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音乐素养
关于孔子音乐思想的精神涵化

关于孔子音乐思想的精神涵化1. 孔子的音乐思想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深远。
他不仅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还对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
他认为音乐能够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可以帮助人们塑造高尚的人格。
他认为音乐是道德的表现,是美德的象征。
因此,他在《论语》中强调:“乐不可太过。
上乐无过,非其正也;谓极则反。
”孔子的音乐思想与他强调的教育理念相一致。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合格的人类,成为有道德和素质的人。
而音乐则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在音乐的教化下,人们能够接受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从而成为更好的人。
2. 孔子音乐思想的精神涵化孔子的音乐思想不仅在古代中国音乐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对今天的世界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强调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人们成为更好的人,更是让人们理解和欣赏音乐之美。
在音乐教育方面,孔子的音乐思想提倡从小就开始进行音乐教育,通过不断地聆听和表达音乐,让孩子们能够在音乐的浸润中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文化素养。
在音乐艺术方面,孔子的音乐思想强调审美素质。
孔子认为美学体验是一种文化修养,是人类精神层次的提高。
他认为音乐能够令人感受到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音乐的表现,人们可以体会到美的感受和意境。
因此,孔子的音乐思想在今天的音乐教育和音乐艺术中始终具有深远的影响。
许多音乐教育理论家和艺术家都受到了孔子的影响,他们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和审美意义,旨在通过音乐的表现来与观众沟通心灵,为人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
3. 结语孔子音乐思想的精神涵化,对于中国古代音乐评论学和音乐史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时,孔子的音乐思想也对今天的世界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在今天的音乐教育和音乐艺术中,我们应该从孔子音乐思想中汲取营养,将其精神延续下去。
在音乐教育方面,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文化素质;在音乐艺术方面,我们要强调音乐的审美价值和内涵,让观众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孔子的音乐思想总结

孔子的音乐思想总结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影响力深远而广泛。
他在音乐方面的思想也是独具一格的,对后世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对孔子的音乐思想的总结。
首先,孔子强调音乐的教育功能。
他认为音乐可以用来教育和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美感和审美能力。
孔子强调音乐的崇高性和道德性,他认为音乐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和修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他曾说:“夫乐者,感也。
乐感动人之心,感动人之心者,感动人之德也。
”这一句话表明了孔子对音乐起到感化作用的看法。
其次,孔子注重音乐的规范和正义性。
他认为音乐应该具备合适的曲调和文辞,以及正确的表演方式。
孔子强调音乐要有秩序和纪律,不可任意妄为。
他认为音乐表演者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他曾说:“听诵诗,以经之。
乐,嘉言乐德。
”这表明了他对音乐表演者的德行有一定要求。
孔子还关注音乐的社会功能。
他认为音乐可以用来调节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
他主张君子应当推崇和欣赏高雅的音乐,仿效上古圣贤的音乐观念,以此来塑造社会的美好风貌。
他曾说:“古者民教以音,言以辞。
乐正天下之志,教化之本也。
”这表明了孔子认为音乐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孔子的音乐思想强调音乐的教育功能、规范性和社会功能。
他认为音乐能够感化人心,提升道德修养,需要具备合适的曲调和文辞,以及正确的表演方式,要求音乐表演者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
另外,他还认为音乐对于社会的调节和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孔子的音乐思想对于后世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音乐思想以及对音乐的教育和审美重要性的强调,深深熏陶了后世的音乐理论和实践。
他的音乐思想也为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后世音乐家的创作和演奏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孔子的音乐思想强调音乐的教育功能、规范性和社会功能,他认为音乐可以感化人心,提升道德修养,调节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
他的音乐思想对于后世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论孔子的音乐才能与音乐思想

论孔子的音乐才能与音乐思想摘要:孔子爱好音乐,知晓乐理,精通音律,娴熟古典音乐,善于演奏乐器,长于作词、谱曲和诵歌,是春秋战国时代最有影响的音乐家。
孔子的演奏歌唱才能、作词谱曲才能、欣赏正乐才能和音乐理论见解,充分体现了他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和高深修养,反映了他独到的音乐思想。
孔子关于音乐的形式与内容、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和移风易俗、教化天下的音乐教育思想,以及净化心灵、抒发情感、消解郁闷、陶冶性情、调养身心的音乐保健思想,在我国古代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至今仍有着普遍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音乐教育思想;音乐保健思想孔子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然而,他在音乐上的成就则少有论及。
本文仅就孔子的音乐才能、音乐教育和音乐保健思想等问题试作论述。
一、孔子的音乐才能孔子在音乐上是全面手。
其最突出的才能有六个方面。
第一,演奏才能。
孔子能演奏笙、琴、瑟、磬等多种乐器,尤其喜欢弹琴、击磬、鼓瑟。
一次,孔子在卫击磬,正好“有荷蒉而过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硁硁乎,莫己知也夫而已矣’”①。
又一次,孔子昼息于室而鼓琴焉。
闵子自外闻之,以告曾子曰:“向也夫子之音,清彻以和,沦入至道。
今也更为幽沈之声。
幽则利欲之所为发,沈则贪得之所为施。
夫子何所感之若是乎?吾从子入而问焉。
”孔子曰:“然,汝言是也。
吾有之。
向见猫方取鼠,欲其得之,故为之音也。
”②他能敲击出浅薄、固执的音调来诉说没人了解自己的伤感,能弹奏出幽沈的音调来激发猫捕捉老鼠的欲望,表明其演奏的实际水平是很高的。
第二,歌唱才能。
所谓“讲诵弦歌不衰”、“取瑟而歌”③,就说明孔子不仅能诵、能弹奏,也能唱歌。
孔子不仅能弹唱既成的乐曲,也能即兴呕歌,并且时常出口成曲。
如他弃官出走时师己送曰:“夫子则非罪。
”孔子曰:“吾歌可夫?”遂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
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④即《去鲁歌》。
之赵临河而歌曰:“狄水衍兮风扬波,舟楫颠倒更相加,归来归来胡为斯。
总结孔子的音乐思想

