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儒家﹑道家思想对中国艺术创作的影响
儒学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
儒学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儒学作为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流派,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影响了创作主题和艺术风格,还对艺术家的道德伦理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面将从文学和艺术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儒学在文学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创作主题、人物塑造和艺术表现形式上。
儒学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因此,儒家学说帮助文学家关注人类生活和心灵层面的探索。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儒学的思想影响尤为明显,如《论语》中的“仁者爱人”理念影响了很多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对待人物的仁爱态度,以及《西游记》中唐僧对孙悟空的宽容和理解都体现了儒家伦理观念。
此外,儒学对人物塑造也有重要影响。
儒学重视中庸之道和智慧的修养,通过塑造各种性格迥异的人物,展示了儒家伦理观念在不同背景下的具体体现。
比如,《红楼梦》中的黛玉、宝钗、林黛玉等人物性格各异,但都与儒家的中庸思想密切相关。
儒家的性善论也影响了文学中人物的塑造,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思想,如《孟子》中的孟子、书中的文天祥等,他们内心的善良和正直都体现了儒家的理念。
其次,儒学对中国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受到儒学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影响较为明显。
儒学的仁、义、诚、智等思想被运用到艺术创作中,使作品更加具有智慧和道德品质。
在中国绘画艺术中,儒学的影响尤为明显。
儒家注重礼仪和人伦关系,这种注重礼仪的精神在绘画中体现为一种精致和庄重的表达方式。
传统绘画作品中常常出现社会上层人物的画像,画家通过严谨的画风和细致的刻画方式表达了儒家所强调的中庸之道和敬畏之情。
此外,儒学思想对诗歌和戏剧创作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儒学强调人的情感体验和内心世界的表达,这种注重情感体验的思想在诗歌创作中得到充分发挥。
唐诗中很多作品都展示了儒家强调的仁爱、中庸和人伦关系,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表达了对爱情和命运的深情追求,杜甫的《登高》表达了对命运和社会的不平等的思考。
论儒道思想异同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论儒道思想异同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摘要:儒、道二家的思想和学说在中国艺术创作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儒家与道家思想内涵异同点深入分析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思想;道家哲学;艺术创作;文艺思潮Abstract: Confucianism, Taoism two thought and theory in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artistic creation process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This will be through the Confucian and Taoist thought connotation and in-depth analysis of effect on art.Key words:; Confucianism; Taoism; artistic creation; trend of thought in literature and art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儒道之异:(一)“出世之道”与“入世经学”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
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
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亦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
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相孺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
儒道两家艺术观
儒道两家艺术观
儒道两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两大学派,它们对艺术的理解和追求也有着显著的区别。
儒家的艺术观强调的是“仁”和“礼”,认为艺术应该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能够对社会和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此,儒家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注重表达人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
儒家认为艺术应该追求“中和之美”,即和谐、平衡和适度的美,这种美不仅是视觉上的美感,更是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灵的净化。
与儒家不同,道家的艺术观更加强调自然和无为,认为艺术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追求自然之美。
道家认为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美,而艺术应该尽可能地模仿和表现这种美。
因此,道家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清新、自然、简约的特点,注重表达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道家也强调“虚实相生”的艺术理念,认为艺术作品的意境和想象力比具体的形象更加重要。
总的来说,儒道两家的艺术观虽然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强调了艺术的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
儒家的艺术观注重道德教化和人文精神,而道家的艺术观更加强调自然和无为,这两种观点在中国艺术史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代儒家思想对诗词创作的影响
古代儒家思想对诗词创作的影响1. 儒家思想概述儒家思想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其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等。
儒家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追求人类以德治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儒家思想与艺术创作在古代中国,诗词是一种重要的文学表达形式,而儒家思想对于古代文人的诗词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1 强调修身养性儒家注重个体品德修养和道德行为准则,倡导人们通过修身来达到自我完善。
这种精神状态反映在古代文人创作中,他们常常通过写景抒怀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并反映自己对道德行为的关注。
2.2 追求人伦关系和谐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和应有的义务。
这种关注使得古代文人在创作中常常表达对亲情、友情和师生之间关系的反思。
他们善于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对这些关系的理解和感悟。
2.3 倡导教育与修养儒家文化注重教育,强调学习修养。
古代文人在创作中也会体现出这种追求。
他们通过描绘各类文化形象,如士人、儿童、学者等,来表达自己对知识和修养的推崇。
2.4 尊重传统价值观儒家思想强调传统的重要性,并倡导尊重祖先和古代经典。
古代文人在创作中会不时引用古籍和名人箴言,以表达对传统价值观的敬仰和承继。
3. 儒家思想对具体诗词创作的影响举例以下是几个具体示例来展示儒家思想如何影响了古代文人的诗词创作:•杜甫《登高》:通过写大自然景色来表现修身成仁的理念。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追溯历史和祭拜祖先,表达尊重传统的情感。
•王之涣《登鹳雀楼》:描绘壮丽的景色以及对道德行为和修养的思考。
4. 结论古代儒家思想对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塑造了古代文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也使得他们在创作中更加注重个体修身、人伦关系和谐、教育与修养以及传统价值观的体现。
这些影响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古代中国诗词创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儒释道给中国传统艺术带来了什么?
