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调整研究_黎国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
附件二:编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申报书自然保护区名称申报单位申报时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17—说明一、申报书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统一编号。
二、申报书附件材料及编制要求:(1)《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管理规定》第七、八、九条要求提交的材料;(2)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及专家论证意见。
总体规划应按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编制,编制单位应具备规划编制甲级资质;(3)调整前后的自然保护区位置图、功能区划图、主要保护对象分布图、植被图、旅游线路图(规划开展生态旅游的保护区提供)等图件资料。
相关图件应以最新的行政区划图为底图,必须注明经纬坐标网,标记并反映出保护区内及周边的城镇村庄、厂矿企业、交通线路、土地利用现状和其他保护区域;(4)自然保护区机构编制文件、拟调整扩大部分的土地使用权属证和土地管理协议等有关材料复印件;(5)申报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的,可根据需要提交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6)申报书内容应按照具体指标说明填写。
三、申报书必须如实填写,严禁弄虚作假。
四、申报书的格式和内容不得随意改变。
如填写内容较多,可另加附页。
五、申报书、综合考察报告、总体规划须提供一式35份纸质文件,用A4纸印制。
同时提交电子版,地图需提交JPG格式的文件。
申报材料不完备或填写内容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受理。
六、申报书的内容和填报要求,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
道县自然保护地现状及整合优化策略探析
道县自然保护地现状及整合优化策略探析作者:***来源:《南方农业·下》2023年第09期郭學远.道县自然保护地现状及整合优化策略探析[J].南方农业,2023,17(18):-58.摘要近年来,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备受国家重视。
为确保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景观及生物多样性得到全面保护,以湖南省道县为例,在了解自然保护地现状的基础上,对存在的管理区域交叉重叠、矛盾冲突较多、科学化程度不够、空间布局不合理及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进行分析,按照分级分类、整合归并、分区优化、调入、矛盾冲突处理等规则,将道县原有总面积为33 850.60 hm2的7个自然保护地调整为总面积28 724.53 hm2的5个自然保护地;调整后共有1个自然保护区、4个自然公园,面积占比分别为35.17%和64.83%;调整后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的面积分别为5 989.16 hm2和22 735.37 hm2;调入面积为714.00 hm2,其中调入的森林生态用地面积665.68 hm2;调出面积为1 968.45 hm2,其中人工商品林、耕地、城镇村庄面积分别为1 469.32 hm2、335.61 hm2、163.52 hm2。
关键词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湖南省道县中图分类号:X36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ki.1673-890x.2023.18.018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自然保护地是非常重要的载体,是自然生态空间中最核心的部分,在自然遗产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保存、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等方面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国家生态安全不可或缺的一环[1]。
但是在当前的管理中,保护地依旧存在重叠交叉、多头管理、界线模糊等问题[2]。
为有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湖南省道县自2019年开始对全县自然保护地进行整合优化,现将相关进展报告如下。
1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1 自然保护地现状道县原有7个自然保护地,总面积33 850.6 hm2,其中自然保护区有4个,分别为道县牛路口县级自然保护区、道县两河口县级湿地自然保护区、道县到江源县级自然保护区、永州都庞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依次为8 671.0 hm2、186.4 hm2、1 952.0 hm2、10 018.0 hm2;自然公园有3个,分别为湖南月岩国家森林公园、道县潇水县级湿地公园、月岩-周敦颐故里省级风景名胜区,面积依次为3 936.7 hm2、3 107.5 hm2、5 979.0 hm2。
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调整研究_黎国强
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调整研究黎国强 朱丽艳 孙鸿雁 王梦君 李小双(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云南昆明 650216)摘要:自然保护区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是其实施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保护区的功能分区不应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而应随着保护区自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时进行动态调整,以充分发挥保护区多种功能和解决保护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保护区功能区调整的背景、总体布局、生态属性来构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识别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关键地段,确定自然保护区的资源利用及保护格局,为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调整提供借鉴,也为有效促进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功能区调整;生态关键地段识别;多目标适应分析保护区分区管理是国际上普遍采取的管理方式,有利于发挥保护区的多重功能,科学的分区管理是协调自然保护区内各个利益关系的重要手段,自然保护区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是其实施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1]。
根据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的理论与原则,按照各类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作用和地位,合理划分保护区为3个功能区:核心区是绝对严格保护的封禁区,实验区可以理解为是保护性的经营区,缓冲区介于核心区和实验区之间的缓冲地带,是人为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过度区域[2]。
保护区分级管理的作用在于明确各级政府对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职责、管理范围、投入机制以及对自然保护区的监督管理措施,从而达到对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3]。