总结孔子的音乐思想孔子是先秦时期中国思想家、教育家,其音乐思想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孔子对音乐的认知和思考,不仅在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而且对于培养美好人格以及社会和谐也有着深远影响。
首先,孔子对音乐起源、功能和价值的认识堪称独特。
他认为音乐的起源是出于人类自然而然的情感表达,是人们的心灵寄托和情绪宣泄的表现方式。
对于音乐的功能,孔子强调了其教育和道德的作用。
他认为音乐可以培养人们的情感和情操,提升人的文化修养,使人们明辨是非,学会从中领悟社会和谐之道。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音乐作为社交和团体活动的重要性,认为音乐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其次,孔子的音乐思想在音乐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强调了音乐的教育功能,认为音乐应该是教育的一部分,可以帮助人们培养心性,塑造品格。
孔子提倡通过音乐来陶冶情操,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使其具备君子的品质和操守。
他主张要选择合适的音乐,排除那些能够引起人们低级趣味和不良行为的音乐,引领人们接触高雅的音乐,让其受益于其中。
而在音乐的实践方面,孔子提出了对音乐演奏和演唱的要求。
他认为音乐要求得当的演奏技巧,以及恰当的情感和表达力。
孔子注重对音乐的细致品味,强调“和而不流”,即音乐要根据时、地、人、事的不同变化而适度调整,不能追求浮华与华丽,更应注重音乐的自然和协调美。
孔子对音乐的思考还涉及到音律和乐律的论述。
他提出了“六律”的观念,即仁、礼、忠、信、爱、和六种情感应当和谐统一,并应用到音律和乐律的规范中,从而使音乐具备积极向善的力量。
孔子认为乐律应当符合人们的道德情操,以及天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可以用于引导人们的情感和行为。
总的来说,孔子的音乐思想强调了音乐的教育、道德和社会作用,强调了音乐的审美价值和美学标准。
他对音乐的功能和价值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很多引导人们正确对待音乐以及将音乐应用于教育和社会活动的观点。
孔子的音乐人形象

孔子的音乐人形象孔子是一位具有音乐品味和才情的人。
在《论语》中,有关“音乐”的记录颇多。
孔子曾说:“夫乐者,志之所加也。
”他认为音乐有助于表达人的情感和心志,是一种重要的心灵寄托。
孔子还曾强调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可见,孔子十分重视音乐对人的思想品格和道德修养的塑造作用。
孔子对音乐家和乐器制作家具有很高的评价。
在《论语》中有一段对孔子与叶赫的对话:“子曰:‘讲讥让,进乎君子。
讲讥让,退乎小人。
’”孔子认为,音乐应该具有高尚的品格和品味,是一种教化人的工具。
孔子还提到了乐器制作家,他说:“制作不敢不足,通其道不敢不达。
”可见,孔子对于音乐家和乐器制作家的工艺水平也是十分看重的,他认为他们应该具有高超的技艺和道德修养。
孔子本人也是一位会歌唱的音乐人。
在《论语》中有关孔子的歌唱欢快之状况颇多,比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诸?’”可见,孔子平时也是一位乐观豁达的音乐人,他能够在欢乐时刻歌唱,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情。
孔子对音乐的传承也是十分重视的。
据传,《论语》中曾经记载过孔子自弹琴的场景,他说:“文王曰:‘偃,有闻,君子能终身,安之,望之以众,俯之以寡,而況好事者邪?’”可见,孔子重视音乐的传承和发扬光大,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音乐才情,传承并发扬优秀的音乐传统。
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不仅是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同时也具有音乐人的形象。
他对音乐的品味和才情十分敏锐,对音乐家和乐器制作家也有高的评价,并且本人也是一位歌唱欢快的音乐人,对音乐的传承也是十分重视的。
孔子的音乐人形象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化名人。
《论语》凸现的孔子音乐家形象

