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沁园春雪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沁园春雪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沁园春雪教案与反思第【1】篇〗沁园春雪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初步学习知人论世的学习方法,深入领会作品蕴含的崇高情感。
2.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2.通过问答讨论,使学生在了解当时历史背景的情况下,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小组合作探究,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借辽阔景象表达的伟大胸怀、坚定的信心,获得诗词鉴赏的审美愉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本首词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诗词主旨,初步学会知人论世的阅读赏鉴方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教学难点:了解毛泽东的伟大功绩,体会诗词大气磅礴的创作特点源于献身国家、民族的伟大的人格与胸怀。
三、教学策略1.教学实践中不主张在一篇文本中面面俱到讲很多琐碎的知识点,无论是在学习方法、知识技能、情感价值的哪一方面,都要力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课有一得,突出重点。
2.由于本文产生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历史背景又比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激发学习兴趣是首要任务。
本课主要采用扩展思维的学法,调动历史课及日常积累的学习成果,贯通文、史、哲思维为语文课堂所用。
在朗读中不追求表面的抑扬顿挫,而是加大思考力度,赏读、评议结合,以真正的情感领悟自然地带动朗读语气,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今天学生对毛主席已经非常生疏的教学背景下,注重在课文解读中以知人论世的角度切入,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伟人、诗人毛泽东,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以及阅读毛主席诗词的兴趣。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引言概述:《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以雪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沁园春·雪》的教学,我深感需要对教学方法和效果进行反思,以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一、背景分析1.1 诗歌背景1.2 作者背景1.3 诗歌主题二、教学目标2.1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2.2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2.3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三、教学方法3.1 阅读诗歌原文3.2 分析诗歌结构和语言表达3.3 进行诗歌解读和讨论四、教学效果4.1 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4.2 学生对诗歌意义的理解加深4.3 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得到提升五、教学反思5.1 教学方法的改进5.2 教学过程的调整5.3 教学评价的完善正文:引言概述:《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以雪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沁园春·雪》的教学,我深感需要对教学方法和效果进行反思,以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一、背景分析1.1 诗歌背景《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于1936年创作的一首诗歌,当时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诗歌以雪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困境中的希望。
1.2 作者背景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
他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独特的诗歌才华,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其中《沁园春·雪》被誉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1.3 诗歌主题《沁园春·雪》以雪为主题,通过描绘雪的美丽和纯洁,表达了作者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希望。
诗歌中融入了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情感。
二、教学目标2.1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通过教学,我希望能够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让他们能够主动去接触和欣赏诗歌作品。
《沁园春雪》(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沁园春雪》(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沁园春雪》(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沁园春雪》是我国伟大诗人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被收入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材中。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蓬莱“夜半钟声到客船”和“沁园春雪”,使人情不自禁地感受到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灵。
作为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毛泽东的诗歌具有思想性、哲学性、文学性三位一体的特征。
《沁园春雪》是时间上一次较为独立的创作,也是他较为颇具情感色彩的诗歌之一,能够充分展现毛泽东文化艺术的诗歌魅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毛泽东诗歌《沁园春雪》的背景、内容、艺术风格和意义。
②了解毛泽东的文学创作特征和风格。
③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诗歌欣赏能力。
④增强自觉学习文艺,融入文学世界的兴趣和参与欲。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理解和尊重。
