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

传染病
传染病

第十四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

一、作业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A1型题]

1. Option the natural disasters?

A. V olcanic eruption

B. Malaria

C. Poisoning

D. Epidemic encephalitis

E. Air crash

2. 严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最初,最紧迫的任务是

A. 搞好紧急情况下的公共卫生管理

B. 对病员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救治

C. 寻求合作和援助

D. 稳定群众情绪

E.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平息后的工作

3. 我国在__________颁布了《传染病防治法》

A. 1988年2月

B. 1989年2月

C. 1990年2月

D. 2003年5月

E. 2003年9月

4. 国务院于________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A. 1988年2月

B. 1989年2月

C. 2002年5月

D. 2003年5月

E. 2003年9月

5. 实时发布预警消息,协助群众做好应对准备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期中的

A. 间期

B. 前期

C. 打击期

D. 处理期

E. 恢复期

6. 不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特征的是

A.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一般是难以预测的

B. 地点分布各异

C. 时间分布各异

D. 有后期效应

E. 具有绝对性

7. 以下不属于人为事故的是

A. 生物恐怖

B. 校园火灾

C. 毒气泄漏

D. 瓦斯爆炸

E. 流行性感冒

8. 下列不属于疾病暴发的是

A. 生物恐怖

B. 性传播疾病

C. 麻疹流行

D. 急性血吸虫病

E. 登革热

9. 分析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属于暴发调查程序中的

A. 暴发的核实

B. 准备和组织

C. 现场调查

D. 资料整理

E. 确认暴发终止

(二)多项选择题

1. 用流行病学方法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意义和重要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利用流行病学的疾病监测技术,建立突发事件监测网,对突发事件实

施连续监测,有助于获得我国各类突发事件的基线资料,以了解突

发事件的流行状况和把握突发事件的流行形势

B. 运用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方法及分析的思维逻辑,对突发事件进行调

查研究,有助于从宏观的角度来掌握突发事件在我国的流行特征,

分析突发事件的时间分布、地点分布和影响因素

C. 运用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方法及分析的思维逻辑,有助于尽快查明突

发事件的发生原因、发展规律,评估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及带来的

需求

D. 以流行病学的策略和措施指导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准备,有助于各

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预防策略、应对预案和

援救措施,从而提高我国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能力

E. 采用流行病学方法,不但能动态观察各个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

生频率和处理情况,还能够评价各个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制

水平,进而调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工作重点

2.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中,暴发调查是其中的一个基本

形式,而现场调查更是核心,下列哪几项内容是现场调查的内容

A.三间分布调查

B.个案调查

C.疾病过程的描述

D.病原体检测

E.物质筹备

3. 卫生需求评估的信息收集来源主要经哪几个途径实现

A. 空中观察

B. 直接来自灾区及营救者的报告

C. 宣传媒体的报道

D. 常设监测机构的报道

E. 实地考察

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措施一般为

A. 处置病员

B.公共卫生管理

C.稳定群众情绪

D. 寻求援助

E.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平息后的工作

(三)名词解释

1. emergency events

2. outbreak

3. natural disaster

(四)简答题

1. Describ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emergency events?

2. Describe the general investigation steps of the emergency events?

3. 简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措施或原则。

4. 我们应该如何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准备。

(五)论述题

1. 1997年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温州市突然发生一批以头痛伴躯体多处

游走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人,由于疫情来势凶猛,一时间引起了人们的极大恐慌。面对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如何在紧急应对处置的同时展开调查,请结合该实例叙述调查的一般程序和步骤。

2. 如果你是国家卫生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请结合2003年SARS疫情,阐述:(1)你在疫情处理中的主要指导思想;

(2)疫情过后请你对应急反应机制的不足和如何完善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A

2. B

3. B

4. D

5. B

6. E

7. E

8. A

9. D

(二)多项选择题

1. ABCDE

2. ABD

3. ABCDE

4. ABCDE

(三)名词解释

1. 突发事件(emergency events):可被广义地理解为突然发生的事情,包

括两层含义,第一层的含义是事件发生、发展的速度很快,出乎意料;

第二层的含义是事件难以应对,必须采取非常规方法来处理。狭义的突发事件又称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定义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 疾病暴发(outbreak):是指在某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

出现异常多的相同病例。这些病例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对于传染病暴发来讲,大多数病人出现在该病的最短和最长潜伏期之内。

3. 自然灾害(natural disaster):是指当自然因素超出特定条件下社会和人

类的承受能力,产生了消极作用,便称之为自然灾害。

(四)简答题

1. 时间分布各异、地点分布各异、突发性、群体性、社会危害严重、应急

处理的综合征。

2. 从快速侦察、卫生需求评估和深入调查三方面拓展。

3. ①处置病员: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最初,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进行及时的诊

断和救治;②公共卫生管理:有助于防止疫情的蔓延或发生;③稳定群众情绪;④寻求援助;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平息后的工作。

4. ①制定政策和法律;②建立信息系统;③建立预警系统;④危险评估;

⑤物资储备;⑥教育培训;⑦机构建设;⑧制定预案;⑨科学研究;⑩

监督评价。

(五)论述题

1.(略)。

2.(略)。

第十二章传染病流行病学

一、作业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A1型题]

1. The report period of category B infectious diseases(exclude AIDS, Pulmonary anthrax) on Network is :

A.12 hours

B. 24 hours

C. 48 hours

D. 36 hours

E. 72 hours

2. During pregnancy or childbirth, pathogens transmitted from the mother to offspring are called

A. Blood-borne transmission

B. Hereditary transmission

C. Vertical transmission

D. Horizontal transmission

E. Z-spread transmission

3. 在下列因素中,属于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自然因素是

A. 人口密度

B. 气候地理

C. 宗教信仰

D. 经济文化

E. 生产及生活条件

4. 传染源是指

A. 体内有病原体的人

B. 体内有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C. 体内有病原体繁殖的人和动物

D. 体内有病原体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E. 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5. 某年冬季,某地区居民因食用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而发生甲型肝炎流行,此毛蚶称为

A. 传染源

B. 储存宿主

C. 传播因素

D. 传播机制

E. 病源携带者

6. 确定对某传染病接触者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的主要依据是该传染病的

A. 传染期

B. 潜伏期

C. 临床症状期

D. 恢复期

E. 病原携带期

7. 下列哪组疾病均可经水传播

A. 伤寒、霍乱、钩虫病

B. 血吸虫病、甲型肝炎、钩端螺旋体病

C. 伤寒、霍乱、出血热

D. 霍乱、痢疾、斑疹伤寒

E. 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恙虫病

8. 下列哪项不是传染源

A. 病原携带者

B. 传染病患者

C. 受感染的动物

D. 隐性感染者

E. 有血吸虫尾蚴的钉螺

9. 现行我国计划免疫工作(儿童基础免疫)规定接种的疫苗是

A. 卡介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日咳疫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

B. 麻疹疫苗、卡介苗、百白破、乙肝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

C. 乙肝疫苗、卡介苗、麻疹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流行性腮腺炎疫苗

D. 卡介苗、百白破、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乙肝疫苗

E. 卡介苗、百白破、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流行性腮腺炎疫苗

10. 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到临床症状出现这段时间为

A. 病原侵入期

B. 前驱期

C. 潜伏期

D. 传染期

E. 无症状期

11. 构成传染过程必须具备的因素是

A. 病原体、易感机体

B. 寄生虫、中间宿主、终末宿主

C. 病人、污染物、易感者

D.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E. 微生物、媒介及宿主

12. 下列哪条不符合经空气传播的特点

A. 具有冬春季节升高的现象

B. 在未经免疫的人群中,发病呈周期性升高

C. 在未经免疫预防的城市人群中,常在儿童期被感染

D. 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发病呈典型的周期性现象

E. 易感者在人群中的比例是决定流行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13. 传播途径是指

A. 病原体更换宿主在外界环境下所经历的过程

B. 传染病在群体或个体间的传播

C. 病原体由母亲到后代间的传播

D. 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的过程

E. 病原体侵入机体,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14. 传染病病人传染性最强的时期是

A. 潜伏期

B. 潜伏期末

C. 临床症状期

D. 症状消失期

E. 恢复期

[A2型题]