第7卷第1期2015年1月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TheoryandPracticeofContemporaryEducationVol.7No.1Jan.2015《论语》凸现的孔子音乐家形象张汤牧洋(中国文化大学艺术学院,台湾台北11114)摘 要:以《论语》的相关内容为例证,从音乐天赋才华、音乐现实实践和音乐思想理论诸多方面,剖析了孔子作为音乐家的形象。
孔子,其音乐感受能力能够融汇感通他人,其音乐自觉素养至于浑然忘我境界;将不言之教以音乐而履行之,将志向人生以音乐而融汇之,将音乐等艺术评价标准提升为“尽善尽美”。
孔子,是一位突破了音乐神秘不可知论,而推崇可知论的音乐家;是一位孜孜以求匡复周礼,以拯救民众于水火,而针砭时弊的音乐家;是一位成就中国古典音乐经典文献《诗经》,而成为音乐思想深睿的音乐家。
关键词:孔子;音乐家;音乐实践;音乐思想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5)01-0181-04“孔子是音乐家!”[1]作曲家江文以随笔的形式对此进行了说明。
之后,涉猎这一主题的学术文献鲜见。
为此,本文拟以《论语》相关内容为例,从其凸现的孔子的音乐天赋才华、音乐现实实践和音乐思想理论等方面,剖析孔子作为音乐家栩栩如生的形象。
1 孔子的音乐天赋与才华在治理国家、教育授业等方面,孔子将音乐视为必备工具。
尽管复兴周礼的理想,最终“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然而,教育兴学,业绩斐然,弟子三千,而精通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的,多达72人。
学高为师,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自是文武兼备的全才,在音乐方面不仅具有潜在的禀赋,而且表现了横溢的才华。
1.1 感通他人的音乐感受能力孔子15岁致力于学习,20多岁为鲁国掌管畜牧牲口,职务虽卑微,但涉及祭祀之事务,而祭祀缺少不了音乐。
加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的学习精神,孔子耳濡目染、接触感受音乐的机会很多。
试论孔子的音乐思想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时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中国音乐、文化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孔子是一位音乐家,他懂得音律,会弹古琴,吹笛吹箫。
常常歌唱弹琴,以音乐表达情意和感受。
孔子的音乐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
提倡“礼治”强调音乐从道德上能感化人。
第一,孔子确立了音乐的审美标准“善”和“美”的统一,而且善要重于美。
音乐表达的内容要纯正无邪;孔子的音乐审美态度是“中庸”和“平和”,音乐情绪不管是快乐还是悲哀都要有节制,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第二,音乐思想明显表现出崇雅抑俗的态度。
第三,孔子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
推崇“礼乐治国”,把音乐作为一种推行礼、乐的手段与工具。
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认为音乐可以改变社会风气,“礼”可以给人以约束,只有这样,才能国泰民安。
孔子对音乐的评价

孔子对音乐的评价
孔子对音乐的评价
1.首先,他认为音乐是有助于人们加强修养的,让情绪更凝聚,让人更有礼貌。
2.他认为,节奏的阐释可以让人们集中思想,加强道德修养。
3.孔子认为,音乐表达了作曲者的思想,而不仅仅是简单地传达情感。
4.他认为音乐对于增强人们对乐器技巧的把握很有帮助,但是要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必须学会驾驭好它们。
5.孔子认为,它可以治愈人类的心灵,抚慰人们的心灵,缓解心理压力,促进沟通。
6.孔子还认为,音乐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拓展思想,提升精神境界。
7.孔子认为,好的音乐并不一定受到大众的青睐,但它一定可以得到正确的评价与传播。
8.最后,他认为音乐不仅仅是发声技巧,更是表达意象和融入气氛的一种艺术,需要时间与精力去练习,以达到最佳状态。
以美养善 美善合一——谈孔子的音乐审美观

以美养善美善合一——谈孔子的音乐审
美观
孔子的音乐审美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它体现了一种美与善的结合,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孔子提倡“以美养善,乐其心志”,主张善良和美德的结合,认为音乐是一种能够调整人的心理和情感的有效手段。
在孔子看来,音乐不仅是美化生活的手段,也是一种培养道德的手段。
他认为音乐是一种有着深刻寓意的艺术,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领会真理,增强道德修养。
他认为,音乐可以激发人的精神,有助于他们获得美的感受,这就是他所说的“以美为养”。
此外,他认为音乐还可以提升人的智慧,使他们有能力去行善,这就是他所说的“以善为养”。
因此,孔子的音乐审美观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美养善,美善合一”的思想。
孔子把音乐当作人们实现美德及行善
的有效手段,体现了他对音乐乐趣和实用性的充分认识,也表达了他对审美文化的敬重和推崇。
综上所述,孔子的音乐审美观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主张将善良和美德结合起来,把音乐作为一种调节人心灵、提高道德修养的手段。
它不仅可以美化生活,而且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领悟真理,增强道德修养,这正是孔子所提倡的“以
美养善,美善合一”的思想。
孔子对音乐的评价

孔子对音乐的评价
传统的中国文化,受着儒家学说的影响,一直尊重文学、仪式、音乐等方面的文化精神。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就是著名的儒家学说思想家孔子。
他对音乐有独特的见解,强调它要有精神内涵,有品位和深度,用以抒写思想和感情。
在儒家文化中,孔子对音乐有着深入的思考,他主张崇尚琴、瑟、丝等,以及应用杂乐来表达文化的内涵。
他在《论语》里,提出:“音乐之道,在乎曲度,在乎歌而止矣”。
此句意在指出,歌唱是音乐之道的基础,一曲歌前一曲歌后,曲度才能和谐统一。
对于音乐,孔子也认为它需要有一定的规律和结构,他说:“音乐之道,在乎和,在乎文”。
这句话的意思是,和声是音乐的精髓,而且音乐也必须有文字来规范,传达它的意义。
因此,孔子认为,好的音乐不仅要节奏舒缓流畅,而且还要有文字的美感。
另外,孔子对音乐的评价还有一点,就是音乐要有礼节,他在《论语》中说:“音乐之道,在乎勇,在乎容,在乎敬。
”意思是,好的音乐必须有勇敢、宁静和尊敬的情怀,这样才能融入神圣的苍穹。
总之,孔子认为,音乐是人类文化中最高层次的文化精神,它的本质应该是精神的,要有规律,要有礼节,要有深度,要有精神内涵,以及文字的美感。
这样,音乐才能够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品质和意境。
- 1 -。
浅谈孔子音乐教育思想的三个维度

