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7721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一章:绪论
1.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内容:A国家政体的发展及其演化的问题B国家组织的设置及其职能与运作C官吏的选任制度D国家监察体制机器监控机制
第二章:古代国体的历史演变
1.国体是国家的内容,国家的本质、国家的根本体制是国家的主要内容。
2.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王朝----夏
3.西周与东周:封建领主制国体的建立与衰亡。
4.西周的社会性质:领主封建制
5.春秋战国时期领主制向地主制过度领主制与地主制,是封建生产关系的两种发展形式。领主制是封建领主通过不完全占有劳动者人身而占有劳动者的成果,地主制则是封建地主通过占有土地而占有劳动者的成果。
6.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封建制的确立与发展在地主封建制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社会存在三个主要特点:a、国家封建制强大b、土地关系实行严格的等级占有制c、奴隶制残余保留的比较多
7.中国古代国体即国家性质的演变,经历了两大发展阶段------奴隶制与封建主阶段。夏商是奴隶制国体,自西周开始到清代结束是封建制国体。中国的封建制国体有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周代是领主封建制国体,自秦至清是地主制封建制国体。
第三章:古代国家政体的演变
1.古代中国的国家政体可以统称之为君主制,而君主制在古代中国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是阶段贵族君主制;第二阶段是专制君主制。
2.夏朝——这个时期的君主制,我们称之为“贵族君主制’’,是因为具有两个显着的特征,一是君主是世袭的;二是君主的权利受到贵族的限制。
3.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君主制瓦解的原因 a.贵族君主制本身具有原始的脆弱性b.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了各诸侯国的联系,客观上提出了打破各国间相互分割的壁垒,加强政治联系,走向地区性乃至全国统一的要求。C.从政治与行政的角度看,专制政体与民主政体各有千秋。民主政体利于决策的民主性与科学性,利于权利的监督与制约,利于行政的反馈与调节。但专制政体决策程序简单,决策彻底行政效率高。
4.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君主丞相制这种政体的特征是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下,同时存在这一个“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的丞相。秦汉中央政府机构主要有三公九卿。
5.隋唐宋元是专制君主制政体发展的第二个时期。其政体表现形式,君主宰辅制。所谓君主宰辅制,是指在君主之下,有一个辅政的宰相群体。宰相有一个人发展为一群人。
6.明清的绝对君主制-------废宰相,皇帝直引六部。为了解决皇帝总揽大权,但又无力完全处理政务,明代开始建立内阁,以殿阁大学士充当皇帝的秘书及处理政务的助手。
7.明代的国家政体,形式上是绝对的君主制,实际上是宦官政治与内阁政治间徘徊。
8.清代国家政体延续明代绝对君主制的形式,最初也有内阁制。但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无疑具有贵族政治色彩。雍正之后,军机处出现,形成新的权力中心,逐渐超越内阁、代替内阁,成为皇帝处理政务的参谋与助手。
第四章:古代的国家组织
1.夏朝国家组织的核心是夏王,以夏王为核心的组织主要由两部分。一是政务官系统;二是神祗官系统。
2.商代三公:司空、司徒、司寇
3.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组织的变化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国家组织的设立进一步趋向以君主为中心,增强君主的控制力和国家组织为君主服务的能力;二是改变了国家组织人员的世袭制,开始推行君主委任制,一大批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特别是客卿进入国家的组织,改变了国家的面貌;三是神祗官在国家组织中的地位逐渐下降。
4.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组织类型: a.晋(韩魏赵)、秦型 b.齐、燕型 c.楚国型
5.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和皇帝制。
6.秦及汉代前期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西汉晚期的丞相、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东汉的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
7.郎中令(光禄勋)--------掌宫廷宿卫、颁爵授勋、顾问应当、人才储备。郎中令是秦官,在汉武帝时改为光禄勋。光禄勋应该是九卿中组织最大、属官最多的。大夫是光禄勋之属官中级别最高的官员。
8.典客(大鸿胪)----------掌民族及外交事务。其属官:行人、译官、别火。
9.执金吾--------初名中尉。职能警卫京师。其属官:中垒、寺互、武库、都船。
10.秦汉时期的国家组织的特征---------三公九卿;隋唐时期的国家组织特征---------三省六部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则是这两种组织权力形式的过度、酝酿期。
11.隋唐的国家组织设置:a.三师(太师、太傅、太保) b.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五省(尚书、内史=中书、门下、秘书、内史) d.二台(御史、都水) e.十一寺
12.尚书所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共辖二十四部,分掌国家行政。
13.九寺五监九寺系由秦汉的九卿经魏晋南北朝的动荡演化而来的。五监系由魏晋南北朝的诸监演化而来的。国子监-------监掌教育、学校,设祭酒一人。军器监------掌兵器的制造,设有监一人。九寺五监在行政关系上受尚书六部的指挥。
14.宋代国家组织的三个阶段:宋朝建立至元丰改制为第一阶段;元丰改制到北宋末年为第二个阶段;南宋为第三发展阶段。
15.(宋)差遣制度-------即本司长官没有差遣不管本司的事情。官职是用来领取俸禄,显示地位的名号。只有差遣,才是行使本职的名分。
16.宋初相权一分为三,以中书门下政事堂主政,枢密院诸军事,号二府。另设三司使掌财政。
17.三司即盐铁、度支、户部三司。三司统掌国家税赋,岁支,“号曰计省’’三司的长官:三司使。
18.宋神宗元丰改制,恢复三省制,重新组建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
尚书省的组织比较庞大,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以尚书省长官为首的并由其办公机构组成的尚书都省;一是其下属的国家职能机构的六部。
元丰改制虽然从形式上规定了三省的设置及其编制,但是,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却没有任命。因为三省长官的职位太高,皇帝担心这些官位会成为培养权臣的沃土,所以虚而不置,以后相延成为惯例,三省事实上的长官成为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尚书左右仆射。但以尚书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以行侍中之职;以尚书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之职,由尚书瓜分了中书、门下之权,形成了一省制度。
19.(元)中书省真正的长官是丞相或左、右丞相,他们是真正的宰相. 丞相或左、右丞相,官正一品,设置的数额,没有固定。
20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由帝师兼领。忽必烈始置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