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震动阈值检查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足部震动阈值检查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足部震动阈值检查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一、定义 糖尿病足的定义最早在 1956 年由欧克利提出,就是指由于糖尿病血管病变而使肢端缺血与因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合并感染的足。 WH0 ( 1999 年)对糖尿病足的定义: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与(或)深部组织的破坏。主要临床表现为足溃疡与坏疽,就是糖尿病患者尤其就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最痛苦的一种慢性并发症,也就是患者致残致死主要原因之一。 二、糖尿病足流行病学 (一)国外流行病学 1、糖尿病足就是许多国家截肢首位原因。糖尿病患者中足部溃疡的患病率为 4 %-10 %。 2、在所有的非外伤性低位截肢手术中,糖尿病患者占 40 % -60 %。 3、在糖尿病相关的低位远端截肢中,有 85 %发生在足部溃疡后。 4、在糖尿病患者中, 5 个溃疡中有 4 个就是因为外伤而诱发或恶化。 5、美国每年糖尿病的医疗费用中 1/3 花在糖病足病的治疗上,截肢的医疗费用更高 (二)我国资料 1、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高达 10 %,糖尿病人数已接近 1 个亿,就是世界糖尿病发病人数除印度外最多的国家。 2、我国糖尿病足患病率占糖尿病患者的 14 %,老年人就是糖尿病足的危险人群。足部溃疡多发生于糖尿病起病后 10 年。病程超过 20 年者,约 45 %发生足部神经障碍性病变。 3、我国住院糖尿病足的患病率为 1、6%-6、4% ,近年来,糖尿病病足溃疡与足坏疽的患者正在增加。 总体上说 ,糖尿病足致残率高,需行截肢手术者约占 5%-10% ,占所有非创伤性截肢的50% 以上,截肢后 30 天内死亡率约有 10%-14% ,其生存期中位数为 22 个月,对患者危害

最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pdf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中医药出 版社,2007年出版)。 (1)病史:有消渴病,或消渴病久治不愈病史。 (2)主要症状: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 肌肉无力和萎缩等。 (3)主要体征:震动觉、压力觉、痛觉、温度觉 (小纤维和大纤维介导)的缺失,以及跟腱反射消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4)辅助检查:物理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的异常改变,QST和NCS中至少两项异常。 (5)排除了引起这些症状和/或体征的其他神经病变。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3年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1)明确的糖尿病病史。 (2)在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 (3)临床症状和体征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相符。 (4)有临床症状(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者,以下5项检查(踝反射、针刺痛觉、震动觉、压力觉、温度觉)中任1项异常;无临床症状者,5项检查中任 2项异常,临床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5)排除诊断:需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神经病变,如颈腰椎病变(神经根 压迫、椎管狭窄、颈腰椎退行性变)、脑梗塞、格林-巴利综合征、严重动静脉血管病变(静脉栓塞、淋巴管炎)等,尚需鉴别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毒 性作用以及肾功能不全引起的代谢毒物对神经的损伤。如根据以上检查仍不能确诊,需要进行鉴别诊断的患者,可做神经肌电图检查。 (6)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临床 症状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临床诊断有疑问者,可以做神经传导功能检查。 (7)诊断分层:见下表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汇总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朱苏东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眼科 随着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均 寿命的延长,近年来糖尿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糖尿病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据统计,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约3500万人。糖尿病可引起白内障、视网膜病变、暂时性屈光不正、眼外肌 麻痹等眼部病变,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为常见。 目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世界范围内被公认为致盲的重要原因 之一,据国内报道,糖尿病发病5年内眼底视网膜病变不常见,5年后视网膜病变发生率约为25%,10年后增至50%,20年后可高达80%~9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见于患糖尿病时间较久者,患病时 间越长,眼底变化的可能性越大。自从胰岛素(1922)应用以来,由于延长了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例也趋于增多。眼底病变一般多见于50岁左右,但在20-30岁患者也可见到。常双侧发病,也可仅见于单侧。其致盲的三大因素是玻璃体出血、视 网膜脱离、虹膜新生血管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相关因素 1. 糖尿病的类型和病程 I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比II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更多见。此外,随糖尿病病程加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率逐渐升高。 2.血糖的控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因尚无明确定论,但是高血糖肯定是糖尿 病视网膜病变的重要原因。已经有多项国际大规模研究证实,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降低。但并不能预防而只能延迟视网膜病变的发生,而且良好的血糖控制对视网膜病变的影响 在于糖尿病发展过程中的早期。一旦病变发展到达一个“无逆转点”,一系列体内生物化学、血液动力学、内分泌激素等作用被激活,严格 的血糖控制便不再能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进展起任何作用。 3.高血压的作用 高血压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的作用已基本得到肯定。 高血压病人由于血压长期持续性升高,血管管腔内压力增大可增加血 液成分外渗进入细胞间隙,加重视网膜水肿;慢性高血压伴随慢性视网膜动脉收缩变细又引起血流减少,促使血栓形成,加重视网膜缺血,进而导致视网膜病变加重。有人认为收缩压高可加快视网膜病变的发生,而舒张压高可加重视网膜病变的病情。 4.生长激素水平 生长激素水平增高也是促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的因素 之一。如妊娠期间视网膜病变迅速恶化,血糖控制不良可能与妊娠时 体内胎盘催乳素水平增高,具有生长激素类似的升高血糖和抗胰岛素 作用的活性有关。 5.其他 此外,肾脏病变、贫血、高血脂、吸烟等也被认为对视网膜病变 有一定影响。

