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种子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种子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目录
一、中国种业发展历史概览 .................................................................................... - 4 -
1.1品种审定制度历史沿革 ................................................................................ - 4 -1.2种子行业发展历史回顾 ................................................................................ - 5 -1.
2.1 玉米种子:由双交种向单交种演变 .......................................................... - 8 -
1.2.2 水稻种子:两系杂交育种渐成主流 ........................................................ - 13 -
二、国内种业发展现状 .......................................................................................... - 16 -
2.1 种子行业市场规模增速放缓 ....................................................................... - 16 -
2.2 行业利润率下降,种企集中度提升 ........................................................... - 16 -
三、主要农作物品种推广情况 .............................................................................. - 19 -
3.1 杂交玉米:老品种推广面积下降,接替品种仍扑朔迷离........................ - 19 -
3.2 杂交水稻:前十大品种市占率快速下滑,品种间竞争加剧.................... - 21 -
四、农业供给侧改革下我国种业未来发展 .......................................................... - 23 -
4.1 量价齐降,玉米种子行业规模下滑, ....................................................... - 24 -
4.2 “双改单”持续,优质单季稻种市场扩大..................................................... - 25 -
五、投资建议 .......................................................................................................... - 26 -
六、风险提示 .......................................................................................................... - 27 -
图1:1981-2017年国内农作物品种审定数量 ....................................................... - 5 -图2:农户自留种阶段良种面积和单产大幅提高.................................................. - 6 -图3:“四自一辅”阶段三级良种繁育体系.............................................................. - 7 -图4:“四化一供”阶段历年推广品种数量及结构.................................................. - 7 -图5:种业市场化萌芽阶段历年推广品种数量及结构.......................................... - 8 -图6:我国玉米种子行业主要发展阶段 ................................................................. - 9 -图7:1980s-1990s 玉米种业市场品种数量......................................................... - 11 -图8:1980s-1990s 代表品种推广面积及市占率 ................................................. - 11 -图9:1991-1999年国内玉米种业市场品种数量 ................................................. - 12 -图10:1991-1999年掖单13推广面积及市占率 ................................................. - 12 -图11:1998-2003年全国玉米品种数量 ............................................................... - 12 -图12:1998-2003年主要品种推广面积及市占率 ............................................... - 12 -图13:2004-2016年全国玉米品种数量 ............................................................... - 13 -图14:2004-2016年主要品种推广面积及市占率 ............................................... - 13 -图15:我国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发展重要时期...................................................... - 13 -图16:三系法杂交水稻育种流程 ......................................................................... - 14 -图17: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流程 ......................................................................... - 14 -图18:2000年以来国内两系法品种过审比例快速提升..................................... - 15 -图19:我国农作物种子市场规模增长情况 ......................................................... - 16 -图20:主要农作物市场规模结构占比 ................................................................. - 16 -图21:我国进口种子数量及结构 ......................................................................... - 17 -图22:我国出口种子数量及结构 ......................................................................... - 17 -图23:2010-2015年国内种子企业数量 ............................................................... - 18 -图24:规模型种企占比不断提升 ......................................................................... - 18 -图25:2010-2015年国内种子企业收入及增速 ................................................... - 18 -图26:2010-2015年国内种子企业利润及增速 ................................................... - 18 -图27:2010-2015年国内前十大种企利润、增速及占比 ................................... - 19 -图28:2010-2015年种子行业利润率及净利率变化 ........................................... - 19 -图29:2005-2015年国内主要农作物品种数量 ................................................... - 19 -
图30:2015年国内主要农作物品种结构 ............................................................ - 19 -图31:2005-2016年国内推广玉米品种数量 ....................................................... - 20 -图32:2005-2016年杂交玉米品种审定数量 ....................................................... - 20 -图33:前十大杂交玉米品种市占率逐渐下滑...................................................... - 20 -图34:国内杂交玉米种子各代次主要品种推广面积变化.................................. - 21 -图35:2010-2016年杂交玉米推广前十大品种及推广面积(单位:万亩) ... - 21 -图36:2005-2016年国内推广杂交水稻品种数量 ............................................... - 22 -图37:2005-2016年杂交水稻品种审定数量 ....................................................... - 22 -图38:前十大杂交水稻品种市占率逐渐下滑...................................................... - 22 -图39:主要杂交水稻品种高峰推广面积下降...................................................... - 23 -图40:2010-2016年杂交水稻推广前十大品种及推广面积(单位:万亩) ... - 23 -图41:临储改革下,国内玉米价格大幅下跌...................................................... - 24 -图42:农民种植收益大幅下降 ............................................................................. - 24 -图43:2016-2017年国内玉米种植面积大幅下滑 ............................................... - 24 -图44:2016年国内每亩玉米种子费首次下降..................................................... - 24 -图45:2004-2018年国内早籼稻最低收购价 ....................................................... - 25 -图46:2004-2018年国内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 ................................................... - 25 -图47:国内单季稻/双季稻种植收益比有望大幅提升 ........................................ - 26 -
