波动情绪波动也是肝阳上亢证的主要表现之一。
在本次调查中,有50%的高血压患者反映存在情绪波动,包括易怒、烦躁、焦虑等。
而且,在这些高血压患者中,肝阳上亢证的表现和情绪波动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即肝阳上亢证的患者更易出现情绪波动。
结论本次研究表明,在高血压患者中,肝阳上亢证的表现较为常见,其中肝区不适和情绪波动是主要的表现。
这也说明了肝阳上亢证在高血压病中的重要意义。
在治疗高血压病时,针对高血压病患者中的肝阳上亢证表现,有望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1.张玉华,王朝阳,倪启洪等. 高血压中寒下腰痛与肝阳上亢证的研究. 中医药信息, 2001(10):29-31.2.高小伟,姜春明,王建南等. 肝阳上亢证在高血压病中的意义.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4):15-18.3.范俊灵,贾强,王强等. 基于临床病程分析肝阳上亢证对高血压病患者的影响. 中国医药导报, 2013(14):96-99.。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研究进展
中 图分类 号 : R 2 5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7 ) 0 1 . 0 l 1 3 — 0 2
高 血 病 是 以体 循环 动 脉压 升 高 为主 的综 合 征 , 临床 上 主要 表 生大 黄 、 芒硝 ; 火 盛者 加 龙 胆 草 ; 血 瘀较 重 者 加丹 参 。治疗 1 2 周后, 现 为 头晕 , 头痛 , 心悸 等 , 随着人 们 生活 水平 不 断提 高 , 高 血压 的发 病 观察 组 患者 的收 缩压 、 舒 张压 下 降 及 中 医证候 积 分 改 变程 度 均显 著 率逐年升高, 预计 从 2 0 0 0 年到 2 0 2 5 年间, 高血 压 全 球发 病 率将 增 加 优于对 照组 ( 0 . 0 5 ) 。结论 : 天麻 钩藤 汤辨 证 治疗 高血压 患者 降压 效 1 0 %, 增加约5 . 6 亿 患 者l l 】 。 我 国高 血压 果 显 著 , 有 助 于改 善 高 血压 患 者 中 医证候 积 分 。 申丽 娜 等【 l 将对 照
“ 上 虚 则 眩I I ' 认 为 眩晕 多 因虚致 眩 。 《 景 岳全 书 》 提 出‘ ‘ 无虚 不作 眩” 。 上 予 血 府逐 瘀 汤 ( 黄芪 、 绞股蓝 、 牛膝 、 山楂 、 柴胡 、 钩藤 、 当归 、 生 地 《 黄 帝 内 经》 云: “ 诸风 掉 眩 , 皆属 于 肝’ “ 髓 海 足 , 则脑 转 耳 呜” , 指出 黄、 枳壳 、 桔梗 、 桃仁 、 石决 明 、 川芎 、 甘草 、 红花 ) 。结 果 : 研究 组 总 有 眩晕 与 肝 肾有 关 。 《 丹 溪心 法 ・ 头 眩》 日: ‘ I 无 痰不 作 眩” , 认 为 脾虚 痰湿 效 率 9 2 %, 对照 组总 有效 率 7 8 . 6 7 %。结论 : 血 府逐 瘀汤 治疗 瘀 血阻 络
高血压病患者脉象参数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研究
本研 究观察组在 针剌 治疗 的基础 上给 予穴位注 射丹 参治 疗,结果显示其治疗后患者睡眠治疗显著改善 ,临床疗效显著
优于单纯针刺治疗,值得推广。
论述 的,有从外邪情志方面论述 的。中医 中药对失眠 的治疗 主
要 有 单 味 中药 治疗 ,有 学 者 用 灵 芝菌 液 治疗 ,有 学 者 用 淫 羊 藿
心定志 ,安神 宁心 ”的功效 。本 次研究选择的注射穴位为安 眠 穴 、足三里穴 。安眠穴位于脑补 ,有镇静安神 、协调 阴阳的功
效 。现 代 医 学 认 为 ,刺 激 头 部 的穴 位 能够 解 除脑 血 管 痉 挛 ,改
善局部微循环 , 抑制大脑异常放 电, 从而使人体 处于放松状态 ,
的穴位注射 ,发挥两者 的综合 效果。穴位 内注射 的药物 少,但 是确能得 到较好 的效果l 3 , 4 】 。 丹 参注 射液的主要成分是丹参 ,具
有活血化瘀 、 通脉养 心的功效【 5 】 o 《 滇南本草 》 中记 载 其 具 有 “ 补
作者简介 :
付斌 ,本 科 ,主 治 医师 ,研 究方 向 :针灸 结合 推拿 治疗 颈 肩腰 腿痛 , 中风 后肢 体偏 瘫 、言语 不利 、吞 咽障 碍 ,面瘫 ,头痛 ,失眠等 。
中医临床研究 2 0 1 5年第 7 卷 第3 0 期
. . 2 3 . .
