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音乐素养
孔 子音乐思想及音乐实践刍议
孔子音乐思想及音乐实践刍议音乐,作为一种跨越时空的艺术形式,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人类的情感、思想和文化。
在中国古代,孔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对音乐也有着深刻的见解和丰富的实践。
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但他始终坚信音乐具有强大的力量,能够对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和谐产生积极的影响。
他将音乐视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在他看来,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培养人格、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
孔子重视音乐的教化功能。
他认为好的音乐能够激发人们内心的善良情感,使人变得更加仁爱、友善和有道德。
通过音乐的熏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遵循社会的礼仪规范,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例如,他所推崇的《韶》乐,相传是舜帝时期的音乐,其旋律优美、节奏和谐,充满了祥和与美好的情感。
孔子评价《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认为其在艺术形式和道德内涵上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孔子强调音乐应当与“礼”相结合。
“礼”是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的准则,而音乐则是“礼”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
在孔子的观念中,音乐的节奏、旋律和演奏方式都应当符合“礼”的要求,这样才能体现出音乐的庄严和肃穆。
例如,在祭祀、朝会等重要场合,所演奏的音乐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以彰显其庄重和神圣。
这种将音乐与“礼”紧密结合的思想,反映了孔子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视。
在音乐实践方面,孔子本人也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和演奏者。
据记载,他曾向师襄学琴,刻苦练习,不断追求技艺的提高。
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不仅体现了他对艺术的追求,更反映了他希望通过自身的实践来传达音乐的魅力和价值。
孔子还注重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他整理了古代的诗歌和音乐,使之得以保存和流传。
他所修订的《诗经》,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诗歌作品,这些诗歌在当时都是可以演唱的。
通过对《诗经》的整理和传播,孔子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
然而,孔子的音乐思想和实践在当时并非一帆风顺。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一些人追求功利和欲望,忽视了音乐的精神内涵和教化作用。
孔子的音乐思想总结
孔子的音乐思想总结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影响力深远而广泛。
他在音乐方面的思想也是独具一格的,对后世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对孔子的音乐思想的总结。
首先,孔子强调音乐的教育功能。
他认为音乐可以用来教育和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美感和审美能力。
孔子强调音乐的崇高性和道德性,他认为音乐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和修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他曾说:“夫乐者,感也。
乐感动人之心,感动人之心者,感动人之德也。
”这一句话表明了孔子对音乐起到感化作用的看法。
其次,孔子注重音乐的规范和正义性。
他认为音乐应该具备合适的曲调和文辞,以及正确的表演方式。
孔子强调音乐要有秩序和纪律,不可任意妄为。
他认为音乐表演者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他曾说:“听诵诗,以经之。
乐,嘉言乐德。
”这表明了他对音乐表演者的德行有一定要求。
孔子还关注音乐的社会功能。
他认为音乐可以用来调节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
他主张君子应当推崇和欣赏高雅的音乐,仿效上古圣贤的音乐观念,以此来塑造社会的美好风貌。
他曾说:“古者民教以音,言以辞。
乐正天下之志,教化之本也。
”这表明了孔子认为音乐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孔子的音乐思想强调音乐的教育功能、规范性和社会功能。
他认为音乐能够感化人心,提升道德修养,需要具备合适的曲调和文辞,以及正确的表演方式,要求音乐表演者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
另外,他还认为音乐对于社会的调节和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孔子的音乐思想对于后世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音乐思想以及对音乐的教育和审美重要性的强调,深深熏陶了后世的音乐理论和实践。
他的音乐思想也为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后世音乐家的创作和演奏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孔子的音乐思想强调音乐的教育功能、规范性和社会功能,他认为音乐可以感化人心,提升道德修养,调节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
他的音乐思想对于后世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孔 子音乐思想及音乐实践刍议
孔子音乐思想及音乐实践刍议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思想体系涵盖了诸多领域,音乐亦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孔子对于音乐的见解和实践,不仅在当时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后世的音乐发展也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孔子重视音乐的教育功能。
