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音乐观论文
孔 子音乐思想及音乐实践刍议
孔子音乐思想及音乐实践刍议孔子,这位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思想影响深远,涵盖了诸多领域,其中音乐思想及音乐实践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
孔子重视音乐的教育功能。
在他的观念中,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能够塑造人格、培养品德的重要手段。
他认为,通过音乐的熏陶,可以使人的内心得到净化,情感得到陶冶,从而达到“仁”的境界。
在《论语·泰伯》中,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表明了音乐在个人成长和道德修养中的关键作用。
诗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和志向,礼可以规范人的行为和举止,而音乐则能够使人的修养达到完善的境地。
孔子主张音乐应当“尽善尽美”。
他在评价音乐作品时,不仅仅关注其形式上的美,更注重其内涵所传达的道德和伦理价值。
例如,他对《韶》乐极为赞赏,称其“尽美矣,又尽善也”,而对《武》乐则认为“尽美矣,未尽善也”。
这反映出孔子对于音乐所承载的社会意义和道德价值的高度重视。
在他看来,真正优秀的音乐应当在艺术形式和道德内涵上达到完美的统一,既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又能启发人们的道德良知。
孔子的音乐实践也颇为丰富。
他自身精通音律,善于演奏多种乐器。
据记载,孔子曾向师襄学琴,其学习的专注和刻苦程度令人钦佩。
他不仅追求演奏技巧的精湛,更注重通过音乐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孔子还将音乐纳入其教育体系之中。
在他的私学中,音乐是一门重要的课程。
通过音乐教育,他希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道德素养和人文精神。
这种将音乐与教育相结合的理念,在当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社会层面来看,孔子所处的时代,音乐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各种礼仪活动、祭祀仪式都离不开音乐。
孔子强调音乐应当与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相符合,认为不合乎礼的音乐是不可取的。
他试图通过规范音乐的使用,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然而,我们也需要以客观的态度看待孔子的音乐思想和实践。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孔子的音乐观念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关于孔子论文
关于孔子论文孔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下面一起来欣赏孔子论文!孔子论文论文摘要孔子的音乐美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继承古代乐教传统的基础上,孔子主张以“仁”为精神核心,以“和”为审美追求,通过音乐的美感教育推动“德”的教育和强化“礼”的规范,注重以“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等方式推动音乐美育实践活动。
在当前,深入探析孔子的音乐美育思想,对于音乐美育思想的发展和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孔子音乐美育启示意义一、孔子音乐美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一)以“仁”为精神核心孔子主张音乐美育要以“仁”为精神核心,在《论语·学而》提出:“泛爱众,而亲仁”。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既指一种道德情感,又指一种博爱精神,具有伦理学的意义。
《论语·八佾》记载“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将“仁”的精神视为“礼”、“乐”的实现前提。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动荡造成礼崩乐坏的局面,周代原有适应血缘制与宗法制的礼乐文化被现世的价值观念冷落,孔子力图重建理想的社会制度,但他认识到仅靠“礼”的外在规定,无法使人完全遵循礼法。
因此,孔子创造性地提出了“仁”的文化精神,以“泛爱众”作为“仁”的情感依托,在继承古代乐教传统的基础上,把“乐”作为陶冶人情、陶冶人性和培养人格的最佳方式,通过“乐”的活动推行“仁”的精神,使孔子的音乐美育思想超越西周礼乐思想具有新的人文意义。
在音乐美育中,孔子以“仁”的精神为核心,强调音乐要具有美的形式和善的内容,提出“尽善尽美”的审美标准。
“仁”是“乐”的意义所在,通过“美”呈现为音乐有意味的表现形式,同时又是“礼”的道德基础,通过“善”呈现为音乐内容的精神意义。
《论语·八佾》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矣。
’”孔子赞赏《韶》乐、《武》乐有优美的旋律,都具有美的形式;但在内容上,《韶》乐歌颂舜的德治,禅让转位,选贤举能,以表现仁爱美德为内容符合孔子的社会政治主张,所以《韶》乐“尽善”。
论孔子的音乐观及其现实意义
论孔子的音乐观及其现实意义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音乐观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和现实意义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孔子对音乐的重视、孔子音乐观的内涵以及其现实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孔子对音乐的重视体现了他对教育的重要性。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他强调了一个人要有学习的勤奋态度,不要因知识有限而不敢请教。
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情感内涵,能够培养人们的情感和审美能力,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
孔子强调音乐的重要地位,是因为他认为音乐是教育的一种手段,能够在感性的层面上培养人们的品味和情感的体验。
其次,孔子音乐观的内涵体现了他对道德教化的关注。
孔子认为音乐具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作用,即通过音乐的演奏和欣赏,能够培养人们的品德和修养。
孔子强调音乐要“和而不同”,即音乐要有和谐的氛围,但也要保持个体的个性特点。
这种和谐中的个性特点在音乐中的体现是它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
孔子认为音乐的价值在于能够以其独特的方式传递情感,让人们通过音乐的美感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并受到启发。
而在现实生活中,音乐对于培养和陶冶人们的情感世界和道德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对社会风气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
