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考点

合集下载

初中必背的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必背的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必背的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语文素养、理解古代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初中必背的文言文知识点,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阅读中需要重点掌握的部分,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许多实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所不同。

例如,“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妻子”在古代是“妻子和儿女”。

2、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意思。

比如“故”,可以表示“原因”“旧的”“所以”等。

3、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原来的词性和用法。

常见的有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

例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原本是名词“军队”,在这里用作动词“驻军”。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对句子的结构和语气起着重要的作用。

1、之“之”的用法多样,可以作代词、助词、动词等。

作代词时,如“学而时习之”中的“之”指代学过的知识;作助词时,有“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等用法。

2、而“而”可以表示并列、转折、承接、修饰等关系。

例如,“敏而好学”中是并列关系,“人不知而不愠”中是转折关系。

3、以“以”常见的用法有“用”“凭借”“因为”等。

如“以刀劈狼首”中的“以”是“用”的意思。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也”“乃”“为”等。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何陋之有”就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3、省略句在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主语、宾语、谓语等成分。

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省略了主语。

四、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表示愉快。

五、文言翻译文言翻译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信”就是准确,忠实原文;“达”就是通顺,表意明确;“雅”就是优美,富有文采。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概述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形式,其特点是语法结构简练、词汇含义丰富、表达方式含蓄。

在初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点,以便能够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

二、文言文的词汇1. 单音节词:文言文中大多数词都是单音节的,如“人”、“山”、“水”等。

2. 复音节词:部分词汇由两个或多个单音节词组合而成,如“君子”、“大人”等。

3. 通假字:由于古代汉字书写的不便,出现了许多通假字,即一个字可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如“知”通“智”。

4. 古今异义词:有些词汇在古代和现代有不同的含义,学习时需注意区分,如“行”在古代可表示“走”也可表示“行为”。

三、文言文的句式1. 省略句:文言文中常见的省略主语或宾语的句式,如“子曰:‘学而时习之’”。

2. 倒装句:文言文中的主谓宾顺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常常出现倒装现象,如“吾谁与归”。

3. 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多用“者……也”结构,如“此余之所得也”。

四、文言文的修辞1. 比喻:通过类比来表达意思,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2. 排比:使用并列句式,增强语言的节奏和表现力,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 设问:通过提出问题引出下文或引发思考,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五、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上下文推断:利用上下文的信息来推断生词或难句的含义。

2. 注释辅助:借助课本或参考书籍中的注释来理解文言文。

3. 多读多练:通过大量阅读文言文篇章和练习,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文言文的常见文学形式1. 诗词:如《诗经》、《唐诗》、《宋词》等,是文言文中的重要文学体裁。

2. 散文:包括议论文、记叙文、描写文等,如《岳阳楼记》、《出师表》等。

3. 小说:虽然在初中阶段接触较少,但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也包含大量的文言文成分。

七、文言文的实用写作1. 模仿写作:通过模仿经典文言文篇章,学习其表达方式和技巧。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一、通假字: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女通“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日扳仲永:通“攀”,牵,引。

不同“否”。

裁同“才”。

策勋十二转“策”通“册”出门看火伴“火”通“伙”对镜帖花黄“帖”通“贴”为博士邪“邪”通“耶”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知”通“智”,孰为汝多知乎?“止”通“只”,只有,止有剩骨。

二、古今异义:说“悦”的古字,愉快。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为“文采和道理”今“文科和理科”。

稍稍宾客其父:古为“渐渐”;今“稍微”。

王子曰:古为“王安石自称”今为“国王的长子”从先人还家:古“死去的父亲”;今“古人”不闻机杼声今:用鼻子闻古:听到旦辞爷娘去今:从一地到另一地古:离开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表转折的连词但是古:只双兔傍地走:今:行走古:跑见往事耳:今:过去的事情古:历史及鲁肃过寻阳:今:路过古: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现在是一种学位古: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为听今用鼻子嗅。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古为跑;今步行。