儒释道给中国传统艺术带来了什么?文丨月月· 主播丨林霖儒释道给中国传统艺术带来了什么?传统艺术是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彰显着无与伦比的魅力。
遗憾的是,很多人对于传统艺术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艺术本身,而没有挖掘其背后的深刻内涵。
但实际上,中国传统艺术植根于传统哲学,尤其是儒释道三家,更是对传统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只有理解了二者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体会中国传统艺术之美。
01儒家:用艺术展现君子之德翻开漫长的历史画卷,虽然朝代有兴衰,但儒家思想却几乎没有在历史舞台上衰落过。
儒家思想提倡的君子之德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对历朝历代的影响极其深远。
而这种影响,同样也体现在与艺术方面。
•传统艺术中的君子之德中国传统艺术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常常用世相再现君子之德。
这种世相,可以是人物、植物,也可以是山水、田园。
就比如,北宋著名绘画大师范宽的《溪山行旅途》和《雪景寒林图》,虽然画的是风景,但想要表达的却是人心,是文人士大夫想要追求的君子品格与为人境界。
又比如元代倪瓒的《六君子图》,作者用淡逸疏朗的笔墨意趣突出表现了六株挺拔的树木,这六株树分别为松、柏、樟、槐、楠、榆。
作者虽然画的是植物,但这六株植物却象征着六君子,体现了倪瓒对君子人格的无限向往。
•传统艺术中的中和之美“中和”,源于儒家中庸。
《中庸》中有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在儒家看来,与艺术应该受到伦理约束,做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追逐的是不过度的节制性情感。
从艺术的表达上说,就是追求艺术形象的温柔、敦厚,追求艺术意境的宁静、隐秀,以及表现方式的含蓄、委婉。
举个例子,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之所以能成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王羲之的书法讲求中和之美。
在结字上,他不取绝对圆或方,而能方圆兼备;在用笔上,不会锋芒毕露,也不缺乏应有的气势,不过分激烈,也不过分柔媚。
儒家文化中的创作艺术与文化产业的繁荣与传承
儒家文化中的创作艺术与文化产业的繁荣与传承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儒家文化不仅在道德伦理方面有所贡献,也在创作艺术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儒家文化对创作艺术的影响以及如何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和传承。
一、儒家文化对创作艺术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人的完美和社会的和谐。
这种价值观在创作艺术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儒家文化鼓励人们追求艺术的高尚境界,推崇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的创作与欣赏。
在文学方面,儒家文化提倡修身养性,以德为先的观念,这一观念反映在古代文人墨客的创作中,他们以吟诗作对、作文寄托自己的心情和思想。
在绘画艺术方面,儒家强调心性陶冶与审美修养,推崇中国画传统,以山水、花鸟等形式表现自然之美。
在音乐领域,儒家注重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塑造,这一理念体现在古代音乐创作中,如雅乐追求和谐的音律,儒家思想对宫廷音乐有所影响。
因此,儒家文化对创作艺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使艺术产生出浓厚的人文气息和审美情趣。
二、儒家文化与文化产业的繁荣儒家文化对于文化产业的兴盛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文化产业是指以文化为基础,通过创造、生产、传播和消费等环节创造经济价值的产业形态。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化产业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儒家文化为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主题。
儒家思想广泛涉及人性、伦理、教育、政治等领域,这为电影、电视剧、小说、漫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背景。
很多文化产品都以儒家文化元素为主题,如《牡丹亭》,《红楼梦》等,这些作品的成功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相关的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次,儒家文化强调价值观和道德伦理,影响了文化产品的创作和审美导向。
中国观众在选择文化产品时,会更倾向于接受具有积极价值观的作品,而儒家文化鼓励思考和道德修养的理念符合了现代人对于精神文化需求的追求,推动了儒家文化奇书、教育、传统文化等文化产业的繁荣。
浅析儒家﹑道家思想对中国艺术创作的影响
浅析儒家﹑道家思想对中国艺术创作的影响——电影『卧虎藏龙』中的儒道文化众所周知,武侠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可以说在任何一个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心中都有他自己所神往的一个快意恩仇的世界。
在此之前,金庸、古龙、梁羽生笔下的那些漂泊江湖的侠客在笔者的心目当中已构筑了清晰且具体的武侠形象。
中国的小说家们利用这些人物将武侠转化为一种流行文化,并且真正地做到了使他们深入人心。
但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形象太过成功,以至于给后来者留下的是难以逾越的高度。
武侠故事的描写方式已经基本定型,而其审美趣味也在大众心中根深蒂固,循规蹈矩尚能延口残喘,而欲求变化却真的很难找到突破点,如果说在笔者没有第一次完整看完李安导演的这部『卧虎藏龙』之前,笔者一直认为这不是一部传统的中国武侠片;它的动作过于轻盈而显得缺乏力量感;它的故事主人公不明显,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正邪对立。
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卧虎藏龙』最后的成功就更加显得弥足珍贵。
而且,笔者认为,『卧虎藏龙』的成功决非侥幸,不只是因为飘逸的动作镜头,黑瓦白墙的江南景致或者是哀婉悠扬又不失大气的音乐;而是因为创作者找到了一个描写武侠世界的全新着眼点——从中国古典文化的角度描述故事。