②解读古典文学作品,锻炼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③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诗歌与自身的内心有更深刻的联系,从而发掘内心深处的个性与美感,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
④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并通过创作与表达形式将美呈现出来。
三、教学内容课时一:导入环节1.教师用图片、音乐、视频等音像资料导入课程,唤起学生对归属感和共同文化价值观的认知和感受。
2.教师介绍毛泽东及其诗歌创作特点,对毛泽东的政治思想以及文学风格进行简单介绍。
课时二:诗歌鉴赏环节1.引导学生先谈论“春雪”的感受,看“春雪”是一种怎样的情感体验;然后学生通过讲述自己独特的体会来呈现自身对春雪印象。
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朗读诗文,理解体会比较深,就请学生朗读,多角度思考包括:故事情节、创作背景、词句意境等角度来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从而体现毛泽东对人生和理想的抒发和表达。
3.教师为学生解读《沁园春雪》的内容、形式、语言风格及艺术魅力,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描绘诗歌中所表达的“情”和“心”,并对于含义进行逐句解析。
初中语文_沁园春.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效果分析这堂课我注重整体的朗读、感悟。
一开始的听范读和自由读都是整体感知,促使学生通过熏陶感染和朗读实践去感受整首词完整的音美、形美和意美。
从效果上看,学生由一开始的读不出感情到后来的读得较有感情,看出朗读的训练的还是有效的的,一部分同学还能声情并茂地读,说明他们能感受到山河的壮美,和诗人热烈的情感。
指导不是特别细致,不具有阶梯性,所以有几句没读出应有的情感和气势。
赏析的环节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富于形象性。
感受贴切、传神、情感充沛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感受词人的情怀。
从效果上看,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已经初步学会了赏析简单的句子,并且对作品有自己的感悟与理解,这是最大的收获。
在本节诗词教学中本着重培养了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使之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通过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同时从中受到积极思想的熏陶感染。
但在处理下半阙时有些仓促,指导朗读不到位,显得有些头重脚轻。
对于毛泽东政治家的胸襟和革命的信心没能体味到位。
学情分析我所执教的班级为七年级的学生,虽然小学也接触过诗词,像李清照的《如梦令》,辛弃疾的《清平乐》,和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初一上学期期也接触了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有了一定的词的阅读经验和对此的初步认识。
将诗词背会默写对这些孩子来说不是难事,但对于理解诗词的意蕴之美和思想内涵就比较困难了,因为据学生反映情况来看,他们除了背诵很少赏析诗词,更别提体悟诗词之美,获得美的熏陶了。
由于年龄和阅历,他们思考问题不够深入细致,赏析能力较差和朗读能力都较差,所以我设计课堂环节时,将朗读和赏析作为重点,也是主线贯穿课堂始终,希望孩子们能边賞边读,以读代赏,从反复的诵读中获得感悟,理解作品和作者的情怀。
考虑到时代距离孩子们较远,所以特意补充了两处作品和词人的背景,帮助他们理解诗词内涵。
沁园春雪教后反思传统的诗词教学教师的讲授有余,学生的活动不足;理解、分析内容和含义等逻辑思维有余,而体味、感悟意境等形象思维不足。
初中语文_《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沁园春•雪◆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表达出来的感情;2.学习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语言的表意丰富的特点;3.了解诗人,领会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表达出来的感情;◆教学难点:学习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语言的表意丰富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以其博大恢宏、奇恣纵肆的激情,成为当代诗坛一曲品格、个性强烈,画面色彩斑斓的绝唱。
吟诵豪放之作,令人热血沸腾、精神昂扬。
《沁园春?雪》便是他文情并茂、最有气魄之作。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词作,去感受豪放之风。
(板书文题,作者)二.美读诗词,感悟诗意(一)教师示范朗读,思考问题:(老师朗读词的时候,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1.听读这首词,你从这首词中感受到什么?2.思考这首词的上下两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二)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并思考问题。
(三)听读完后,老师提问:1.听读这首词,你从这首词中感受到什么?明确: 豪迈,气热磅礴,充满激情,力量……(这种磅礴的气势,洋溢的激情和力量是毛泽东同志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境中爆发并用文字抒发出来的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2. 介绍写作背景。
本词写于1936年抗战前夜。
当时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而国民党反动派奉行不抵抗主义,中国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队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争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毛泽东曾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强信念,豪情激荡地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3.思考这首词的上下两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三.品读上阕,体会画意1.齐读词的上阕,思考词的上阕可分为哪几个层次?明确:可分为三个层次:北方雪景(概括)北国风光(具体)雪后风光(想象)2.品析诗词的语言。
初中语文_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简案)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感受到雄浑壮丽的北国雪景和词人博大宽广的胸怀。
2、反复品读,领略用词的精妙和描写雪景、抒发情感的艺术手法。
3、通过对作品中“气”的分析,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理解并学习词人那种积极向上、舍我其谁的英雄气魄。
教学重点难点:1、正确领会作品中评说历史人物的目的,能够结合背景理解词人的豪情壮志。
2、学会用感受诗词之“气”的阅读方法来理解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用学生熟悉的诗词作品导入,初步体会每一首诗词中都有“气”的存在。