15. 某地发生一起疾病暴发,有8人发病,全部送医院治疗,并对其排出物

进行了彻底消毒。至此,有人认为疫源地已经消灭,针对疫源地的措施

可以结束,这种说法

A. 正确,因为达到了疫源地消灭的条件

B. 正确,因为传染源已经消除

C. 错误,因为外界环境只进行消毒不行,还要进行灭菌

D. 错误,易感接触者尚未度过最长潜伏期,还有可能出现新病例,形成新的疫源地

E. 以上均不对

16. 某孕妇在怀孕初期因车祸进行了输血,不久后发现婴儿HBV阳性,婴儿感染的最可能传播方式

A. 医源性传播

B. 垂直传播

C. 接触传播

D. 经血液传播

E. 虫媒传播

[A3型题]

(17~18共用题干)

1988年1月上海曾暴发一起因生吃鱼、贝类食物引起的甲肝大流行,

后经各级部门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得以控制。

17. 下列哪项不是经食物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A. 不食者不发病

B. 病人有进食某一食物史

C. 传播广泛、传播途径易实现、发病率高

D. 一次大量污染可致暴发

E. 停止供应污染食物后,暴发可平息

18. 下列哪项是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A. 接种甲肝疫苗

B. 对疑似病人隔离治疗

C. 加强被污染食物和环境的消毒

D. 采取药物预防

E. 对可能暴露于生物传播媒介的人员应穿戴防护用品

[B型题]

(19~22共用备选答案)

A. 艾滋病

B. 肝吸虫病

C. 钩端螺旋体病

D. 钩虫病

E. 疟疾

19. 经食物传播的疾病是

20. 经接触传播的疾病是

21. 经土壤传播的疾病是

22. 经疫水传播的疾病是

(23~26共用备选答案)

A. 麻疹、水痘

B. 结核、钩虫病

C. 百日咳、流行性乙型脑炎

D. 伤寒、白喉

E. 流感、麻疹

23. 病人是唯一传染源的疾病是

24. 恢复期仍能排出病原体的疾病是

25. 传染期较长的疾病是:

26. 在潜伏期即已有较大传染性的疾病是

(27~28共用备选答案)

A. 传染病患者

B. 病原携带者

C. 慢性病原携带者

D. 受感染的动物

E. 暂时病原携带者

27.感染了传染病病原体但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排出病原体者称

28.携带病原体3个月以内者称

(二)多项选择题

1. 下面哪些传染病不属于乙类传染病

A. 流行性感冒

B. 鼠疫

C. 霍乱

D. 疟疾

E. 百日咳

2. 下面哪些属于计划免疫效果的流行病学评价指标

A. 疫苗效果指数

B. 疫苗保护率

C. 疫苗接种率

D. 抗体阳转率

E. 抗体平均滴度

(三)名词解释

1. source of infection

2. route of transmission

3. infectious focus

4. zoonosis

5. herd susceptibility

6. transmission probability

7. disinfection

8. planed immunization

(四)论述题

1. Describe epidemi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latency period of infectious diseases?

2.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by air-borne epidemic are

3. 判定疫源地消除的条件是什么?

4. 新发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后,我们如何研究其病因?

5. How many types of vaccination?

6. 影响传染病流行的因素有哪些?

7. 在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中,针对传染源的有哪些措施?

二、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A

2. C

3. B

4. D

5. C

6. B

7.B

8. D

9. D 10. C

11. D 12. D 13. A 14. C 15. D 16. B 17. C 18. C 19. B 20. A

21. D 22. C 23. A 24. D 25. B 26. E 27. B 28. E

(二)多项选择题

1. ABC

2. AB

(三)名词解释

1.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包括

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2.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

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3. 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四周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即可

能发生新病例或新感染的范围。

4. 指人类罹患以动物为传染源的疾病,又称动物性传染病。

5. 指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

6. 传播概率也称传染概率,指易感者与传染源接触后而成为感染者的概率。

7. 消毒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等方法消除或杀灭外界环境中的致病性微生

物的一种措施,包括预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两大类。

8. 计划免疫是指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

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

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四)论述题

1. 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在于可以:①根据潜伏期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

以进一步追查传染源,确定传播途径。②根据潜伏期确定接触者的留验、

检疫和医学观察期限。一般为平均潜伏期加1~2天,危害严重者按该病的最长潜伏期予以留验和检疫。③根据潜伏期确定免疫接种时间。④根据潜伏期评价预防措施效果。⑤潜伏期长短还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2. ①传播广泛,传播途径易实现,发病率高;②冬春季高发;③少年儿童多见;④在未免疫预防人群周期性升高;⑤受居住条件和人口密度的影响。

3. 疫源地消灭必须具备下述条件传染源已被移走(住院或死亡)或不再排除病原体(治愈);通过各种措施消灭了传染源排于外环境的病原体;所有易感接触者,经过该病最长潜伏期未出现新病例或证明未受感染。

4. 一种新发传染病在人群暴发流行后,首先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形成病因假设;然后在传染病发病的不同时期,采取病人血液、排泄物和各种分泌物标本,应用传统病原体分离鉴定方法或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分离鉴定病原体,从而判断此种传染病的传染源。

5. 有3种: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和被动自动免疫。人工自动免疫指将疫苗接种到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传染病发生的措施。人工被动免疫是将含特异性抗体的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制剂注入机体,使机体被动地获得特异性免疫力而受到保护。此种免疫见效快,但维持时间较短,主要用于疫情发生时的紧急预防或治疗。被动自动免疫兼有被动及自动免疫的长处,使机体在迅速获得特异性抗体的同时,产生持久的免疫力。

6. 传染病的流行依赖于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者3个环节的连接和延续,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可能影响传染病的流行和消长。这3个环节的连接往往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1) 自然因素:气候、地理因素是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最主要的自然因

素。气候因素对虫媒传染病及动物源性传染病的影响最大,如气温、湿度和雨量对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明显相关。

(2)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人类的一切活动,如人们的卫生习惯、卫生

条件、医疗卫生状况、生活条件、居住环境、人口流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动荡等。①抗生素和杀虫剂的滥用使病原体和传播媒介耐药性日益增强;②城市化和人口爆炸使人类传染病有增无减;③战争、动乱、难民潮和饥荒促进了传染病的传播和蔓延;④全球旅游业的急剧发展,航运速度的不断增快也有助于传染病的全球性蔓延;

⑤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森林砍伐改变了媒介昆

虫和动物宿主的栖息习性,所有种种均可能导致传染病的蔓延和传播。

7. 包括:①对病人的措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病人一经诊断为传染病或可疑传染病者,就应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实行分级管理。只有尽快管理传染源,才能防止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蔓延。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和SARS病人必须实施隔离治疗,必要时可请公安部门协助。乙类传染病病人,根据病情可在医院或家中隔离,一般应隔离至临床或实验室证明病人已经痊愈为止。对传染源作用不大的肾综合征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病人可不必隔离。丙类传染病中的瘤型麻风病人必须经临床和微生物学检查证实痊愈才可恢复工作、学习。②对病原携带者的措施:对病原携带者应做好登记、管理和随访至病原体检测2~3次阴性后。③对接触

者的措施:凡与传染源有过接触并有受感染可能者都应接受检疫。根据传染病潜伏期的长短确定检疫期限,同时根据病种及接触者的免疫状态,采取应急接种、药物预防、医学观察、隔离或留验等不同措施。④动物传染源的措施:视感染动物对人类的危害程度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对危害大且经济价值不大的动物传染源应予彻底消灭;对危害大的病畜和野生动物予以捕杀、焚烧或深埋;对危害不大且有经济价值的病畜可予以隔离治疗。此外,还要做好家畜和宠物的预防接种和检疫。

第二十二章流行性感冒

一、作业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A1型题]