与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一样,自然保护区随着保护区自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因此,保护区的功能分区不应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而应随着保护区自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时进行动态调整,以充分发挥保护区多种功能和解决保护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自然保护区申请进行功能区调整,这说明自然保护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原来的功能分区已经无法协调各种矛盾、无法满足对保护区的有效管理[4]。
中国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的原则
中国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的原则中国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分区是根据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条件、生物多样性、资源利用和管理需求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划分的。
功能分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实现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以下是中国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的一些原则。
1.生物多样性保护原则生物多样性是自然保护区最重要的保护对象。
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植被类型,中国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将自然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等不同的保护区域。
核心区是指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植被和动物群落完整且未受人类干扰的区域,主要用于重点保护和研究。
缓冲区是指位于核心区周围,用于保护和维持核心区生物多样性的稳定,主要用于控制人类活动。
实验区是指开展科学研究和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区域。
2.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原则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分区应根据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型进行划分。
自然生态系统是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基础,对于生态系统的原生状态进行保护是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的一个重要原则。
通过对不同生态系统类型进行划分,可以更好地了解并保护各类生态系统的独特特征和生态功能。
3.地域特征保护原则中国自然保护区广泛分布于不同的地理地貌和气候区域,每个地区都有其特殊的地域特征和生态系统。
功能分区应根据不同地域特征进行划分,保护每个地区的独特自然资源和地域特色。
例如,高山地区的功能分区应考虑保护稀有濒危物种和特殊的高山植被,而湿地地区的功能分区应注重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
4.社会经济发展与保护协调发展原则中国自然保护区的划定往往涉及到人类社会经济利益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
功能分区应根据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划分。
例如,在自然保护区的周边地区可以设置利用区,适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支持当地居民的生计和经济发展。
5.适应当地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保护原则中国自然保护区分布于各个地区和民族聚居区,保护区内的当地居民有着独特的文化习俗和传统生活方式。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管理规定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管理规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公布日期】2002.01.20•【文号】•【施行日期】2002.01.2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森林资源正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管理规定(2002年1月20日)第一条为加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有效保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环境、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及其他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指在国内外有典型意义、在科学上有重大国际影响或者有特殊科学研究价值,并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自然保护区。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改名称。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是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部界限的扩大、缩小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换。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是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部的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调整。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改名称,是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名称中的地名更改或保护对象的增减。
、第四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的监督管理工作。
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和功能区及名称不得随意调整和更改。
严格控制缩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核心区、缓冲区范围。
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偏小,不能满足保护需要的,应鼓励扩大其必要的保护范围。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应确保重点保护对象得到有效保护,不破坏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的完整性及生物多样性,不得改变保护区性质和主要保护对象。
第六条确因保护和管理工作及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要,必须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进行调整的,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向国务院提出申请。
中国国家公园的边界、分区和土地利用管理——来自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启示