最后,孔子音乐观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其对社会和国家的治理上。
孔子认为,德行是社会治理的基础,而音乐则是培养德行的重要手段之一、他主张进行社会和建设,必须从培养人的美德和道德修养入手。
孔子强调了音乐的文化功能和社会教化作用,他认为适当的音乐教育能够提升人们的思维方式和道德品质,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实际上,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能够深入人心,激发人们的共鸣和情感共鸣,它具有社会凝聚力和文化影响力,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总结起来,孔子的音乐观体现了他对教育的重视、对道德教化的关注以及对社会和国家治理的思考。
他强调音乐的教育和文化功能,将音乐视为培养人们情感和审美能力的有效手段,并认为适当的音乐教育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关于孔子音乐思想的精神涵化
关于孔子音乐思想的精神涵化1. 孔子的音乐思想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深远。
他不仅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还对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
他认为音乐能够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可以帮助人们塑造高尚的人格。
他认为音乐是道德的表现,是美德的象征。
因此,他在《论语》中强调:“乐不可太过。
上乐无过,非其正也;谓极则反。
”孔子的音乐思想与他强调的教育理念相一致。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合格的人类,成为有道德和素质的人。
而音乐则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在音乐的教化下,人们能够接受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从而成为更好的人。
2. 孔子音乐思想的精神涵化孔子的音乐思想不仅在古代中国音乐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对今天的世界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强调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人们成为更好的人,更是让人们理解和欣赏音乐之美。
在音乐教育方面,孔子的音乐思想提倡从小就开始进行音乐教育,通过不断地聆听和表达音乐,让孩子们能够在音乐的浸润中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文化素养。
在音乐艺术方面,孔子的音乐思想强调审美素质。
孔子认为美学体验是一种文化修养,是人类精神层次的提高。
他认为音乐能够令人感受到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音乐的表现,人们可以体会到美的感受和意境。
因此,孔子的音乐思想在今天的音乐教育和音乐艺术中始终具有深远的影响。
许多音乐教育理论家和艺术家都受到了孔子的影响,他们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和审美意义,旨在通过音乐的表现来与观众沟通心灵,为人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
3. 结语孔子音乐思想的精神涵化,对于中国古代音乐评论学和音乐史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时,孔子的音乐思想也对今天的世界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在今天的音乐教育和音乐艺术中,我们应该从孔子音乐思想中汲取营养,将其精神延续下去。
在音乐教育方面,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文化素质;在音乐艺术方面,我们要强调音乐的审美价值和内涵,让观众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孔 子音乐思想及音乐实践刍议
孔子音乐思想及音乐实践刍议音乐,作为一种跨越时空的艺术形式,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人类的情感、思想和文化。
在中国古代,孔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对音乐也有着深刻的见解和丰富的实践。
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但他始终坚信音乐具有强大的力量,能够对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和谐产生积极的影响。
他将音乐视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在他看来,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培养人格、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
孔子重视音乐的教化功能。
他认为好的音乐能够激发人们内心的善良情感,使人变得更加仁爱、友善和有道德。
通过音乐的熏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遵循社会的礼仪规范,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例如,他所推崇的《韶》乐,相传是舜帝时期的音乐,其旋律优美、节奏和谐,充满了祥和与美好的情感。
孔子评价《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认为其在艺术形式和道德内涵上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孔子强调音乐应当与“礼”相结合。
“礼”是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的准则,而音乐则是“礼”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
在孔子的观念中,音乐的节奏、旋律和演奏方式都应当符合“礼”的要求,这样才能体现出音乐的庄严和肃穆。
例如,在祭祀、朝会等重要场合,所演奏的音乐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以彰显其庄重和神圣。
这种将音乐与“礼”紧密结合的思想,反映了孔子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视。
在音乐实践方面,孔子本人也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和演奏者。
据记载,他曾向师襄学琴,刻苦练习,不断追求技艺的提高。
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不仅体现了他对艺术的追求,更反映了他希望通过自身的实践来传达音乐的魅力和价值。
孔子还注重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他整理了古代的诗歌和音乐,使之得以保存和流传。
