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儒家﹑道家思想对中国艺术创作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儒家﹑道家思想对中国艺术创作的影响

——电影『卧虎藏龙』中的儒道文化众所周知,武侠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可以说在任何一个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心中都有他自己所神往的一个快意恩仇的世界。在此之前,金庸、古龙、梁羽生笔下的那些漂泊江湖的侠客在笔者的心目当中已构筑了清晰且具体的武侠形象。中国的小说家们利用这些人物将武侠转化为一种流行文化,并且真正地做到了使他们深入人心。但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形象太过成功,以至于给后来者留下的是难以逾越的高度。武侠故事的描写方式已经基本定型,而其审美趣味也在大众心中根深蒂固,循规蹈矩尚能延口残喘,而欲求变化却真的很难找到突破点,如果说在笔者没有第一次完整看完李安导演的这部『卧虎藏龙』之前,笔者一直认为这不是一部传统的中国武侠片;它的动作过于轻盈而显得缺乏力量感;它的故事主人公不明显,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正邪对立。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卧虎藏龙』最后的成功就更加显得弥足珍贵。而且,笔者认为,『卧虎藏龙』的成功决非侥幸,不只是因为飘逸的动作镜头,黑瓦白墙的江南景致或者是哀婉悠扬又不失大气的音乐;而是因为创作者找到了一个描写武侠世界的全新着眼点——从中国古典文化的角度描述故事。而这不仅真的给外国人带来一次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机会,又成功地树立了导演的个人创作风格,所以我们甚至可以把这次的成功归结为中国古典文化对当代艺术作品创作的一次重大胜利。

谈到中国古典文化,必然要先谈及“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指

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春秋时期孔丘创儒家学派,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思想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而这些属于中国古人的思想原则在影片中就有着很鲜明的呈现。

1.儒家的“礼治”主义。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要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例如说在影片的一开始,情节就交代:一代大侠李慕白有退出江湖之意,为了表示自己有看破江湖恩怨情仇的决心,他决定把自己的那把拥有四百年历史并且伤人无数的青冥剑托付于红颜知己俞秀莲带到京城,作为礼物送给贝勒爷收藏。

也许这样的情节太过平淡,以至于难以引起人们对这段情节的关注。那么,笔者想说,其实“剑”在此处其实只是充当了一种东西的意象,而剑映射的东西,就是创作者最想说但却没有明说的——权力。

为什么要这样说?首先,影片已经交待关于青冥剑的一些简单,但是却十分重要的一些信息,比如说:从年代上来说,它是一把拥有四百年历史的宝剑,而且伤人无数;从拥有者来说,李慕白的身份是一位名扬江湖的大侠。那么,很显然,创作者的言外之意就是想说:这把青冥剑在江湖历代大侠的使用下一直发挥着惩恶扬善,维护世间和平的作用。而这样的作用不正是和代表国家领导人形象的贝勒爷对国家统治的作用不谋而合吗?李慕白虽然是江湖人士,却有着一颗“侠之大者”的心,深知国家之治的重要性,是以在其退休之际,由不忘把这种“维护世间和平”的“权利象征”交给国家领导人,绝对凸显出在他作为一个江湖人士,却发自内心地赞同儒家的“礼治”思想,即天下之人分九等,等级明确,而国家的治理权在领导人手中,领导人运用自己的权力将天下人识“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并各有其礼”,最终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

2.儒家的“德治”主义。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而影片在这个方面的表现就明显很多。在剧情交待李慕白将青冥剑交给俞秀莲之后,当天夜里就发生了宝剑被盗的情节,俞秀莲极力阻拦并与盗剑人交手,但最后盗剑人在同伙的救助下逃走。之后俞秀

莲一直在暗中查访宝剑下落,隐约猜出是玉府小姐玉娇龙所为。但是,此时的俞秀莲并不想兴师动众大张旗鼓地逼玉娇龙归还宝剑,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玉娇龙的父亲是九门提督,掌握京城治安大权,与提督千金发难会不可避免地伤双方和气;其二,就是很重要的一点,俞秀莲和李慕白都很赏识玉娇龙的身手,不忍伤害到这个初出茅庐的江湖后生,于是就想感化她主动归还宝剑。不过事与愿违,二人的良苦用心落空,在之后与碧眼狐狸的交手之中,李慕白为救玉娇龙身中毒针而死。

剧情发展到这里,人们也许就会猜到之后的情形了。我们先暂且不论李玉二人在这里所表现出的对死亡的态度;至少,观众知道,李俞二人对玉娇龙的感化最终还是有了效果,即使玉娇龙是铁石心肠,却也难以抵挡李慕白的仇将恩报。这不就正验证了儒家学派的思想,即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并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变得良善,知道耻辱更祛除奸邪之心。确实,俨然成为一代混世魔女的玉娇龙在李慕白的死之后产生了巨大的思想转变,以至于她最后投身于万丈绝壑。

3.儒家的“人治”主义。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表现在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内容和方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的素质,是一种贤人政治。

所以,在儒家学派的思想中,“人格”是有着巨大的感召力的,以至于儒家思想在长时期的中国历史发展中一度出现过“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时期。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再次提到影片刚开始时的一些剧情交代,还是在李慕白将青冥剑交给俞秀莲的段落中,创作者通过李慕白的台词讲出了“赠剑”的原因——贝勒爷为官清廉,治国有方。那么,这一点不正是表明了李慕白在内心中是基于儒家的“人治”思想,所以最后下定决心赠送宝剑表现出自己对贝勒爷是国家权利掌握者的认可。

当然,卧虎藏龙中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汲取并不仅仅只有这三点,而且也不完全局限于中国人在悠久历史中一贯被官方认可的儒家思想领域中。这就要谈出自武当山的道教弟子李慕白在骨子有与道家思想相契合的生死观念。

1.道家思想中的“无为”。

道家始祖老子曾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等事物强大了,就必然会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经》中指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以此达到生命的一种永恒状态。

看到这里人们会猜测李慕白在壮年时期急流勇退,弃剑归隐的目的。但是不管他是厌倦恩仇也好,为情所困也好,总之,他下定决心归隐是事实。放下青冥宝剑,就是代表着放弃了对人世间罪恶的惩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