表1:我国种业发展主要历史阶段及特征 ............................................................. - 5 -表2: 1960s-1970s我国玉米主要品种特性及推广情况........................................ - 10 -表3: 1970s-1980s我国玉米主要品种特性及推广情况........................................ - 10 -表4: 1980s-1990s我国玉米主要品种特性及推广情况........................................ - 11 -表5: 第6代玉米主要品种特性 ............................................................................ - 13 -表6:三系法与两系法比较 ................................................................................... - 14 -表7:国内四代两系水稻亲本情况 ....................................................................... - 15 -表8:2015年主要农作物种子市场规模计算 ...................................................... - 16 -表9:杂交玉米种子供需平衡表 ........................................................................... - 17 -表10:杂交水稻种子供需平衡表 ......................................................................... - 17 -
报告正文
一、中国种业发展历史概览
1.1品种审定制度历史沿革
品种审定是种子品种获准进入市场推广的关键环节,也是我国种子行业发展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于对于种子区域审定的不重视,大量培育出的种子未经区域审定直接用于推广,最终导致部分地区出现严重的减产现象。
此后,国家提出品种区域审定并在部分省市陆续开展了农作物品种审定相关工作,2000年《种子法》颁布以法律的形式正式确立了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
1981年至今,我国作物审定制度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1-1999年,品种审定雏形期。
1981年第一届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成立,标志着我国国家级品种审定制度的初步确立。
1981-1999年间种业以计划经济为主,育种、推广和经营各自为政,研发育种项目、经费等均由政府拨付,从事育种的专业人员较少,育成品种也较少。
在这一阶段,我国每年审定作物品种(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在300个以下,增长十分缓慢。
第二阶段:2000-2013年,品种审定立法完善期。
1999年国务院颁布《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和2000年我国开始实施的《种子法》正式确立了我国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的法律地位。
国家开始提倡和鼓励集体和个人从事农作物育种开发,我国育种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农作物品种审定数量也逐年快速增加。
第三阶段:2014年-至今,品种审定增质提效期。
2014年初开始实施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以及2016年开始实施的新《种子法》提出了品种审定绿色通道以及加强种质资源和植物新品种保护力度等措施,极大提高我国品种审定效率的同时规范了行业秩序,我国品种审定数量再上一个台阶。
图1:1981-2017年国内农作物品种审定数量
资料来源:农业部、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1.2种子行业发展历史回顾
我国种业发展起步较晚,新中国成立后种业市场才初步形成。
建国以来至今,
中国种业发展主要经历了农户自留种(20世纪50-60年代)、
“四自一辅”(1960-1977
年)、“四化一供”(1978年-90年代)、种业市场化萌芽(1990年代-2000年)以
及种业市场化(2000年至今)5个阶段。
表1:我国种业发展主要历史阶段及特征
时间发展阶段主要特征
20世纪50-60年代农户自留种全国各级农业部门成立种子机构,实行行政、技术二位一体;以县为单位开展选种活动,家家种田、户户留种
20世纪60年代-1977年四自一辅阶段全国开展了水稻、小麦、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育种工作,逐步形成了以县良种场为核心、公社良种场为桥梁、生产队种子田为基础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
1978年-20世纪90年代四化一供阶段国务院批准在全国设立省、市、县三级种子公司,继续实行行政、技术、经营三位一体
20世纪90年代-1999年种业市场化萌芽阶段国家启动"种子工程",种子质量、商品率和良种普及率大幅提高,品种更新换代加快
2000年至今种业市场化阶段种子法出台,管理体制上开始实行政、事、企分开,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的全国性种子市场;非国有单位、科研单位可经营种子,不再无偿提供;农户可自由购买种子
注:"四自一辅"指的是农户自繁、自选、自留、自用并辅之以必要的调剂;"四化一供"指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和品种布局区域化,"一供"是指以县为单位统一供种