虽人有百手:古为即使,表假设连词。

今虽然,标转折连词。

日中如探汤:古热水,孰为汝多知乎:古为代词“你”,?今为姓氏。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古为离,今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三、词类活用:父异焉:对……感到诧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邑人奇之:对……(感到)奇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名词的意动用法父利其然:认为……有利可图,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愿为市鞍马:买,名词作动词用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一屠晚归(屠,动词作名词,指屠户,一个屠户傍晚回家。

)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

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状语,“钻洞”的意思,企图打穿柴草堆钻过去…)四、一词多义:忽啼求之:代词,指书具并自为其名:代词,自己的并自为其名:题上借旁近与之:代词,指仲永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代词,仲永的卒之为众人:成为邑人奇之:代词,指这件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词,代诗的或以钱币乞之:代词,指仲永的诗其受之天也:代词,代他的贤于材人远矣:比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见往事耳:了解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蒙辞以军中多务:用五、重要词句[童稚]幼小。

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总结一、文字和语言知识(一) 文字的产生和演变1. 书写工具的演变2. 中国古代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二) 《说文解字》1. 《说文解字》的编纂和作用2. 常用字的解释和示例(三) 语言的分类和特点1. 语言的分类及其特点2. 文言与白话的区别和联系二、古代诗词鉴赏(一) 古诗的体裁和特点1. 诗的体裁2. 古诗的形式特点(二) 古诗的鉴赏1. 古诗的表达手法2. 古诗的意境和思想三、古代散文鉴赏(一) 散文的体裁和特点1. 散文的体裁2. 散文的写作技巧(二) 散文的鉴赏1. 散文的文学价值2. 散文的表现手法四、古代戏剧及戏曲(一) 戏剧的体裁和特点1. 戏剧的分类2. 戏剧的表现方式(二) 戏曲的体裁和特点1. 戏曲的类型2. 戏曲的表演形式五、古代文学名著(一) 《三字经》1. 《三字经》的作者和作用2. 《三字经》的内容和价值(二) 《百家姓》1. 《百家姓》的作者和作用2. 《百家姓》的内容和价值(三) 《弟子规》1. 《弟子规》的作者和作用2. 《弟子规》的内容和价值(四) 《论语》1. 《论语》的作者和作用2. 《论语》的内容和价值(五) 《孟子》1. 《孟子》的作者和作用2. 《孟子》的内容和价值六、古代传统文化(一) 儒家思想1.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2. 儒家思想的影响(二) 道家思想1. 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2. 道家思想的影响(三) 儒家和道家的区别和联系1. 儒家和道家的主要观点2. 儒家和道家的共同点和区别七、中国古代历史(一) 夏、商、周三代1. 夏代的建立2. 商代的兴起3. 周代的鼎盛(二) 秦、汉、魏晋南北朝1. 秦朝的统一2. 汉朝的繁荣3. 魏晋南北朝的兴衰八、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一) 孔子1. 孔子的生平和思想2. 孔子的教育理念和影响(二) 孟子1. 孟子的生平和思想2. 孟子的教育思想和影响(三) 范仲淹1. 范仲淹的生平和思想2. 范仲淹的文学成就和影响九、古代文学及文化知识(一) 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1. 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2. 古代文学的主题和意境(二)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 古代文化的传统特色2. 古代文化的现代价值总结: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包括文字和语言知识、古代诗词鉴赏、古代散文鉴赏、古代戏剧及戏曲、古代文学名著、古代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文化名人、古代文学及文化知识等九个方面。

初中常考文言文

初中常考文言文

初中常考文言文摘要:一、引言1.初中文言文的重要性2.常考文言文类型概述二、初中常考文言文详解1.《论语》名句解析2.唐代诗人作品解析3.名家散文解析三、解题技巧与策略1.理解题干要求2.文本细读与分析3.注重课外积累4.答题技巧与步骤四、实战演练与示范1.真题解析2.模拟题解析五、总结与建议1.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2.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培养鉴赏与应用能力4.注重平时训练与积累正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文言文在初中阶段的地位日益凸显。

文言文阅读理解题已成为各类考试的必考内容,更是中考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初中常考文言文,本文将对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类型进行概述,并为大家提供实用的解题技巧与策略。

