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投照技术

合集下载

头颅CT扫描技术ppt课件

头颅CT扫描技术ppt课件
9
正常头颅CT断层解剖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19201完谢谢!22
增强扫描是指经静脉给予水溶性碘造影剂后再进行扫 描,使病变组织与邻近正常组织间的密度差增加,从而提 高病变显示率。
常用造影剂:碘佛醇、碘海醇、化维显。 给药方法:静脉滴注法,静脉团注法。
6
CT头颅显示技术
一般显示脑组织的窗宽与窗位分别是:W70 ~
100 和 C35 ~ 50,但观察不同部位和不同病变进需
2
CT扫描基线
扫描基线 听眉线:外耳孔与眉间的连线 听眦线:外耳孔与同侧眼外眦
的连线 听眶线:外耳孔与同侧眼眶下缘的连线 一般以听眦线为基线向上扫至头顶 层厚:8-10 mm, 层距:8-10 mm
3
CT头颅扫描
常规扫描 一般情况下不用高分辨率扫描,常规扫描层厚与 层距:10 mm,扫描方式采用连续扫描。 特殊扫描 薄层扫描:层厚5 mm以下,用于观察细小病灶, 扫描患者的射线剂量增加。 重叠扫描:在连续扫描方式下,层距小于层厚, 减少部分容积效应,不会漏诊小病灶。
4
CT头颅增强扫描
原则上增强扫描是在平扫后针对病变进行的扫描, 出现下列情况一般应考虑增强扫描:
平扫后发现某些征象如组织密度异常、有占位性 怀疑鞍区、小脑桥角及后颅凹的病灶 血管造影及常规 X 线已证实的病灶 怀疑血管性病变如血管瘤和血管畸形 颅内病变的随防复查
5
造影增强扫描(contrast enhanced scan)
8
颅脑CT检查的适应证
1.颅脑肿瘤 原发或转移瘤,尤其是多发肿瘤 2.颅脑损伤 各种血肿,尤其是多发血肿和颅窝血肿的诊断 3.炎症及寄生虫 4.脑血管病 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AV畸形,蛛网膜

放射科头部X线摄影检查技术操作规程

放射科头部X线摄影检查技术操作规程

放射科头部X线摄影检查技术操作规程一、头部(一)适应证1.头颜先天性疾病。

2.颅骨疾病:炎症、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3.外伤。

4.颅内疾病:钙化性颅内占位,如脑膜瘤、海绵状血管瘤、松果体瘤、结核、寄生虫感染等。

5. 颅内压增高症。

(二)禁忌证无。

(三)注意事项1.患者俯卧有困难,也可以采用仰卧位摄影。

2.如疑有颅骨病变,必要时加摄头颅切线位摄片。

3.使用滤线栅,摄影距离为100cm。

(四)操作方法1.头颅正位(1)患者俯卧于摄影床上,两臂置于头部两旁。

(2)头部正中矢状面与台面垂直并与暗盒中线重叠。

(3)听毗线与台面垂直,即两侧耳垂根部与台面呈等距离,下颌稍内收。

(4)颅顶部位于照射野的上缘下3cm,下缘包括部分下颌骨。

(5)中心线通过枕外隆凸,经眉间垂直射入暗盒(或影像接收器)1/2 中心。

2.头颅侧位(1)患者俯卧于摄影床上,头侧转,被检侧紧贴床面。

对侧前胸抬起,肘部弯曲,用前臂支撑身体。

(2)头颅矢状面与床面平行,瞳间线与床面垂直,下颌稍内收。

(3)照射野上缘超出头顶,下缘包括部分下颌骨。

(4)中心线对准蝶鞍,即外耳孔前、上方各2.5em处,与暗盒(或影像接收器)垂直射入。

二、内听道(一)适应证1.内听道性先天性疾病。

2.内听道炎症、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3.听神经瘤引起的内听道扩大。

(二)禁忌证无。

(三)并发症无。

(四)注意事项患者一般不需做准备。

(五)操作方法1.患者取俯卧位,听毗线与正中矢状面均与台面垂直。

2.照射野横向中线对准外毗部,纵向中线对准台面中线。

3.中心线与台面垂直,经两外耳孔连线与正中矢状面交点上方1cm处射入照射野中心。

三、头倾汤氏位(一)适应证1.枕骨和颞骨岩部的病变。

2.听神经瘤引起的内听道扩大。

(二)禁忌证无。

(三)注意事项若重点观察枕骨及枕骨大孔,中心线需倾斜 45°。

(四)操作方法1.患者仰卧于摄影床上,两臂置于身旁。

2.头正中矢状面与台西垂直并与照射野中线重叠。

摄影技术(头颅二)

