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香港女性言情小说的流行趋势分析_海璐

合集下载

街前街后尽琼瑶—论当代港台言情小说

街前街后尽琼瑶—论当代港台言情小说

作者: 孔庆东[1]
作者机构: [1]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学术界
页码: 119-124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期
主题词: 琼瑶;言情小说;新生代作家;席娟;言妍
摘要:琼瑶以处女作《窗外》一举成名,之后的作品数量更让她荣登加世纪80年代言情小说多产女作家,并在两岸三地掀起一股琼瑶热。

这股热潮一直持续到了90年代。

新生代作家如席娟、言妍的出现取代了琼瑶以“纯情”系列为主体的模式,改变了琼瑶言情小说女性多数柔弱且被动的形象,将女性欲望置为主体瓜分了言情小说的市场。

改变了以往琼瑶言情小说的叙述模式,使琼瑶热降温。

但琼瑶开创的女性视角叙述方式,使看与被看的主体颠倒。

仍成功将琼瑶的言情小说推向了一个经典的位置。

试论亦舒现代都市言情小说的特征

试论亦舒现代都市言情小说的特征

试论亦舒现代都市言情小说的特征言情小说一直是小说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言情小说百花齐放的时代,很多作品及作者都如同昙花,真正能够长时间的留在读者心中的经典屈指可数,亦舒就是为数不多的奇葩之一。

亦舒充满强烈的现代都市气息的作品,以洞察世情的目光,简洁优美的笔调,穿梭于现实与浪漫之间,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即区别于其他作家而自成一格就是她的作品能够经久不衰的最大原因。

总的来说,亦舒的作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独特的女性题材亦舒不是女权主义者,但是她提倡女性的独立自主意识:一个女子,如果想得到尊重,必需先自重。

如果身无长物,那真是可悲的事。

在亦舒的《玫瑰的故事》里,男人追着女人,“我会原谅你的”,女人却义正辞严:“我有什么要你原谅?我有什么对你不起,要你原谅?每个人都有过去,这过去也是我的一部分,如果你觉得不满,大可以另觅淑女,可是我为什么要你原谅?你的思想混乱得很,女朋友不是处女身,要经过你的伟大原谅才能重新做人,你以为你是谁?”这个女人已经29岁半,竟有这么大的胆子对待未婚夫,这来自于她心理上的自立,更来自她经济上的自立。

“我是个有本事有能力的女人,我自己双手可以解决生活问题,” 所以她有权利要求真正的爱与尊重,若他不给,她不必迁就他。

这简直是标准的女性主义的姿态了。

然而在另外的一些亦舒小说里,女主角最终却是迁就的。

两个人都作一点让步,合作愉快。

也许这是亦舒的局限,也许正是她的聪明所在。

人们说,男女真正平等还要等一千年,我不怀疑这话,因为人们花了几千年来制造它。

那么,与其苦等千年,倒不如抓住点实惠的东西。

所以,在《她比烟花寂寞》中,女记者尽管年少气盛调子颇高,然而当她在对女演员姚晶死因的采访中发现,所谓女人成功的灿烂背后,竟是如此凄凉不堪,立即去抱男朋友的大腿:“当我死的时候,我希望丈夫子女都在我身边。

我希望有人争我的遗产。

我希望我的芝麻绿豆宝石戒指都有孙女爱不释手,号称是祖母留给她的。

我希望孙儿结婚时与我商量。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本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本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本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本一题目:《论亦舒笔下女性的传统与现代》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亦舒是当代香港著名的言情小说家,她与倪匡、金庸被并称为“香港文坛三大奇迹”。

亦舒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二十多年经久不衰,一度出现过这样的说法“台湾有琼瑶,香港有亦舒”。

然而,亦舒充满强烈的现代都市气息的作品,以洞察世情的目光,简洁优美的笔调,穿梭于传统与现代之中,其鲜明的女性形象塑造与艺术感染力使其自成一家。

虽然亦舒主攻言情小说,但写的却是当代香港女性的于情感上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女性意识的觉醒。

本文在香港的历史性与现代性的基础上研究发现,解读亦舒小说女性形象的钥匙既不是性格,也不是性别,而是人物的文化身份。

通过剖析她们悲剧性生存体验背后的心态,论文发现了她们价值观系统与文化身份的特殊结构:她们显在的价值立场是现代的、商业化的;潜在的价值立场却是传统性的。

现代价值观以理性方式存在,传统价值观以无意识、非理性方式存在。

从而通过亦舒笔下女性无法冲破的传统回归和现代的叛逆来探究香港都市女性的心理和生存状况,以及她们如何适应时代变迁的,从而表达作家对这一女性的真切关怀。

二、概述国内外研究成果国内关于亦舒小说研究,主要概括为:1、研究香港文学的专著:目前出版的几部香港文学史、小说史,如刘登翰主编的《香港文学史》、王剑丛的《香港文学史》等,都有研究亦舒的章节。

