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观后感优秀范文五篇_观《人生七年》有感心得
人生七年 介绍及观后感
![人生七年 介绍及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a71829a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fa.png)
人生七年介绍及观后感篇一人生七年介绍及观后感嘿,朋友!你听说过《人生七年》这部纪录片吗?这可真是一部超级牛的片子!《人生七年》从一群七岁孩子开始拍起,每七年回访一次,记录他们的人生轨迹。
你能想象吗?从天真无邪的七岁,到充满困惑的十四岁,再到逐渐成熟的二十一岁,一直到后来的中年、老年。
看着这些孩子一点点长大,我心里那叫一个感慨万千。
也许有人会说,这不过就是一群人的成长记录嘛,有啥特别的?但我觉得,这其中的特别之处可太多了!它让我看到了人生的多样性。
有的孩子从小就目标明确,一路向前冲;有的孩子则是在迷茫中摸索,不断寻找自己的方向。
这就像我们的生活,不是每个人都能一帆风顺地找到自己的路。
我觉得吧,这部片子也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
我在想,七年之后的我会是什么样子?会不会也像片中的某些人一样,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还是在生活的泥潭里苦苦挣扎?也许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谁知道呢?但我知道,我不能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过日子,得为自己的人生好好努力一把。
就像片中的一个主人公说的:“人生没有捷径可走。
” 可不是嘛,我们都得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你说,我们的人生会是怎样的七年一个轮回呢?篇二人生七年介绍及观后感《人生七年》,这名字听起来是不是就有种神秘莫测的感觉?这部纪录片啊,简直就是一部人生的大剧!它把一群孩子的成长赤裸裸地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看到时间是如何雕刻他们的。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心里还在犯嘀咕,不就是几个孩子嘛,能有啥好看的?可看着看着,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
你瞧,那些七岁的小家伙们,一个个天真烂漫,眼睛里透着对世界的好奇。
可随着时间推移,他们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
有的孩子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后却遭遇挫折;有的小时候普普通通,长大后却大放异彩。
这让我不禁想到自己,我现在走的路,七年之后会通向哪里呢?可能会功成名就,也可能一事无成,谁能说得准呢?我觉得这部片子最牛的地方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命运的无常。
有时候,努力不一定就能换来成功;有时候,机遇来了挡都挡不住。
人生七年观后感
![人生七年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6e8e180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37.png)
人生七年观后感《人生七年观后感》是一部深入人心的纪录片系列。
从1964年开始,导演迈克尔·艾普特通过跟踪拍摄了一群英国孩子的成长,以每七年的周期呈现了他们从儿童到成年人的生活变迁。
这一系列片段引人深思,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最初,当孩子们还是小学生时,他们的世界似乎是那么简单、美好而纯粹。
他们朝气蓬勃,充满无限的可能性。
然而,在接下来的七年里,他们开始面临一系列挑战和困惑。
青春期的到来标志着他们处于过渡期,他们需要面对身体和心理的变化。
在片中,一些孩子经历了学业上的困难、家庭关系的问题以及寻找自我的过程。
孩童时期的纯真和自由被成年世界的压力所取代。
在片中的第二个七年,我们看到他们依然面对着诸多的挑战。
他们被社会的期待和责任所束缚,不得不迎合所处环境的需求。
有些人在有限的选择面前感到困惑。
但他们依然对未来充满了期望,在创造自己的生活中寻找意义和满足感。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三个七年让我看到了成年人的苦涩和无奈。
这时的他们已经走入中年,人生的路途显得更为崎岖曲折。
一些人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但却牺牲了家庭和个人生活;另一些人则经历了失败和挫折,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选择与付出。
年少时期的梦想渐渐失去光彩,取而代之的是现实生活的琐事和压力。
在这部记录片的第四个七年里,我们目睹了人生的巅峰和转折。
一些人逐渐找到了内心的平衡,他们学会接受自己,并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而另一些人则通过痛苦的失败和失去所经历的成长,重新思考并重新塑造他们的人生方向。
这个阶段的人生观察令我深思:我们是否应该将成长定义为追求个人利益和物质财富,还是应该追求更高级别的自我实现和成就?第五个七年是这部系列记录片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之一。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面临生命的终极问题:意义与目的。
一些人在积极地寻找着人生的真谛,重新评估他们的价值观和信仰。
而另一些人则逐渐对生活失去热情,感到身心俱疲。
他们希望能够找到生命更深层次的意义和目的。
人生七年观后感
![人生七年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0b2a2c6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54.png)
人生七年观后感引言《人生七年》是一部由迈克尔·艾普特导演的纪录片系列,跟踪记录了一群英国孩子从七岁到最新时期的成长过程。
通过七年一次的采访,观众可以见证这些孩子成长的变化,同时也感受到人生中七年的时间对人性和社会状况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生七年》给观众带来的思考和触动。
人生轨迹的扭曲在观看《人生七年》这部纪录片时,我深刻感受到人生轨迹的扭曲。
在孩子们七岁时,他们的生活看起来都是平凡的,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孩子开始遭受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他们的生活轨迹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有的孩子从贫困家庭中走出来成为成功人士,有的则逐渐深陷贫困和犯罪之中。
这让我深思,一个人的人生受到了太多的外界因素的影响,我们是否能够真正掌控自己的命运呢?家庭的重要性观看《人生七年》也让我意识到了家庭的重要性。
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有的孩子来自稳定的家庭,父母给予他们良好的教养和关爱;而有的孩子则来自困难的家庭,父母经济拮据,无法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关心。
这些孩子们的人生轨迹受到了家庭环境的极大影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家庭的力量是无可替代的,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给孩子们带来勇气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社会对个人的塑造除了家庭的影响外,社会也对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观看《人生七年》中的孩子们,我看到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塑造是如此之大。