资料来源:《开放环境下中国种业发展研究》、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农户自留种阶段(20世纪50-60年代):家家种田、户户留种,粮食单产大
幅增加。
建国初期,国内各级农业部门成立种子机构,全国实行行政、技术二位一体。
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召开,提出将“推广良种”作为恢复与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举措之一,并制定了《五年良种普及计划(草案)》,以县为单位,广泛开展群众性的选种活动,选育出的品种就地繁殖、就地推广,实行家家种田、户户留种。
根据相关论文研究,1952年全国良种种植面积达到813.3万公顷,相比于建国前扩大了11倍;全国粮食单产由1035公斤/公顷增长至1320公斤/公顷。
到1957年全国良种种植面积已经达到8133.3万公顷,相比于1952年又扩大了10倍,良种普及率达到52%。
图2:农户自留种阶段良种面积和单产大幅提高
资料来源:河南省农科院、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四自一辅”阶段(20世纪60年代-1977年):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初步形成,良种质量显著提升。
在农户自留种阶段,种子容易受到邻里串换、灾害等原因影响导致良种退化,粮食单产难以持续提升。
进入60年代以来,为提升自繁良种质量,国家在“四自一辅”背景下推行“三有三统一”措施(即生产大队要有种子基地、有种子队伍、有种子仓库、统一繁殖、统一保管、统一供种),由各地方生产大队辅助农户进行良种培育,防止了种子混杂退化。
此外,在此期间全国还开展了水稻、小麦、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育种工作,形成以县良种场为核心、公社良种场为桥梁、生产队种子田为基础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种子队伍专业化水平大幅提高。
图3:“四自一辅”阶段三级良种繁育体系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四化一供”阶段(1978年-20世纪90年代):省、市、县三级种子公司成立,国有种子公司统一供种、垄断专营。
1978年农业部发布《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报告》,全国开始建立省、市、县三级种子公司,并继续实行行政、技术、经营三位一体。
据相关学术论文统计,这期间全国建立各级国有种子公司2549个,职工数量达到近7万人。
此外,农业部还确立了我国种业“品种布局区域化、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以县为单位统一供种”的种子工作方针,种业市场形成了条块分割、垄断经营的格局。
图4:“四化一供”阶段历年推广品种数量及结构
资料来源:农业部、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种业市场化萌芽阶段(20世纪90年代-1999年):“种子工程”战略提出,产业基础大幅增强,部分地区开始打破垄断经营局面。
1995年,为了实现2000年农业增产目标,农业部决定实施种子产业化工程,以种子加工、包装、统供为突破口,带动科研育种推广。
截止至1999年,全国国有种子公司已拥有原、良种生
产基地193万公顷,相比1995年增加47万公顷,种子机械化加工流水线、仓库数量等也大幅增加,我国种业产业基础大大增强。
此外,“四化一供”阶段实施的统一供种虽然确保农民获得了优良种子,但也造成县级公司垄断市场、假劣种子多等乱象。
在此背景下,部分地区农业部门开始进行种子管理站和种子公司分开的改革探索,但总体上而言大部分省市区种子机构仍保持着计划经济垄断经营的管理体制,我国种业市场化尚在孕育之中。
图5:种业市场化萌芽阶段历年推广品种数量及结构
资料来源:农业部、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种业市场化阶段(2000年至今):种子法颁布,全国形成统一、开放的种子市场体系。
2000年《种子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颁布实施,管理体制上开始实行“政、事、企分开”,科研单位、非国有单位均可经营销售种子,农户可自由选择购买种子,种业市场地区封锁逐渐消除,我国种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1.2.1 玉米种子:由双交种向单交种演变
国内玉米种子行业发展在建国前就已经开始,这一时期内我国育种先驱们主要在玉米地方品种改良和自交系、杂交种选育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和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玉米种子行业以及玉米育种工作才开始有计划的连续开展起来。
回顾过去60多年的发展,玉米种子行业经历了三个时期以及6次品种的更新换代。
图6:我国玉米种子行业主要发展阶段
资料来源:河南省农科院、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1)解放初期到1950年代后期:良种评选和品种间杂交种选育与应用。
建国
前,农民生产所用玉米种子多为农家品种,品种产量低,并且呈现“多、乱、杂”
等现象。
1950年农业部召开“全国玉米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以推广品种间杂
交种(品种间杂交种:两个自然授粉的品种相互杂交所产后代称为品种间杂交种)
先行、以选育自交系间杂交种(自交系:在人工控制自花授粉情况下,经若干代,
不断淘汰不良的穗行,选择农艺性状较好的单株进行自交,从而获得农艺性状较
整齐一致、遗传基础较单纯的系)为我国玉米育种的发展方向的指导方针。
在接
下来全国范围农家种的搜集中,全国共搜集地方品种14000多份,其中评选出良
