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音乐

合集下载

想和孔子聊聊音乐

想和孔子聊聊音乐

想和孔子聊聊音乐——《论语》经典名句品读(23)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八佾篇第三》)注释:韶,传说上古虞舜时的乐舞,主题表现了太和之气。

武,周代用于祭祀的乐舞之一,是表现周武王战胜殷纣王的,也叫“大武”。

译文:孔子论到《韶》,说:“美极了,而且好极了。

”论到《武》,说:“美极了,却还不够好。

”成语尽善尽美,就出自这一章。

《论语》中多处提到孔子对音乐的喜爱和评论,说明孔子对音乐是很内行的,甚至可以说是“发烧友”级别的。

《述而篇第七》中说:“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意思是说,孔子同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别人唱得好,就一定让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跟着唱和。

孔子为什么对《韶》的评价是尽善尽美,而对《武》的评价是美而不够善呢?因为《韶》是虞舜的音乐,《武》是周武王的音乐。

虞舜是禅让传位,而周武王靠武力征伐取天下。

孔子对此表示遗憾。

孔子把自己的好恶反映到了音乐欣赏当中。

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人与音乐之间的关系真是非常微妙的。

一个人不用别人刻意教导、引导,自然就会有自己的偏好。

这恐怕与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以及精神生活有很大的关系。

孔子崇尚礼、仁,骨子里排斥所有违反礼、仁的东西。

所以,尽管《武》也很好听,但孔子评价时,还是有所保留的。

而对于同样好听的《韶》,因为是歌颂虞舜的,所以孔子给予了“尽善尽美”的评价。

在后面的《述而篇第七》中,还有“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吃肉都吃不出滋味)的内容。

还有一例可说明人与音乐的关系。

希特勒最喜欢大气磅礴而又长篇巨制的音乐,因而,德国作曲家瓦格纳的歌剧为希特勒所深爱。

瓦格纳歌剧中的英雄崇拜和民族主义情绪,被希特勒和纳粹主义“发扬光大”了。

瓦格纳是希特勒一生的重要精神支柱,同时,瓦格纳也因此背负了不好的名声。

据说,以色列至今依然禁止上演瓦格纳的作品。

我喜欢音乐,只要能听懂的,古今中外的我都喜欢,至今我的手机铃声(两个号码)一个是维瓦尔第的《四季》,另一个是莎拉布莱曼的《斯卡布罗集市》。

孔子论乐谓韶则尽美尽善

孔子论乐谓韶则尽美尽善

孔子论乐谓韶则尽美尽善,谓武则尽美而未尽善:以美善合一为标准,则文学作品尚美而不主于善,固亦宜其为世所废弃了。

此种极端的主张,盖均出于孔子思想之暗示,而加以推阐而已。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文艺作品要产生良好的社会作用,必须重视内容和形式。

孔子论诗乐,对内容、形式都很注意。

《论语·八佾》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朱熹注说:“《韶》,舜乐。

《武》,武王乐。

美者,声容之声。

善者,美之实也。

”美是从艺术形式说的,善则是指艺术作品的内容而言。

孔子把美和善结合起来评价艺术作品,这一点很值得重视。

(刘大杰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在人类的早期意识中,美于善是混沌未分的。

以后,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快感,逐渐同善区分开来了。

但在理论上第一次明确地区分了美与善,从中国美学史来说是从孔子开始的。

……孔子不是排斥美去要善,而是主张既要“尽美”,又要“尽善”,使美与善完满地统一起来。

孔子避免了由于看到美与善的矛盾而用善去否定美的狭隘功利主义(如墨家),也没有企图脱离现实的社会伦理道德的制约去追求绝对的自由和美(如老庄),这就是孔子在解决美善矛盾这个重大问题上的杰出之处。

《论语》记载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八佾》)旧注认为孔子之所以对《韶》乐和《武》乐作出两种不同的评价,是因为《韶》乐表现了尧、舜以圣德受禅,故尽善;《武》乐则表现了武王以征伐取天下,故未尽善。