多种药物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观察

多种药物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观察目的观察α-硫辛酸与甲钴胺联合应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 方法将8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应用α-硫辛酸、甲钴胺治疗,对照组应用甲钴胺、胰激肽原酶注射剂(怡开)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0%(P 0.05)。 1.2 诊断标准 (1)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2)依据美国ADA及神经病学会1988年San Aneonio会议诊断标准,确诊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排除以下疾病所产生的神经病变,包括淀粉样变、麻风病、维生素B12缺乏、恶性肿瘤浸润、干燥综合征、马尾综合征等;(4)除外有其他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如下肢血管闭塞、足背或胫后动脉波动消失等。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饮食控制,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达标水平(空腹血糖< 7.0 mmol/L,餐后血糖< 10.0 mmol/L)。对照组应用甲钴胺注射液1 mg+0.9%氯化钠溶液10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胰激肽原酶(怡开)注射液40 U,肌内注射,每天1次,连续3周;治疗组应用α-硫辛酸注射液0.45 g+0.9%氯化钠溶液10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用甲钴胺注射液1 mg+0.9%氯化钠溶液100 mL 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用3周。 1.4 疗效判定 记录治疗前后肌电图检查,两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主观神经症状和体征。(1)显效:肢体感觉异常麻木、刺痛等症状及深浅感觉、肌力明显缓解,肌电图MNCV和SNCV较前增加5.0 m/s 以上或恢复正常;(2)有效:肢体感觉异常麻木、刺痛等症状及深浅感觉、肌力减轻,肌电图MNCV和SNCV较前增加5.0 m/s;(3)无效:肢体感觉异常麻木、刺痛等症状及深浅感觉、肌力无改善,肌电图如前无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0软件分析处理。计量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临床比较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改善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药物

作者:韩咏霞 来源:《家庭医学》2009年第06期 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见于病史较长的患者,随着时间推移发病率逐渐增高。资料表明,患糖尿病5年、10年、20年后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率分别为30%、60%和90%。糖尿病神经病变可引起患者肢端感觉异常、痛觉过敏、手足麻木,进而可导致肌张力下降,肌力减弱,甚至引起肌萎缩、瘫痪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防治,首先是严格而有效的控制血糖,预防、延缓和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其次是选用合适的改善神经病变药物,以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目前,推荐用于改善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1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是用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首选钙拮抗剂,具有扩张血管、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增加神经血流及改善神经传导速度的效应,每次40毫克,每日3’次口服。 2降低血黏度药物:藻酸双脂钠、葛根素、丹参等注射液,具有降低血黏度、改善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增加神经血流及改善神经传导速度的作用,可选择其一作为症状加重期的治疗措施之一。藻酸双脂钠按每公斤体重1-3毫克缓慢滴注,每日一次,10~14天为一疗程,每日最大用量不能超过150毫克。葛根素每次200~400毫克,加入葡萄糖液500毫升中滴注,每日一次,10~20天为一疗程,连续使用2~3疗程。 3维生素B12:维生素B12是蛋氨酸合成酶的辅酶,参与神经细胞内用于组成轴突的结构蛋白合成,还与神经髓鞘、神经细胞膜、神经突触和受体的功能发挥密切相关,有利于神经损伤的修复。肌肉注射维生素B12,每次100微克,每日1次,10~20天为1个疗程。可与维生素B1联合应用,每次50~200微克,每日或隔日1次,以增强疗效。 4a-硫辛酸、维生素C和维生素E:均为抗氧化剂,通过降低血脂、软化血管壁、降低血黏度和保护神经细胞,对糖尿病神经病变起到辅助治疗作用。a-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评估量表1

xx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评分(MDNS) MDNS可与MNSI联合应用以确定是否存在周围神经病变,在一段时间内对患者进行评分可以评估疾病的进展情况。 1.临床xx: 感觉: 拇指的振动觉,10g丝的触觉,拇指的针刺觉。 肌力: 手指展开,拇指伸展,踝关节背屈 反射: 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股四头肌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 临床xx临床症状得分 右拇指振动觉正常0 减退1 消失2 左拇指振动觉 右拇指10g丝测试 左拇指10g丝测试 右拇指背侧的针刺觉 左拇指背侧的针刺觉 右手指伸展肌肌力 左手指伸展肌肌力

右拇指伸展肌肌力 左拇指伸展肌肌力 右髁背屈肌肌力 左髁背屈肌肌力 右侧肱二头肌反射 左侧肱二头肌反射 右侧肱三头肌反射正常0 减退1 消失2 正常(10次中感觉8~ 10次)0 减退(10次中感觉1~ 7次)1 消失(10次中感觉0次)2 正常(10次中感觉8~ 10次)0 减退(10次中感觉1~ 7次)1 消失(10次中感觉0次)2 有疼痛感0 无疼痛感2 有疼痛感0 无疼痛感2 正常0 轻到xx无力1

