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策略浅析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数学教师要以学生的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学习数学营造良好的氛围,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通过合作、实践,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勇于探索、善于创造的现代素质,从而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

本文结合多年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一、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进行创新的良好基础。

这样的的教学环境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师生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学生知识的引导者与合作者。

课堂上,教师放下权威身份,以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以微笑面对课堂,用宽容对待学生。

学生在民主的气氛中学习,心情舒畅、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状态,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勇于大胆创新。

教学中要多表扬学生,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赞美,都能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我们要经常使用“你真棒”、“讲得非常好!”、“谢谢”等激励性的语言。

切忌使用有伤学生自尊心、扼杀学生创新精神的语言。

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新课程理论认为,课堂的教学活动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还应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多边活动。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实现学生之间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建立起探索性的、个性化的主体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看问题,学生在合作中培养求异思维。

例如,“一个工程队修一条工路,原计划每天修800千米,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铺25%,实际铺完这段铁路用了12天。

原计划用多少天铺完?”
列式为:800×(1+25%)×12÷800=15(天)
这时,教师并不满足学生的回答,继续启发学生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同学们互相讨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于是有些学生用比例解的:因为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

设原计划用x天铺完,列式为:800x=800×(1+25%)×12。

有的学生借鉴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把原计划每天修路看作“1”。

列式为:1×(1+25%)×12÷l或(1+25%)×12=lx。

最好,有一个小组认为12×(1+25%)是最佳解题方法,全班又议论纷纷。

这个组的学生又不能准确地阐明算理,使部分学生认为这种解法不对。

教师又启发学生再想一想究竟有没有算理,通过教师的点拨最后分析出:因为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

“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25%”则原计划修完的天数就比实
际天数多25%。

因此,式子12×(1+25%)完全符合算理。

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因素,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学生在积极热烈的讨论中,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思维的创造性也得到充分发展。

三、重视动手实践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通过学生动口、动手和动脑的操作实践过程,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我启发学生用“割”、“补”、“拼”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推导公式。

有的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有的学生用“剪”的方法把三角形“剪、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操作中,允许学生互议互帮,教师则巡视指导,学生通过大胆尝试,探索出下面几种推导过程:
生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原三角形的底,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原三角形的高,原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生2:沿三角形两边中点的连线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原三角形的底,高是原三角形高的一半,即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根据乘除法的性质,去掉括号运算顺序不同但不会改变计算结果,也就是: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依据“认识的基础是活动”这一原理,教学中我们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操作实践,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亲身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欲望。

四、鼓励学生提高质疑
课堂上,教师要尽量提供让学生提问的机会,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里,就会积极思索,对别人的思想、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师要保护学生这种敢问敢驳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每节新课后,我都会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为学生的质疑问难提供时间的保证,这样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质疑不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总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是新课程赋予数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使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积极挖掘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各种因素,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设适宜的条件和情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