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大作业(处理部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大作业

(处理部分)

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

班级:12-4

姓名:封辉、运庆、何瑞川

学号:2012011236、2012011249、2012011239

2016年 1 月 15 日

评分标准:第三章和第四章各20分,其余各章10分

目录

第一章数据加载和观测系统定义 (2)

第二章道编辑和真振幅恢复 (3)

第三章反褶积 (4)

第四章速度分析 (5)

第五章动校正和水平叠加 (6)

第六章静校正 (7)

第七章偏移 (8)

第八章总结和体会 (9)

第一章数据加载和观测系统定义

地震资料处理流程第一步为数据输入和预处理。预处理是地震数据处理前的准备工作,将地震数据正确加载到地震资料处理系统,进行观测系统定义,并对数据进行编辑和校正。原数据是SGY格式的地震记录文件,用Promax对其进行处理需要格式转换,将其格式转换成软件定义的格式。

图1.1是原始数据炮集。格式转换后可对数据进行加载与处理,但是处理需要的各种测网信息需要进行定义,所以我们做观测系统定义,用FFID(野外文件号)和CHAN(记录道号)为索引将测网的各检波器与炮点坐标、高程、CDP 号等信息与数据的各道联系起来。观测系统定义分为炮点定义,检波点定义与炮检关系定义。图1.3是CDP覆盖次数。

图1.1 原始数据炮集

图1.2a 炮点与检波点信息

图1.2b 炮点与检波点信息

图1.3 多次覆盖次数

第二章道编辑和真振幅恢复

通常的地震采集中,由于检波器数量很多、野外干扰因素复杂等原因,不是每一道都能很好的反应地下反射界面带回来的信息,最基础的我们需要挑出其中坏检波器采集的道与极性不正常的道,称为道编辑(如图2.1)。

在记录图中使用picking进行编辑。点击picking,有编辑错道和编辑极性翻转道。拾取所有的错道和翻转道集后,分别放在两个文件里面。由震源引发的地震波,会随着波前面变大,底层吸收衰减等因素而能量减小,而我们需要的通常是深部的地层信息,所以我们需要对地震波进行振幅恢复(如图 2.2),经过真振幅恢复以后,深层反射波能量相对增强了,反射界面变得清晰,但面波等干扰波也增强了。

图2.1 挑出废道

图2.2坏道剔除及真振幅恢复

第三章反褶积

此步骤为包含反褶积在的预处理,其中反褶积这里选用预测反褶积,因为预测反褶积能够有效消除多次波影响,提高信噪比又不致使得分辨率下降,而进行预测反褶积需要选取适当的预测步长与时窗(图3.1是选择进行反褶积的时窗)。我们进行地震勘探,所用的是深层的反射波信息,因此直达波与折射波是不需要的,我们要选择适当的位置切除直达波与折射波信息。此外我们还要进行野外静校正,也就是基准面静校正,就是将在地表采集的地震记录校正到基准面上,消除地表高程和风化层对地震记录旅行时的影响。这包括了炮点静校正、检波点静校正,这里我们需要先计算静校正量再进行静校正,本次主要做了高程静校正。

图3.1 反褶积时窗拾取

第四章速度分析

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速度是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和解释中非常重要的参数,速度参数不仅关系到地震资料处理的诸多环节的质量,其本身也提供了关于地下构造和岩性的重要信息。在速度场准确的情况下,地震数据通过叠加和偏移处理能较好的反应地下的构造特征,反之,会产生假象,甚至错误的解释结果,所以我们需要更为准确的速度信息。以零炮检距做速度扫描,然后对不同速度的双曲线上能量叠加,然后不同的速度形成的能量团不同从而生成速度谱,在速度谱上选择速度(图4.1)。速度分析时我们把地震道集转换成超道集(supergather)来进行处理,速度选取结束后我们可以查看速度分布(图4.2)。

图4.1 速度谱及动校正速度拾取

图4.2 速度分布图

第五章动校正和水平叠加

动校正的目的是消除炮检距对反射波旅行时的影响,校平共深度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轨迹,增强利用叠加技术压制干扰的能力,减小叠加过程引起的反射波同相轴的畸变。

叠加的目的是压制干扰,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速度分析的结果便是叠加速度,直接用叠加速度就可以进行动校正了,Promax里有进行动校正的模块,该模块也可以人工输入速度变化来进行动校正,我们先输入大致的速度变化进行叠加得到的结果(见图5.1)称为初叠剖面,然后再将速度分析的结果带入进行动校正,然后再叠加形成叠加剖面(图5.2)。

图5.1 初叠剖面

图5.2 动校正后叠加剖面

第六章静校正

静校正用于补偿由于地表高程变化、风化层的厚度和速度变换对地震资料的影响,其目的是获得一在个平面上进行采集,且没有风化层或低速介质存在时的反射波到达时间。在第三步中做了野外静校正后仍然存在着时差称为剩余静校正时差,这种时差通常以高频短波长出现,会影响叠加的效果与质量,妨碍地层的判断。剩余静校正有基于地表一致性的时差分解的方法,也有互相关(也称作叠加能量)的方法。这里我们用互相关的方法进行处理,我们首先在叠后剖面上选取标准层(图 6.1),然后形成标准道,对各道进行相关,计算剩余静校正量,进行剩余静校正,流程如(图6.2),然后叠加形成叠后剖面(图6.3)。

6.1剩余静校正时窗选取

6.2剩余静校正叠加流程

图6.3静校正后叠加剖面

第七章偏移

偏移的目的是使倾斜界面归位,绕射波收敛,菲涅尔带收缩提高横向分辨率,使地震剖面更好的展示地下构造的空间形态和接触关系。偏移的两个步骤为波场延拓和成像。叠后偏移有多种方法,我们选用有限差分的方法进行偏移。首先偏移需要地层的速度分布,我们可以用之前进行的速度分析结果(既叠加速度分布)转换生成层速度分布(图7.1),层速度就可以指导我们进行偏移,偏移后形成的剖面如(图7.2)。偏移流程及参数设置如(图7.3)。

图7.1 层速度分布

图7.2 偏移剖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