他所修订的《诗经》,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诗歌作品,这些诗歌在当时都是可以演唱的。
通过对《诗经》的整理和传播,孔子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
然而,孔子的音乐思想和实践在当时并非一帆风顺。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一些人追求功利和欲望,忽视了音乐的精神内涵和教化作用。
孔 子音乐思想及音乐实践刍议
孔子音乐思想及音乐实践刍议孔子,这位被誉为“万世师表”的伟大思想家,其学说影响深远,不仅在道德伦理、政治哲学方面有着深刻的见解,在音乐领域也有着独特的思想和实践。
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但他却对传统的音乐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坚定的信念。
他认为音乐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教育价值。
从社会功能的角度来看,孔子主张音乐应该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服务。
他强调“礼之用,和为贵”,而音乐正是实现“和”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他看来,好的音乐能够调和人们的情感,消除矛盾和冲突,使社会各阶层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例如,在祭祀、庆典等重要场合,庄重典雅的音乐能够营造出肃穆、祥和的氛围,增强人们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在教育方面,孔子十分重视音乐的作用。
他将音乐列为“六艺”之一,要求学生们掌握。
他认为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品德。
通过欣赏和演奏音乐,人们能够培养出自律、专注、耐心等品质,同时也能够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表明他认为音乐是个人修养达到完善境界的重要途径。
孔子对于音乐的审美标准也有着明确的观点。
他推崇“中正平和”的音乐风格,认为这样的音乐能够体现出道德的内涵和社会的秩序。
他反对过于放纵、激烈或低俗的音乐,认为这样的音乐容易使人迷失自我,破坏社会的道德规范。
这种审美标准与他的整个思想体系是相一致的,都强调了平衡、和谐与适度。
孔子不仅在理论上阐述了音乐的重要性,还积极参与音乐实践。
据史书记载,孔子本人擅长弹琴、击磬等乐器,并且经常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音乐演奏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展示,更是他内心世界的一种外在体现。
在教育过程中,孔子也常常运用音乐来教导学生。
他会与学生一起欣赏音乐,并通过对音乐的分析和讲解,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道理。
例如,他可能会让学生思考一首乐曲中节奏的变化所反映出的情感起伏,或者让学生探讨音乐的旋律与诗词的配合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然而,孔子的音乐思想和实践在当时的社会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认同和推广。
孔 子音乐思想及音乐实践刍议
孔子音乐思想及音乐实践刍议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思想体系涵盖了诸多领域,音乐亦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孔子对于音乐的见解和实践,不仅在当时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后世的音乐发展也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孔子重视音乐的教育功能。
他认为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品德。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意思是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音乐能够帮助人们完善自身的人格,达到一种和谐、美好的境界。
这种观念体现了孔子对于音乐在个人成长和道德培养方面的高度重视。
在孔子的音乐思想中,“和”是一个核心概念。
他所追求的音乐之“和”,既包括音乐内部的和谐,如旋律、节奏、和声等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也包括音乐与社会、与人的内心世界的和谐。
孔子主张音乐应该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秩序,能够起到稳定社会、促进和谐的作用。
例如,他推崇的雅乐,就是一种被认为具有正统、庄严、和谐之美的音乐形式,能够引导人们遵循礼仪,规范行为。
孔子还强调音乐的情感表达。
他认为好的音乐应当能够真实地反映人的情感,但这种情感表达应当适度,不能过度放纵或压抑。
正如《论语》中记载:“《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这表明孔子认可音乐中情感的存在,但同时也要求情感的抒发要有节制,符合中庸之道。
这种对于音乐情感表达的看法,既体现了孔子对于人性的深刻理解,也为音乐创作和欣赏提供了一种平衡的原则。
孔子不仅在理论上阐述了自己的音乐思想,在实践中也对音乐有着积极的参与和推动。
他本人精通音律,善于演奏多种乐器,如琴、瑟等。
据记载,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艰难岁月中,仍然时常弹琴吟唱,以音乐来抒发自己的志向和情感。
孔子将音乐纳入教育体系之中,主张通过音乐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他认为音乐教育不仅能够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音乐与礼、诗等相互结合,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浅析孔子音乐伦理思想探源(一)
浅析孔子音乐伦理思想探源(一)论文关键词:孔子;音乐伦理;政治理想;礼教论文摘要:孔子音乐伦理思想在其孺家思想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支律和体现。
究其产生的源头,音乐本身具备修身养性的“君子之气”,有着扬善弃恶的伦理功效,古代音乐在特殊的经济政治背景下又与政教礼制相通,具备了集中而有效率的伦理功用,而孔子的政治理想又需要传播载体和实戏途径,由此为孔子音乐伦理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土壤。
孔子一生乐于学习,多才多艺。
在音乐方面,不仅会击馨、鼓瑟,还会弹琴、唱歌和作曲,对音乐的学习和感悟一生都处在痴迷当中。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适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
”在学习音乐技艺的同时,孔子更多地追求音乐的内在“美”与“善”,把对音乐的体悟和尊祟融人儒家思想,融人一生的教育事业,融人对“仁”的修炼、传播,对“礼”与“和”的坚守、弘扬,形成了以“善”修身、辅助礼制规范、协调社会伦理关系乃至帮助治理国家的音乐伦理思想。