从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看来,这种解释大致是合理的。

但从美学上看,重要的并不在于孔子何以对《韶》乐和《武》乐作出了两种不同的评价,而在于它所表现出来的的孔子对于美与善的关系的看法。

孔子认为未“尽善”的东西,也可以是“尽美”的,明确地说明孔子看到了美具有区别于善的特征,它同善并不是一回事。

从善的观点看来并不是完满的东西,从美的观点看来却可以是完满的,从而有其独立存在的地位价值。

孔子的音乐思想

孔子的音乐思想

孔子的音乐思想孔子不是囿于一技一艺的单纯的书斋型学者,而是做出了多方面历史贡献的哲人。

不仅如此,孔子还是一位具有深厚艺术修养的哲人。

孔子的音乐思想,以培养君子人格为旨归孔子的音乐思想,是其整个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们知道,孔子所憧憬的社会理想,就是恢复西周以来所建立的礼乐制度(简称“周礼”)。

孔子认为,只有每个人都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顺应社会的共同规范,每个人就能够达到“仁”的道德境界,社会才能够达到“礼”的理想境界。

即所谓:“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因此,孔子认为,“仁”是最高尚的、最完美的道德境界。

那么,什么样的人最能够达到“仁”的境界呢?孔子认为,只有“君子”才能够达到“仁”的理想境界,当然,这也要经过不断努力超越自我的过程。

如《论语·宪问》所谓:“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上古时代,“君子”这个词,一般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地位高、有权势的人,另一种是指品质好、有德行的人。

孔子所说的君子,主要是指后一种人。

因此,成为品德高尚的“君子”,就成了孔子的人生理想。

孔子对于“君子”,有一个很好的定义,那就是“文质彬彬”。

他说:“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所谓“质”,是指人的质朴天性,这是先天就有、与生俱来的;所谓“文”,是指人的文雅气质,这是后天养成、学习得来的。

如果过于质朴,直通通的,一点儿也不讲文化,人就会显得粗野;如果过分文绉绉的,客套太多,毫无真情流露,人就会显得虚伪。

只有“文质彬彬”,两者完美结合,才称得上是一个“君子”。

在孔子看来,君子不仅要有淳朴的天性,还要有文雅的气质。

两者要有机结合起来。

那么,文雅的气质从哪里来呢?音乐的修养是一个很重要的来源。

在儒家的思想中,是否懂得音乐,能不能够理解音乐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是一个人是否称得上“君子”的重要标志。

孔子的音乐思想总结

孔子的音乐思想总结

孔子的音乐思想总结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影响力深远而广泛。

他在音乐方面的思想也是独具一格的,对后世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对孔子的音乐思想的总结。

首先,孔子强调音乐的教育功能。

他认为音乐可以用来教育和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美感和审美能力。

孔子强调音乐的崇高性和道德性,他认为音乐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和修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他曾说:“夫乐者,感也。

乐感动人之心,感动人之心者,感动人之德也。

”这一句话表明了孔子对音乐起到感化作用的看法。

其次,孔子注重音乐的规范和正义性。

他认为音乐应该具备合适的曲调和文辞,以及正确的表演方式。

孔子强调音乐要有秩序和纪律,不可任意妄为。

他认为音乐表演者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他曾说:“听诵诗,以经之。

乐,嘉言乐德。

”这表明了他对音乐表演者的德行有一定要求。

孔子还关注音乐的社会功能。

他认为音乐可以用来调节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

他主张君子应当推崇和欣赏高雅的音乐,仿效上古圣贤的音乐观念,以此来塑造社会的美好风貌。

他曾说:“古者民教以音,言以辞。

乐正天下之志,教化之本也。

”这表明了孔子认为音乐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孔子的音乐思想强调音乐的教育功能、规范性和社会功能。

他认为音乐能够感化人心,提升道德修养,需要具备合适的曲调和文辞,以及正确的表演方式,要求音乐表演者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

另外,他还认为音乐对于社会的调节和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孔子的音乐思想对于后世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音乐思想以及对音乐的教育和审美重要性的强调,深深熏陶了后世的音乐理论和实践。