摄影技术(头颅二)

标准片显示
显示视神经孔轴位影像。眼眶呈斜 位投影在照片中心 , 视神经孔位于眼眶外 下1/4象限中,周围有一三角形致密区。比 邻显示影像有外下的额骨、下方的上颌窦、 额窦投影在眼眶的内上方。眶内侧网状阴 影为筛窦,眶外上方额弓影像显示清晰。 影像细节可见、视神经孔边缘锐利清晰。
视神经孔后前位(Rhese位)
颞骨茎突侧位(张口)
摄影体位 患者俯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面部紧靠暗 盒,对侧前胸稍抬高,用手支撑。外耳孔放于暗 盒中心,头颅矢状面与暗盒垂直。头稍向后仰, 使听鼻线与暗盒下缘平行,曝光时因患者尽量张 口,可使下颌骨的喙突向下,不与茎突重叠。张 口时可同患者轻呼“啊……”声,或在口内放一 适当大小的软木塞或泡沫塑料块,这样可帮助张 大口,并可保持不动。
劳氏(Law)位
颞骨乳突伦氏(Runstrǒm)位
摄影体位 患者坐于摄影台的一侧或俯卧于摄影台 0 上,暗盒放于向足侧倾斜35 角的角度盘上。被检 测紧靠暗盒,将头部矢状面与暗盒平行,患者的 耳廓向前折叠,外耳孔放于胶片中心的前上方处, 遮线器靠近头颅。 中心线 对准暗盒中心,经健侧外耳孔上方,射人 暗盒中心。 用途 常规位置,应摄取两侧以资比较。
向头侧倾斜25o~30o角,对准门齿咬合面 射入暗盒中心。
中心线
用途
常规位置。适用于面部有严重损伤而不能俯 卧的病例。
颧弓顶颌斜位
摄影体位 患者俯卧于摄影台上,两臂放于身旁, 踝部下方垫以沙袋,将足稍抬高,可使患者较为 舒适。头部尽量后仰,额部前伸,下颌放于暗盒 中心上方5cm处。头向对侧转15o并使头颅矢状面 o 与台面成75 角。 中心线 向足侧倾斜,使中心线与听眶线垂直,对 准颧弓中点或眼角后外方约4cm处.射人暗盒中心。 用途 对颧弓有凹陷骨折的病例很有价值。

人体各部位X线摄影技术92259

人体各部位X线摄影技术92259

②听眦线,外眦角与外耳孔的联线,又称 头颅基底线。
a
3
• 另外,头颅骨摄影时要用滤线栅,吸收 散射线,提高摄影效果。由于新的检查 技术的出现(CT、MR),使许多传统 的头颅位置不用或少用,如:颌下顶位、 眼眶位、鼻骨、颞骨、乳突、鼻窦的一 些摄影和位置等,本节不再述。
a
4
1.头 颅 后 前 位
7. 尺 桡 骨 侧 位
a
63
8. 肘 关 节 前 后 位
a
64
9. 肘 关 节 侧 位
a
65
10. 肱 骨 前 后 位
病人取仰卧位。
被检侧上臂紧
暗盒。前后位
时手臂伸直,
手掌向上。侧
位时肘关节弯
曲,前臂内转
成侧位姿势。
中心线均对准
肱位
a
67
12. 肩 关 节 前 后 位
有生理弯曲存在。 摄影时要注意:
• ①矫正生理弯曲,尽量减少影像失真; • ②除第1、2颈椎外,其他颈椎、胸椎、
腰椎、骶骨前后位、侧位的摆法 基本 相同,中心线均取所摄位置的中心;
a
29
③ 下部脊柱摄影前要清除肠内容物及 排尿;
④ 脊柱多采用前后位和侧位,必要时 须加摄斜位片。如外伤、脊椎病等
⑤必须用滤线设备吸收散射线 ⑥ 拍摄脊柱片时必须深吸气后曝光 ★ ⑦ 胸腰段及骶骨侧位的摄影条件 ★
病人取仰卧位。 肩胛骨喙突对准 台面中线,肩部 紧靠台面。手臂 伸直,手掌向上。 中心线对准喙突。
a
68
(四) 下肢
a
69
1. 足 部 前 后 位
7. 乳 突 罗 氏 位
a
13
8. 乳 突 许 氏 位
a

