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电影文献大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电影文献大全
一.《纪录电影文献》资料来源
1.起源与历史
《纪录电影的起源及演变》(拉法艾尔·巴桑、达尼埃尔·索维吉)原是法国《电影辞典》(让·路普·巴塞克主编,拉鲁斯出版社1986年首版)中的“纪录电影”条目,中文(单万里译)原载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编辑出版的内部刊物《纪录电影》1987年第3-6期,公开发表于《世界电影》1995年第1期,收入本文集时译者作了一些修改。
《电影与探险》(安德烈·巴赞)系根据原载《法兰西观察家》1953年4月号和1954年1月号的两篇文章综合而成,后收入《电影是什么?》文集,本书已出中文版(崔君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
《格里尔逊与英国纪录电影运动》选自福西斯·哈迪编《格里尔逊论纪录电影》(英国Faber出版公司1946年首版,本文译自1966年修订版),是编者为该文集所作的序言,中文(单万里译)系专为编辑本文集而译。
《英国自由电影》(阿兰·劳维尔)选译自作者与吉姆·希里埃合著《纪录电影研究》(纽约维金出版社1972年),中文(张雯译)原载《世界电影》1988年第4期,收入本文集时作了一些修改。
《法国新浪潮中的真理电影》(胡濒)选自《当代法国电影》一文,是其中的第三节,原标题为“真理电影”,见荒煤主编《外国电影近况》(北岳文艺出版社1986年)。
《美国真实电影的早期阶段》(罗伯特·C·艾伦)选自作者与道格拉斯·戈梅里合著《电影史:理论与实践》(美国麦克格鲁-希尔出版公司1985年)一书的第9章,中文见《世界电影》1991年第3期,或该书的中文版(李迅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
《德国纪录电影的双重困境》(克劳斯·克莱梅尔)选自沃尔夫冈·亚克布森编《德国电影史》(德国斯图加特魏马出版社1993年),原文题目为“纪录电影:一个双重的困惑”。
《世界电影》杂志1997年第1期曾以《一个双重的困境--关于“纪录片”的概念》为题发表过本文的片断(聂欣如译),全文系专为编辑本文集而译。
《战后日本纪录片的变化与发展》(渡部实)选自陈虻与林旭东主编《首届北京国际纪录片学术会议文献》(1997年内部出版发行)。
《中国新闻纪录电影》(高维进)选自荒煤主编《当代中国电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系该书的第13章。
《香港新闻纪录电影发展史话》(余慕云)原载台湾《电影欣赏》1991年第7期(总第52期)。
《六十年代以来的台湾纪录片》(李道明)选自陈虻与林旭东主编《首届北京国际纪录片学术会议文献》(1997年内部出版发行),原题目为“我的纪录电影经验”。
《中国纪录片创作前瞻》(司徒兆敦)原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2.导演与作品
《先驱者的足迹--纪念早期的纪录电影大师》(单万里)原载《纪录电影》杂志1988年1-3期,公开发表于《当代电影》杂志1995年第1期“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专号”,收入本文集时作了一些修改与补充。
《一个电影制作者的探索--罗伯特·弗拉哈迪的故事》(弗朗茜丝·哈勃德·弗拉哈迪,美国Threshold Books书局1984年出版),原文单独成册,后来被日本纪录片人小川绅介译成日语出版单行本,再后来被两位中国纪录片人季丹与沙青从日语译成中文,系专为本文集而译。
《纪录片大师的经典纪录片》中的4篇影评选自戴维·鲍德维尔与克里斯汀·汤普森合著《电影艺术导论》(美国麦克格鲁-希尔出版公司1997 年第5版),中文(宋杰、马迁、刘锦译)系专为编辑本文集而译。
《故事片大师的纪录片杰作》的资料来源:评析影片《无粮的土地》和《夜与雾》的文字(马·金德作,林瑞颐译)选自《世界电影》1983年第1期和第2期;赏析影片《普通的法西斯》的文章(李小蒸)选自郑雪来主编《世界电影鉴赏辞典》(第三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评析影片《墨西哥万岁》的文字(戴光晰)系专为编辑本文集而作。
《鲁什与〈夏日纪事〉》选自威廉·罗特曼著《经典纪录片赏析》(剑桥大学出版社1997年)一书的第4章,即赏析《夏日纪事》的那一章。
原文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夏日纪事》的赏析,二是对“真理电影”的论述,本文仅为原文的第一部分,中文(王群译)系专为编辑本文集而译。