他认为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品德。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意思是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音乐能够帮助人们完善自身的人格,达到一种和谐、美好的境界。
这种观念体现了孔子对于音乐在个人成长和道德培养方面的高度重视。
在孔子的音乐思想中,“和”是一个核心概念。
他所追求的音乐之“和”,既包括音乐内部的和谐,如旋律、节奏、和声等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也包括音乐与社会、与人的内心世界的和谐。
孔子主张音乐应该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秩序,能够起到稳定社会、促进和谐的作用。
例如,他推崇的雅乐,就是一种被认为具有正统、庄严、和谐之美的音乐形式,能够引导人们遵循礼仪,规范行为。
孔子还强调音乐的情感表达。
他认为好的音乐应当能够真实地反映人的情感,但这种情感表达应当适度,不能过度放纵或压抑。
正如《论语》中记载:“《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这表明孔子认可音乐中情感的存在,但同时也要求情感的抒发要有节制,符合中庸之道。
这种对于音乐情感表达的看法,既体现了孔子对于人性的深刻理解,也为音乐创作和欣赏提供了一种平衡的原则。
孔子不仅在理论上阐述了自己的音乐思想,在实践中也对音乐有着积极的参与和推动。
他本人精通音律,善于演奏多种乐器,如琴、瑟等。
据记载,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艰难岁月中,仍然时常弹琴吟唱,以音乐来抒发自己的志向和情感。
孔子将音乐纳入教育体系之中,主张通过音乐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他认为音乐教育不仅能够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音乐与礼、诗等相互结合,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孔子音乐思想的总结
孔子音乐思想的总结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与道德楷模。
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其中包括音乐思想,对古代音乐的发展与美学的探索产生了积极影响。
下面是对孔子音乐思想的总结:首先,孔子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
他认为音乐是一种可以感染人心的艺术形式,具有教化和塑造人格的力量。
他说:“由离人琴箫之声,使之意义美好,趋于礼义之道。
”孔子重视音乐对人们的情感、思想和行为的引导作用,认为通过合适的音乐教育,可以培养人的情感力量、道德意识和社会行为规范,从而使人能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其次,孔子强调乐的仪式与礼仪性质。
在古代中国,音乐往往与宴会、祭祀和礼仪活动紧密相连。
孔子非常重视乐的仪式性质,他认为音乐应当在一定的仪式框架下进行,并将音乐视为一种维持社会秩序、塑造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
孔子主张通过音乐来培养人们的忠诚、尊敬和公正之心,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第三,孔子对音乐的审美标准是“和”。
在孔子看来,“和”是指音乐的谐和与协调。
他认为音乐应当通过声音的和谐与协调,表达出一种美的感受和情绪,从而产生回旋和共鸣之感。
他说:“凡乐之起,和以其乐者也。
”孔子对音乐的审美追求是以谐和与和谐的价值观为前提,注重音乐的和声和节奏的协调统一,同时讲究节奏的适度、和声的标准和音调的和谐。
第四,孔子认为音乐具有社会团结和凝聚力。
孔子强调音乐可以成为社会团结和凝聚的纽带,以“乐以和为贵”为口头禅,并且认为通过音乐的练习和欣赏,人们可以沟通情感、加强感情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
他主张通过音乐活动来促进社会团结与和谐,提供人们共同体验和参与的机会,同时实现个人情感与社会意义的统一。
第五,孔子认为音乐是一种道德教育的手段。
他坚信音乐的实践和审美价值,可以塑造人的性格,提高人的道德修养。
孔子主张音乐教育要与德育相结合,通过音乐表达道德的关怀和追求,使人们能够感受到良善、善良之美,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准则和人格特质。
孔 子音乐思想及音乐实践刍议
孔子音乐思想及音乐实践刍议音乐,作为一种跨越时空的艺术形式,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人类的情感、思想和文化。
在中国古代,孔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对于音乐也有着深刻的见解和丰富的实践。
孔子所处的时代,音乐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和教育手段。
他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认为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品德。
在他的观念中,好的音乐应当是“尽善尽美”的。
“尽善”意味着音乐所传达的内容应当符合道德伦理规范,具有积极的价值导向;“尽美”则要求音乐在形式上和谐优美,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这种对音乐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追求,体现了孔子对于音乐高度的审美标准。
孔子重视音乐对个人修养的影响。
他认为通过欣赏和参与音乐活动,人们可以调节自身的情绪,使内心达到平和、宁静的状态。
例如,当人们感到愤怒或烦躁时,适宜的音乐能够舒缓情绪;而在欢乐的时刻,欢快的音乐又能增添喜悦的氛围。
同时,音乐还能够培养人的自律和专注力,使人在音乐的韵律和节奏中学会自我约束和集中精神。
在教育方面,孔子将音乐纳入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中,认为音乐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主张通过音乐教育,让学生懂得礼仪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孔子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天赋,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音乐学习方向。
孔子本人也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和实践者。
据史书记载,他曾向师襄学琴,展现出了极高的学习热情和专注精神。
在学习一首曲子时,孔子不仅仅满足于掌握弹奏技巧,更追求对曲子内涵和情感的深刻理解。
他反复练习,不断琢磨,直到能够领悟到曲子所蕴含的作者的志向和情感。
这种对音乐的执着和深入探究的态度,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孔子还注重音乐的社会功能。
他认为音乐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政治风貌和社会风气。
在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中,音乐应当是欢快、祥和的;而在动荡、混乱的时代,音乐往往也会变得哀怨、忧伤。