从他们所在的社区,到学校和朋友圈,每一个环境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
有的孩子在公立学校接受良好教育,有的孩子则在私立学校受到更好的资源和机会。
这些差异对他们的人生轨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社会的不公平问题也在这里体现出来,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的机会平等性也在逐渐减少。
在这个过程中,观众不禁会思考,如何改善社会环境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公正的机会和待遇。
值得思考的人生意义《人生七年》给观众带来的最大触动之一是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人生七年的观后感
![人生七年的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cdde67c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42.png)
人生七年的观后感人生七年的观后感(通用7篇)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观后感需要表达真实的情感,不能虚假刻意。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生七年的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生七年的观后感1 五一假期共四天,都在观英国一部上世纪六十年代拍摄的记载片《人生七年》,开始观的时候仿佛观着局外人的故事,不动声色,偶尔感觉好笑偶尔又感觉故意思,还兴致勃勃的对家里同样七岁的小女儿和大姐家同样七岁的女儿,还有小弟家十一岁的儿子分手提问了许多类似的问题。
如果到了这里,似乎也没什么值得记录的,直到昨晚上,孩子八点多听完《手绘海洋动物》抱着我的手臂甜甜睡去,我拿出电量不多的手机,一路从28岁观到了56岁,每隔七年拍摄一集,五个七年的故事几百分钟就描述了这十几个人的一生,观完才体味出此中的残酷之处。
想了好久,突然有种庆幸,庆幸诞生在尚处于大厘革时期的中国!我无意交谈历史,也无意探寻政治,仅仅从内心深处最深刻的一声叹息出发,谈谈个人的一点儿感想感染吧!观完有一个习惯性的总结:记载片中的十三位主人公,无论是出身上流社会的,出身中产的照样出身工薪阶层的,划分阶层的一个基础点不是金钱,而是学历,不错,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顶尖的大学学历,基础上无论你后天如何尽力和奋斗,哪怕是买了西班牙度假别墅的托尼,也只能永远停留在工薪阶层且一生都在不绝尽力奋斗前半生为了本身后半生为了子孙,但好在本性乐看对生活有着无与伦比的满足感,而女儿考上一所大学考古系的保罗算是工薪阶层里后代前途最好的一个,但仍旧没有实现超过,但好在遇到一个好老婆,不绝勉励他,生活也十分稳定,这些工薪阶层的子女依然是工薪阶层。
中产阶层的布鲁斯算是一个范例的代表了,大学卒业于牛津数学系,卒业后出国支过教,返国后不停从事教书工作,伉俪都是教师,且生活稳定充裕,对后代教导也十分中规中矩,一生颇具善心。
最后是富人精英四人组,三男一女,男孩们卒业于一流名校,卒业后从事律师和bbc记载片编辑,婚姻稳定后代依旧延续他们的路线,固然进入二十一世纪竞争激烈,但对后代教导的看重始终如一,也基础都在正常轨道内运行,唯一的女孩虽并未进入大学学习但好在婚姻美满,基础上后半生的采访都可见笑容满面,可以说上一代留下来的财充裕以支撑衣食无忧的过好一生,后代也都是从小接收最好的教导,以确保更好的延续财富。
《人生七年》观后感推荐4篇
![《人生七年》观后感推荐4篇](https://img.taocdn.com/s3/m/6868cef084868762caaed58f.png)
《人生七年》观后感推荐4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人生七年》观后感(一)当我看到《人生七年8》的最后一幕,一个长镜头慢慢地从老Tony 身上离开,那个记载了他童年、青年的生活并且一度荒废的赌马场的新模样逐渐清晰,成为伦敦奥运会的主运动场的时候,时间的魅力聚焦在了这个小时家境贫寒、父母离异,现在生活美满、子嗣绕膝的老头身上。
我体会到,这56年的时光映照在了这14个人的身上,是多么神奇。
准确的说,这并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这是一个系列片。
在1963年,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为BBC拍摄了一部名叫《人生七年》的纪录片,他们挑选了来自伦敦的14个7岁的儿童,采用每7年跟踪拍摄的方式,通过跟踪他们的人生轨迹,来研究英国社会存在的社会阶级凝固的问题。
到2012年,这个电影系列走过了56个年头,然而,导演达到目的了吗?的确,好像是达到了。
14个人之中,有4个人家境殷实,接受了私立学校的教育,他们的人生同样留在了上流阶层(除了其中有一个人自愿当了教师这一好像在英国不太赚钱的职业)。
10个中产阶级以及穷人里面,只有一个人成功了,Nicholas成为了一名大学教授,其他的9个人依然生活在底层或中产。
然而他们都站在追求“幸福”的大厅里,而且他们幸福的“天花板”一样高。
John小的时候想要参政,14岁的时候他曾经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看法,口吻像极了残酷无情的独裁。
然而42岁时,John没有成功参政,在成为一个律师之后,他喜欢上了园艺,脑袋半秃的他自己调侃说:“如果我20岁的时候说自己喜欢园艺,大家肯定以为我疯了。
”Neil大学辍学,21岁时他在伦敦建筑工地工作,28岁时他成为流浪汉,靠政府的经济金过活,在当时的采访中,从他不停抖动的身体和涣散的眼神中可以明显感到他的精神问题。
然而后来,时间给了我们想不到的惊喜,56岁时,导演见到Neil,他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一位议员,还应邀到澳大利亚发表演讲。
在21岁以后宣布离开这部纪录片的Peter被当时的报纸抨击为“撒切尔夫人时代英国的愤怒共产青年”,然而56岁时他回来了,而是以一个崭新的身份。
电影人生七年观后感
![电影人生七年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78d607b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d0.png)
电影人生七年观后感电影人生七年观后感电影是一种最能影响人心灵的艺术形式,它能够让我们看到不同的世界,感受不同的情感,学习到不同的思想。
而《人生七年》这部纪录片更是让我们了解到一个真实的世界,真实的人生,真实的人性。
这部纪录片记录了一群英国儿童从7岁到14岁的成长历程,每隔7年拍摄一次。
这些孩子来自不同阶层,有的出身富裕,有的出身贫困,但这部片子展示了他们在7年中的成长、变化和对未来的期盼。
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有自己的经历和故事。
无论你来自哪里,都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不论你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都应该保持独立思考、勇敢追求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人生轨迹的相似之处,也看到了不同群体的生活状态。
其中一些孩子在成长中面临着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需要努力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们的成长经历让人想起了一句话: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
只有把握住机会,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出彩。