种2000个,育成品种间杂交种400多个。
玉米品种间杂交种的推广使国内玉米平
均亩产由50年代初的70多公斤提高至50年代末的90公斤附近,增幅近30%。
2)1950年代后期至1960年代后期:玉米双交种选育与应用。
玉米双交种指
的是由四个自交系杂交出现两个单交种,再以两个单交种杂交而成。
玉米双交种
制种较为复杂,但制种产量高,种子成本低。
1957年,农业部发布“关于进行玉
米杂交种育种工作的意见”之后,玉米双交种育种工作在全国展开。
截止1965
年,全国共育成双交种50多个,推广30多个,亩产较品种间杂交种增产20%左
右。
3)1960年代后期至今:单交种的选育与应用。
在选育双交种的过程中,育
种家逐渐发现单交种(单交种是由两个不同的自交系杂交而成)性状表现更为整
齐,并且具有杂交优势强、制种简单等特点,此后玉米育种工作开始由选育双交
种向单交种转变,并出现了6次玉米品种的更新换代,使得我国玉米种子单产以
及质量不断提升。
第一次玉米品种更新换代(1960s中后期—1970s初期):从双交种转向单交种
1963年新单1号由新乡市农科所育成,标志着我国玉米育种正式从以选育双交种为主转向培育单交种为主的新阶段,新单1号也成为了我国第一个在生产上
直接应用的单交种。
在这一时期以新单1号、白单1号、白单2号等为代表的单
交种的育成与推广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早于英国、俄罗斯、德国大规模应用单交
种最早的国家之一,全国玉米单产也由1960年代中后期的110公斤/亩大幅增加
至140公斤/亩左右。
表2:1960s-1970s我国玉米主要品种特性及推广情况
新单1号1963年植株整齐、果穗硕大,单产约400公斤/
亩,比当时品种增产30%-40%左右
1965年开始种植,1970年开始河南省
普及推广,1974年普及到全国11个
省区,种植面积最高年份达2500万
亩,按照1978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3
亿亩计算,市占率最高达8.3%
吉单101 1967年产量较高,亩产500公斤/亩以上,适合
在东北春播区种植
70年代吉林省主要品种,年推广面积
500万亩以上
白单4号1968年株型紧凑、亩产较高在全国21个省区种植,累计推广面积2200多万亩
资料来源:河南省农科院、农业部、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第二次玉米品种更新换代(1970s初—1980s期):单交种组配、推广进入成熟期
我国第一代单交种的育成大幅提高了国内玉米单产,但由于抗性较差,1970s 前后国内玉米爆发的大、小斑病使得产量大幅下降。
1973年中国农科院育成的中
单2号具有抗倒伏、抗大、小斑病等特种,标志着我国玉米单交种的组配和推广
已进入了相对成熟的时期,我国杂交玉米育种实现了丰产、多抗和广适三大育种
目标的统一。
1970-1980年期间,随着以中单2号为代表的第二代高产抗病单交种
的推广,玉米单交种播种面积大幅增加至80%以上,全国玉米单产由1970年代初
140公斤/亩增长至1980年初的205公斤/亩。
表3:1970s-1980s我国玉米主要品种特性及推广情况
中单2号1973年稳产性好;抗大小斑病、抗倒性强;
适应范围广(东北、华北、西南地区
均可推广种植)
1976年开始推广,1979年通过陕西、甘
肃等11省审定和国家审定,1982年推
广面积达到2400万亩,成为当时推广面
积最大的玉米品种
京杂6号1974年抗大小斑病,较耐寒、抗倒伏,适宜
春播和套种
1979年在河北、山东、天津、北京郊区
种植面积100万亩左右
资料来源:河南省农科院、农业部、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第三次玉米品种更新换代(1980s中期—1990s初期):抗病育种技术大幅提升
1979年原丹东市农科所培育的丹玉13号在抗性上进一步增强,除了抗大小斑病之外还具有抗玉米螟虫、抗寒、抗旱等特性。
1985年后丹玉13分别通过国
内10多个省区和国家审定,成为我国主推品种,1986年推广面积就突破1000万
亩,1990年更是达到4500万亩。
以丹玉13、掖单2号、烟单14等为代表的玉米
品种育成与推广标志着我国抗病育种技术的大幅提升,玉米品种进入第三次品种
更新换代期。
在此期间,全国玉米单产由80年代初期的205公斤/亩增长至90年
代初期303公斤/亩,增产达48%。
表4:1980s-1990s我国玉米主要品种特性及推广情况
丹玉13 1979年抗病性强、耐寒、耐旱、广适性强、产量
高
1986年全国种植面积突破1000万
亩,1990年推广面积达4500万亩,
占全国玉米总播种面积近15%
掖单2号1982年抗大小斑病、抗丝黑穗病,中早熟品种1982年推广面积36万亩,1990年推广面积达1128万亩
烟单14 1982年抗倒伏、抗病性好,株型紧凑,适应性强1983年推广面积215万亩,1990年推广面积879万亩
资料来源:河南省农科院、农业部、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资料来源:农业部、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资料来源:农业部、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第四次玉米品种更新换代(1990s初期-中后期):开创紧凑型玉米育种
1990年代初期由原莱州市农科所选育的掖单13号在保持品种抗性以及高产
基础上成功解决了玉米耐密植和大穗的矛盾,开创了我国紧凑型玉米育种和生产
的先例,极大推动了玉米育种科研的发展。
1991年掖单13开始在全国大范围推
广,1995年推广面积达到3397万亩,全国市占率接近10%。
图9:1991-1999年国内玉米种业市场品种数量
图10:1991-1999年掖单13推广面积及市占率
第五次玉米品种更新换代(1990s后期—2004年):种质基础进一步扩宽
1990年代后期中国农业大学许启风教授选育的农大108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玉
米种业进入了第五次品种更新。
农大108融入了北美、热带以及亚热带种质,具
有高产、稳产、抗倒、耐旱、适应性广以及抗多种病虫害等优点。
以农大108、
