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县城总体规划(2012—2030) 文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县城总体规划(2012─2030)文本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3年10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城乡发展目标和战略 (3)
第三章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5)
第一节人口与城镇化 (5)
第二节城镇体系结构与组织规划 (6)
第三节县域产业发展与布局 (7)
第四节县域旅游发展规划 (8)
第五节县域空间管制规划 (9)
第六节县域综合交通规划 (10)
第七节县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 (11)
第八节生态文明建设 (16)
第四章资源利用和保护规划 (17)
第五章城市规划区统筹发展规划 (19)
第六章城区总体规划 (21)
第一节城市性质与规模 (21)
第二节总体布局规划 (21)
第三节居住用地与住房保障规划 (21)
第四节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 (22)
第五节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规划 (24)
第六节工业用地及仓储物流用地规划 (25)
第七节综合交通规划 (26)
第八节景观系统规划 (28)
第九节绿地系统与广场规划 (29)
第十节环境保护规划 (30)
第十一节给水排水工程规划 (32)
第十二节电力电信工程规划 (33)
第十三节燃气工程规划 (35)
第十四节环卫工程规划 (35)
第十五节综合防灾规划 (36)
第十六节建设用地控制 (39)
第十七节智慧城市建设 (41)
第十八节分期建设规划 (42)
第七章实施策略与措施 (43)
第八章附则 (43)
附表1 沿河县城乡发展指标体系汇总表 (44)
附表2 沿河县城市规划区城乡用地现状汇总表(2012年) (45)
附表3 沿河县城市规划区城乡用地规划汇总表 (45)
附表4 沿河县城区现状建设用地统计表(2012年) (45)
附表5 沿河县城区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2030年) (46)
附表6 沿河县城区道路规划一览表 (47)
第一章总则
第1条规划编制目的
为适应沿河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落实党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全省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指示,落实铜仁市发展战略目标,正确处理沿河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整合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强力推进沿河跨越地理空间束缚,积极推进跳跃发展,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在铜仁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特组织编制《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县城总体规划(2012--2030)》。

第2条规划指导思想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化实施,充分发挥资源和文化优势,立足于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借助区域城镇群的带动和重大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建设,把沿河县建成贵州省东北部、黔渝交界地域的山、水、城、绿交融共生的特色城市。

第3条规划原则
1、贯彻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属性的原则。

2、贯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则。

3、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的原则。

4、贯彻尊重城市历史和塑造城市特色的原则。

5、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第4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8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8年)
6、《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1988年)
7、《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
8、《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2010年)
9、《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
10、《贵州省“十二五”城镇化发展专项规划》
11、《贵州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12、《贵州省“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专项规划》
13、《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规划》
14、《贵州省骨架公路网规划》(2008年)
15、《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
16、《铜仁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13-2030)
17、《铜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8、《沿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9、《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 》
20、《乌江山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1-2025)
21、《沿河县县城总体规划》(2005-2020)
22、《沿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23、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规范、政策
第5条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2—2030年,共19年。

其中:近期为2012—2015年,4年;
中期为为2016—2020年,5年;
远期为2021—2030年,10年。

第6条规划层次及其范围
1、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为整个县域行政辖区范围,面积2468.8平方公里。

确定县域内城镇的分工协调发展,重大基础设施的配置,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和利用等。

2、城区总体规划范围
东至牛金山、双树坪,西至青岗园、枫香坨,北面至黑獭,南面至淇滩、峡门口,面积为104.9平方公里。

第7条城市规划区
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和平镇、淇滩镇、沙子镇、中界乡、黑水乡、黑獭乡、官舟镇七个乡镇的行政区划范围,未包括沿河乌江三峡风景名胜区界限范围,面积为560.5平方公里。