这种音乐伦理思想之所以能够形成浸润了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有着诸多必然性,是多方面原因共同发力的结果。
一、音乐的“君子之气”使然对于什么是音乐,儒家经典《礼记》中《乐记》有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旎,谓之乐。
”这大概是最早对音乐进行的客观解释,意思是说,音乐是人的情感对客观事物触发后的表现,是人内心活动的体现。
把音乐分为声、音、乐三个层次,认为:“乐者,通伦理者也。
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
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
惟君子为能知乐。
”孺家认为只有君子才是能够真正欣赏音乐的人。
换言之,正是因为君子具备了与音乐相通的特质,具备了“君子之气”,才能够领悟到“通伦理”的“乐”的内涵。
这与孔子的音乐伦理思想是极其吻合的。
孔子一生的教育生涯中,要求学生要修身养性,修仁修善,培养君子风度,在这一过程中又常以音乐为教育内容,认为音乐是士君子的必备修养。
音乐论文孔子的音乐思想
本科生课程结业设计(论文)题目:孔子音乐思想浅析课程名称中西方音乐简史与欣赏任课教师杨子文学生姓名何胜男学院初等教育学院专业小学教育(英语方向)学号**********二〇一四年六月孔子音乐思想浅析摘要从古至今音乐都与政治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先秦时期的音乐尤其如此。
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音乐家。
他在弹琴、鼓瑟、唱歌等多方面的音乐实践活动,为他的音乐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孔子的音乐思想,分别是形与神、美与善、礼与乐。
孔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形与神的概念,但在他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却表露出他的观点,即形与神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美妙的音乐;孔子提出的美与善,分别指音乐的形式美和内容美,音乐作品只有在这两个方面都达到相应的标准才能称之为好的作品;在孔子的教育中礼与乐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孔子所生活的鲁国,是一个受周礼乐文化影响根深蒂固的国度,作为旧贵族的孔子对西周的礼乐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
关键字孔子;音乐教育1音乐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君子不仅要有淳朴的天性,还要有文雅的气质。
在儒家的思想中,是否懂得音乐,能不能够理解音乐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是一个人是否称得上“君子”的重要标志。
因为只有“君子”才能够真正懂得音乐,理解其真谛,以此来提高自己的人格境界。
[1]后来《礼记·乐记》阐发了孔子的思想:“乐者,通伦理也。
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
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
惟君子为能知乐。
”这段话,把音乐在人格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讲得非常透彻。
孔子也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在这里孔子是把诗、礼、乐作为人生修养的三个互相关联和依赖的方面或层次来看待的:首先,以诗来激发和引导人的审美感性,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其次,以礼来规范和塑造人格品性,培养道德意识;最后,无论是创造力的激发还是道德人格的培养都要靠音乐来完成。
也可以这样说,智性和诗性教育主要以诗来进行,德性教育靠礼来进行,而乐则是在更高层次上对二者的融合。
论孔子的音乐才能与音乐思想
论孔子的音乐才能与音乐思想摘要:孔子爱好音乐,知晓乐理,精通音律,娴熟古典音乐,善于演奏乐器,长于作词、谱曲和诵歌,是春秋战国时代最有影响的音乐家。
孔子的演奏歌唱才能、作词谱曲才能、欣赏正乐才能和音乐理论见解,充分体现了他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和高深修养,反映了他独到的音乐思想。
孔子关于音乐的形式与内容、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和移风易俗、教化天下的音乐教育思想,以及净化心灵、抒发情感、消解郁闷、陶冶性情、调养身心的音乐保健思想,在我国古代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至今仍有着普遍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音乐教育思想;音乐保健思想孔子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然而,他在音乐上的成就则少有论及。
本文仅就孔子的音乐才能、音乐教育和音乐保健思想等问题试作论述。
一、孔子的音乐才能孔子在音乐上是全面手。
其最突出的才能有六个方面。
第一,演奏才能。
孔子能演奏笙、琴、瑟、磬等多种乐器,尤其喜欢弹琴、击磬、鼓瑟。
一次,孔子在卫击磬,正好“有荷蒉而过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硁硁乎,莫己知也夫而已矣’”①。
又一次,孔子昼息于室而鼓琴焉。
闵子自外闻之,以告曾子曰:“向也夫子之音,清彻以和,沦入至道。
今也更为幽沈之声。
幽则利欲之所为发,沈则贪得之所为施。
夫子何所感之若是乎?吾从子入而问焉。
”孔子曰:“然,汝言是也。
吾有之。
向见猫方取鼠,欲其得之,故为之音也。
”②他能敲击出浅薄、固执的音调来诉说没人了解自己的伤感,能弹奏出幽沈的音调来激发猫捕捉老鼠的欲望,表明其演奏的实际水平是很高的。
第二,歌唱才能。
所谓“讲诵弦歌不衰”、“取瑟而歌”③,就说明孔子不仅能诵、能弹奏,也能唱歌。
孔子不仅能弹唱既成的乐曲,也能即兴呕歌,并且时常出口成曲。
如他弃官出走时师己送曰:“夫子则非罪。
”孔子曰:“吾歌可夫?”遂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
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④即《去鲁歌》。
之赵临河而歌曰:“狄水衍兮风扬波,舟楫颠倒更相加,归来归来胡为斯。
孔子音乐美学思想之我见
孔子音乐美学思想之我见【论文摘要】:中国古乐,源远流长,竟有着8千多年的历史,1986--1987年间在河南舞阳县出土的一批有七音孔至八音孔的古笛可以为之证明。
在诸子百家齐鸣的文化背景下,音乐活动相当繁荣,并产生了孔子、墨子、老子为代表的儒、墨、道三家音乐思想。
从大体上看,各派对于音乐的看法主要分为倡乐和非乐,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则站在了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倡导着音乐的发展。
本文是以我自己对孔子的角度分别从孔子的音乐思想、对音乐的评价标准。