另外,这部电影还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变得自私、冷酷,而有些人则越来越热心、善良。
这些现象提醒我们,人性是复杂而多变的,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避免被负面情绪所影响,坚持积极向上的思想和行为。
最后,这部电影也让我们明白,人生不只是为了自己,我们也需要关注他人,关心社会。
我们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圆满。
总之,《人生七年》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一群人的成长历程,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性。
同时,它也提供了给我们许多启示和思考。
我相信这部电影会带给你不同的启发和感悟,也可以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梦想,用自己的方式去实现它们。
人生七年观后感四篇
![人生七年观后感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2daca9e8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ea.png)
人生七年观后感四篇人生七年是一部纪录片系列,由英国导演迈克·奥普斯科夫特执导,分为四个阶段进行拍摄。
该纪录片跟踪了14个英国家庭的成员,从他们7岁时开始,每7年进行一次采访和观察。
通过这一系列的观察和访谈,观众可以见证人生的变化和发展,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第一篇观后感:成长的足迹在人生七年的第一部分中,我们见证了14个孩子从7岁到14岁的成长。
这一阶段,他们正在进入青春期,面临着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和梦想,一些孩子表现出了出色的才华和领导能力,而另一些则遇到了诸多困难和挑战。
然而,无论他们的经历如何,每一个孩子都在成长和寻找自己的身份。
通过观看这一部分,我意识到孩子们的成长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们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压力和期望。
有些孩子在家庭环境中得到了充分的支持和关爱,他们在学业和生活中都表现出色。
然而,也有一些孩子身处困境,家庭条件不佳,他们需要面对更多的挑战。
这让我深思,家庭环境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篇观后感:梦想的追寻在人生七年的第二部分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从14岁到21岁的成长。
这一阶段,他们正在面临关键的决策,如选择职业、选择大学专业等。
一些孩子已经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并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而另一些孩子则面临着迷茫和犹豫,不知道未来的方向在哪里。
通过观看这一部分,我认识到追求梦想并不容易。
有些孩子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并为之奋斗。
他们愿意付出努力和时间,去学习和积累经验。
然而,也有些孩子因为各种原因而放弃了自己的梦想,选择了更为稳定和安全的道路。
这让我想到,每个人的梦想和选择都不同,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并为之努力。
第三篇观后感:生活的变迁在人生七年的第三部分中,我们见证了孩子们从21岁到28岁的成长。
这一阶段,他们已经成年,面临着更多的责任和挑战。
一些孩子已经开始工作,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
人生七年纪录片观后感
![人生七年纪录片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dd20799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35.png)
人生七年纪录片观后感在偶然的机会下,我接触到了这部片子,原本以为只是一部普通的纪录片,没想到却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对人生思考的新大门。
这部纪录片跟踪拍摄了一群孩子,从他们七岁开始,每七年记录一次他们的生活。
当我看到那些七岁的孩子,稚嫩的脸庞上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和懵懂,我的心仿佛也被带回了自己的童年时光。
其中有一个孩子叫詹姆士,七岁的他活泼好动,梦想着长大后成为一名飞行员,翱翔在蓝天之上。
那时候的他,眼睛里闪烁着的光芒,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星。
他在镜头前跑来跑去,展示着自己用积木搭成的“飞机”,还不停地说着以后要开着真正的飞机穿越云层。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十四岁,詹姆士开始面临学业的压力。
原本活泼的他,脸上多了一些烦恼和迷茫。
他发现学习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尤其是数学,那些复杂的公式和定理让他头疼不已。
但是,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飞行员梦想,他努力学习,参加各种课外辅导班,只为了能考上一所好的高中,为实现梦想打下基础。
二十一岁的詹姆士,已经长成了一个帅气的小伙子。
这时候的他,虽然没有考上理想中的航空院校,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
他选择了一所普通大学,学习机械工程专业,因为他知道这也能为他的飞行梦助力。
在大学里,他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还加入了学校的飞行俱乐部。
他省吃俭用,攒钱去参加飞行培训课程。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他在飞行模拟器里训练,因为操作失误,导致“飞机”坠毁,他懊恼地捶打着控制台,那失落的神情让人看了心疼。
但仅仅过了几分钟,他就重新振作起来,开始分析自己的错误,准备下一次的训练。
二十八岁的詹姆士,终于迎来了人生的转机。
他凭借着自己出色的专业知识和飞行技能,成功进入了一家小型航空公司,成为了一名副驾驶员。
那一刻,他激动得泪流满面,他说:“这么多年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
”他开始跟着机长全国各地地飞,虽然工作很辛苦,经常要倒时差,但是他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三十五岁的时候,詹姆士已经成为了一名经验丰富的机长。
人生七年观后感范文
![人生七年观后感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39bb6e3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2c.png)
人生七年观后感范文人生七年观后感范文导语:迈克尔·艾普特在60年代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人生七年》,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
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
下面是小编为您准备的人生七年观后感范文,供您参阅。
人生七年观后感范文1这是一部几个小时就可以带你体验跨越人生几十载长河的伟大纪录片,8个七年,让你领略人生百态,体验生活酸甜苦辣。