第8条强制性内容
文本中黑体字条文为本规划强制性内容。

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
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城市总体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二章城乡发展目标和战略
第9条发展目标
1、经济发展目标
1、近期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80亿元,年均增长15%;人均GDP达到17000元;地方财政收入达7.9亿元,年均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00元,年均增长14%;农民人均收入6500元,年均增长14%;人民生活实现由温饱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2、中期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140亿元,年均增长14%;人均GDP达到20000元;地方财政收入达20亿
元,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000元,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收入11000元,年均增长12%;人民生活基本实现小康。

2、远期203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310亿元,年均增长10%;人均GDP达到41333元;地方财政收入达60亿元,年均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000元,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收入31000元,年均增长11%;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实现小康。

2、城市建设目标
增强城市的集聚与辐射功能,建设具有较高水平公共服务设施,拥有先进的城市基础设施,形成高效的城市管理体系,保持优秀的城市生态环境。

2030年人均居住面积达39m2,人均道路面积达16m2,人均绿化面积达到13m2。

通过20年时间的努力,将沿河建设成为规模适当、布局合理、功能健全、保障有力、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生态型现代化城市。

3、社会人文发展目标
形成拥有良好精神文明的社会风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塑造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现代文明与传统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相融。

挖掘和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提升城市形象。

文化、教育、科技、医疗等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主要社会人文指标达到并超过国内城市平均水平。

教育、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建立均衡化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文化得到长足发展,公共服务事业完备,文明程度和现代化程度大量提升,社会和谐、繁荣、稳定、文明。

4、生态环境发展目标
生态环境进一步提升,森林植被、自然地貌、水源地、水系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得到合理保护,形成功能合理、科学布局的生态绿地网络。

工矿企业得到全面整治,污水、废弃物、烟尘等污染物达标排放,居民生活环境安全,全县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5、资源保护和利用目标
土地、水、矿产和能源等资源得到科学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集约使用。

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达到国内中上水平,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节水技术得到全面推广,节能减排取得成效,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得到全社会的倡导和有效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环境达到和谐共融。

城乡发展目标体系表
第10条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1、城乡空间整体发展。

树立城乡空间规划和建设上的整体发展观,合理配置资源,按照生态优先、整合最优、机会均等的原则,加强城乡空间整合,促进城乡空间协调、持续、稳定发展。

2、城乡产业紧密关联。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实现工业、旅游业、现代农林业、生态协调发展,提高城乡经济发展整体水平。

3、促进城镇“梯度化”发展,培育有工业支撑的城镇规模化发展,适度控制乡集镇发展规模,引导人口和建设用地指标向工业和城镇集聚,做大做强城市,带动县域全面发展。

4、城乡公共服务机会均等。

建立城乡服务机会均等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安排城乡社会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公共资源,形成层级清晰、体系完整、运转高效、集约利用的公共服务系统,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

5、城乡社会制度公平。

城乡财税统筹,建立面向全社会的公共财政体制,公平税赋;建立以工补农、城乡就业统筹的劳动力市场,推行统一用工和劳动保障制度;推行城乡管理一体化,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撤并”工作和户籍制度改革。

第11条空间优化发展战略
1、促进空间中心极化。

充分保障城市的资源优先配置,积极推进中心极化进程,为城区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适度超前建设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设施,满足城市扩张需求。

2、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积极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构建多方位、多层次的开发格局。

3、实施文化旅游提升战略。

深化挖掘传统文化旅游资源,进一步完善旅游设施,保护人文遗存及其自然山水环境,大力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打造城市知名文化旅游品牌。

第三章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人口与城镇化
第12条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近期(2015年):全县人口为68万人,城镇人口为25.8万人,城镇化水平为38%;
中期(2020年):全县人口为70万人,城镇人口为33.6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8%;
近期(2030年):全县人口为75万人,城镇人口为46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1%;
第13条城镇化策略
1、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化,保障城乡可持续发展。

2、加快城市职能优化与调整,增强辐射和吸附能力,提高城镇化。

3、适度超前建设城市,扩大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4、以推动“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促进乡村城镇化进程。

5、适时调整行政区划,积极推进撤镇建办、撤乡建镇、撤村建社区,提高城镇化率。

6、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速度。

第二节城镇体系结构与组织规划
第14条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在沿河县域范围内形成“一心一区两轴”的城镇空间框架。

