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自然地理系统的地域分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巨大纬向和经向构造体系导致的 全大陆分异
纬向构造体系在我国中纬度地区较典型。构造带之间的 间距大致为8个纬度,自北向南分别为阴山—天山山脉、秦 岭—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和南岭山脉。纬向构造带与纬 度地带性结合会形成重要的地理界线。 经向构造体系在东亚沿海表现为北北东走向,如大兴 安岭—燕山—太行山山脉。大陆内部有的表现为近南北向, 如横断山脉,俄罗斯的乌拉尔山脉。在南北美洲西海岸,表 现为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安第斯山脉。它们常成为大 气环流的障碍,形成干湿气候的重要分界线。经向构造体系 的山脉是造成大陆上非地带性分异的重要因素。
3、海陆起伏分异
表 7.2 陆地 (高度 m) × 106km2 >5000 3000~5000 3000~2000 2000~1000 1000~500 500~200 200~0 <0 ∑ 0.5 8.0 11.2 22.6 28.9 39.9 37.0 0.8 148.9 全球陆高海深面积统计 海洋 (深度 m) × 106km2 0~200 200~1000 1000~2000 2000~3000 3000~4000 4000~5000 5000~6000 >6000 ∑ 27.5 15.3 14.8 23.7 72.0 121.8 81.7 4.3 361.1 各级深度所占面积 占地表面积 (%) 5.4 3.0 2.9 4.7 14.1 23.9 16.0 0.8 70.8 各级高度所占面积 占地表面积 (%) 0.1 1.5 2.2 4.5 5.7 7.8 7.3 0.1 29.2
二、地域分异的形成因素
地域分异的基本形成因素可以分为两类,纬度地带性
因素和非纬度地带性因素。
1、纬度地带性因素
纬度地带性因素(地带性因素):是指太阳辐射能在地球 的纬度方向上分布的不均匀性,由此相应地形成许多自然地理现 象在纬度方向上呈有规律的递变分布。 例如:气候带(古希腊时代);气候—植被带(洪堡);自 然带学说(气候—植被—土壤带,道库恰耶夫)。
二、全大陆、全海洋分异
(一)、全大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纬度地带性规律:同类自然景观、自然地理要素沿纬线方 向呈带状分布,并且在从赤道至南北两极的不同纬度上即在 南北方向上发生着不同自然地带的依次变化。 纬度地带性规律体现在:
纬度地带性因素以热量带分异为基础; 地带性分异规律在植被的分布上有特别明显的表现,每 一自然地带都具有自己特色的植被;
第二节 地域分异的等级
一、全球性分异
二、全大陆、全海洋分异
三、区域性分异
四、中级分异
五、低级分异
一、全球性地域分异
地域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规律:自然地理系统各组成要素的特征在地带 性因素作用下演变及分布的规律; 非纬度地带性规律:自然地理系统各组成要素的特征在非
地带性因素作用下发生演变与分布的规律。
苔原带 泰加林带 亚泰加林带 温带 阔叶林草原带 森林草原带 草原带 半荒漠带 温带荒漠带 亚热带 亚热带常绿林带 地中海地带 亚热带荒漠带 热带 热带荒漠带 荒漠萨旺纳群落带 典型萨旺纳群落带 湿萨旺纳带 热带季雨林带 赤道带 赤道雨林带
150~300 >1.5 0.7~0.8 300~500 1.0~1.5 0.7~1.0 500~600 1.0~1.2 1.0~1.1 500~1000 1.0~1.2 0.4~1.0 500~750 0.7~1.0 1.2~2.0 600~900 0.5~0.8 2.0~2.5 900~1200 0.2~0.5 2.5~3.0 1000~2200 <0.2 5.0~10.0 750~1200 1.0~1.5 0.8~1.0 1000~1500 0.5~0.8 1.5~2.5 2000~3600 <0.05 >10 3600~5200 <0.02 >10 3500~4200 0.02~0.20 2.0~5.0 2400~3800 0.2~0.4 1.5~2.0 1500~2400 0.4~0.1 1.0~1.5 1200~1400 1.0~1.2 0.7~1.0 700~1200 1.0~3.0 0.4~0.6
此外,日地距离对地表热力状况的影响亦十分重要。
2、海陆分异
海陆分异是 全球规模的分异, 其具体差异表现 有五: (1)全球海洋面 积远大于陆地面 积:海洋约占 71%,陆地只占 29%,海洋面积 为陆地的2.45倍 。