头颅CT,请叙述整个摄影工作步骤。

头颅CT,请叙述整个摄影工作步骤。

头颅CT,请叙述整个摄影工作步骤。

CT平扫
1、扫描方式:常一般用非螺旋扫描方式,特殊检查用螺旋扫描。

2、扫描体位:常规横断位,也称轴位,还可采用冠状位。

3、扫描基线:有听眦线(眶耳线)、听眉线和听眶线。

4、扫描体位:仰卧位,头置于头架中,下颌内收,使头颅正中矢状面与扫描床面中线重合,听眦线垂直于床面,两侧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体位要摆正对称,使每层图像两侧对称,以准确地反映该层面的解剖结构及便于双侧对照。

5、扫描范围:从听眦线平面连续向上扫描至头顶。

6、定位像:侧位。

7、扫描参数:层厚5~10mm,层距5~10mm。

8、窗宽窗位:颅脑CT图像常用脑窗摄影。

窗宽80~100HU,窗位35HU左右。

(1)骨窗:窗宽1000~1400HU,窗位300~500HU。

(2)软组织窗:窗宽300~400HU,窗位35~45HU。

头颅投照

头颅投照

48
20 蝶窦:顶颌位(张口)
中心线: 向足侧倾斜24°,对准枕骨隆 凸上方约3厘米处,穿过蝶鞍, 经口腔射入滤线器中心。
显示部位: 蝶骨从张开的 口腔中显影。
49
21 内听道:经眶位
位置摆法: 患者俯卧于摄影床上。肘 部弯曲,两手放于胸前。 头部正中矢状面并与对床 面垂直,听眦线垂直于床 面。
37
16 颞骨茎突:侧位(张口位)
中心线: 向头侧和面侧各倾斜10°, 对准对侧外耳孔后下方各 3厘米处,射入滤线器中心。
显示部位: 颞骨茎突在下颌切 迹的上方显影。
38
17 颞骨茎突:侧位(闭口位)
位置摆法: 患者俯卧于摄影床上。被检侧面部紧靠床面, 对侧前胸稍抬高,用 手支撑,外耳孔放入 球管中心,头部矢状 位与床面平行,瞳间 线与床面垂直。下颌 向前伸展,使下齿列 尽量超越上齿列。
6
3 颅骨:颌下顶位
7
中心线: 对准两侧下颌角 连线中点,与听眦线 垂直或成105°角, 射入滤线栅中心。
3 颅骨:颌下顶位
显示部位: 显示颅底的轴位影像,颞骨 岩部、乳突、卵圆孔、棘孔、颈 动脉管、蝶窦、鼻中隔。
8
4 视神经孔:后前位
位置摆法: 患者俯卧于摄影床上,肘部弯曲,两手放于胸 旁。头部转向对侧,将被检测眼眶放于球管中心。 颧骨、鼻尖和 下颌隆凸部三点紧 靠床面,使头部的 矢状面与床面成 53°角,听鼻线与 床面垂直。
7 眶下裂:后前位
中心线: 向头侧倾斜20°,对 准鼻根摄入滤线器中心
显示部位: 使两侧眶底和眶下裂在 蝶骨翼突与下颌支之间显 影。
16
8 颧弓:顶颌斜位
位置摆法: 患者俯卧于摄影 床上,两臂放于身旁。 头部尽量后仰,颏部 前伸,下颌放于球管 中心上方5厘米,头 向对侧转15°,使头

40例口腔矫正头颅侧位透视投照技术的探索

40例口腔矫正头颅侧位透视投照技术的探索

40例口腔矫正头颅侧位透视投照技术的探索目前口腔矫正的患者越来越多,口腔曲面断层等检查层出不穷,但在术前定位及测量中头颅侧位测量片(Later cephalometric radiographs)仍相当重要。