他的音乐思想也为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后世音乐家的创作和演奏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孔子的音乐思想强调音乐的教育功能、规范性和社会功能,他认为音乐可以感化人心,提升道德修养,调节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

他的音乐思想对于后世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论语中的孔子对于艺术修养的思考

论语中的孔子对于艺术修养的思考

论语中的孔子对于艺术修养的思考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智慧。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艺术修养的思考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通过对《论语》中相关内容的研究,我对孔子对于艺术修养的思考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孔子非常重视音乐的修养。

在《论语》中,他多次提到了音乐的作用和重要性。

孔子认为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美感和审美能力。

他说:“不学礼,无以立;不学乐,无以休。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音乐的重视。

他认为学习礼仪和音乐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要求,只有通过学习音乐,人们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宁和心灵的满足。

孔子还强调了音乐的社会功能,他说:“夫乐者,志也。

”他认为音乐可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志向,通过音乐的表达,人们可以更好地沟通和交流。

这些观点表明了孔子对于音乐在人类修养中的重要作用的思考。

其次,孔子对于绘画和书法的修养也有独到的见解。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了绘画和书法的价值和意义。

他认为绘画和书法可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绘画的价值的思考。

他认为绘画可以使人们欣赏到美的事物,增加人们的快乐和满足感。

孔子还提到了书法的重要性,他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他认为书法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通过书法的修养,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人的作品。

这些观点显示了孔子对于绘画和书法在人类修养中的重要作用的思考。

此外,孔子还对于舞蹈和戏剧的修养有一些思考。

在《论语》中,孔子提到了舞蹈和戏剧的表演和欣赏。

他认为舞蹈和戏剧可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孔子说:“舞干戚,蹈厉,嫫母,为之子。

”他认为舞蹈和戏剧可以使人们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和体验,通过舞蹈和戏剧的表演和欣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人生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孔子论乐文言文及其翻译

孔子论乐文言文及其翻译

孔子曰:“乐者,天地之和也。

天地之大德曰生,生而有序,序而生和。

乐,所以养性也。

夫乐者,非徒耳目之娱,心志之乐也。

其本在人心,其末在声音。

人心和则声音和,声音和则天地之和矣。

”夫乐者,必正其音,正其音则民和。

音者,天地之和声也,故音正则天地之和矣。

音之正,在乎五声:宫、商、角、徵、羽。

五声者,天地之声也,和而不同,同而不和,故五声之用,在于变化无穷。

宫者,君也,商者,臣也,角者,民也,徵者,事也,羽者,物也。

君臣民事万物,各有所宜。

宫为君,故其声正而庄重;商为臣,故其声和而谦顺;角为民,故其声广而和畅;徵为事,故其声严而有序;羽为物,故其声清而远。

乐者,乐也,所以动人之心。

乐之动人心,在乎其节奏。

节奏者,天地之和气也。

天地之和气,动则生万物,静则成秩序。

故乐之节奏,必与天地之和气相合,然后能养人心,和性情。

孔子又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乐而不淫,则民心不乱;哀而不伤,则民心不悲。

乐之淫者,使人骄侈;哀之伤者,使人愁苦。

骄侈则失德,愁苦则伤生。

故乐之用,在于中和,中和则民心顺,民心顺则国家安。

夫乐者,所以导民之德,齐民之心。

民之德不齐,心不齐,则风俗不正,教化不行。

故乐者,国之宝也,不可不慎也。

翻译:孔子说:“乐,是天地之和的体现。

天地的大德在于生,生命产生有序,有序则产生和谐。

乐,是用来培养性情的东西。

乐,不仅仅是耳目的享受,心志的愉悦。

它的根本在于人心,它的末梢在于声音。

人心和谐,则声音和谐,声音和谐,则天地之间的和谐也就实现了。

”乐,必须端正其音,端正了音,民众才会和谐。

音,是天地之和声的体现,所以音正,则天地之和也就实现了。

音的正,体现在五声上:宫、商、角、徵、羽。

五声,是天地之声,和谐而不同,不同而不和谐,所以五声的运用,在于变化无穷。

宫,代表君,商,代表臣,角,代表民,徵,代表事,羽,代表物。

君、臣、民、事、物,各有其适宜之处。

宫代表君,所以它的声音庄重而严肃;商代表臣,所以它的声音和谐而谦逊;角代表民,所以它的声音宽广而和畅;徵代表事,所以它的声音严肃而有序;羽代表物,所以它的声音清亮而深远。