1. 流感病毒最突出的变异是

A. 对不同种属红细胞的凝聚力

B. 对非特异性抑制素的敏感性

C. 对温度的敏感性

D. 抗原变异

E. 病毒的传播力与毒力

2. 最易发生变异的流感病毒是

A. 甲型流感病毒

B. 乙型流感病毒

C. 丙型流感病毒

D. 甲1型流感病毒

E. 新甲1型流感病毒

3. 有关流感病毒的抵抗力,下列哪条是错误的

A. 不耐热

B. 0~4℃可存活数周

C. 不耐酸

D. 一般抗生素对流感病毒无效

E. 对乙醚、乙醇、苯酚和氯都不敏感

4. 有关流感病毒血凝素抗体的叙述,下列哪条是错误的

A. 血凝素抗体为型特异性抗体

B. 是流感主要的保护性抗体

C. 从呼吸道分泌物和血清中均可检出

D. IgG在感染后4~7周达高峰

E. 随着抗原漂移,其抗体保护性减弱

5. 预防流感病毒感染的主要的保护性抗体是

A. 抗NA 抗体

B. 抗MP抗体

C. 抗HA抗体

D. 抗NP抗体

E. 受病毒抗原诱导的细胞毒性T细胞及辅助T细胞

6. 流感流行的最重要传染源是

A. 隐性感染者

B. 典型病人

C. 轻症病人

D. 食物型传播

E. 经空气、飞沫传播

7. 有关流感的人群易感性的叙述下列哪条是错误的

A. 人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

B. 由于母体抗体的保护,新生儿的易感性较低

C. 老年人的易感性较低

D. 各型病毒之间无交叉免疫

E. 不同亚型之间有部分交叉免疫

8. 目前我国流感流行的主要型别是

A. 甲3和新甲1型并存

B. 乙型

C. 丙型

D. H5N1型禽流感

E. 甲2型

9. 有关流感地区分布的描述下列哪条是错误的

A. 在世界各地均可发生

B. 一般是先城市后农村

C. 先平原后山区

D. 各地发病率水平相近

E. 流行往往沿交通线发展

10. 造成流感大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A. 抗原变异

B. 低温潮湿

C. 居住拥挤

D. 在自然灾害等条件下,居民的生活条件恶化

E. 人口流动

11. 目前防制流感的重点措施是

A. 接种疫苗

B. 隔离传染源

C. 加强疫情监测

D. 做好随时和终末消毒

E. 加强国外合作

12. 导致流感病毒疫苗预防效果不佳的主要因素是

A. 疫苗的免疫原性不强

B. 没有按要求接种

C. 疫苗覆盖率低

D. 疫苗株与流行株之间的抗原性差

E. 接种时间错误

13. 在流感流行监测时要特别注意的是

A. 核实诊断

B. 使用超额死亡率

C. 建立疫情监测点

D. 重视疫源地的处理

E. 漏报的管理与分析

14. 禽流感病毒属

A. 甲型流感病毒

B. 乙型流感病毒

C. 丙型流感病毒

D. 以上均是

E. 以上均不是

(二)多项选择题

1. 流感病毒的主要抗原有

A. 血凝素抗原

B. 神经氨酸酶抗原

C. 膜蛋白抗原

D. e抗原

E. 核蛋白抗原

2. 流感病毒抗原变异的种类

A. 基因突变

B. 抗原漂移

C. 抗原转换

D. 表面抗原变异

E. 核蛋白抗原变异

3. 流感的传播途径有

A. 空气飞沫

B. 饮水

C. 食具、茶杯等

D. 血源性

E. 食物

4. 流感在时间分布上有哪些特点

A. 在所有地区均表现为冬春季节性高峰

B. 甲型流感流行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C. 流感的长期变异主要表现在抗原的转变

D. 流感极易发生暴发

E. 丙型流感一般3~4年1次小流行

5. 导致流感地区分布差异的原因有

A. 病毒抗原的变异

B. 饮用水源及其卫生状况

C. 人群密集程度及交往频度

D. 传染源数量

E. 人群免疫状况及防疫措施

6. 做流感疫苗效果考核时,下列几点应特别注意

A. 应从流行季节开始,观察期限一般为1年

B. 应有严格的病例诊断标准,最好有实验室检查证据

C. 有同期的平行对照

D. 采用随机双盲法

E. 应同时在农村和城市选点

7. 流感预测所需的资料主要包括

A. 当前国内外的流行动态

B. 当前病毒变异的阶段及变异动向

C. 当地历年的流行资料

D. 当地人群的免疫水平

E. 流感疫苗的免疫覆盖率

8. 以下属于禽流感传播途径的是

A. 经过呼吸道飞沫与空气传播

B. 经过消化道感染

C. 经过损伤的皮肤感染

D. 经过眼结膜感染

E. 经过胎盘传播

9. 以下属于禽流感预防措施的是

A. 加强禽类疾病的监测

B. 加强对密切接触禽类人员的监测

C. 阻断传播途径

D. 保护易感者

E. 加强检测标本和实验室禽流感病毒毒株的管理

10. 如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人进行个案调查,调查表需涉及以下哪些内容

A. 疑似病人基本情况

B. 疑似病人的外出史

C. 疑似病人的临床表现

D. 疑似病人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E. 疑似病人接触禽类的情况

(三)名词解释

1. antigenic drift

2. antigenic shift

3. excess mortality

(四)论述题

1.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fluenza virus mutation and epidemic?

2. 流感的传染源有哪些及不同传染源的流行病学意义?

3. 如何理解流感监测在流感防制中的重要性?其主要目的和内容有哪些?

4. 如何正确使用流感疫苗?

5. 试述禽流感的预防措施?

二、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E

4.A

5.C

6.B

7.B

8.A

9.D 10.A

11.C 12.D 13.E 14.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E

2.BC

3.AC

4.BCD

5.ACDE

6.BCD

7.ABCD

8.ABCDE

9.ABCDE 10.ABCDE

(三)名词解释

1. 抗原漂移(antigenic drift):是指流感病毒亚型内部经常发生的小幅度的

变异,属于量变。

2. 抗原转变(antigenic shift):是指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幅度大,形成的新

亚型即新毒株的HA(或NA)与前次流行株不同,是抗原的质变。

3. 超额死亡率(excess mortality):是指由于流感流行所造成的超过预期的

死亡率,即超过相近的几个非流行年同期的平均死亡率的部分。

(四)论述题

1. 流感病毒不断引起流感流行,主要是其HA和NA的抗原性容易发生变异所致,其中以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最为重要,它同流感的世界大流行密切相关。乙型病毒变异性较弱,丙型病毒抗原相对稳定。抗原变异幅度的大小直接影响流感流行的规模。抗原漂移的结果往往引起流感中、小型的流行。抗原转换的结果常引起流感的世界性大流行。

2. 流感的传染源主要有: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动物传染源。

典型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重症病例的排毒量大,时间长,传染性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最大。轻症病人虽然排毒量小,时间短,但因其活动范围大,人们不加防范,其传染源的作用亦不能忽视。隐性感染者虽无临床症状,但仍能短期排毒。抗原漂移阶段,人们对流感的免疫不完全,隐性感染者数量很多,加之活动不受限制,此时作为传染源的作用可能较大。学龄儿童是流感发病率最高的人群,并且易于将病毒从学校带回家中,造成流感的蔓延与扩散。因此常认为学龄儿童是使流感流行扩大的主要传染源。动物传染源与人类流感关系密切。猪可能是人流感病毒的一个储存宿主,亦可能成为人流感病毒与禽流感病毒重组的场所。禽流感流行提示鸡亦可作为传染源。

3. 通过流感监测摸清流感的流行现状,流行规律和毒株变异的基本情况,从而为流感的预防及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手段。

其目的有:①掌握疫情动态,分析预测趋势;②掌握流感病毒的分布和变异情况;③掌握人群免疫水平变化情况;④评价疫苗效果;⑤不断筛选新的疫苗代表株。

内容为:疫情监测和病原学监测。

4. 从我国的情况看应根据流感疫情趋势,经济等情况,各地要因地,因时,科学的确定流感疫苗接种的主要目标人群,最有效的发挥流感疫苗的作用,减少流感的危害作用。

疫苗种类的选择:12岁及以下儿童严禁使用全病毒疫苗。12岁以上人群使用全病毒、裂解或亚单位疫苗。

接种对象:一般不推荐作全民接种,只推荐有患重流感危险的人及某些特殊人群接种,包括:重点人群,一般人群。

接种疫苗的时间选择:①最佳时间选择:在流感流行高峰前1~2个月接种流感疫苗能更有效发挥疫苗的保护作用;②最佳时间之外的接种:对于没有接种疫苗的人群,尤其是有流感并发症的高危人群,即使流感已经在该地区开始流行,为避免发生流感,仍应该接种疫苗。

剂量和间隔:成人和3岁以上儿童,接种1剂,0.5ml;6~36个月儿童,接种2剂,每剂0.25ml,间隔4~6周。

接种途径:建议采用肌肉、皮下注射接种流感疫苗。

5. ①加强禽类疾病的监测;②加强对密切接触禽类人员的监测;③阻断传播途径;④保护易感者;⑤要加强检测标本和实验室禽流感病毒毒株的管理,严格执行操作规范,防止医院感染和实验室的感染及传播。