重度无力2 不能运动3 正常0 轻到xx无力1 重度无力2 不能运动3 正常0 轻到xx无力1 重度无力2 不能运动3 正常0 轻到xx无力1 重度无力2 不能运动3 正常0 轻到xx无力1 重度无力2 不能运动3 正常0 轻到xx无力1 重度无力2

不能运动3 存在0 亢进1 消失2 存在0 亢进1 消失2 存在0 亢进1 消失2 左侧肱三头肌反射存在0 亢进1 消失2 右侧股四头肌反射存在0 亢进1 消失2 左侧股四头肌反射存在0 亢进1 消失2 右侧跟腱反射存在0 亢进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 发表时间:2018-01-09T12:25:22.307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10月下第20期作者:鹿云1 江彤2 [导读] 目前糖尿病已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1青海大学;2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青海西宁 810001) 摘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作为糖尿病的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病情进展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筛查及诊断方法的研究众多, 关键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 目前糖尿病已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作为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iabetic pripheral neuropathy, DPN)在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中即可出现。DPN起病隐匿,病情进展可致糖尿病足病,从而致截肢、致残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DPN的早期诊断、并获得及时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现有多种检查手段用于DPN的评估、筛查及诊断,但目前国际上仍缺乏对DPN诊断的统一指标。 1、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nerve conducting velocity, NCV) 主要包括正中神经、尺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 MCV)及感觉传导速度(SCV),以及腓总神经( MCV)与腓浅神经( SCV)、胫神经 H反射以及尺神经 F波;游玉红[1]研究指出对肌电图检查有助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张翠云[2]等人研究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神经肌电图异常率明显升高,并与病程呈正相关;同时通过肌电图对患者行 H反射及 F波检查,分别行异常率分析,结果示 H反射的异常率高的,提出 H反射是DPN诊断的敏感指标。 2、定量感觉检查(QST) QST包括一系列非创伤性检查,有踝反射、振动觉、压力觉、温度觉及刺痛觉。QST不仅可以评估大神经纤维的病变,同时也可以评估小神经纤维的损害,QST 可作为 DPN 诊断的可靠依据,同时可弥补肌电图不能发现小神经纤维的不足[3]。但QST检查耗时,并且其结果受受试者主观感受影响较大,并且无法排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响[4]。 3、超声张红[5]等人通过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与对照组的相关神经行超声检查,观察各神经前后径、左右径、横断面积等有关指标后发现,DPN患者神经粗大、边界模糊,横切面的筛网状结构模糊,甚至消失,纵切面的线状高回声不清;并进行与肌电图结果的相关性分析得出,神经横断面积与NCV呈负相关。 4、MRI Eaton SE[6]等人通过MRI检查脊髓时发现,与正常人相比,DPN患者脊髓面积有所变化。Selvarajah D[7]通过MRI方法对比正常对照组与DPN 患者脊髓面积情况示,DPN患者脊髓面积明显变窄;Mirko Pham[8]对不同程度的DPN患者、无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及非糖尿病患者行MRI神经影像学检查,研究示:DPN患者神经质子自旋密度升高,且随神经病变的严重程度增加。 5、角膜共焦显微镜( corneal confocal microscopy, CCM)是一种无创检测角膜的技术,可评估角膜小神经纤维的病变程度,有研究[9]示 DPN患者角膜神经纤维长度、分支密度及曲折度均较正常对照组有所变化。并有研究[10]证明,角膜神经纤维长度、神经分支密度在DM患者中显着降低。 目前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筛查及诊断方法很多,除以上检测方法外,尚有对皮肤活检、神经活检、冷觉检测、泌汗神经功能检测、足底热量图、足底压力测定、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等检测方法用于DPN的诊断的研究,虽各诊断方式都存在一定的优缺点,但都为DPN的诊断提供新思路;超声、MRI检查作为新提出的检查方法,是否适合用于临床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需要大量的临床试验证明其诊断的可靠性;现在国际上比较认可肌电图检测神经传导速度作为DPN的诊断方式。但肌电图检测到的多为有髓鞘的大神经纤维,对DPN早期小神经纤维损害的诊断存在缺陷[11]。 参考文献: [1]游玉红.肌电图检查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临床意义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3,8(5):49. [2]张翠云,卢祖能.肌电图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P].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6):3-4. [3]高瑞霖,姚维吴.应用定量感觉检查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0例观察[J].吉林医学,2011,32(35):7440-7441. [4]Krumova EK,Geber C,Westermann A,et al. Neuropathic pain: is 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 helpful ? [J]. Curr Diab Rep,2012,12( 4) : 393-402. [5]张红,哈斯,王晓磊.超声检查糖尿病周围神经和足背动脉及肌电图的比较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7,21(1):30-37. [6] Eaton SE,Harris ND,Rajbhandari SM,et al. Spinal-cord involvement in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J]. Lancet (London,England),2001,358(9275):35-36. [7] Selvarajah D,Wilkinson ID,Emery CJ,et al. Early involvement of the spinal cord in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J]. Diabetes Care,2006,29(12):2664-2669. [8]Mirko Pham,Dimitrios Oikonomou,Benjamin Hornung,et al. Magnetic Resonance Neurography Detects Diabetic Neuropathy Early and With Proximal Predominance[J].ANNALS of Neurology,2015,78(6):939-948. [9]Misra SL,Craig JP,Patel DV,et al. In Vivo Confocal Microscopy of Corneal Nerves : An Ocular Biomarker for Peripheral and CardiacAutonomic Neuropathy in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15,56( 9) : 5060-5065. [10]Ziegler D,Papanas N,Zhivov A,et al. Early detection of nerve fiber loss by corneal confocal microscopy and skin biopsy in recent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J]. Diabetes,2014,63 ( 7 ) :2454-2463. [11]张贺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进展[S].中国医药导报,2017,14(2):45-48.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评估量表