2、朗读毛泽东不同时期的诗词,感受他的作品风格,强调如何发现“气”。
二、悟“气”1、学生自由朗读本文。
纠正或强调重要读音:竞折腰成吉思汗还看今朝2、师生合作,朗读本文。
学生在聆听中感知本词的“气”。
教师示例:从“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中,我读出了大气。
因为它总写北国雪景,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
“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冰封”安静,“雪飘”轻盈,静动结合,意境开阔,气魄宏大。
点出赏析方法和角度。
4、学生自读课文,做好标注。
5、分男女生两组,进行合作交流。
6、学生展示。
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要按照所给句式完成品析,二及时指点作品中情感、手法、重要词的妙处等重点,三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体味。
7、师生梳理:作品情感的“豪气”“英雄气”“王者气”;作品手法的“灵气”“才气”“帅气”;作品风格的“大气”“霸气”“勇气”。
8、齐读。
要读出文中的“气”。
三、论“气”学生结合对毛泽东的理解和当时时代背景,谈谈对本词中“气”的理解。
教师引导: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如何领会和学习其中的“气”。
四、补“气”读毛泽东的一些作品,如《沁园春长沙》等。
网上观看一些关于本词的朗读视频(唐国强、汪涵、董浩等)。
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已经在老师的指导下学过很多诗词,对学习诗词的基本步骤有了初步了解:先读准字音和节奏,然后了解诗词句意,接着进行分析情感、妙处,最后通过朗读巩固理解。
《沁园春》教案设计
《沁园春·雪》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沁园春·雪》作于1936年2月初,是一首集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的佳作。
它既描写了雄伟壮丽而的北国雪景,又议论中国历史上曾建功立业、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抒发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二、学情分析:因为本班学生是基础知识掌握不是特别牢阅读理解能力较差,加上大多数学生未掌握学习方法,因而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细致感知词中的形象,体会诗人的胸怀、气度和思想感情外,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写景议论抒情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本文学到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重要字词,正确、有感情地朗诵本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诗歌;赏析回味,明确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法;把握本词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的形象,体会诗人广阔的胸怀与雄伟的气魄。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有感情地诵读本词;分析词中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的形象。
把握文章主旨。
难点:赏析回味,明确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法;五、1.教法:讲授法2.学法:合作学习法六、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众所周知,毛主席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革命家。
那大家知道毛主席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主席的诗词——《沁园春·雪》。
2、介绍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原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
3、初步感知(1)初读课文,纠正读音(分:fèn、娆:ráo、逊:xùn、朝:zhāo)(2)解释重点字词,通晓全文大意。
(莽莽:无边无际。
大河:黄河。
须:等到。
折腰:这里是称颂、赞美的意思。
风骚:这里代指文学才华。
风流人物: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4.感受雪的形象①.本词标题为“沁园春·雪”,那词中的雪到底是怎样的雪呢?请听配乐朗读《沁园春·雪》。
初中语文_1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屈指/数算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轻易/不朗诵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任务三:了解背景《沁园春雪》是作者词中最“豪迈”一首,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诗人站在苍茫的天地之间,登上千米的高原,俯瞰苍茫的江山,心中会涌出怎样的情感?任务四:诵词师: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诵来来感受景的豪迈和作者的豪迈。
读好一首诗,要做到轻重缓急,我们大家一起读一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齐读《诗人领袖》学生自由回答涌出怎样的情感?任务四活动学生齐读诗歌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咱同学读出豪迈了吗?咱请一位同学起来读读“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重音:北国、千里、万里缓(长):光、飘师:点一名学生读。
师:要想朗诵好,还有一点需要注意,读好领起的字: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3.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4.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师师范读,点两名学生读。
任务五:品词师:我们仅仅是朗诵,还不能够很好地体会词的豪迈,我们还学通过品析进一步体会词的魅力。
请同学再次朗诵上阕,找出文中的意象,用下列各式作答:诗句中的意象是运用手法,写出了特点。
初中语文_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词的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停顿和重音。
(3)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形象的丰富内涵。
(4)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2.过程和方法(1)学生结合文中的注释,在讨论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词的内容。