二、初中常考文言文详解1.《论语》名句解析《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其名句在初中文言文中占有重要地位。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等。

这些名句传达了儒家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唐代诗人作品解析唐代诗歌是初中文言文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首诗通过壮美的自然景观展现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3.名家散文解析名家散文如韩愈的《师说》、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都是初中阶段文言文考查的的重点。

这些散文作品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对于培养同学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解题技巧与策略1.理解题干要求:在做文言文阅读题时,首先要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如考查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内容理解等。

2.文本细读与分析:在阅读文言文文本时,要注意抓住关键词句,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观点态度。

3.注重课外积累:同学们要在平时学习中注重文言文知识的积累,掌握常用词语、短语、句式等,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4.答题技巧与步骤:在做题时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如先解释词语,再翻译句子,最后分析文章内容。

初中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初中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初中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1. 实词的理解很重要啊!比如说“之”“乎”“者”“也”这些常见的虚词,那可真是像一把把小钥匙,能打开文言文理解的大门呢!就像你读《童趣》里的“使之冲烟而飞鸣”,这里的“之”不就是指代前面的某个事物嘛,理解了虚词,文章就读懂一大半啦!
2. 古今异义要牢记呀!很多字词古代和现代的意思完全不同呢,像“走”古代是“跑”的意思,你想想假如不知道,读《夸父逐日》时把“夸父与日逐走”理解成夸父和太阳慢慢走,那岂不是闹笑话啦!
3. 词类活用也不能忘哦!有些词语在特定语境下会改变词性和用法,多么神奇呀!比如“渔人甚异之”中的“异”就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觉得……奇怪,要是不注意,那读起来可就云里雾里咯!
4. 文言句式要搞清楚哇!什么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就像不同的拼图块,拼对了才能看清整篇文章的模样呢!像“陈胜者,阳城人也”这就是个判断句嘛,多明显呀!
5. 通假字得知道呀!“同”这个字和“通假字的那个字”是相通的呢,要是不知道可就读不对啦!就像《论语》里的“不亦说乎”,这里的“说”其实就是“悦”的通假字呢,理解了才通顺呀!
6. 背诵名句多重要呀!那些经典的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还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呢!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多豪迈呀,不背下来多可惜呀!
7. 理解文章主旨很关键呢!每篇文言文都有它的中心思想,就像故事有它的灵魂一样。

像《陋室铭》,不就是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嘛,抓住了主旨,文章才真正能走进你心里呀!
我觉得呀,这些初中文言文必背知识点真的都超级重要,一定要好好掌握,这样才能真正领略文言文的魅力呀!。

初中语文常考文言文阅读汇总及答案

初中语文常考文言文阅读汇总及答案

初中语文常考文言文阅读汇总及答案一、《曹刿论战》【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答案】1. 解释词语:间、鄙、徧、孚、狱答案:间:参与;鄙:目光短浅;徧:普遍;孚:使人信服;狱:诉讼。

2. 翻译句子:“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答案: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3. 理解句子:“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答案: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二、《出师表》【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后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答案】1. 解释词语:崩殂、疲弊、诚、秋答案:崩殂:死;疲弊:困苦;诚:确实;秋:时候。

2. 翻译句子:“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答案: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蜀汉)民力困苦。

3. 理解句子:“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答案:确实应当打开圣明的耳朵,来发扬先帝留下的美德。

三、《鱼我所欲也》【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答案】1. 解释词语:兼、舍、恶、辟答案:兼:同时拥有;舍:放弃;恶:讨厌;辟:躲避。

2. 翻译句子:“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答案:放弃鱼而选择熊掌。

3. 理解句子:“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初中常用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常用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常用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同学们的语言素养和文化修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来一起梳理一下初中常用的文言文知识点。

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

常见的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词词义扩大:比如“江”“河”在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则泛指一般的江河。