60年代,著名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保罗·阿尔蒙德还是刚入行没多久的小伙子,他们决心拍一部反映英国人和西方人文的记录片,于是在英国各地的学校采访并最后挑选出了14名7岁小孩进行拍摄并跟踪记录他们的生活轨迹,并此后每隔七年再进行一次拍摄和记录。
到今天为止,这个记录系列从60年代的时候开始的7岁篇,已经完成了14岁篇,21岁篇,28岁篇,35岁篇,42岁篇,49岁篇和56岁篇的拍摄。
每看一个七年,就迫不及待在期待下一个他们的七年会是如何,因为这强烈的好奇心,11集一口气在周六下午看完,我也非常期待他们的下一个七年,我也发现人类的好奇心似乎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退。
我们生活中几乎没有人能够如此清晰地去观察和记录自己的每一个人生七年,这也是这部记录篇存在的意义,它让人可以更好的的从侧面去反思自己的人生和脚下的选择。
片中的14个孩子,来自于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圈层:富家三公子:John、Andrew和Charles,他们是典型的精英家庭的子弟,七岁的时候看他们的穿着和发型都是整整齐齐,非常有小绅士风范,一路私立学校,人生旅途一路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高歌猛进,毫不含糊。
不过其中的Charles在高考中并没有考上自己理想中的牛津,21岁之后也再也没有回归荧幕,不知道是否和考大学有关,当时观看的时候还是有点遗憾的,即使直到,现在也非常期待他可以在接下来的7年可以再次回归。
电影人生七年观后感
![电影人生七年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a937cf8240c844768eaee27.png)
电影人生七年观后感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
下面XX收集了电影人生七年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篇一:纪录片《人生七年》观后感整部纪录片分8集。
每隔七年采访一次,直到他们56岁。
节目组片头介绍,”七岁看老,20xx年的工人与主管,现在都只有七岁,这是英国社会的一瞥”。
虽然他们大部人在56岁时概括此节目有一定的局限性,每个年龄段短短的一周生活剪辑,并不足以反映他们的全部感受。
但我们仍试图从中找出一点点生活的规律,借此反思自己。
每个小孩都天真无邪,那么可爱,共同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他们本该享受一样的幸福快乐。
然而,他所在的阶层已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各自的命运。
他父母现在的积累,就是他们成长的土壤。
这14位小孩的阶层主要根据他们就读学校,以及生活的区域划分,但因为我并不了解英国的背景,只能大概介绍一下。
6位私立学校:约翰,安德鲁,查尔斯,尼尔,彼特,布鲁斯(私立寄宿),4位公立学校:保罗和西蒙(公立寄宿)。
托尼(平民区),尼古拉斯(乡村)。
4位女孩:苏西(富裕家庭)杰基,琳恩,苏珊(平民区)。
PS英国的私立学校昂贵,教育资源好。
关于阶层:一切都大致如节目组预想的那样,他们父母是什么阶层,他们也大概是同一阶层,并且一代代传承。
只有2个例外,尼尔和尼古拉斯。
6个私立学校的男孩除了尼尔变落魄,除了查尔斯加入了BBC不再参加录制,其中的4个都毕业牛津大学,性格迥异,但都是中产阶层,家庭和谐,无离婚现象,普遍生育较晚,并且都是生育2个以内,子女都上了大学。
富裕家庭的女孩苏西,也仍然在此阶层。
4个公立学校的男孩和3个平民区女孩除了尼古拉斯突破了阶层进入中产,其它的仍然普通的平民阶层,无稳定的工作收入,工作可替代性强,生活拮据,家庭氛围因人而异。
总之,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说说生活关于普通人的”不幸”生活:3个寄宿学校的小朋友,从小就皱着眉头,得到的关爱很少,与父母的关系不亲密,这也导致他们自己的婚姻生活困难重重。
人生七年观后感(精选24篇)
![人生七年观后感(精选24篇)](https://img.taocdn.com/s3/m/078369ce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ee.png)
人生七年观后感(精选24篇)一个导演可能初衷是想验证在英国社会阶级是很难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旧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去年的56岁。
人生七年观后感篇1看这部纪录片的初衷,是为了教育孩子而做的。
孩子没有什么兴趣,我俩却很高兴地看了。
这部纪录片,从14个孩子的7岁时拍起,每七年一次。
目前为止,已经拍到了他们2012年也就是56岁。
时间跨度大,人生轨迹清楚。
本来导演的初衷,是想了解家庭背景、社会阶层对于一个人的影响。
可是,看这部片子,我们却看到了不同的人生:人生是由多元因素造就的,家庭背景、社会阶层、性格、追求、目标的设定、自我调适与改变、婚姻等等因素,都是造成一个社会人的重要成分,他们的幸福与满足,他们的困惑与挣扎,都是在不知不觉中造成的。
我谈谈自己的感受:1、社会阶层并不是完全不可逾越的,但是要有很大的跨度,却是不大可能的:下层可以上到中产,但很难到达上层;中产可以到上层,也可能因为某些原因,沦到下层;但上层终究还是上层。
Nick通过自己的努力,从农场主的儿子成为了美国一所大学的教授;下层的SUE从小就希望改变,通过努力,跻身中产;中产的NEIL却因为一个不算成熟的选择,从此生活无着落,一生相对境遇不好,等等。
上层社会的人,志向高远,见识广博,从小他们就接触不一样的教育,所以凤凰终归是凤凰。
当然,除非他们不努力,可能会沦落到中产的行列。
但是,一般来说,越是上层社会,他们对子女的管束越严格,孩子们也学习更加努力和刻苦,他们认为他们肩负着改变社会的责任,所以更加认真、执着。
现在看来,我们应该多关注这类人的生活,他们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可能对我们更有意义。
2、人们也许从来都想象不到,父母、家庭对于一个孩子的终生影响。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各类孩子不同时候的不同眼神:有的孩子因为父母分开,被放在带有慈善性质的寄宿学校里,一生都带着无助,这种无助一直影响着他们;有的孩子因为父母分开,被送到国外,无论条件多么优越,她感觉到被抛弃,不开心;有的孩子因为小时候跟父母没有很多的交流,对那段感情相对陌生。
人生七年的观后感
![人生七年的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de3810f3169a4517723a3e4.png)
人生七年的观后感《人生七年》是一部经典的纪录片,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人生七年的观后感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篇一:人生七年的观后感前几天的一个晚上,我和十多个我这一生中熟知并关心的人度过了两个半小时:他们正是迈克尔.艾普特的代表作《人生七年》系列中的主人公。
这是一部系列纪录片,始于1964年。
但影片的初衷是制作一部讲诉来自不同经济背景的英国七岁孩童不同生活的纪录片,里面有来自工人阶层的女学生,其最大的梦想是成为沃尔沃斯百货的职员;有就读预备学校的富家子弟,他读的是金融时报,说起将来会被剑桥大学录取时神态自若;还有来自利物浦郊区的小男孩,他十分有趣,渴望成为宇航员,但如果当不了宇航员,就做公交车司机。
那时的艾普特才二十出头,在影片中只是负责调查工作。
然而在他脑海中却出现了一个绝妙的想法,那就是,七年后,再来访问这群人。
从那以后,每隔七年,他都会回来记录这群人的生活。
最新一期,即《人生七年》第八季已于年在英国电视上播出,目前该片正在中心上映。
我已经想不起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看这部纪录片的,或许是在1977年,当时我十岁,英国电视里播出的是第三季。
从那时起,我就一集不落。
其中一些我反复看了二三遍,以至于里面的某些话和场景深深的映在我脑海中,宛如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或是钟爱的小说里的段落。
例如,七岁的鲍尔满脸愁容,是一所看上阴深深的慈善学校的寄宿生。