易 入 睡 , 或 者 容 易醒 为 主 要 的症 状 。《 足 臂 十 一 脉 灸 经 》 中论
以治 疗 心 脑 疾 病 。
述为不卧 、不得卧 、目不暝等 。中医对失眠的病机论述有从 营
卫 方 面 论 述 的 ,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从 阴 阳 气 血 方 面 论 述 的 ,有 从 五 脏 六 腑 方 面
中医药对高血压治疗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对高血压治疗的研究进展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
早期的高血压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容易被人们忽视,但长期高血压会导致严重并发症,如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等。
传统中医药作为我国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治疗理念和方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高血压治疗领域具有一定的疗效。
本文将对中医药对高血压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中医药理论与高血压治疗原理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中医药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
中医药理论认为,高血压是由于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等多种因素导致的。
针对不同的病因,中医药采取综合调理的方法来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原则主要包括:清热解毒、平肝降压、活血化瘀、补益肾气等。
通过综合运用方剂、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调节血液循环、舒缓血管壁、降低血压,从而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
二、中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中药是中医治疗高血压的主要手段之一,具有独特的优势。
许多研究表明,中药能够有效降低血压,减少和延缓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
1. 茯苓、丹参、桑叶等药物:这些药物被广泛应用于高血压的治疗中。
茯苓具有利尿、消肿的作用,可以通过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减轻血管负担,达到降压的效果。
丹参具有抗炎、抗氧化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压。
桑叶富含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起到降压的作用。
2. 五味子、天麻、朱砂等药物: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引起的头痛、头晕等症状。
五味子具有安神、降压的作用,可以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疲劳感。
天麻具有镇静、舒筋活血的作用,可以缓解头痛、头晕等不适症状。
朱砂可以清热解毒、安神定志,对高血压引起的烦躁不安、失眠多梦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三、针灸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针灸作为中医的疗法之一,对高血压治疗也有一定的疗效。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降压的目的。
1. 足三里穴:这是高血压患者最常用的穴位之一,在胫骨前缘,胫肉缘上4寸。
高血压病中医研究进展
高血压病中医研究进展高血压病是临床最常见的疾病,它的临床主要表现为体循环动脉压持续升高并伴有心、脑、肾及血管壁的结构与功能的进行性损害,起病及经过缓慢,最终可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
[1]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源远流长,大量的临床实验证明了,中医药治疗这类疾病的临床疗效,特别是现代医学技术与中医学的有机结合研究,揭示了不少中医药对高血压病的作用机理,显示了中医药对该病治疗的广泛前景。
现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高血压病初起可归属于中医的“眩晕”“头痛”范畴,随病程发展可归属于“心悸”“怔忡”“胸痹”“饮证”“水肿”及“脑卒中”的范畴。
本病的病因病机:《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千金方》也指出:“肝厥头痛,肝为厥逆,上亢头脑也”,认为肝是高血压病的发病枢纽。
《灵枢·海论》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晕,目无所见”可见本病与肾虚也有一定关系。
朱丹溪则从痰论之,“无痰不作眩”,高血压病与胖人痰湿体质也有内在联系。
刘河涧提出“热极生风”的理论。
叶天士认为“肝胆风阳上冒”所致,这又提出了风致此病的病机。