【关键词】:儒家、孔子、音乐美学、尽善尽美、净化心灵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学说涵盖政治、思想、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各个领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孔子的教育思想将形上理想与形下履践结合为一体,既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又有鲜活的人本精神,显示出永久的生命力。
孔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音乐家,他不仅懂得声乐韵律,而且会弹古琴,吹笛吹箫。
他经常唱歌弹琴,以音乐表达情意和感受。
他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的宗旨。
孔子认为音乐家可以反映人们的痛苦和欢乐,但在感情上必须受到节制,不应该超越中庸之道的伦理准则。
音乐美学是试图阐明作为艺术作品的音乐的特殊审美本质的学问而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则是阐明中国的传统音乐的特殊审美本质的学问,对音乐美学的思考,暗含于音乐学中。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古代的统治者和许多思想家都很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
美与善相统一的音乐标准我国的音乐美学思想产生得很早,可追溯到两千八百年前的西周。
在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人们对“美”的认识和审美意识也在逐渐深化。
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也十分重视对音乐的学习和鉴赏。
儒家的音乐理论对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
在音乐内容与艺术形式上,儒家的音乐理论把内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艺术形式的美,则放在第二位。
孔 子音乐思想及音乐实践刍议
孔子音乐思想及音乐实践刍议音乐,作为一种跨越时空的艺术形式,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人类的情感、思想和文化。
在中国古代,孔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对于音乐也有着深刻的见解和丰富的实践。
孔子所处的时代,音乐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和教育手段。
他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认为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品德。
在他的观念中,好的音乐应当是“尽善尽美”的。
“尽善”意味着音乐所传达的内容应当符合道德伦理规范,具有积极的价值导向;“尽美”则要求音乐在形式上和谐优美,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这种对音乐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追求,体现了孔子对于音乐高度的审美标准。
孔子重视音乐对个人修养的影响。
他认为通过欣赏和参与音乐活动,人们可以调节自身的情绪,使内心达到平和、宁静的状态。
例如,当人们感到愤怒或烦躁时,适宜的音乐能够舒缓情绪;而在欢乐的时刻,欢快的音乐又能增添喜悦的氛围。
同时,音乐还能够培养人的自律和专注力,使人在音乐的韵律和节奏中学会自我约束和集中精神。
在教育方面,孔子将音乐纳入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中,认为音乐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主张通过音乐教育,让学生懂得礼仪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孔子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天赋,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音乐学习方向。
孔子本人也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和实践者。
据史书记载,他曾向师襄学琴,展现出了极高的学习热情和专注精神。
在学习一首曲子时,孔子不仅仅满足于掌握弹奏技巧,更追求对曲子内涵和情感的深刻理解。
他反复练习,不断琢磨,直到能够领悟到曲子所蕴含的作者的志向和情感。
这种对音乐的执着和深入探究的态度,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孔子还注重音乐的社会功能。
他认为音乐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政治风貌和社会风气。
在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中,音乐应当是欢快、祥和的;而在动荡、混乱的时代,音乐往往也会变得哀怨、忧伤。
因此,统治者可以通过推广合适的音乐来引导社会风气,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孔 子音乐思想及音乐实践刍议
孔子音乐思想及音乐实践刍议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巨匠,其学说影响深远。
在他的诸多思想中,音乐思想及音乐实践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然而他却始终致力于恢复周礼,认为音乐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手段。
他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主张通过音乐来培养人们的品德和修养。
在孔子看来,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能够塑造人格、陶冶情操的力量。
孔子重视音乐与礼的结合。
他认为礼是社会秩序的外在规范,而音乐则是内在情感的表达,二者相辅相成。
只有在遵循礼的前提下,音乐才能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例如,在祭祀、朝会等重要场合,所使用的音乐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以体现出庄重、肃穆的氛围,从而强化人们对礼的尊重和遵循。
孔子对音乐的审美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推崇“中和之美”,认为音乐应当和谐、适度,既不过于激烈,也不过于平淡。
这种审美观念反映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理想追求,即追求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
同时,孔子还注重音乐的情感表达,认为好的音乐应当能够触动人心,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但这种情感的表达必须符合道德规范,不能过度放纵或偏离正道。
在音乐实践方面,孔子本人也是一位精通音律的音乐家。
据记载,他曾向师襄学琴,展现出了极高的学习热情和专注精神。
孔子不仅能够演奏多种乐器,还善于对音乐进行评论和分析。
他对于《韶》《武》等乐曲的评价,至今仍被后人所传颂。
孔子还将音乐教育纳入其教育体系之中。