第二十六章性传播疾病

一、作业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A1型题]

1. 下列哪项不是急性HIV感染的临床表现

A. 发热

B. 咽痛

C. 淋巴结肿大

D. 口腔真菌感染

E. 皮疹

2. 艾滋病病毒感染人体后临床症状分期错误的提法是

A. 急性感染期

B. 病毒携带期

C. 无症状感染期

D. 艾滋病期

E. 临床上分为三期

3. 下列哪项不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A. 性传播

B. 母婴垂直传播

C. 血液传播

D. 虫媒传播

E.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4. 艾滋病人体体液含有大量病毒,具有很强传染性的是:

A. 血液

B. 尿液

C. 泪液

D. 汗液

E. 唾液

(二)多项选择题

1. 1991年我国公布的《性病防治管理办法》规定要求监测报告的性传播疾病包括

A. 艾滋病、淋病

B. 性病淋巴肉芽肿、软下疳

C. 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

D. 非淋菌性尿道炎

E. 梅毒

2. 下列哪类人群属于艾滋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

A. 同性恋者

B. 性乱交者

C. 静脉吸毒者

D. 无偿献血人员

E. 以上都是

3. 我国艾滋病流行特征是

A. 疫情呈上升趋势

B. 流行地区广泛,地区差异大

C. 发病及死亡情况严重

D. 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E. 存在疫情进一步蔓延的危险

(三)名词解释

1.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TD

2. A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3. Window period

(四)简答题

1. 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way of STD infection?

2. 性传播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哪些?

3. 艾滋病的临床分期以及各期的临床意义?

二、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D

2. B

3. D

4. A

(二)多项选择题

1. ABCDE

2. ABC

3. ABCDE

(三)名词解释

1. 性传播疾病:表示由性行为接触或类似性行为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的可

引起泌尿生殖器官及附属淋巴系统病变的疾病,以及全身主要器官的病变。

2. 艾滋病:亦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感染引起的以T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为主的一种免疫缺陷病。

3. 窗口期:HIV感染人体后的一段时间内,虽然感染者体内有HIV存在并

具感染性,但血清中尚不能检测到HIV抗体,因此称为窗口期。窗口期大约持续2周到3个月。

(四)简答题

1. 性传播疾病的传染源是指无论有无症状,只要体内有性传播感染病原体

生长繁殖并能通过直接性接触或其他性行为感染他人的人都是STD传染源。STD传染源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①性滥人群;②吸毒人群;③特殊人群;④献血者和输血者。

2. 主要有:①性行为传播;②非性行为的直接接触传播;③医源性传播和

血源感染;④垂直传播;⑤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3. 从感染HIV到发生AIDS有一个完整的自然过程,临床上目前分为三期:

I期-急性感染期;II期-无症状感染期;III期-艾滋病期。

急性感染期是HIV感染人体后机体出现的急性反应,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乏力等。通常在感染开始的一段时间内,虽然感染者体内有HIV存在并具感染性,但血清中尚不能检测到HIV抗体,因此称为窗口期。窗口期大约持续2周到3个月。此时怀疑有HIV感染者,如果抗HIV检测结果呈阴性,则需待2周至3个月以后复查1次,以期证实。

由于感染者在潜伏期仅血液中HIV阳性而无任何症状体征,机体功能正常,亦称HIV感染者或病毒携带者。AIDS的无症状感染期长短不等,一般认为成人无症状感染期在8~10年。在这漫长的带毒过程中,携带者是传播AIDS的重要传染源。

无症状感染期后感染者开始出现有关症状体征,直至发展成典型的

AIDS。患者最终由于严重的细胞免疫缺陷,免疫功能全面崩溃,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或各种恶性肿瘤,从而导致死亡。

传染病试题及答案54994

一、名词解释 1.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2.潜伏期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3.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二、填空题 1.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 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2.传染病的四个基本特征是有特异性病原 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和有免疫 性。 3.急性传染病发生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潜伏 期、前驱期、症状明显 期和恢复期。

三、选择题 1 传染病法规定,属甲类传染病的是()D A肝炎 B.爱滋病 C.疟疾 D.鼠疫 E.伤寒 2. 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两个重要因素是()E A.地理因素、气候因素 B.社会因素、经济因素 C .气温、雨量 D.生活习惯、文化传统 E. 社会因素、自然因素 3. 在传染过程的下列表现中,最易识别的是()C A.隐性感染 B. 潜在性感染 C. 显性感染 D. 病原携带状态 E. 病原体被消除或排出体外 4.初次抗原刺激后,先产生的对传染病的早期诊断有帮助的是()A A. IgM B.IgG C. IgA D. IgE E. IgD 5.确定一个传染病的检疫期是根据该病的()B A.最短潜伏期B. 最长潜伏期C. 平均潜伏期D.传染期 E.前驱期

6.构成伟染过程必需具备的三个因素是;()A A、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B、病原体、社会因素、自然因素 C、病原体的数量,致病力、特异性定位 D、病原体、人体和病原体所处的环境 E、屏障作用、吞噬作用、体液作用 7.下列疾病在传染过程中,表现为“显性感染多”的是:()B A、乙型脑炎 B、麻疹 C、流得性脑脊髓膜炎 D、白喉 E、脊髓灰质炎 8.传染病的防治原则()A A、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B、切断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 C、管理食物、水源、粪便、消灭蚊蝇 D、管理水,管理饮食,卫生管理,灭蝇 E、环境卫生管理,水源食物管理、灭蝇 9.传染病最主要的特征是:()A

传染病试题及答案知识讲解

传染病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2.潜伏期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3.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二、填空题 1.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2.传染病的四个基本特征是有特异性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和有免疫性。 3.急性传染病发生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和恢复期。 三、选择题 1 传染病法规定,属甲类传染病的是()D

A肝炎 B.爱滋病 C.疟疾 D.鼠疫 E.伤寒 2. 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两个重要因素是()E A.地理因素、气候因素 B.社会因素、经济因素 C .气温、雨量 D.生活习惯、文化传统 E. 社会因素、自然因素 3. 在传染过程的下列表现中,最易识别的是()C A.隐性感染 B. 潜在性感染 C. 显性感染 D. 病原携带状态 E. 病原体被消除或排出体外 4.初次抗原刺激后,先产生的对传染病的早期诊断有帮助的是()A A. IgM B.IgG C. IgA D. IgE E. IgD 5.确定一个传染病的检疫期是根据该病的()B A.最短潜伏期B. 最长潜伏期C. 平均潜伏期D.传染期 E.前驱期 6.构成伟染过程必需具备的三个因素是;()A A、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什么是传染病 如何防治传染病

什么是传染病,该如何防治 什么是传染性疾病?传染病的最大特点是具有传染性,人畜之间或人与人之间均可造成感染传播。认识一些常见的传染病非常有必要,日常生活中能有意识地防范。那么,传染性疾病有哪些?如何预防传染病?来了解一下吧。 什么是传染性疾病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破坏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且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过程,称为传染。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有些传染病,防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其发病情况,及时采取对策,因此发现后应按规定时间及时向当地防疫部门报告,称为法定传染病。中国目前的法定传染病有甲、乙、丙3类,共39种。 传染病是一种可以从一个人或其他物种,经过各种途径传染给另一个人或物种的感染病。通常这种疾病可借由直接接触已感染之个体、感染者之体液及排泄物、感染者所污染到的物体,可以通过空气传播、水源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土壤传播、垂直传播等。 常见的传染病有哪些 按类型分 1、甲类传染病 鼠疫霍。 2、乙类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与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丙类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诊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按传播途径分 1、水与食物传播 病原体借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和食物,易感者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受染。菌痢、伤寒、霍乱、甲型毒性肝炎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2、空气飞沫传播 病原体由传染源通过咳嗽、喷嚏、谈话排出的分泌物和飞沫,使易感者吸入受染。流脑、猩红热、百日咳、流感、麻疹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3、虫媒传播 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繁殖,完成其生活周期,通过不同的侵入方式使病原体进入易感者体内。蚊、蚤、蜱、恙虫、蝇等昆虫为重要传播媒介。如蚊传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蜱传回归热、虱传斑疹伤寒、蚤传鼠疫,恙虫传恙虫病。由于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的繁殖周期中的某一阶段才能造成传播,故称生物传播。病原体通过蝇机械携带传播于易感者称机械传播。如菌痢、伤寒等。 4、接触传播 有直接接触与间接接触两种传播方式。如皮肤炭疽、狂犬病等均为直接接触而受染,乙型肝炎之注射受染,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为接触疫水传染,均为直接接触传播。多种肠道传染病通过污染的手传染,谓之间接传播。 哪些人容易得传染病 易感人群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新生人口增加、易感者的集中或进入疫区,部队的新兵入伍,易引起传染病流行。病后获得免疫、人群隐性感染,人工免疫,均使人群易感性降低,不易传染病流行或终止其流行。