张锡纯善用中西合璧,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气血上逆”,虞转则倡:“血瘀致眩”。
《医宗金鉴》也认为“瘀血停滞,神迷眩晕,非用破血行血之剂,不能攻逐荡平也”,认为血瘀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
瘀血致眩成为近来医家研究“眩晕”的新方向。
最新研究表明,痰、瘀是高血压发病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钱岳晟等[2]将12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中医体质分为痰湿质、阳亢质两组,经过临床研究,提示高血压痰湿质患者可能容易发生靶器官损害。
程志清[3]则指出,老年高血压病的病机特点是肝肾亏虚为病之本,阳亢痰瘀为病之标;由于脏气虚衰,本病证候多变,易兼胸痹、中风等并发症。
罗善佑[4]认为,高血压病与工作紧张,生活奔波,饮食改善有密切关系,致使体内出现痰、热、风、虚等,特别是虚与风易使人体冲、任一脉不调,损害肝肾气血致其虚而成病。
【毕业论文】高血压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初)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高血压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姓名:张西南指导老师:学号: 201003021专业:药学班级: 2010级药学(3)班实习单位:完成日期: 2014 年 5 月 1 日学位论文作者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本人完全了解有关保障、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学位论文管理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同意本论文被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查阅。
本学位论文内容不涉及国家机密。
论文题目:高血压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实习单位:作者签名:张西南指导老师:2014 年 5 月 1 日目录1 前言 (4)2 高血压的研究历史 (5)3 高血压药物的现状 (5)3.1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5)3.2 Ca2+通道阻滞剂 (6)3.3 利尿药 (6)3.4 交感神经抑制药 (7)3.5 血管扩张药 (8)3.5.1 直接扩血管药 (8)3.5.2 钾通道开放药 (8)4 高血压的治疗趋势 (8)5 总结 (10)参考文献 (10)高血压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摘要:在高血压百年的认识过程中,高血压不再被认为是局限于心血管系统受累的疾病,而是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遗传的综合征,可称之为高血压综合征。
改变对高血压传统认识,对于评价高血压治疗手段,重新评价降压药物和研发新药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血压;抗高血压药物;应用现状;研究进展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high blood pressure in one hundred, suffered high blood pressure is no longer regarded as limited to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diseases, but a variety of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together, genetic syndrome, can be called hypertension syndrome. Change the traditional understanding of hypertension, hypertension treatment for evaluation, evaluation of antihypertensive drugs and drug developmen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Keywords:hypertension;anti hypertensive drugs;application status;research progress1 前言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长期高血压将引发人体多个靶器官损伤疾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中风、外周血管病以及肾脏损害,其危害更甚于高血压病本身,因此,有效控制血压是防治高血压病及靶器官损伤的关键。
高血压特殊脉象的临床探讨
阳气,常与水饮互结致郁。
症见早饱纳少,脘痞运迟,喜暖喜按,畏塞肢冷,舌淡,苔薄白而滑,脉沉缓,兼水饮者伴水声漉漉,饮水易吐,舌清胖,脉沉滑而缓。
治寒宜温阳散塞,用5卫生宝鉴6枳实理中汤化裁,治饮宜温阳化饮,合苓桂术甘汤。
选方常用干姜,党参为主,辅以桂枝、白术、茯苓、枳实、陈皮之类。
如治尹某某,8,女,1994年8月15日初诊。