“一心”:即沿河中心城区,是沿河县城镇空间的极核,也是贵州省东北部重要的门户。

沿河中心城区由和平、沙子、中界、淇滩和黑獭组成。

“一区”:即城镇发展发展互动区,是沿河县城乡统筹示范区,包括和平、沙子、中界、淇滩、黑獭、黑水和官舟。

“两轴”:指沿G326、酉阳-沿河-德江高速公路形成的城镇空间发展轴线;乌江城镇发展轴线,依托乌江、县道以及今后联系沿河县和周边区域的快速干道形成城镇发展轴。

第15条城镇体系等级与规模结构
县域城镇体系划分为中心城区——中心镇——一般镇三级结构。

一级:中心城区(和平、沙子、中界、淇滩、黑獭)
二级:中心镇(官舟、洪渡、塘坝)
三级:一般镇(谯家、夹石、土地坳、思渠、客田、黑水、甘溪、晓景、板场、泉坝、中寨、黄土、新景、后坪)
3-1 沿河县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规划一览表(2030年)
第16条城镇体系职能结构
中心城区:黔渝交界处乌江门户大港,武陵山区重要旅游目的地,沿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发展物流业和旅游服务业为主,具有土家族风情的沿江特色风貌生态宜居城市。

官舟:以发展轻工、商贸为主的县域中部中心镇。

洪渡:以发展食品加工、旅游服务为主的县域北部中心镇。

塘坝:以发展矿产品加工、生态农业为主的工矿型城镇。

谯家:以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服务为主。

夹石:以发展林业、农副产品加工为主。

淇滩:以发展旅游服务业和物流业为主。

土地坳:以发展种养殖业和商贸为主。

思渠:以发展旅游服务、农副产品加工为主。

客田:种养殖业和林业为主的小城镇。

黑獭:以旅游为主的城郊型乡镇。

黑水:以发展种植业、林业、畜牧业为主的城郊型乡镇。

甘溪:以发展种养殖业、畜牧业和旅游业为主。

晓景:以发展种植、养殖业、林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边贸城镇。

板场:以发展种养殖业和旅游服务业为主。

泉坝:以发展种养殖业、林业为主。

中寨:以发展种养殖业为主。

黄土:以发展种养殖业、旅游服务业为主的旅游乡镇。

新景:以发展种植业、畜牧业、林业为主。

后坪:以发展种植业、畜牧业、林业为主。

第17条村庄建设分类指导
1、扩建型村庄:妥善处理旧区及新区的改建、保护和开发建设关系,延续原有村庄的空间格局,统筹安排新、旧区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新区建设在建筑风格、景观环境等方面与旧区有机协调,尽量形成组团状紧凑布局。

2、新建型村庄:应考虑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充分体现浓郁乡风民情特色和时代特征;集约、节约用地;合理配套建设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制定新村环境建设要求和实施措施。

3、保护型村庄:努力挖掘地方文化内涵,保护地方特色的延续;在保护好传统风格的前提下,可对历史民居进行必要的改水、改厨、改厕工作,适应现代生活要求;在村庄保护的视野影响范围内,严禁新建影响保护风格的建设项目,同时制定保护、利用的步骤和措施。

4、控制型村庄:对现状居民点以整治为主,严格控制新建居民点;村民新建住宅必须向新规划的居民点集中。

5、撤迁型村庄:除危房加固维修外,不得进行任何建设活动(包括危房改造);其建设活动应纳入村庄新址规划建设,确保该类村庄逐步拆迁。

第18条村庄建设规模与标准
提高乡村地区建设密度,农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应控制在120m2以内。

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指标按每千人1000-2000m2建筑面积设置,农村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文化、教育、行政管理、医疗卫生、体育健身等)应予以财政支持保障。

第三节县域产业发展与布局
第19条产业选择
1、第一产业
以沿河现有的特色农产品为基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现代农业。