(2)体会本词的壮美意境和诗人豪迈情怀。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2)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包抱负,抒发了对当代无产阶级和人民无比信赖和热爱的激情。
教学策略以协作式为主的教学策略:a.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知词的内容,提出问题,在其他同学的帮助或教师的提示下自主解决问题;b.学生通过竞争式发言,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通过同桌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学生自己调整思路并和全班同学交流。
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教学PPT。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结合本地的气候特征,引导学生展开对“雪景”的描绘。
学生畅所欲言,想象大地披白、青松傲雪、堆雪人、打雪仗等雪景。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时代环境,会赋予雪景不同的特点,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
面对雪原壮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词,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壮志豪情。
1945年发表于重庆《新民晚报》,引起极大轰动。
今天我们有幸来欣赏学习这“伟大的篇章”——《沁园春雪》。
二、初读感知1.学生出示生字词,教师选有代表性的用实物投影展示,请学生读准每个字音,教师示范,学生纠正自己的读音,重点注意下列字的发音。
沁qìn 莽莽mǎng mǎng 分外妖娆fèn ráo 数风流人物 shǔ折腰zhé思汗hán2.学生齐读。
初中语文_沁园春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一、课程导入:1、PPT《沁园春·雪》书法作品殷秀梅唱词等待上课引入本课学习篇目《沁园春·雪》(板书)2、回顾反思:关于词,你了解多少?二、第一乐章:诵读感悟㈠、读得正确流畅反思:既然是诵读,那大家觉得朗读好诗词需要注意什么?生散读,师行间倾听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屏幕出示重点字读音:竞折腰,读zhé,稍逊,这个字读 shāo。
还看今朝hái zhāo㈡、读出音韵美1、屏幕展示词的前三句,应该在哪里停顿呢?那么重音呢?哪几字作重音处理?2、同桌间一起读这首词,一边读一边讨论,力求读准重音和节奏。
3、学生齐读文章。
㈢、读出豪迈情。
1、通过刚才的朗读,大家觉得这首词要读出怎样的感情啊?生散说。
2、屏幕展示诗人柳亚子读后曾经评论。
3、视频播放唐国强朗诵。
4、学生配乐朗读。
三、第二乐章:细读品味师:这是又一首意境深远的诗。
下面我们进入诗歌学习的第二乐章:细读品味。
(PPT)㈠、品壮美雪景1、师:(PPT)词的上阕描写壮美雪景,(板书:上阕)品读这一部分,我们要找一个领字品一品,找一种手法品一品,还要找一幅画面品一品。
同学们细细品读上阕,能不能发现上阕哪个字是领字呢?自己读一读,思考一下。
师:下阕有一个字同“望”有异曲同工之妙,哪个字呀?领起哪几句?2、品析写景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想象,联想师:诗人的视野在空间上纵横千万里,于是这景物显得大气磅礴。
(板书:纵横千万里)不仅诗中有画而且景中有情,为什么诗人笔下的景色会如此壮丽,我们借用艾青诗人的一句话,因为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㈡、品千古帝王1、师:上阕是一幅意境开阔的自然画卷,下阕则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板书:下阕历史画卷)作者将视野转向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作者都提到了哪些历史人物啊?生散说。
师:从“惜”字可见作者对他们什么态度呀?(PPT惜)师:同学们,秦始皇扫除六合,汉武帝平定匈奴,唐太宗南征北战,宋太祖结束纷争,成吉思汗更是纵横驰骋,他们都是英雄呀!但毛泽东委婉地批评,傲视群雄,(PPT 傲视群雄)可谓“欲与英雄试比高”,谁胜过这些英雄,比这些英雄高呀?2、生散说:风流人物3、师:后来者居上,今人必定超过古人。
初中语文_人教版九年级上沁园春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一生写下了许多催人奋进震撼人心的光辉诗篇,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其中的一篇《沁园春.雪》。
二、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感受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检查字词预习情况:读一读:qìn mǎng guǒ沁园春莽莽素裹ráo xùn fèn妖娆稍逊分外hán shǔzhāo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今朝四、了解体裁及背景:1、词:词,又称长短句。
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
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2、写作背景:1936年2月,日军加强侵华,国民党奉行不抵抗政策,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毛泽东率领部队到达陕北,准备渡江前往抗日最前线。
渡江之前适逢大雪,他登上千米雪原勘察地形,大好河山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命笔,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雪》。
五、初读课文,把握节奏和感情,整体感知。
1、听录音。
注意听语气、语调、停顿,边听边想象作者描绘的景象,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
2、模仿录音中的语气、语调自由朗读这首词。
3、齐读这首词。
沁园春.雪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4、分角色朗读:女领:沁园春.雪男领:北国风光,齐: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初中语文_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沁园春雪》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毛泽东同志写于1936年的一首词,毛泽东咏雪言志,表达了伟大的抱负,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充分表现了当代无产阶级英雄和革命人民的豪情壮志。
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是“恢弘的气势、壮美的意境”。
这篇课文作为本单元的开篇,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诵读诗词,感受其音乐美,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感情朗读课文;2、研读诗词,体会其意境美,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3、品读诗词,领悟其语言美,明确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三、教学重点、难点1、感受这首词的语言美,意境美。
2、体会词人的抱负和豪情。
四、学情分析1、本课是词,学生较少接触这一体裁,所以,教学中使用的教学策略就得符合这种文体本身的规律,如想象和联想,如诵读和品析。