因此,统治者可以通过推广合适的音乐来引导社会风气,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孔 子音乐思想及音乐实践刍议
孔子音乐思想及音乐实践刍议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巨匠,其学说影响深远。
在他的诸多思想中,音乐思想及音乐实践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然而他却始终致力于恢复周礼,认为音乐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手段。
他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主张通过音乐来培养人们的品德和修养。
在孔子看来,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能够塑造人格、陶冶情操的力量。
孔子重视音乐与礼的结合。
他认为礼是社会秩序的外在规范,而音乐则是内在情感的表达,二者相辅相成。
只有在遵循礼的前提下,音乐才能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例如,在祭祀、朝会等重要场合,所使用的音乐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以体现出庄重、肃穆的氛围,从而强化人们对礼的尊重和遵循。
孔子对音乐的审美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推崇“中和之美”,认为音乐应当和谐、适度,既不过于激烈,也不过于平淡。
这种审美观念反映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理想追求,即追求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
同时,孔子还注重音乐的情感表达,认为好的音乐应当能够触动人心,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但这种情感的表达必须符合道德规范,不能过度放纵或偏离正道。
在音乐实践方面,孔子本人也是一位精通音律的音乐家。
据记载,他曾向师襄学琴,展现出了极高的学习热情和专注精神。
孔子不仅能够演奏多种乐器,还善于对音乐进行评论和分析。
他对于《韶》《武》等乐曲的评价,至今仍被后人所传颂。
孔子还将音乐教育纳入其教育体系之中。
他认为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君子的品德和才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音乐教育,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陶冶性情,同时也能够增强对礼的理解和遵循。
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音乐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诗歌、礼仪等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全面的教育体系。
孔子的音乐思想和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儒家学派的传承中,音乐始终被视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和道德修养的手段。
汉代的《礼记·乐记》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音乐思想,强调音乐与政治、社会的密切关系。
孔 子音乐思想及音乐实践刍议
孔子音乐思想及音乐实践刍议孔子,这位被誉为“万世师表”的思想家,其学说影响深远,涵盖了诸多领域,其中音乐思想及实践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孔子所处的时代,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重要体现。
他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认为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品德。
在他的观念中,音乐是“仁”的一种外在表现,通过音乐可以达到个体内心的和谐以及社会的有序。
孔子强调音乐应当“尽善尽美”。
“善”在这里更多地指向音乐所蕴含的道德内涵,而“美”则侧重于音乐的形式与艺术表现。
他认为,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仅要有美妙动人的旋律和节奏,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寓意。
这种对音乐的双重要求,反映了孔子对于艺术与道德紧密结合的追求。
例如,他对《韶》乐极为推崇,称其“尽美矣,又尽善也”,而对《武》乐则认为“尽美矣,未尽善也”。
这是因为《韶》乐所表现的是舜的德政,充满了仁爱和平的精神;而《武》乐则是歌颂周武王的武功,在道德层面上稍逊一筹。
孔子还主张音乐应当“和而不同”。
“和”意味着音乐中各种元素的协调统一,包括旋律、节奏、和声等,使整体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
而“不同”则是指在和谐的基础上,允许音乐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避免千篇一律。
这种思想在音乐创作和演奏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鼓励音乐家在遵循一定规则和原则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和个性,创作出丰富多彩的音乐作品。
在音乐实践方面,孔子本人也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和精通者。
据史书记载,他曾向师襄学琴,刻苦钻研,不断追求技艺的提高。
他对音乐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欣赏和理论层面,更通过亲身的演奏来感受和领悟音乐的真谛。
孔子将音乐教育纳入其教育体系之中,认为音乐是培养君子人格的重要手段。
他教导学生通过学习音乐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审美水平。
在他的教育理念中,音乐不仅能够使人放松身心,还能够培养人的专注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孔子的音乐思想和实践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儒家的音乐观念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官方音乐文化的重要理论基础。
总结孔子的音乐思想
总结孔子的音乐思想孔子是先秦时期中国思想家、教育家,其音乐思想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孔子对音乐的认知和思考,不仅在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而且对于培养美好人格以及社会和谐也有着深远影响。
首先,孔子对音乐起源、功能和价值的认识堪称独特。
他认为音乐的起源是出于人类自然而然的情感表达,是人们的心灵寄托和情绪宣泄的表现方式。
对于音乐的功能,孔子强调了其教育和道德的作用。