中国国家公园的边界、分区和土地利用管理——来自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启示何思源;苏杨;闵庆文【摘要】作为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的具体实现方式和前沿阵地,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旨在对我国多样化的保护地体系进行重组管理,实现高效合理的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本的保护和全民公益.研究对我国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这两类法定保护地的边界和区划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的技术手段的发展进行梳理,并对我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进展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国家公园在保护地个体的边界和内部分区上应以实现保护目标为原则,借鉴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根据管理目标细化功能分区,借鉴风景名胜区规划实践,注重景观价值,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特别是土地权属及土地开发利用可能和方式,进而考虑气候变化和区域长期发展目标等自然和社会经济动态,形成完整的边界和分区理论体系,从而满足全民公益,实现社区经济发展.在区划理论上,一个可行的切入点是考虑空间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差异,根据实现保护目标的管理需求和满足社区生计发展的利用需求,在土地权属和其他限制条件上实现不同组合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空间规划,利用保护地役权来分离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限制特定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利益相关方资源利用管理.【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9(039)004【总页数】12页(P1318-1329)【关键词】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边界;分区;生态系统;保护地役权【作者】何思源;苏杨;闵庆文【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北京10001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并以此为契机明确保护地体系,旨在提高保护效率,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具体途径之一,是关系到绿色发展的要务。
这一保护地体系的重构和管理是一个在空间上调配资源的过程。
国家公园在空间上的边界划分涉及到利益分配,功能区划涉及到保护目标的实现。
河南省环境保护厅关于我省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调整审核论证机制研究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
河南省环境保护厅关于我省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调整审核论证机制研究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环境保护厅•【公布日期】2018.04.23•【字号】豫环文[2018]92号•【施行日期】2018.04.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河南省环境保护厅关于我省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调整审核论证机制研究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豫环文[2018]92号省政府:按照张维宁副省长2017年10月25日在《河南省农业厅关于信阳黄缘闭壳龟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的意见》(乙352号)上的批示精神,我厅立即组织研究自然保护区新的审核论证机制,现将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报告如下:张维宁副省长在省农业厅关于信阳黄缘闭壳龟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的意见上批示:“应经和国家关于祁连山通报与水源地和环境总量调整等一并研究新的审核论证机制后再定。
请环保厅研究”。
我厅接到批示后,王朝军副厅长立即召集相关处室负责同志研究部署,要求认真调查研究,按照《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督查处理情况及其教训的通报》精神和国家对保护区的最新要求,修改完善我省省级自然保护区调整机制。
为全面摸清自然保护区调整机制建立情况,我厅组织相关负责同志到环保部生态司保护区处请示了解国家对自然保护区调整的最新要求,同时与山西、甘肃、青海、黑龙江等近两年新出台调整管理规定的省级环保部门进行沟通交流,收集上述省份相关调整文件资料。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我省需完善和建立的相关制度、标准。
我厅正组织制定《河南省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和《河南省省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组织和工作规则》(以下简称《工作规则》),其他还需要制定与保护区调整相配套的技术标准、规范,需要开展大量的技术研究、论证工作,目前正在严谨推进修订完善工作,如新设立省级自然遵循的《河南省省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和评审程序》等。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评估研究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评估研究自然保护区是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载体。
然而,一些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如资源过度开发、人类活动与生态保护的冲突等。
为了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我们需要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功能进行评估和研究。
一、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现状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由政府划定和保护的有特定地理环境、自然景观和特有的生物群落的地域范围。
截至2019年底,我国已有全国性和地方性自然保护区共10948处,总面积近170万平方公里。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416处,占总数的3.8%。
我国自然保护区最早设立于20世纪50年代,而进入21世纪后,自然保护区建设不断加强,面积和数量不断增加。
但是,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影响、脆弱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不力等。
二、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评估研究的意义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评估研究对于维护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而生态功能评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环境的现状、对环境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为自然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供依据和指导。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功能评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然环境的现状、强化生态保护、制定科学的环境政策和规划。