儒家先驱——孔子哲学中的音乐思想

儒家先驱——孔子哲学中的音乐思想

儒家先驱——孔子哲学中的音乐思想摘要:在我国古代的各思想流派中,只有儒家是最重视音乐的,儒家的开创者就是孔子。

孔子不仅是一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音乐家。

他在音乐上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对儒家音乐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音乐思想孔子一、孔子的音乐思想的研究综述:孔子是春秋末叶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多年以来,学者们对孔子的思想已从多方面作了深刻的研究和探讨,对孔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也给予了应有的评价。

然而,对于孔子在古代音乐领域内的高深造诣及其总结出来的音乐理论,对于孔子的音乐思想及其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地位,学术界迄今还少有专文进行系统论述。

本文试就孔子的音乐理论、乐制思想以及与仁、礼学说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希冀博学通人雅正。

因此说礼、乐是孔子音乐思想的精髓。

二、孔子的音乐思想:(一)孔子的音乐实践及其音乐理论。

孔子对音乐作过认真的研习。

史载孔子学乐,同学习其他知识一样,也是“学无常师”,不仅努力向列国乐官学习,而且善于向民间歌手领教。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在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

”其用功之深,用心之苦,于此可见一斑。

《史记·孔子世家》又载:“孔子学鼓琴师襄子。

……师襄子曰:…可以益矣‟。

”孔子与齐、鲁等国的乐官交往,听其演奏,向其求教,因而深得宫中音乐之妙。

同时,孔子还博采民间音乐之风。

《论语·述而》记载:“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返)之,而后和之。

”这里所记的“人”,与《论语》其他篇章所记的太师、师相对而言,显然不是指宫廷乐官,而是指民间歌手。

孔子与民间歌手相与而歌,听其有精妙可取之处,必使其重新歌唱,自己则节节和之。

所说“和之”,是指和着别人的节奏词曲,实际也是向别人学习的一种方式。

孔子是先秦时代打破“学在官府”、开兴办民间私学风气之先的首要人物。

当时的官府之学,以学习礼、乐、射、御、书、数为主,称为“六艺”,而孔子兴办民间教育事业,所学也以六艺为主,其中亦包括音乐知识的传授。

浅谈孔子音乐的美学思想

浅谈孔子音乐的美学思想

浅谈孔子音乐的美学思想孔子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是一位对后世政治、文化、音乐等各个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

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对于后世音乐美学的发展,他也同样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思想音乐美学核心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又为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他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是一位对后世政治、文化、音乐等各个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是几千年来中国读书人的楷模。

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他也对后世音乐美学的发展,也同样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他说过治国要“兴于诗,成于礼,立于乐”这样非常重视音乐的理论。

一、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核心孔子的思想是以“礼”“仁”为核心的,其中礼为表,是制度和等级所维持的。

而“仁”则为里,具体的表现方式就是以音乐的形式。

所以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核心就是“仁”。

孔子认为,音乐必须表现出“仁”的思想,否则是淫乐。

这既是孔子给美下的定义,更是孔子对美本质的认识。

孔子所说音乐所要表现“仁”,实际体现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即是如今国际社会所提倡的一种精神,但又比如今的人道主义更加深刻。

因为孔子的“仁”不仅包括爱护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人格,追求人的价值,也包括了无私和忘我。

“仁”是孔子音乐美学的基础和灵魂,渗透、贯穿了他音乐美学的各个方面。

孔子的仁既可以看作是一种对于现实社会改造的理想目标,也可以看作是孔子对每一个读书人的具体要求,既是梦想也是规范。

也就是说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一种完美的追求,以道德为基础,以提倡人的生命人格发展为条件。

