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阳能电池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的非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研究也走了一条曲折的道路。 早在1975年南开大学就开始进行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的研 究。上世纪80年代,我国从美国克罗拉公司引进一条1兆 瓦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工业化较为成功。但截至 2003年底,我国非晶硅太阳能电池还只有这一条生产线。 然而,还是不断有厂家朝非晶硅太阳能电池领域进发, 并取得一定的成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奥运村的太 阳能热水器系统采用的是由北京行者集团研发的非晶硅太 阳能电池技术。这种太阳能热水器可以为16800余名运动 员提供洗浴热水;奥运会后,它可以满足约1868户居民的 生活热水需求,每年可节电1000万千瓦时。



2003到2005年,在欧洲特别是德国市场拉动下,尚德和保 定英利持续扩产,其他多家企业纷纷建立太阳电池生产线, 使我国太阳电池的生产迅速增长,目前,我国太阳能电池 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30%。 王占国院士指出:“近年来我国太阳能电池相关的技 术研发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是,与国外相比可能还存在一 些差距,主要表现在技术水平、产业和市场发展等方面。 比如,几种典型太阳电池的实验室最好效率都比国外要低, 我国单晶硅、多晶硅的实验室效率分别为19.8%、16.5%, 而国外的分别为24.8%和19.8%。” 而且,王占国院士表示,我国太阳能电池制造中,很 多设备都是从国外进口,耗费了企业大笔资金,所以,我 们应该加大设备的研发和制造,以降低成本。



我国首条产业化示范线建成,一方面给了业内人士信心, 另一方面,也标志着多晶硅规模化生产技术体系形成,打 破了国外多年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 另外,在多晶硅的提纯技术上,我国也不断取得突破。 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改良西门子工艺”提纯,纯度虽 高,但能耗大、不环保。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高文秀团 队另辟蹊径,发明了“物理法”进行提纯,2007年7月16 日,部分样品经日本方面测定,纯度高达5N至6N(用于太 阳能电池的多晶硅纯度,要求远远高于99.9%:以“N”代 表小数点后“9”的数量,须在4N以上),电耗和水耗分别 只有“改良西门子工艺”的1/3和1/10。 目前,国内绝大部分多晶硅生产都采用三氯氢硅工艺, 这种高耗能工艺因四氯化硅等无法全部回收难以处理,环 境污染严重。2008年,中硅高科承担了国家“863”重点科 技攻关项目—多晶硅副产物利用关键技术研究,该公司通 过自主研发,成功完成了低温加压氢化技术的研究。




目前,该项目已经在1000t/a和2000t/a多晶硅等项目上运 行,四氯化硅经过几次循环后,几乎可实现全部回收利 用。” 而天威英利六九硅业现在采用的新硅烷生产多晶硅工 艺耗电少,生产成本比同行业低24%,产量同比提高30%, 副产品无污染并且可全部出售再利用。 王占国院士称,对目前占据光伏市场90%的晶体硅太 阳电池来讲,转换效率的提高和硅片的薄型化是降低成本 的主要途径。 据江西赛维公关部总监姚伟介绍,该公司最薄的硅片 为160m左右,达到了世界领先的产业化水平。


近年来,非晶硅太阳能电池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数据显示, 2007年全球薄膜太阳能电池产量由2006年的181MW提升到 了2007年的400MW。在我国,2007年行业增速约120%,预 计未来3年内年均增速高达100%。 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环在第四届 绿色财富(中国)论坛上表示,尽管我国从2007年开始成为 世界生产太阳能电池最多的国家,但与国外还有不少的差 距。而且,在各种新型太阳能电池的开发上,我们还处在 起步的阶段,而国外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我国太 阳能电池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多晶硅是整个太阳能电池产业的“命脉”,多晶硅原材料 的短缺使太阳电池的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太阳能电 池产业和市场的发展。 另外,多晶硅原材料的先进生产技术一直基本上掌握 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几家主要生产商手中。由于种种原 因(生产商对光伏产业能否保持稳定需求的疑虑、技术和 市场垄断的需要、扩产的滞后性),这些企业没有一家宣 布在中国建厂,更遑论技术转让。 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严大洲介绍说, 我国多晶硅始于1964年,但是技术水平低、规模小、产品 单耗高、生产成本高。2005年之前,我国年产多晶硅还不 到世界年总产量的0.5%。
中国太阳能电池的发展