他认为音乐可以培养人们的情感和情操,提升人的文化修养,使人们明辨是非,学会从中领悟社会和谐之道。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音乐作为社交和团体活动的重要性,认为音乐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其次,孔子的音乐思想在音乐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强调了音乐的教育功能,认为音乐应该是教育的一部分,可以帮助人们培养心性,塑造品格。
孔子提倡通过音乐来陶冶情操,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使其具备君子的品质和操守。
他主张要选择合适的音乐,排除那些能够引起人们低级趣味和不良行为的音乐,引领人们接触高雅的音乐,让其受益于其中。
而在音乐的实践方面,孔子提出了对音乐演奏和演唱的要求。
他认为音乐要求得当的演奏技巧,以及恰当的情感和表达力。
孔子注重对音乐的细致品味,强调“和而不流”,即音乐要根据时、地、人、事的不同变化而适度调整,不能追求浮华与华丽,更应注重音乐的自然和协调美。
孔子对音乐的思考还涉及到音律和乐律的论述。
他提出了“六律”的观念,即仁、礼、忠、信、爱、和六种情感应当和谐统一,并应用到音律和乐律的规范中,从而使音乐具备积极向善的力量。
孔子认为乐律应当符合人们的道德情操,以及天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可以用于引导人们的情感和行为。
总的来说,孔子的音乐思想强调了音乐的教育、道德和社会作用,强调了音乐的审美价值和美学标准。
他对音乐的功能和价值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很多引导人们正确对待音乐以及将音乐应用于教育和社会活动的观点。
孔子的音乐人形象
孔子的音乐人形象孔子是一位具有音乐品味和才情的人。
在《论语》中,有关“音乐”的记录颇多。
孔子曾说:“夫乐者,志之所加也。
”他认为音乐有助于表达人的情感和心志,是一种重要的心灵寄托。
孔子还曾强调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可见,孔子十分重视音乐对人的思想品格和道德修养的塑造作用。
孔子对音乐家和乐器制作家具有很高的评价。
在《论语》中有一段对孔子与叶赫的对话:“子曰:‘讲讥让,进乎君子。
讲讥让,退乎小人。
’”孔子认为,音乐应该具有高尚的品格和品味,是一种教化人的工具。
孔子还提到了乐器制作家,他说:“制作不敢不足,通其道不敢不达。
”可见,孔子对于音乐家和乐器制作家的工艺水平也是十分看重的,他认为他们应该具有高超的技艺和道德修养。
孔子本人也是一位会歌唱的音乐人。
在《论语》中有关孔子的歌唱欢快之状况颇多,比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诸?’”可见,孔子平时也是一位乐观豁达的音乐人,他能够在欢乐时刻歌唱,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情。
孔子对音乐的传承也是十分重视的。
据传,《论语》中曾经记载过孔子自弹琴的场景,他说:“文王曰:‘偃,有闻,君子能终身,安之,望之以众,俯之以寡,而況好事者邪?’”可见,孔子重视音乐的传承和发扬光大,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音乐才情,传承并发扬优秀的音乐传统。
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不仅是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同时也具有音乐人的形象。
他对音乐的品味和才情十分敏锐,对音乐家和乐器制作家也有高的评价,并且本人也是一位歌唱欢快的音乐人,对音乐的传承也是十分重视的。
孔子的音乐人形象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化名人。
孔子酷爱音乐、唱歌,竟然因为听了《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酷爱音乐、唱歌,竟然因为听了《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古人做学问,六艺是必须学的,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其中音乐就是其中一个必修课程。
从《论语》上看,孔子对音乐的重视,远超后世尊崇他的人们的想象之上,这一方面是来自他对古代音乐的传承,一方面是来自他对于音乐艺术精神的新发现。
孔子很注重生活的艺术化,作为音乐课,音乐也是他授课内容之一。
但上音乐课的时候,孔子并不以老师自居,不认为自己是老师就是全知全能的,而是不断吸取别人的长处,成长自己。
《论语.述而第七》中说: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音乐和诗歌,是艺术和文学的糅合,是古代文人精神的寄托,也是一种情感发泄方式。
孔子非常注重诗与乐的教化,还修订了《乐经》,但已经失传了。
这句话是说,孔子听到别人唱歌唱的好,就一定要求对方再唱一次,然后自己就学着和别人一起唱,用心去研究、感悟。
《论语.子罕第九》中说: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孔子周游列国后,尤其到了晚年,深感即使自己有了权力,也平定不了世界,要想社会安定,人们安居乐业,只能从教化人心上下手,因此回到鲁国后,开始整理中国文化,由此产生了六经。
上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才把音乐进行了整理改编,《雅》、《颂》才有了正确的配合,正确的位置。
也正因为孔子的整理,才让这些经典流传了几千年。
《史记.孔子世家》中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和《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孔子对我们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确实居功至伟。
我们经常引用的成语“三月不知肉味”,就是出自《论语》: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韶》是古代赞美舜的乐章,当时的经典音乐。
孔子听了这个音乐后,三个月不知道肉的滋味。
这并不是说孔子这之后三个月不吃肉了,而是说孔子听了韶乐之后,心境之宁静,思想之专注,吃饭的时候都不知道是什么味道了,吃肉也吃不出肉的味道了,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孔子的音乐素养
孔子的音乐素养——王财贵先生已丑正月初四讲于深圳鹿鸣新学堂今天就顺着我们来学古琴,我就跟大家讲一讲跟今天学琴有关的事情,就讲讲孔子的音乐素养吧。
讲这个我自己都很惭愧,因为我自己对音乐是外行,尤其是没有自己可以操作的乐器。
我一直都有一个想法,以后如果有所谓的书院,或者我有学生,这个学生是从儿童或者青少年读经长大的,我都希望至少每个人会用一项乐器,它应该是对人生很有意义的。
何况孔子不只是会一项乐器,孔子的音乐教养很高,高到什么程度呢?说起来令我们瞠目乍舌,我们会吐舌头。
首先,光从孔子学音乐的精神,这是常常被引用的故事了,尤其是教音乐的人都会引用了,尤其教琴的人会引用了,因为孔子学琴嘛。
这个故事记载在《史记》的《孔子世家》。
孔子跟师襄子学琴。
这个师襄子不是襄子师哦,不是襄子老师,是师襄子,这个师,也可以解释成老师,其实这个师在古时候有一个特定的意义。
像《论语》有一章叫“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
’及席,子曰:‘席也。