这对于当时仍处于奴隶社会背景下的孔子来说尤为显得伟大。

所以,孔子在音乐美学方面注重的是人在听音乐的时候所体现所得到的一种内在修养的提升,得到的一种仁爱、人文关怀的教育。

目的不在于人从音乐中得到了多大的欲望满足,得到了多少快乐的释放,而在于人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高尚思想与品德,提升各个阶层人民的修养,使得社会可以和谐的发展。

从孔子音乐教育理念谈起

从孔子音乐教育理念谈起

从孔子的音乐教育理念谈起
中华的音乐教育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三千多年前的中华大地上就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音乐教育家,他们各自都有一套成熟的音乐教育理念,其中以孔子的理念最为优秀。

孔子将音乐课列入教育课程的“六艺”之一,首先确定了音乐课的重要性。

又由他的三千弟子向大众推广,尽量做到让世人都能接受到先进的音乐教育。

他晚年回到鲁国,见“周室微而礼、乐废, 诗、书缺。

”为了拨正世人的音乐审美观,便开始“正乐”的工作,他曾言:“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经过他整理后的《诗经》三百零五篇都能“合乐弦歌”,便于再向世人推广。

他推广音乐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世人学会唱歌弹琴的“技术”,而是要通过音乐的学习教化人们“服礼”。

他曾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也就是说音乐教育要配合“礼教”,达到教化世人的目的。

他还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也就是说在教育过程中“诗”是起步、引路的,“礼”是教育之本,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乐”就是教育的方法,要教化世人“服礼”,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音乐教育。

由此可见,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主要有两点:(1)要普及音乐的学习,要让世人都能接受音乐教育。

(2)通过音乐教育达到“礼教”的目的,而不仅仅是把音乐作为一种技能展示。

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一:孔子美学思想的基础仁由孔子创建的儒家学派所衍生出的音乐美学思想,奠定了整个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

在孔子的音乐思想中仁是文化思想的精髓,是孔子音乐美学的核心和出发点,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具有伦理学的意义。

查《说文解字》,仁的本义解释为:亲也,从人从二。

儒家的观点认为,一个人是自然人,二人以上就成为社会人。

仁在《论语》中出现109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汉字。

仁的基本含义有三种:一是仁德;二是仁者;三是等同于。

孔子仁的思想要义是爱人。

《论语颜渊》篇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这里的爱是爱惜、爱护之意,为广义之爱,即大爱。

孔子曾称赞曾点时讲: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先进》)这也是孔子关于仁的一种政治理想,更是一种审美境界。

《论语》中记载孔子讲: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所谓克己复礼是说,在克己基础上的复礼才叫仁。

仁是人的内在品质,克己是要靠人对自身内在品质(即爱人的品德)的自觉。

礼是人外在的行为规范,它的作用是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所谓:礼之用,和为贵。

要人们遵守礼仪规范必须是自觉的才有意义,这才符合孔子仁的要求。

在孔夫子看来仁是一种天赋的道德属性。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旧有的社会体制正在解体,而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

孔子希望以仁的文化理念来教育人民,通过群体的努力建立理想的社会秩序。

而仁的实质正是治民的一种手段。

在大道不行上德不再,礼制崩溃、乐制破坏的情况下,孔子提出并推广仁具有开创性意义。

二:孔子的艺术审美标准孔子曾讲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孔子是以仁的实现为礼乐的实现前提的[1],然而仁并不是礼的附庸而是礼乐的核心。

孔子认识到在面临着社会形态变更转型的历史时期要想企图建立起来新的社会秩序礼乐,就必须首先提倡在人际关系中建立一种亲仁之爱的情感基础,孔子把仁的观念注入到了礼的内涵之中创造性的提出这样一种文化精神,祈望用这样一种博爱的精神来教育人们从而建立一种理想的社会秩序[3]。

孔子论乐心得体会感悟(3篇)

孔子论乐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自古以来,音乐一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们的精神追求和情感表达。

在我国古代,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音乐有着深刻的见解。

本文将从孔子的乐论出发,谈谈我对其心得体会和感悟。

一、孔子乐论概述孔子乐论主要体现在《论语》和《礼记》等著作中。

他认为音乐具有教化作用,可以调节人的性情,培养道德品质。

孔子乐论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音乐具有教化作用:孔子认为音乐可以教化民众,使他们遵循道德规范,成为有道德的人。