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区域的景观、生境和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和准确的信息汇总,为环境的良好发展提供保障,尽可能地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评估研究方法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评估的方法包括资料调查、实地勘察和科学技术研究等多种手段。
资料调查是评估的基础,要收集到全面、准确、可靠的数据材料,进行有效的信息对比和参照,就需要科学的实地勘察和对环境细节的观察和感悟,将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数据化处理,最终提出实用性、可行性的科学建议。
自然保护区边界划定调整
自然保护区边界划定调整在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进程中,自然保护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而其中,自然保护区边界的划定调整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和复杂挑战的工作。
自然保护区边界的划定并非随意为之,它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一个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通常包含着各种生物群落、栖息地以及生态过程。
边界的划定应确保将这些关键要素完整地包含在内,以保障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和生物的繁衍生存。
比如,对于一些依赖特定迁徙路线的动物,保护区的边界需要涵盖它们的迁徙路径,以避免因边界限制而导致物种生存受到威胁。
其次,物种的分布也是重要考量。
不同的物种有着不同的栖息地需求和活动范围。
有些濒危物种可能只在特定的区域出现,那么这些区域就应当被划入保护区的范围,为它们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和适宜的环境条件。
再者,地理和地形特征也会影响边界的划定。
山脉、河流、湖泊等自然地理界限往往可以作为边界的天然标识,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人类活动的干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种因素的变化,原有的自然保护区边界可能需要进行调整。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例如,新建的基础设施项目,如公路、铁路、水电站等,如果不可避免地要穿越或靠近自然保护区,就可能需要对保护区边界进行适当调整,以平衡发展需求和生态保护。
但这种调整必须建立在严格的科学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确保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小化。
科学研究的新发现也可能促使边界的调整。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可能会发现某些之前未被重视的生态关键区域,或者某些物种的实际分布范围比之前认为的更广,这就需要对保护区的边界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以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生态资源。
同时,人类活动的变化也会带来调整的需求。
比如,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对保护区的压力和影响程度有所不同,这可能导致需要重新划定保护区的边界,以更有效地进行管理和保护。
在进行自然保护区边界调整时,必须遵循一系列严格的原则和程序。
我国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研究进展
我国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研究进展一、概述自然保护区作为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重要基地,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研究逐渐成为生态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领域。
功能分区是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不同区域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有利于实现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双重目标。
在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研究中,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地理特征的独特性、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因素,以确保分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理论方面,研究者们不断探索和完善功能分区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在实践方面,各地自然保护区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功能分区工作,为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研究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探索。
本文旨在梳理我国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研究的现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未来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以期为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 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与功能自然保护区作为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逐渐深入,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日益受到重视。
它不仅是珍稀濒危物种的庇护所,也是生态系统服务和自然遗产的重要载体,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功能在于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通过划定特定的区域,对生态系统及其内部物种进行保护,防止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过度干扰和破坏。
自然保护区还承担着科学研究、环境监测、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
通过对自然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生态过程等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进步。
北京都市森林自然保护区植被结构调整与生态服务功能评估
北京都市森林自然保护区植被结构调整与生态服务功能评估北京都市森林自然保护区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城市居民休闲与健康服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都市森林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结构也面临一定的调整。
本文将探讨北京都市森林自然保护区植被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并对其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评估。
一、植被结构调整的必要性1.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都市森林自然保护区是许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植被结构的调整可以提供更多的居住和繁衍条件,增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改善生态环境:不合理的植被结构可能导致土壤侵蚀、水源枯竭等问题,调整植被结构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