《拍摄文化大革命--评〈愚公移山〉兼谈伊文思的创作道路》(托马斯·吴沃)选自阿兰·罗森萨尔编《纪录电影面临新挑战》(加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中文(单万里译)原载《纪录影视》1998年第7期,公开发表于《世界电影》1 999年第1期,收入本文集时作了一些修改。
《伊文思与新中国的纪录电影》(单万里)系作者为“新中国电影50年研讨会”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1999年8月)撰写的论文,收录在《新中国电影50年》文集(待出版)。
《马塞尔·奥菲尔斯的纪录片》(伊安·布鲁马)选自凯文·麦克当纳与马克·卡赞合编《想像现实:纪录电影文选》(英国Faber出版公司1996年,原文系19 95年《纽约书评》尚未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文(赵蓉译)系专为编辑本文集而译。
《纪录片的独特角色》(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一文的资料来源同上,而原书中谈论作者自己影片创作的文字来自《基耶斯洛夫斯基论基耶斯洛夫斯基》一书,谈论另一位波兰导演卡拉巴兹的纪录片《星期天的乐手》创作的文字来自法国《正片》杂志1994年第6期(总第400期),中文(皇甫一川译)系专为编辑本文集而译。
《Quatsi就是生活--评〈失去平衡的生活〉》(迈克尔·戴普塞)译自美国《电影季刊》1989年春季号(总第42卷第3期),中文(单万里译)原载《世界电影》1997年第2期,收入本文集时作了一些修改。
《一种纪录精神的纪念--记日本纪录片制作人小川绅介》(吴文光)原载《电影艺术》1999年第3期,当时的题目为《小川绅介:一个日本纪录片制作人和一种纪录精神的纪念》。
《从边缘到中心--韩国女性纪录电影导演卞英珠》(朴彦珍)原载(电影艺术)2000年第4期,系用中文写成,收入本文集时作了一些修改和补充。
3.方法与技巧
《纪录电影创作导论》选自钟大年著《纪录电影创作论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系该书的绪论部分,收入本文集时编者对原文小标题作了一些调整。
《我怎样拍摄〈北方的纳努克〉》(罗伯特·弗拉哈迪)原载美国《世界创作》1922年9月号,后收入哈里·吉杜尔德编《电影导演论电影创作》(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1971年),中文(陈梅译)原载
《世界电影》1981年第4期。
《故事片中的纪录技巧》(帕·泰勒)原载《美国季刊》杂志1949年夏季号,后选入刘易斯·雅各布编《纪录的传统》(美国诺顿公司1971年),中文(彬华译、孙雨校)原载《世界电影》1983年第1期。
《故事影片纪录化--新的表现手段》(玛伊娅·图洛夫斯卡娅)选自《电影剧作论文集》第6集(莫斯科艺术出版社1974年),中文(陈冽译)原载《世界电影》1983年第1期。
《学谈新闻纪录电影》(陈光忠)选自《电影艺术讲座》一书(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艺术理论研究室、中国电影出版社中国电影艺术编辑室联合编辑,中国电影
出版社1986年第1版,1995年第2次印刷)。
《非虚构影片的写作》选自W·米勒著《叙事电影和电视的写作》,原文题目为《纪录片·非虚构影片·真实影片》,中文(刘利群译)原载《世界电影》199 8年第1期。
《谈纪录片摄影师的素质》(李则翔)原载《纪录电影》杂志1984年第7期、第8期、第10期、第12期,收入本文集时编者对原文小标题作了一些调整。
《纪录片的低光调与亲切感》(M·鲍格)选自《美国电影摄影师》杂志1987
年6月号,中文(朱角译)原载《世界电影》1990年第5期。
《是接近,而不是巴结--关于纪录片中采用小心谨慎方法的谈话》(汉斯-迪特·格拉伯)原载德国《媒介》杂志1992年2月号,中文(聂欣如译)原载《世界电影》1994年第4期。
《天外来客--论〈时间简史〉和〈奇怪的收缩人〉中的科学幻想》(肖恩·罗森汉姆)选自《电影季刊》1995年夏季号(总第48卷第4期),中文(单万里译)原载北京电影学院《教学编译参考》1999年第1期,公开发表于《电影艺术》2 000年第1期,收入本文集时译者作了一些修改。
《积累式的印象化主观描述》(弗雷德里克·怀斯曼)选自陈虻与林旭主编《首届北京国际纪录片学术会议文献》(1997年内部出版发行),原文题目为《关于我30多年来的纪录电影实践》(陈忠译),收入本文集时编者作了一些文字调整。
《写在胶片上的历史--谈新中国文献纪录片的创作》(傅红星)系作者为第8