词义缩小:“臭”在古代指气味,包括香气和臭气,现在只指不好的气味。

词义转移:“走”在古代指跑,现在指行走。

2、一词多义如“兵”,可以指兵器(“兵革非不坚利也”),也可以指士兵(“上使外将兵”)。

“故”,有缘故(“公问其故”)、旧的(“温故而知新”)等意思。

3、通假字“说”通“悦”,愉快(“不亦说乎”)“乡”通“向”,从前(“乡为身死而不受”)4、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如“鞭数十”中的“鞭”,意为用鞭子打。

形容词作动词,“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分别意为亲近、疏远。

二、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在理解文意时起着重要的作用。

1、“之”作代词,代指人、事、物等,如“友人惭,下车引之”中的“之”代指元方。

作助词,“的”,如“水陆草木之花”;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作动词,“去、到、往”,如“送孟浩然之广陵”。

2、“而”表并列,“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表承接,“温故而知新”。

表转折,“而不知人之乐”。

3、“以”表凭借,“以君之力”。

表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表目的,“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于”表在,“战于长勺”。

表到,“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也”,“夫战,勇气也”。

2、省略句省略主语,“(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省略宾语,“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3、倒装句宾语前置,“何陋之有”,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状语后置,“战于长勺”,正常语序应为“于长勺战”。

初中古诗词+文言文考点

初中古诗词+文言文考点

初中古诗词+文言文考点
初中阶段,古诗词和文言文的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
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

在考试中,古诗词和文言文的考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作者及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有
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情感。

2. 诗词内容: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包括诗句的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能够准确翻译和解释诗词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 诗词形式:熟悉诗词的格律、韵脚、对仗等艺术形式,理解这些形
式如何影响诗词的表达效果。

4. 诗词主题:把握诗词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通过诗词表达的情感和
观点。

5. 文言文词汇: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能够
正确翻译文言文。

6. 文言文句式:理解文言文中的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等特殊句式,能够准确分析和翻译。

7. 文言文篇章结构:分析文言文的篇章结构,理解作者如何组织文章,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8. 文言文主题思想:把握文言文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通过文章表达
的观点和情感。

9. 诗词鉴赏:能够对诗词进行赏析,评价其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10. 文言文阅读:能够阅读并理解文言文,对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

在准备考试时,学生应该通过阅读、背诵、练习等多种方式,系统地学习和复习这些考点,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应试能力。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和文言文的精髓。

初中语文中考必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语文中考必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文章标题:初中语文中考必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一、介绍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学语言,因此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初中语文中,文言文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知识点,以便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中考必背文言文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言文知识点。

二、文言文基本概念1. 文言文的定义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是我国古代的官方文书语言,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用法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进行一定的学习和理解。

2. 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使用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异,包括繁复的句式、丰富的修辞手法、严谨的用词等特点。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需要注意这些特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文言文基本知识点1. 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初学者应该从简单的文章开始阅读,逐渐增加阅读难度,培养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还应该注意上下文的关系,理解句子的含义,逐步领会文言文的语境。

2. 文言文的常见句型文言文常见的句型包括主谓结构、并列句、假设句、反问句等,学生需要熟练掌握这些句型的构成和使用。

3. 文言文的常用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够提高文章的艺术效果,因此学生需要对这些修辞手法有一定的认识。

四、总结与展望通过对初中语文中考必背文言文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发现文言文知识点涵盖了文言文的基本概念、特点、阅读方法、常见句型和常用修辞手法等内容。

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还能够培养他们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理解。

我们希望学生在学习初中语文时能够加强对文言文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文学修养。

个人观点:我认为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考词汇解释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考词汇解释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考词汇解释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很多常考的词汇需要我们理解和掌握。

掌握这些词汇的意思,对于读懂文言文、理解文章的内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解释一些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考词汇。

“之”字在文言文中用法多样。

作助词时,可译为“的”,如“水陆草木之花”;也可以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作代词时,代指人、事、物等,例如“学而时习之”中的“之”代指所学的知识。

“其”作为代词,可代指第三人称,译为“他(她、它)的”,比如“恐前后受其敌”;还可以作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些”,像“其人视端容寂”。