浅谈孔子音乐教育思想的三个维度儒家思想是我国古代音乐思想的主体思想,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倡音乐、肯定音乐的主张,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占统治地位,他的音乐思想在中国音乐教育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本文从三个维度来探究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以及对现实的意义。
理论上,孔子的礼乐思想是以人的内部修养为基础的,这种礼乐是一种高层次的直达人心的音乐。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他认为没有仁,礼乐就失去了意义。
就是说,孔子认为音乐当中是有很深的精神内涵的。
孔子把音乐作为“六艺"中的一部分加以传授,他认为“乐”是生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人整体素质的体现。
孔子所说的"“乐”不仅仅指单纯的音乐,还包括礼乐制度在内的整个国家音乐体系。
所谓“乐”不仅仅指声音的和谐,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愉悦,它所强调的是个人对社会规范即“礼”的发自内心的认可,正所谓:“言而履之,礼也。
行而乐之,乐也。
”在《礼记·仲尼燕居》中,从孔子提出的“兴于诗,利于礼,成于乐”的教育方针中便可以看出他崇尚礼乐、重视礼乐的教化功能,他认为音乐应和“礼"积极配合,共同来规范人的行为。
孔子期望用礼乐的结合达到“仁”,实现他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制度。
在孔子看来,音乐作为陶冶人、感染人的艺术,其内容与形式一定要统一,外在的艺术形式应服从于音乐思想内容本身。
孔子评价音乐的标准是“尽善尽美”,他认为韶乐才符合这一标准,所以他极力推崇韶乐。
《论语·八份》中他的学生记录下这样的话:“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将美与善对举,可以看出,孔子将两者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而又将两者都统一于“乐”这一艺术本体之上。
在孔子看来,“美”是属于艺术形式的范畴,而“善”属于道德内容的范畴。
孔子以为音乐光有形式美是不够的,真正优秀的音乐作品,应该有充实的道德内容。
没有完美的道德内容,形式就会非常单薄,虽然可娱人耳目,但终难撼人心魄。
孔子对音乐的标准

在音乐的学习方面,孔子主张精修博取、精而后博。
应该从音符、技巧、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等诸多方面去把握乐曲。
当然,孔子并不认为只精熟一两首曲子就够了,他不过是主张先精后博而已。
只要想一想孔子能演奏多种乐器,并能为《诗经》数百首歌词配乐吟唱,就知道他在音乐方面涉猎之广泛了。
在音乐的欣赏上,孔子重视形式与内容的结合,尤其重视内容。
《论语·八佾》中记录了一段孔子谈音乐欣赏的话:“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如也,绎如也,以成。
”这段话的意思是:音乐的演奏形式是有规律的:先是诸多乐器同发齐奏,演出声音洪亮和顺的前奏曲;接着各种乐器依次展开,音色和谐纯正,节奏鲜明,连续不断,直至全曲结束。
这是关于音乐演奏形式的品评欣赏。
从他使用的“纯如”“翕如”“如”“绎如”等褒义词来看,显然孔子对音乐的形式美是很重视的。
但是作为一个有鲜明政治立场的思想家,他显然更看重音乐的思想内容。
孔子在评价《关雎》时说,这首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联系当时的诗都是配曲演唱的,可以说这就不仅是对诗文的评价,也是对音乐作品内容的评价了。
孔子对《韶》曲和《武》曲的比较评价,是他重视音乐内容的典型事例。
他认为,让他“三月不知肉味”的《韶》曲是尽善尽美的,而《武》曲虽尽美却不尽善。
这里的“美”和“善”应该是分别指音乐的形式与内容。
《武》曲为什么不够尽善呢?虽然周武王仁德,但伐纣王以取天下,终究以下犯上,况且战事入乐,难免杀伐之声,致使乐曲难臻完善。
作为一个关心政治的思想家,孔子特别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
他从来不认为音乐仅仅是敲敲钟打打鼓,它应该是个人修身养性的借助和君主教化万民的工具。
孔子认为音乐的教化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区分尊卑贵贱,维护等级礼制;二是诱导人心,形成社会风气。
第一点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但第二点却仍然有其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发挥音乐的娱乐功能的同时,不要忘记其社会教化功能。
在抵制不合于礼、不利于礼的音乐方面,孔子的态度是坚决的。
论语中的孔子对于艺术修养的思考

论语中的孔子对于艺术修养的思考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智慧。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艺术修养的思考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通过对《论语》中相关内容的研究,我对孔子对于艺术修养的思考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孔子非常重视音乐的修养。
在《论语》中,他多次提到了音乐的作用和重要性。
孔子认为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美感和审美能力。
他说:“不学礼,无以立;不学乐,无以休。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音乐的重视。
他认为学习礼仪和音乐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要求,只有通过学习音乐,人们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宁和心灵的满足。
孔子还强调了音乐的社会功能,他说:“夫乐者,志也。
”他认为音乐可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志向,通过音乐的表达,人们可以更好地沟通和交流。
这些观点表明了孔子对于音乐在人类修养中的重要作用的思考。
其次,孔子对于绘画和书法的修养也有独到的见解。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了绘画和书法的价值和意义。
他认为绘画和书法可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绘画的价值的思考。
他认为绘画可以使人们欣赏到美的事物,增加人们的快乐和满足感。
孔子还提到了书法的重要性,他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他认为书法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通过书法的修养,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人的作品。
这些观点显示了孔子对于绘画和书法在人类修养中的重要作用的思考。
此外,孔子还对于舞蹈和戏剧的修养有一些思考。
在《论语》中,孔子提到了舞蹈和戏剧的表演和欣赏。
他认为舞蹈和戏剧可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孔子说:“舞干戚,蹈厉,嫫母,为之子。
”他认为舞蹈和戏剧可以使人们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和体验,通过舞蹈和戏剧的表演和欣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人生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孔子的音乐素养

