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寂寞圣哲——孔子的一生
——国学小先生第一次集体备课教学目的:
1.了解掌握孔子的事迹及思想;
2.激发同学们对国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孔子的事迹及思想
导语:
有这样一个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他的为人师表;“发奋以食,乐以忘忧”是他的好学求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他的内心坚守。他踏着厚重的脚步,于乱世硝烟之中,踩下串串引领时代、启人心智的印迹。他就是孔子,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智者圣人。他的一生,是一种伟大思想诞生的奇迹,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步入春秋乱世,领悟孔子思想精华。
一、孔子的家世
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小问题,大家都知道孔子名丘字仲尼,这是我们背的特别熟练的,那么大家知道孔子为什么这么叫么?因为孔子他的母亲出生之前曾在尼丘祈祷,故起名为丘,排行第二,故字曰仲尼。孔子家世也十分与众不同。历史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夏邑)。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因为家道破败,无力偿还所欠债务,逼逃至鲁国。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反正孔子是鲁国人啦。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纥,注意这里的叔梁为字,纥为名,而不是叔叔什么的意思。叔梁纥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嫡长子排行称伯,庶出长子排行称孟),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后来又在外纳颜氏第三女征在为妻,生孔子,《孔子家语.本姓解》上是这样说的,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所以说孔子是这家唯一的继承人,想必也受到了很多的关注。
二、青年孔子再来说说孔子幼年的事
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艰辛,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3岁时,叔梁纥去世,葬于鲁国东部的防山,孔母未将墓的所在告诉孔子。颜氏移居曲阜阙里,将其抚养成人。幼年的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
孔子的母亲在他17岁时去世,孔子希望将父母合葬。为了打听父亲葬处,他将母亲棺殡停于路口(五父之衢),向路人打听。孔子的思想也多受他的母亲影响。
孔子的母亲为孔子付出了很多,这跟天下的母亲一样。谁知道关于孔母与孔子的故事?
下面由我来讲一个关于孔母教子的故事。
(故事由讲者自行删减)为了给儿子提供一个理想的读书环境,她在儿子7岁的时候,变卖了所有家产及首饰从穷乡僻壤,迁至大城市。后来又花掉所有积蓄送儿子上学,是昂贵的重点学校。不仅如此,她还利用一切机会,带领儿子见名人,增长识,参加各种培训班。而她自己除忍受精神上的孤寂、世俗的偏见外,还要承受难以想像的生活压力。为此,她不得不起早贪黑。养蚕、纺纱、织布、种菜、上集市。为了证明这位女性的伟大,我举两个细节。一天,正是秋收,颜徵在病了,卧床不起。孔子见状,天未亮就悄悄下地,在星光下掰起玉米苞谷。天刚亮,母亲便摇摇晃晃地走来,“丘儿,谁让你来的。还不快回去吃饭。好了,上学去。”
“母亲,我请两天假吧,让我把这地收拾好。您有病。”结果,颜徵在死不同意,并且说,“你要再不回去,为娘我就生气了。”还有一次,孔子的母亲因高烧昏倒在桑地。面对此,孔子一跺脚:“孩儿不念书了,孩儿只要母亲。”几天后,孔子为母亲买来补品并对母亲说:“我有钱交学费了。”母亲问:“哪来的钱?”孔子说,给街上办丧事的人家当吹鼓手挣来的。结果,颜氏让孔子跪下,说:“丘啊,你知道吗,你这样会让别人瞧不起啊!”“你只有将来成大才,那才真正是给母亲分忧。”母子遂抱头痛哭。(故事由讲者自行删减)
孔母对孔子的影响是深远的。
很多人不明白孔子为什么一心要作官,各位有谁清楚?
他们哪里知道生活的艰难,孔子也是生活逼的。苦难造就了早熟。苦难造就了伟大。可以说,孔子早年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一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她母亲的影响。尤使人痛惜的是,孔子的母亲颜徵在35岁便早早离世。一个女人在风华正茂的、最美的巅峰时刻却突然间香消玉殒。她的一生是如此的短暂,如此的苦,如此的悲。她是幸福少,劫难多。痛苦长,快乐短。对于一个女人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位女性却为我们,为中国,为世界生育和培养出了一位千古圣人。
孔子的早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19岁时孔子为鲁国贵族季孙氏做文书、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仓储和畜牧。
娶宋人亓官氏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该子便名为孔鲤,字伯鱼。23岁时孔子开始在乡间收徒讲学,学生有颜由(颜回之父)、曾点、冉耕等。
大约三十岁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此后,孔子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三、中年孔子
中年的孔子由于在鲁国受到排挤,不得已逃出鲁国,开始周游列国之旅。
有一次,孔子辞了鲁国的大官之后,走到一条河边,找不到渡口,就让子路去向农民问路,结果这个农民反问子路,你是谁呢?子路说,我是孔子的学生。这人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天下大乱,到处都是一样,谁能去改变他呢?你跟着逃避坏人的孔丘,还不如跟着我这逃避坏世界的人呢!说完继续耕田,不再理他。子路回去,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我们没有办法与飞禽走兽一起生活,如果不同人群相处又要与谁相处呢?天下若是有轨道,我就不会带你们试图改变了。这句话充分表达出儒家的“淑世精神”,显示出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感,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明知道理想不可能实现,还要做,为什么?因为逃避不是最好的办法,如果大家全都归隐山林,求得个人自在,那这个社会要怎么办?天下无道,更需要知识分子出来努力改善,即使知道力量有限,再怎么做也无法达到世界大同的境界,但还是不肯放弃,若不如此,则无法安心。所以,儒家不是解脱的智慧。
还有一次,孔子的车队往前走了,子路在后面没跟上。他到处找不到老师,看到旁边有一个老人在除草,就上前请教,请问您看到我的老师了么?老人说:“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你这个人四肢不劳动,五谷也分不清楚,我怎么知道你老师是谁?子路听到老人训他,就拱手而立,站在路边。老人见他表现恭谨,就留他在家过夜,杀鸡作饭给他吃,又叫自己两个儿子出来相见。第二天,子路跟上了孔子的车队,向老师报告了这件事。孔子一听,就知道又遇上了隐居的高人了。他让子路回去转达一段话,“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不从政是不应该的。长幼之间的理解都不能废,君臣之间的道义又怎能废弃呢?原本想要洁身自爱,结果却败坏了更大的伦常关系。君子出来从政,是做道义上该做的事。至于理想无法实现,则是我们早已知道的啊。
由以上的两个故事可以看出孔子思想或孔子儒家思想的本质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所以他的思想的实质是“从政为官”。
孔子一生都在践行他的这一“从政为官”思想,他自己千方百计寻找“从政”的机会,只要一“为官”,就大力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在自己官场失意后,开办私学,向弟子教授自己的“从政为官”之道,怎样才能“为官”?“为官”后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孔子借弟子“为官”来实现和延续自己的理想。
孔子教育思想体现了孔子“从政为官”的核心价值观
孔子在自己“从政为官”的仕途上不得意,便将自己的精力用在教育,孔子教育弟子的目的就是要“从政为官”,以此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孔子携弟子周游列国后,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其中有很多成为各国的高官栋梁,从而间接的达到了孔子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