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平面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竖曲线半径的选用 竖曲线应选用较大半径为宜。当受限制时可采用一般最小值:坡差小 时应尽量采用大的竖曲线半径。有条件时,宜按P139 表5-4的规定进 行设计。 (四)相邻竖曲线的衔接 相邻两个同向凹形或凸形竖曲线,特别是同向凹形竖曲线之间,如直 坡段不长应合并为单曲线或复曲线。如图5-12所示。


驾驶员的动视觉具有如下特点: (1)驾驶过程中,驾驶员不易全面正确感觉车外的情况变化 (2)驾驶过程中,驾驶员的空间分辨能力降低 (3)高速行驶时,对驾驶员易形成“道路催眠”。 (4)高速行驶时,驾驶员更易出现错觉,导致判断失误增加。
(三)视觉分析方法 道路动态透视图评价。


(三)平、纵线形设计中应避免的组合 (1)避免竖曲线的顶、底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 (2)避免将小半径的平曲线起、终点设在或接近竖曲线的顶部或底 部。 (3)避免使竖曲线顶、底部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 (4)避免小半径的竖曲线与缓和曲线重合。 (5)避免在长直坡上设置陡坡或长度短、半径小的竖曲线。 (6)避免出现驼峰、暗凹、跳跃等使驾驶员视线中断的线形。





组合效果分析 (1)第一种组合线形简单,行车枯燥,视景缺乏变化,易使驾驶员 产生疲劳和频繁超车、超速。设计时应采用画车道线、设标志、绿化 ,并与路侧设施配合等方法调节单调的视觉,增进视线诱导。 (2)第二种组合具有较好的视距条件,能给驾驶员以动的视觉效果 ,行车条件较好,设计时应避免采用较短的凹形竖曲线,在连续两个 凹形竖曲线间注意避免插入短的直坡段,在长直线末端不宜插入小半 径的凹形竖曲线。 (3)第三种组合视距条件差,线形单调,应注意避免:无法避免时 应采用较大的竖曲线半径,若长直线上反复凹凸时,应避免出现“驼 峰”、“暗凹”和“浪形”等不良视觉现象。 (4)第四种组合只要圆曲线半径选择适当,纵坡不过陡,可获得较 好的视觉和心理感受,设计时须检查合成坡度是否超限。 (5)第5.6种组合设计是较复杂的组合形式。若平、纵面线形要素大 小适宜,位置适当,均衡协调,可活得视觉舒顺、视线诱导良好的立 体线形:相反,则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后果。
二、平面线形要素组合设计
(一)平面要素组合类型
1.基本型曲线:
如图(5-1)所示,按照直线—回旋线—圆曲线—回旋线—直线的顺序组合的线 形形式。回旋线、圆曲线、回旋线之长度比宜设计成1︰1︰1~1:2:1。
2. S型曲线:
如图(5-2)所示,两个反向圆曲线用两段回旋线连接的组合线形形式。 (1)S型相邻两个回旋线参数A1与A2宜相等
(2)S型两圆曲线半径之比不宜过大,以R2/R1=1~1/3为宜
(3)L ≤( A1+A2)/40 L—反向回旋线间短直线或重合段的长度(m);A1、A2—回旋线参 数。
3.卵型曲线:
如图(5-3)所示,用一个回旋线连接两个同向圆曲线的组合线形形式。 其公用缓和曲线的参数 A 最好在R2/2≤A≤R2范围内(R2为小圆半径 ), 两圆曲线半径之比以满足R2 /R1=0.2~0.8 为宜 , 两圆曲线的间距以 D/R2=0. 00 3~0.03 为宜 (D 为两圆曲线间的最小间距 ) 。