图1 全球海陆分布面积比较图
2、海陆分异
(2)全球海陆分布不均匀:以南北半球划分,陆地 大部分集中于北半球,占北半球的 39%;在南半球陆地 仅占 19% ,海洋是陆地的 4.62 倍。海陆分布的这一特点 是造成南北半球气候分异的重要原因。
一、地域分异的概念
地域分异是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地域分异现象 普遍存在于地球表层,以致于地球表层不可能存在任何两 个自然特征与自然地理结构组合完全相同的地域。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不仅在自然界,而且在经济和社 会人文等方面的都有表现。自然区域整体的分异规律是地 理环境的背景,是整个环境分异的主导因素。因此,自然 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研究是地理环境综合研究的一个十分 重要的方面。
地表热量的差异决定着气温、气压、湿度、降水及风
等气象气候要素的差异,其长期综合表现即形成气候地带 性差异。
1、热量分带
苏联地理学家格里戈利也夫和布迪科以地表净辐射R 值作为地表热量带的划分指标,将全球分为:寒带、亚 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
表 7.1 地球表面热量分带表 分 带 寒 带 亚寒带 温 带 亚热带 热 带 R:辐射净值(Kcal/cm2· a) <20(或 83.68KJ/cm2· a) 20~35(或 83.68~146.44KJ/cm2· a) 35~50(或 146.44~209.20KJ/cm2· a) 50~75(或 209.20~313.80KJ/cm2· a) >75(或>313.80KJ/cm2· a)
三、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 之间的关系
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能量来源均出自于自然地理
系统之外,前者来自太阳辐射能,后者来自地球内部聚集的
内能,这两种能源本身互不联系,互不从属。 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相互影响:它们对自然地理 环境及组成成分的作用,可使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地带性和非 地带性特征,使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性复杂化。 自然景观及其各成分的分布常常是由两者共同作用的。
全球性地域分异涵盖了全球纬度地带性分异和非纬度地带 性分异。有下列三种表现形式:
1)热量分带;2)海陆分异;3)海陆起伏分异
1、热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带
地表的热能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地球获得太阳能的 数量取决于日地距离和太阳光线对地表入射角的差异。 太阳辐射能随纬度不同而产生的热量差异具有分带性, 其规模是全球性的,故热量分带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律, 不论大陆与海洋均受热量分带性控制。
(一)、全大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纬度地带性规律
地带性规律总的表现为形成一系列东西向大致与纬 线平行展布的自然地理区域单位。通常采用一定的指标 或指标组合,在热量带范围内划分地带性区域单位,并 把这一级单位称为“自然地带”。 自然地带:自然综合体及其各组成成分按纬线方向 延伸,按经度方向有规律地变化: 苔原地带 泰加林地带 赤道雨林地带 寒带大陆 寒温带大陆 赤道附近热带大陆
显的不对称性。如北半球的北极圈内为北冰洋水面,而南
半球的南极圈内为南极大陆;陆半球的中央为非洲大陆, 而它相对的水半球的中央部分是广阔的太平洋。
(5)太平洋与大西洋在水、陆两半球中的分布体现
了非纬度地带性特征,而在南、北两半球中的海陆分布却 体现了纬度地带性特征。
3、海陆起伏分异
图3 全球陆高、海深分布图
图2 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
2、海陆分异
(3)如果以经度0o和北纬47o的点为中心,以经度180o和南 纬 47o为中心,划分陆半球和水半球,那么在陆地集中的半球, 其中陆地占47.3%;另一半水半球,其中陆地仅有9.5%,海陆 面积分布明显不均匀。
图3 水、陆半球海陆分布图
2、海陆分异