2、学生对于雪景,对于黄土高原可能缺乏生活体验;对于当时的历史情况,对于革命领袖的思想可能缺乏相应的生活储备。
这些会影响到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的获得,这些造成审美障碍的因素是教学值得考虑的问题。
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水平,怎样让学生通过想象进入诗人描绘的意境,从学生实际来说,必要的辅助手段是不可少的。
五、教学课时: 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课件展示图片素材“雪”,雪,冰清玉洁,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
自古以来有很多文人墨客多以雪为题,留下了许多赞美雪的佳句。
哪位同学能朗诵一下关于雪的诗句?(同学们朗诵结束后,课件出示写雪的诗句,师生齐读)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时代环境,会赋予雪景不同的特点。
作为带领中国人民走出封建、殖民黑暗统治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也对雪情有独钟。
在他的作品中展现了怎样的雪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细细品读这首词(教师板书课题)(二)、出示教学目标1、诵读诗词,感受其音乐美,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感情朗读课文;2、研读诗词,体会其意境美,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3、品读诗词,领悟其语言美,明确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第一乐章: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韵美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聆听范读:教师点拨: (1)“北国风光……分外妖娆。
沁园春雪课后反思
沁园春雪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反思1.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字词学习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书写和含义。
例如,“沁园春”的“沁”字,通过课堂上的强调和练习,学生基本能够正确读写。
仍有少数学生对一些较为生僻的字词,如“折腰”的“折”字在文中的准确读音(zhé)记忆不牢,这反映出在字词巩固环节还需要加强。
在诗歌朗诵技巧方面,学生通过模仿教师的范读,初步掌握了一些节奏、重音和语调的处理。
但整体上,学生的朗诵还略显生硬,未能完全将诗歌的豪迈情感通过朗诵充分表达出来。
这可能是因为对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理解还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的内涵,从而提升朗诵水平。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时,采用了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见解。
例如,对于“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一意象的理解,学生能够联想到雪后的壮丽景象,并且体会到诗人赋予静态景物以动态之美的妙处。
但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存在依赖他人的情况,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的意识。
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语言特色时,通过对比阅读和词句赏析的方法,学生能够认识到本诗用词的精准和富有表现力。
如“惟余莽莽”“顿失滔滔”中“惟余”“顿失”等词的运用,很好地表现出北国雪景的雄浑壮阔。
在让学生自主发现和总结语言特色方面,做得还不够,更多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分析,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学生的课堂反应和回答问题来看,他们能够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诗人的豪迈气概和伟大抱负。
但是,这种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层次,对于诗歌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的理解还不够透彻。
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结合更多的历史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从而使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受到诗歌情感的熏陶。
二、教学内容反思1. 内容选择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主要围绕诗歌的朗诵、意象分析、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这几个方面展开,基本涵盖了这首词的重点和难点。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沁园春雪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沁园春雪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沁园春雪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词的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及停顿。
3.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形象的丰富内涵。
4.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5、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感受词精练优美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结合文中的注释,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内容。
2.老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根据词的.内容,发挥想象,以小组为单位,描绘出诗人笔下的"北国风雪图"。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绘出的图画进行串讲,引导学生体会本阕词的壮美意境和诗人的豪迈情怀。
4.结合几首描绘雪景的诗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加深对本阕词主题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他作为革命领袖,挥斥方遒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2.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客观的功过观和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设想重点:1.学会词的朗诵方法,掌握正确的停顿,能够找出诗歌的重音。