2、直接研究亦舒的论文:从统计的《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索引》中提及的文章,再查阅九十年代以来几篇专门研究亦舒小说的论文,如张秋蕙的《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李莘的《超脱入世言情寓理》等。

3、研究港台相关女性作家的论文,如钟晓毅的《论香港女作家笔下的爱情模式》等。

此外就是研究亦舒小说的主题还停留在少数所谓“代表作品”解读阶段,且多单由先验视角(如女性主义)和先验命题(现代人寂寞)出发,把亦舒小说简单化,狭窄化,由此得出的对亦舒小说总体特征的描述不可能准确。

而对于亦舒的爱情观,研究者有相左的意见,主要分歧在于爱情观是偏于现代还是偏于传统。

港风的流行趋势

港风的流行趋势

港风的流行趋势
港风是指香港文化和风格的代表,它融合了70年代至90年代的香港电影、音乐和时尚元素。

近年来,港风在亚洲和世界范围内的流行度有所上升,以下是一些港风的流行趋势:
1. 音乐:港风音乐以经典的港式流行曲为主,包括陈奕迅、张学友、Beyond 等歌手的歌曲。

这些歌曲通常带有浓厚的复古风格和情感,以及具有记忆和怀旧感的曲调。

2. 电影:港风电影以功夫片、黑帮电影和爱情片为主导。

这些电影制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和风格,以其独特的故事情节、动作场面和角色形象而受到赞赏。

3. 时尚:港风时尚受到70年代和80年代香港时尚的影响,如宽松的西装、宽边帽、小刀裤和独特的街头风格。

此外,港风时尚还包括流行的手提包、墨镜和大号耳环等配饰。

4. 艺术:港风艺术通常以复古和怀旧为主题,追求回归经典和保留记忆的情感。

这包括香港的传统建筑、街头艺术和插画等。

总的来说,港风的流行趋势体现了人们对过去香港时代的怀念和热爱,同时也展示了香港独特的文化和风格。

港新女性的出走与知识:西西与张曦娜的小说创作探究

港新女性的出走与知识:西西与张曦娜的小说创作探究
面对着自己不喜欢的爱情与人生,女主角的“感冒”犹如一种绝症“,是永远也不会痊愈的了。”⑥ 这一场严重的“感冒”不是一种生理的病,而是一种心理病,是对于自己生活缺少了自由及选择的无 助。道德上的束缚使她无法“康复”,家人与不喜欢的对象对她百般呵护,也让女主角找不到合理借 口推辞,导致“病情”加重,最后变成了“我只知道,我的感冒,其实是无药可治的”⑦。女主角对于自 己的人生,就像对自己的“病”一样束手无策。她自己的婚事,忙碌的都是周围亲友:
①黄继持:“⋯⋯当然还有《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这引起更多读者注意而西西后来却以为《左耳成探讨女性境况的系列⋯⋯”。黄继持:《西西连载小说:忆读 再读》,《八方》文艺丛刊 1990 年第 12 辑,第 69 页。
②陈丽芬:《天真本色:从西西〈哀悼乳房〉看一种女性文体》,陈炳良编:《中国现代文学与自我:第四届现当代文学研 讨会论文集》,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 1994 年版,第 137 页。
西西,原名张彦,广东中山人,1938 年生于上海,1950 年定居香港。在香港葛洪量教育学院毕 业,曾任教职,为香港《素叶文学》同人。1983 年,她的《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荣获《联合报》小说奖 推荐奖,此后便获奖无数。她著作极丰,包括诗集、散文、长短篇小说等 30 部。2005 年获《星洲日 报》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2011 年成为香港书展年度文学作家。西西是香港的文坛常青树。身为 一位女性作家,其书写内容并不倾向女性主义内涵,文字的使用也没有明确的女性作家痕迹,如罗
港新女性的出走与知识:西西与张曦娜的小说创作探究 / 谢征达
· 57 ·
进行解读。第一个部分主要探讨女性的选择意识与权利,并同时思考在“出走”的举动间,女性遭逢 到的困难与限制。第二个部分则是探究两位作家如何借小说为女性在文化与教育层面上发声,在 “捍卫”知识之中,带出女性角色想要选择的自由。