有时还用作语气助词,表示揣测、反问等语气,如“其真无马邪”。

“而”字的用法也不少。

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和”,比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温故而知新”便是如此;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却”,“人不知而不愠”里的“而”就是这种用法;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的“而”就是修饰关系。

“以”作介词时,有“用”“凭借”“按照”等意思,像“以刀劈狼首”的“以”是“用”的意思,“何以战”的“以”是“凭借”的意思。

作连词时,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属予作文以记之”就是表目的;表结果,译为“以致”,例如“以伤先帝之明”。

“于”常见的意思有“在”“到”“从”“对于”等。

“于舅家见之”中的“于”是“在”的意思;“至于夏水襄陵”的“于”是“到”;“舜发于畎亩之中”的“于”是“从”;“万钟于我何加焉”的“于”是“对于”。

“乃”常作副词,可译为“于是”“就”“才”“竟然”。

“乃重修岳阳楼”中的“乃”是“于是”的意思;“乃不知有汉”的“乃”是“竟然”。

“者”可以译为“……的人”“……的东西”“……的情况”等。

“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者”就是“……的人”。

“为”作为动词,有“做”“成为”“当作”等意思,“可以为师矣”的“为”是“做”;“化为邓林”的“为”是“成为”;“以丛草为林”的“为”是“当作”。

初中生必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生必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生必备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对于初中生来说,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掌握好文言文的知识点,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还能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

以下是一些初中生必备的文言文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许多实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所不同。

比如“走”,古义是“跑”,今义是“行走”;“汤”古义是“热水”,今义是“菜汤”。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不同的意思。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军队”等。

3、词类活用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词性发生了变化。

比如“名词作动词”,“蹄”原是名词“蹄子”,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中,“蹄”活用为动词,意为“用蹄子踢”。

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1、之(1)作代词,可代人、代物、代事。

(2)作助词,“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凑足音节,无实义。

(3)作动词,“去、到、往”。

2、其(1)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2)作语气助词,表反问、推测等语气。

3、而(1)表并列,“和、又”。

(2)表承接,“就、然后”。

(3)表转折,“但是、却”。

(4)表修饰,“地、着”。

4、以(1)作介词,“用、凭借、因为”等。

(2)作连词,“来、以致”等。

1、判断句以“……者,……也”“……,……也”“……者,……”等形式来表示判断。

2、省略句在句子中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

3、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4、被动句用“为……所……”“于”等表示被动。

四、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愉快的意思。

五、翻译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

1、信忠实原文,逐字逐句翻译,不随意增减内容。

2、达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3、雅语言优美,尽量用简洁、优美的语言翻译。

初中必背课内知识点古诗词文言文

初中必背课内知识点古诗词文言文

初中必背课内知识点古诗词文言文初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古诗词和文言文知识,这些知识点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也是考试中常见的内容。

以下是一些初中必背的古诗词和文言文知识点:1. 《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含了许多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诗歌。

例如《关雎》、《蒹葭》等。

2. 《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歌集,以屈原的《离骚》最为著名。

3. 《古诗十九首》:这是一组无名氏所作的古诗,内容多涉及人生哲理和自然风光。

4. 《木兰诗》:叙述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女性的英勇和忠诚。

5. 《滕王阁序》:王勃所作,是一篇著名的骈文,描写了滕王阁的壮丽景色和作者的豪情壮志。

6. 《岳阳楼记》:范仲淹所作,通过描述岳阳楼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情怀。

7. 《出师表》:诸葛亮所作,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以及对先帝的怀念。

8. 《醉翁亭记》:欧阳修所作,通过描写醉翁亭的景色和人物活动,表达了作者的闲适生活态度。

9. 《赤壁赋》:苏轼所作,通过对赤壁之战的回顾,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

10. 《水调歌头》:苏轼所作,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11. 《静夜思》:李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在夜晚思念家乡的情感。

12. 《望岳》:杜甫所作,通过对泰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壮志和对自然的敬畏。

13. 《春望》:杜甫所作,描写了战乱后春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14. 《将进酒》:李白所作,表达了作者豪放不羁的生活态度和对酒的热爱。