因贪食冷饮而早饱食减3年来院,经B超、X 线、胃电图、内镜及肝功能等检查,诊为胃轻瘫征。
刻诊早饱脘痞,食少运迟,脘部水声漉漉,舌淡略胖,苔薄白而滑,脉沉滑而缓,此饮停中州,治用干姜、桂枝、鸡内金各6g,党参、白术、茯苓、枳壳各15g,陈皮、砂仁、川椒各3g。
少量频服,连服10剂,痞减食增;原方加黄芪20g,继服3周,诸恙告失而收全功,复以理中丸合补中益气丸善后,迄今三年未发。
5食郁常见于饥饱无节、进食无节使胃肠运动不协调所致的胃轻瘫征,亦常为各型胃轻瘫征病情加重的诱因之一。
因胃轻瘫征,排空延缓,饮食易停为滞积,故诸郁常兼食郁。
症见早饱脘胀,食少运迟,嗳腐吞酸,舌苔厚浊,脉滑而缓,治宜消食异滞,用5杂病源流犀烛6食郁丸化裁。
选药常用鸡内金、山楂为主,辅以半夏、大腹皮、苍术、枳壳、陈皮之属。
如治庞某某,男,47岁。
1994年5月13日初诊。
因常年出差饮食失调而早饱食减2年,在某医院确诊为胃轻瘫征。
刻下早饱纳呆,脘胀食少,嗳腐食臭,舌苔厚浊,脉滑而缓,此食滞胃宇,用山楂、谷芽各30g,神曲、枳壳、白术各20g,苍术、半夏、云苓各10g,陈皮、砂仁各5g。
少量频服,至10剂后,胀减食增;原方加黄芪、党参各20g,升麻5g,继服月余,诸恙告失而廖,复以资生丸善其后,随访迄今未发。
6火郁常见于伴感染的胃轻瘫征,或由糖尿病等及内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继发性胃轻瘫征。
方书有/诸郁皆可化火0之说,故火郁可与它郁兼见。
若见早饱纳呆,食少运迟,嘈杂似饥,但不欲食,舌红苔黄,脉数,活宜疏郁散火,用5医醇剩义6合欢解郁汤合5丹溪心法6左金丸化裁;若寒热互结,宜辛开苦降,用半夏泻心汤化裁。
中医治疗正常高值血压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正常高值血压的研究进展正常高值血压是指收缩压在130-139mmHg,或舒张压在85-89mmHg之间的一种状态。
虽然这种状态比较稳定,但从长期来看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
中医具有综合调理、调节机能的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高血压的治疗。
本文将对近年来中医治疗正常高值血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针灸治疗1.针刺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正是人体“三阴交”的上方。
通过对131例正常高值血压患者的临床观察,发现采用针刺足三里穴联合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可显著降低血压水平,且治疗效果较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组更为明显。
2.针刺风池穴风池穴位于颈部后中部,是治疗高血压的常用穴位。
有研究表明,采用风池穴针刺治疗正常高值血压患者,可显著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二、中药治疗1.桑果叶桑果叶是桑科植物桑属的成熟叶子,主要生长在我国的广东、广西等地。
有研究发现,桑果叶可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且治疗效果明显,不良反应较少。
2.百部颗粒百部颗粒是由人参、黄连、黄芪等多种中草药组成的中药制剂,具有清热解毒、益气固本的功效。
有研究表明,采用百部颗粒治疗正常高值血压患者,可显著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且治疗效果优于西药。
三、饮食调理1.控制钠盐摄入钠盐是引起高血压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医治疗正常高值血压应避免食用高钠盐食物,如火腿肠、腌制蔬菜等,并适当减少食盐的摄入量。
2.多吃富含镁元素的食物镁元素对于降低血压具有重要作用。
建议患者多吃富含镁元素的食物,如绿叶蔬菜、南瓜子、蛋黄等。
四、运动干预适度的运动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强心肺功能,从而降低血压。
建议患者每周进行3-5次的中等强度运动,如散步、慢跑、骑车等。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正常高值血压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除了以上介绍的治疗方法,中医还有针灸配合中药、中药汤剂等多种有效治疗方案,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疗中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出现不良反应,以确保患者健康和安全。
老年高血压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老年高血压病的中医研究进展高血压病是当代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险因素。
老年高血压病是高血压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是老年人心脑血管并发症重要的背景基础和危险因素,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在逐年上升,高血压病已成为导致老年人脑卒中、冠心病、心功能衰竭、肾脏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积极防治老年人高血压病,对最大程度的降低其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本文就近年来老年高血压病的中医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1病因病机分析高血压病为现代医学的病名,其诊断主要靠动脉血压值的测量,传统中医学中没有高血压病的病名,按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眩晕”、“头痛”等病证的范畴[1]。