被问到以后想不想结婚时,他的回答是那么的悲哀。
从此这一答案成为我家中关于家庭关系悲喜剧尝试的简略表达方式。
21岁的托尼出生工人阶层,本来可能成为诗人,最后选择了开出租车。
他对艾普特说道:“我懂的,无非就是狗、价钱、女生、知识、公路、街道、广场、爸爸妈妈、还有爱。
我只懂这些,也只想懂这些。
”这席话听上一点也没有大诗人济慈的感觉,但在某种意义上,又富有哲理。
我和片中人物的年龄差距曾经非常大,但现在已经减小了。
对我来说56岁已经不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人生七年观后感2000字
![人生七年观后感2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96a8d04f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b0.png)
人生七年观后感2000字人生七年观后感《人生七年》是一部由英国导演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开始拍摄的一部纪录片系列,该系列纪录片追踪了一组英国儿童从7岁到63岁的生活。
该片通过对这些人生的多个关键节点的记录和观察,旨在探索人生的不同阶段对个体的塑造和影响。
观看《人生七年》,我深深感受到了时间对我们的冲击和改变的同时,也不禁思考起了这部纪录片背后的哲理和人生意义。
下面,我将以自己的角度和感悟,谈谈对这部纪录片的观后感。
首先,我觉得影片给人们呈现了时间的力量。
这部纪录片记录了一组儿童从7岁到63岁的成长历程,通过七年一次的调查,展示了他们的成长与变化。
从最开始的稚嫩天真到后来的成熟稳重,时间的推移使他们的个性、思想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个观察角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方式去审视和理解时间的重要性。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追逐着眼前的利益,容易忽略时间对自己的影响。
而《人生七年》用事实告诉我们,时间对一个人的塑造至关重要,我们需要重新关注和珍视时间。
只有在历经岁月洗礼,我们才能真正成长和发展。
其次,这部纪录片也深刻地展示了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周围的社会环境、家庭和朋友等因素的影响。
片中的儿童们来自不同的阶层和背景,他们身上的成长痕迹不仅仅是自身的选择和努力,更是环境的塑造和培养。
这一点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无论我们自己多么努力,环境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们不能只看到个体的努力,更要关注其背后的环境和条件。
只有在优良的环境中,我们才能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潜力和能力。
其次,我认为该片也提醒了我们人生的无常和变化。
片中的主人公们经历了生活的起伏和变迁,从早年的梦想和希望到中年的迷茫和沉重,再到老年的平静和满足,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不尽相同。
这个观点让我想起了人生的不确定性和无常性。
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也无法掌控一切。
重要的是,我们要接受和适应变化,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的起伏与挑战。
《人生七年》观后感优秀范文五篇_观《人生七年》有感心得
![《人生七年》观后感优秀范文五篇_观《人生七年》有感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d7b7c553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a8.png)
《人生七年》观后感优秀范文五篇_观《人生七年》有感心得----WORD 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人生七年》观后感优秀范文(一)当我看到《人生七年 8》的最后一幕,一个长镜头慢慢地从老Tony 身上离开,那个记载了他童年、青年的生活并且一度荒废的赌马场的新样子逐渐清晰,成为伦敦奥运会的主运动场的时候,时间的魅力聚焦在了这个小时家境贫寒、父母离异,现在生活美满、子嗣绕膝的老头身上。
我体味到,这 56 年的时光映照在了这 14 个人的身上,是多么奇妙。
准确的说,这并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这是一个系列片。
在 1963 年,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为 BBC 拍摄了一部名叫《人生七年》的纪录片,他们挑选了来自伦敦的 14 个 7 岁的儿童,采用每 7 年跟踪拍摄的方式,通过跟踪他们的人生轨迹,来研究英国社会存在的社会阶级凝固的问题。
到 2022 年,这个电影系列走过了 56 个年头,然而,导演达到目的了吗?的确,好像是达到了。
14 个人之中,有 4 个人家境殷实,接受了私立学校的教育,他们的人生同样留在了上流阶层(除了其中有一个人自愿当了教师这一好像在英国不太赚钱的职业)。
10 个中产阶级以及穷人里面,惟独一个人成功了,Nicholas 成为了一位大学教授,其他的 9 个人依然生活在底层或者中产。
然而他们都站在追求“幸福” 的大厅里,而且他们幸福的“天花板”一样高。
John 小的时候想要参政, 14 岁的时候他曾经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看法,口吻像极了残酷无情的独裁。
然而 42 岁时, John 没有成功参政,在成为一个律师之后,他喜欢上了园艺,脑袋半秃的他自己调侃说:“如果我 20 岁的时候说自己喜欢园艺,大家肯定以为我疯了。
”Neil 大学辍学, 21 岁时他在伦敦建造工地工作, 28 岁时他成为流浪汉,靠政府的经济金过活,在当时的采访中,从他不停颤动的身体和涣散的眼神中可以明显感到他的精神问题。
然而后来,时间给了我们想不到的惊喜, 56 岁时,导演见到 Neil,他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一位议员,还应邀到澳大利亚发表演讲。
心得体会-纪录片《人生七年》观后感 精品
![心得体会-纪录片《人生七年》观后感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9eb7be0ccfc789eb172dc8d8.png)
纪录片《人生七年》观后感
纪录片《人生七年》观后感
瓶子
英国在1964年采访了来自不同阶层的14位七岁小孩。
整部纪录片分8集。
每隔七年采访一次,直到他们56岁。
节目组片头介绍,七岁看老,2000年的工人与主管,现在都只有七岁,这是英国社会的一瞥。
虽然他们大部人在56岁时概括此节目有一定的局限性,每个年龄段短短的一周生活剪辑,并不足以反映他们的全部感受。
但我们仍试图从中找出一点点生活的规律,借此反思自己。
每个小孩都天真无邪,那么可爱,共同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他们本该享受一样的幸福快乐。
然而,他所在的阶层已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各自的命运。
他父母现在的积累,就是他们成长的土壤。
这14位小孩的阶层主要根据他们就读学校,以及生活的区域划分,但因为我并不了解英国的背景,只能大概介绍一下。
6位私立学校约翰,安德鲁,查尔斯,尼尔,彼特,布鲁斯私立寄宿,4位公立学校保罗和西蒙公立寄宿。
托尼平民区,尼古拉斯乡村。
4位女孩苏西富裕家庭杰基,琳恩,苏珊平民区。
英国的私立学校昂贵,教育资源好。
关于阶层一切都大致如节目组预想的那样,他们父母是什么阶层,他们也大概是同一阶层,并且一代代传承。
只有2个例外,尼尔和尼古拉斯。
6个私立学校的男孩除了尼尔变落魄,除了查尔斯加入了不再参加录制,其中的4个都毕业牛津大学,性格迥异,但都是中产阶层,家庭和谐,无离婚现象,普遍生育较晚,并且都是生育2个以内,子女都上了大学。
富裕家庭的女孩苏西,也仍然在此阶层。
人生七年观后感