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写作的论文,发表于《当代电影》2000年第5期。
4.理论与美学
《纪录电影的首要原则》(约翰·格里尔逊)选自福西斯·哈迪编《格里尔逊论纪录电影》(英国Faber出版公司1966年修订版),中文(单万里、李恒基译)见李恒基与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收入本文集时译者之一(单万里)作了一些修改,补充了1995年版本中漏译的部分(即“***”号以后的部分)。
《维尔托夫论纪录电影》(吉加·维尔托夫)选自阿奈特·麦克尔逊主编《电影眼睛--维尔托夫文集》(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1984年),中文(皇甫一川、李恒基译)见李恒基与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
《人种学电影导论》选自卡尔·海德著《人种学电影》(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本书已出中文版(田广、王红译,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译名为《影视民族学》。
《纪录片的人声》(比尔·尼克尔斯)原载《电影季刊》1983年春季号(总第3 6卷第3期),后被收入阿兰·罗森萨尔编《纪录电影面临新挑战》(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中文(任远、张玉萍译,桑重校)原载《世界电影》19 90年第5期。
《电影宣传的威力--神话还是真实?》(尼·李弗斯)选自英国《电影、广播和电视历史学刊》1993年第13卷第2期,中文(叶周译)原载《世界电影》1995年第4期。
《合法的手段--纪录电影与历史》(埃尔文·莱塞)系为1991年11月在斯图加特召开的“电视-纪录主义学术讨论会”写作的论文,发表于德国《媒介》杂志1992年第2期,中文(聂欣如译)原载《世界电影》1993年第3期。
《没有记忆的镜子--真实、历史与新纪录电影》(林达·威廉姆斯)原载《电影季刊》1993年春季号(总第46卷第3期),后收入巴瑞·格兰特与简奈特·斯罗尼奥夫斯基主编《记录纪录电影》(美国底特律韦恩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副标题为“真实、历史与《蓝色警戒线》),中文(单万里译)最初发表于《纪录影视》1999年第3期和北京电影学院《教学编译参考》1999年第1期,公开发表于《电影艺术》2000年第2-3期,收入本文集时译者作了一些修改。
《纪录片中的自我反映手法》(珍·艾伦)选自朗·伯内特编《电影理论探索》(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1991年),中文(章杉译)原载《世界电影》2000年第1期。
《真实:纪录电影的基石》(周欢)原载《电影艺术》1991年第6期。
《什么是纪录电影?》(聂欣如)原载《电影艺术》1997年第5期。
5.电视与纪录
《电视纪录片界说》(任远)选自任远主编《电视纪录片新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
《为电视纪录片写作》选译自A·布里斯与J·帕特森合著《为广播而写作》(1 979年),中文(任远译)原载《世界电影》1995年第6期。
《美国的电视纪录片》(任远)原载《世界电影》1995年第6期。
《国外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趋势》(赵淑萍)原载《世界电影》1994年第5期。
《电视纪录片中的哲学精神》(李莉)选自任远主编《电视纪录片新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
《东西方电视纪录片对比研究》(任远)最初用英文写成,被收入麦克·托白编《纪实的探索--纪录片制作艺术》文集(美国洛杉矶麦克·威斯出版公司1998年),同时被芝加哥“风城国际纪录电影节”送上国际互联网,中文原载《世界电影》1998年第5期。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历史与现状》(陈汉元)选自陈虻与林旭东主编《首届北京国际纪录片学术会议文献》(1997年内部出版发行),题目为《中国纪录片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与成熟》(任远)系作者为1993年台湾华语传播研讨会写作的论文,收入任远主编《电视纪录片新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