3.提供健康与休闲服务:都市森林自然保护区是城市居民休闲与健康服务的重要场所,合理的植被结构能够提供更好的景观效果和气候调节功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植被结构调整的原则1.尊重自然:调整植被结构应尊重自然的规律和生物多样性的需求,合理保留和恢复植物群落,避免引入对当地生态系统有不利影响的物种。
2.功能多样性:通过引入多样性的植物群落和树种,提高植被结构的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3.社会参与:植被结构调整应充分考虑市民的需求和意愿,鼓励社会参与,增强公众对自然保护区的关注和支持。
4.过程管理:植被结构的调整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科学规划和管理,及时监测和评估调整效果,随时调整策略和方法。
1.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评估:通过监测物种数量、物种组成和物种丰富度等指标,评估植被结构调整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贡献。
2.水土保持功能评估:通过监测土壤侵蚀情况、地表径流量和水源的恢复情况等指标,评估植被结构调整对水土保持的效果。
3.气候调节功能评估:通过监测温度、湿度和风速等指标,评估植被结构调整对气候调节的贡献。
4.休闲与健康服务功能评估: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等方法,评估植被结构调整对居民休闲和健康服务的满意度和效果。
国家林业局关于规范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的通知
国家林业局关于规范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林业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08.07.21•【文号】林护发[2008]161号•【施行日期】2008.07.2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森林资源正文国家林业局关于规范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的通知(林护发〔2008〕16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内蒙古、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为加强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进一步规范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的调整,根据环境保护部、国家林业局等7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工作的通知》的精神(环发(2008)30号),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严格控制。
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不得随意调整和更改,必须严格控制缩小自然保护区范围和核心区、缓冲区范围。
特别是近几年晋升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得再次进行调整,省级以下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也需严格控制。
二、积极引导。
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要深刻认识自然保护区的重要作用,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生态知识,不断提高当地政府和广大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正确处理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关系,防止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活动影响保护区生物多样性。
三、科学划定。
要高度重视新建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划定工作,既要充分考虑主要保护对象的生态需要,又要兼顾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做到科学规划、有效管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四、遵守程序。
确因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及保护管理需要,必须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进行调整的,按照行业管理的要求,必须经国家林业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会评审通过后上报国务院,不得直接上报国务院。
如确因极特殊情况需直接上报国务院的,也必须事先征得我局同意。
五、申报程序和时间安排:(一)每年8月底前,各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报送预评估材料到我局保护司,材料内容包括拟申报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更名的相关情况,有关具体要求详见附件1、2、3。
自然保护区边界划定调整
自然保护区边界划定调整在我们广袤的地球上,自然保护区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为众多珍稀的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繁衍的家园。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自然保护区的边界划定与调整成为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自然保护区边界划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个合理明确的边界能够确保保护区内的生态系统得到充分的保护,不受外界的干扰和破坏。
它就像是一道坚固的防线,将人类活动的影响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外,为野生动植物创造一个相对稳定和安全的生存环境。
但划定边界并非是一劳永逸的事情。
为什么会有调整的需求呢?这其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生态系统本身是动态变化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的分布范围可能会发生改变,原本不在保护区范围内的重要栖息地可能需要被纳入保护。
其次,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城市化的进程、基础设施的建设、农业的扩张等,都可能导致保护区周边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从而使得原有的边界不再能够有效地保护生态资源。
此外,科学研究的新发现也可能揭示出之前划定边界时未曾考虑到的重要因素,促使对边界进行调整。
那么,如何进行自然保护区边界的划定调整呢?这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复杂过程。
科学研究是基础。
要深入了解保护区内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掌握物种的分布、栖息地的需求以及生态过程的特点。
通过实地调查、监测数据的分析以及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为边界划定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社区的利益和需求。
自然保护区的存在不能忽视周边居民的生活和发展。
在调整边界时,应当与当地社区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寻求一种既能保护生态又能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平衡方案。
比如,可以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提供生态补偿等方式,让当地居民从保护区的保护中受益,从而增强他们对保护工作的支持和参与。
