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体系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金融体系结构特征分析
一、银行主导金融体系和市场主导金融体系优劣
在现代经济社会,金融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早在20世纪初,熊彼特在他的成名著作《财富增长论》中,着重强调了金融体系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具有资本请求权的银行家或者资本市场,将社会资本通过货币的形式转移到更有利可图的行业中,从而创造出剩余价值。企业家在这个创新的过程中获得了超额利润,并且提高了社会资源的运用效率,用更有效的方式满足或创造了社会需求。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得到了发展,社会得以繁荣。随着人们对于金融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一般都认为金融具有在不确定条件下,跨时间跨空间调配资源的重要作用。
但是,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两种金融体系的组织模式,一种以银行体系为主导,一种以货币和资本市场为主导。前者的代表为日本和德国,而后者的代表为英国和美国。历年来很多学者都在研究两者金融体系的优势和劣势的比较,但是没有一个明确结论。
(一)从效率和稳健性方面看两种体系的优点
一般认为,以银行体系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具有很多明显的优点:从运行效率的方面看,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能够更好动员储蓄,集中资本进行投资,所以当一个国家在发展的初期,资本比较匮乏的时候,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能够更好地将资本投资于关键的行业,迅速拉动经济发展。从稳健性的方面来看,银行为了自身的利益主动规避经营风险,能够更有效地监督公司管理者的投资行为,评估
公司的财务风险,抑制道德风险行为。另一方面,也可以运用信贷政策直接调控宏观经济的冷热程度。所以,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具有更好的稳健性和可调控性。
而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则具有如下优点:从运行效率看,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能够支持更有风险性的创新能力。其原因在于,市场具有更大的分散风险的功能。所以,一般认为,在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更有利于经济后续的发展。从稳健性的方面看,社会储蓄通过市场投资于企业,能够更好地行使公司控制权,或者监督公司的权利。
所以,从运行效率和稳健性的方面来看,以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和以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各有其优势。前者的明显例子为在1953年至1973年的高速发展日本,而后者的例子为在20世纪崛起的美国。
(二)从泡沫和危机的角度看两种体系的缺点
但是,从历史上看,日本在1991年爆发了股市奔溃,经历了“迷失的十年”。而后者,在1929年,爆发了经济危机,并在2008年,爆发了金融危机,从而引起全球性衰退。
从以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和以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发生的危机来看,两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抑制金融危机的发生作用有限。我们先来看看日本,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发生的股市和房地产泡沫中,银行一反稳健常态,为房地产投机商和企业发放大量贷款,以追逐高于市场水平的利润,从而助长了整个经济的道德风险。在看待这场危机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关注一下一个特别的方面:政府提供的隐形
担保。政府的隐形担保是指公众和银行都认为,在银行出现问题的时候,政府肯定不会做事不管,定会积极营救。所以不仅银行在面对风险的时候,减少了规避的积极性;对于一般储户来说,也放心地将钱投入到银行体系中。总而言之,这场危机从本质上看就是运用纳税人的钱玩道德风险游戏,而政府的隐形担保,助长了这种行为,并最终导致危机的产生。这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的一大弊端。
我们再来看看2008年的美国,那时的美国正被一场规模巨大的“次贷危机”所笼罩。在看待这场危机的过程中,我们抛开一切技术性问题(如资产证券化),来观察危机是如何发生的。在之前的讨论中,我们指出,市场是一个收益与风险并存的机制,但是它能有效的识别和分散风险。但是在这场危机的发生过程中,风险的识别明显没起到很好的作用。有些人把这归咎与风险测度理论,认为它没能很好地测度风险水平。但是,作者认为,在群体性的狂躁与不理性面前,任何理性的分析测度,都将是脆弱和不堪一击的。在金融的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很多这样的例子,从荷兰的郁金香泡沫到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由于金融市场中“信息不对称”和“搭便车”问题的存在,公众缺乏去深入了解公司和投资项目风险的动力,从而助长了狂躁的非理性因素,最终导致泡沫的产生和破灭。2001年有名的“安然事件”便是一个市场失灵的缩影。
从上面的比较看,我们似乎得不出两个金融体系孰优孰劣的结论。而现实中也的确如此,银行主导和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保持着较高的效率和较强的稳健性,没有谁比谁强,也没有谁取代谁。
二、金融体系的决定原因分析
随着金融的全球化,两种不同的金融体系进行着激烈的碰撞和交融。不管是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的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国家,都有必要在这两种金融体系之间进行取舍。选择一种适合国情和本国经济资源禀赋的最优金融体系,对于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考察现有不同金融体系的发展演化,一般认为有一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一)实体经济发展水平
已经有很多学者研究了实体经济发展状况与金融体系结构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金融体系结构特征与实体经济发展水平是有所联系的。例如,Goldsmith(1969)和Mckinnon(1973)在研究了许多国家之后的金融体系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之后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的。现代的一些学者也认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经济体更适合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而经济发展水平先进的经济体更适合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Tadesse,2002)。Allen(2006)更认为,一个国家的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情况决定了该国的金融体系特征,前者倾向于建立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而后者倾向与建立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
(二)政治因素
很多学者认为,一个经济体的金融体系是由民主社会中收入和财富的分配决定的,如Perotti 和von Thadden(2006)。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结构在演化过程中会受政治体制和当权
者的影响。例如,Rajan 和Zingales(2003,2004)在研究了政治因素对金融体系的影响之后得出结论:各国的金融体系的演变往往受到当权者发展意图的影响,甚至是政治阻碍。
(三)文化偏好因素
很多学者认为,一个国家国民的风险偏好和信任程度对该国的金融结构有一定的影响。例如,陈雨露和马勇(2008)在研究了63个国家的信用文化和金融体系之后认为,一种更加信任的社会信用文化往往产生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而信任感不强的金融体系往往孕育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而Kwok 和Tadesse(2006)认为,国民的风险厌恶水平较高的国家,在应对不确定性时往往跟倾向于与银行产生业务往来,所以相对而言,金融体系中银行占主导。
(四)法律因素
也有一些学者从法律体系的视角,研究金融体系的结构特征演化。La Porta等学者研究后普遍认为,在一个重视对普通中小投资者的法律环境中,由于强调债权人和投资者的利益,往往倾向于形成发展程度好的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而在缺乏对投资者和股东权益保护的法律环境中往往形成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
三、中国金融结构特征原因分析
很多学者在研究了中国金融体系的结构之后,普遍认为中国现行的金融体系主要以银行为主导。不仅如此,从银行的资金规模和中国资本市场的资金规模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市场发展水平相对于银行的巨大差距,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差距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