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有灵魂的课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但是,由于缺乏对人类历史文化和人性深度的理解,目前我国中小学的很多教师还停留在低层次的教书育人上。
课堂上,教学氛围紧张,教学内容封闭,教学方法单一,教师感情干涸,教学效率低下,缺乏对于教学内容所承载的价值观的深刻洞察,缺乏对学生精神上的引领。
打造有深度、有温度、有灵魂的课堂,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何为有灵魂的课堂?
教育就是使人生活得更道德、更智慧。
有灵魂的课堂起码应具备如下特征。
◆具有强烈使命感
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曾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注定没有未来。
”教师是一种神圣的职业,这一职业的神圣不在于教师职业本身,而在于教师肩负的崇高社会使命。
教师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主要传递者。
正如学者肖川在其《教育的责任和使命》一书中所说,没有使命感的教育是盲目的,没有责任担当的教育是轻薄的。
真正的教育不仅应该具有效率和效益,更重要的是要富有灵魂,具有坚定而明确的价值追求。
使命与责任赋予教育以高度和灵魂。
教育是开启心智、完善人格的光辉事业。
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有灵魂的课堂必须是具有强烈使命感的课堂。
引领学生追求人类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启发大众崇尚社会普适永恒,才是教师的终极价值。
◆高效交流
课堂是什么?《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曾经给出如下定义:课堂是教师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地方。
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课堂的定义修改为:“课堂是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交流的地方。
”教育专家们普遍认为,这一修改具有颠覆性的意义。
为什么现代教育对交流情有独钟?因为人们理解的东西未必能充分表达出来。
只有正确表达出来的理解,才意味着达到较为深刻的程度。
课堂交流既可以是纵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既可以是单向线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既有视觉的、听觉的交流,也有智力的、情感的交流。
交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关键环节。
只有通过充分的交流,教师才能了解学生所思、所惑、所感,才能做到以学定教。
只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适时地进行知
识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感悟的传达、体验的分享,课堂才能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交流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
交流是课堂的本质特征。
◆充满问题
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表明,从本质上讲,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不是感知而是问题。
人们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成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知识、新方法、新思想的种子,是创造性学习、创新思维的源泉。
教师要创造适当的机会,鼓励学生提问;提供舒适的平台,引领学生提问;做好示范引领,帮助学生提问;教授方法,让学生学会提问。
教师不仅要把书本内容转化成学生研究的问题,还要及时发现、充分利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错误以及教学中的“杂音”。
当那些关键性的、带有普遍性的错误被及时捕捉并提炼成学生新的学习材料时,学生的探究兴趣会大大提高。
课堂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场所,更应是培养问题意识的主阵地。
一旦问题枯竭了,课堂也就死了。
要让学生带着小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迈向社会。
◆开拓思维
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课堂生活的内在品质是批判性思维。
早在20世纪60年代,英美等许多国家就掀起了一场思维教学运动。
在思维的教学与问题解决方面,人们从未显示出如此大的兴趣。
为思维而教的措施体现在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等教育的整个过程中。
课堂教学要凸显新问题、新观念的诞生,凸显师生处理这些问题和观念的过程与智慧;要为学生创设问题生成的情景,生成和表达新问题和新观念的机会;要给学生提供思维碰撞的时间,培养与展现批判性思维。
要加强对语言的分析,要教授形式逻辑,引导学生掌握各种思维的特点。
要以启发诱导取代知识灌输,积极开展基于问题的教学,注重展示思维的具体过程。
要改革教学评价的内容与形式。
试题应偏向测量知识的灵活运用情况,偏向考察思维的品质。
废除所谓的标准答案,真正突出发散思维的意义。
◆呵护心灵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和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
教法的心理学化倾向是现代教学方法的一大特点。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能够滋养学生心灵、丰富学生情感、完善学生人格的内容外,还要运用
教育学、心理学、思维科学知识进行知识的传授、能力与方法、情感的培养。
教师还要密切关注学生因学习和升学竞争导致的过度焦虑、交往中的心理矛盾与冲突等问题,引导学生建立理性的价值观念、自我观念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调控情绪和耐挫能力。
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是比嘴里讲的复杂百倍的语言。
”因而教育家提出:要用爱的微笑去征服学生的心灵。
关爱、理解、包容、鼓励学生,真诚地捧出一颗爱心,是师生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更是灵魂工程师的内涵所在。
课堂真正需要的不是太多的技巧和花样,而是对教育常识的坚守,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和尊重,是让每个学生都有尊严地享受教育。
只有这样,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张扬个性、释放潜能、愉快成长的乐园。
◆全面开放
开放式教育是一种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
全面开放的课堂体现在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空间、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的开放。
全面开放的课堂,教学观念上,由教师教为主转向学生学为主;教学目标上,由过分注重传授知识转向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内容上,由单纯教教材向各学科、自然界和操作实践辐射,由单一学习经典知识到有计划地吸收前沿成果;学习空间上,由课堂内向课堂外辐射,向家庭、社会辐射;教学方式上,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由单独学习转向合作学习,由单一学习转向多样化学习;教学手段上,由一支粉笔、一张嘴,到传统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学习时间上,由课堂内向课堂前后辐射;教学资源上,由比较贫乏、单一,到比较丰富、多样;教学评价上,由甄别为主转向激励为主,由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习过程。
课堂全面开放,方能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实现高效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儿童成长
孩子的身心基础、智能结构、思维方式、生活背景各不相同。
洛克指出,教育就是在人身上培养一些合乎人的天性的能力。
卢梭提出,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教育即生长”,要求我们发展孩子的好奇心和理性思考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告诫我们不能用功利的尺度衡量教育。
若用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做出成就之类目标规范学生的生长,结果必然是压制生长。
古希腊斯巴达人的教育过于功利,实行工具化、军体式教育,扭曲了人的天性。
雅典人的教育重视人本身,实行人性化、人道式教育。
亚
里士多德更是明确提出“自由教育”理论。
雅典成为希腊的经济文化中心,养育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众多伟大的人物与其人性化的教育密不可分。
如何创建有灵魂的课堂?