历史上的重大疫情

历史上的重大疫情 468年,中国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及安徽发生疫病,14—15万人死亡。 747—749年,君士坦丁堡瘟疫使该城瘫痪,瘟疫蔓延到卡拉布里亚、希腊和西西里,死亡20万人。 1097年9—12月,巴勒斯坦和埃及在第一次十字军远征时发生瘟疫和饥荒,死亡10万人。 1348—1666年,在欧洲一直被称为“黑死病”的淋巴腺鼠疫造成2500万人死亡,是历史上最大的灾难之一。 1358年,山西及河北发生疫病,死亡人数超过20万。 1520年,墨西哥因西班牙人进入发生天花,300余万人死亡,此后50年,墨西哥因天花又丧失了近2000万人。 1530年,土耳其发生严重斑疹伤寒传染病,死亡10万人。

1544年,匈牙利布达佩斯斑疹伤寒流行造成围攻该城的霍阿奇姆帝国军队死亡3万人。 1545年,古巴发生斑疹伤寒传染病,死亡25万人。 1560年,巴西发生天花流行病,死亡数百万人。 1575—1577年,在当时的新大陆墨西哥高原发生斑疹伤寒大流行,死亡约200万人。 1600年,俄国发生饥荒和瘟疫,死亡50万人,另外在利沃尼亚还有3万人死亡。 1603—1604年,英格兰发生瘟疫,仅伦敦就死亡5万人。 1611年,君士坦丁堡大遭鼠疫之害,死亡20万人。 1630年,意大利文斯发生瘟疫,并向北蔓延到蒂罗尔,死亡50万人。 1664年,伦敦大瘟疫,为制止烧三天大火净化空气,延续到1666年9月,死亡10万人。 1672年,意大利那不勒斯发生淋巴腺鼠疫,死亡40万人;法国里昂6万人死亡。 1711年,奥地利和德国流行淋巴腺鼠疫,死亡50万人。

1760年,叙利亚发生历史上最严重的瘟疫,阿贝马里蒂有记载的死亡人数就达10万。 1772—1855年,中国云南省有31个县、市流行鼠疫,25.3万人死于该病。 1792年,埃及发生瘟疫,死亡80万人。 1799年,非洲因瘟疫流行死亡30万人。 1826—1837年,欧洲发生霍乱传染病,仅1831年就死亡90万人,共死亡数百万人。 1840—1862年,世界霍乱流行,持续20余年,死亡数百万人。 1847—1948年,伦敦流行性感冒死亡1.5万人;1851—1855年,肺结核流行,一年内5万人,共死亡25万人。 1856—1900年,中国云南全省有86个县流行鼠疫,共计死亡73万多人。 1863-1875年,霍乱流行10年之久,1866年东欧就死亡30多万人,死亡人口超过千万。 1884—1953年,中国福建57个县、市中有71万多人死于鼠疫。

传染病监测系统在疾病预防和控制中的作用

传染病监测系统在疾病预防和控制中的作用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传染病监测系统在疾病预防和控制中的作用 提要:疾病监测是一种长期、系统地收集某些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情况和各种影响因素的方法。传染病监测是对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分布规律和变动趋势及有关因素进行连续、系统准确地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通过分析疾病的动态分布和变动趋势,预测未来疾病发生的水平和规模,为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流行、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通过定期、定点的系统监测,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与其相关的社会、自然因素,为制定防治对策,开展防治工作、评价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疾病监测监测系统策略 一、我国传染病监测系统建立的背景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灾难,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系统发展滞后,信息不通,决策迟缓,指挥不灵等薄弱环节。党中央及时提出要加强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系统建设,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提高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应急反应的敏感性。卫生部要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尽快制订国家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信息系统建设方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卫生部的直接领导下,在详细全面业务需求分析基础上,建立综合疾病监测信息模型,功能模型和数据模型,通过对疫情报告业务流量重组和改造,建立了以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个案数据库为核心的全新业务模式,完成了适合多层次,多部分专业用户的软件应用开发和技术整合,利用信息安全技术在互联网上构建虚拟专用网络,利用高性

传染病重点知识大全

1.传染病学(infectious diseases)是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传播、转归以及防治的方法。重点是研究传染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学习传染病的目的:了解传染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熟悉向传染病作斗争的方法;掌握诊断技术和治疗原则;为今后研究传染病打下基础 2,传染病(infections disease)亦称为感染性疾病,传染病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引起一组具有传染性疾病,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立克次体、真菌、原虫等。 3、.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包括病原体和机体的相互作用,相互斗争。 4、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从病原体进入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之前。也是医学检疫的依据。 5、前驱期(prodromal period )(发病初期)病原体在体内生长繁殖,临床表现有发热、全身不适、头痛、食欲不振等,非特异性表现。 6、症状明显期(period of apparent manifestation) 疾病发展到极期,高峰期,某一传染病特异的症状和体征都表现出来了,由轻到重,然后逐步缓解。 7、恢复期(convalescent period)当机体免疫力增长到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临床上称为恢复期 8、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9、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当机体防御受到损伤,体内处于共生状态的微生物,或自然存在的隐匿病原微生物而致病。 10、再燃recrudescence 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的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

历史上的重大疫情

468年,中国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及安徽发生疫病,14—15万人死亡。 747—749年,君士坦丁堡瘟疫使该城瘫痪,瘟疫蔓延到卡拉布里亚、希腊和西西里,死亡20万人。 1097年9—12月,巴勒斯坦和埃及在第一次十字军远征时发生瘟疫和饥荒,死亡10万人。 1348—1666年,在欧洲一直被称为“黑死病”的淋巴腺鼠疫造成2500万人死亡,是历史上最大的灾难之一。 1358年,山西及河北发生疫病,死亡人数超过20万。 1520年,墨西哥因西班牙人进入发生天花,300余万人死亡,此后50年,墨西哥因天花又丧失了近2000万人。 1530年,土耳其发生严重斑疹伤寒传染病,死亡10万人。 1544年,匈牙利布达佩斯斑疹伤寒流行造成围攻该城的霍阿奇姆帝国军队死亡3万人。 1545年,古巴发生斑疹伤寒传染病,死亡25万人。 1560年,巴西发生天花流行病,死亡数百万人。 1575—1577年,在当时的新大陆墨西哥高原发生斑疹伤寒大流行,死亡约200万人。

1600年,俄国发生饥荒和瘟疫,死亡50万人,另外在利沃尼亚还有3万人死亡。 1603—1604年,英格兰发生瘟疫,仅伦敦就死亡5万人。 1611年,君士坦丁堡大遭鼠疫之害,死亡20万人。 1630年,意大利文斯发生瘟疫,并向北蔓延到蒂罗尔,死亡50万人。 1664年,伦敦大瘟疫,为制止烧三天大火净化空气,延续到1666年9月,死亡10万人。 1672年,意大利那不勒斯发生淋巴腺鼠疫,死亡40万人;法国里昂6万人死亡。 1711年,奥地利和德国流行淋巴腺鼠疫,死亡50万人。 1760年,叙利亚发生历史上最严重的瘟疫,阿贝马里蒂有记载的死亡人数就达10万。 1772—1855年,中国云南省有31个县、市流行鼠疫,万人死于该病。 1792年,埃及发生瘟疫,死亡80万人。 1799年,非洲因瘟疫流行死亡30万人。 1826—1837年,欧洲发生霍乱传染病,仅1831年就死亡90万人,共死亡数百万人。 1840—1862年,世界霍乱流行,持续20余年,死亡数百万人。

