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是孕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沃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第1期(2010年1月)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S OC I A L SC I E NCES JOURNAL OF UN I V ERSI TI ES I N SHANX I

V ol .22N o .1

(Jan .2010) 3

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标课题(批准号07&Z D036)“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研究”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09-10-21

[作者简介]孙金华(1957-),女,河南南阳人,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传统文化是孕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沃土

3

孙金华,徐玉明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2)

[摘 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沃土中

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因此,探究其传统文化基础,对于我们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时代精神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285(2010)01-0014-03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鼓舞全体人民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支撑。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沃土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对实现共同理想的动力之源的价值认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

一、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熔铸

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思想品格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从孔孟时代的“匡正天下”到屈原的“生为楚国人,死为楚国鬼”;从贾谊的“国耳(而)忘家,公耳(而)忘私”,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岳飞的“精忠报国”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身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从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到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从我国近现代史上无数爱国志士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前仆后继,到新中国成立后,一批批海外留学人员放弃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毅然回国,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都体现着民族自尊自强的精神。

团结统一,是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处理民族内部、各兄弟民族之间、各民族成员之间关系上的要求,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主要表现。它是一个民族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凝聚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维护统一、顾全大局的互助合作精神。自古以来,中国各民族之间就存在着一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炎黄子孙而自豪,都有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整体感和责任感。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虽有分合离乱,但团结统一始终是主流,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高度一致的整体感、责任感的价值取向,在于各个民族之间和睦合作、友好相待的优良传统。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唐代文成公主和藏族松赞干布的通婚,明代郑和七下西洋,都是我国历史上促进民族融合和对外友好往来的佳话。1936年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也是维护国家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例证。中国共产党人接过爱国先进人士的旗帜,弘扬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继续以实现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作为其奋斗目标。最终建立

4

1

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之间的空前团结。在当代,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构建和谐社会,则是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

爱好和平是爱国主义精神内涵的扩展和延伸,是其体现在处理本民族与世界其他国家各民族之间关系上的要求,是一个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团结合作,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奉献的精神。

中华民族历来以爱好和平著称于世,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的爱好和平精神不仅表现在汉族与兄弟民族、各民族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携手共进上,而且表现在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休戚与共上。“协和万邦”、“德莫大于和”的观念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之中。“和为贵”、“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四海之内皆兄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些中国先哲的著名言论,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海纳百川的宽宏胸襟。汉朝、唐朝实行和亲政策,大大缓和了民族矛盾。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了处理国家关系的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

勤劳勇敢是指一个民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在与艰苦的自然条件和严酷的社会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锻炼和培育的一种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不畏艰险、勇于攀登、俭朴勤奋、不屈不挠的精神。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勤劳、勇敢、智慧、富于创造力著称于世。如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驯养百兽,神农氏尝温百草,以及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万里长城的修建,京杭大运河开通,举世闻名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等等。我们的祖先以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无穷的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今天可以说,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勤劳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保证,是兴家的传家宝,是兴国立世之本,也是众德之首,万善之源。

勤劳又是和勇敢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也是勇敢的民族。中华民族具有“不畏强御”、“勇者不惧”的无所畏惧的精神,有“勇于义而果于德,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的追求真理,坚持正义、置个人荣辱、贫富、生死于度外,“赴汤火,蹈白刃”在所不辞的见义勇为精神。如李广、霍去病、岳飞、文天祥、戚继光、郑成功……这些舍身报国、赴汤蹈火的民族英雄,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一座座丰碑,成为人们强大的精神支柱。近代史上,如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侵略者的威风;英勇的义和团运动,是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又一证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高擎爱国主义大旗,为了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彻底消除外侮,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华民族正是依靠这种勤劳勇敢的精神,缔造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自强不息是指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知难而进、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说。《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简言之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一思想贯穿于中华民族的整个历史过程。具体地说,自强不息体现出百折不挠的精神,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至今仍是中华民族为战胜任何艰难险阻,奋勇拼搏,自强不息的典型象征;其次,自强不息体现出坚定刚毅的精神。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1]

这充分表明了中国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另外,自强不息体现出开拓进取精神,如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维新派,强调变革,主张向西方学习,号召中国人民起来维新变法,这种探索救国救民的精神是可贵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改革的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延续、继承和发展,充分体现出“因时而变”、“与日俱进”的开拓进取精神。

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

精神的传统文化依托

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在最新的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出来的,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和社会时尚的综合体现。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的需要而形成的崇高精神。然而,这种时代精神是不能脱离开我国传统文化而凭空产生的,而是依托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在传统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的。因此,深入了解时代精神

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