《当代中国的电视纪录片运动》(吕新雨)原载《读书》1999年第5期。
《一种纪录媒体实践--谈〈生活空间〉的缘起与演变》(林旭东、陈虻)原载《读书》1999年第5期,原文题目为《〈生活空间〉:一种纪录/媒体实践》。
《记录今天就是记录历史》(陈虻)原载《电影艺术》2000年第3期。
《别有滋味在心头--关于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另一种感知》(刘敬东)原载《电影艺术》2000年第3期。
6.现状与未来
《当代纪录电影概观》(埃里克·巴尔诺)选译自《世界纪录电影史》(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二次修订版),系该书的第6章,原文题目为“运动:慢板”或译作“缓慢的运动”。
中文(单万里译)系专为编辑本文集而译,其中的一节曾以《寻访人类文明之源--当代历史纪录片概观》为题发表于《当代电影》200 0年第5期。
《法国纪录片的制作、发行与真实电影节》(苏塞特·格雷娜黛尔)选自陈虻与林旭东主编《首届北京国际纪录片学术会议文献》(1997年内部出版发行),公开发表于《世界电影》1997年第5期(单万里译),收入本文集时译者作了一些修改。
《法国真实电影节与世界的纪录电影》的中文(单万里编译)原载《当代电影》2000年第5期,系根据5篇法文资料翻译整理:《纪录电影的历史,纪录电影节的历史》(菲利普·彼拉尔)原载《正片》1998年第4期;《真实电影节上的日本纪录片》(贝尔·尼奥格莱)原载《正片》1998年第3期;《1999年真实电影节上的伊朗影展》(莱蒂西亚·米克尔斯)原载《正片》1999年第11期;《1999年的真实电影节》(马利·阿贝尔)原载《正片》1999年第11期;《2 000年真实电影节大奖影片简介》(贝尔纳·伯诺利埃尔)原载《电影手册》20 00年第4期。
《山形国际电影节与世界的纪录电影》(渡部实)系专为中国的《电影艺术》杂志而作,中文(王众一、洪旗译)原载《电影艺术》2000年第2期。
《跨文化纪录片与美国观众》(玛沙·M·福斯通)选译自麦克·托白编《纪实
的探索--纪录片制作艺术》文集(洛杉矶麦克·威斯出版公司1998年),中文(宋菁、邱如萍译,任远校)原载《庆祝建国50周年电视节目学术研讨会文集》(1999年)。
《当代西方人类学纪录片研究》(任远、邱茹萍)原载《世界电影》1999年第4期。
《西方纪录电影的商业化倾向》(聂欣如)系专为编辑本文集而作。
《论新时期的纪录电影》(戚方)原载《电影艺术》1984年第2期。
《纪录电影的新使命》(刘德源)由6篇文章综合而成,最初分别载于《纪录电影》1983年第7期、第3期、第6期,1984年第7期,以及《电影艺术》1986年第11期、1988年第11期。
《多元共生的纪录时空--90年代中国纪录片的文化形态》(张同道)原载《庆祝建国50周年电视节目学术研讨会文集》(1999年内部出版发行),公开发表于《电影艺术》2000年第2期,收入本文集时作者作了一些修改。
《整合的时代--关于当前中国纪录片的几点思考》(林旭东)原载《当代电影》2000年第5期。
《停不住的中国纪录片的冲击波--陈光忠访谈录》(马智采访)原载《电影艺术》1997年第5期。
二.有关纪录电影的其它中文资料
1.报刊杂志类:
《新闻纪录电影解说之浅见》(窦春起),《电影艺术》1987年第4期。
《纪录片模式在发展》(任远),《电影艺术》1991年第3期。
《直接电影:认识与分析》(王竞),《电影艺术》1991年第6期。
《新中国新闻纪录电影的回顾与前瞻》(高维进),《当代电影》1995年第6期。
《纪录与表达--关于新中国纪录电影的对谈》(高维进、钟大丰),《电影艺术》1997年第5期。
《纪录电影:一个逐渐扩大的概念》(聂欣如),《电影艺术》1995年第6期。
《源与流--世界主流纪录片形态的形成与发展》(王竞),《电视研究》19
96年专刊(纪录片选题规划及业务研讨会专刊)
《纪录一种真实--孙曾田访谈录》(李奕明与吴冠平采访),《电影艺术》1 997年第5期。
《延安第一部纪录片拍摄始末》(鲁明),《中国电影周报》1997年1月6日。
《再现于现在的历史》(孙歌),《读书》1997年第7期。
《纪录片重返电影市场的产销策略--〈较量〉轰动广州之启示》(祁海),《电影艺术》1997年第1期。
《纪录片中的解说词》(宋杰),《当代电影》1997年第1期。
《记第39届莱比锡国际纪录电影、美术电影节》(聂欣如),《电影艺术》1997年第2期。
《纪录片前期创作的真实性问题》(宋杰),《电视艺术》1998年第5期
《西方纪录电影与中国电视》(李幸、汪继芳),《电影艺术》1998年第3期。
《纪录片:为什么拍、拍什么和怎样拍》(郭熙志),《读书》1998年第1 2期。
《纪录电影的起源》(聂欣如),《电影艺术》1998年第3期。
《也论纪录电影的起源》(倪祥保),《电影艺术》1999年第3期。