而这不仅真的给外国人带来一次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机会,又成功地树立了导演的个人创作风格,所以我们甚至可以把这次的成功归结为中国古典文化对当代艺术作品创作的一次重大胜利。
谈到中国古典文化,必然要先谈及“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指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春秋时期孔丘创儒家学派,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
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儒家思想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在中国设计中的应用
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在中国设计中的应用中国传统文化是包括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内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和社会秩序,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而道家思想则注重个体的内在修养和与自然的和谐。
在中国的设计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道家思想则更注重自然和内在的修养,主张顺其自然和追求内心的平静。
这种思想在中国的设计中体现为追求简约和自然的美学风格。
道家认为自然是最高的艺术家,设计师需要借鉴自然的原则和美感。
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山水意境和禅宗艺术的审美,都体现了道家思想对设计的影响。
在现代设计中,道家思想可以体现为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保,追求材料的天然与环保,注重设计与自然的和谐。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中国设计中的应用并不是截然相反的,而是相互融合和互补的。
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秩序和伦理责任,道家思想注重个体修养和内在心性。
在设计中,儒家思想的关注点是用户体验和社会责任,而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和内在的美感。
设计师可以在这两种思想间取得平衡,让设计既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又能体现出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总而言之,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对中国的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和社会秩序,体现为关注用户体验和社会责任。
道家思想注重个体内在的修养和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为简约自然的美感。
这两种思想的结合为中国的设计注入了鲜明的特色,使其与西方设计有所区别。
在现代设计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应用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与时俱进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先秦儒家与道家文艺思想的对比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先秦儒家与道家文艺思想的对比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所谓文艺思想,是指对于文艺现象的总的看法和主张。
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文艺思想,不同流派、不同时代,文艺思想也有差异。
先秦儒家的文艺思想主要包括孔子和孟子的文艺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并且主要体现在其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以及《礼记·乐记》中;先秦道家的文艺思想主要包括老子和庄子的文艺思想,以老子为代表,但在其著作中少有直接体现。
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能从字里行间读出老子隐含的文艺思想,并且相当深刻,值得咀嚼和学习。
两家文艺思想各有特色,都对后世的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下着重对比两家文艺思想的异同:一.不同点:1.儒家“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游于艺”与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为”。
孔子一直都在推崇“文”。
先秦时期的“文”有几个不同含义:包括礼乐典制等在内的广义的文、文献典籍、文辞文采等。
在孔子时代,诗已经完全从乐中分化出来而成为语言艺术的文学。
孔子非常重视诗的教育作用,经常敦促和考验他的弟子乃至他的儿子孔鲤学诗的情况。
如《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所谓“兴”,是指孔子思想里的政治、伦理内涵。
《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强调学习要以修身实践为本,艺文的学习则是次要的。
也就是说,在儒家的思想体系里,学习是为了治国安邦和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并且要把治国安邦摆在第一位。
另外,孔子认为,“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孔子是一位热爱文艺的人,积极肯定文艺的作用,有很高的艺术修养。
他认为,文艺是由心产生的,人心的萌动是由外在事物影响导致的,心受到外物的影响而萌动,就表现为声音。
并且,声音也是有区别的,它跟环境密切相关,比如在和平时代和在动乱年代就有很大区别。
因此要有选择地学习,“放郑声,远佞人”。
传统儒家思想对文化与艺术的影响
传统儒家思想对文化与艺术的影响在中国文化史上,儒家思想是一种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想,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文化、政治、教育、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中,儒家思想对文化与艺术的影响尤为显著。