传统的头颅侧位投照不能达到诊断的要求,我们经长期的实践摸索,得到了一套简便实用的口腔矫正头颅侧位透视投照技术。

我科利用现有的透视机,对40例口腔矫正患者进行侧位投照,经临床反馈效果良好。

1 材料及方法1.1 材料。

40例口腔矫正患者,男性16例,女性24例,15岁以下19例,15~25岁13例,25~40岁8例。

北京万东300mA遥控透视诊断机,10×12感蓝高速增感屏,10×12富士相片。

1.2 方法。

患者侧坐于立式诊断床前,挺胸抬头,双上肢自然下垂,一侧身体贴近床板。

头颅矢状面与台面平行,瞳间线与台面垂直,头颅摆成侧位。

牙齿完全咬合。

中心线对准下颌角上1cm,使用10×12片,片盒竖放。

投照时患者尽可能处于稳定状态,待双下颌角位置调整到重合时曝光,摄影条件72kV,300mA,0.08s。

2 结果用口腔矫正头颅侧位透视投照技术共投照40例。

第一次投照达到诊断要求的甲级片为36例,占90%。

其余4例经第二次投照全部合格,其中第一次投照有2例存在运动伪影,占5%;1例投照中心点选择不良,占2.5%;1例对比度及灰雾度不佳,占2.5%。

3 讨论我们实践的口腔颌面头颅侧位透视投照技术,可以在现有条件下摄出较高质量的头颅侧位测量片。

经临床实践,按投照要点进行操作,优良片率很高,可以满足测量诊断需要。

口腔矫正头颅侧位透视投照技术要点讨论如下:①采用坐位投照。

坐位优于常规头颅侧位投照。

主要是因为常规头颅侧位对位置精度要求不高,摆位时投照方向上很容易出现角度偏差,尤其是不能摆脱头足向的倾角,很难使两侧五官解剖结构重叠显像,会在图像上形成较大的位移,造成测量误差。

②中心线选择下颌角上1cm,是基于口腔科要求,矫正需要标准的面颅影像,对准下颌骨角上1cm垂直投照可以使咬合面结构及双下颌骨支、外耳孔等测量标记点重叠成像,减少角度偏差,有利于提高测量准确度。

颅脑影像学检查和应用

颅脑影像学检查和应用

颅脑影像学检查和应用一、头颅平片常规投照位置为正位、侧位。

在颅骨病变、颅骨外伤、颅内压增高、颅内钙化、先天性畸形等的诊断上有一定价值。

特殊解剖部位则需特殊投照位置。

如:汤氏位、颏顶位、眼眶位、视神经孔位等。

目前,随着 CT、MRI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地取代了平片。

二、脑血管造影随着X线设备、对比剂、电脑技术和介入治疗工具的不断改进和发展,目前已经可以进行经导管全脑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脑血管造影不仅用于诊断血管畸形、动静脉瘘、动脉瘤、烟雾病等血管疾患的诊断,还可用于观察病灶血供,肿瘤染色,更重要的是近来已经作为经导管施行介入性治疗的重要手段。

常规脑血管造影时采用 Seldinger 技术穿刺股动脉,放置动脉鞘,造影导管经鞘插至主动脉弓部,导丝导引下将导管超选择插至双侧颈内动脉后,以4~5ml/s的速度高压注入 300 mgl/dl碘海醇(欧乃派克),总量8~10ml.先后正侧位造影,观察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与走行,实质期染色以及静脉回流。

然后将导管插入一侧椎动脉,以3~4ml/s速度高压注入对比剂,总量6~8ml,取侧位及枕骨位像,以显示椎-基底动脉系统,大脑后动脉和小脑动脉,如有需要,再以同样的方法行对侧椎动脉造影。

必要时行3D动态造影,详细观察靶动脉不同角度的走向及形态。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广泛应用,与常规造影相比,可以获得更清晰的图像,减少对比剂用量,从而减少了相关并发症,比较安全,同时也为许多脑血管疾病患者,如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硬脑膜动静脉瘘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可行性的治疗途径。