老年高血压病作为高血压病的一个特殊类型,其临床表现多样,病因病机复杂,各医家对其认识也不尽相同。
杨锋[2]认为患者五脏不足,体质阴阳偏盛或偏衰,气血虚摄等是发病内在因素,而长期生活无序,过劳紧张,情绪不稳,饮食不节,嗜好烟酒等为外在促发因素。
同时认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多为本虚标实,气血失和,阴阳失调,病变在肝,其根在肾,而脾胃为一身之气的枢机。
张蕴慧等则认为中老年高血压病以肾虚为本,血瘀为标。
2辨证分型分析为了有利于对高血压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卫生部药政局1988年制定了“中药治疗高血压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分型确定为: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痰湿雍盛型4个证型。
赵瑞红采取脏腑与阴阳相结合的原则,将老年高血压病分为肝阳偏亢型、痰湿中阻型、肝肾阴虚型及阴阳两虚型4个证型。
郭振球教授认为,将传统中医思辨性、宏观性描述过渡到实验研究,进而运用数学公式综合判断是中医辨证学现代化必由之路。
为此,建立了高血压病四大证型脉图、心功能定量判断的模型,提示了本病不同证型的形成与疾病过程中心肌功能、外周阻力、血管弹性的不同程度的变化,对高血压病各证型差别函数回代结果的总符合率为96%,表明该判别模型在高血压病临床辨证的鉴别诊断上有一定意义。
高血压病脉诊研究进展
高血压病脉诊研究进展
范晔;邹志东;张炎;黄珠晶
【期刊名称】《时珍国医国药》
【年(卷),期】2007(18)3
【摘要】对高血压病脉诊的临床研究和客观化研究进行综述。
脉位、脉形、脉图、血流动力学指标均具一定特异性。
脉诊客观化研究手段日趋成熟完善。
对高血压病的早期监测、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十分重要。
【总页数】2页(P562-563)
【关键词】高血压病;脉诊
【作者】范晔;邹志东;张炎;黄珠晶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吉林省延边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R241.1
【相关文献】
1.高血压病脉诊客观化研究进展 [J], 王宁欣;
2.基于社区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脉诊特征的客观化探索研究 [J], 陈仁波;张明明;李鹤;盖国忠
3.以脉诊论治高血压病 [J], 袁中君;于仁义
4.以脉诊论治高血压病 [J], 袁中君;于仁义
5.高血压病舌、面、脉诊信息的研究进展 [J], 刘文霞;田雪琪;张彦峰;巴淑婷;周新淑;朱小河;李福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血压病脉诊研究进展作者:范晔,邹志东,张炎,黄珠晶【关键词】高血压病;,,脉诊摘要:对高血压病脉诊的临床研究和客观化研究进行综述。
脉位、脉形、脉图、血流动力学指标均具一定特异性。
脉诊客观化研究手段日趋成熟完善。
对高血压病的早期监测、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十分重要。
关键词:高血压病;脉诊高血压病是世界范围内较为高发的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一类综合征,可引起血管、心、脑、肾等器官的病变。
我国高血压病发病率较高,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1979~1980年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调查显示该病总发病率为7.73%[1]。
1991年全国抽样调查结果为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病患病率为11.8%[2]。
2002~2003年北京市卫生局一项调查统计数字表明,高血压病位居北京市不同人群生活方式疾病的第2位,60岁以上人群为第1位(2003《北京市生活方式疾病及行为危险因素基线监测报告》)。
许多患者发展到相当程度才知患病,且多数人仍缺乏重视。
因此,对高血压病的早期监测、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十分重要。
中医脉诊对高血压病的诊查较为敏感,可以对在发病前期直至血压控制到正常范围的高血压病人,都能体查到特定的脉象特征。
因此诸多学者进行了高血压病脉诊的研究。
现综述如下。
1 高血压病临床脉诊研究脉诊是中医诊病的独特方法之一,大量临床工作者对高血压病脉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1 脉位变化凌耀星等[3]提出“尺脉压后,如寸、关脉变小,为血压正常;如寸、关脉不变,可能血压升高”;郑意珍[4]通过寸口脉法按浮、中、沉,分为皮毛、血脉、肌肉、筋、骨等5个层次加以体验,发现高血压阳性脉[3]与测量血压结果符合率为96%。
1.2 弦脉研究诸多医生一致认为高血压病患者多存在弦脉特征。