针对高效课堂的特点和当前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笔者认为,打造富有灵魂的课堂必须做好如下工作。
◆用爱心浇铸课堂
教育是爱的事业。
师爱作为人类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素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
”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修养。
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中,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严格的要求对待人,以丰富的知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
教师要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师生间的沟通工作。
师爱是一种高于友爱、异于母爱的伟大而纯洁的爱。
多一份尊重,多一份宽容,善待学生、关爱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课堂教学高效的前提。
◆用哲学统领课堂
哲学是爱智之学,古希腊人用“爱”和“智慧”为它命名,鲜明地表达了哲学的特征:哲学是给人以智慧的学问,哲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
哲学的意义就在于揭开生命的困惑,引领生命的境界提升。
著名教师于漪认为,没有哲学思考的教师,是盲目的教师。
现在的教师太需要哲学的关怀了。
作为一种整体世界观的学问,哲学有利于教师从复杂的事物中,发现本质性、趋势性和全局性的问题,有利于教师澄清教育价值,唤起教师作为完整的教育人投入教育实践。
作为思索时代、社会以及个人的局限性的学问,哲学有助于教师批判思维和正确教育观念的形成,使教师用更宽阔的视野来看待教育和时代的变革,对教育实践给以深入、理性的反思,提升创新能力。
作为以逻辑语言为分析手段的学问,哲学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思维、表达和做事能力。
哲学是至高的,站在哲理的高度进行思考,才能深入本质,切中要害。
缺少哲学的教育,既是没有灵魂的,因而也是永远不会到位的。
◆用智慧驾驭课堂
马克斯·范梅南认为,“教育的智慧性表现为对学生的关心,并把这看作是教育者的崇高使命。
”教师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表现为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表现为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
学者成尚荣指出:“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教育走向智慧教育,从培养‘知识人’转变为培养‘智慧者’,用教育
哲学指导和教育改革,就是要引领教师和学生爱智慧,追求智慧。
”在教学目标的预设上,教师要体现三维目标的整体要求;在教学策略的运用上,要充分体现合作性和开放性;在教学方法的选取上,要高度重视对知识的探究过程,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发散性;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要遵循针对性、发展性原则,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要严格体现层次性和生成性;在对学生的评价上,既要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张扬学生的个性。
广大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体现在自己对教育工作规律的把握、创造性驾驭和灵活机智应对上。
◆用探究诠释课堂
知识是形成能力、培养情感的基础。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知识的个体性和情境性决定了知识来自于建构,智慧往往生成于学习者对知识探究的过程之中。
知识的情境特征——知识必须在规定的情景下起作用,要求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真实现象,感悟真情实感,开启思维之门;知识的隐性特征——知识具备较强的隐蔽性,要求教师科学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提炼;知识的动态特征——知识不断更新和修正,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应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拓展知识。
教师应科学创设探究式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探究新知过程中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创设应用情境,让学生在交流探讨问题中巩固知识。
教师要提供有价值的探索式学习材料,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要给学生提供一些辅助问题、辅助工具、辅助方法,减少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
教师要拓展探究式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拓展知识;让探究欲望由课本走向课外,让探究精神由课本走向自然,走进生活。
◆用生命升华课堂
课堂是社会交往的舞台,是文化生成的沃土,是生命活动的历程,是精神生活的空间。
以人为本的课堂是尊重学生个体生命的课堂。
构建以人为本的课堂,必须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必须充分体现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
以人为本的课堂是生命生长的田园。
以人为本的课堂是生命享受的乐园。
以人为本的课堂是生命创造的学园。
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充分释放学生的天性,要求课堂教学要以美为突破口,以思想训练为核心,以情感为纽带,以学生活动为途径,以周围的世界为源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有灵魂的教育让人知道生命前行的方向,帮助人寻找生命意义。
这既是全部教育的理想,也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追求。
打造有灵魂的课堂,要求我们的课堂贴近生命需要、揭示生命的真相、引领成长的方向、探寻生命的意义、成全生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