孔子的音乐素养——王财贵先生已丑正月初四讲于深圳鹿鸣新学堂今天就顺着我们来学古琴,我就跟大家讲一讲跟今天学琴有关的事情,就讲讲孔子的音乐素养吧。
讲这个我自己都很惭愧,因为我自己对音乐是外行,尤其是没有自己可以操作的乐器。
我一直都有一个想法,以后如果有所谓的书院,或者我有学生,这个学生是从儿童或者青少年读经长大的,我都希望至少每个人会用一项乐器,它应该是对人生很有意义的。
何况孔子不只是会一项乐器,孔子的音乐教养很高,高到什么程度呢?说起来令我们瞠目乍舌,我们会吐舌头。
首先,光从孔子学音乐的精神,这是常常被引用的故事了,尤其是教音乐的人都会引用了,尤其教琴的人会引用了,因为孔子学琴嘛。
这个故事记载在《史记》的《孔子世家》。
孔子跟师襄子学琴。
这个师襄子不是襄子师哦,不是襄子老师,是师襄子,这个师,也可以解释成老师,其实这个师在古时候有一个特定的意义。
像《论语》有一章叫“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
’及席,子曰:‘席也。
’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孔子说:‘然!固相师之道也。
’”这个师冕,这个名叫“冕”,不是冕师,是师冕,这个师,是乐师。
这个乐师有个特色,就是他是瞎子。
所以师冕来见孔子,“及阶”,到了阶梯前面,孔子就告诉他说,上面有阶梯哟,“阶也”;上了阶梯到了房间里面了,“及席”,到了席子,就是座位旁边,孔子说,“席也”,这就是座位了;“皆坐”,大家都坐好了,孔子就告诉他,“某在斯,某在斯”,子贡在你左边哪,前面是颜渊哪,右边是子路啊,就这样子。
师冕出去了,孔子弟子很好问,他就问老师说:“这就是对待一个盲眼的人的道理吗?”孔子说:“是的,我们要这样来帮助盲眼的人。
”“相师”嘛,相就是傧相、协助。
所以,“师冕见”这个师,就是盲眼的乐师。
孔子与师襄子学琴,可能不是襄子乐师而已,而且应当也是一个瞎了眼的乐师。
人类的五官平均发用的,有某些器官,尤其像眼睛这么锐利的器官关闭了,可能其他的器官发展得更好。
孔子的音乐人形象

孔子的音乐人形象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被尊为“圣人”,对中国文化
和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除了他睿智的言行,孔子在音乐上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被视为历史上伟大的音乐家。
他的音乐人形象展现了他的细腻和深邃思想。
孔子强调音乐要与仁、义、礼三个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能够使人民众受到教育和启发。
他认为音乐应该是道德教化的手段,而不仅仅是娱乐或装饰品,因此,他反对庸俗的
音乐和被用于欺骗人民的音乐。
此外,孔子还认为音乐与人性有着密切联系,音乐能够表
达人的情感、思想和审美情趣。
在孔子的音乐人形象中,他经常被描绘为弹琴或歌唱,有时还会手拍或跳舞。
他的音
乐风格深受周代雅乐的影响,这种音乐风格被视为尊贵、优雅和高尚。
虽然孔子的音乐人
形象并没有得到详细记录,但他对音乐的研究和思考有着重要的影响,他的音乐人形象展
现了他的高尚品质和睿智思想。
孔子在教育中也很注重音乐的作用。
他认为音乐可以促进人的情感、美感和心智发展,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和深刻的内涵。
此外,他还强调音乐和文学、政治、
教育等领域相互关联,认为各种艺术形式都应该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孔子的音乐人形象展现了他对音乐的研究和热爱,他认为音乐不仅是一种
艺术形式,更是一种道德教化的手段和教育工具。
他的音乐思想和影响对中国音乐文化的
发展和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也为今后的音乐教育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指引。
孔子学琴确有其事吗

孔子学琴确有其事吗孔夫子不仅是古代的一位圣哲,也是当时第一流的音乐家、琴学家。
孔子有很好的音乐素养,既能弹琴、击磬、鼓瑟,又能歌咏,“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更为重要的是,孔子的正乐、乐教还体现着他自己独特的乐感、乐论。
孔子学乐的老师有师襄、苌弘等。
师襄是春秋时鲁国(一说卫国)乐官,擅击磬,也称击磬襄,亦称师襄子。
《史记》里说他“以击磬为官,然能于琴”。
师襄的父亲也是一位乐官,是当时一位著名的琴学家,他想把琴艺传给儿子,师襄却一直学不成,好动成性的师襄一直无法安于弹琴,如此荒废了不少时间,直到有一天,师襄忽然找出了弹不好琴的原因,原来他的双眼在弹琴的时候不停地转动攀缘、左右观看,影响心神专致。
于是他下定决心断除这个毛病,师襄狠狠心把自己的双眼刺瞎了,开始专心学琴,终于学成绝代琴艺。
《淮南子》说:“瞽师放意相物,写神愈午,而形诸于弦者,兄不能以喻弟。
”据史书记载,孔子确实曾向师襄学习弹琴。
此事原文为: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
师襄子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
”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
”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史记·孔子世家》)本篇课文是在史实基础上艺术加工而成的,并不一定完全符合史实。
例如,课文中的师襄并不像史书记载的那样是个盲人。
这样处理是出于语文教学的需要。
孔子的音乐人形象