一、儒家思想对文化的影响1.1 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儒家思想强调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儒家经典《论语》中曾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诸多有关学习传统文化的名言。
这种思想观念转化为了中国文化上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中国文化在延续传统的同时,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特点。
1.2 正义与和谐的思想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义理、忠诚、好学、正义和和谐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构成了中国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体系,影响到了中国文化中的方方面面。
在中国历史上,“仁爱”的思想一直贯穿其中,推动了社会的和谐和文化的发展。
1.3 人文主义的思想儒家思想主张坚持人类本质的好,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注重人对人的贡献,尤其重视人类因果关系的思想。
这种人文主义的思想体系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基石,在中国历史上推动了风俗习惯及其他方面的变化。
二、儒家思想对艺术的影响2.1 以德为首的审美标准儒家思想把美德和个人的价值连在一起,认为艺术具有教化作用。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教化是艺术的核心功能”,同时也强调艺术品应当表现出道德、理性、公正等美德。
儒家将审美标准的放在了道德和良知上,教育人们不仅要欣赏艺术品,还要从中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教化。
2.2 艺术与人的关系儒家思想认为艺术不是独立于人的存在。
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是人的心灵活动的一部分。
儒家思想强调既要表达美好的情感,又要传达理性的思考,这不仅是为了塑造精神的美,更是为了培养人的人性和境界。
2.3 艺术与文化儒家思想认为,艺术与文化紧密关联,艺术品通过对社会文化的把握和表达,传达社会价值观和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倡导尊重传统文化,对于艺术创作来说,这就是审美观的基础。
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道家对艺术文学的看法作文
道家对艺术文学的看法作文道家思想对艺术文学的影响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艺术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的“自然”“无为”“虚静”等观念,不仅影响了艺术家和文学家的创作理念,也塑造了他们的审美标准。
“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
道家认为,大自然是最完美的艺术品,它的运行遵循着一种自然而然的规律,无需人为的干预。
因此,艺术家和文学家应该追求自然的表现,摒弃刻意的雕琢和矫揉造作。
这种“自然”的观念在艺术文学中表现为对真实、质朴、自然美的追求。
例如,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山水田园诗,就是追求自然美的典型代表。
“无为”是道家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道家认为,“为”会带来种种弊端和束缚,只有“无为”才能达到一种自由、和谐的状态。
在艺术文学中,“无为”的观念表现为对创作技巧的克制和对情感表达的适度。
艺术家和文学家应该避免过度追求形式和技巧,而应该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自然流露。
这种“无为”的观念在艺术文学中表现为对简约、含蓄、淡雅的追求。
例如,中国古代绘画中的水墨画,就是追求“无为”的典型代表。
“虚静”是道家思想的又一个重要概念。
道家认为,人应该保持内心的虚静,排除杂念和干扰,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艺术文学中,“虚静”的观念表现为对创作心态的要求。
艺术家和文学家应该保持一种超脱、冷静的心态,避免被外界的干扰和影响。
这种“虚静”的观念在艺术文学中表现为对超脱、冷静、深邃的追求。
例如,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禅意诗,就是追求“虚静”的典型代表。
道家思想对艺术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不仅影响了艺术家和文学家的创作理念,也塑造了他们的审美标准。
道家的“自然”“无为”“虚静”等观念,为艺术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我们理解艺术文学的本质和意义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道家与儒家美学思想对艺术的影响之比较
道家与儒家美学思想对艺术的影响之比较作者:许洪波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18期摘要: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时间并不如哲学长,但在哲学初始之际,人们的审美意识就已然存在并随着哲学的进步而进步。
儒家与道家所含有的美学思想虽然都属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但他们的美学思想对艺术的影响却有许多的异同。
比如儒家力求通过“仁”来达到和谐;道家追求的是通过“道”的感悟达到超脱尘世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者的美学思想虽然发展步伐不一,但在人类迈入文明之初,哲学中所包含的美学思想是共通的,都为现代美学所用,使美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从中国古代陶器、青铜工艺、到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
中国美术发展的过程都呈现出各个时期优秀的艺术作品。
这些都可以在中国传统故事中使我们获得思考。
庖丁在面对一头头结构繁琐的“全牛”时无从下手,然而当他掌握了牛的内部构造时,手中利刃所至,迎刃而解。
如同中国古代哲学家的主要思想不同,他们对美学的切入点也不同。
本文主要从中国古代道家、儒家两个角度来比较阐述二者的美学思想对艺术影响。
关键词:道家;儒家;美学思想;比较;一、美学的定义美学是一个哲学分支学科。