(四)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
最小平曲线长度,一般应考虑按下述条件确定: 1.驾驶员操作从容、乘客感觉舒适要求的平曲线最小长度 平曲线最小长度不应小于P135 表5-1规定 2.转角α小于 7° 时的平曲线长度 当道路转角小于或等于 7°时 , 容易产生错觉,即不易识别出曲线,并误 认为比实际曲线要短.为了使驾驶员不产生错觉,应使α小于 7°的曲线 的外距E与7°时曲线的外距相等, 即应设置较长的平曲线。
3.2 直线
一 直线的特点
1.优点:
(1)节省距离;
(2)汽车在直线上行驶受力简单,方向明确,驾驶操作简易; (3)测设简单。
2.缺点:
(1)在地形有较大起伏的地区 , 直线线形大多难于与地形相协调 , 易产 生高填深挖路基 , 破坏自然景观 , 若长度运用不当 , 不仅破坏了线形 的连续性 , 也不便达到 线形设计自身的协调。 (2)过长的直线易使驾驶人员感到单调、疲倦 , 难以目测车间距离 , 于 是产生尽快驶出直线的急躁情绪 , 一再加速以至超过规定车速许多 , 这 样很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二、组合设计原则 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的原则如下: 1.在视觉上能自然地引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 2.保持线形技术指标在视觉和心理上的大小均衡。 3.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 4.注意与道路周围环境的配合。
三、组合设计方法



(一)平、纵线形组合方式 通过分解立体线形要素,平、纵线形有以下六种组合形式。如图5-21 所示 (1)平面为直线,纵断面是直坡线——构成恒等坡度的直线: (2)平面为直线,纵断面是凹形竖曲线——构成凹下去的直线: (3)平面为直线,纵断面是凸形竖曲线——构成凸起的直线: (4)平面为曲线,纵断面是直坡线——构成恒等坡度的平曲线: (5)平面为曲线,纵断面是凹形竖曲线——构成凹下去的平曲线: (6)平面为曲线,纵断面是凸形竖曲线——构成凸起的平曲线。
第 5 章 线形设计
5.1 5.2 5.3 5.4 平面线形设计 纵断面线形设计 平、纵线形组合设计 线形设计检验与评价
5.1平面线形设计
一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一). 平面线形简捷、连续、 顺适,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边环 境相协调。 (二). 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 。 1.直线与平曲线的组合
3.路线平面设计的内容
道路平面线形设计 , 是根据汽车行驶的力学性质和行驶轨迹要求 , 合理地确定各线形要素的几何参数 , 保持线形的连续性和均衡性 , 避免采用长直线 , 并注意使线形与地形、地物、环境 和景观等协调。 由于线形几何要素的确定是以设计速度为依据的 , 因此 , 对于车速 较高的道路 , 线形设计还应考虑汽车行驶美学及驾驶员视觉和心理 上的要求。本章将重点讨论这些要素 , 如圆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 度以及直线、曲线的合理配置等。
4.凸型曲线:如图(5-4)所示在两个同向回旋线间不插入圆 曲线而径相衔接的基本型线形的特例。 只有在路线严格受地形、地物限制处方可采用凸型曲线。
5.复合型曲线: 如图(5-5)所示,两个以上同向回旋线间在曲率相等处相互连接 的线形形式 。 (1)两个回旋线参数之比宜为: A2/A1=1/1.5 (2)复合型回旋线除了受地形和其它特殊限制的地方外,一般很 少使用,多出现在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匝道线形设计中。 6.C型曲线: 如图(5-6)所示,同向曲线的两回旋线在曲率为零处径相衔接的 形式 。 C型曲线对于行车和线形外观来说都存在不利影响,只在有特殊地 形条 件下方可采用。
5.3平、纵线形组合设计


平、纵线形组合设计的总要求:设计速度v≥60km/h,必须重视平、 纵的合理组合。设计速度≤40km/h。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前提下,正确 运用线形要素指标。 一、视觉分析 (一)概念和意义

从视觉心理出发 , 对道路的空间线形及其与周围自然景观和沿线建筑 的协调等进行研究 分析 , 以保持视觉的连续性 , 使行车具有足够的舒 适感和安全感的综合设计称为视觉分析。
Leabharlann Baidu

(二)平、纵线形组合的基本要求 (1)直线与直坡线、直线与凹形竖曲线、直线与凸形竖曲线、平曲 线与直坡线是常用的组合形式。只要圆曲线半径和竖曲线半径达到一 般值以上就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2)平曲线与竖曲线宜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


(3)要保持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均衡。 研究认为:竖曲线半径约为平曲线半径10~20倍,能达到均衡。 (4)要选择适当的合成坡度