香港女性文学

香港女性文学

2-3 萧红的生命历程
• 在困境中相爱 • 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 “和萧军在一起的日子虽然贫穷,但过得很纯粹”
• 接受鲁迅与许广平帮助,出版长篇小说《生死场》
萧红和萧军
• 相爱六年后各奔东西,怀有身孕
2-3 《生死场》——“奴隶的奴隶”
• 原名《麦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 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
2-1 张爱玲——雁过留影
张爱玲本名张煐,于1920年出生在上海公共租 界西区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1939年, 张爱玲就读于香港大学,1942 年香港沦陷,未毕业 即回上海,翌年在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上发表 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在 发表《倾城之恋》等小说成名后,于1952年移居香 港,为《今日世界》撰稿,连载长篇小说《秧歌》 和《赤地之恋》,出版《传奇》英文版和中文版。 《秧歌》和《赤地之恋》写的是内地的故事,是至 今都存争议的小说。
1-1 历史背景
香港是一座国际商贸和金融大都市,也是一个最有政治的中心。虽然香 港遭受了百年的殖民统治,但就文学而言,它却有了难得的相对自由和生机。 由于香港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英国的殖民统治留下西方叙事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和“五四”新文化在那里有深厚的积淀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 香港意识。
3-1 施叔青的香港故事
施叔青,台湾著名现代派女作家,台湾彰化人,1945年10 月出生于鹿港,毕业于台湾淡江大学法文系,十七岁以处女作 《壁虎》登上文坛。 20世纪八十年代的施叔青长住香港,并创 作系列小说《香港三部曲》,从多个维度展开对香港百年历史 的叙写。 1894年,香港发生了英国人开埠以来最大的鼠疫,以 鼠疫为背景,施叔青塑造了黄得云——被绑架至香江为娼的东 莞农家女形象,从《她名字叫蝴蝶》、《遍山洋紫荆》到《寂 寞云园》,黄得云从倚仗男性的悲剧循环中挣脱出来,以其个 人的自我救赎,一力经营当铺事业,其孙后来成为香港大法官 。施叔青打破历史由男性叙书写的藩篱,以底层女性的挣扎叙 述香港历史,开创了女性书写历史的先河。此外,她的作品还着

海岩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模式研究的开题报告

海岩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模式研究的开题报告

海岩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模式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海岩作为20世纪末中国文坛上备受关注的小说大师,其小说以其真实性、生活性和人文性等特色而著称,其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女性形象极具代表性。

这些女性形象有些柔弱、有些坚毅,有些贤惠、有些热情,有些悲观、有些积极,总体上反映出了中国女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面貌和追求。

因此,对海岩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研究,不仅可以从文学角度深入探讨文学作品的内涵,还可以从女性研究的视角加深对女性命运与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解。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海岩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剖析,深入探讨其影响因素,挖掘出其中的共性和特征,探讨其对中国女性形象的呈现方式和意义,为理解中国女性历史进程、推动女性进步和妇女解放做出贡献。

三、研究问题与内容1. 研究对象:海岩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2. 研究问题:(1)海岩小说中女性形象呈现的共性;(2)海岩小说中女性形象形成的因素;(3)女性在海岩小说中的角色定位;(4)女性经历的社会历史变迁对其形象的影响。

3. 研究内容:(1)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取向和内涵;(2)海岩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特点和类型;(3)女性在小说中的角色定位和社会地位;(4)女性形象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历史文化分析法以及女性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海岩小说中女性形象进行整体性和细致化的描述和解读。

从女性角度入手,通过剖析小说中女性的情感、行为、语言和态度等细节,揭示出其中的性别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从而达到了深入了解作者思想和文化内涵的目的。

五、预期效果通过本研究的深入剖析,可以加深人们对海岩小说中女性形象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弘扬和推动女性主义的发展和进步,推进中国的妇女解放和社会进步。

女性时尚杂志在中国的现状与发展

女性时尚杂志在中国的现状与发展

表2一12006年末~2007年初四大时尚集团市场份额分布市市场份额06年四季度度07年一季度度瑞瑞丽集团39.85%%%40.78%%%时时尚集团15.20%%%13.93%%%EE E L L E集团16.07%%%11.52%%%VV V O G U E集团9.64%%%7.37%%%其其他19.23%%%26.40%%%根据世纪华文国际传媒咨询有限公司(CCMC)在全国20个主要城市的连续监测数据显示,2007年上半年以来,女性高码洋时尚类杂志在全国的总销量以稳定态势继续增长,增幅一直保持在7%以上,各刊之间竞争也愈演愈烈。

纂笼翻城脚扩一、一~~、蓄!一贯一肠一奋一:-鄂嘿盯姗灿图2一12007年时尚杂志销售和市场份额柱状统计图廖爪寒红刃七喋‘一,鬓户摇溉麒瞬黔C一图2一22007年时尚杂志销售和市场份额饼状统计图“在具体的销量和市场份额分布上,本次调研采用PPS随机抽样和城市配额抽样相结合的原则,对城市主要行政区内的报刊零售摊点进行抽样调查,对零售终端商进行面访式的跟踪监测,在所抽取的14个城市同时进行调研,以确保数据的时间性,调查问卷均经过严格的三审核对,符合调研流程规范和数据质量要求。

”‘图2一1和图2一2是12份时尚杂志销售和市场份额的柱状图和饼状统计图。

从图2一1柱状统计图中可以看出,隶属于四大时尚杂志集团之一瑞丽集团的《瑞丽》女性系列杂志在总量上处于领跑的位置,占到冠亚军和第六名位置。

《时尚伊人》、《ELLE世界时装之苑》、《VOG UE服饰与美容》等几大杂志分处于第五、七、八的位置,差距不大。

综合起来,四大时尚杂志在市场上依旧形成“第一梯队”。

北京开元策略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于2007年3月、6月、9月、12月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报刊零售终端进行抽样调查,表2一2中2007年四个季度开元报刊零售终端调查结果表明:“VOGU E集团、时尚集团和ELLE集团稳坐零售市场份额前三名,从另一个角度再次表现了大型时尚杂志集团的竞争力。