’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孔子说:‘然!固相师之道也。
’”这个师冕,这个名叫“冕”,不是冕师,是师冕,这个师,是乐师。
这个乐师有个特色,就是他是瞎子。
所以师冕来见孔子,“及阶”,到了阶梯前面,孔子就告诉他说,上面有阶梯哟,“阶也”;上了阶梯到了房间里面了,“及席”,到了席子,就是座位旁边,孔子说,“席也”,这就是座位了;“皆坐”,大家都坐好了,孔子就告诉他,“某在斯,某在斯”,子贡在你左边哪,前面是颜渊哪,右边是子路啊,就这样子。
师冕出去了,孔子弟子很好问,他就问老师说:“这就是对待一个盲眼的人的道理吗?”孔子说:“是的,我们要这样来帮助盲眼的人。
”“相师”嘛,相就是傧相、协助。
所以,“师冕见”这个师,就是盲眼的乐师。
孔子与师襄子学琴,可能不是襄子乐师而已,而且应当也是一个瞎了眼的乐师。
人类的五官平均发用的,有某些器官,尤其像眼睛这么锐利的器官关闭了,可能其他的器官发展得更好。
试论孔子的音乐思想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时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中国音乐、文化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孔子是一位音乐家,他懂得音律,会弹古琴,吹笛吹箫。
常常歌唱弹琴,以音乐表达情意和感受。
孔子的音乐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
提倡“礼治”强调音乐从道德上能感化人。
第一,孔子确立了音乐的审美标准“善”和“美”的统一,而且善要重于美。
音乐表达的内容要纯正无邪;孔子的音乐审美态度是“中庸”和“平和”,音乐情绪不管是快乐还是悲哀都要有节制,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第二,音乐思想明显表现出崇雅抑俗的态度。
第三,孔子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
推崇“礼乐治国”,把音乐作为一种推行礼、乐的手段与工具。
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认为音乐可以改变社会风气,“礼”可以给人以约束,只有这样,才能国泰民安。
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及现实意义-精选文档
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及现实意义孔子作为春秋时期的领军人物,不光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更是一位古代音乐家、美学家。
[1] 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创始人,对古代音乐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在音乐美学方面的贡献更是不言而喻。
、努力提升自身音乐修养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载到:“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直至远方,莫不授业焉”。
从这段话我们不难看出孔子官场失意,进而开始修订了《诗》、书》、《礼》、《乐》等内容且弟子众多,影响颇大。
乐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他主要研习的一个方面,而他对音乐的体味和实践亦是抢眼的。
据相关典籍考证《诗》在当时是需要唱的和乐》是一脉相承的,两者都需要演唱,至此,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载有“《诗》三百零五篇,孔子皆玄而歌之”其实在当时没有专业作曲家这个概念的基础下,有大多数的诗辞是需要唱的,只有唱才能让这些作品流传下来。
[2] 而正直此时,孔子担当起了音乐发展的大任。
不光在言语上提出了音乐的美学学说,而且在自己的实践中用自己扎扎实实、精益求精的学习风范影响着后仕之秀. 《史记、孔子世家》载到“孔子学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也”孔子曰:“丘已习其曲,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已也”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已矣”孔子曰 : “丘未得其为人 ,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 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曰:“丘 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 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虽然,这段记载描述孔子的学习过程有一点玄乎, 但他也真正体 现出了孔子学习态度的扎实、 深入、不满足。
当然,在生活场合, 孔子的学习态度也是那样的孜孜不倦。
“子与人歌而善, 必使复之,而后和之”《论语、述而》当他在他三十岁时,在齐国听到 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史记、孔子世 家》,孔子在齐国听到 《韶》 ,完全被圣美的音乐陶醉了, 然而, 他那专心学习,深刻钻研音乐的精神,让每后人感叹!二、音乐美学思想一)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对于乐的社会作用,孔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以美养善 美善合一——谈孔子的音乐审美观
以美养善美善合一——谈孔子的音乐审
美观
孔子的音乐审美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它体现了一种美与善的结合,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孔子提倡“以美养善,乐其心志”,主张善良和美德的结合,认为音乐是一种能够调整人的心理和情感的有效手段。
在孔子看来,音乐不仅是美化生活的手段,也是一种培养道德的手段。
他认为音乐是一种有着深刻寓意的艺术,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领会真理,增强道德修养。
他认为,音乐可以激发人的精神,有助于他们获得美的感受,这就是他所说的“以美为养”。
此外,他认为音乐还可以提升人的智慧,使他们有能力去行善,这就是他所说的“以善为养”。
因此,孔子的音乐审美观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美养善,美善合一”的思想。
孔子把音乐当作人们实现美德及行善
的有效手段,体现了他对音乐乐趣和实用性的充分认识,也表达了他对审美文化的敬重和推崇。
综上所述,孔子的音乐审美观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主张将善良和美德结合起来,把音乐作为一种调节人心灵、提高道德修养的手段。
它不仅可以美化生活,而且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领悟真理,增强道德修养,这正是孔子所提倡的“以
美养善,美善合一”的思想。
孔子对音乐的评价
孔子对音乐的评价
传统的中国文化,受着儒家学说的影响,一直尊重文学、仪式、音乐等方面的文化精神。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就是著名的儒家学说思想家孔子。