传染病

名词解释 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re-infection):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co-infection):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 继发性感染(secondary infection):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 清除病原体(elimination of pathogen):病原体进入人体后,首先可被机体非特异性防御能力所清 除的过程。 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sub-clinical infection),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 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 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clinical infection),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 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 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 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 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 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 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 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 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感染动物。 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再燃(recrudescence)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组织或血液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 病的症状和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复发(relapse)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伤寒再燃:部分患者于缓解期,体温还没有下降到正常时,又重新升高,持续5~7天后退热。此时血培养可再次出现阳性。 伤寒复发:部分用氯霉素治疗的患者在退热后1~3周临床症状再度出现。此时血培养可再次出现阳性。 稽留热(sustained fever)体温升高39℃且24h内相差不超过1℃ 弛张热(remittent fever)24h内体温高低相差超过1℃,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 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24h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正常体温之下 回归热(relapsing fever)高热持续数天后自行消退,但数天后又再出现高热 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发热患者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的热型 麻疹粘膜斑(Koplik spots):约90%以上患者的口腔可出现麻疹粘膜斑(科氏斑),是麻疹前驱期的 特征性体征。科氏斑位于双侧第二磨牙对面的颊粘膜上,为0.5~1mm 针尖大小的小白点,周围有红晕,1~2天内迅速增多融合,扩散至整个 颊粘膜,形成浅表的糜烂,似鹅口疮,2~3天后很快消失。

传染病的危害

传染病的危害: 一、共同点 1.危害儿童健康,可造成生长发育的滞后,严重可造成死亡。 2.影响儿童的生活水平和和生活质量。 3.可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社会安定),引起家长的恐慌。 4.对家长的正常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不同点 1.手足口病:会伴有较为严重的合并症,如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弛缓性麻痹心 肌炎等,病情发展迅速,多在发病后3-5天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严重并发症,并可引起死亡。 2.甲型H1N1流感:甲流疫苗仅适用于3岁以上人群,3岁以下的儿童暂不能接 种。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进展,来势凶猛、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9℃,甚至继发严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征、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损伤,导致死亡。 3.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该病一般表现为突然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 吐、精神不振、颈项强直,重者可出现昏迷、抽搐,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4.麻疹:出疹期3天:病程第4-5天体温升高达40度左右,恢复期3天,皮 肤留有糖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 5.水痘:传染性很强的疾病,容易并发感染,一般7-10天可治愈。 6.流行性腮腺炎:可并发脑膜脑炎、急性胰腺炎,男童可并发睾丸炎、女童可 诱发卵巢炎等。 7.风疹:可引起枕后、耳后、颈部淋巴结肿大。 8.猩红热:有特效的治疗药物,治疗效果好,故治愈率高,危害已明显下降, 正确治疗是关键。 9.充血性结膜炎:眼睛磨痛,怕光流泪,有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一层灰白色假 膜,角膜边缘可有灰白色浸润点,严重的可伴有头痛发热疲劳耳前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治疗不及时可造成溃疡。

全球历史上的重大疫情

全球历史上的重大疫情 https://www.360docs.net/doc/9a18226650.html,/list_content_wx.asp?ArticleID=8516 鼠疫改变了历史进程 历史上最骇人听闻的瘟疫之一是鼠疫。鼠疫对于亚洲、非洲和欧洲来说,就是一种恐怖的灾难,甚至改变了历史进程,例如它间接促使了东罗马帝国的崩溃。 历史上的首次鼠疫发生于公元6世纪,起源于中东,流行中心在地中海沿岸,几乎波及到当时所有著名国家。疫情持续了约50年至60年,肆虐巅峰时期每天有万人丧命,死亡总数约近一亿人。 第二次鼠疫,即历史上称为黑死病的那一次。此次鼠疫发生于公元14世纪,断断续续持续了近300年,疫区遍及整个欧亚大陆和北非北海岸。直到史称的“伦敦大火灾”烧毁了伦敦的大部分建筑,老鼠也销声匿迹,鼠疫流行才随之平息。此次鼠疫中,欧洲共死亡2500万人,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4,意大利和英国的死亡人数则为其总人口的一半。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始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达最高峰,总共波及亚、欧、美和非洲的60多个国家,死亡千万人以上。此次流行传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区之广,远远超过前两次大流行。 闻之色变的流感 看似“小病”的流行性感冒却能给人类造成最致命的威胁。流感变异种类多,传播速度快,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严重威胁。据统计,从上世纪开始,人类历史上经历过至少5次堪称恐怖的大流感袭击。 ★灭人5000万的西班牙流感为禽流感变异。第一次世界大战,人类陷入自相残杀之中,死亡者数十万,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浩劫。然而,就在这场浩劫快要结束的时候,一场流感的暴发夺去了近5000万人的性命,这就是上世纪人们闻之色变的西班牙流感,或称1918年流感。科学家研究发现,西班牙流感实际上就是禽流感的变异。 这次流感是1918年2月首发于美国堪萨斯州,很快传播至底特律等3个城市,3月美国远征军乘船带至欧洲前线,4月传播至法国军队,然后至英国和其他国家军队,5月达意大利、西班牙、德国、非洲及印度孟买,6月由英国远征军传播至英国本土,然后至俄罗斯、中国、菲律宾、大洋洲至新西兰,1919年1月达澳大利亚,不到一年时间席卷了全球。 此次流感所造成的灾难是流感流行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也是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瘟疫之一,估计全世界患病人数在5亿以上,发病率约20%~40%,死亡人数4000多万,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亡总人数还多。 ★亚洲流感源于我国贵州西部。人类第二次威胁性大的流感是“亚洲流感”。这次流感因首发地为亚洲而得名。此类病毒于1957年2月首发于我国贵州省西部,3—4月引起全国大流行,5—6月波及日本和东南亚各国,7—8月袭击中东、欧洲和非洲,10月蔓延至美洲,在8个月内席卷全球,发病率在15%一30%左右,病死率并不高。 ★香港流感幸而杀伤力不大。香港流感因首发于我国香港而得名,应称甲H3N2亚型流感。此类病毒于1968年7月中旬首发于我国香港。 ★美国甲型H1N1流感令人谈猪色变。1975—1976年美国冬天格外寒冷,公路沿线处处可见积雪冻结而成的灰色冰丘。1976年也是美国总统大选年。同年2月美国新泽西州迪克斯堡新兵营中发生了一起甲型H1N1亚型毒株引起的流感暴发事件,约200余人被感染,其中10余人病情严重,一人死亡。为此WHO于1976年春在日内瓦总部召开国际流感会议,美国一些人认为流感病毒大流行株出现具有时间的周期性,即每隔11年出现一次。 ★禽流感再次袭击亚洲。禽流感于2005年2月再次袭来。禽流感病毒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蔓延,东南亚、欧洲相继发现病例,世界卫生组织负责公共医疗的专家曾发出警告,禽流感病毒一旦变异为能在人际间传播的病毒,全球将有500万至15亿人被夺去性命。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各国纷纷推出防范新举措,加强信息的交流。 永久威胁地球的霍乱 1817年,霍乱起于印度,传到阿拉伯地区,然后到了非洲和地中海沿岸。

传染病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一、感染、抗感染免疫及易感性 1、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一过程称为感染。 2、抗感染免疫:就是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不同程度的抵抗力。 3、易感性: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也就是无抵抗力)。 4、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5、传染病的特点 1.由病原微生物和机体相互作用引起; 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3.被感染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4.耐过动物可获得特异性免疫; 5.具有特征性的临诊表现。 二、感染的类型 1、外源性感染:病原微生物从动物体外侵入机体引起的感染过程,(大多数感染均属于这种类型) 2、内源性感染:病原体(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寄生在动物机体内,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病原微生物活化,增强毒力,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例如:猪肺疫、马腺疫等)。 3、单纯感染:由一种病员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4、混合感染:由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 5、继发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或体内原来存在的另一种微生物引起的感染。(例:慢性猪瘟经常继发感染猪副伤寒、猪肺疫等。)