美学的概念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他认为需要在哲學体系中给艺术一个恰当的位置,于是他建立了一门学科研究感性的认识,并称其为“Aesthetic”,与文艺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等有着紧密联系。
谈到美学,“艺术”这一词语就必定会浮现在我们的脑海,诸如音乐、绘画、雕塑、建筑以及戏剧演出都无一不是艺术现象,不体现着其所在时代人们的审关意识,但人们往往会忽略了关学思想本来就是哲学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事实。
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促使人类的认识能力不断发展,当到达一定阶段的时候,人类便从神话传说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认识世界并进行思考。
由此,产生了哲学和哲学家。
不得不承认的就是,这些哲学家们就是关学思想最初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是他们将人们潜意识里对于日常生活中的诸多艺术现象的审关观念发展成了关学思想,继而创造出美学学科。
儒道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
儒道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儒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流思想体系,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儒家注重人伦道德、礼仪规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道家注重自然与自我修炼,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以下将分别从儒家和道家两个方面来探讨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
儒家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儒家主张社会秩序的维护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这种价值观也渗透到了传统艺术中。
例如,中国传统绘画强调以人为本,通过描绘人物的姿态、神情和情感,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此外,儒家追求道德修养,强调君臣、父子、朋友、师生等不同人伦关系中的亲和、恭敬、忠诚等道德准则,这也在传统艺术中得到了体现。
其次,儒家注重礼仪规范,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的礼制思想使得传统艺术中的礼仪元素得到了广泛运用。
特别是在古代宫廷绘画和音乐中,礼制的规范影响下,艺术作品注重平和、庄重、内敛的风格。
这种风格追求的是出自艺术家的个性表达,而是更多地追求表现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符号化表达。
第三,儒家注重文化传承与教育。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技艺传承和师徒制度正是由儒家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通过传统的师父教徒的方式,艺术家们能够从前辈艺术家那里学习到传统艺术的技巧和精神内涵,从而保持了传统艺术的连续性和纯正性。
儒家所倡导的“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也将道德修养与艺术修为相结合,使得艺术家在创作中更能够坚守道德底线,成为社会的表率和楷模。
其次,道家追求修炼和内省,对中国传统文人艺术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文人通常以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种艺术追求深寻内心的境界与道家内省修炼的思想遥相呼应。
道家的“道法自然”观念,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反传统,这种观念对中国传统文人艺术的创新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儒道两大主流思想体系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是多方面而深刻的。
儒家注重人伦道德和礼仪规范,使得传统艺术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道家注重自然与自我修炼,强调个体情感和自由表达,在传统艺术中体现为写意风格和文人艺术的崇尚。
儒道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
儒道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引言: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历经千年的发展,凝聚了儒道思想的深刻影响。
儒道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支柱,对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儒道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价值观、审美观以及艺术创作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儒道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价值观影响儒道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注重人伦关系,强调中庸之道,追求人的完善和社会和谐。
这种价值观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得到了体现,如山水画中的山水并茂、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表达了儒家思想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道家注重自然之道,追求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的原则。
这种价值观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得到了体现,如古琴音乐追求的是自然流畅的音韵,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表达了道家思想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二、儒道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观影响儒道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注重礼仪和规范,追求的是稳重、庄重的审美情趣。