孔子的音乐人形象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伦理学家,被尊称为“圣人”、“至圣先师”,他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
在孔子的世界观中,音乐被视为人类文明和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本人也是一个热爱音乐的人,对于音乐的理解和实践贡献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
孔子对音乐的态度非常重视。
他认为,音乐可以体现人类的情感、修养和智慧,是一种可以让人感受到美的艺术形式。
在《论语》中,他曾说过:“乐也好,不好乐也。
乐,和以立,礼,乐以节之。
是故乐天下者,先本于乡人。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音乐的肯定和推崇。
孔子把音乐视为人的情感表达和修养的重要方式。
他认为,音乐可以让人感受到美和和谐,能够激发人的情感和潜能。
他本人也是一个喜爱音乐的人,他经常吟诗作赋,弹琴作乐,通过音乐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还指导学生演唱、演奏乐器,倡导“六艺”教育中的音乐教育,认为音乐对于培养人的情感、性格和礼仪十分重要。
孔子对音乐的功能和作用有着深刻的思考。
他认为,音乐可以用以教育和陶冶人的思想和品德。
他通过音乐来教育学生的方法是,选择那些具有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感的音乐作为教育工具,希望通过音乐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他认为,只有通过音乐的熏陶,才能培养出具备高尚品德和正确价值观的人。
孔子还将音乐与礼仪结合起来,认为音乐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音乐要符合一定的规范和礼仪准则,才能起到教育和激励人的作用。
他通过研究老子的《大音》、《大赋》,发现原来的音乐中存在许多不合礼仪的元素,因此他对音乐进行了改革,去掉了一些不符合礼仪的音调和歌词,创作了一些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的新歌曲和音乐。
孔子是一个兼具音乐家和教育家身份的思想家。
他对音乐的态度和理解,体现了他对美、和谐和人文精神的追求,也体现了他对音乐教育的关注和重视。
他的音乐人形象,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多元文化素养和思考能力。
今天,孔子的音乐人形象仍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音乐教育和音乐实践。
孔子的音乐人形象