他对音乐有独特的见解,强调它要有精神内涵,有品位和深度,用以抒写思想和感情。
在儒家文化中,孔子对音乐有着深入的思考,他主张崇尚琴、瑟、丝等,以及应用杂乐来表达文化的内涵。
他在《论语》里,提出:“音乐之道,在乎曲度,在乎歌而止矣”。
此句意在指出,歌唱是音乐之道的基础,一曲歌前一曲歌后,曲度才能和谐统一。
对于音乐,孔子也认为它需要有一定的规律和结构,他说:“音乐之道,在乎和,在乎文”。
这句话的意思是,和声是音乐的精髓,而且音乐也必须有文字来规范,传达它的意义。
因此,孔子认为,好的音乐不仅要节奏舒缓流畅,而且还要有文字的美感。
另外,孔子对音乐的评价还有一点,就是音乐要有礼节,他在《论语》中说:“音乐之道,在乎勇,在乎容,在乎敬。
”意思是,好的音乐必须有勇敢、宁静和尊敬的情怀,这样才能融入神圣的苍穹。
总之,孔子认为,音乐是人类文化中最高层次的文化精神,它的本质应该是精神的,要有规律,要有礼节,要有深度,要有精神内涵,以及文字的美感。
这样,音乐才能够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品质和意境。
- 1 -。
孔子对音乐的标准
在音乐的学习方面,孔子主张精修博取、精而后博。
应该从音符、技巧、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等诸多方面去把握乐曲。
当然,孔子并不认为只精熟一两首曲子就够了,他不过是主张先精后博而已。
只要想一想孔子能演奏多种乐器,并能为《诗经》数百首歌词配乐吟唱,就知道他在音乐方面涉猎之广泛了。
在音乐的欣赏上,孔子重视形式与内容的结合,尤其重视内容。
《论语·八佾》中记录了一段孔子谈音乐欣赏的话:“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如也,绎如也,以成。
”这段话的意思是:音乐的演奏形式是有规律的:先是诸多乐器同发齐奏,演出声音洪亮和顺的前奏曲;接着各种乐器依次展开,音色和谐纯正,节奏鲜明,连续不断,直至全曲结束。
这是关于音乐演奏形式的品评欣赏。
从他使用的“纯如”“翕如”“如”“绎如”等褒义词来看,显然孔子对音乐的形式美是很重视的。
但是作为一个有鲜明政治立场的思想家,他显然更看重音乐的思想内容。
孔子在评价《关雎》时说,这首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联系当时的诗都是配曲演唱的,可以说这就不仅是对诗文的评价,也是对音乐作品内容的评价了。
孔子对《韶》曲和《武》曲的比较评价,是他重视音乐内容的典型事例。
他认为,让他“三月不知肉味”的《韶》曲是尽善尽美的,而《武》曲虽尽美却不尽善。
这里的“美”和“善”应该是分别指音乐的形式与内容。
《武》曲为什么不够尽善呢?虽然周武王仁德,但伐纣王以取天下,终究以下犯上,况且战事入乐,难免杀伐之声,致使乐曲难臻完善。
作为一个关心政治的思想家,孔子特别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
他从来不认为音乐仅仅是敲敲钟打打鼓,它应该是个人修身养性的借助和君主教化万民的工具。
孔子认为音乐的教化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区分尊卑贵贱,维护等级礼制;二是诱导人心,形成社会风气。
第一点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但第二点却仍然有其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发挥音乐的娱乐功能的同时,不要忘记其社会教化功能。
在抵制不合于礼、不利于礼的音乐方面,孔子的态度是坚决的。
孔子的音乐人形象
孔子的音乐人形象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音乐家。
他对音乐有着深厚的造诣和独特的见解,被认为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人物。
在孔子的音乐人形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音乐的热爱、对音乐的理解、对音乐的态度以及对音乐的影响力。
孔子是一个极为热爱音乐的人。
他常常在做学问的休息时间里,与弟子们一起演奏乐器,唱歌跳舞,将音乐作为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孔子认为,音乐是一种能够感染人心、引领人们情感的艺术,而他自己也表现出了对这种艺术的浓厚兴趣。
在他的论语中,也有不少关于音乐的言论,他曾经说过:“有音乐,宣告天下,未有得我者也。
”这表明了他对于音乐的热爱,同时也暗示了他对自己能够成为宣传音乐的人物的信心。
孔子是一个深刻理解音乐的人。
他认为,音乐是一种可以回应人类困苦和忧愁的艺术,它可以通过其独特的节奏和旋律激发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
据说,孔子也曾经说过:“有乐,必有象;有象,必有物。
”这表明了他对音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感知,也表明了他对音乐与物质世界之间联系的认识。
此外,孔子还对音乐的作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他认为,音乐是一种可以改善人们生活状态、修养情感、提高道德品质、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
因此,他倡导将音乐融入教育之中,用音乐来培养孩子的品德和性格,用音乐来整顿社会风气,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孔子是一个非常认真对待音乐的人。
他认为,音乐要使人快乐,但是,也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举止。
据说孔子曾经听到一位很有名的伶人唱歌之后,觉得他的音乐有点太丧气了,于是就问这位伶人悲愤在哪里,伶人回答说:“悲在斯楚,愤在斯楚。
”孔子听了之后感叹道:“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这个故事表明了孔子对于音乐态度的重视,他认为良好的音乐态度不仅可以在音乐中体现,同时,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充分体现。
四、孔子的音乐人形象——音乐的影响力:孔子是一个拥有很大音乐影响力的人。
他不仅是一位音乐家和音乐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政治家、教育家和伟大的文化传承者,在他一生中,他对音乐的推广和传承贡献了很大的力量。
孔子音乐思想的总结是什么
孔子音乐思想的总结是什么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对于音乐有着独特的思考和见解。
这篇文章将总结孔子音乐思想的主要内容,并试图解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在总结中我们将探讨孔子对于音乐的定义、音乐与礼仪、音乐的教育作用以及音乐品质的要求。
首先,孔子对于音乐的定义是以和谐为核心。
他认为音乐应该能够表达人类内心的情感并调节情绪,从而帮助人们达到内心的和谐。
孔子追求的是一种既能够感动人心又能够激发人们的高尚情感的音乐。
其次,孔子将音乐与礼仪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孔子的思想中,音乐是一种能够体现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工具。
他认为音乐应该与礼仪相结合,通过音乐的演奏和听觉体验来实现社会秩序和道德教育。
第三,孔子非常强调音乐的教育作用。