大众传媒背景下女性文学的歧途

大众传媒背景下女性文学的歧途

大众传媒背景下女性文学的歧途——评卫慧《上海珍宝》湖南商学院中文系陈晨上海珍宝》一本专门敏锐的小说,它的问世引起了文学界甚至是社会各界的许多关注,对它的评论也众说纷纭,批判的声音看起来要强烈得多,因为它把“躯体写作”放大到了极致,也是“美女作家”——卫慧之风格登峰造极的表现,不管是作品依旧作家都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以及大众观看的欲望。

长篇小说《上海珍宝》于1999年出版,是继卫慧《梦无痕》、《水中的处女》、《蝴蝶的尖叫》、《艾夏》、《欲望手枪》、《爱人的房间》、《像卫慧那样疯狂》之后又一部充斥着激情、欲望、放纵、叛逆、狂野味道的作品,而且在这部作品里,这些特点表现的更为突出、典型和露骨。

小说主人公倪可、天天、马克,差不多上都市新人类,里面的人物都扮演着真伪艺术家、外国商人、无业游民、演艺明星、新青年的角色……而情节中一如往常的看到有关毒品、酗酒、性、同居和暴力的情形。

女主人公倪可,毕业于名牌大学,当过记者,做过女招待,出过小说,后来是自由写稿人。

与小说中其他人物一起是一群不愁吃穿的都市青年,他们或是白领、或是富婆、或是被父母供给,生活的意义专门简单——查找一切宣泄的机会。

倪可的生活态度十分明朗,既要握有情又要占有欲。

天天是一个顺长英俊的男孩,对倪可温柔情深,遗憾的是他阳痿,倪可得不到欲望的满足,但能够在他身上得到情感的需要,因此她不舍弃天天。

但因为情欲宣泄的需要,倪可选择了德国人马克作为性伙伴,在马克的身上得到了疯狂的情欲的宣泄。

天天是都市人类中的弱者,靠母亲的金钱生活,尽管有钱却没有生存本领,再加之他的阳痿,使他无法从身心两个方面得到倪可的爱,只得通过毒品来渲泄压抑的欲望,最后走向死亡。

这一群都市人类确实是如此表面潇洒、内心空虚的度日。

马当娜挥洒青春和金钱,留给她的是昨日黄花;最后倪可失去爱人和情人的离去,使她感到生存的迷茫。

卫慧的《上海珍宝》反映了一群肤浅的人的糜烂的生活,这一群“新新人类”没有来自生活的压力,他们有的只是空虚和颓废,整天在情欲、毒品和无聊的状态中消磨时刻消耗青春。

我国近十年女性时尚期刊发展格局的分析

我国近十年女性时尚期刊发展格局的分析

我国近十年女性时尚期刊发展格局的分析
王军华
【期刊名称】《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27)004
【摘要】我国女性期刊市场发展迅猛,尤其是近十年,时尚期刊的发展更是百花争艳,在前几年也曾一度"万紫千红总是春",但到2004年进入平台期,而到2005年出现一个明显的拐点,发展势头开始下滑.从社会环境的变革、男女性别和生活习惯的差异、期刊的同质化现象、恶性化竞争和传媒的媚俗化等方面分析了女性时尚期刊的这种发展格局.同时,提出了女性时尚期刊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对策.
【总页数】2页(P145-146)
【作者】王军华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湖北,黄石,435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5.2
【相关文献】
1.我国女性时尚杂志现状与发展分析 [J], 丁雅敏;王秀波
2.剖析2008年上半年女性高码洋时尚杂志的竞争格局 [J], 蔡正鹏;陈向伟
3.我国女性时尚杂志的广告投放现状分析 [J], 吴蓓
4.女性时尚类杂志文章标题的修辞研究--基于三种女性时尚杂志的统计分析 [J], 刘妍;赵韵
5.我国电子期刊发展的格局 [J], 杨恒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个女孩两座城:《过春天》空间叙事下的身份认同探析

一个女孩两座城:《过春天》空间叙事下的身份认同探析

001[摘 要] 国产青春电影《过春天》讲述了女孩佩佩在港深两城间以“水客”身份“过春天”的故事,隐喻了城市结构和社会环境对青少年身份认同的影响。

基于港深双城空间并置的叙事,着眼于“生存空间”中的身份认同危机与“想象空间”中的个人价值重构两方面,探究青年边缘群体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路径。

[关 键 词] 空间叙事;身份认同;个人价值一个女孩两座城:《过春天》空间叙事下的身份认同探析骆艺文《过春天》是导演白雪的处女作,“过春天”既是水客行话“通过海关”,也暗含了“渡过青春之险关”之意。