三、CT 检查(一)常规 CT检查1.CT检查前准备给予镇静药。

5岁以下不能配合检查的小儿给予10%水合氯醛以0.5ml/kg口服,待患儿入睡后即可开始检查。

2.平扫通常选用横断面扫描,根据病变选择基线,常规用听眶上线(SML)或听眦线。

常规层厚8~10mm,层距8~10mm。

头颅五官投照及X线解剖

头颅五官投照及X线解剖
上缘超出颅顶 约3cm
• 中心线对准外耳孔前、上 各2.5床面、垂直射入X线 接收器
乳突许氏位
• 被检者俯卧于床上,身体 长轴于床面中线平行
• 头部侧转,被检侧乳突贴 近X线接收器,乳突尖置 于X线接收器中心
• 头颅矢状面与X线接收器 平行,瞳间线与X线接收 器垂直,听眦线与X线接 收器短轴垂直
瓦氏位摄影
• 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床 ,正中矢状面垂直于 床面,并重合于床面 中线
• 下颌骨颏部置于床面 上,头稍后仰,听眦 线与床面呈37°角
• 鼻根对准X线接收器中 心
• 中心线经鼻根垂直射 入
柯氏位
• 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床 ,正中矢状面垂直于 床面,并重合于床面 中线
• 额部及鼻尖置于床面 上,下颌内收,听眦 线垂直于床面
• 鼻根对准X线接收器中 心
• 中心线向足侧倾斜 23°角,经鼻根射入
下颌骨侧位
• 被检者俯卧于检查床 • 被检侧下颌骨置于下
端垫高15°的X线接收 器上 • 下颌仰起,使下颌骨 体部于X线接收器下缘 平行 • 中心线向投产倾斜1520°角,经被检侧下 颌骨拟检部位射入
鼻骨侧位
• 被检者俯卧摄影床上 ,头部侧转,矢状面 与床面平行,瞳间线 与床面垂直
• 鼻根下1cm对准X线接 收器中心
• 中心线经鼻根下1cm 射入
头颅摄影体位选择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头颅五官X线投照及X线解剖
头颅后前位
• 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床 ,正中矢状面垂直于 床面,并重合于床面 中线
• 下颌内收,额部及鼻 尖紧贴床面,听眦线 垂直于床面
• X线接收器上缘超出颅 顶约3cm
• 中心线自枕外隆突经 眉间垂直射入

颅底影像检查法技术指南

颅底影像检查法技术指南

颅底影像检查法技术指南【导读】颅底解剖结构精细、复杂,颅底病变的部位和范围,单凭临床表现难以准确判断,包括X线检查、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磁共振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影像检查法在颅底病变的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一、常规X线检查头颅各种平片可显示颅骨的轮廓和骨破坏、缺损程度,为颅底某些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

常用体位包括正位、侧位和颅底位,也可以根据病度部位选择其他投照位置,如汤氏位、视神经孔位、斯氏位等。

头颅摄片必须两侧对比良好,曝光适度。

正位:显示头颅大小和形状,额部、额窦、蝶骨翼、眼眶、鼻腔、筛窦、岩骨及内耳道等。

侧位:显示颅骨厚度、密度、颅缝、钙化斑和蝶鞍等。

颅底位:显示下颌骨、岩骨、蝶骨、斜坡、颈静脉孔、圆孔、棘孔和枕骨大孔等。

二、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tomography,CT)扫描分为普通扫描、增强扫描、脑池和脑室造影检查等。

颅底病变的CT扫描多用轴位和冠状位。

轴位检查时,患者仰卧,以听眦线或眶耳线为基线,为使每层图像两侧对称,听眦线应在同一平面。

扫描时向头侧作平行连续扫描,层厚多为2~5mm,范围包括前、中、后颅凹(图7-4-1)。

冠状位扫描时,患者平卧或仰卧,头后伸呈颈顶位或顶须位,层面与听眦线垂直,多用l~1.5πιm薄层扫描,对于显示前颅底、鞍区与中颅凹的病变有独到好处,有助于了解病变与骨质的关系和向上扩张的情况。

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原发病灶多在眼、耳、鼻、咽等器官,为了了解原发病灶向颅底侵犯的情况,常用冠状位扫描,可以清楚显示筛板、嗅沟,蝶鞍、海绵窦、视交叉等。

当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间X线的吸收没有或仅有少许差别时,可用注射造影剂的方法,作造影增强扫描。

对脑肿瘤、脑脓肿、脑外伤等的诊断常作增强扫描。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动态螺旋CT,可快速连续扫描成像,多平面成像和三维重建,配合血管造影技术,能更直观、立体、清晰地反映颅底解剖结构,在颅底疾病的诊疗上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头部X线摄影技术