6、显性感染:表现出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诊症状的感染(如鸡新城疫、猪瘟等)。 7、隐性感染:在感染后不呈现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感染,其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以转化为显性感染。 8、局部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强或病原微生物毒力较弱,数量较少,病原微生物被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长繁重,并引起一定病变的称为局部感染(如化脓性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各种脓创)。 9、全身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弱,病原微生物冲破了机体的各种防御屏障侵入血液向全身扩散,则发生严重全身感染。表现形式有菌血症,病毒血症、毒学症、败血症、脓毒症和脓毒败血症。 10、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表现出该病的特征性(有代表性临诊症状者(如:马腺疫-颌下淋巴结肿大、猪瘟-肠纽扣状溃疡等)。 11、非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其表现或轻或重,与典型症状不同(如:非典型性鸡新城疫) 12、良性感染:该传染病并不引起病畜的大批死亡,称为良性感染。 13、恶性感染:该传染病能引起病畜大批死亡,称为恶性感染。(如口蹄疫,良性其病死率小于2%,恶性则大大超过。) 14、最急性:病程短促,常在数小时或1天内突然死亡,症状的病变不显著。(如牛养炭疽、巴氏杆菌病、绵羊快疫、猪丹毒等)。 15、急性:病程较短,自几天到二、三周不等,并伴有明显的典型症状。(如急性炭疽、猪瘟、猪丹毒等)。 16、亚急性感染:病程稍长,症状比较缓和(如疹块性猪丹毒和牛肺疫等)。 17、慢性感染:病程发展缓慢,常在一个月以上,临诊症状常不明显或者甚至

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小组及职责

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小组及职责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针对传染病防控的实施工作落到实处,适应疾病预防控制形势发展的需要,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我校区域内发生的重大传染病的危害,规范和指导传染病应急处理工作,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经我校研究决定,成立我校传染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并将我校传染病防控工作责任落实到相关部门。 一、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疫情报告员: 成员: 各班班主任 二、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职责分工情况 1、组长传染病防控主要工作 校长负责全面指挥,出现甲类传染病病例、乙类传染病爆发,学校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向上级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2、总务处: (1)负责学校教学建筑等环境质量及设备、设施达国家卫生标准。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卫生设施。 (2)负责开展好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学生常见病、传染病预防的宣传教育工作。 (3)按照饮食、饮水卫生法律、法规的要求,负责学校食堂、校园饮水卫生管理工作和安全工作。 3.教导处和德育处传染病防控主要工作 (1)负责学校体育卫生和教学卫生工作,合理安排学生学习时间。 (2)按照有关要求开设健康教育课,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

(3)负责卫生健康教育宣传和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培养。。 4)负责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劳动,并做好相应的安全、卫生防护工作。 4、值周教师传染病防控主要工作 值周教师负责每天对学校室内外卫生的督促打扫、检查评比工作。 5、班主任传染病防控主要工作 (1)每天加强晨检,发现学生缺课,及时与家长联系,确认学生缺课原因。 (2)旦发现班级内有传染病发生,及时向分管领导汇报,并与家长联系,做好教室消毒工作。 (3)每天到校后提醒学生开窗通风。 (4)加强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 各部门要按照分工要求,切实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检查督促,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对疫情应严格按程序逐级报告,确保信息畅通。进入应急状态后,全面启动传染病流行应急预案,由组长亲自指并做好工作。 2019年2月18日

重大传染病历史一览

重大传染病历史一览>>>更多疾病名称疫情传播途径传播特点经济影响 黑死病14世纪,鼠疫大流行,当时被称为“黑死病”, 流行于整个亚洲、欧洲和非洲北部,中国也有 流行。在欧洲,黑死病猖獗了3个世纪,夺去 了2500万余人的生命。 引起瘟疫的病菌是由藏在黑 鼠皮毛内的蚤携带来的。在 14世纪,黑鼠的数量很多。 一旦该病发生,便会迅速扩 散。 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 疫情持续时间长。 因黑死病死去的人很多,以至劳动力食缺。整个村庄被废 弃,农田荒鞠,粮食生产下降。紧随着黑死病而来的便是 欧洲许多地区发生了饥荒。劳动力匮乏经济遭受重创。 西班牙流感西班牙大流感所造成的灾难是流感流行史上最 严重的一次,也是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 瘟疫,估计全世界患病人数在7亿以上,发病 率约20%~40%,死亡人数达4000-5000多万。 美国科学家的研究显示, 1918-1919年导致5000万人 死亡的西班牙流感病毒很可 能源自鸟类。实际上是禽流感 的变异。 死亡曲线呈“W”型 —20到40岁的青壮年 人也成为了死神追逐的 对象。且传播速度快、 范围广、死亡人数多、 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极 短。 和黑死病类似,流感期间,交通、饭店、零售、旅游和娱 乐业不景气,医院和健康服务成了最大的赢家。值得一提 的是,通信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疯牛病 主发国在英国。据估计死亡人数以每年30%左 右的速度逐年上升,迄今为止死于此疫的人数对于这种病毒究竟通过何种 方式在牲畜中传播,又是通过 蔓延迅速,波及范围广, 潜伏期长。 牛肉产业是美国农业领域中最重要的产业,产值高达1880 亿美元,约占农业总产值的20%。提供了140万个就业机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系统的设计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系统的设计 1、基于GIS的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系统的设计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地理信息管理系统需要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系统,而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地理空间位置信息与传染病的种类、性质、 强弱等以及人口密度、分布等的数据库。所以地理信息系统的价值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该系统中数据库数量、质量等。GIS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数据库一般包含两个,即地理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地理空间 位置数据就比如是地图(当然,现在的空间信息数据库所包含的量要 比地图大很多),它是描述真实地理空间坐标、几何形状、方向等, 一般是由点、线、面组成,例如地图、卫星遥感影像等。还有一类是 属性数据库,该数据库一般包括描述一定空间现象的特征,比如某地 区的温度变化、湿度、降雨量、人口密度与分布以及其他一些公共设 施分布的坐标等。 所以要建立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系统我们首先要具备能实现该能力的 计算机硬、软件系统,在此我们认为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我们已经具 备而且能力完全足够。图1是该系统的逻辑结构图。由图1可知,为 了构建这一系统,需要建立很多相关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库的建立即 由GIS技术来实现。通过GIS强大地理空间信息采集、管理与分析能力,实时采集当地居民生活状况、传染病人的病情资料、医疗机构资 料并建立实时数据库。与此同时还应该有一份非常详细的地图(假定 相关部门可以提供),之后运用相关的数学方法建立各个数据库之间 的联系。具体来说,就比如基础地形数据库的建立。我们需要医疗机 构分布状况图(主要包括医院、诊所、药店等;传染病人的分布), 居民居住地图(各类大小居民的空间位置坐标),交通网络分布图, 环境状况分布图(水源、污染物的位置等),各类生活设施分布图 (学校,政府部门,娱乐场所等)。以此类推建立各个需要的数据库,这样就能用建立的数学模型与数据库寻找规律,进而来控制、预防传 染病。

传染病预防措施及流程

吉山老年公寓传染病预防制度及流程养老院原则上拒绝接收感染传染病的老年人,本措施针对老年人住院期间突发感染传染病的应急处理措施,一旦发现及时转上有传染病病房的上级医院治疗。现根据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制度。 一、隔离办法: 将传染病的老人或带有传染性病菌的老人在传染期间,安置在指定的隔离病室,与健康的老人分离开,防止病原体扩散。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传染病蔓延、保护易感人群。 二、隔离别类及流程: (一)、严密隔离 严密隔离适用于经飞沫、分泌物、排泄物直接或间接传播的烈性。传染病,如:霍乱、鼠疫等。凡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的传染病均需采取严密隔离。非典型肺炎也须采取严密隔离。 隔离的主要措施有: A、老年人应住单间病室,通向过道的门窗须关闭。室内用具力求简单、耐消毒,室外门上挂有明显隔离标志,禁止探视、陪护及老年人出病室。 B、接触老年人时必须戴帽子、口罩、穿隔离衣和隔离鞋,必要时戴手套,消毒措施必须严密。 C、.老年人的分泌物、呕吐物及排泄物须严格消毒处理。 D、污染敷料装袋标记后进行焚烧处理。 E、病室内空气及地面用消毒液喷洒或紫外线照射消毒,每天1次。 (二)呼吸道隔离 呼吸道隔离适用于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的感染性疾病,如:肺结核、百日咳、流脑等。 隔离的主要措施有: A.同一病原菌感染者可住同一病室,有条件时尽量使隔离病室远离其他病室。B.通向过道的门窗须关闭,老年人离开病室时需戴口罩。 C.护理员进入病室时需戴口罩,并保持口罩干燥,必要时穿隔离衣。 D.为老年人准备专用的痰杯,口、鼻分泌物须经消毒处理后方可丢弃。