廖伟棠评价这部电影时说 :“所谓的春天,始终没能过去,甚至未能抵达。

”一切戛然而止,而现实的青春也大多如此。

该片 2019 年上映,荣获第二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费穆荣誉”最佳影片,且斩获了第 69 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青年单元最佳影片提名。

《过春天》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改革开放后的深圳和香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和地域背景下,出现了一些极具“港深特色”的社会事件和社会群体。

主人公佩佩拥有着与父亲相同的香港身份,早晨过深圳海关去香港上学,傍晚过香港海关回深圳的家,与母亲同住。

《过春天》讲述的是为实现与挚友一起去日本看雪的梦想,佩佩筹备资金去“走水”,生存空间在深圳和香港两座城市间割裂,个人身份也在学生和“水客”之间持续转换,在青春的危险和安全间横跳的故事。

空间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兼具“空间叙事”与“文化隐喻”的双重内涵。

电影的空间意识作为电影思维的基本内容,是与时间观念同等重要的概念,空间叙事是叙事学领域推动电影情节发展的一种手段或方式。

“电影空间的生产既是对现实空间的呈现,也是对现实社会空间的想象、生产乃至补充。

”“电影中的城市空间并非现实地理空间的简单再现,而是指涉及多种因素的文化建构。

”青春题材的电影中,空间具有“生存空间”与“想象空间”的双重属性,青年一代的世界中,城市、城镇和乡村是重要的现实地理空间,而遥不可及的全球空间、心灵乌托邦则是想象中的异质空间。

TVB“女人戏”传播的女性主义解读

TVB“女人戏”传播的女性主义解读

TVB“女人戏”传播的女性主义解读
王巧娴
【期刊名称】《三明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31)3
【摘要】近年来,TVB电视剧中女性题材占据了荧幕的“半边天”,“女人戏”更成为其力推的引领潮流文化的风向标,受到女性观众的热捧.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TVB“女人戏”的文本、生产和受众,“女人戏”中女性形象的构建,反映社会对女性形象和价值的设定,这些构建在愉悦女性观众的同时,却依旧不能改变其父权的特质.新时代的“女人戏”应正确运用性别视角,促进新女性的形象表达.
【总页数】6页(P90-95)
【作者】王巧娴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上海2002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02
【相关文献】
1.维多利亚时代的现代女性萨拉——《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女性主义解读 [J], 邵林
2.《非凡女人》中的女性主义关怀伦理解读 [J], 吴晶
3.维多利亚时代的现代女性萨拉——《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女性主义解读 [J], 邵林;
4.女性主义文体学视角下的《可以吃的女人》解读 [J], 王志伟;李春姣
5.女性主义文体学视角下的《可以吃的女人》解读 [J], 王志伟;李春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香港言情小说的文化特征——现代女性的生存方式

浅析香港言情小说的文化特征——现代女性的生存方式

浅析香港言情小说的文化特征——现代女性的生存方式
周琳
【期刊名称】《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26)003
【摘要】香港言情女作家们关注着香港人的生活,尤其是香港女性的生活.从女性独特视角出发,描写香港现代女性,展现出她们在香港这个大都市中所选择的不同生存方式.给女性对自由选择生活的暗示,释放女性的人生自由性.
【总页数】3页(P58-60)
【作者】周琳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生活在尘世边缘的一个高贵而孤独的群体——陈染笔下的女性生存方式和生存价值分析 [J], 宋旭红;
2.浅析女性参政问题——内地女性参政和香港女性参政的对比分析 [J], 张珂;武艺
3.快感:当代言情小说的大众文化特征之一 [J], 刘玉霞
4.由言情小说发展看女性意识嬗变——以鸳鸯蝴蝶派与网络言情小说为例 [J], 李卷
5.浅析香港电影中底层女性的生存空间 [J], 管晨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言情的特定时空--香港言情小说论

言情的特定时空--香港言情小说论

言情的特定时空--香港言情小说论
赵稀方
【期刊名称】《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年(卷),期】1999(000)001
【摘要】无
【总页数】5页(P6-10)
【作者】赵稀方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诡异之风在香港作家李碧华言情小说的分析 [J], 叶云
2.由言情小说发展看女性意识嬗变——以鸳鸯蝴蝶派与网络言情小说为例 [J], 李卷
3.诡异之风在香港作家李碧华言情小说的分析 [J], 叶云;
4.大陆穿越时空类言情小说热销台湾 [J], 台传
5.港台言情小说“穿越时空”的创新叙事--以席绢的《交错时光的爱恋》为例 [J], 张文东;王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碧华言情小说中的人性书写