他认为音乐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塑造人的性格。
孔子相信通过音乐的学习和欣赏,人们可以获得道德、正直和美德,并且通过音乐的表达和情感的共鸣可以加深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第四,孔子对于音乐的品质提出了许多要求。
他认为音乐应该追求正直、坦诚和诚实,同时应该避免低俗和庸俗的元素。
孔子追求的是一种高雅的音乐,通过音乐的品质来提升个人和社会的道德境界。
孔子的音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孔子对于音乐的定义以和谐为核心,在中国古代音乐观念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这种追求和谐的音乐观念在后来的音乐创作和表演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次,孔子将音乐与礼仪结合在一起,提出了音乐教育的观念。
这种将音乐与道德一起教育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推动了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和演变。
此外,孔子强调了音乐的品质和作用。
他认为高尚的音乐能够提升人的道德境界和文化修养,这种观念在后来的音乐创作和评价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总之,孔子的音乐思想是中国古代音乐观念和教育理念的重要部分。
他对于音乐的定义、音乐与礼仪的关系、音乐的教育作用以及音乐的品质要求都对后世的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孔子的音乐思想不仅在古代,而且在当代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VIP专享]孔子的音乐素养
孔子的音樂素養季謙先生于已丑(2009)年正月初四夜講于深圳鹿鳴新學堂四樓古琴班教室怎樣讀《論語》等智慧之書讀《論語》幾乎沒有所謂對錯。
其實讀經典也無所謂對錯,或者說,錯的機會不多。
因爲有些時候這個錯,除非他存心,故意,他故意要找聖人的茬,抓聖人的小辮子。
這種情況在近百年來,在我們中國是司空見慣暸,這是故意的。
假如一個人回複到他生命的常道,他是個正常人,以正常人的心態來讀這種書,就沒有所謂的對錯。
所以這個商量的意思,不是說誰說對暸,誰說錯暸。
或許是每個人的體會不同,不過其中可能有一些深淺。
深淺跟對錯的概念是不一樣的。
有人體會得深一點,有人體會得淺一點。
但是如果要叫體會淺的人立刻生長到一個高度,差得太遠,恐怕也不很容易。
因爲這是智慧的書,也需要用智慧去迎接,去相應。
所以讀這種書是最令人愉快的,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體會,而不是叫自己的解釋。
所以,我也說《論語》是一部很圓滿的書,《論語》裏邊的語言都是“圓音”。
什麽叫“圓音”呢?圓滿的聲音,圓滿的教導。
那什麽叫圓滿的教導呢?在佛經上有這麽一個講法,就是“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
”佛說法的時候,只是順著這樣講下去,當然這是一個聲音暸,就是講一套,就是一場演講暸,這不是“一音”嗎?一種聲音。
佛以一音來演說佛法。
“衆生”,就是聽到的這些所有的人,甚至包括其他的存有、衆生;“隨類”,隨著他的品類,這個“類”,還不只是橫嚮的分類,它還有一種縱嚮的層次;衆生隨他的品類“各得解”,都得到自己的解釋。
所以,一場說法下來,大家聽到的是同樣一場說法,但是每個人的體會就不一樣。
所以,小聖人有小聖人的體會,大聖人有大聖人的體會,菩薩有菩薩的體會。
爲什麽能夠這樣呢?因爲他是從最清靜法界而出,佛的心中是完全清靜的,所以他的語言也變得很巧妙,或者說裏面的含蘊很有深度,可以做各層次的解釋。
假如像剛才說的,妳不是故意存心要跟聖人作對,妳是一個正常的人,妳以妳的心靈去體貼聖人的心靈,那妳都能夠多多少少體貼出一些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音乐素养——王财贵先生已丑正月初四讲于深圳鹿鸣新学堂今天就顺着我们来学古琴,我就跟大家讲一讲跟今天学琴有关的事情,就讲讲孔子的音乐素养吧。
讲这个我自己都很惭愧,因为我自己对音乐是外行,尤其是没有自己可以操作的乐器。
我一直都有一个想法,以后如果有所谓的书院,或者我有学生,这个学生是从儿童或者青少年读经长大的,我都希望至少每个人会用一项乐器,它应该是对人生很有意义的。
何况孔子不只是会一项乐器,孔子的音乐教养很高,高到什么程度呢?说起来令我们瞠目乍舌,我们会吐舌头。
首先,光从孔子学音乐的精神,这是常常被引用的故事了,尤其是教音乐的人都会引用了,尤其教琴的人会引用了,因为孔子学琴嘛。
这个故事记载在《史记》的《孔子世家》。
孔子跟师襄子学琴。
这个师襄子不是襄子师哦,不是襄子老师,是师襄子,这个师,也可以解释成老师,其实这个师在古时候有一个特定的意义。
像《论语》有一章叫“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
’及席,子曰:‘席也。
’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孔子说:‘然!固相师之道也。
’”这个师冕,这个名叫“冕”,不是冕师,是师冕,这个师,是乐师。
这个乐师有个特色,就是他是瞎子。
所以师冕来见孔子,“及阶”,到了阶梯前面,孔子就告诉他说,上面有阶梯哟,“阶也”;上了阶梯到了房间里面了,“及席”,到了席子,就是座位旁边,孔子说,“席也”,这就是座位了;“皆坐”,大家都坐好了,孔子就告诉他,“某在斯,某在斯”,子贡在你左边哪,前面是颜渊哪,右边是子路啊,就这样子。
师冕出去了,孔子弟子很好问,他就问老师说:“这就是对待一个盲眼的人的道理吗?”孔子说:“是的,我们要这样来帮助盲眼的人。
”“相师”嘛,相就是傧相、协助。
所以,“师冕见”这个师,就是盲眼的乐师。
孔子与师襄子学琴,可能不是襄子乐师而已,而且应当也是一个瞎了眼的乐师。
人类的五官平均发用的,有某些器官,尤其像眼睛这么锐利的器官关闭了,可能其他的器官发展得更好。
所以古人都认为,最高的乐师,必定要瞎眼。
(笑)甚至我听过有很多故事了,一个人他对音乐真的是喜好了,疯狂地喜好了,他自己把他的眼睛弄瞎。
孔子跟师襄子学琴,弹了几天了,师襄子一听,弹得可以了,“可以进矣”,我再教你另外一首吧。
孔子说:“未也。
”说还没,我觉得我还没学好。
“你已经‘既得其曲’了,你已经把曲子都弹好了。
”孔子说:“虽得其曲,未得其数。
”数学那个数,可以解释成节奏。
这个节奏,假如是琴的话,今天我们听金蔚老师说,这个琴的节奏是很细密的,但是它又是很自由的,你要能够在自由中表现你的细密,而这个不是跟哪一个琴家,他怎么弹我就跟他怎么弹,这里有一种自由发挥的意思,自由发挥而能够达到一个顺应音乐之道,或者自然之道,这个叫“得其数”。
孔子说“我还没得其数”。
好了,最后老师说:“有志气,再弹。
”再弹一阵子,“已得其数矣”,啊,这个真的是抑扬顿挫,恰和乐理。
“已得其数矣,可以进矣。
”你可以再学一首了。
孔子说:“虽得其数,未得其意。
”我弹得虽然是还蛮好的,蛮顺畅的,但是这个琴里面表现什么意义,我还没得到,我要再弹。
老师就让他弹。
过几天老师一听就知道,“得其意矣”。
意境都表现出来了,“可以进矣”。
孔子说:“虽得其意,未见其人。
”我已经知道曲子的意思是什么,但是我还不知道这个你者是谁,这个作者长什么样子,“未见其人”,没有看见。
怪了,对不对。
最后老师就觉得,你这个学生果然不一样,再让他弹。
弹到有一天,孔子把琴放下,“喟然而叹”:这个人啊身材高大,两眼望羊,目光非常的深远,他的心胸怀抱天下,说,如果不是文王,会是谁呢?师襄子一听,“避席”,离开他的座位,“了不起,这就是《文王操》!”(众鼓掌)金蔚老师,以后如果不是这种学生不要收算了!哈哈哈(先生开怀大笑,众亦大笑)每个人都说“老师啊,再教我一首好不好”。