他认为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君子的品德和才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音乐教育,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陶冶性情,同时也能够增强对礼的理解和遵循。
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音乐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诗歌、礼仪等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全面的教育体系。
孔子的音乐思想和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儒家学派的传承中,音乐始终被视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和道德修养的手段。
汉代的《礼记·乐记》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音乐思想,强调音乐与政治、社会的密切关系。
孔 子音乐思想及音乐实践刍议
孔子音乐思想及音乐实践刍议孔子,这位被誉为“万世师表”的思想家,其学说影响深远,涵盖了诸多领域,其中音乐思想及实践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孔子所处的时代,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重要体现。
他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认为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品德。
在他的观念中,音乐是“仁”的一种外在表现,通过音乐可以达到个体内心的和谐以及社会的有序。
孔子强调音乐应当“尽善尽美”。
“善”在这里更多地指向音乐所蕴含的道德内涵,而“美”则侧重于音乐的形式与艺术表现。
他认为,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仅要有美妙动人的旋律和节奏,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寓意。
这种对音乐的双重要求,反映了孔子对于艺术与道德紧密结合的追求。
例如,他对《韶》乐极为推崇,称其“尽美矣,又尽善也”,而对《武》乐则认为“尽美矣,未尽善也”。
这是因为《韶》乐所表现的是舜的德政,充满了仁爱和平的精神;而《武》乐则是歌颂周武王的武功,在道德层面上稍逊一筹。
孔子还主张音乐应当“和而不同”。
“和”意味着音乐中各种元素的协调统一,包括旋律、节奏、和声等,使整体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
而“不同”则是指在和谐的基础上,允许音乐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避免千篇一律。
这种思想在音乐创作和演奏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鼓励音乐家在遵循一定规则和原则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和个性,创作出丰富多彩的音乐作品。
在音乐实践方面,孔子本人也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和精通者。
据史书记载,他曾向师襄学琴,刻苦钻研,不断追求技艺的提高。
他对音乐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欣赏和理论层面,更通过亲身的演奏来感受和领悟音乐的真谛。
孔子将音乐教育纳入其教育体系之中,认为音乐是培养君子人格的重要手段。
他教导学生通过学习音乐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审美水平。
在他的教育理念中,音乐不仅能够使人放松身心,还能够培养人的专注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孔子的音乐思想和实践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儒家的音乐观念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官方音乐文化的重要理论基础。
论孔子的音乐思想
论孔子的音乐思想王若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其先世是商朝宋国的贵族。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奴隶制濒于瓦解,封建制崛起的社会大变革的东周末期。
年轻时孔子的生活是比较贫困的,正如他所说:“吾少贫且贱”。
(《论语》)及长,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工作。
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列国,终不见用。
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因而成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的创始人。
由于他的这种经历和出身,因而构成了社会现实与其主观政治理想上的矛盾。
那“贫且贱”的少年时代,使他对当时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有所了解,比较同情劳动人民。
但由于他的贵族意识和“士”阶级的社会地位,因此在社会大变革中,又使他站在了旧贵族势力一边,并努力去维护日趋崩溃的宗族制度。
春秋初年,鲁宣公死后,政权由以季氏为主的“三桓”支配,孔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
对此他曾感慨地说:“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
他衷心地希望通过恢复西周的国家制度,并以此解决和调和当时的政治斗争。
认为要改造“礼乐崩溃”这个局面,首先就要“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无所措手足。
”(《论语》) “正名”是孔子的思想基础,所谓的正名,就是要求每个人的所做所为都要符合周礼的规定。
严守各自的传统地位、等级身份,不能违礼僭越,也就是永远严守君臣之道,长幼之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孔子把正名看作是自上而下改变社会现实的重要手段。
《孔子家语》记载:“孔子侍坐于哀公,公问‘敢问人道谁为大?’孔子答‘人道政为大,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由此可见,孔子的哲学是伦理哲学,基于这种哲学,他的音乐生活和音乐思想,也都表现出了明显的伦理思想的烙印。
以美养善 美善合一——谈孔子的音乐审美观
以美养善美善合一——谈孔子的音乐审
美观
孔子的音乐审美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它体现了一种美与善的结合,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孔子提倡“以美养善,乐其心志”,主张善良和美德的结合,认为音乐是一种能够调整人的心理和情感的有效手段。
在孔子看来,音乐不仅是美化生活的手段,也是一种培养道德的手段。
他认为音乐是一种有着深刻寓意的艺术,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领会真理,增强道德修养。