头部X线摄影技术

PAGE 24
轴侧斜位:乳突梅氏位
PAGE 25
轴侧斜位:乳突斯氏位
PAGE 26
病变显示: 用于检查颞骨乳突部。 摄影体位 : 调整颏,使IOML垂直于IR。 将头旋转45°(中型颅)使兴趣侧位于下方(评价头颅的外形以确定需要旋转的角
度)。 CR对准乳突下区域和IR。 中心线:向足侧成角12°,中心对准外耳道上后7~10cm,下1.25cm。
照野边缘位于颅骨边缘。
前后轴位(汤氏位)
PAGE 8
侧位
PAGE 9
病变显示:
对外伤患者需要采用侧位水平投照,显示蝶窦内的气液平面,
这是颅底骨折继发颅内出血的征象。
摄影体位 :
患者俯卧于摄影床上,头侧转,患侧靠近床面;
近床侧上肢内旋置于身后,对侧屈肘将肩部抬高,近床侧伸直,对侧屈曲以支撑身体;
保持瞳间线垂直于检查床/活动片架表面。
中心线:向足端倾斜25°角射入胶片中心。
轴侧斜位:乳突许氏位
PAGE 17
轴侧斜位:乳突许氏位
PAGE 18
X线片标准: 结构显示:靠近IR的乳突气房和骨迷路在侧位上显示出来。 定位:①兴趣乳突(下方)不与对侧乳突重叠(上方)。②颞下颌关节位于兴
趣乳突的前方。③耳廓不与乳突重叠。 投照野和CR:感兴趣侧乳突气房位于投照区域的中心,中心位于EAM的后部。 人头颅横径17cm时,中心线经过对侧外耳孔后1.5cm、上7cm处射入胶片中
PAGE 3
后前位
PAGE 4
X线片标准: 结构显示:显示额骨、鸡冠、内耳道、额窦和前组筛窦、岩嵴、蝶骨大翼和小
翼以及鞍背。 定位:①斜眶线到每侧颅外缘的距离相等表示没有旋转。②岩嵴充满眶腔,重
叠于眶上区域。③后床突和前床突位于筛窦的上方。 投照野和CR:①整个颅骨如图显示,鼻根点位于中心。②投照野边缘位于颅

3-9头颅摄影

3-9头颅摄影

乳突窦入口 上鼓室
颞颌关节 中鼓室 骨性外耳道前壁 后壁 岩锥 乳突枕骨缝 乳突小房 乳突窦 乙状窦壁
乳突尖端
图2-2-3-1 伦氏位
七、乳突梅氏位(乳突双45°角位)
1、临床应用 用于观察外耳道后壁、鼓室、鼓窦及 颞骨岩部的前后缘,是临床诊断胆脂瘤的 常用位置。 2、体位分析 (1)取仰卧位,头部转向被检侧,顶面观, 矢状面与床面成45°角;侧面观,听眦线 与床面中线垂直,使被检侧颞骨岩部的长 径与胶片垂直。
窦硬膜角
鼓室盖 乳突窦
乙状窦前壁
内、外耳道 颞颌关节
乳突小房 茎突
图2-2-3-4 许氏位
六、乳突伦氏位(乳突35°角侧位)
1、临床应用 用于观察鼓室上隐窝、鼓窦、 鼓窦入口、中耳听骨及乳突小房, 是临床诊断急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 的常用位置。常规摄取双侧,以对 比观察。
2、体位分析 (1)头颅呈俯卧标准侧位,被检侧 贴近床面,减少放大失真。 (2)为充分显示鼓窦区.上鼓室及鼓 窦入口,中心射线向足侧倾斜35° 角,将对侧颞骨在许氏位基础上投 影于被检侧的更下方,以避开重叠。
十、颅底轴位
体位:仰卧,背部垫高,两手放在身 旁,双腿弯曲,两脚踏在床面上,保 持身体稳定。头部后仰,并垂直,水 平面尽量与床面平行。 中心线:经两下颌角连线中点,与水 平面垂直射入暗盒中心。 显示部位:两侧的颞骨岩部,颧骨对 称的颅底影像
鼻中隔 颧弓
口底与筛 窦颌窦 上
翼突 鼻咽腔投 影 蝶骨体
骨桥
上鼓室 鼓室 颞颌关节
乙状窦壁
乳突窦 乳突窦入口 外耳道 岩部
图2-2-3-2 梅氏位
八、柯氏位(副鼻窦后前23°角位)
1、临床应用 用于观察额窦.前组筛窦,眼眶及眶上裂 亦可显示,是鼻旁窦常用的摄影位置。 2、体位分析 (1)取俯卧后前位,使副鼻窦贴近胶片,减 少放大失真。 (2)顶面观,头颅正中矢状面垂直床面并与 床面中心重合,使双侧副鼻窦及眼眶对称显示, 侧面观听眦线垂直床面。