(4)不论在南北半球或水陆半球,海陆分布具有明
表7.3 自然地带的定量特征表
热量带 寒带 亚寒带 自然地带 昼夜温度超过 年辐射平衡 10℃期间的积 (亿焦/米 2) 温(℃) 5.44~8.40 10.5~12.6 12.6~14.7 14.7~23.0 23.0~16.8 23.0~21.0 16.8~21.0 18.8~23.0 27.2~29.3 25.1~27.2 23.0~29.3 29.3~31.4 31.4~33.5 31.4 29.3 27.2~29.3 25.1~17.2 <600 1000~1800 1800~2400 2400~4000 2000~3000 3000~3500 3000~4000 3500~5000 4500~7000 5000~7500 6000~9000 9000~10000 10000~11000 1000 9500~10000 9000~9500 9000~9700 年降水量 (毫米) 300~500 300~800 500~800 600~1000 450~700 400~500 250~400 <250 1000~1600 500~800 <100 <50 200~500 500~1000 1000~1500 1200~1600 1500~2000 年蒸发率 (毫米) 潮湿系数 辐射干燥 指数
(一)、全大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纬度地带性规律
纬度地带性规律体现在:
土壤的地带性首先取决于不同气候带中风化壳类型 的差异和成土过程的差异;
陆地表面的各种水文过程,也都具有明显的纬度地 带性差异;
地貌通常被视为自然地理环境的非纬度地带性的组 成要素。但受气候因素控制的以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 貌类型,则与地带性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4、陆地自然地带
1、赤道雨林带;2、 热带季雨林带;3、热带稀 疏草原带;4、热带荒漠带; 5、亚热带荒漠草原带;6、 亚热带常绿林带;6a、地 中海地带;7、温带荒漠带; 8、温带草原带;9、温带 阔叶林带;9a、温带海洋 性森林带; 10、寒温带针 叶林带;11、苔原带;12、 冰原带
其它指标:年蒸发量、年径流量、径流系数、植物群体、植物群体年产量、灰分元素和氮素年需要量
2、干湿度地带和水平地带性
干湿度地带性 海陆分异破坏了大陆上沿南北方向递变的纬度地带
性分异规律,造成了自然景观沿纬线方向即在东西方向
上发生干湿度地带性的分异。又称为“经度地带性”。
2、干湿度地带和水平地带性
水平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与干湿度地带性相结合可合称为“水平 地带性”分异。水平地带的分布方式可分三类: ①某些大平原或低山丘陵区,特别是大陆内部的大 平原,呈现纬度地带性分异。例如欧亚大陆的内部自南 向北的地带性递变。 ②干湿度分异占优势的地方呈现“经度地带性”分 异。如北美大陆西部。 ③当海陆分界线与纬线斜交,而且热力分异和干湿 度分异同时起作用时,水平地带的分布可与纬线斜交。 如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水平地带的分布即为典型。
第七章 自然地理系统的地域分异
第一节 地域分异的形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节 地域分异的等级 第三节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海南黎母山、鹦哥岭热带雨林
严寒的冰川
广阔的沙漠
第一节 地域分异的形成因素 及其相互关系
一、地域分异的概念
自然地理系统的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系统各组成要素的 整体组合特征沿地球表面一定方向发生变化,结果形成不同 规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自然地理地域分异现象。 地域分异因素:导致地域分异的原因及因子。 地域分异规律:制约或支配地域分异的规律。
二、地域分异的形成因素
2、非(纬度)地带性因素 非纬度地带性因素(非地带性因素):是指全球构造
运动因素造成的海陆分布,大地构造和地貌差异等不沿纬度方
向分布的地域差异。这种差异受全球地壳构造特征所控制,是 地球内动力作用的结果。
例如:太平洋、大西洋的分布,环太平洋活动构造带与纵
贯南、北美州的科迪勒拉山系等甚至表现出与纬线方向垂直展 布的特点,故称这种地域差异为“非纬度地带性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