李碧华言情小说中的人性书写

李碧华言情小说中的人性书写
贾颖妮
【期刊名称】《江汉论坛》
【年(卷),期】2009(000)012
【摘要】利用"言情"来表现人性,是李碧华最为擅长的方式.她的小说诉说着一个个有关亲情、爱情或是友情的故事,将笔触直抵人性深处,把人性中最为阴暗、丑陋、
残暴的一面暴露出来.另一方面,她又流露出对美好人性的向往和赞美.她将人性之恶归结于社会生存环境的压抑和人的本能与欲望的无限膨胀.
【总页数】3页(P106-108)
【作者】贾颖妮
【作者单位】广东金融学院财经传媒系,广东广州,5105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论香港作家李碧华言情小说的诡异之风
2.诡异之风在香港作家李碧华言情小说的分析
3.诡异之风在香港作家李碧华言情小说的分析
4.言情小说界的奇女子“文妖”李碧华
5.新历史主义视域下的人性书写与影像呈现——论苏童和李碧华的“新历
史小说”及电影改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圣殿走向地摊——浅论新时期情爱小说

从圣殿走向地摊——浅论新时期情爱小说

从圣殿走向地摊——浅论新时期情爱小说
雪冰
【期刊名称】《克拉玛依学刊》
【年(卷),期】1999(0)4
【摘要】老师李复威先生授课时,曾将中国当代文革后文学爱情小说的发展过程概括为四个阶段。

即:爱的回归、美的呼唤、情的失落,性的掘起,欲的沉迷。

实为精辟之论。

它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性小说”并非一直就有的,它从爱情小说中分离同来,或者说爱情小说逐渐被“性小说”所取代。