密西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评分(MDNS) MDNS可与MNSI联合应用以确定是否存在周围神经病变,在一段时间内对患者进行评分可以评估疾病的进展情况。 1.临床体格检查: 感觉:拇指的振动觉,10g丝的触觉,拇指的针刺觉。 肌力:手指展开,拇指伸展,踝关节背屈 反射: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股四头肌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 临床体格检查临床症状得分 右拇指振动觉正常 0 减退 1 消失 2 左拇指振动觉正常 0 减退 1 消失 2 右拇指10g丝测试正常(10次中感觉8~ 10次) 0 减退(10次中感觉1~ 7次) 1 消失(10次中感觉0次) 2 左拇指10g丝测试正常(10次中感觉8~ 10次) 0 减退(10次中感觉1~ 7次) 1 消失(10次中感觉0次) 2 右拇指背侧的针刺觉有疼痛感 0 无疼痛感 2 左拇指背侧的针刺觉有疼痛感 0 无疼痛感 2 右手指伸展肌肌力正常 0 轻到中度无力 1 重度无力 2 不能运动 3 左手指伸展肌肌力正常 0 轻到中度无力 1 重度无力 2 不能运动 3 右拇指伸展肌肌力正常 0 轻到中度无力 1 重度无力 2 不能运动 3 左拇指伸展肌肌力正常 0 轻到中度无力 1 重度无力 2 不能运动 3 右髁背屈肌肌力正常 0 轻到中度无力 1 重度无力 2 不能运动 3 左髁背屈肌肌力正常 0 轻到中度无力 1 重度无力 2 不能运动 3 右侧肱二头肌反射存在 0 亢进 1 消失 2 左侧肱二头肌反射存在 0 亢进 1 消失 2 右侧肱三头肌反射存在 0 亢进 1 消失 2

左侧肱三头肌反射存在 0 亢进 1 消失 2 右侧股四头肌反射存在 0 亢进 1 消失 2 左侧股四头肌反射存在 0 亢进 1 消失 2 右侧跟腱反射存在 0 亢进 1 消失 2 左侧跟腱反射存在 0 亢进 1 消失 2 1.计算方法: 感觉损伤得分=左右两侧感觉检查项目的分数之和 肌力得分=左右两侧肌力检查项目的分数之和 反射得分=左右两侧反射检查项目的分数之和 体格检查得分=感觉损伤得分+肌力得分+反射得分 2.临床体格检查部分:最低得分0 最高得分46,分数越高,周围神经病越重 临床体格检查得分周围神经病 0~6 无 7~12 轻度 13~29 中度 30~46 重度 MDNS > 6分为异常。 一般资料 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住院诊断入院日期病史入院前降糖史

哪些药物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效果好

哪些药物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效果好 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在治疗时一定会问:哪些药物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效果好?为此求医网编辑根据医生指导、患者反馈和网友评论,整理筛选出了5种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常用药品,希望对患者及其家属有所帮助。以下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药品均已经过药监局审批,患者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放心服用: 1.加巴喷丁 参考价格:¥57 成分:加巴喷丁 功能主治:主要用于常规抗癫痫药物不能取得满意疗效的局限性发作,也用于局限性发作并继而全身化的癫痫患者的治疗。加巴喷丁已成为第一个被批准用于治疗所有神经性疼痛疾病的此类药物。该产品被英国批准治疗所有神经性疼痛,包括糖尿病性神经病、疱疹后神经痛、脊髓损伤痛、幼肢痛和神经性背痛。 禁忌症:已知对该药中任一成份过敏的人群、急性胰腺炎的患者禁服。 生产商: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0526 2.硫辛酸注射液 参考价格:¥176 成分:戊酸。辅料为苯甲醇、乙二胺。 功能主治:主要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引起的感觉异常。 禁忌症: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生产商:亚宝药业太原制药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5869 3.二甲双胍格列本脲片(Ⅰ) 参考价格:¥157