各部位X线摄影检查技术 头部摄影

各部位X线摄影检查技术 头部摄影

【影像显示】两侧上颌窦影 像呈“倒三角形”对称显示 于眼眶影像的下面。额窦、 后组筛窦显示良好 。
4.柯氏位 【摄影目的】观察额窦、前组筛窦、眼眶及眶上裂等结构 影像。 【体位设计】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床上,正中矢状面垂直于 床面,并与IR中线重合,听眦线垂直于床面,鼻根对准IR 中心。IR置于滤线器托盘上,其长轴与床中线平行。 【中心线】向足侧倾斜23°角,经鼻根部射入。
头颅侧位摄影体位
头颅侧位显示图
【影像显示】额骨、顶骨和 枕骨侧位影像,蝶鞍影像居 中,鞍底呈单边显示,颅骨 内板、外板和板障及颅缝影 显示清晰。
❖头颅外伤怀疑颅底骨折 或病情严重不宜搬动的患者侧位摄影时,可 采用仰卧水平侧位。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头部用棉垫垫高5cm ,下颌内收,正中矢状面垂直于床面,两臂伸直置于身旁,IR侧立 于被检测头旁,且头部正中矢状面平行,IR前缘超出额部3CM,上 缘超出顶部3CM,中心线呈水平方向经听眦线中、后1/3交点向上 1.5CM处垂直射入IR。照片显示同常规头颅侧位,若上颌窦及蝶窦 内有液体。可显示出气液平面影。
二、头颅摄影用线与面
听眦线: 外耳孔与同侧眼外眦间的连线;
听眶线: 外耳孔与同侧眼眶下缘间的连线,与解剖学水平面平 行;
听口线:外耳孔与同侧口角间的连线; 听眉线:外耳孔与眉间的连线; 瞳间线: 两瞳孔间的连线; 正中矢状面: 将头颅纵向分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的切面
• 听眉线SML
• 听眦线OML • 听眶线ABL
• 听鼻线 • 听口线
第五节 头颅摄影检查
三、头颅摄影注意事项
1.摄影前应了解被检者病情、检查目的、选择合适的摄影 体位和摄影条件。
2.摄影时要让被检者体位舒适,以避免曝光时可能产生位 置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厚德 仁爱 博学 精术
眼 眶 后 前 位
额窦 眶上裂 筛窦
上颌窦
厚德 仁爱 博学 精术
眼眶