【总页数】2页(P78-79)
【关键词】新时期;爱情小说;“性”;文学作品;作家;情爱小说;泛滥的原因;审美趣味;“爱”;逆反心理
【作者】雪冰
【作者单位】新疆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时间之伤与个体存在的焦虑——论新时期女性小说中情爱主题的悲剧意蕴 [J], 郭亚明
2.论新时期情爱小说模式中的女性形象 [J], 黄玉梅
3.维吾尔族女性走向何方--当代维吾尔文情爱小说中女性形象探析 [J], 晁正蓉
4.论新时期情爱小说中的女性救赎模式 [J], 黄玉梅
5.逐渐走向自觉的新时期小说批评——新时期小说思潮漫论之三 [J], 丁柏铨;周晓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碧华原名李白,是出生并成长在香港的本土作 家。 李碧华的 创 作 ,主 要 以 男 女 之 间 的 爱 情 为 主 线 , 运 用 新 历 史 主 义 的 观 念 、电 影 小 说 的 技 巧 以 及 优 美 诗 意的语言写现实社会背景下的小人物,在字里行间表 现 自 己“微言 大 义 的 后 现 代 主 义 ”的 爱 情 故 事 讲 述 者 的形象。李碧华的多数作品由于其影视化特征明显
简洁的对话语言、故 事 情 节 节 奏 较 快 让 读 者 难 以 捉 摸,这也是 张 小 娴 都 市 爱 情 小 说 较 为 突 出 的 特 点。 其代表作 除 了 “面 包 树 系 列 ”之 外,还 有 《流 波 上 的 舞 》、《卖 海 豚 的 女 孩 》、《离 别 曲 》、《情 人 无 泪 》、《我 在 云 上 爱 你 》和 《收 到 你 的 信 已 经 太 迟 》等 。
下面主要以 亦 舒 、李 碧 华 、钟 晓 阳 和 张 小 娴 四 位 不 同 时 期 的 作 家 为 代 表 ,并 通 过 其 创 作 特 色 和 创 作 趋 势分析当代香港女性言情小说的流行趋势。
亦舒出生于 1946年,年仅 14 岁时,亦 舒 发 表 了 第 一 部 长 篇 小 说《暑 假 过 去 了 》,由 此 而 一 举 成 名 。 其 作品常以鲜有见闻的故事情节为主,结合跌宕起伏的 欧 亨 利 式 的 结 尾 ,引 起 读 者 的 兴 趣 和 共 鸣 。 另 外 惜 墨 如金的亦舒往往以一两句话为一个段落,具有强烈的 跳跃性和节奏感,这与香港惜时如金的快节奏文化具 有紧密的联系[1]。亦 舒 的 代 表 作 有《喜 宝》、《玫 瑰 的 故事》、《流金岁月》等。
名 作 欣 赏 .2010(11). [4]曾 丽 君 .香 港 女 性 文 学 创 作 简 论 [J].西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1998(2).
— 33 —
而被搬上了荧幕,这大概与李碧华曾经担任过影视编 剧有直接关系。其代表作《霸王别姬》、《胭脂扣》、《青 蛇》和《川岛芳子》等都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或电影。
1962年出生 于 广 州 的 钟 晓 阳 深 得 前 辈 张 爱 玲 的精髓,具 有 “冷 眼 看 世 界”的 情 怀。15 岁 开 始,钟 晓阳便连续三年获 得 香 港 青 年 文 学 奖,此 后 更 是 佳 作频出,其中用现实 主 义 手 法 讲 述 浪 漫 爱 情 故 事 的 《赵 宁 静 传 奇 “三 部 曲 ”》奠 定 了 钟 晓 阳 在 香 港 文 坛 上 的重要地位。钟晓阳的言情小说大多从女性的视角 出发,结合香港当 代 女 性 的 生 活、心 理 等 背 景,塑 造 一 个 个 不 同 性 格 、不 同 身 世 的 悲 剧 角 色 ,从 而 让 我 们 看到了当代女性的 文 化 困 境,表 现 出 了 女 性 在 压 抑 的大环境之下的叛逆和从困境走入绝境的不甘心, 往往在悲剧的结尾中向读者透漏出些许光明。其主 要的代表作有短篇 小 说 集 《哀 歌》、《流 年》和 长 篇 小 说 《遗 恨 传 奇 》、《停 车 暂 借 问 》。
2013/03No.9(总第399期)
语文天地(高教·理论)
【文学研究】
当代香港女性言情小说的流行趋势分析
海 璐 张பைடு நூலகம்毛
(西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摘 要:香港女性言情小说作为香港文学 中 重 要 的 组 成 部 分,虽 然 成 就 不 及 台 湾 女 性 言 情 小 说,但 是 她 们 在 市 场化潮流的影响之下不断地调整创作模式,表 现 出 了 蓬 勃 的 生 命 力 和 典 型 的 流 行 趋 势。通 过 对 香 港 四 位 女 性 代 表 作 家 创 作 情 况 的 分 析 ,进 一 步 明 确 当 代 香 港 女 性 言 情 小 说 具 有 悲 剧 化 、影 视 化 、类 型 化 、通 俗 与 求 雅 并 存 和 市 场 化 的 流行趋势。
[作 者 简 介 ]海 璐 ,女 ,西 南 民 族 大 学 文 学 与 新 闻 传 播 学 院 汉 语 言 文 学 专 业 学 生 ,研 究 方 向 :语 言 与 文 学 。张 大 毛 ,男 ,西 南 民 族 大 学 外 国 语 学 院 ,讲 师 ,研 究 方 向 :语 言 与 文 化 。
— 32 —
[参 考 文 献 ]
[1]钟 晓 毅 .亦 舒 传 奇 [M].广 州 :广 东 人 民 出 版 社 ,2000. [2]司晓琨,赵晓琪.香港女性主 义 小 说 的 影 视 改 编 策 略 [J].华 文 文
学 .2008(3). [3]陈 自 然 .现 代 都 市 女 性 的 生 存 景 观 — 论 亦 舒 的 都 市 言 情 小 说 [J].
后 来 居 上 的 是 1967 年 新 一 代 女 性 作 家 张 小 娴 , 1995 年 推 出 个 人 第 一 部 长 篇 小 说 《面 包 树 上 的 女 人》,继而走红文坛,接 着 凭 借 “面 包 树 系 列”等 系 列 作品的相继问世,一 度 成 为 了 风 靡 港 台 的 流 行 女 作 家,继亦舒之后成为 最 受 读 者 喜 爱 的 言 情 小 说 创 作 者 。 在 小 说 创 作 的 特 点 上 ,张 小 娴 多 与 亦 舒 相 似 ,为 了使作品适应大都市的快节奏以及繁华的黄金消费 方 式 ,张 小 娴 的 作 品 多 为 轻 巧 便 携 的 印 刷 方 式 、短 促