他认为,音乐可以激发人的精神,有助于他们获得美的感受,这就是他所说的“以美为养”。
此外,他认为音乐还可以提升人的智慧,使他们有能力去行善,这就是他所说的“以善为养”。
因此,孔子的音乐审美观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美养善,美善合一”的思想。
孔子把音乐当作人们实现美德及行善
的有效手段,体现了他对音乐乐趣和实用性的充分认识,也表达了他对审美文化的敬重和推崇。
综上所述,孔子的音乐审美观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主张将善良和美德结合起来,把音乐作为一种调节人心灵、提高道德修养的手段。
它不仅可以美化生活,而且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领悟真理,增强道德修养,这正是孔子所提倡的“以
美养善,美善合一”的思想。
解读孔子的音乐美学观
解读孔子的音乐美学观音乐美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它的历史和音乐本身的历史一样久远,在我国就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孔子的音乐观。
本文以春秋战国时期为背景的礼乐制度来分析孔子的美学思想。
一、礼乐制度下的孔子音乐观(一)礼乐制度与孔子。
周王朝建立后,吸取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采取反对“淫乐”,使用“节乐”的措施,故西周初年产生了由周公制定、并经后人不断完善的“礼乐制度”。
①在周代上层社会的各种典礼仪式的举行时,按参与者宗法等级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音乐,每一项仪式都配合各种严格的礼制规定,不可违反和逾越;对用乐也有着严格的要求,不得更改。
每一项都体现了对宗法制度与等级制度的推崇。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著名音乐家、思想家、教育家,他善击磬、鼓瑟、奏琴、唱歌、作曲等。
他组织弟子一起編订了《诗三百》;首创私学,在他的教学课程中乐便居于六艺中的第二位,而《诗三百》是他最直接的音乐教科书;儒家的音乐思想也奠基于他,这些都体现了他高度的音乐修养和才能。
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雅乐音乐风格中正平和、庄重肃穆,曲调简单、节奏缓慢,演奏形式以齐奏为主,具有一定的乐教功能。
孔子的儒家音乐思想观以“仁、中庸、尽善尽美、重视音乐的社会作用”最为显著,这与雅乐特征及其相似,正是表示了他对西周礼乐制度的维护。
而“《论语·八佾》中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②这句原文说明了孔子对这种违反礼乐制度规定的行为他都不能忍受。
(二)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在音乐美学中形式要素与组织手段之间的中介环节又叫形式美的法则。
形式美的法则又分三种:(1)传统法则:和谐;(2)现代法则:冲突(3)当代法则:回归。
传统法则在孔子的音乐思想中体现的恰到好处。
在孔子的音乐思想中:(1)“仁”是孔子音乐思想的核心支柱;(2)“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音乐审美评价标准;(3)对于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主张“尽善尽美”;(4)重视音乐的社会作用。
【范文】阐述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研究
阐述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研究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对前一时期(从虢文公到伶州鸠) 音乐美学思想地继承、总结和发展, 而他继承的不是前一时期音乐与自然地关系, 是音乐与社会的关系及音乐的审美准则, 本文将一一展开。
一、审美理想——“文质彬彬”、“尽善尽美”子曰:“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雍也》“文”即文采, 主要指一个人的礼乐修养。
“质”即质朴, 主要指一个人的仁义之道。
孔子指出:仁义之道超过礼乐的修养, 就会显得粗陋;而礼乐地修养超过仁义之道, 就会显得虚浮。
只要当礼乐地修养和仁义之道配合得当, 才能算得上是君子。
子谓《韶》“尽美矣, 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 未尽善也”(《八佾》)尽善尽美主要是指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歌颂舜帝德治的《邵》乐形式和内容统一, 歌颂武王伐纣的《武》乐, 虽然形式美好, 但是内容不完善。
究其原因, 《邵》乐符合孔子提倡的“仁政”思想和“以礼治国”的原则, 善合于礼的规定;而《武》乐表现周武王征服殷商、统一中国的武功, 孔子虽有所不满, 但却以为无伤大雅, 故以“未尽善”评之。
这是孔子对艺术美的认识, 对理想艺术、理想音乐地追求, 是孔子审美理想的集中反映。
但是, 其实孔子并非文、质并重, 而是质重于文;并非美、善并重, 而是善重于美;并非形式、内容并重, 而是内容重于形式。
二、审美准则——“思无邪”、“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这里的《诗》指的是音乐、诗歌、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
孔子认为, 《诗》可以使人思想纯正无邪。
“思无邪”就是以礼约思、非礼勿思, 就是要“思”合于礼, 止于礼, 人的思想及视、听、言、动都要符合“礼”地规定。
《论语·八佾》记载孔子之言曰:《关雎》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孔子意识到音乐中感情的表现是要有节制的, 适度而不过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孔子的音乐观
【摘要】孔子欣赏音乐之美,他用辩证的方法来评价音乐,认为好的音乐不仅要曲调优美,还要有内涵美。
他推崇和平的、讲仁义道德的音乐,认为好的音乐应该有助于人们在政治上的教化。
孔子大力提倡中正平和、古雅端庄的雅乐,以表现平和中庸的音乐为美。
【关键词】音乐;教化;中和之美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
他不仅懂得声乐韵律,而且会弹古琴,吹笛吹箫。
据《韩诗外传》记载:孔子访问卫国时,遇到旧友师襄,师襄是著名琴师,孔子便向他学琴。
孔子还经常通过唱歌弹琴来表达情意和感受。
孔子一生极其重视礼乐教化并一生积极躬行,他开设了六门课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音乐占第二位,可见他对音乐的重视。
但是孔子关于音乐的观点较少为人所注意。
一、孔子欣赏音乐之美
孔子爱好音乐,也学习音乐,他对音乐有极高的鉴赏力。
《论语述而》中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一名句表明了孔子对古人创作的美妙音乐的赞叹,此句也体现了孔子对音乐的痴迷和对音乐的极高赞赏。
《论语述而》中又记载:“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孔子爱好音乐,也喜欢向歌唱得好的人学习,这体现了孔子在音乐上谦虚的态度和学习的热情。
孔子常用音乐来调节情绪,抒发心情。
据史书记载,“孔子无一日不歌。
”除了“子于是日哭,则不歌”①,此外,孔子差不多每天都要弹琴唱歌。