他说:“乐者,所以象德也。

”即音乐是表现道德的手段。

2. 音乐与道德紧密相连:孔子强调音乐与道德的密切关系,认为音乐的美丑与道德的高低相辅相成。

他说:“礼乐不可斯须去身。

”即礼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3. 音乐的分类与评价:孔子将音乐分为雅乐、郑声、俗乐等类别,并对它们进行了评价。

他认为雅乐是正音,具有教化作用;郑声、俗乐则容易使人迷失本性,危害社会。

4. 音乐创作与演奏:孔子对音乐创作与演奏也有一定的要求,他提倡“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音乐要适度,既不能过于淫荡,也不能过于悲伤。

二、心得体会1. 音乐具有强大的教化作用:孔子的乐论让我深刻认识到音乐在教化人心、培养道德品质方面的巨大作用。

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应该重视音乐教育,让音乐成为传承文明、弘扬道德的重要载体。

2. 音乐与道德紧密相连:音乐的美丑与道德的高低息息相关。

这启示我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要关注其背后的道德内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3. 音乐的分类与评价:孔子对音乐的分类与评价为我们提供了辨别音乐优劣的标准。

在欣赏音乐时,我们要学会分辨雅乐、郑声、俗乐等不同类别,追求高雅的音乐品味。

4. 音乐创作与演奏:孔子对音乐创作与演奏的要求提醒我们,在创作和演奏音乐时,要注重音乐的美感与道德内涵,让音乐成为人类文明的瑰宝。

三、感悟1. 音乐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人类的精神追求和情感表达。

试论孔子的音乐思想

试论孔子的音乐思想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时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中国音乐、文化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孔子是一位音乐家,他懂得音律,会弹古琴,吹笛吹箫。

常常歌唱弹琴,以音乐表达情意和感受。

孔子的音乐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

提倡“礼治”强调音乐从道德上能感化人。

第一,孔子确立了音乐的审美标准“善”和“美”的统一,而且善要重于美。

音乐表达的内容要纯正无邪;孔子的音乐审美态度是“中庸”和“平和”,音乐情绪不管是快乐还是悲哀都要有节制,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第二,音乐思想明显表现出崇雅抑俗的态度。

第三,孔子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

推崇“礼乐治国”,把音乐作为一种推行礼、乐的手段与工具。

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认为音乐可以改变社会风气,“礼”可以给人以约束,只有这样,才能国泰民安。

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及现实意义-精选文档

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及现实意义-精选文档

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及现实意义孔子作为春秋时期的领军人物,不光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更是一位古代音乐家、美学家。

[1] 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创始人,对古代音乐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在音乐美学方面的贡献更是不言而喻。

、努力提升自身音乐修养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载到:“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直至远方,莫不授业焉”。

从这段话我们不难看出孔子官场失意,进而开始修订了《诗》、书》、《礼》、《乐》等内容且弟子众多,影响颇大。

乐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他主要研习的一个方面,而他对音乐的体味和实践亦是抢眼的。

据相关典籍考证《诗》在当时是需要唱的和乐》是一脉相承的,两者都需要演唱,至此,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载有“《诗》三百零五篇,孔子皆玄而歌之”其实在当时没有专业作曲家这个概念的基础下,有大多数的诗辞是需要唱的,只有唱才能让这些作品流传下来。

[2] 而正直此时,孔子担当起了音乐发展的大任。

不光在言语上提出了音乐的美学学说,而且在自己的实践中用自己扎扎实实、精益求精的学习风范影响着后仕之秀. 《史记、孔子世家》载到“孔子学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也”孔子曰:“丘已习其曲,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已也”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已矣”孔子曰 : “丘未得其为人 ,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 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曰:“丘 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 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虽然,这段记载描述孔子的学习过程有一点玄乎, 但他也真正体 现出了孔子学习态度的扎实、 深入、不满足。