法律法规的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
相关的法律法规应当明确规定边界划定调整的程序和标准,确保整个过程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自然保护区调整方案
我们的意见应严格按照国务院1988年批准的80000公顷面积执行;同时按照国家林业局关于保护区实行三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管理的要求,在国务院批准的面积内变二区管理为三区管理,设置缓冲区。
二.规划保护区各功能区的位置及保护功能如下:
(一)核心区(A)
分成三部分,其中:
1.A1核心区位于保护区西部芦苇沼泽区,范围包括东部苇场的大流子分场、罗家分场、八仙分场、三道沟分场、酒壶嘴分场等,面积5743.52公顷,以保护丹顶鹤繁殖地和鹤鹳类、雁鸭类迁徙停歇地为主。
功能区调整确认后,核心区全部为天然湿地,包括芦苇沼泽、河流水域、滩涂和浅海海域四种湿地类型,与确界前的生态类型一样,原有的天然生态类型没有减少,可以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整体功能。核心区的有效面积比例增加,更加适宜保护对象的栖息与繁殖。
保护区植被及栖息的鹤鹳类、雁鸭类和黑嘴鸥等珍稀水禽将由于保护规划、举措及依法管理到位而提升保护质量。据常年观测,A1、A2、A3核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是保护对象最重要的停歇、栖息、觅食的重点区域,要严格禁止油气开采和其它生产活动,控制渔业捕捞量,减少人为干扰,并通过引水工程控制区内水位,从根本上改善保护对象的整体生存环境。
自然环境变化状况
明确保护区边界和管理范围后,天然湿地和环境没有变化,且更利于保护。
自然环境:确界前由于东郭镇、赵圈河乡、二界沟镇和欢喜岭街道的发展,其所占面积比重和人口比例较大,人类活动阻碍了保护工作。明确边界以后,保护区内自然环境所占的比例大幅提高,有效生态环境比例极大增加。
水环境:确界前国家一级渔港和二界沟渔港的渔船活动频繁、密度较大,对双台子河主河道及其停靠的滩涂影响较大。确界后渔船的作业及停靠均在保护区外,对保护区内的水环境没有影响。
自然保护区边界划定调整
自然保护区边界划定调整自然保护区是大自然的珍贵宝藏,是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服务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区域。
而自然保护区边界的划定调整,是一项至关重要却又充满挑战的工作。
首先,我们来谈谈为什么要进行自然保护区边界的划定调整。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因素会导致原有的边界不再适应保护的需求。
比如,新的物种分布情况被发现,生态系统的变化,人类活动的影响范围扩大等等。
另外,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可能让我们对某些生态过程和物种的生存需求有了新的认识,从而需要对保护区的范围进行重新评估和调整。
在划定调整自然保护区边界时,需要遵循一系列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首要的,必须依据充分的生态调查和科学研究,了解保护区内的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物种分布以及生态过程。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划定的边界能够有效地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同时,也要考虑合理性原则,充分考虑当地社区的利益和发展需求,避免过度保护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生态完整性是划定边界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这意味着要将与保护区内生态系统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周边区域纳入考虑范围,以形成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和稳定发展的生态单元。
比如,一些河流流域的保护区,就需要将上游的水源涵养区和下游的湿地等都纳入保护范围,才能保证整个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物种多样性的保护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要对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和迁徙通道进行全面的评估,确保它们的生存空间得到充分保障。
有时候,为了保护某些特殊物种,可能需要对边界进行特殊的调整,以创建适宜它们生存繁衍的环境。
在进行边界划定调整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与当地社区的关系。
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与自然保护区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在划定调整过程中,要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们的合法权益。
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生态补偿等方式,让当地居民从保护区的保护中受益,从而提高他们对保护工作的支持和参与度。
同时,技术手段的应用也为边界划定调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自然保护地分区管控探讨——以风景名胜区为例
自然保护地分区管控探讨—以风景名胜区为例□ 陈宇昕,颜剑英,钟 阳[摘 要]《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实行自然保护地差别化管控。
根据各类自然保护地功能定位,既严格保护又便于基层操作,合理分区,实行差别化管控”。
这是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建成中国特色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一项具体要求。
风景名胜区是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独立类型,文章通过对风景名胜区的内涵、特点以及现行分区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风景名胜区从三级管控调整为二级管控、不同类型景区实行差异化的分区管控及增加景区外围管辖区等分区管控模式,以适应未来自然保护地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要求。
[关键词]分区管控;风景名胜区;二级管控;保护分区;功能分区;外围管辖区[文章编号]1006-0022(2019)22-0056-05 [中图分类号]TU984.181 [文献标识码]A[引文格式]陈宇昕,颜剑英,钟阳.自然保护地分区管控探讨—以风景名胜区为例[J].规划师,2019(22):56-60.Categorized Governance of Nature Reserves: the Case of Landscape Resort/Chen Yuxin, Y an Jianying,Zhong Y ang[Abstract]The central government opinions on nature reserve system stresses national park as the main body anddifferentiated governance based on their characters. Landscape resort is one kind of nature reserves. The paper analyzes theconnotation, character, and model of landscape resort, proposes its governance shall transfer from three levels to two levels,apply different governance measures for different types, and add exterior governance zone, so as to meet regulated and highstandard governance requirements of nature reserves in the future.[Key words] Zoning governance, Landscape resort, Two-level governance, Protection zoning, Functional zoning, Exteriorgovernance zone0引言“分区管控”是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地常用的规划与管理方法,是有效实行资源保护和利用普遍采用的技术手段。