成分:本品为复方制剂,其组分为:每粒含格列本脲1.25mg,盐酸二甲双胍250mg。 功能主治: 1 用于单纯饮食控制和/或运动疗法血糖水平未得到满意控制2型糖尿病病人。 2 可作为单用磺酰脲类或盐酸二甲双胍治疗,血糖水平未得到满意控制的2型糖尿病病人二线用药。 禁忌症:以下患者禁用:1;肾脏疾病或肾功能不全(男性:血清肌酐;女性:血清肌酐≥1.4mg/dl。或肌酐清除率异常),由心源性休克、心肌梗塞、败血症引起的肾功能不全。2;需药物治疗的充血性心衰。3;对二甲双胍或格列本脲过敏者。4;急慢性代谢性酸中毒,包括糖尿病性的酮症酸中毒。5;静脉肾盂造影或动脉造影前、重大手术以及临床有低血压和缺氧情况。6;1型糖尿病患者。 生产商:湖南金沙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1999 4.伏格列波糖片 参考价格:¥60.7 成分:本品主要成份为伏格列波糖,其化学名为 (+)-1L-[1(OH),2,4,5/3]-5-[2-羟基-1-(羟甲基)乙基]氨基-1-碳-(羟甲 基)-1,2,3,4-环己呋喃。分子式:C10H21NO7,分子量:267.28。 功能主治:改善糖尿病餐后高血糖。(本品适用于患者接受饮食疗法,运动疗法没有得到明显效果时,或者患者除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外还用口服降血糖药物或胰岛素制剂而没有得到明显效果时。) 禁忌症: 1.严重酮体症、糖尿病昏迷或昏迷前的患者慎用; 2.严重感染的患者、手术前后的患者或严重创伤的患者慎用; 3.对本品的成分有过敏史的患者禁用; 4.老年人慎用; 5.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 生产商: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23030 5.格列吡嗪片 参考价格:¥14 成分:Glipizide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诊疗规范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诊疗规范》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 一、定义: 周围神经病变(DPN):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患者出现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和(或)体征。 二、DPN概述: 渐进、隐匿的过程;病理改变与症状严重程度不一致; 三、DPC危害: 增加足部受伤的危险、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感觉异常或痛性神经病变)。 四、DPN发病率: 中华医学会学分会在1991年1月—2000年12月对24,496例DM 患者的分析发现神经病占60.3%,1型44.9%,2型61.8%;DM诊断10年内常有明显的临床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其患病与病程相关;神经功能检查发现60%-90% 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病变,其中30%-40%的患者无症状;在吸烟、年龄超过40岁以及血糖控制差的患者中神经病变的患病率更高。 五、周围神经病变的分型: 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是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类型;局灶性单神经病变:或称为单神经病变,可累及单颅神经和脊神经;非对称性的多发局灶性神经病变:同时累及多个单神经的神经病变称为多灶性单神经病变(或非对称性多神经病变) ;多发神经根病变:最常见为腰段

f、排除其它病变(如颈腰椎病变、脑梗、格林巴利综合征等):排除诊断:VitB12缺乏症、甲减、酒精中毒、尿毒症、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变(CIDP)、肿瘤压迫、炎症。 九、周围神经病变的预防 控制血糖,纠正血脂异常,控制高血压。加强足部护理。定期进 行筛查及病情评价:全部患者应该在诊断为后至少每年筛查一次DP N;对于病程较长,或合并有眼底病变、肾病等微血管并发症的患者,应该每隔3-6个月进行复查。 十、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 1、对因治疗:积极控制高血糖是防治DPN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手段。 2、血糖控制、神经修复:如甲钴胺、抗氧化应激:如α-硫辛酸、、改善微循环:如前列腺素E2、改善代谢紊乱:如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其他:如神经营养。 3、对症治疗:主要是针对疼痛的治疗: 4、治疗顺序:甲钴胺和α-硫辛酸→传统抗惊厥药→新一代抗惊厥药→度洛西汀→三环类抗药物→阿片类止痛药等。 5、对症治疗 a、甲钴胺和α-硫辛酸:可以作为对症处理的第一阶梯用药。 b、传统抗惊厥药物:主要有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 c、新一代抗惊厥药:主要有普瑞巴林和加巴喷丁 d、三环类抗药(TCA):最常用阿米替林、丙米嗪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西肽普兰等