2.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理解"诗化"形象的内涵。
3.领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
难点:1.理解"封、飘、望、舞、驰、惜"等动词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2.理解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评鉴,体会他豪迈的伟人情怀,并树立正确的历史人物观教学突破:1.运用语言和画笔,在音乐的陪伴下,师生共同描绘诗人笔下的"北国风雪图"。
2.引导学生通过诗画结合,感受诗人由近及远、借景怀古、实虚结合的写作技巧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教学设计(一)明确目标(二)教学流程1、情境导入毛泽东这个名字,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名字。
第1课《沁园春 雪》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痛苦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024.3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课型:【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九年级的学生青春活泼,情感丰富,容易被感染。
经过两年的初中学习,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形成了较强的学习能力,对诗词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是对“词”缺少系统性,理论性的认识。
与伟人毛泽东所处的年代相隔久远,处在和平年代的他们对有关战争的历史知识了解不多。
现在安逸的生活致使他们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相对较弱。
学习这一课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启迪,要提高社会历史责任感。
【学情分析】(一)学情分析这次的教学主体是九年级的学生,虽然较之于七八年级的同学来说,他们在语文学习能力上已有较大的提高,对阅读材料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表达出来。
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通过设计多种“诵读”方法,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词的内容,领悟并学习词的意象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词创作的艺术特色。
对于“我国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动力”的这个深层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需要灵活设置教学过程,巧妙使用点拨手法,精心安排问题,在教学中要注意做浅入深出的引导和分析。
【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体会词的壮美意境。
2、品味准确、精练的语言,体会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艺术特色,掌握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感受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深入分析这首词下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感情。
2 .理解这首词写景、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1.掌握这首词下片中欲抑先扬的写作技巧,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来体会作者的博大胸襟和豪迈情怀。
2 .掌握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品味这首词准确、凝练的语言特点。
【新课导入】(一)新课导入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
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
九年级语文《沁园春雪》教案反思备课资料优秀教案
九年级语文《沁园春雪》教案反思备课资料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沁园春雪》全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3.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重点1.背诵全诗。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诗歌的情感把握。
2.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同学们分享他们对毛泽东的了解。
2.介绍毛泽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入《沁园春雪》。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沁园春雪》,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2.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拟人、排比等。
3.逐句讲解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四、课堂讨论1.让同学们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江山”、“英雄”、“雪”等。
2.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五、作业布置1.背诵《沁园春雪》全诗。
2.写一篇关于《沁园春雪》的鉴赏文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检查同学们的背诵情况。
2.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拟人、排比等。
2.讲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同学们深入理解诗歌。
三、拓展延伸1.讲解《沁园春雪》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介绍其他与《沁园春雪》相关的文学作品,如《沁园春·长沙》等。
四、课堂讨论1.让同学们谈谈自己对《沁园春雪》的理解和感受。
2.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江山”、“英雄”、“雪”等。
五、作业布置1.深入阅读《沁园春雪》,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读诗歌。
2.写一篇关于《沁园春雪》的读后感。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检查同学们的作业完成情况。