西南地区自然保护区生态地位及监测重点分析
西南地区自然保护区生态地位及监测重点分析黎国强【摘要】分析了西南地区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地位,研究了该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明确了保护区监测重点,并提出了重点建设内容。
%The southwest area of Yunnan is one of the core areas of the world's ten biodiversity hotspots in the East Himalaya region and the northern region of Burma.The ecological status of the southwestern nature reserves was an-alyzed.The current statu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is area was studied.The key ecological moni-toring areas were identified.The key construction plans were put forward as well.【期刊名称】《环境科学导刊》【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6页(P20-25)【关键词】西南地区;自然保护区;生态地位;监测重点;建设内容;分析【作者】黎国强【作者单位】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国家林业局自然保护区及野生动植物西南监测中心,云南昆明 6502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6西南地区自然保护区所处区域是世界十大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的东喜马拉雅地区和缅甸北部地区的核心区域[1-2]。
西南地区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是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其类别多样、结构复杂,具有巨大的调节功能和支持功能。
西南地区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为长江中下游流域亿万人民的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保障,是整个流域生态安全和水环境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调整研究黎国强 朱丽艳 孙鸿雁 王梦君 李小双(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云南昆明 650216)摘要:自然保护区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是其实施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保护区的功能分区不应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而应随着保护区自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时进行动态调整,以充分发挥保护区多种功能和解决保护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保护区功能区调整的背景、总体布局、生态属性来构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识别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关键地段,确定自然保护区的资源利用及保护格局,为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调整提供借鉴,也为有效促进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功能区调整;生态关键地段识别;多目标适应分析保护区分区管理是国际上普遍采取的管理方式,有利于发挥保护区的多重功能,科学的分区管理是协调自然保护区内各个利益关系的重要手段,自然保护区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是其实施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1]。
根据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的理论与原则,按照各类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作用和地位,合理划分保护区为3个功能区:核心区是绝对严格保护的封禁区,实验区可以理解为是保护性的经营区,缓冲区介于核心区和实验区之间的缓冲地带,是人为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过度区域[2]。
保护区分级管理的作用在于明确各级政府对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职责、管理范围、投入机制以及对自然保护区的监督管理措施,从而达到对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3]。
与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一样,自然保护区随着保护区自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因此,保护区的功能分区不应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而应随着保护区自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时进行动态调整,以充分发挥保护区多种功能和解决保护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自然保护区申请进行功能区调整,这说明自然保护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原来的功能分区已经无法协调各种矛盾、无法满足对保护区的有效管理[4]。
因此,为继续拓展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发展空间,着眼于保护区建设的长远需要,解决原功能分区的历史局限性和相对于社会发展的滞后性,但是为避免盲目调整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造成的种种恶果,应采用尽可能科学的方法开展保护区的功能区调整。
本文以“保护优先”为根本出发点,立足长远,兼顾当前,在保证保护区的性质、主要保护对象、范围和面积不发生改变,保证原生植被的完整性和连续性的前提下,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遵循保护生物学基本理论和岛屿生物地理学、最小存活种群、集合种群等相关理论,综合考虑保护区的地形、地理和社会因素,以及保护区生境特征和保护对象分布状况,从更加合理有效地保护该地区天然植被和重点物种并调动周边社区群众保护积极性、主动性的角度出发,采用了多目标适应性分析方法进行功能区调整。
1 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调整的总体技术路线1.1 总体思路依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的相关规定,结合保护区所涉及区域的实际情况,并综合考虑本区的地形、地理和社会因素,以及保护区的生境特征和保护对象分布状况,从更加合理有效地保护该地区天然植被和重点物种并调动周边社区群众保护积极性、主动性的角度出发,使保护区的性质和主要保护对象不发生任何改变,遵循保护生物学基本理论和岛屿生物地理学、最小存活种群、集合种群等相关理论,在保证原生植被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前提下,仅将一些保护对象不复存在、保护价值不高且人为干扰强烈的区域划为实验区,将一些保护对象集中、生境保存尚完好的区域划补为核心区或缓冲区,适度扩大核心区和缓冲区面积及比例,使其更加符合我国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区划的有关规定。