岩骨嵴




下颌骨正位
厚德 仁爱 博学 精术
摄影目的:观察下颌骨升支及颞颌关节 的正位情况
摄影体位:病人俯卧于摄影床上,头颅 正中面垂直暗盒中线,前额 和鼻尖紧贴暗盒
中 心 线:对准嘴唇垂直射入 照片显示:下颌骨升支及颞颌关节
厚德 仁爱 博学 精术
(1)体位:病人俯卧,前额及鼻尖紧贴摄影床面,头部正中矢 状面与摄影床面正中线重合并垂直。 听眦线垂直床面。暗盒上缘超过颅骨顶部,下缘超过颏部。 (2)中心线:枕外隆凸,垂直射入。
(二)颅骨——侧位
厚德 仁爱 博学 精术
病人俯卧,头侧转,被检侧紧贴床面。对侧前 胸抬起,肘部弯曲,用前臂支撑身体。
颞颌关节张闭口位 足向25°角,从对侧外耳孔上7cm与后
1.5cm交叉处入射
乙状窦 鼓室
外耳孔 导静脉 乳突尖
厚德 仁爱 博学 精术
乳突气房 乳突窦 内耳道 髁状突 蝶窦
乳突许氏位
耳廓软骨
乳突蜂窝 鼓窦 外耳道 内耳道
锥体后缘
厚德 仁爱 博学 精术
乳 突 梅 氏 髁状突
鼓室壁
位 锥体前缘
厚德 仁爱 博学 精术
(三)头颅——切线位
厚德 仁爱 博学 精术
头颅切线位:显示头颅包块软组织影与 颅骨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头颅凹陷骨 折的折线影,骨碎片移位情况。
根据病变部位按置患者体位,目的使病 患区(凹陷或凸起部位)与头颅弧形边 缘成凹进或突出关系。
病区颅骨边缘置胶片中心,在被摄部的 外侧放一金属记号。
中心线:垂直胶片,与病区颅骨边缘相 切。
厚德 仁爱 博学 精术
摄影目的:观察颅底各骨的形态、骨质、 颧骨弓及各孔的大小
摄影体位:病人仰卧于摄影床上,双肩 与床的上缘平行,头后仰, 头顶向下,两外耳孔与胶片 等距,颈部尽量伸直,使颅 顶紧贴胶片(还可用坐位)
厚德 仁爱 博学 精术
颧 弓 颌 顶 位 坐 位
颧骨 筛骨垂直板
蝶窦 卵圆孔
枕骨大孔
厚德 仁爱 博学 精术
鼻中隔
上颌窦
下颌骨
颧弓 颈动脉管 内听道 乳突
眼眶后前位
厚德 仁爱 博学 精术
摄影目的:观察眼眶的形态、大小及异 物定位的情况
摄影体位:病人站立于摄影台前,前额 和鼻尖与暗盒接触,头颅正 中面与暗盒垂直,两侧外耳 孔与暗盒之间等距
中 心 线:足向23°角,从枕外粗隆上方 6~7cm处经鼻根射入胶片
厚德 仁爱 博学 精术
下颌骨正位
上颌窦 鼻腔
上颌牙 下颌牙
下颌骨正位
厚德 仁爱 博学 精术乳突 下颌小头
下颌支部 喙突
下颌角 下颌体部 颏部
厚德 仁爱 博学 精术
下 颌 骨 正 位
R
下颌骨侧位
厚德 仁爱 博学 精术
摄影目的:观察下颌骨支、体部的骨质 摄影体位:病人仰卧于摄影床上,头转
向患侧并后仰,下颌骨紧贴 暗盒,双手自然放下 中 心 线:头向30°角,从对侧下颌骨下 方5cm处入射 照片显示:下颌骨体、角、升支、髁状 突的影像清晰
厚德 仁爱 博学 精术
鼻骨侧位
厚德 仁爱 博学 精术
摄影目的:观察鼻骨骨折的情况 摄影体位:病人俯卧于摄影床上,头侧
转,一侧上肢屈肘,使头颅 矢状面与摄影床面平行,瞳 间线垂直于台面 中 心 线:鼻根下方2cm处 照片显示:鼻骨侧位影像清晰显示
厚德 仁爱 博学 精术
鼻骨侧位
颧弓颌顶位
头颅X线投照技术
彭州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王小东
厚德 仁爱 博学 精术头颅解剖厚德 仁爱 博学 精术
(一)颅骨——后前正位
厚德 仁爱 博学 精术
俯卧于摄影台上,两臂置于头部两旁。 头部正中矢状面垂直床面。 两侧耳垂根部与台面等距,下颌稍内收,使听
眦线与台面垂直。 暗盒上缘超过头顶3cm,下缘包括部分下颌骨。 采用滤线器或滤线栅摄影。摄影距离为100cm。 中心线经枕外隆凸,通过眉间垂直射入暗盒。 【注意事项】 病人俯卧有困难,也可采用仰卧位摄影。
厚德 仁爱 博学 精术
下颌骨俯卧侧位
厚德 仁爱 博学 精术
下 颌 骨 仰 卧 侧 位
下颌管 下颌骨体部
厚德 仁爱 博学 精术
厚德 仁爱 博学 精术
乳突许氏位
中 心 线:足向25°角,从对侧外耳孔上 7cm与后1.5cm交叉处入射
乳突梅氏位
中 心 线:足向45°角,对侧额部入射。 同时矢状面与床面45度。俗称“双45度”



R





L
谢 谢
厚德 仁爱 博学 精术
头部矢状面与床面平行,瞳间线与床面垂直, 下颌略收。
胶片上缘超过头顶,下缘包括部分下颌骨。
摄影距离为100cm。 中心线:经碟鞍,即外耳孔前、上方各2.5cm
处,与暗盒垂直射入。
厚德 仁爱 博学 精术
(1)体位:病人俯卧头部侧转,被检侧头部侧 面紧贴摄影床,瞳间线与床面垂直。暗盒上缘超 过颅骨顶部。 (2)中心线:外耳孔向前2.5cm,向 上2.5cm处,垂直射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