2.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诗歌欣赏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沁园春雪》,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讲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同学们深入理解诗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效果分析
学生积极踊跃,既掌握了关于词的一些知识,理解了课文的深刻含义,又深刻地认识了一代伟人毛泽东,还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灵魂情操都受到了很好的熏陶,达到了
预期的效果。
优点:教学过程流畅,学生互动很好,是一堂生动高效非常优秀的一堂课。
不足:对数风流人物的讲解还不是太深刻彻底。
教材分析
立足教材、立足学生实际,运用现代教学媒介,通过具体、直观材料,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来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提升学生对作品的品味能力,在读中品,在品中读。
同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成长。
《沁园春·雪》练习题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分外.()妖娆.()折.腰()
稍逊.()今朝.()成吉思汗.()
2.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沁园春(qìn)上阕(jué)惟余(只剩下)
B.莽莽(mǎnɡ)妖娆(ráo)莽莽(无边无际)
C.折腰(zhé)稍逊(xùn)略输(稍差)
D.滔滔(tāo)风骚(sāo)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
3."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的朗读节奏应是
A.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B.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C.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4."惟余莽莽"中"莽莽"和"顿失滔滔"中"滔滔"的意思是
A.无边无际河水流动
B.白雪波涛
C.白雪一片河水流动
D.无边无际波涛滚滚
5."惜秦皇汉武"中"惜"的意思是
A.爱惜
B.珍惜
C.叹息
D.可惜
二、解释下列词语:
(1)顿:(2)须:(3)输:
(4)惜:(5)逊:(6)河:
(7)折腰:(8)妖绕:(9)风骚:
三、填空:
1、毛泽东,字,我国伟大的政治家、、、和诗人。
“沁园春·雪”的体裁是,也称。
一般分为上下两(也称片)。
2、“沁园春”是名,“雪”是。
3、《沁园春·雪》上阕写景,融入之情,下阕评论历史上卓有成就的五位帝王,抒发了颂扬之情。
4、这首词中点明题旨的句子是。
5、“略输文采”指的历史人物是;“稍逊风骚”指的是;“只识弯弓射大雕”指的是。
6、这首词中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是。
7、“风骚”原指里的《国风》和里的《离骚》。
8、诗中写想象之景的句子是。
9、用互文见义手法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10、本文用“,”两句由上阕写景自然过渡到下阕对历代英雄的评论。
11、《沁园春·雪》一文中点明全文主题,抒发诗人豪情壮志的句子是,,。
四、选择题:
1、下列诗句中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B、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C、欲/与天公/试比高。
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下列语句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A、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C、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D、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富有文采
..。
B、下雪的时候,雪花覆盖了大地,到处红装素裹
....,风景异常美好。
C、他在老师眼里是好学生,在父母眼里是好孩子,他觉得自己就是备受宠
爱的一代天骄
....,事事顺心如意。
D、他的作文写得很风骚
..,特别是在遣词造句方面堪称一绝。
4、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福州荣获“全国卫生城市”的原因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B、近年来,海交会已成为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C、通过开展赛龙舟、包粽子活动,可以使屈原的爱国精神代代相传。
D、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
5、结合语境,指出下列有误的一项是()
A、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
B、长江上游顺流而下的大量“白色垃圾
....”严重污染水面,清理“白色垃圾”已迫在眉睫。
(白色垃圾:指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废弃塑料及制品。
)
C、他“说”了。
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
....,声震天地!(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斗牛:指牛的脾气很大。
)
D、不言而喻
....,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
《沁园春·雪》练习题答案
一、1.( fèn )( ráo )( zhé)( xùn )( zhāo )( hán )
2.A
3.C
4.D
5.D
二、(1)顿:立刻(2)须:等到(3)输:差,失
(4)惜:惋惜(5)逊:差(6)河:黄河
(7)折腰:鞠躬,倾倒(8)妖绕:娇艳美好
(9)风骚: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三、填空:
1、润之,思想家、军事家、词,长短句。
阕。
2、词牌,词的题目。
3、热爱祖国、人民群众。
4、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5、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6、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7、《诗经》、《楚辞》。
8、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9、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10、“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11、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四、选择题:
1、( C )。
2、( D )。
3、( A )
4、( B )
5、( C )
教学反思
本节课很满意,最满意的地方是学生对谈古论今十分感兴趣,活动积极。
达到了期望水平。
出乎意料的事情没有发生。
如果再上这节课可以加上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更感兴趣。
总之学生学习效果很好。
听课老师对这节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