刘亦迭等[5]所作的回顾性分析高血压病弦脉占67.88%;孙正和等[6]在1983年至1985年观察了高血压病患者脉象1026例,发现高血压病患者的脉象多为弦脉,经名医脉诊同时测量血压证实准确率为95.4%。
郭振球[7]在对高血压病凭脉辨证临床研究中表明高血压病弦脉出现率为90%以上。
周氏[8]和费氏[9]认为高血压病的弦脉形成机理,主要是由于心每搏输出血量减少,血管弹性较差,外周阻力增加而致。
傅骢远(1985《中西医结合四诊研究进展讲稿汇编》)亦认为高血压的弦脉形成与上述三因素密切相关。
王秀兰等[10]在对高血压病例脉象与眼底的临床分析中发现高血压眼底动脉硬化者2/3为弦脉。
赵恩俭[11]认为弦脉的脉气紧张度(血管紧张度)和病情的轻重成正比,符合高血压病弦脉形成机制。
高血压病目前中医辨证主要分为4个证型,即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
因此高血压病人除见弦脉外多兼见他脉。
戎平安[12]进行了92例高血压病脉象分析,结果均存在弦脉,其中弦脉兼涩者占73.9%,多见于肝阳上亢、肝肾阴亏的患者,认为与肝肾阴虚,阴精受损以致经脉失润、血行艰涩有关; 其中弦脉兼滑者占20.6%,多见于痰浊中阻的患者,认为与痰浊壅盛,气血不畅有密切联系。
单纯肝阳上亢证脉象多弦数有力;阴阳两虚证多弦而无力[13]。
郭振球[7]对高血压病脉之研究结果亦支持上述结论。
2 高血压病脉诊客观化研究关于脉诊客观化的研究,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就已有了萌芽。
2.1 脉诊仪器研发朱颜[14]首先将杠杆式脉搏描记引用到中医脉诊的研究中来。
20世纪70年代以后研究人员研制出了多种利用换能传感器模拟中医切脉并自动记录装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脉诊客观化的手段亦随之提高完善,并有国外研究人员参入此研制行列[15],逐渐从电波式图阶段进入声像图阶段[16],并建立计算机联机脉图处理系统,更精确地反映脉象的各种变化。
傅骢远[17]、牛欣等[18]许多科研人员已利用各种仪器做了大量脉诊客观化研究工作。
2.2 结合现代技术研究针对高血压病脉诊客观化的研究,诸多学者业已利用现代技术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检测分析,并取得了可喜成果。
2.2.1 脉图分析赵恩俭[13]所作的88例高血压脉象图分析,认为多数高血压病患者为弦脉或兼脉。
一般早期弦而兼浮或洪,多呈单纯型、平顶型和双峰型弦脉图;晚期脉弦偏沉细,重证兼心血管受损者多兼涩,多呈斜峰、宽腰型弦脉图。
郭振球等[7]不仅在对10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脉图分析中得出高血压弦脉出现率为90%以上的结果,而且认为脉象弦紧程度与高血压病情轻重相应,可作为该病病情诊查及治疗改善的依据。
李果刚[19]通过对高血压病患者68例寸口六部脉图心功能观察分析提示:高血压病人多呈弦脉,且自身六部脉及各证型间脉力具有特异性,外周阻力增加及动脉顺应性减退是高血压病的特点。
王小娟等[20]对176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检测,研究分析脉图参数变化结果显示,高血压病患者临床脉象以弦脉为主,弦脉及弦脉的相兼脉占92.6%,与正常组比较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
随着高血压Ⅰ期-Ⅱ期-Ⅲ期病情的加重,脉图逐渐呈弦Ⅰ-弦Ⅱ-弦Ⅲ、弦Ⅳ型演变,说明高血压病患者随着病情的加重,脉象的弦度增加,柔和度下降。
夏卫东[13]采用多导脉象仪对16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脉诊检测,结果与岳沛平等[21]相关研究一致:高血压病患者动脉血管外周阻力较大,均符合弦脉图的特征。
认为脉图参数作为脉诊客观化、证的客观化指标是有价值的[13]。
2.2.2 多普勒血流动力学陈可冀等[22]从血流动力学角度对高血压病脉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大多数患者为弦脉及其兼脉。
周松华等[23]通过对86例弦脉血流动力学分析,发现高血压病弦脉与非高血压弦脉不少指标有明显差异。
高血压弦脉主要表现在前负荷增加,左心室泵力增强;动脉血容量增加;平均动脉压、总血管阻抗升高,平均主动脉顺应性下降。
王彤[24]在对173例原发性高血压病脉图血流动力学与中医辨证关系研究中得出的结论与周氏基本一致。
唐金元等[25]对64例高血压病各证型的关脉多普勒血流图参数分析发现,各项血流速度指标在高血压病各组间呈梯度改变,即肝火亢盛证组>肝肾阴虚证组>阴阳两虚证组,而血管阻抗系数在各组之间呈反向梯度。
高血压病的肝火亢盛证组、肝肾阴虚证组、阴阳两虚证组、正常人组间的寸口脉趺阳脉的多普勒血流图参数存在着显著性差异[26]。
柳文仪等[27]利用脉冲多普勒频谱研究高血压病弦脉五项血管指标均高于高血压病非弦脉组,认为弦脉的变化对于高血压病的辨证具有指导性意义。
2.2.3 超声仪柳文仪等[27]采用美国HP-1000彩色超声仪,对高血压病弦脉与非弦脉的血流速度及血管等方面进行了测定,发现高血压病弦脉组的血流收缩期最大峰值速度(Vmax cm/s)与左室后壁收缩速率(LVPWSR)呈高度相关性。
说明高血压病弦脉的形成与左心室收缩力、收缩速度直接相关。
与李果刚[19]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林荣等[28]应用超声多普勒检测高血压病患者桡动脉血管壁厚度、壁腔比和前臂动脉脉搏传导速度,发现高血压病患者的桡动脉血管厚度与同年龄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壁腔比明显增大,右上臂脉搏传导速度比对照组明显加快。