孔子的音乐人形象孔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音乐家、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文化影响深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他的形象也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心中。
在孔子的形象中,音乐家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更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
孔子是一位重视音乐的教育家。
在《论语》中,孔子谈到音乐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对音乐教育的看法。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认为音乐教育对于人的道德修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孔子看来,音乐是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他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音乐可以培养人的忠恕之心,使人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孔子在音乐教育上十分重视,鼓励学生们学习音乐,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孔子本身也是一位优秀的音乐家。
孔子在教育子弟的也十分注重自己的音乐修养。
孔子喜欢演奏古琴,他认为古琴是一种可以陶冶人心的乐器,可以使人在音乐中得到心灵的升华。
孔子的古琴演奏技艺精湛,他的音乐天赋也得到了一致的赞誉。
据史料记载,孔子曾在一次宴会上弹奏古琴,引得众人赞叹,这也体现了孔子是一位优秀的音乐家。
孔子还提倡礼乐之道。
在孔子看来,礼乐是社会生活的基本规范,是人们言行举止的准则。
他认为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和性情,使人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孔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对音乐的重视,也表现在他提倡礼乐之道。
他说:“乐,和也,和睦相处。
”孔子认为音乐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可以增进人们的友谊和感情。
孔子还致力于推动古代音乐的发展。
在孔子的推动下,古代音乐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孔子的弟子曾子曾说:“今之丝竹、瑟琴,非子之遗意而何哉!子之不得,天何哉!”可见,孔子对古代音乐的影响是深远的,他的音乐观念和艺术成就对古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古代音乐家们也对孔子怀有崇敬之情,他们通过学习孔子的音乐理念和技法,不断丰富和发展古代音乐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财贵先生已丑正月初四 讲于深圳鹿鸣新学堂今天就顺着我们来学古琴,我就跟大家讲一讲跟今天学琴有关的事情,就讲讲孔子的音乐素养吧。
讲这个我自己都很惭愧,因为我自己对音乐是外行,尤其是没有自己可以操作的乐器。
我一直都有一个 想法,以后如果有所谓的书院,或者我有学生,这个学生是从儿童或者青少年读经长大的,我都希望至 少每个人会用一项乐器,它应该是对人生很有意义的。
何况孔子不只是会一项乐器,孔子的音乐教养很 高,高到什么程度呢?说起来令我们瞠目乍舌,我们会吐舌头。
首先,光从孔子学音乐的精神,这是常 常被引用的故事了,尤其是教音乐的人都会引用了,尤其教琴的人会引用了,因为孔子学琴嘛。
这个故事记载在《史记》的《孔子世家》。
孔子跟师襄子学琴。
这个师襄子不是襄子师哦,不是襄子老 师,是师襄子,这个师,也可以解释成老师,其实这个师在古时候有一个特定的意义。
像《论语》有一 章叫“师冕见,及阶,子曰: ’阶也。
’及席,子曰:’席也。
’皆坐,子告之曰: ’某在斯,某在斯。
’ 师冕岀,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 孔子说:’然!固相师之道也。
‘”这个师冕,这个名叫“冕”, 不是冕师,是师冕,这个师,是乐师。
这个乐师有个特色, 就是他是瞎子。
所以师冕来见孔子,“及阶”, 到了阶梯前面,孑L 子就告诉他说,上面有阶梯哟,“阶也”;上了阶梯到了房间里面了,“及席”,至q 了席子,就是座位旁边,孔子说,“席也”,这就是座位了; “皆坐”,大家都坐好了,孔子就告诉他, “某在斯,某在斯”,子贡在你左边哪,前面是颜渊哪,右边是子路啊,就这样子。
师冕岀去了,孔子 弟子很好问,他就问老师说:“这就是对待一个盲眼的人的道理吗?”孔子说:“是的,我们要这样来 帮助盲眼的人。
”“相师”嘛,相就是滨相、协助。
所以,“师冕见”这个师,就是盲眼的乐师。
孔子与师襄子学琴,可能不是襄子乐师而已,而且应当也是一个瞎了眼的乐师。
人类的五官平均发用的, 有某些器官,尤其像眼睛这么锐利的器官关闭了,可能其他的器官发展得更好。
所以古人都认为,最高 的乐师,必定要瞎眼。
(笑)甚至我听过有很多故事了, 一个人他对音乐真的是喜好了, 他自己把他的眼睛弄瞎。
孔子跟师襄子学琴,弹了几天了,师襄子一听,弹得可以了,“可以进矣”,我再教你另外一首吧。
子说:“未也。
”说还没,我觉得我还没学好。
“你已经’既得其曲’了,你已经把曲子都弹好了。
孔子说:“虽得其曲,未得其数。
”数学那个数,可以解释成节奏。
这个节奏,假如是琴的话,今天我 们听金蔚老师说,这个琴的节奏是很细密的,但是它又是很自由的,你要能够在自由中表现你的细密, 而这个不是跟哪一个琴家,他怎么弹我就跟他怎么弹,这里有一种自由发挥的意思,自由发挥而能够达 到一个顺应音乐之道,或者自然之道,这个叫“得其数” 说:“有志气,再弹。
”再弹一阵子,“已得其数矣”, 其数矣,可以进矣。
”你可以再学一首了。
孔子说: 蛮顺畅的,但是这个琴里面表现什么意义,我还没得到, 知道,“得其意矣”。
意境都表现岀来了,“可以进矣” 知道曲子的意思是什么,但是我还不知道这个你者是谁, 见。
怪了,对不对。
最后老师就觉得,你这个学生果然不一样,再让他弹。
弹到有一天,孔子把琴放下,“喟然而叹”:这个人啊身材高大,两眼望羊,目光非常的深远,他的心胸怀抱天下,说,如果不是文 王,会是谁呢?师襄子一听,“避席”,离开他的座位,“了不起,这就是《文王操》! ” (众鼓掌) 金蔚老师,以后如果不是这种学生不要收算了!哈哈哈(先生开怀大笑,众亦大笑)每个人都说“老师 啊,再教我一首好不好”。
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你可以不必去考证,它可能也是因为孔子一生好学而编岀来的故事,也不一定,但 是它或许是真的。
纵使是假的,对我们都有无限的启发。
所以不只是学琴,我们学其他东西岂不也要如 此?我们现在的教育有教导一个人这样去学习吗?假如没有,你怎么培养岀人才呢?照这个故事来讲,孔子 他是自己能够发岀来的,所以天纵英明呀,没错。
光这一点学琴的精神,世间就少有了,我们就比不上 他,不要讲别的了。
孔子音疯狂地喜好了, 。