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你可以不必去考证,它可能也是因为孔子一生好学而编出来的故事,也不一定,但是它或许是真的。
纵使是假的,对我们都有无限的启发。
所以不只是学琴,我们学其他东西岂不也要如此?我们现在的教育有教导一个人这样去学习吗?假如没有,你怎么培养出人才呢?照这个故事来讲,孔子他是自己能够发出来的,所以天纵英明呀,没错。
光这一点学琴的精神,世间就少有了,我们就比不上他,不要讲别的了。
孔子音乐素养很高的,所谓“六十而耳顺”,声入心通。
孔子听声音有感触的,他看东西有感触的。
刚才说解释学对于散文、戏剧、诗歌、神话,心中有自己一番创造性的解释。
孔子对于世间的事物,一眼望去,随时都有感触。
所以他的感触,就是仁者的心怀,仁者的表现。
我的老师牟宗三的老师,就是我的师公、师爷,熊十力先生,他说:“感触大者为大人,感触小者为小人。
”常常心中有感触的人,这个是大人君子,心胸开阔的人;感触小者为小人,心胸狭隘,心胸关闭了。
这在《易经》叫作“吝”,吝啬的吝,吝就是把心胸关闭了。
孔子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嘛。
生命关闭了,吝,所以叫小人。
所以,感触大者是大人,感触小者是小人。
那没有感触的呢,就是近于禽兽。
牟先生说,人类自古以来,感触最大者两个人,就是心胸最能感触的,一个是孔子,一个是释迦牟尼了。
(智楷按:原文为“感触大者为大人,感触小者为小人。
旷观千古,称感触最大者为孔子与释迦”。
见牟宗三着《圆善论》)。
这话有深意呀,大家鼓掌。
(众鼓掌)能讲这个话,他就能够领导一个学派了,新儒家学派。
感触,是一个人生机活泼的标识。
所以周濂溪最喜欢观鸡雏了。
鸡雏,刚刚从鸡蛋孵出来的那种小鸡,那鹅黄鹅黄的,嫩嫩的,小小的,活泼泼的,唧唧叫的,非常可爱。
我们那个婴儿刚生出来不久,是最可爱的。
“绿满窗前草不除”,就是春天来的时候,庭院的草长了,长到超过窗户了,叫“绿满窗前”,人家问他说,草长这么高了为什么不除呢?“欲观其生意也”,我要看天地的生机旺盛。
所以,这个叫做体贴“仁”。
周濂溪就善于体贴天地生生之德,观天地生生气象。
天地无处不是生机,你能不能去体会他?所以,“子在川上曰”,孔子到了河川上,发大感慨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有这种感慨吗?有,读《论语》的人会背这章。
(笑)孔子不是这样背一句话出来的,他心灵深处之内有一个震撼,怎么震撼?就是天地就是这样子,日往月来,月往日来,河水滔滔,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啊。
不只是这样,或许还有很深的意思。
总之是只有两句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千古以来,没有人敢说对这两句有什么解释。
朱熹你解释只好说:“此见道之言也!”这是一个见道的人说出来的感叹,见道之言。
所以,看水,你有什么感受呢?我看孟子也读过这章。
孟子说:“泉源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有本者如是。
”孟子也讲了这句“不舍昼夜”。
所以,一个有德的人,像泉源一样,像源头的泉水一样;混混,就是一直涌出来;不舍昼夜,白天涌,晚上涌;它涌出来做什么?它涌出来一直流;往哪里流?往海里流。
往海还有很远的路啊,在路上会碰到什么?会碰到低洼的地方,不是这么顺利地一直流,碰到低洼的地方就停下来,但是必定把这个低洼的地方填满,然后再往前进;放乎四海,到最后一定要到海里去。
有本者如是,有根本,有本源的人,君子务本,有本的人就像这样。
所以,天下没有困你,你看这个泉水就知道它没有困难。
假如这个水不是泉水,它只是一桶水,倒下去,在水泥地上它可能流得远,你倒了土里去,这里有一个坑,一下子就没有了。
所谓“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可立而待也”。
七八月之间就是夏天转秋天的时候,最容易下大雨,下暴雨,七八月之间雨集,就是雨集合起来,下得像狗像猫一样。
沟浍皆盈,大沟小沟都满了。
这个水多了,其涸可立而待也,它很快就干枯,我可以站在这里等他干枯。
现在有照相馆,它的名字叫立可待,(众笑)这翻译得很好哇。
这叫“其涸可立而待也”,无本。
所以做人要有本,一个有德性的人要从哪里检查出来,不是他现在做了几件好事,他现在说了几句好话,他现在用功读《论语》读了几百遍了。
不是,有本。
有本了,一直流啊,一直流啊,不怕停,不怕挫折,“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纵使是这辈子填不满,还有下辈子可以填。
所以孟子也讲过一个“不舍昼夜”。
看到水流,而孔子想到“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孟子想到“泉源混混,放乎四海”,这个叫人生的大感触。
这种感触就是发自你心灵的、想要你发你的光明、想要与天地同在的,那种不容已的一个向往。
这个叫什么?这你叫仁心。
所以孔子看到水就表现出来,仁德就表现出来,仁心就表现出来。
孔子到了田野中,看到稻子,看到麦苗,有感慨,“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现在我们看稻苗,长得多好啊,稻苗很漂亮的,绿油油的一片。
农夫种稻苗干什么?希望它开花。
但是稻苗长的这么绿油油,必定开花吗?所以稻苗而不开花的是有的啊。
那么开花的呢?开花希望它结果,结实,所以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也有的啊。
所以我们看孩子,我们有无穷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或者我们看自己,年轻时候对自己有很大的抱负,都要想到这句话,“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随时要提防,随时要加紧脚步了。
这叫圣人的感慨,生命那么活泼,看到什么就感慨。
在《孟子》里面有一章,孟子弟子就问,孔子常常称赞水,到底水有什么可以称赞的?孟子就说,以前有小孩子唱歌,“有童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这是小孩子唱儿歌了。
绿绿的、蓝蓝的水一直流,如果河流的水清,就拿来洗我的帽带子;如果河流的水是浊的呢,就拿来洗我的脚。
孔子听了这个儿歌居然有感受,念到这里我觉得我很惭愧,我听刘德华唱歌我都没有感受,呵呵。
(众亦笑)孔子那时大概跟弟子一起出游,听到这首歌,就说:你们这些学生你给我好好记着,“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
清的水人家拿来洗帽带子,浊的水人家拿来洗脚,就把意思转了。
童子说,这个水清我就洗帽带子,这个水浊我就洗我的脚,这是对水的应用,我们怎么用水。
孔子转成什么你?你如果是清水的话,变你了你如果是清水。
这叫圣人,这叫大手法,乾坤挪移。
他把这句话转成什么,转成我们的德性所应该有的修养。
就是说你人格如果高尚,人家把你戴到头上;人格如果卑下,人家把你踏在脚下。
孟子就更发挥了,“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然后人毁之,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
”这个厉害了,这个叫圣贤啊,连唱一首歌,他就想到,人是自己先欺负自己,然后人家才欺负他;一个家呢,自己毁灭了,人家才去毁灭它;一个国呢,是自己打自己,然后人家才会去打他。
这个叫作圣贤心灵。
这个叫做真的诠释学。
你看,童子唱的歌哪有这个意思呢?所以心灵活泼,活泼到这个地步,天地间无所不是德性的教导。
所以《易经》就是这个意思,“天行健”,日往月来月往日来,我们看起来是什么?物理现象,天文的自然因果。
唉,作《易经》的人就不是这样说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