3.高、低标准之间要有过渡 (三)注意与纵断面设计相协调
在平面图形设计中,应考虑纵断面设计的要求,与纵断面线形相协调。 特别是平原微丘区的的道路,平曲线指标一般较高,平曲线较长,与 铁路,主要道路及河流交叉的地方往往是纵断面线形的控制点。在设 计平面线形时,应考虑平原区道路纵断面设计的特殊处,为纵断面设 计留有活动余地,以利于平纵线形组合设计。
7.回头曲线: 如图(5-7)所示:当山区因地质地形条件限制,自然展线困难 时所设置的回头形状的曲线称为回头曲线(圆心角大于或接近于 180°) 回头曲线是由一个主曲线、两个辅助曲线和主、辅曲线所夹的直 线段组合而成的复杂曲线。 设计速度为40km/h的公路采用35,30km/h的回头曲线设计速度; 设计速度为30km/h的公路采用25km/h的回头曲线设计速度。 主曲线继续指标规定如P135 表5-3所示
二、纵断面线形设计的一般原则





原则如下 (1)应满足纵坡及竖曲线的各项规定,以及相关高程控制点和构造 物设计对纵断面的要求。 (2)纵断面线形应平顺连续。 (3)平面上直线路段不宜在短距离内出现凹凸起伏频繁的纵断面线 形。 (4)连续上坡合下坡路段应符合平均纵坡的规定。 (5)长下坡的直坡段端部不应设计小半径的凹形竖曲线或平曲线。 (6)纵断面设计应考虑路面排水的要求。 (7)在回头曲线路段,路线纵坡有特殊规定,应先定出回头曲线的 纵坡,再从两端接坡。 (8)应争取纵向填挖平衡。
5.2纵断面线形设计





一、纵断面线形设计要点 (一)纵坡极限值的运用 在山区道路的设计中,应避免过分追求平缓的纵坡,使工程量和工程 投资增大,影响区域自然环境,或为节省工作量采用较长的陡坡或采 用不合理的陡坡与缓坡组合而影响行车安全。 应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1)工程和环境。 (2)道路通行能力 (3)车辆行驶速度 (二)最短坡长 坡长不宜过短,以不小于设计速度9s的行程为宜
直线与平曲线变化应连续、均衡,圆曲线半径长度与相邻直线长度相适 应。设计时应避免以下组合:
(1)长直线尽头不能接以小半径曲线。
(2)短直线接大半径平曲线


2.平曲线与平曲线的组合
相邻平曲线之间的设计指标应连续、均衡、避免突变。在条件允许时, 相邻圆曲线大半径与小半径之比宜小于2.0,相邻回旋线参数之比宜 小于2.0,这种要求对行车是有利的。
二 直线的最大长度和最小长度
1.直线的最大长度 德国和日本:直线的最大长度(以米计)为20Ⅴ(Ⅴ是计算行车速度,用 km/h表示); 苏联:8km; 美国:3mile(4.83km)。 我国规范指出:
直线的最大长度应有所限制,尽量避免长直线。当地形条件及其它特殊情 况限制而采用长直线时,为弥补长直线路段景观单调缺陷,应结合沿线具 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二)驾驶员动视觉特点 驾驶员的视觉判断能力与车速密切相关 , 车速越高 , 其注视前方越远 , 而视角逐渐变小。 研究表明 : ①驾驶员的注意力集中和心理紧张程 度随车速的增加而增加。②注意力集中点和 视野距离随车速而增大 , 高速行驶时 , 驾驶员对前景细节的视觉开始变得模糊不清。③视角随 车速逐渐变窄 , 高速时驾驶员已不能顾及两侧景象了。

相邻反向竖曲线之间,为使增重与减重间和缓过渡,中间最好插入一 段直坡段。若两竖曲线半径接近极限值时,这段直坡段至少应为设计 速度的3s行程:当半径比较大时,亦可直接连接。如图5-12b所示




(五)各种地形条件下的纵坡设计 (1)平原、微丘地形的纵坡应均匀平缓,注意保证最小填土高度和 最小纵坡的要求。丘陵地形应避免过分迁就地形而起伏过大,注意纵 坡应顺适下产生突变。 (2)山区沿河线应尽量采用平缓纵坡,坡长不应超过限制长度,纵 坡不宜大于6%,注意路基控制标高的要求。 (3)越岭线:纵坡应力求均匀,尽量不采用极限或接近极限的坡度 ,更不宜在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之间夹短的缓和坡段。越岭路线 一般不应设置反坡。垭口附近的纵坡应尽量缓一些,应满足平均纵坡 的要求。 (4)山脊线和山腰线除结合地形不得已时采用较大纵坡外,在可能 条件下纵坡应缓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