孔子说“我还没得其数”。
好了,最后老师 啊,这个真的是抑扬顿挫,恰和乐理。
“已得“虽得其数,未得其意。
”我弹得虽然是还蛮好的, 我要再弹。
老师就让他弹。
过几天老师一听就 。
孔子说:“虽得其意,未见其人。
”我已经 这个作者长什么样子,“未见其人”,没有看乐素养很高的,所谓“六十而耳顺”,声入心通。
孔子听声音有感触的,他看东西有感触的。
刚才说解释学对于散文、戏剧、诗歌、神话,心中有自己一番创造性的解释。
孔子对于世间的事物,一眼望去,随时都有感触。
所以他的感触,就是仁者的心怀,仁者的表现。
我的老师牟宗三的老师,就是我的师公、师爷,熊十力先生,他说:“感触大者为大人,感触小者为小人。
”常常心中有感触的人,这个是大人君子,心胸开阔的人;感触小者为小人,心胸狭隘,心胸关闭了。
这在《易经》叫作“吝”,吝啬的吝,吝就是把心胸关闭了。
孔子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嘛。
生命关闭了,吝,所以叫小人。
所以,感触大者是大人,感触小者是小人。
那没有感触的呢,就是近于禽兽。
牟先生说,人类自古以来,感触最大者两个人,就是心胸最能感触的,一个是孔子,一个是释迦牟尼了。
(智楷按:原文为“感触大者为大人,感触小者为小人。
旷观千古,称感触最大者为孔子与释迦”。
见牟宗三着《圆善论》)。
这话有深意呀,大家鼓掌。
(众鼓掌)能讲这个话,他就能够领导一个学派了,新儒家学派。
感触,是一个人生机活泼的标识。
所以周濂溪最喜欢观鸡雏了。
鸡雏,刚刚从鸡蛋孵岀来的那种小鸡,那鹅黄鹅黄的,嫩嫩的,小小的,活泼泼的,唧唧叫的,非常可爱。
我们那个婴儿刚生岀来不久,是最可爱的。
“绿满窗前草不除”,就是春天来的时候,庭院的草长了,长到超过窗户了,叫“绿满窗前”,人家问他说,草长这么高了为什么不除呢?“欲观其生意也”,我要看天地的生机旺盛。
所以,这个叫做体贴“仁”。
周濂溪就善于体贴天地生生之德,观天地生生气象。
天地无处不是生机,你能不能去体会他?所以,“子在川上曰”,孑L子到了河川上,发大感慨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有这种感慨吗?有,读《论语》的人会背这章。
(笑)孑L子不是这样背一句话岀来的,他心灵深处之内有一个震撼,怎么震撼?就是天地就是这样子,日往月来,月往日来,河水滔滔,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啊。
不只是这样,或许还有很深的意思。
总之是只有两句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千古以来,没有人敢说对这两句有什么解释。
朱熹你解释只好说:“此见道之言也!”这是一个见道的人说岀来的感叹,见道之言。
所以,看水,你有什么感受呢?我看孟子也读过这章。
孟子说:“泉源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有本者如是。
”孟子也讲了这句“不舍昼夜”。
所以,一个有德的人,像泉源一样,像源头的泉水一样;混混,就是一直涌岀来;不舍昼夜,白天涌,晚上涌;它涌岀来做什么?它涌岀来一直流;往哪里流?往海里流。
往海还有很远的路啊,在路上会碰到什么?会碰到低洼的地方,不是这么顺利地一直流,碰到低洼的地方就停下来,但是必定把这个低洼的地方填满,然后再往前进;放乎四海,到最后一定要到海里去。
有本者如是,有根本,有本源的人,君子务本,有本的人就像这样。
所以,天下没有困你,你看这个泉水就知道它没有困难。
假如这个水不是泉水,它只是一桶水,倒下去,在水泥地上它可能流得远,你倒了土里去,这里有一个坑,一下子就没有了。
所谓“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可立而待也”。
七八月之间就是夏天转秋天的时候,最容易下大雨,下暴雨,七八月之间雨集,就是雨集合起来,下得像狗像猫一样。
沟浍皆盈,大沟小沟都满了。
这个水多了,其涸可立而待也,它很快就干枯,我可以站在这里等他干枯。
现在有照相馆,它的名字叫立可待,(众笑)这翻译得很好哇。
这叫“其涸可立而待也”,无本。
所以做人要有本,一个有德性的人要从哪里检查岀来,不是他现在做了几件好事,他现在说了几句好话,他现在用功读《论语》读了几百遍了。
不是,有本。
有本了,一直流啊,一直流啊,不怕停,不怕挫折,“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纵使是这辈子填不满,还有下辈子可以填。
所以孟子也讲过一个“不舍昼夜"。
看到水流,而孔子想到“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孟子想到“泉源混混,放乎四海”,这个叫人生的大感触。
这种感触就是发自你心灵的、想要你发你的光明、想要与天地同在的,那种不容已的一个向往。
这个叫什么?这你叫仁心。
所以孔子看到水就表现岀来,仁德就表现岀来,仁心就表现岀来。
孔子到了田野中,看到稻子,看到麦苗,有感慨,“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现在我们看稻苗,长得多好啊,稻苗很漂亮的,绿油油的一片。
农夫种稻苗干什么?希望它开花。
但是稻苗长的这么绿油油,必定开花吗?所以稻苗而不开花的是有的啊。
那么开花的呢?开花希望它结果,结实,所以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也有的啊。
所以我们看孩子,我们有无穷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或者我们看自己,年轻时候对自己有很大的抱负,都要想到这句话,“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随时要提防,随时要加紧脚步了。
这叫圣人的感慨,生命那么活泼,看到什么就感慨。
在《孟子》里面有一章,孟子弟子就问,孔子常常称赞水,到底水有什么可以称赞的?孟子就说,以前有小孩子唱歌,“有童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这是小孩子唱儿歌了。
绿绿的、蓝蓝的水一直流,如果河流的水清,就拿来洗我的帽带子;如果河流的水是浊的呢,就拿来洗我的脚。
孔子听了这个儿歌居然有感受,念到这里我觉得我很惭愧,我听刘德华唱歌我都没有感受,呵呵。
(众亦笑)孑L子那时大概跟弟子一起岀游,听到这首歌,就说:你们这些学生你给我好好记着,“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
清的水人家拿来洗帽带子,浊的水人家拿来洗脚,就把意思转了。
童子说,这个水清我就洗帽带子,这个水浊我就洗我的脚,这是对水的应用,我们怎么用水。
孔子转成什么你?你如果是清水的话,变你了你如果是清水。
这叫圣人,这叫大手法,乾坤挪移。
他把这句话转成什么,转成我们的德性所应该有的修养。
就是说你人格如果高尚,人家把你戴到头上;人格如果卑下,人家把你踏在脚下。
孟子就更发挥了,“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然后人毁之,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
” 这个厉害了,这个叫圣贤啊,连唱一首歌,他就想到,人是自己先欺负自己,然后人家才欺负他;一个家呢,自己毁灭了,人家才去毁灭它;一个国呢,是自己打自己,然后人家才会去打他。
这个叫作圣贤心灵。
这个叫做真的诠释学。
你看,童子唱的歌哪有这个意思呢?所以心灵活泼,活泼到这个地步,天地间无所不是德性的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