从血管的结构性改变和血管的紧张度增加等,支持了上述高血压病脉研究结论。
3 展望“四诊”量化、客观化、标准化及规范化是中医现代化的前提。
高血压病脉诊的研究,已从传统主观形态感知的描述,逐渐走向科技含量较高的客观实证的展示。
通过对高血压病脉诊的客观化研究,不仅有利于揭示高血压病脉形成机制,也有利于探讨该病当前存在的与之相关组织器官的病理现状,还可为临床高血压病的辨证施治提供更加确切清晰的客观依据。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中医现代化势在必行。
进行“四诊”量化检测、分析研究,是中医辨证学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手段。
高血压病及其它诸多病脉诊的研究,也将由模糊的定性描述转向精确的定量分析,但目前尚缺乏统一检测手段、统一定量标准,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1]戴自英,陈灏珠,丁训杰,等. 实用内科学,第8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155.[2]余振球,马长生,赵连友,等. 实用高血压病学,第2版[M]. 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22.[3]达庆维,费兆馥,徐建国. 老中医谈脉诊的重要性及其研究[J].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3:14.[4]郑意珍. 寸口脉判断高血压病的研究[J]. 新中医,1993,25(7):54.[5]刘亦迭,洗绍祥,刘小红. 1239例康复性高血压证治规律分析[J].新中医,1993,25(10):20.[6]孙正和,宓世淳. 高血压特殊脉象的临床探讨[J].光明中医,1998,13(2):8.[7]袁肇凯. 郭振球教授对高血压病凭脉辨证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1993,20(10):15.[8]周永莹,李曼姝. 62例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弦脉的血液动力学观察[J].北京医学院学报,1984, 16(2):129.[9]费兆馥,徐惠珍 . 脉诊的探讨[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5:47.[10]王秀兰,盖佳 . 高血压病例脉象与眼底的临床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19(2):2.[11]赵恩俭. 高血压88例脉象图分析[J].天津医药,1982,10(1):38.[12]戎平安. 92例高血压病脉象分析[J]. 黑龙江中医药,1982,4:14.[13]夏卫东. 原发性高血压病辨证分型与脉图参数的关系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04,39(9):398.[14]朱颜 . 中医对高血压症的认识和治疗[J].中华医学杂志,1953,8:605.[15]袁肇凯. 国外脉诊研究概况[J].浙江中医杂志,1989,24(7):329.[16]费兆馥. 脉学起源及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杂志,1983,4:12.[17]傅骢远 . 中医脉诊研究述评[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3,16(2): 3.[18]牛欣.脉诊位、数、形、势变化的心血管生理学探讨[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2,15(1):30.[19]李果刚.高血压病寸口六部脉图心功能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 (1):44.[20]王小娟,李冰星,郭建生,等. 脉图参数变化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分期及辨证关系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9):45.[21]岳沛平,宋起,陶新民. 弦脉的分类及血流动力学分析[J].江苏中医,1996,17(12):48.[22]陈可冀,章宗穆.高血压弦脉的血液动力学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1962,10:638.[23]周松华,朱德增 . 弦脉的血流动力学机理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1994,21(2):2.[24]王彤. 原发性高血压病脉图血流动力学与中医辨证关系研究[J].江西中医药,1997,28(3):17.[25]唐金元,郭振球.高血压关脉多普勒血流图与辨证关系的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1993,28(5):232.[26]唐金元. 高血压病寸口跌阳脉多普勒血流图与辨证关系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1992,19(6):1.[27]柳文仪,赖仲平,郝喜书. 彩色脉冲多普勒超声仪对高血压病弦脉与非弦脉的研究[J].中医杂志, 1993,34(11):684.[28]林荣,骆秉铨,吴良金,等. 高血压患者外周血管壁腔比与脉搏传导速度的探讨[J].中国微循环,2000,4(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