![人生七年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090bfcd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07.png)
人生七年观后感最近观看了一部令人深思的纪录片——《人生七年》,它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和深刻的感悟。
这部纪录片以独特的视角,追踪了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十四个孩子,从他们七岁开始,每隔七年进行一次拍摄记录,直至他们步入晚年。
通过这样长期的跟踪拍摄,我们仿佛能够亲眼目睹这些人的人生轨迹如何展开,以及他们在岁月的长河中所经历的种种变化和挑战。
在这些孩子中,有的出身富贵,从小就接受着优质的教育和丰富的资源;而有的则来自贫困的家庭,生活条件艰苦,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限制。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出身固然会对一个人的起点产生影响,但它并非决定人生走向的唯一因素。
那些出身优越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确实拥有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他们能够进入顶尖的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从而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人生就一帆风顺。
其中一些人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也会陷入迷茫和困惑,甚至迷失自我。
相反,那些出身贫寒的孩子,虽然起点较低,但他们中的一些人凭借着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和顽强的毅力,逐渐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他们通过努力学习,争取到了更好的教育机会,进而实现了阶层的跨越。
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不禁思考,究竟是什么因素在塑造着我们的人生?是家庭背景、教育程度、个人性格,还是机遇和运气?或许,这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
家庭背景无疑会为我们提供最初的成长环境和资源。
一个充满关爱、支持和良好教育氛围的家庭,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信、独立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然而,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过度依赖家庭的庇护,缺乏独立思考和应对困难的能力,那么当他们独自面对社会时,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
教育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方式。
良好的教育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能力,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但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知识传授,更包括自我学习和不断成长的能力。
个人性格也是影响人生的关键因素。
乐观、坚韧、勇敢的性格能够帮助我们在面对挫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勇往直前;而消极、脆弱、退缩的性格则可能让我们在困难面前轻易放弃。
《人生七年》观后感推荐4篇
![《人生七年》观后感推荐4篇](https://img.taocdn.com/s3/m/9fe581a0998fcc22bdd10d14.png)
《人生七年》观后感推荐4篇导演从1964年开始记录14位英国儿童的生活,每隔7年,他会从参与者生活中取材制成记录片。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人生七年》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人生七年》观后感(一)当我看到《人生七年8》的最后一幕,一个长镜头慢慢地从老Tony身上离开,那个记载了他童年、青年的生活并且一度荒废的赌马场的新模样逐渐清晰,成为伦敦奥运会的主运动场的时候,时间的魅力聚焦在了这个小时家境贫寒、父母离异,现在生活美满、子嗣绕膝的老头身上。
我体会到,这56年的时光映照在了这14个人的身上,是多么神奇。
准确的说,这并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这是一个系列片。
在1963年,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为BBC拍摄了一部名叫《人生七年》的纪录片,他们挑选了来自伦敦的14个7岁的儿童,采用每7年跟踪拍摄的方式,通过跟踪他们的人生轨迹,来研究英国社会存在的社会阶级凝固的问题。
到2012年,这个电影系列走过了56个年头,然而,导演达到目的了吗?的确,好像是达到了。
14个人之中,有4个人家境殷实,接受了私立学校的教育,他们的人生同样留在了上流阶层(除了其中有一个人自愿当了教师这一好像在英国不太赚钱的职业)。
10个中产阶级以及穷人里面,只有一个人成功了,Nicholas成为了一名大学教授,其他的9个人依然生活在底层或中产。
然而他们都站在追求“幸福”的大厅里,而且他们幸福的“天花板”一样高。
John小的时候想要参政,14岁的时候他曾经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看法,口吻像极了残酷无情的独裁。
然而42岁时,John没有成功参政,在成为一个律师之后,他喜欢上了园艺,脑袋半秃的他自己调侃说:“如果我20岁的时候说自己喜欢园艺,大家肯定以为我疯了。
”Neil大学辍学,21岁时他在伦敦建筑工地工作,28岁时他成为流浪汉,靠政府的经济金过活,在当时的采访中,从他不停抖动的身体和涣散的眼神中可以明显感到他的精神问题。
然而后来,时间给了我们想不到的惊喜,56岁时,导演见到Neil,他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一位议员,还应邀到澳大利亚发表演讲。
人生七年纪录片观后感 [人生七年观后感]
![人生七年纪录片观后感 [人生七年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2ec8368336c1eb91a375dcc.png)
人生七年纪录片观后感[人生七年观后感]人生七年是一部让人由衷赞叹的纪录片,以其独特的拍摄题材和视角,成为影像纪录史上的奇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生七年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人生七年观后感篇一因为真实,所以残酷——观《人生七年》有感朱利叶斯·海尔说过这么一句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剧场,他集经理、演员、提词、编剧、换景、包厢侍者、看门人诸职于一身,此外还是观众” 看了英国导演Michael Apted从1964年开始追拍的以英国不同阶层的14个人为题材的纪录片《人生七年》,我终于懂了这句话的含义,原来每个人的一生真的犹如一场戏剧,你也不确定你会扮演哪个角色,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场戏剧是没有彩排的,理想再丰满,终究也难敌现实的骨感。
片子一开始就提到《圣经》上的一句话,Give me the child until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跟中国的谚语“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非常类似,这也足以证明,任何的地域文化终究脱轨不了固定的人生宿命。