大力发展生态畜牧水产养殖业。

依托沿河山羊和空心李农产品品牌,加速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态农产品基地建设,重点发展生态畜牧业、水产、茶叶、果蔬主导产业。

2、第二产业
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抓住承接东部产业的机遇,以沿河县的电力、煤炭和矿产品资源为基础,发展建材、矿产品加工、新材料、轻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矿产资源和生物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

积极与农业和第三产业进行协作,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链条。

3、第三产业
沿河县要充分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吸引来自于各地的各种资金,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生态、土家文化、红色文化旅游服务业;充分利用水陆交通优势,开通沿河至重庆的水上运
输,加快发展交通运输业。

第20条产业发展重点
1、第一产业
重点发展生态畜牧水产养殖业。

其中乌江流域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带,县域西部区域(官舟、土地坳、泉坝、中寨)和北部区域(淇滩、垢坪、新景、客田)发展山羊养殖基地。

县域西部区域(官舟、土地坳、泉坝、中寨)发展茶叶种植。

县域东部以沙子为重点建设空心李基地。

2、第二产业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工业布局,形成企业集群,促进工业区之间的错位竞争,实现工业发展。

控制城区工业发展,中心城内工业逐步向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集中。

重点发展沿河经济开发区、官舟轻工业区、洪渡食品工业区、塘坝矿产品加工工业区。

3、第三产业
以城区为依托,以乌江山峡国家级风景区名胜区为重点,采取散点式的布局。

城区重点发展旅游服务、金融、商贸、物流、会展、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等;中心镇发展旅游服务、商贸、餐饮、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等;一般镇重点发展商贸、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等。

第21条产业空间布局
县域产业形成“一心两带四区”布局展开。

一心:(中心城区):重点布局发展商贸流通、旅游服务、物流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主要发展以商贸流通、房地产、餐饮服务、信息服务、金融保险、文化娱乐、大中型专业批发贸易市场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挥民族、地域、文化和水库发展旅游服务,结合高速公路、铁路、水运等发展物流,工业主要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两带:其中陆路产业带(县域东西方向产业带)指以中心城区为中心,依托高速公路、326国道等城市对外交通干道,发展商贸、物流、旅游服务、特色农产品加工。

水路产业带(县域南北方向产业带)指依托乌江发展生态畜牧水产业,同时大力开发以特色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休闲避暑度假及乡村旅游相结合的旅游产品。

四区:北部产业区以塘坝、淇滩为重点发展特色食品加工和物流业;中北部产业区以思渠、黄土为重点发展生态旅游;西部产业区以官舟、土地坳为重点发展生态畜牧业和农特产品加工业;南部产业区以谯家为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和红色文化旅游业。

第四节县域旅游发展规划
第22条旅游发展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协调发展”为主线,在保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基础上,妥善处理河流区域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特色乌江峡谷游”为开发理念,充分挖掘“土家风情文化”内涵,发挥山、水、情旅游资源优势,开发以“休闲沿河”为主题,集休闲度假、健康养生、会务、疗养和综合水上运动等旅游产品为一体,将风景名胜区打造为铜仁市规模最大的乌江峡谷生态观光、大型休闲度假胜地和高档会务基地为核心内涵的旅游目的地。

第23条旅游形象定位
沿河县旅游形象定位为:“乌江百里画廊、土家山歌之城”。

第24条旅游空间布局
采用“一带一心二点五区”结构模式。

一带:指以乌江水体为纽带。

一心:指以县城为主的服务中心。

二点:指洪渡和思渠两个旅游村。

五区:指土坨峡景区、黎芝峡景区、夹石峡景区、麻阳河黑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森林公园。

第25条旅游产业开发
从城市、江河、文化、生态、节会、乡村旅游六个方面调整沿河县旅游产品结构。

加大城市旅游、风景区旅游、乡村旅游产品培育力度,不断丰富充实产品体系。

培育“旅游地产、旅游商贸会展、旅游文娱餐饮、旅游林业特色养殖、旅游工业”五大旅游产业集群,实现旅游业与五大旅游产业集群的深度互动,全面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第26条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1、交通设施建设:
通过重点项目解决沿河县域交通问题,特别是陆路交通,如高速公路、铁路、国道、县乡道、旅游公路、通村公路修建等,重点建设乌江水上航线和低空航线,加强重点区域游客集散中心建设。