当然,在生活场合, 孔子的学习态度也是那样的孜孜不倦。

“子与人歌而善, 必使复之,而后和之”《论语、述而》当他在他三十岁时,在齐国听到 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史记、孔子世 家》,孔子在齐国听到 《韶》 ,完全被圣美的音乐陶醉了, 然而, 他那专心学习,深刻钻研音乐的精神,让每后人感叹!二、音乐美学思想一)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对于乐的社会作用,孔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孔子对音乐的评价

孔子对音乐的评价

孔子对音乐的评价
孔子对音乐的评价
1.首先,他认为音乐是有助于人们加强修养的,让情绪更凝聚,让人更有礼貌。

2.他认为,节奏的阐释可以让人们集中思想,加强道德修养。

3.孔子认为,音乐表达了作曲者的思想,而不仅仅是简单地传达情感。

4.他认为音乐对于增强人们对乐器技巧的把握很有帮助,但是要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必须学会驾驭好它们。

5.孔子认为,它可以治愈人类的心灵,抚慰人们的心灵,缓解心理压力,促进沟通。

6.孔子还认为,音乐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拓展思想,提升精神境界。

7.孔子认为,好的音乐并不一定受到大众的青睐,但它一定可以得到正确的评价与传播。

8.最后,他认为音乐不仅仅是发声技巧,更是表达意象和融入气氛的一种艺术,需要时间与精力去练习,以达到最佳状态。

孔子音乐思想的评价

孔子音乐思想的评价

孔子音乐思想的评价
孔子音乐思想是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的音乐思想。

在《论语》等著作中,孔子强调音乐起着文化教育和道德引导的作用,指出音乐有助于健康,帮助人们宣泄情感和促进友谊,还可以抚慰心灵。

他以礼乐示政的理念,主张以法度礼乐促进民众的,以温和的音乐抚慰心灵,以适当的节奏抚慰民众的心情,体现出其优秀的文化知识和社会思想政治著作。

孔子音乐思想也促进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萌芽出古典中国音乐。

孔子认为音乐是宴乐的精神实质,礼乐是显示礼仪度的弘法大功。

宴乐的音乐主要是古典的,孔子喜欢剑舞四门的曲调,觉得有助于法治的扩大和实践。

孔子还提出以击鼓、隐鼓、吹箭等乐器配合宫商羽以及社会的政治和宗教活动,利用音乐营造一种和谐共处的高度文化氛围。

古代中国的音乐以形而上学的基础构建了一种抽象的文学形式。

孔子也强调音乐要服从儒家礼仪,其理念被写入《吕氏春秋·乐观》中,“推乐”强调控制音乐准则,尊重音乐礼仪,做到“不违乐,不妄乐,不邪乐”,尊重节日乐时和服从君王颁布
的乐章。

总而言之,孔子音乐思想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的里程碑,为古典中国音乐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当今的古典音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发展,他的理念也被大众接受和尊重。

因此,孔子音乐思想不仅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榜样,而且是当今的古典音乐发展学术研究的基础。

《论语·泰伯篇第15章》孔子欣赏音乐因何有“洋洋乎盈耳”之感?

《论语·泰伯篇第15章》孔子欣赏音乐因何有“洋洋乎盈耳”之感?

《论语·泰伯篇第15章》孔子欣赏音乐因何有“洋洋乎盈耳”之感?8·15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师挚,是鲁国乐师,名挚。

“始”,指乐曲的开始,一般由太师演奏,挚是太师,所以说师挚之始。

《关雎》,是《诗经·国风》的第一篇,也是全书的第一篇。

“乱”,指乐曲的结尾。

《关雎》的曲子用在乐曲结尾,所以说《关雎》之乱。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从师挚演奏的序曲,到《关雎》的尾声,丰富而美妙的音乐充满了我的耳朵啊!”本章所记,是孔子讲自己听师挚演奏乐曲时的感受。

“洋洋乎盈耳”,是形容他在享受丰富而美妙的音乐时,已全身心融入其中,“师挚之始,《关雎》之乱”的场景、画面、妙曲,时时浮现于脑海,萦绕于耳际,以至于久久不能忘怀。