这种审美观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得到了体现,如古代宫殿、庙宇建筑中的规整布局、庄严肃穆的氛围,表达了儒家思想中的庄重美。
道家注重自然和谐,追求的是自由、恬淡的审美情趣。
这种审美观在中国传统诗词中得到了体现,如唐诗中的山水田园、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道家思想中的恬淡美。
三、儒道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创作方式影响儒道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创作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强调知行合一,注重实践和实用。
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书法中得到了体现,书法家通过反复练习提高自己的技巧,注重实际运用,追求书法的实用性。
道家注重自然之道,追求无为而治。
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舞蹈中得到了体现,舞蹈家通过放松身心,顺应自然的节奏,追求舞蹈的自然流畅,表达了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
结论:儒道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支柱,对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强调人伦关系、中庸之道,对艺术的价值观、审美观以及创作方式产生了影响。
儒道释美学思想传统艺术论文【论文】
儒道释美学思想传统艺术论文一、儒家美学思想作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意识形态——儒家,是由孔子开创的。
儒家推崇伦理化的自然,通过自然的人化,把宇宙纳入人心,使自然物象得以人格化、情感化、伦理化,并强调个体内在伦理道德的充实性,从而达到精神的无限扩张和升华,由此确立美。
而儒家的美学思想则是由“道”来实现的,此处的道体现为人道。
孔子强调遵从“天命”,从而引申出儒家的“人道”。
中国古代哲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天道、人道以及天道人道的相应、相和、相融、相统一的天人合一之“道”。
“天人合一”的思想决定了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的基本精神就是在宇宙中、自然界、社会中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天道”在儒家思想中通过人际关系的转化,就体现为“人道”,而“人道”在儒家学说中则表现为礼、表现为仁。
“仁”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是要求把遵循等级制度的“礼”作为世人的内心自觉要求,即所谓“克己复礼为仁”。
“仁”突出表现了个体内心的精神力量,突出了个体人格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里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仁”在上述中表现为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而仁学衍生到美学中则表现为个人崇尚的内在美和精神美。
仁或不仁,由个人的主观愿望和主观修养决定。
孟子在孔子哲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他的仁学思想体系,孟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之意,即仁者爱人。
孟子认为仁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仁,即是人心也”。
人要想提高自身修养应从内心“诚信”做起,自觉扩展爱心,达到“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尽心上》)的境界。
因此儒家美学提倡美与善的统一,提倡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儒家学说强调艺术作品要体现礼义之道,这一点在孔子对艺术的社会功用的论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论语•阳货》中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摘要:阐述了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分别从建筑、文学、绘画等几个方面来论述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思想、中国传统艺术、建筑、绘画、文学中国传统艺术内容丰富,范围极其广泛,它包括绘画、文学、建筑、书法、舞蹈、园林、美术、戏曲等等。
都是经过千年的积累和发展,都是古人经过不断的创造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都显示了我国古代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播越来越广泛,同学也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爱。
儒家思想是春秋末期孔子创立的,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有许多著名的著作,如《诗经》、《周易》、《春秋》,儒家思想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常关系。
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二程、朱熹、王阳明等。
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从而杜绝其它思想的传播,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从而儒学成为了正统思想。
儒家思想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等各个方面。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对其他国家也有深刻的影响。
儒家思想促进了中国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下面在建筑、绘画、文学这三个方面详细的介绍下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的作用:建筑上:儒家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这五种道德,这种思想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日常生活习惯。