其实,影片一开始传达的主题并不是验证一个人7岁的时候展示出来的品行是不是能决定其一生,导演Michael Apted其实最想证实这样一个观点:英国社会的各个阶层之间缺乏流动性,下流社会的人很难通过自身努力打开通向上流社会的门。
然而,故事的发展似乎远远超过了导演的预料,因此,我们对于影片最多的定义无非就是真实的人生,残酷的现实。
从片子看,事实似乎确实是这样的,底层社会的Tony、Jackie、Simon等等,无一例外地早早辍学,结婚,养活一堆孩子。
而上层社会出身的Bruce、Andrew、John则顺理成章进入私立中学,上牛津、剑桥等名校,延续上流社会的地位。
当然也有一些异数,比如7岁时就打算探求月球秘密的nick,虽然出身乡村,但最终成为威斯康星大学的教授。
的确,对于传统根深蒂固的社会,相对于出身,个人能力不过是大浪上的小水花,至少从统计状态上说是这样的。
纪录片人生七年观后感
![纪录片人生七年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401cf46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09.png)
纪录片人生七年观后感纪录片《人生七年》观后感纪录片《人生七年》是一部由英国导演迈克尔·艾普特斯顿操刀执导的系列纪录片。
该系列片在1964年开始制作,每隔七年更新一次,记录了一群英国人从7岁到63岁的成长、变化和人生轨迹。
这部纪录片以独特的形式展现了人们的生活经历,引发了我深度的思考与触动。
《人生七年》的创新之处在于,它以时间为轴线,通过每隔七年的记录,探寻人生的变化与趋势。
观影过程中,我逐渐看到了这些人物从天真无邪的儿童成长为思想成熟的成年人,再到步入中年,最终迎来人生的晚年。
这七年的周期,仿佛是一段人生旅程的缩影,使我对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片中,每一个人物都有着不同的经历和命运。
有的在经历了家庭的变故后依然坚强奋斗,有的则在悲喜交加中寻求生活的意义。
从他们的生活中,我看到了勇气和坚持,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这些真实的故事让我深感震撼,也激发出对自己人生的反思和思考。
除了个人命运的变迁,纪录片还展示了社会的巨大变革。
从片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技术手段记录的方式,让我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时间的力量和社会的发展,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这部纪录片的制作团队精心组织了大量的素材,通过对人物生活轨迹的记录和访谈,真实地展现出了英国社会的多样性和文化的重叠。
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展示了导演对人性和社会关系的敏锐洞察力。
从对话中,我可以感受到真实的情感和情绪,深入地理解了人的内心世界。
这让我对影像记录的力量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在观看这部纪录片的过程中,我产生了很多共鸣和思考。
人生是一段复杂而又多变的旅程,在短短的七年里,我们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变故。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和成长轨迹,而这些故事也在不断地塑造着我们的人生。
通过《人生七年》这部纪录片,我更加明白了人生的珍贵和无常,也更加珍视自己的每一个时刻。
总的来说,纪录片《人生七年》以其独特的形式和真实的描绘,深刻地触动了我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人生七年 介绍及观后感
![人生七年 介绍及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eba2269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5a.png)
人生七年介绍及观后感篇一人生七年介绍及观后感你知道吗?有一部纪录片叫《人生七年》,那可真是让人感触颇深呐!这部片子跟踪拍摄了不同阶层的十多个孩子,从他们七岁开始,每七年记录一次他们的生活。
这就像是一场漫长的人生实验,让人能直观地看到时间和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
七岁的时候,那些孩子们一个个天真无邪,眼睛里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和期待。
有的孩子来自富裕家庭,穿着精致,上着贵族学校,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培养各种才艺;而有的孩子来自贫困家庭,甚至连温饱都成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孩子的人生轨迹渐渐变得清晰起来。
那些出身优越的孩子,大多数沿着既定的道路,上名校,进入好的行业,过着相对富足的生活;而那些出身贫寒的孩子,很多在成长过程中面临各种困难和挫折,想要改变命运真的太难太难了。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心里一直在想,这难道就是命运吗?也许出身真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可又觉得不能这么绝对,毕竟也有个别出身贫寒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逆袭。
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我又会拥有怎样的人生七年呢?我觉得吧,虽然环境和出身很重要,但自己的努力和选择也能改变很多东西。
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的出身,但可以决定自己的努力程度和人生方向。
不是吗?看完这部片子,我心情挺复杂的,一方面感叹命运的不公,另一方面又被那些努力改变命运的人所鼓舞。
人生七年,每个七年都是一个新的阶段,可能会有挫折,可能会有惊喜,谁知道呢?但不管怎样,都得勇敢地走下去,不是吗?篇二人生七年介绍及观后感《人生七年》,这片子真的太震撼我了!它就像一部活生生的人生教科书,把不同人的七年展现在你面前。
你瞧瞧,七岁的娃们,那小模样,有的机灵,有的腼腆,可谁能想到这小小的起点会引出如此大不同的人生轨迹呢?富人家的孩子,从小就规划好了未来,学这学那,一路顺风顺水。
穷人家的孩子呢,可能为了温饱都得发愁。
这能怪他们不努力吗?我觉得不能!也许这就是现实的残酷之处。
不过,话说回来,这片子里也有让人惊喜的反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七年》观后感优秀范文五篇_观《人生七年》有感心得
人生七年(Up Series)是由ITV出品,迈克尔艾普特执导,Bruce Balden、Jacqueline Bassett等出演的纪录片系列,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人生七年》观后感优秀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人生七年》观后感优秀范文(一)
当我看到《人生七年8》的最后一幕,一个长镜头慢慢地从老Tony身上离开,那个记载了他童年、青年的生活并且一度荒废的赌马场的新模样逐渐清晰,成为伦敦奥运会的主运动场的时候,时间的魅力聚焦在了这个小时家境贫寒、父母离异,现在生活美满、子嗣绕膝的老头身上。
我体会到,这56年的时光映照在了这14个人的身上,是多么神奇。
准确的说,这并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这是一个系列片。
在1963年,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为BBC拍摄了一部名叫《人生七年》的纪录片,他们挑选了来自伦敦的14个7岁的儿童,采用每7年跟踪拍摄的方式,通过跟踪他们的人生轨迹,来研究英
国社会存在的社会阶级凝固的问题。
到20XX年,这个电影系列走过了56个年头,然而,导演达到目的了吗?