《对纪录片的一点思考》(巩继承),《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感悟伊文思》(韩君倩),《当代电影》1999年第1期。
《伊文思与〈愚公移山〉》(单万里),《天涯》1999年第3期。
《〈生活空间〉的人文精神》(黄书泉),《读书》1999年第5期。
《1998年中国电视纪录片略论》(张同道),《电影艺术》1999年第3期。
《虚构真实--浅谈西方“新纪录电影”》(单万里),《当代电影》2000年第5期。
《纪录影视》杂志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编辑出版的厂刊(1994年以前名为《纪录电影》),主要报道新影厂的创作情况,是一本业务通讯性质的内部刊物。
《纪录手册》杂志(中国纪录片协会主办,吴文光主编)创办于1996年7月,停刊于1997年12月,总共出版16期。
《现代传播》(即《北京广播学院学报》)杂志刊载过大量有关电视纪录片(尤其是90年代以来的电视纪录片)的文章。
《世界电影》杂志(不包括前身《电影艺术译丛》)刊登的纪录电影文章基本上被全部收入本文集,只有4篇例外:《1970年以来的世界纪录电影》(张雯译自埃立克·巴尔诺著《世界纪录电影史》1983年第一次修订版第6章,1989年第1期);《一个双重的困境--关于“纪录片”的概念》(聂欣如译自克劳斯·克莱梅尔作《纪录电影:一个双重的困境》,1997年第1期);
《纪录性美学与情节》(胡榕译自A·马契列特著论电影的诗学》第四章,1 998年第1期);《关于韩国影片〈低吟〉》(戴锦华等作,1999年第4期)。
三.有关纪录电影的部分西文著作
《格里尔逊论纪录电影》(Grierson on Documentary,福西斯·哈迪编,英国Faber 出版公司首版于1946年,1966年出版修订本,411页)汇编了格里尔逊在各个历史时期发表的有关纪录电影的重要论文约40篇,由编者撰写的近3万字的“序言”单独成篇,可以说是一篇完整的“格里尔逊评传”。
《新纪录电影在行动》(The New Documentary in Action,阿兰·罗森萨尔著,加州大学出版社1971年),本文集所说的“新纪录电影”主要是与60年代以前的传统纪录电影而言,所编辑的文章是对60年代北美著名纪录片制作人的访谈,目的在于探索著名纪录片制作人的工作方法和纪录片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英国纪录电影研究》(Studies in Documentary,阿兰·劳维尔与吉姆·希里埃合著,纽约维金出版社1972年,176页)由三部分组成:格里尔逊与英国纪录电影,汉弗莱·强宁斯及其纪录电影创作,英国自由电影,每一部分都附有详细的影片目录。
《纪录与真实--世界非剧情片批评史》(Nonfiction Film: A Critical History,理查德·M·巴尔萨姆著,印地安纳大学出版社,首版于1973年,1985年修订与扩充,1992年再次修订与扩充,470页)是一部按编年史体例编写的纪录电影史,本书的繁体中文版由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出版。
《世界纪录电影史》
(Documentary: A History of the Non-Fiction Film,埃里克·巴尔诺著,牛津大学出版社1974年首版,1983年第一次修订,1993年第二次修订,400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世界纪录电影史》系根据1974年的日文版翻译,《世界电影》1989年第1期发表的《1970年以来的世界纪录电影》译自第一次修订版。
《摄影机和我》(尤里斯·伊文思,纽约国际出版公司1974年)是伊文思的一部自传体著作,既叙述了作者从影50余年的经历,又概略地讲述了世界纪录电影的历史。
中文版由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出版。
《纪录电影的良心》(The Documentary Conscience,阿兰·罗森萨尔著,加州大学出版社1980年,436页),作者在《序言》中明确指出:纪录电影的使命是“阐明抉择,解释历史,增进人类相互了解”。
本书的体例与《新纪录电影在行动》基本相同,主要是对70年代世界著名纪录片人的访谈。
《人类学电影》(Ethnographic Film,卡尔·海德著,得克萨斯州大学出版社1982年)是一本探讨人种学电影的著作,书后附有50余部人种学影片简介。
作者是美国人种学家兼电影制作者,1966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任南卡罗莱纳州大学人种学系教授。