糖尿病足神经病变

由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是多方面的,因此各种药物的疗效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糖尿病足的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是多方面的的,所以各种药物的疗效在个体差异上是比较明显的,但是患者应该配合医生积极治疗,避免其他的糖尿病并发症出现,请患者相信病情是会好转的。 糖尿病足神经病变怎么办 什么是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由于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损害了人体某处或多处神经系统、影响了人的感觉(感受冷热、疼痛等)、运动等功能的一种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主要分为两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随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可达60%~90%。 糖尿病神经病变有什么表现?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各种表现都是不同功能的神经受损造成的,受损的神经不同,临床表现不同,而且可以有多个神经受损、多种表现同时存在的情况。可急性发作,也可表现为慢性过程,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等。 1、感觉症状以肢体疼痛居多,晚间为重,也可出现麻木、痛觉过敏、感觉减退等。 2、运动症状则可表现为肢体无力、动作不灵活、行走不稳等。 3、自主神经症状包括出汗过多或过少、流口水、头晕、心慌、呕吐、腹泻、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 那么,怎样防治糖尿病神经病变和糖尿病足? 1、血糖控制不佳是祸首 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才会发生明显的神经损害。血糖控制不好的患者比较容易合并糖尿病神经病变,而且男性糖尿病患者较女性患者更容易并发糖尿病神经病变。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通过精密的仪器可以发现神经病变的早期电生理改变。 2、足部感觉异常是先兆 如果感觉足和足趾麻木或疼痛,就可能并发了糖尿病神经病变。一旦出现下肢麻木,有凉感或疼痛;体位变化时感觉头晕或跌倒;腹泻与便秘;餐后食物不易消化,上腹饱胀感;阴茎不能勃起;脉搏次数固定,不随运动而变化等,应高度怀疑并发了神经病变,需要找医生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3、控制血糖达表是根本 对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患者来说,应该控制并维持血糖达标,以防神经受到进一步损害。通过控制饮食、运动、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以及血糖监测使血糖控制达标。严格控制血糖能预防或延缓神经病变发生和发展。 4、神经病变患者易患糖尿病足 因足部出现了神经病变后,足部对有害刺激的感觉变得迟钝而减少了保护性的反应,足部容易受伤。受伤后因为神经病变而导致皮肤功能减退可使伤口不易愈合或加重感染。有些患者可以因为足部轻微伤害所导致的伤口感染而截肢。 5、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双足 每天检查双足。只要发现足部任何部位出现红肿。持续疼痛、麻木或刺痛的症状,就应该及时咨询医生。足部损伤最常见的原因就是穿鞋或穿鞋不合足。每天应洗足,并小心擦干,特别是两足趾之间。洗足时的水温要合适,最好在30度左右。不能用高温水烫脚!

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中药

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中药 一、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中药 1. 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中药药方是什么2. 治疗气阴两虚型和脾虚湿滞型糖尿病神经病变用什么中药3. 治疗肝肾阴虚型糖尿病神经病变用什么中药二、黄芪对糖尿病神经病变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三、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治疗方法还有哪些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中药 1、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中药药方是什么1.1、局部治疗:方药:苏木30g,透骨草15g,地龙15g,木瓜20g,鸡血藤30g,路路通15g,白芥子15g,桑枝30g,川芎20g。 1.2、用法:上方加水煎煮成4000ml,每日1剂,倒入专用袋内,再将袋放置药浴箱预热致所需温度,双足浸泡袋内,药水浸泡踝关节以上10cm,每次30分钟,每日2次。水温在38℃~40℃为宜,疗程为3周。 中医认为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以阴虚为本,痰、瘀血为标,痰瘀阻络,不通则痛,故出现肢体疼痛、麻木、感觉迟钝等症状。我们应用的中药具有活血化瘀、化痰通络之功效,可以使瘀血化、痰浊消、络脉通,从而达到很好的疗效。中药在热能作用下通过皮肤孔穴、俞穴使足部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抗炎止痛,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和神经病变,能使皮肤发凉、麻木或刺痛,感觉迟钝症状改善。2、治疗气阴两虚型和脾虚湿滞型糖尿病神经病变用什么中药 2.1、气阴两虚型:表现为手足麻木灼痛,渐至整个肢体,盗汗自汗,五心烦热,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腰膝酸软,口干思饮,大便偏干不畅。治以益气养阴,佐以活血通络。取黄芪30克,黄精、女贞子、丹参、枸杞子、当归、鸡血藤各15克,水煎服,日一剂。 2.2、脾虚湿滞型:表现为手足麻木沉重,脘腹痞闷胀痛,食少便溏,头身困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筛查表--Word版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筛查表 检查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病人姓名:_______________ 检查人:______________ 病例号:____________ 病人情况调查: 糖尿病史:少于5年□大于5年□吸烟:有□无□ 血糖控制:好□差□酗酒:有□无□ 血管病史:有□无□足部卫生习惯:好□不良□ 溃疡或截肢史:有□无□经济条件:可以□差□ 疼痛状况:急性□慢性□无疼痛□糖尿病教育:良好□缺乏□ 足部外观检查: 皮肤营养:好□干燥皲裂□角质异常□胼胝/水泡:有□无□ 出汗情况:正常□多汗□少汗□变形(夏科氏关节\爪状趾):有□无□ 感染:有□无□肌肉萎缩:有□无□ 溃疡:有□无□足弓:正常□扁平足□高弓足□ 神经检查: 一.针刺痛觉检查 (使用一次性大头针。询问:疼不疼?检查部位见左图示.) 左侧:有□无□右侧:有□无□ 二.触压感觉检查 (10克尼龙丝检查,检查部位见左图示.) 左侧:有□无□右侧:有□无□ 三.轻触觉检查 (使用棉花束。询问:有感觉吗?检查部位:足背)刺痛觉、触压觉足底检查部位 左侧:有□无□右侧:有□无□ 四.震动感觉检查 (震动感觉阈值(VPT)检查,检查部位:大脚趾趾腹前端) 左侧:__________V(伏特)右侧:__________V(伏特) 五.腱反射检查 左侧:正常□减退□消失□右侧:正常□减退□消失□ 临床印象: (0/1级:非临床神经病变2级:临床神经病变3级:晚期并发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糖尿病足的表现及治疗