15. 《江雪》:柳宗元所作,通过对江雪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和对自然的感悟。

这些古诗词和文言文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思想内容上也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学生在背诵和理解这些作品的同时,可以学习到古代文人的高尚情操和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洞察。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知识点复习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知识点复习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知识点(一)《曹刿论战》1、《曹刿论战》中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论战》中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论战》中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夫战,勇气也。

4、《曹刿论战》中表明鲁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人民的拥护上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曹刿论战》中曹刿断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彼竭我盈,故克之;辙乱旗靡,故逐之。

《鱼我所欲也》1. 《鱼我所欲也》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鱼我所欲也》文中全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是:舍生而取义者也。

3、《鱼我所欲也》文中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鱼我所欲也》文中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知识点(二)《邹忌讽齐王纳谏》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描写邹忌外貌的句子: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写邹忌经过思索,找出妻、妾、客认为自己比徐公美的原因的句子是: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初中生必背文言文及古诗文(常考名句)

初中生必背文言文及古诗文(常考名句)

初中生必背文言文16篇(常考名句)1.《孔子语录》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子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⑤《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简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2.《鱼我所欲也》《孟子》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④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⑤文中最能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原因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一个人担当大任之前,如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所说:“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目的是:让其经受磨炼,增长才干。

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从反面论述没有忧患,给国家带来危害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曹刿论战》《左传》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⑤《曹刿论战》中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⑥政府要赢得老百姓的信赖,就得一心一意为人民办事,这正如《曹刿论战》中所说的要取得人民的支持必须做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①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③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一、实词。

1. 通假字。

2. 古今异义。

- 词义的扩大:如“江”“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 词义的转移:“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现在是“行走”的意思。