进一步维护那些仍处于天然状态的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性和面积适宜性,以及重点保护收稿日期:2012-02-01作者简介:黎国强,男,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对象的生存力。
并进一步缓解社区矛盾,满足保护区保护管理工作的需求,以促进保护区保护和管理效果的进一步改善。
1.2 主要的技术方法和逻辑流程1.2.1 主要的技术方法理论上以生态学相关模型、景观生态学和理论地理学为基础,方法上可以基于ArcGis9.x空间分析技术及生物地理属性加权分析技术,对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分区、生态格局特征与优化进行分析和研究,具体如下。
(1)背景分析:分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背景以及与区域中干扰背景的空间关系,区域中自然过程和人文过程的特点及其对保护区可能的影响,以及自然和人为扰动的特点和规律。
(2)总体布局分析: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分析目前保护区的生态保护级别,合理确定保护区功能定位并为一个具有高度不可替代性的自然保护区布局模式奠定基础。
(3)构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空间数据库:根据自然保护区需求分析,其功能区划分涉及多方面的数据,由以下几大类数据组成:现状类数据、地形地貌信息数据、植被信息数据、土地权属及利用信息数据、珍稀濒危动植物信息数据、遥感影像数据、游憩资源数据、保护区社区信息数据以及保护区日常管理数据等。
在GIS平台下,应用Geodatabase对所收集的空间信息数据进行管理,同时根据GIS数据库的要求对数据进行字段属性设计和数据编码设计,构建自然保护区地理空间数据库。
(4)关键地段识别:对自然保护区中具有关键生态作用或生态价值的景观地段予以判断和识别,如具有较高物种多样性的生境类型或单元、生态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和裂点、对人为干扰很敏感而对景观稳定性又影响较大的单元以及那些对于景观健康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地段等进行识别,作为对自然保护区规划和景观资源利用的依据。
(5)生态属性分析:依据现时景观格局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结合保护区所保护物种特点(如:不同的生境,不同的迁徙、活动路径,不同的生活习性,不同缀块之间生态功能和作用等)在空间分析技术和地学、生态学相关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自然保护区保护与规划的实践。
(6)保护区的资源限制性利用格局分析:根据保护区范围内自然、人文资源的分布,社区的分布情况,同时应根据保护区自然资源利用的可能性及限制性来决定,而后者是与当地社会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相关联的。
对于已经开展了旅游的自然保护区,对其的利用已超越第一产业发展阶段,旅游经济增长和居民生活对资源的依赖性很大,保护区与旅游及社区发展的冲突较为明显,区划时应综合考虑。
1.2.2 逻辑流程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属性数据、生物属性数据,将生态学模型、地理表面模型相结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探讨保护区格局基于生态属性特征和生态过程特征的关键地段识别技术的探索和保护区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种依托资源的格局优化策略。
具体如下:(1)通过保护区生物属性和生态关键地段识别,以及关键地段和非关键地段边界性质和内涵的界定,确定保护区限制开发内容和可开发利用资源。
(2)保护区作为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以及人类相互作用的典型的复合生态系统类型,保持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是人类生存的前提,通过功能区划结果适宜性评价确定保护区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与人类需要之间功能和结构的适宜性。
(3)基于功能区调整适宜性评价的结果,结合保护区资源特点和利用现状、经济社会状况,进行保护区功能分区资源利用模式的格局和优化调整。
2 生态关键地段识别生态关键地段实质上指对区域生态安全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地段,既包括生态高度敏感区(如珍稀物种生境和栖息地,物种多样性中心等),也包括具有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地区,区域生态关键地段应是这两方面的综合。
因此,对自然保护区而言,生态关键地段有三层含义:一是从生态学的角度,指受保护物种生境和栖息地的空间位置,二是从理论地理学的表面模型的角度,指的是地理、地貌、地形和位置上对物种迁徙和生活具有关键意义的地段。
三是从生态过程层面,以DEM和自然环境因子为主要数据源,包括垂直方向上核心生境关键地段;在水平方向上,以景观加权复合因子分析为主的影响水平生态过程的关键地段。
对自然保护区关键地段的识别和提取也是基于这三个方面的。
2.1 优先保护生态系统评价选择保护区优先保护生态系统时应具备:是优势生态系统类型、特有的生态系统类型和物种丰富度高的生态系统类型,能反映地区的非地带性气候地理特征的特殊生态系统类型,及具有特殊生境的生态系统类型。
2.2 资源保护综合评价2.2.1 生境敏感性评价评价生境敏感性,主要根据生境物种的稀有性和濒危程度,即对区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稀有性和濒危程度进行评价。
分析各种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资源的分布,特别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及经济动植物资源的数量、分布及生境状况,注重了解主要的野生动物的生境、活动范围和通道。
2.2.2 生物多样性重要性评价采用马克平等的生物多样性重要性测度指标[5,6],评价中选择能够测度的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围绕这两个特性,构造了多样性指数来描述和研究生物多样性重要性指标。
2.2.3 生境自然性评价对自然保护区生境自然性保持的原始状态进行评价。
将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性分为以下四个等级:Ⅰ未受到人为干扰(自然状态);Ⅱ受到轻微人为干扰(近自然状态);Ⅲ受到剧烈人为干扰(退化状态);Ⅳ完全人工化(极度退化状态),利用该评价体系对其进行评价。
2.2.4 威胁因子及影响因素评价威胁因子包括水利及道路工程建设,旅游发展,人口增长,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以及区域生境破碎化程度加剧,来自社区的威胁(如偷猎、盗伐、过度采集非木材林产品、人口增加加剧了对保护区资源的破坏等)及旅游活动等威胁因素进行评价。
3 资源限制性利用格局分析要分析保护区内的各种景观资源,包括自然地理景观、社会人文景观及生态旅游资源等方面的现实和潜在价值,确定其旅游开发前景及生产生活的用材需求,确定区域的旅游开发区域及一定数量的薪柴用材或造林区。
由于旅游对保护区的资源依赖,旅游对保护区内的景观资源均有不同程度的利用,对砂岩峰林、峰丛、森林的利用程度最大,进行功能区划时,不仅应考虑景区目前的发展状况、顾及旅游业将来的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不能破坏对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造成大的影响。
考虑到一部分自然保护区景区建设的既成事实,也考虑其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有限和一定程度上的对保护区的有益之处,因此,在兼顾保护与发展的原则下,应基本维持已开展旅游区域原范围不变。
但对于已开展景区周围存在具有重要意义的保护对象时,要果断采取措施限制这些区域的进一步扩张,应进行局部调整,将具有重要意义的实验区区划为缓冲区乃至核心区,以有效控制景区发展带来的影响。
还要分析保护区和周边地带的人口、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经济等社会经济系统状况。
另外,保护区范围内及周边重大工程的建设如水电站的建设和公路的修建等的影响范围对保护区功能区划也非常重要。
同时,功能区调整要特别重视保护区保护管理工作同社区居民生产生活间存在诸多矛盾的地区,这些地区因与保护区关系密切,对保护区的资源为直接依赖关系,与保护区的矛盾冲突多,对保护区的管护效果产生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