糖尿病足的表现及治疗 *导读:由于神经病变,患肢皮肤干而无汗;肢端刺痛、灼痛、麻木、感觉迟钝或丧失,呈袜套样改变,脚踩棉絮感;因肢端营养不良,肌肉萎缩,屈肌和伸肌失去正常的牵引张力平衡,使骨头下陷造成趾间关节弯曲,形成弓形足、槌状趾、鸡爪趾等足部畸形。…… 糖尿病足的临床表现: (1)足部的一般表现:由于神经病变,患肢皮肤干而无汗,;肢端刺痛、灼痛、麻木、感觉迟钝或丧失,呈袜套样改变,脚踩棉絮感;因肢端营养不良,肌肉萎缩,屈肌和伸肌失去正常的牵引张力平衡,使骨头下陷造成趾间关节弯曲,形成弓形足、槌状趾、鸡爪趾等足部畸形。当病人的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发生劳损时,病人继续行走易致骨关节及韧带损伤,引起多发性骨折及韧带破裂,形成夏科关节(Charcot)。X线检查多有骨质破坏,有的小骨碎片脱离骨膜造成死骨影响坏疽愈合。 (2)缺血的主要表现:常见皮肤营养不良肌肉萎缩,皮肤干燥弹性差,靠毛脱离,皮温下降,有色素沉着,肢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管狭窄处可闻血管杂音。最典型的症状是间歇性跛行,休息痛,下蹲起立困难。当病人患肢皮肤有破损或自发性起水泡后被感染,形成溃疡、坏疽或坏死。 (3)糖尿病足溃疡可按照病变性质分为神经性溃疡、缺血性溃疡

和混合性溃疡。神经性溃疡:神经病变在病因上起主要作用,血液循环良好。这种足通常是温暖的,麻木的,干燥的,痛觉不明显,足部动脉波动良好。并有神经病变的足可有两种后果:神经性溃疡(主要发生在足底)和神经性关节病(Charcot关节)。单纯缺血所致的足溃疡,无神经病变,则很少见。神经-缺血性溃疡 这些患者同时有周围神经病变和周围血管病变。足背动脉波动消失。这类患者的足是凉的,可伴有休息时疼痛,足边缘部有溃疡和坏疽。 足溃疡发生的部位多见于前足底,常为反复遭到机械压力所致,由于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保护性感觉消失,患者不能感觉这种异常的压力变化,不能采取一些保护措施,发生溃疡后并发感染,溃疡不易愈合,最后发生坏疽。 糖尿病足的治疗: (1)以预防为主,尽力避免足部损伤,如穿松软合脚的鞋袜以免 磨损皮肤;如视力不佳,不要自剪趾甲;用温水洗脚以免烫伤等等。 (2)一般治疗:除严格控制血糖,提高全身健康水平外,要消除 一些已知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如治疗高血压,降低血脂,忌烟等。 (3)去除水肿:只要有水肿,所有的溃疡均不易愈合,这与溃疡 的原因无关。可采用利尿剂或ACE-I 治疗。 (4) 感染的治疗:有足感染的患者,尤其是有骨髓炎和深部脓肿者,要在监测血糖的基础上,强化胰岛素治疗,以使血糖达到或

糖尿病足的鉴别诊断

糖尿病足的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均可出现血管病变,因此需要根据其临床特征、病史等多方面进行鉴别,以明确诊断。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专家是怎么给我们阐述的,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一、糖尿病血管病变与非糖尿病血管病变 糖尿病患者周围血管病变较无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病变出现更早。周围血管疾病中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都有下肢发凉、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表现,其鉴别要点如表1: 表1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鉴别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病年龄中老年人多见老年人多见20~40岁青壮年男性病史糖尿病,伴或不伴高常有高血压、冠心病、多见于嗜烟者,常无血压、冠心病病史糖尿病的病史高血压、冠心病病史受累血管大、小动脉大、中动脉中、小动静脉 病理变化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动静脉慢性炎症 辅助检查X线检查可能在动脉X线检查可能在动脉X线检查无动脉钙化部位显示钙化病灶;部为现实钙化病灶;病灶;动脉造影可见 动脉造影血管有广泛动脉造影血管有广泛受累段处于狭窄或闭 的不同程度的狭窄或的不同程度的狭窄或塞状态;血脂多正常 闭塞;血糖升高闭塞;血脂多有异常 二、不同坏疽的鉴别 临床上坏疽不仅为糖尿病并发症之一,其他如动脉粥样硬化性坏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病等均可引起坏疽。有时从坏疽的性质上难于判断其究竟属于那种疾病,需要结合病史。但有时患者没有明确的糖尿病诊断,当坏疽经久不愈时,检查才发现是糖尿病性坏疽,这都是给患者和医务人员带来不便,因此对各种坏疽应加以区分。常见坏疽的鉴别要点如表2:表2糖尿病坏疽、雷诺病、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坏疽比较 性别年龄病因起病部位症状和体征血糖 糖尿男女中老年肢端缺渐进性足部占肢凉麻疼血糖 病性区别多见血,神经96.5%,间歇性跛行偏高 坏疽不大病变,局手部占湿性坏疽多 部感染 3.5% 雷诺女性青壮年小动脉痉渐进性上肢多见对称性皮肤,苍正常 下肢少见白紫绀或鲜红, 病多见多见孪或扩 张, 血流停滞肢凉皮肤溃疡 动脉男女50岁以官腔硬化较慢下肢多见肢端发凉,肢体可能 粥样区别上老年或闭塞上肢少见萎缩,间歇跛行增高 硬化不大人多为干性坏疽 性坏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专家共识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规范(征求意见稿)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制定 起草专家 胡仁名樊东升 专家委员会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列) 崔丽英樊东升高鑫郭晓慧洪天配纪立农母义明宁光王毅肖海鹏邢小平邹大进周智广 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定义、流行病学及分型 1.1 定义: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和(或)体征。 1.2 流行病学: 糖尿病诊断10 年内常有明显的临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其患病率与病程相关。神经功能检查发现60%-90% 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病变,其中30%-40%的患者无症状。在吸烟、年龄超过40 岁以及血糖控制差的患者中神经病变的患病率更高。 1.3 分型: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进行分型,最常见的分型如下:?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类型。 ?局灶性单神经病变:或称为单神经病变,可累及单颅神经或脊神经。