礼的核心是建立一种等级制度,如四合院,它的建筑就体现出了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等特点。
一般住在中间的都是比较有地位的人,然后再往四周扩散。
故宫也体现出儒家思想礼的特点,体现了礼在君臣关系、夫妻关系中的表现,君王和妃子所住的地方也要区分开来来体现夫妻关系,皇后和其他妃子所住的地方也都区分开来来显示尊卑关系。
在古代,很多房子前面有那些狮子石像,而平民家大多数都没有,这就能让人看出地位的尊卑。
还有古代屋顶上雕像多少也有讲究,像皇宫上面就雕刻了好多,所以建筑在古代得到了发展,后来越来越重视建筑的造型。
道家文化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道家文化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流派,其思想和价值观对当代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艺术领域,道家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道家思想对当代艺术的哲学启示。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追求自然的境界,这种思想对当代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启示。
当代艺术家们开始尝试将自然元素融入作品中,通过对自然的表现来表达对自然的感悟和理解,这种表现方式被称为“自然主义”或“生态艺术”。
2. 道家思想对当代艺术的审美影响。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虚静无为”,这种思想对当代艺术的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代艺术家们开始尝试将“无为”的思想融入作品中,通过对“无为”的表现来表达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理解,这种表现方式被称为“无为主义”或“虚无主义”。
3. 道家思想对当代艺术的创作方式影响。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无为而成”,这种思想对当代艺术的创作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代艺术家们开始尝试将“无为”的思想融入创作中,通过对“无为”的表现来表达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理解,这种表现方式被称为“无为而成”或“无为而成”。
总之,道家文化对当代艺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
影响了当代艺术的哲学、审美和创作方式,而且对当代艺术家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中的艺术创作与审美理念
中国哲学中的艺术创作与审美理念中国哲学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哲学体系之一,对于艺术创作和审美理念的探讨也有着独特的贡献。
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包括儒家、道家和墨家等,这些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的艺术创作和审美标准。
本文将探讨中国哲学中的艺术创作与审美理念,以及它们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中的艺术创作与审美理念儒家思想强调人文关怀、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它影响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创作和审美观念。
儒家追求的是中庸之道,注重和谐、均衡、节制和礼仪。
在艺术创作中,儒家倡导的“大同世界”理念使得艺术表现不仅要追求美感,同时也要传递道德的价值观。
例如,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儒家思想强调画家的品德和修养,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够创作出高雅、有内涵的艺术作品。
二、道家思想中的艺术创作与审美理念道家思想主张顺其自然、追求自由和无为而治,对于艺术创作和审美理念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道家追求的是真、善、美的境界,注重个体的感悟和内在的自然表达。
在艺术创作中,道家强调艺术家要善于洞察事物的本质,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体悟,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
例如,在中国传统音乐中,道家思想强调音乐的表达应该来自内心的自然情感,而不是外在的炫技和技巧。
三、墨家思想中的艺术创作与审美理念墨家思想强调公平、公正和无私,对于艺术创作和审美理念也有着独特的贡献。
墨家追求的是宽容和平等,注重人与社会的和谐。
在艺术创作中,墨家思想认为艺术应该服务于社会,具有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和实用性。
例如,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墨家思想注重剧目的内容和表达方式,鼓励戏剧艺术批判社会不公和传达正能量。
中国哲学中的艺术创作与审美理念不仅仅影响了传统艺术,也在现代艺术中产生着重要影响。
以中国画为例,现代画家尊崇传统艺术的同时,在创作中融入了现代的审美观念和技法,使其具有了与时俱进的特点。
同时,在当代艺术中,儒家思想的人文关怀、道家思想的自然表达和墨家思想的社会责任感依然在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中得到体现。
儒家道家佛家在文学艺术上的影响议论文
儒家道家佛家在文学艺术上的影响议论文我这人吧,平时就爱看点书,捣鼓捣鼓艺术啥的。
这文学艺术的世界就像一个大花园,里面百花齐放,而儒家、道家、佛家就像是不同的花匠,各自影响着这片花园里的花草树木呢。
先说说儒家吧。
我有个朋友小明,他可算是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典型代表了。
有一次,我们学校组织了一场书法比赛。
小明那家伙,写起字来可认真了。
他说:“你知道不,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写字啊,就像修身的一部分。
一笔一划都得规规矩矩的,这就跟做人一样,得守规矩,讲礼仪。
”他写的字那叫一个工整,笔画就像训练有素的士兵,排列得整整齐齐。
从他的书法里,我看到了儒家那种秩序感和端庄大气。