从1958年中国开始研制第一片晶体硅光伏电池以来,到现在已走 过半个多世纪。 中国的太阳能电池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空间到地面、由军到民、 由小到大、由单品种到多品种以及光电转换效率由低到高的艰难 而辉煌的历程。 据统计,从2002年至今,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猛增了77倍。2008 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连续两年 成为世界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


பைடு நூலகம்

严峻的晶硅短缺使很多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处于停产状态; 不断上涨的晶硅价格一步步蚕食着太阳能电池生产商的利 润。因此,寻找晶硅或减少对晶硅的依赖成为太阳能电池 企业不得不面临的选择。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跃入了人 们的眼球,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薄膜电池不用硅片,而是在玻璃等廉价衬底上沉积薄 膜半导体有源层,可望大幅度降低材料消耗和成本。 薄膜电池中最常见的是非晶硅太阳能电池。与普通 太阳能电池相比,非晶硅太阳能电池成本低、能耗低、无 污染、弱光好,厚度仅为前者的二百分之一,更适合与建 筑外墙结合构成墙体型太阳能发电系统,还可以应用在便 携式电子设备上。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太阳能电池开始进入萌芽期,研发工作 在各地次第展开,但进展缓慢。 20世纪80年代末期,国内先后引进了多条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包 括云南半导体厂从加拿大引进的1MW(兆瓦)生产线等,使中国太阳 能电池的生产能力由原来的几百KW(千瓦)一下子提升到4.5MW,这 种产能一直持续到2002年,产量则只有2MW左右。 90年代中末期为我国太阳电池稳步发展期,经过引进、消化、 吸收和再创新,太阳电池生产技术和工艺得到稳定发展和提高, 生产量稳步增长,基本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要并有极少量的出口。 1998年,我国政府开始关注太阳能发电,拟建第一套3MW多晶 硅电池及应用系统示范项目,这个消息让现在的天威英利新能源 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苗连生看到了一线曙光。可是,当时太阳能产 业发展前景尚不明朗,加之受政策因素制约,令不少人对这一新 能源项目望而却步。在合作伙伴退出的情况下,苗连生毅然逆势 而上,争取到了这个项目的批复,成为中国太阳能产业第一个 “吃螃蟹”的人。



2005年,业内著名专家梁骏吾、周廉、阙端麟三位两院院 士联名报送中共中央、国务院等一份建议书,呼吁:“打 破垄断、政府主导、多方融资迅速建立年产上千吨级的多 晶硅生产厂。” 在此背景下,科技部组织实施了863攻关计划、“十 一五”支撑计划等,同时,国家发改委组织实施了《高纯 硅材料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围绕多晶硅生产各环节 的重大技术难题,实施重点攻关,取得了一系列攻关和产 业化成果,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体系,为多晶硅的产 业化发展赢得了主动权。 2004年,洛阳单晶硅厂与中国有色设计总院共同组建 的中硅高科自主研发出了12对棒节能型多晶硅还原炉,以 此为基础,2005年,国内第一个300吨多晶硅生产项目建 成投产,从而拉开了中国多晶硅大发展的序幕。





1958,我国研制出了首块单晶硅 最初,研发出的电池主要用于空间领域。从1958年到1965年间, 半导体所研制出的PN结电池效率突飞猛进,10×20mm电池效率 稳定在15%,同国际水平相差不大。 1968年至1969年底,半导体所承担了为“实践1号卫星”研 制和生产硅太阳能电池板的任务。在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 P+/N硅单片太阳电池在空间中运行时会遭遇电子辐射,造成电 池衰减,使电池无法长时间在空间运行。 1969年,半导体所停止了硅太阳电池研发,随后,天津18所为 东方红二号、三号、四号系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研制生产太阳 电池阵。 1975年宁波、开封先后成立太阳电池厂,电池制造工艺模仿早 期生产空间电池的工艺,太阳能电池的应用开始从空间降落到 地面。



2001年,无锡尚德建立10MWp(兆瓦)太阳电池生产线获得 成功,2002年9月,尚德第一条10MW太阳电池生产线正式 投产,产能相当于此前四年全国太阳电池产量的总和,一 举将我国与国际光伏产业的差距缩短了15年。 2005年12月14日,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公司在纽约证 券交易所上市,尚德的横空出世及超常规发展带来的“首 富效应”启动了中国太阳能产业的加速器,国内太阳能电 池的生产和研发也驶入了快车道。 2003年12月19日,天威英利公司的多晶硅太阳能电 池项目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全线投产,填补了我国不能商 业化生产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空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