?非对称性的多发局灶性神经病变:同时累及多个单神经的神经病变称为多灶性单神经病变(或非对称性多神经病变)。 ?多发神经根病变:最常见为腰段多发神经根病变,主要为L2、L3和L4等高腰段的神经根病变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自主神经病变: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Diabetic Autonomic Neuropathy,DAN)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其可累及心血管、消化、呼吸、泌尿生殖 等系统。 ? 2. 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学 2.1 病因和发病机制: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现认为其主要为代谢紊乱所导致的氧化应激、血管性缺血缺氧、神经生长因子(NGF)缺乏等。另外,自身免疫因素、维生素缺乏、遗传和环境因素等也可能与DPN的发生有关。 2.2 病理学改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病理变化是无髓鞘神经纤维轴突变性,甚至消失;有髓鞘神经纤维髓鞘节段性或弥散性皱缩或脱髓鞘,以及髓鞘再生引起的朗飞氏结结间长度改变。 3. 诊断: 3.1 病史: 详细询问病史,包括糖尿病类型及病程、糖尿病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既往病史等。 3.2 症状及体征: l远端对称性多神经病变:病情多隐匿,进展缓慢;主要症状为四肢末端麻木,刺痛,感觉异常,通常呈手套或袜套样分布,多从下肢开始,对称发生,呈长度依赖性。症状夜间加剧。体格检查示足部皮肤色泽黯淡,汗毛稀少,皮温较低;痛温觉、振动觉减退或缺失,踝反射正常或仅轻度减弱,运动功能基本完好。

视神经及视路疾病

第一节视神经疾病 1.视神经的结构特点视神经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轴索组成,每眼视神经约含110万根轴索。视神经轴索在离开巩膜筛板后即有鞘膜包裹。视神经外面围以三层鞘膜,与颅内的3层鞘膜相连续。视神经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受损后不易再生。 2.关于视神经疾病视神经疾病包括视盘至视交叉以前的视神经段的疾病。由于视神经疾病除视盘的病变可以通过检眼镜检查外,其余部分均不能直视,因此诊断视神经疾病必须依据病史、视力、视野、瞳孔、暗适应、色觉等检查,并借助视觉诱发电位、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眼眶与头颅的X线、CT、B超、MRI等检测手段。其中视野对视神经及视路疾病的定位诊断最为重要。 视神经疾病常见病因为3要素:炎症、血管性疾病、肿瘤。中老年患者应首先考虑血管性疾病,青年则应考虑炎症、脱髓鞘疾病。 一、视神经炎 视神经炎(optic neuritis)泛指视神经的炎性脱髓鞘、感染、非特异性炎症等疾病。因病变损害的部位不同而分为球内段的视乳头炎(papillitis)及球后段的视神经炎。视神经炎大多为单侧性,视乳头炎多见于儿童,视神经炎多见于青壮年。 【病因】较为复杂。 1.炎性脱髓鞘是较常见的原因。炎性脱髓鞘性视神经炎确切的病因不明(又称特发性脱髓鞘性视神经炎),很可能是由于某种前驱因素如上呼吸道或消化道病毒感染、精神打击、预防接种等引起机体的自身免疫,产生自身抗体攻击视神经的髓鞘,导致髓鞘脱失而致病。由于完整的髓鞘是保证视神经电信号快速跳跃式传导的基础,髓鞘脱失使得视神经的视觉电信号传到明显减慢,从而导致明显的视觉障碍。随着病程的推移,髓鞘逐渐修复,视功能也逐渐恢复正常。该过程与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MS)的病理生理过程相似;视神经炎常为MS的首发症状,经常伴有脑白质的临床或亚临床病灶,并有部分患者最终转化为多发性硬化。 2.感染局部和全身的感染均可累及视神经而导致感染性视神经炎。(1)局部感染:眼内、眶内炎症、口腔炎症、中耳和乳突炎以及颅内感染等均可通过局部蔓延直接导致的视神经炎。(2)全身感染:某些感染性疾病也可导致视神经炎,如:白喉(白喉杆菌)、猩红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