2、市政基础设施:
加强城区、主要旅游景点及周边地区的供水、供电、环卫、通信、电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

3、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以城市和景区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大力建设游览、星级宾馆、购物、娱乐、餐饮等上档次的设施。

4、环境整治:
加强沿河县生态环境建设和旅游环境整治,在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区域实施专项治理,特别是卫生环境、景观风貌环境等硬环境,加强旅游市场管理,建立完善旅游环境管理系统。

5、民族村寨保护:
加强对集中成片、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的历史建筑和村寨的发掘、整理和申报工作,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要求进行保护,保持村寨原始风貌,并相应进行景观整治。

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乡村生态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

第五节县域空间管制规划
第27条空间管制分区
本规划将县域空间划分为保护区、城镇建设区、生态协调区以及区域交通走廊防护带等四种类型。

其中保护区由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保护区等构成。

第28条空间管制要求
基本农田保护区:依据《土地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贵州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强化管理,严
格履行申请、审批制度和农田占有许可证制度。

整治耕地,改善灌溉条件,防止水土流失,提高耕地质量。

水源保护区: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的要求,划定水源保护区范围,设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标志,遵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89)环管字第201号)、《生
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卫监发2001-161号文)等规范要求加强对乌江、峡门口水库、官舟水
库等水源地的保护。

风景名胜区:按照《风景名胜区条例》(国务院令第474号)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在乌江山峡风景名胜
区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加强对风景名胜区的有效管理。

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禁止开山、采石、开矿、开荒等破坏景观、植被和地形地貌的活动,以及修建储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
设施。

自然保护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务院令第167号)等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管理,重点保护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原生自然景观与环境资源,确保关键生境、生态物种、地形地貌等
不受影响和破坏,提高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

区内禁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退化的开发
建设活动,对已经破坏的生态环境区域,有计划地进行生态修复。

历史文化保护区: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按照《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建
设部令第119号)、《贵州省划定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实施办法》等文件要求,保护县域内的国家级、省级
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等历史遗存。

对不合理利用文物古迹或不利于文物安全的邻
近单位和建筑,都应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按照文物部门要求进行保护。

城镇建设区: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土地管理法》和国家产
业政策进行建设,将生态环境的保护贯穿于开发建设的全过程。

采取积极的生态城镇发展策略,留足自然开
放空间和生物迁徙、栖息的生态空间;加快乡镇园林绿化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努力降低城镇化
对原生态环境和生态网络的负面影响。

生态协调区:结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及贵州省、铜仁市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以生态保育建设为重点,
积极保留、修复山林、农田、河流等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引导,提升生态系统功能。

发展绿色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型、无污染产业,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交通走廊防护带:本规划在高速公路、铁路两侧预留不少于30米的生态防护绿带。

防护带是重要的
生态廊道,其内应加强绿化种植,严格管理。

第六节县域综合交通规划
第29条发展战略
沿河县综合交通发展战略定位为:打通通道,加强对外联系,贯通城乡,服务武陵山区,形成渝、黔二省(市)结合部和武陵山区的交通节点。

第30条发展目标
着力构建完善的综合运输网络,高标准、高质量的建设一批对全县乃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促进性和全局性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成结构、布局合理、运输能力满足未来客货运量要求的、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网络。

第31条铁路
在规划期内做好贵阳至郑州铁路、昭通至黔江铁路的建设工作。

第32条高速公路
在规划期内做好酉阳经沿河至德江高速公路、务川经沿河至秀山高速公路、沿河经印江至铜仁高速公路
的建设工作。

酉阳经沿河至德江高速公路在沿河城区西部、沙子北部、官舟、土地坳设置高速公路匝道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