E.病室内空气用消毒液喷洒或紫外线照射消毒,每天1次。 (三)肠道隔离 肠道隔离适用于由老年人的排泄物直接或间接污染了食物或水源而引起传播的疾病,如:伤寒、甲型肝炎、细菌性痢疾等。肠道隔离可切断粪-口传播途径。 隔离的主要措施有: A.不同病种老年人最好分室居住,如同居一室,须做好床边隔离,每张病床应加隔离标记,老年人之间不可互换物品,以防交叉感染。 B.接触不同病种老年人时需分别穿隔离衣,接触污物时戴手套。 C.病室应有防蝇设备,并做到无蟑螂、无鼠。 D.老年人食具、便器各自专用,严格消毒,剩余食物及排泄物均应消毒处理 吉山老年公寓

传染病监测

传染病防控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 传染病的监测系统 谢学勤: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一、基本概念 疾病监测是一种长期、系统地收集某些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情况和各种影响因素的方法。传染病监测是对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分布规律和变动趋势及有关因素进行连续、系统准确地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通过分析疾病的动态分布和变动趋势,预测未来疾病发生的水平和规模,为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流行、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十分注重或重视传染性疾病的监测,除国际共同监测的传染病病种外,各国在这方面患有自己规定的监测病种。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国际共同监测的传染病,主要有疟疾、流行性感冒、脊髓灰质炎、流行性斑疹伤寒、回归热等五种疾病。我国根据本国的的发病特点,又增加了登革热病种作为同步予以监测的对象。为防止艾滋病的传入和蔓延,我国卫生部门又把艾滋病列为国境检疫监测的传染病,2003年我国又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列为法定传染病监测,到目前为止,我国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6种。 二、监测目的 通过定期、定点的系统监测,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与其相关的社会、自然因素,为制定防治对策,开展防治工作、评价效果提供科学依据。具体如下: 1.估计人群中传染病发生的频率与人、时、地三间分布。 2.动态监测传染病的发展趋势。 3.从长期监测的资料分析,通过人群中、的变化,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 4.找出某种疾病的高危人群组和低危人群组,为制定合理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5.估计传染病蔓延的危险因素。 6.验证传染病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的偏差,更准确地预测。

7.为制定控制策略确定突破点。 8.充分地为社会服务,制定合理的干预措施和为社会服务机构提供信息。 三、监测的方式和基本概念 1.被动监测与主动监测 被动监测与主动监测的划分依据是上级单位接受检测报告的方式。 下级单位常规向上级机构报告监测数据和资料,而上级单位被动接受,称为被动监测。各国的常规法定传染病报告属于被动监测。如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监测病种和报告方式即属此类。这种常规监测有一个严重的缺陷,即不能包括未到医疗机构就诊的病人,对于诊断的疾病可能错误分类,特别是发生了某种异常的疾病时更是如此。 根据特殊需要,上级单位亲自调查收集资料,或者要求下级单位尽力去收集某方面的资料,称为主动监测。我国卫生防疫单位开展传染病漏报调查,以及按照统一要求对某些传染病和非传染病进行重点监测,努力提高报告率和报告质量,均属主动监测。如SARS流行期间建立发热门诊对人群进行的监测。 2.常规报告系统与哨点监测系统 常规报告系统是指诸如我国的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由传染病义务报告人上报传染病病例。 则属于抽查。如:我国在全国13个重点省市建立的艾滋病哨点监测系统,选择某些大城市或者开放城市中的一些区域,抽样检查人群血清的HIV感染情况。 美国有一个由120个医生组成的流感样病例监测系统,由自愿参加的医生组成,美国直接向传染病防治中心(CDC)报告其诊断的流感样病例。这类系统被称之为哨兵医生(Sentry doctor)报告系统。 3.静态人群和动态人群

传染病管理制度

传染病管理制度 一、传染病的预防制度 1、做到六早: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2、预防工作把好三关: 1)晨、午检关。早发现、早报告,幼儿缺勤三天内的要及时与家长联系。 2)入园体检关。不合格者坚决不得入园。 3)消毒、隔离、检疫关。坚持做好日常卫生消毒常规,按传染病的规定执行隔离期,对密切者实行检疫期,检疫期内不得与其他班接触,并暂停办理入托、转托手续。 3、抓好三个环节: 1)控制传染源: a、检疫期内不混班,不串班,单独管理; b、针对传染病的接触者投放预防药,增强抵抗力; c、患者隔离期痊愈后持医院医生证明,经保健医检查登记后方可入园。 2)切断传播途径: a、切断呼吸道传播途径; b、室内保持通风,使用排气扇,保证空气新鲜; c、采用紫外线照射1小时对空气消毒; d、对特殊病症采用过氧乙酸熏蒸法消毒到每一个角落。 3)切断消化道传播途径: a、坚持做到入园时饭前便后用肥皂流动水洗手; b、坚决不吃生冷、腐烂、变质、不清洁的食物。 c、做好地面、餐桌、水杯、毛巾、玩具、卫生间的彻底消毒,用“84”消毒液浸 泡三十分钟; d、对餐具消毒、消毒柜30分钟; e、消灭蚊、蝇、老鼠、蟑螂等传染病的媒介。

4)保护易感人群: a、保健医应掌握园内易感儿的情况,并登记专项管理。易感儿:经常感冒发烧者; 得过肠道传染病者;有过其他病史者。 b、加强易感儿的体格锻炼,合理安排饮食,提高抗病能力。 c、根据不同流行病、不同季节及时投服预防药,降低发病率。 d、传染病流行期间,不带幼儿到公共场所。 e、家长不许进入幼儿活动室,防止疾病传染。 二、预防隔离制度 1、幼儿园是幼儿密集的地方,帮助加强传染病的管理,防止传染病的传播,确保每个幼 儿的健康。 2、隔离室要远离幼儿活动区,便于保健医的护理与观察。 3、隔离室备有专门物品,各项设施齐全,保证一人一用一消毒,平时不能挪做他用,设 有资产管理档案。 4、发现传染病患儿立即隔离,及时按传染病报告程序上报保健科及防疫部门,并进行登 记管理。 5、对传染病患者立即隔离,及时送医院诊治,同时通知家属。 依据病种安排对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及时彻底做好消毒处理,保健医要直接指导消毒工作,防止传染病的蔓延,做到无爆发、无续发。 6、

传染病各部门职责

2.2各部门职责 区政府办公室:组织制定全区突发传染病事件应急处置相关政策文件;组织召开部门协调会议,协调各部门做好突发传染病事件处置工作;检查督导突发传染病事件应急措施的落实情况,负责向上级报告有关工作情况。 宣传部:统一宣传报道口径,及时对新闻宣传报道提出指导性意见;组织新闻媒体采访,做好宣传报道和安全科普知识的传播工作。 公安局:负责现场管制、安全区域封锁和事件发生地交通管制及安全保卫工作;妥善处置突发传染病事件引起的群体性治安事件;打击利用突发传染病事件扰乱社会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加大巡逻防范力度。公安局经文保、交警、消防、特警、刑警、治安等部门依据工作职责制定相应的现场警戒、交通管制、抢险救援、打击各类趁机破坏的违法犯罪活动等违法犯罪工作应急预案。 市经委:协调有关部门落实社会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所需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用品等物资的生产和储备,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财政局:制定经费保障相关政策及方案;建立突发传染病事件应急处置储备基金,保证人员伤亡、紧急救治体系建设和突发传染病事件应急处置的药械、医疗救治等所需配套经费的落实;将突发传染病事件处置和预警的日常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水务局:负责突发传染病处置中提供安全卫生的生活饮水。 卫生局:负责组织突发传染病事件患者的现场救治,同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置,及时收集、上报突发传染病事件人员伤亡情况。 环保局:负责组织突发传染病事件对水环境、大气环境的危害情况的监测并提出处置措施。 工商局: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伪劣食品的经营及野生动物的非法交易,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食品药品监管局:加强应急救援药品、医疗器械的质量监督工作,严厉打击伪劣药品及器械的经营流通,维护正常的药品及器械市场秩序。 发改委:加强价格监管,严厉打击相互串通、操纵市场、哄抬价格和趁机乱收费的违法行为;当药品和医药用品价格出现波动时,采取价格干预措施,维护正常的市场价格秩序。 城乡规划建设局:加强对建设工地安全管理,协助卫生部门落实建设工地各项突发传染病事件防控措施。 安监局:协助突发传染病事件处置单位建立有毒有害物资的生产、储备和运输信息数据库;配合相关部门进行急性突发传染病事件调查处置。 民政局:协助应急指挥部做好民族地区突发传染病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团区委、区妇联:负责做好团员、青年及妇女、儿童的突发传染病事件宣传教育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