像“录毕,走送之”中的“走”就是“跑”的意思。

3. 一词多义。

- 以“之”为例:- 再看“其”:二、虚词。

1. 而。

2. 于。

三、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2. 省略句。

3. 倒装句。

四、文言文翻译。

1. 原则。

- 信:忠实于原文,不歪曲原意。

- 达: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 雅:译文优美,有文采。

2. 方法。

- 留:保留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等。

例如“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诸葛孔明”“卧龙”直接保留。

- 删:删除无意义的虚词,如句首发语词“夫”“盖”等,在不影响句意的情况下可删去。

- 补:补充省略的成分。

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要补出省略的主语。

- 换: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如“虽”换成“虽然”,“但”换成“只是”等。

- 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

如“何陋之有”要调成“有何陋”。

五、文言文诵读。

1. 断句。

- 根据语法结构断句。

如“今齐地/方千里”,“齐地”是主语,“方千里”是谓语,在主谓之间断开。

- 根据虚词断句。

像“夫/战,勇气也”,“夫”是句首发语词,后面断开。

- 根据对话标志断句。

“曰”“云”等后面一般断开,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 节奏。

- 一般主谓之间要停顿,动宾之间也要停顿。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先帝”是主语,“不以”是谓语,“臣卑鄙”是宾语部分。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50条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50条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50条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为大家总结了50 条初中文言文的知识点,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实词1、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2、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①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②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4、被:①同“披”,穿(皆被绮绣)②覆盖(被于来世者何如哉)5、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6、毕:①尽(毕力平险)②全部(群响毕绝)7、薄:①迫近,接近(薄暮冥冥)②轻视(不宜妄自菲薄)8、策:①马鞭(执策而临之)②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③记录(策勋十二转)9、长:cháng ①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②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③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④永远(死者长已矣)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⑥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10、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②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诚:①诚心(帝感其诚)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12、驰:①骑(愿驰千里足)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3、出:①发、起(方其出海门)②在国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③拿出(皆出酒食)14、辞: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5、次:①编次(吴广皆次当行)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二、虚词1、而:①表并列(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表承接(温故而知新)③表转折(而伯乐不常有)④表修饰(久而乃和)⑤表假设(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乎:①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为人谋而不忠乎)②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④表示推测语气,相当于“吧”(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3、其:①人称代词,他(她、它)的、他们(她们、它们)的(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②指示代词,那、那个、那些、那里(其人视端容寂)③其中(其一犬坐于前)④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等(其真无马邪)4、以:①介词,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介词,用(以刀劈狼首)③介词,凭借(何以战)④连词,相当于“而”(卷石底以出)⑤动词,认为(皆以美于徐公)5、于:①在(战于长勺)②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③对(万钟于我何加焉)④从(舜发于畎亩之中)⑤比(所欲有甚于生者)6、之:①代词,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渔人甚异之)②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③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④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⑤动词,去、往、到(辍耕之垄上)三、通假字1、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3、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通“智”,聪明)5、路转溪头忽见(“见”通“现”,出现)6、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7、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8、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疑问)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鞭数十(“鞭”,用鞭子打)②策勋十二转(“策”,登记)③愿为市鞍马(“市”,买)2、名词作状语①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狗一样)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③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3、动词作名词①虽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②猛浪若奔(“奔”,飞奔的马)4、形容词作动词①京中有善口技者(“善”,擅长)②欲穷其林(“穷”,走到……的尽头)5、形容词作名词①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坚固的铠甲;“锐”,锐利的武器)②此皆良实(“良实”,善良诚实的人)五、古今异义1、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考点今天给大家整理了初中文言文的一些常用知识点:特殊句式和古今异义,这些只是文言文学习模块中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其他大家需要在平时积累的文言文知识点有下面这些:文言文高频词、古代文学常识、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建议大家准备一个厚一点的笔记本,然后把平时经常遇到的一些自己不会的知识点分类总结到本子上(带上例句),并隔几天拿出来看几眼。

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a“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c“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d、固定格式。

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例: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5)何以:例:何以战。

文言文句式之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主要有:(1)省略主语a、承前省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b、蒙后省c、对话省例:《曹刿论战》(此)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3)省略宾语投(之)以骨。

(《狼》)君与(之)俱来。

(《隆中对》)(4)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急湍甚(于)箭。

(《与朱元思书》)(5)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二(个)男新战死。

文言文句式之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

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文言文句式之问句一、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1.“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有”是动词,“何……”是其宾语。

提前宾语的作用在于强调宾语。

“何……之有”可译为“有何……”。

“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

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

如:(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2.“不……乎”“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是吗”。

如:(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3.“何以……为”“为”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

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

如:(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安……以为”。

如:(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向南飞干什么?(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国,要薛城做什么?4.“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

如:(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现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二、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型1.“如……何”“奈……何”“若……何”,相当于“对(把)……怎么样(怎么办)”。

“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

如:(1)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2)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虞姬啊,虞姬啊,对你怎么办呢?有时可将上述句式紧缩为“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它们作谓语,用来询问办法,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怎么”。

如:(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更换你捕蛇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2)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杞人忧天》)——整天在天里面(大气里面)活动,为什么担心天会塌下来呢?2“.何所……”“谁……者”,这是两个主谓倒装疑问句式。

“何所……”等于“所……(者)何”。

“所……”作主语;“何”是疑问代词,作谓语。

如:(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木兰你想的是什么,思念的是什么?(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给您出这个主意的是谁?例词---例句---古义---今义1、居---居十日---过了---居住2、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跑---走3、再---一股作气,再而衰---第二次---又4、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护城河---水池5、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停驻---质量差;次数6、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暴戾7、令---何患令名不彰耶---美好的---命令8、寻---未果,寻病终---不久---寻找9、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案件---监狱10、坐---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坐下11、渠---问渠哪得清如许---它(他)---水渠12、微---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微小13、迁---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官吏调职---迁移14、形---无案牍之劳形---身体---形状15、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卑鄙16、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品质低下17、牺牲---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祭祀用的物品---为正义事业而奉献18、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父母兄弟等---姻缘亲属19、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相通---交通运输20、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男性的配偶21、绝境---同上---与世隔绝的地方---山穷水尽的地步22、无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不必说---条件关系连词23、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多少---数学学科之一24、开张---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开业25、会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集商议---财务人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