豫玉22等品种的育成扩宽了我国的种质基础,玉米品种的抗性和广适性得到大幅
提升。
资料来源:农业部、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资料来源:农业部、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第六次玉米品种更新换代(2004年—至今):
21世纪初,河南省农科院、原浚县农科所、杜邦先锋铁岭试验站所培育的郑
单958、浚单20、先玉335由于具有高产稳产、优质耐密、多抗、广适性好等优
点,推广面积迅速增加,成为我国第6代玉米单交种的杰出代表。
在此时期,我
国玉米单产由21世纪初期的320公斤/亩左右提高至近400公斤/亩,增产达25%。
表5:第6代玉米主要品种特性
郑单958 高产稳产性好,高抗矮花叶病毒、黑粉病、大小斑病,
抗倒性强,耐干旱、耐高温,广适性强
2000年通过国审,截止2014年共通过12
省市审定,适宜在春播和夏播区推广
浚单20 株型紧凑,出籽率高,丰产稳产性好2003年通过国审,2005年通过内蒙古审定,2008年通过天津市审定,主要在夏播区推广
先玉335 高产稳产,早熟,脱水性快,出籽率高2004年通过国审(夏播区)审定,2006年通过国审(春播区)审定,此外还通过7省市审定
资料来源:农业部、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资料来源:农业部、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资料来源:农业部、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1.2.2 水稻种子:两系杂交育种渐成主流
20世纪40年代末期至今,我国杂交水稻育种主要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时期:
1)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后期高杆良种的选育,改变了生产上品种多、乱、
杂的现象;2)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期的矮化育种,引发了水稻育种
方向性的转变,使国内水稻平均产量从不足1500公斤/公顷达到近4500公斤/公顷;
3)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的“常规变杂交”育种,通过三系或两系杂交将国内
水稻平均产量提升至6000公斤/公顷。
图15:我国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发展重要时期
20世纪40-50年代高杆良种选育20世纪50-70年代20世纪70年代开始
矮化育种常规变杂交育种
三系法杂交育种
两系法杂交育种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三系法杂交育种迎来快速发展。
三系法育种需要用到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以及雄性不育恢复系,首先通过保持系与不育系杂交获得杂交不育系种子,再使杂交不育系种子与恢复系杂交获得正常的杂交水稻种子。
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开始于1964年,但由于雄性不育系、恢复系选育较难,一直到1973年我国籼型三系杂交水稻才实现配套,标志杂交水稻正式选育成功。
70年代中至80年代初,我国独创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诞生。
两系法育种是我国独创,是指利用光温敏不育系水稻为基础材料,通过控制光照与温度等外界条件来培育杂交种子。
与三系法相比,由于生产程序上减少一个环节以及光温敏不育性核基因遗传与细胞质无关,两系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种子生产成并且克服了三系法不育系中细胞质的负效应和细胞质单一所带来的潜在危险。
X X
一定温度、光照条件下可育
一定温度、光照条件下不育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资料来源:公开资料、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表6:三系法与两系法比较
优点缺点
三系法
不受环境限制,
制种风险低
1)需要特定恢复基因,可利用资源少
2)细胞质单一,存在感染风险
3)育种难度大,周期长
两系法
育种周期较短,
种子生产成本低
1)育种对环境温度敏感,制种风险高
2)制种地受气候限制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从历年过审品种来看,国内两系法制种比例快速提升。
由于两系法育种周期
短以及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国内目前两系法制种比例快速提升。
2000年国
内共有237个杂交水稻品种通过国审,其中只有9个品种采用两系法,占比仅为
4%;2017年国内通过审定的761个杂交水稻品种中,两系法制种数量达到224
个,占比达29%。
图18:2000年以来国内两系法品种过审比例快速提升
资料来源:农业部、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目前国内两系水稻已进入第四代品种更新换代期。
2016年之前国内主要两系水稻品种父本基本均为扬稻6号,根据不育系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三代:1)以培矮64S为不育系,代表品种为两优培九;2)以广占63S为不育系,代表品种为风两优1号、扬两优6号等;3)以Y58S为不育系,代表品种为Y两优1号、深两优5814等。
近年来以华占为父本,C815S、隆科638S、晶4155S等为母本的第四代两系水稻快速崛起。
相比于前三代品种而言,第四代品种在抗性、单产与广适性方面大幅提升,目前代表品种主要有C两优华占、隆两优华占、晶两优华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