类 型 化 特 征 明 显 ,是 香 港 女 性 言 情 小 说 创 作 区 别 于大陆和台湾地区言情小说创作的一大流行趋势。
4.适 俗 与 求 雅 并 存 香港女 性 言 情 小 说 发 展 至 20 世 纪 80 年 代,由 于创作人数的增多 和 作 品 增 多,出 现 了 适 俗 文 学 与 高雅文学并存的局 面,也 有 学 者 称 之 为 言 情 文 学 与 严 肃 文 学 的 交 融 。 两 者 并 驾 齐 驱 ,相 互 渗 透 ,高 雅 文 学在不断的提高适 俗 文 学 的 高 度,适 俗 文 学 对 现 代 都市社会 之 下 的 心 态 的 呼 应 描 写 被 高 雅 文 学 所 借 鉴。这些表现在香港当代女作家的创作之中就是在 创作技巧上的适俗 与 求 雅 并 存 。 [4] 钟 晓 阳 的 《停 车 暂 借 问 》即 是 在 用 言 情 的 笔 法 写 情 感 故 事 ,同 时 也 借 由黄碧云的形象用雅俗共赏的笔法超越了通俗的言 情层次,变现了香 港 人 的 生 存 模 式。 而 李 碧 华 的 畸 恋 小 说 《胭 脂 扣 》更 是 建 立 在 历 史 真 实 故 事 之 上 的 言 情 小 说 创 作 ,突 破 了 浪 漫 主 义 手 法 而 凸 显 现 实 。 5.市 场 化 香港言情小说具有与都市化进程基本一致的发 展 流 程 ,因 此 不 管 是 上 述 流 行 趋 势 ,还 是 作 家 个 人 的 创作风格的转变都是与市场化的发展分不开的。 亦舒的成功与 香 港 经 济 迅 速 发 展、工 业 文 明 扩 张 有 关 ;李 碧 华 的 创 作 有 着 让 人 深 思 的 “边 缘 性 ”;张 小娴的小说虽力避 一 般 流 行 小 说 的 颓 废,格 调 较 为 清 朗 ,但 毕 竟 不 能 摆 脱 凭 空 想 象 的 奇 情 、虚 无 缥 缈 的 贵族式情调等流行小说固有的牵制。而当代香港女 作家言情小说创作 的 悲 剧 化、类 型 化、影 视 化、适 俗 与 求 雅 并 存 、系 列 化 等 以 上 流 行 趋 势 ,无 一 不 是 为 了 迎合市场需求的结果。
关 键 词 :香 港 女 性 作 家 ;言 情 小 说 ;流 行 趋 势
一、当代香港女性作家的创作概况 香港女性作家作为香港作家重要的组成部分,从
一开始就显现出蓬勃的生命力,甚至比香港男性作家 更为活 跃。回 望 香 港 女 性 文 学 史,首 先 想 起 的 是 杨 刚 、萧 红 、殷 勤 、张 爱 玲 等 几 位 女 作 家 。 她 们 与 当 时 其 他文学大师一起创作了许多流传至今的文学作品,为 香港文学的蓬勃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由此可以看出亦舒 通 过 自 选 的 类 型 化 对 象,以 犀 利 敏锐的眼光来剖析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在都市社会 中的生存状态。而这些女性作家通过女性的视角来 讲述女性的爱情故 事,男 性 在 亦 舒 的 小 说 里 只 是 填 充故事背景,通过这 些 类 型 化 的 故 事 来 表 现 类 型 化 的人生。而张小娴的作品创作模式都逃不出男明星 和 美 丽 女 主 角 的 感 情 纠 缠 ,以 此 吸 引 市 场 的 注 意 。
二 、香 港 当 代 女 性 作 家 创 作 的 流 行 趋 势 当代香港女性小说创作的流行发展趋势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1.悲 剧 化 在社会现实的 影 响 下,悲 剧 的 审 美 价 值 较 之 大 团圆的结局似乎更 能 引 起 读 者 的 兴 趣,引 起 读 者 共 鸣,所以当代香港言 情 小 说 的 结 局 逐 渐 摆 脱 了 之 前 大团圆的结局,开始 出 现 并 且 越 来 越 出 现 了 悲 剧 性 的故事结局,以这种 不 完 美 的 人 生 形 态 来 试 图 引 起 读 者 的 深 思 。 例 如 李 碧 华 的 《胭 脂 扣 》中 描 述 的 鬼 魂 如 花 的 爱 情 ,如 花 痴 情 等 待 50 年 等 来 的 是 一 个 懦 弱 的结局;亦舒的《直 到 海 枯 石 烂》里 的 庄 杏 友 付 出 了 自己的真情和贞洁,但 是 最 后 还 是 落 得 不 敢 相 信 爱 情 的 惨 况 ;张 小 娴 的 《面 包 树 出 走 了 》更 是 如 此 ,任 性 的男人给了程韵身 心 俱 疲 的 伤 害 之 后 沉 入 湖 底,出 人意料的结局又给读者了一个悲剧性的结尾。 2.影 视 化 随着电视、网络 等 电 子 媒 体 越 来 越 走 进 人 们 的 生 活 ,作 家 作 品 表 现 的 形 式 就 越 来 越 多 元 化 ,其 中 最 重要的是向影视化趋势发展。 作家创作的影视化有两种发展趋势:一种是作家 创作后因作品的影响力较大而被改编为影视作品。 例如李碧华的《霸王别姬》、《胭脂扣》都被改编为同名 电影,张小娴的《面包树上的女人》被改编为同名电视 剧。这些作品以其大胆的想象和虚构让读者得以在 快节奏的 都 市 生 活 之 中 找 到 情 感 慰 藉,引 起 读 者 共 鸣。另一种 是 为 了 迎 合 影 视 化 趋 势 而 进 行 的 创 作。 比如,亦舒、张小 娴 等 人 的 创 作 开 始 借 鉴 学 习 影 视 创 作 技 巧 ,语 言 短 小 精 致 ,语 句 如 行 云 流 水 ,多 使 用 短 句 和短段落,使小说文字具有通感的视觉效果[2]。 3.类 型 化 香港的言情小 说 逐 步 有 类 型 化 的 趋 势,以 典 型 的人物来表现类型化的人生模式。这些女性作家的 作品内容大多有一 个 相 同 点,然 后 再 改 变 其 他 情 节 达 到 故 事 情 节 变 化 ,满 足 各 类 人 群 需 要 。 亦舒笔下的女 性 大 多 都 是 相 似 的:都 是 具 有 高 学 历 的 都 市 女 性 ;多 与 家 庭 决 裂 或 出 走 ,依 靠 自 己 的 力量生存;光鲜的外表之下有一颗寂寞敏感的 心 。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