中文版(田广、王红译)由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出版,译名为《影视民族学》。
《尤里斯·伊文思,或一种目光的回忆》(Joris Ivens ou la Mémoire d’un Regard,罗贝尔·戴斯唐克与尤里斯·伊文思著,法国BFB出版社1982年)向人们展示了伊文思鲜为人知的一面,其中与中国有关的部分章节已由胡濒译成中文(待发表)。
《电影眼睛:维尔托夫文集》(Kino-Eye: the Writing of Dziga Vertov,阿奈特·麦克尔逊编辑,凯文·奥伯里安从俄语译成英语,加州大学出版社1984年,410页)辑录了维尔托夫的约60篇文章,既有公开发表的论文,也有作者生前未曾披露过的笔记和日记。
《电影与现实》(Cinéma et Réalité,特拉沃·艾克斯利编,法国圣太田大学出版社1984年,300页)收录纪录电影论文20余篇,反映了法国著名学者(如罗日·奥丹、雷蒙·德巴东、米歇尔·马利等)对纪录电影的思考成果。
《纪录电影面临新挑战》(New Challenges for Documentary,阿兰·罗森萨尔编,加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615页)收录了80年代西方刊物或专著中发表的讨论纪录电影的文章,旨在引起人们对纪录电影的前途和命运的关注,如纪录电影的未来走向、题材与主题、纪录电影的新形式、纪录电影怎样表现八九十年代的重大社会问题,等等。
《纪录片的写作、导演与制作》(Writing, Directing and Producing Documentary,阿兰·罗森萨尔著,南伊诺恩大学出版社1990年,246页)探讨了纪录片制作中的美学、道德与交
流问题,被认为是“引领记录片人通往纪录电影王国的指南”。
作者主要在以色列希伯莱大学传播系从事教学活动,同时又是一位活跃的纪录片制作人,在以色列、英美等国进行拍片实践。
《再现现实》(Representing Reality,比尔·尼克尔斯著,印地安纳大学出版社1991年,313页),作者系旧金山州立大学电影学教授,以编辑两卷本文集《电影与方法》而著名,后来开始关注纪录电影理论与实践,编辑出版过两本纪录电影文集:《新闻片--论美国纪录片工作者》和《意识形态与影像》。
《制作纪录片》(Directing the Documentary,迈克尔·拉比杰著,美国芦苇出版社1992年)详细介绍了筹备、拍摄和后期制作阶段的具体细节和技巧,每一部分都附有循序渐进的作业练习。
作者系美国哥伦比亚学院电影与录像学系资深教授,拍过20余部纪录片。
本书的繁体中文版(王亚维译)已由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出版。
《小川绅介的世界--追求纪录片中至高无上的幸福》(小川绅介著,山根贞男编,日本Chikama Shobo出版公司1993年)分为四大部分,收录了这位著名纪录片人生前的论文、谈话、书信数十篇,其中“战后日本的纪录片史”一文单独成篇,书后附有小川的作品年表和他的活动年谱。
此书的繁体中文版(冯艳译)由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出版。
《纪录电影,另一种电影》(Le Documentair, Un Autre Cinéma,居·戈蒂耶著,奈桑大学出版社1995年,336页)是法国学者为了填补纪录电影研究方面法语著作不足而写作的,对纪录电影的一系列理论问题进行了独到的思考,书后附有大量实用资料。
《轰动事件之后--90年代的俄罗斯纪录电影》(Posle Vzryva,戛·叶·道尔玛托芙斯卡娅与戛·伊·柯巴莉编,俄罗斯安德烈旗出版社1995年,223页)辑录了探讨90年代前半期该国纪录电影的论文17篇,内容涉及纪录电影艺术风格、诗学、美学及哲理等问题,作者主要是俄罗斯国立电影学院青年师生。
“轰动事件”系指1986年苏联第五次电影工作者大会推翻事先内定的候选人名单而选举革新派成员当选领导人。
《想像现实:纪录电影文选》(Imaging Reality: The Faber Book of Documentary,凯文·麦克当纳与马克·卡赞编,英国Faber出版公司1996年,400页)总共分为四大部分12章,基本按照编年史顺序辑录了电影史上各个时期最具影响的纪录电影人论纪录电影或著名学者谈纪录电影的文章,以及对著名纪录片的赏析。
《电影作为世界之窗--格里尔逊纪录电影理论与思想研究》(Film als Fenster zur Welt:Eine Untersuchung des Filmtheroreschen Denkens von Grierson,德国UVK Medien/?lschl?ger出版社1996年,475页)是一部全面研究格里尔逊电影理论与思想的德语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