的确,好像是达到了。
14个人之中,有4个人家境殷实,接受了私立学校的教育,他们的人生同样留在了上流阶层(除了其中有一个人自愿当了教师这一好像在英国不太赚钱的职业)。
10个中产阶级以及穷人里面,只有一个人成功了,Nicholas成为了一名大学教授,其他的9个人依然生活在底层或中产。
然而他们都站在追求“幸福”的大厅里,而且他们幸福的“天花板”一样高。
John小的时候想要参政,14岁的时候他曾经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看法,口吻像极了残酷无情的独裁。
然而42岁时,John没有成功参政,在成为一个律师之后,他喜欢上了园艺,脑袋半秃的他自己调侃说:“如果我20岁的时候说自己喜欢园艺,大家肯定以为我疯了。
”
Neil大学辍学,21岁时他在伦敦建筑工地工作,28岁时他成为流浪汉,靠政府的经济金过活,在当时的采访中,从他不停抖动的身体和涣散的眼神中可以明显感到他的精神问题。
然而后来,时间给了我们想不到的惊喜,56岁时,导演见到Neil,他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一位议员,还应邀到澳大利亚发表演讲。
在21岁以后宣布离开这部纪录片的Peter被当时的报纸抨击为“撒切尔夫人时代英国的愤怒共产青年”,然而56岁时他回
来了,而是以一个崭新的身份。
他成为了一个乐队的成员,而且还获得了音乐奖项,在音乐界获得了肯定。
你瞧,他们的生活也挺好的,就像一个走进迷宫的孩子,兜兜转转之后,总是能找到父母急切的拥抱。
《人生七年》就是这样一部片子,他平铺直叙,毫无矫揉造作,真实是他唯一的追求。
真实在那三个女孩儿越来越发福的身材上,真实在那越来越多的秃顶上,真实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故事,每一处起承转合,伤感又温情。
当我们看到他们脸上的皱纹越来越多,身材越来越走样,头发再也不像从前那么茂盛的时候,我们还会想起他们年轻时的模样。
他们也曾经想改变生活,想成为演员或者政客,然而在时光面前,一切都变得圆滑。
就像匠人手里的一把美工刀,把每一个人像玉一样磨得通体圆润,在时间这条湍急的河里,像一条灵活的鱼儿一样,不再跌跌撞撞。
这只是一篇普通的观后感,我希望,面对屏幕的你千万不要奢求从这得到什么。
常识和经验告诉我们,评价别人的人生不是一件很体面的事情。
而且“从别人的人生里面得到有利于自己的经验”这个观点,笔者也持审慎的怀疑态度。
毕竟对于文化环境、成长环境都不同的人来说,会有完全不同的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
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它贫乏单调,但充满了生命力和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
这一点很重要,在笔者看来,比旁观这14个人的人生要更加重要。
《人生七年》观后感优秀范文(二)
最近观看了《人生七年》系列纪录片,能够观看的完整电影系列仅有英国版,也是最早的母版。
其他的如日本、德国、美国、瑞典版本的线上资源均不齐全。
对我来说,《人生七年》是对我影响力最大的成长类纪录片(迄今为止)。
《人生七年》是英国著名导演迈克尔、艾普特拍摄的系列纪录片,是影响半个世纪之久的开箱之作。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导演每隔七年采访记录一次片中人物的经历和变化。
采访对象来自英国社会的不同阶层、不同家庭;分别记录了他们7岁、14岁、21岁、28岁、42岁、49岁、56岁的生命轨迹。
影片从1963年伊始,时间跨度达50余年。
2019年《63up》即将上线。
艾普特是拍摄了《纳尼亚传奇》的知名导演。
他拍摄人生七年时,年仅20出头。
如今已是80多岁的艾普特已经是享誉世界的英文导演。
从一九六三年开始,他分别记录了14个孩子从童年到老年的成长经历。
我可以在数小时内直观的感受到他们的生命轨迹和情感状态。
影片看完后,我脑袋里充斥着两个字――震撼!
直击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冲击。
关于纪录片的内容我不再赘述。
截止20XX年,人生七年系列电影已出完成八集拍摄,结构庞大,人物众多。
关于人物的细
节和情节走向,我记的并不清晰,这里我只谈谈这部片子对我的冲击。
第一:环境影响人的成长,并非是后天造成的。
而从先天就已经开始父母生活的环境直接影响下一代。
父母对改造环境的态度和改造环境后的变化,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息息相关。
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毕生的。
如果:我从富人的家庭长大,成年的工作环境和情况状况不会太差;我从穷人家庭长大,即使我付出的努力几倍于我的同龄人,成年以后的境况也不会太好。
(相较于精英阶层)
第二: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与他的父母直接相关。
自信开朗,健康活泼,优柔寡断,文弱内惧,我们都可以从我们的父母身上找到影子。
其次,原生家庭和社会环境间接影响人的性格。
我接受的教育、社区环境、成长中遇到的人、选择的职业与工作……也会间接影响我们的性格和与之对生活的态度。
第三:拥有长远目标的人更容易成就大的事业。
在童年时期,有清晰职业追求的人更容易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如同年的职业追求是医生、教师、律师等,我们长大后多数会从事与之相关的职业。
童年时有长期爱好和大理想的人,他们的职业追求更高、对社会的贡献更大――但前提是真正热爱和长期喜欢的事物,且要有坚韧和积极乐观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