据《史记·孔子世家》的描述,孔子在弹琴时,“神情庄重,四体通泰,目光远大,壮志凌云”,子路入见和他说话,“孔子弗应”,非等曲终才开口。
可见孔子对音乐的痴迷和尊重之情。
孔子经常和当时的音乐大师们探讨乐理,他“删诗书,订礼乐”,还亲自编订了《乐经》,可惜已经失传。
他的弟子公孙尼子著有《乐记》,是儒家的系统的音乐理论著作,一般认为也体现了孔子的音乐思想。
孔子之所以如此崇尚“乐”是因为“乐”与“礼”一样,在周文化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乐”可以把外在的“礼”的规范性要求,通过音乐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个体的心理中,内化为一种自觉的内在要求。
孔子说音乐可以“移风易俗”、“以善民心”,“故不能无乐”。
二、何为美的音乐
孔子用辩证的方法来评价音乐,不仅看其表面,还要关注其内在。
孔子认为,音乐要反映的内涵与音乐表面上的韵律、技巧相比更为重要。
孔子认为好的音乐必须是“尽善尽美”的音乐,好的音乐可以把代表艺术范畴的“美”和代表道德范畴的“善”结合起来,他的这个“美善统一”的观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待。
1、好的音乐不仅要形式美,更要内涵美
孔子在评价音乐演奏时认为:“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
先,事成而后。
”(《乐记》)就是说,作品的思想内容是主要的,技艺是次要的,品德的修养是首要的,事情的完成是次要的。
孔子的这一观点并非认为音乐的形式美不重要。
子曰: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孔子说:“由于太师挚之升歌开始,迄于关雎之合乐终结,洋洋乎乐声美满,满在我的耳中呀。
”②孔子十分注意形式上的美,他认为有了比较完美的形式,才能更好地为别人所接受,才能达到言志之目的。
形式之美固然重要,内涵之美才是美好音乐的关键。
孔子赞赏《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
是赞赏《韶》乐既有美的形式,又有美的内容,因为《韶》乐是反映大舜帝治理天下之功德。
因此孔子对《韶》乐推崇备至。
孔子认为《武》“尽善矣,未尽美也”,是因为《武》是周武王时期的音乐,武王伐纣,引起了战争,因此,孔子赞赏《武》的形式却并不赞赏《武》的内容,所以说《武》也不能成为完美的音乐。
孔子讨厌那些不利于社会风气的音乐,子曰:“放郑声,远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③。
孔子认为“郑声淫”,容易刺激人的欲望,煽动欲火,这样的音乐不利于心灵的启示。
2、好音乐要有助于政治上的教化
孔子赞赏《韶》乐而不称赞《武》乐,也体现了他推崇和平的、讲仁义道德的音乐,表明了孔子推崇舜的和平做法,反对武王的武力做法的鲜明的儒家政治立场。
由此可见,孔子注重音乐在政治上的教化作用,孔子赋予音乐一种政治教化的功能,认为音乐具有“兴
观群怨”、“移风易俗,安民治上”的社会功能,提倡用音乐来“和民声”、“治人心”。
“孔子至齐郭门外,遇婴儿,其视精,其心正,其行端。
孔子曰:‘趣驱之,趣驱之,韶乐将作’”。
他把婴儿纯朴的心灵美比作他素来最敬爱的韶乐,认为这是韶乐所启示的内容。
可见,孔子推崇的是能反映善与美的音乐,能使心灵受到启示,这也体现了音乐的教化功能。
孔子所以如此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是因为他相信“乐者,通伦理者也”。
就是说“乐”不仅仅是一种享乐,同时也是用于区分不同等级的重要尺度。
作为鲁国正卿的季氏,依礼只能享有四佾,却享用天子才能享用的舞蹈,对此孔子发出“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的感叹。
虽然他推崇乐教,但却要“止于礼”,即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
就是说,“视、听、言、动”都要合于“礼”的规定,才是“仁”,才能“复礼”。
音乐也是如此,子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成……”
④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十分重视音乐的社会伦理功能。
孔子认为有助于政治教化的音乐应该具有“中和之美”,他曾称赞“《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⑤,不淫、不伤、这样才合乎孔子的美的要求。
三、孔子倡导“中和之美”的音乐
孔子承认音乐有思想性和艺术性,以“善”和“美”来评价音乐家,凡合乎所谓仁德者为善,表现平和中庸者为美,形成了人类
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审美标准之一。
他有如下论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知知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⑥这是中和之美的典型反映。
《礼记·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就是正,就是合适、合宜。
“和”就是和谐。
中和之美要求处理好文艺内部的各种因素,任何一种因素都不能“过”,也不能“不及”,而要和谐适度,达到恰到好处的理想状态。
达到这种理想状态的关键是“中节”,人的情感不可尽情发泄。
孔子主张节制、适度的音乐享受观。
孔子认识到音乐是人必不可少的欲望,但是他并不因此而认为可以无节制地满足人们对音乐的欲望,恰恰相,孔子提倡在音乐享受上要节制、适度。
要以礼义加以节制,即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使人成为彬彬有礼、温柔憨厚的君子。
孔子大力提倡中正平和、古雅端庄的雅乐,尊重健康的民间音乐,批评靡靡之音。
根据《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述,孔子在音乐研究中,要求渐次达到“得其数”、“得其志”、“得其为人”的境界。
所谓“得其数”,就是要探求音乐的一般规律。
所谓”得其志”,就是要探求音乐中丰富饱满的思想感情。
所谓“得其为人”,就是要探求音乐中充满活力的人物形象和做人的道理。
注释:
①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02.173.
②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12-213.
③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404.
④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02.329.
⑤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02.74.
⑥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02.17.
参考文献:
[1]阎韬,马智强.论语注评[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
[2]江文.孔子的乐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姜岩.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初探[j].社会科学战
线,2007,03.
[4]陈薇.孔子音乐教育观探究[j].文教资料,2009,13.
作者简介:王珊珊(1987-),女,江苏新沂人,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