这充分表达了孔子对音乐的热爱和痴迷,以及在享受音乐时兴奋和愉悦的心情。

孔子晚年自卫反鲁而正乐,恰逢师挚担任鲁国乐官之长。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鲁国的音乐水平达到了优美而丰盛的境界。

此后不久,鲁国日渐衰落,乐官们四散而去,师挚到了齐国,鲁国的音乐也随之而衰微(参见《微子篇第9章》)。

本章是孔子晚年追思当年音乐盛况时的感受。

正如张居正所说:“以孔子之圣而正乐,以师挚之贤而掌乐,故一时音节美盛如此。

自师挚适齐,继者皆不能及,圣人所以追思而叹美之也。

”附:【原文】8·15 子曰:“师挚之始①,《关雎》之乱②,洋洋乎盈耳哉!”【注释】①师挚之始:师挚,鲁国乐师,名挚。

始,乐曲的开始,一般由太师演奏,挚是太师,所以说师挚之始。

②《关雎》之乱:《关雎》,《诗经·国风》的第一篇,也是全书的第一篇。

乱,乐曲的结尾。

《关雎》的乐曲用在乐曲结尾,所以说《关雎》之乱。

【译文】孔子说:“从师挚演奏的序曲,到《关雎》的尾声,丰富而美妙的音乐充满了我的耳朵啊!”。

25孔子是怎么谈论音乐的

25孔子是怎么谈论音乐的

24.孔子是怎么谈论音乐的
原文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

始作,翁如也;从之,纯如也,繳如也, 绎如也,以成。


陈昌文解读《论语》:
孔子跟鲁国掌管音乐的乐师谈音乐。

说音乐是这样的套路,首先迅速地预热,让听众都兴奋,让气氛都热烈起来。

接下来,就是用纯净的声音、清晰的声音,节奏明白的继续演奏,最后达到高潮,慷慨激昂或者庄严肃穆。

然后余音绕梁,有未尽之意,然后结束音乐的套路,大概都是这样。

我仔细去听了一下《青藏高原》,好像就是这个套路,大家看看最好听的音乐是不是都是这个套路。

这一节是孔子谈论音乐的。

我当然是外行,如果是搞艺术的,搞音乐的,有必要好好读读孔子这句话,看看能不能领悟到圣人是怎么谈论音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是反映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英文名称:Music;法文名称:Musique)。

音乐可以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型,又可以分为经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

在艺术类型中,音乐是比较抽象的艺术。

音乐从历史发展上可分为中国古代音乐,西方音乐。

中国古代理论基础是五声音阶,而从西方传过来的是七声音阶。

音乐让人赏心悦目,并为您带来听觉的享受
孔子在大量的音乐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论语·泰伯》中曾记述了孔子与鲁国太师师挚、师冕相交往的事迹。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后之,而反和之”。

(《论语·述而》)这是孔子学习唱歌时谦虚态度的真实记载,可见他学习唱歌多么用心。

孔子在鲁国与乐官谈论乐曲时曾这样说过:“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瞰如也,绎如也以成。

”(《论语·八佾》)他认为:音乐的演奏要有层次感,在乐曲的开始时应是合奏,渲染情绪,在隆重而热烈的气氛中开始。

《礼记·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就是正,就是合适、合宜。

“和”就是和谐。

中和之美要求处理好文艺内部的各种因素,任何一种因素都不能“过”,也不能“不及”,而要和谐适度,达到恰到好处的理想状态。

“兴于诗,立于礼。

成于乐”(《论语·泰伯》),用音乐来修身养性,涵养人的内在品质,并以“成于乐”作为人格完善的最终目标,所以,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系中,乐教既是内容也是手段,既是过程也是目的,具有严谨完整的逻辑系统性。

孔子的乐教内容,是建立在“礼”、“仁”、“中庸”三大范畴基础上的礼乐道德功利论。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

(《论语·为政》)“
《论语·卫灵公》记“颜渊问邦。

子日:行夏之时,乘殷之路,服周之冕,乐则《韶》《舞》。

放郑声,远候人。

郑声淫,候人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