儒家思想就像一个严师,在文学艺术的殿堂里,教导大家要遵循传统,要有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
就像古代那些文人,写文章都讲究个“文以载道”,要传达出积极正面的价值观。
像杜甫,那诗里满满都是对国家、对百姓的关怀,什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就是儒家思想在文学上的体现啊。
再看看道家。
我邻居老张,是个画家,就特别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有一回,我去他家看他画画。
他拿着画笔,在那宣纸前站了老半天,我都有点着急了,就问他:“老张,你咋还不动笔呢?”他慢悠悠地说:“急啥嘛,这画画就像道家说的顺应自然。
我得先和这白纸交流交流,感受一下这纸的气息,等灵感自然来了,那画才能有神韵。
”然后,他开始画了,那线条就像山间的小溪,自由自在地流淌着。
他画的山水,不像有些画家画得那么刻意雕琢,而是有一种空灵的感觉。
这道家思想在艺术里啊,就像一阵清风,倡导自然、无为。
你看那些古代的山水诗画,很多都透着一股道家的韵味。
像王维的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多自在啊,就好像诗人已经融入了自然之中,这种境界,不就是道家所追求的吗?从这些身边的人和事里,我就深刻地感受到了儒家、道家、佛家在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影响。
它们就像三把不同的钥匙,打开了文学艺术不同的大门,让这个大花园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色彩和韵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儒家﹑道家思想对中国艺术创作的影响——电影『卧虎藏龙』中的儒道文化众所周知,武侠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可以说在任何一个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心中都有他自己所神往的一个快意恩仇的世界。
在此之前,金庸、古龙、梁羽生笔下的那些漂泊江湖的侠客在笔者的心目当中已构筑了清晰且具体的武侠形象。
中国的小说家们利用这些人物将武侠转化为一种流行文化,并且真正地做到了使他们深入人心。
但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形象太过成功,以至于给后来者留下的是难以逾越的高度。
武侠故事的描写方式已经基本定型,而其审美趣味也在大众心中根深蒂固,循规蹈矩尚能延口残喘,而欲求变化却真的很难找到突破点,如果说在笔者没有第一次完整看完李安导演的这部『卧虎藏龙』之前,笔者一直认为这不是一部传统的中国武侠片;它的动作过于轻盈而显得缺乏力量感;它的故事主人公不明显,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正邪对立。
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卧虎藏龙』最后的成功就更加显得弥足珍贵。
而且,笔者认为,『卧虎藏龙』的成功决非侥幸,不只是因为飘逸的动作镜头,黑瓦白墙的江南景致或者是哀婉悠扬又不失大气的音乐;而是因为创作者找到了一个描写武侠世界的全新着眼点——从中国古典文化的角度描述故事。
而这不仅真的给外国人带来一次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机会,又成功地树立了导演的个人创作风格,所以我们甚至可以把这次的成功归结为中国古典文化对当代艺术作品创作的一次重大胜利。
谈到中国古典文化,必然要先谈及“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指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春秋时期孔丘创儒家学派,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
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儒家思想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而这些属于中国古人的思想原则在影片中就有着很鲜明的呈现。
1.儒家的“礼治”主义。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要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
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
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
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
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例如说在影片的一开始,情节就交代:一代大侠李慕白有退出江湖之意,为了表示自己有看破江湖恩怨情仇的决心,他决定把自己的那把拥有四百年历史并且伤人无数的青冥剑托付于红颜知己俞秀莲带到京城,作为礼物送给贝勒爷收藏。
也许这样的情节太过平淡,以至于难以引起人们对这段情节的关注。
那么,笔者想说,其实“剑”在此处其实只是充当了一种东西的意象,而剑映射的东西,就是创作者最想说但却没有明说的——权力。
为什么要这样说?首先,影片已经交待关于青冥剑的一些简单,但是却十分重要的一些信息,比如说:从年代上来说,它是一把拥有四百年历史的宝剑,而且伤人无数;从拥有者来说,李慕白的身份是一位名扬江湖的大侠。
那么,很显然,创作者的言外之意就是想说:这把青冥剑在江湖历代大侠的使用下一直发挥着惩恶扬善,维护世间和平的作用。
而这样的作用不正是和代表国家领导人形象的贝勒爷对国家统治的作用不谋而合吗?李慕白虽然是江湖人士,却有着一颗“侠之大者”的心,深知国家之治的重要性,是以在其退休之际,由不忘把这种“维护世间和平”的“权利象征”交给国家领导人,绝对凸显出在他作为一个江湖人士,却发自内心地赞同儒家的“礼治”思想,即天下之人分九等,等级明确,而国家的治理权在领导人手中,领导人运用自己的权力将天下人识“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并各有其礼”,最终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
2.儒家的“德治”主义。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
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而影片在这个方面的表现就明显很多。
在剧情交待李慕白将青冥剑交给俞秀莲之后,当天夜里就发生了宝剑被盗的情节,俞秀莲极力阻拦并与盗剑人交手,但最后盗剑人在同伙的救助下逃走。
之后俞秀莲一直在暗中查访宝剑下落,隐约猜出是玉府小姐玉娇龙所为。
但是,此时的俞秀莲并不想兴师动众大张旗鼓地逼玉娇龙归还宝剑,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玉娇龙的父亲是九门提督,掌握京城治安大权,与提督千金发难会不可避免地伤双方和气;其二,就是很重要的一点,俞秀莲和李慕白都很赏识玉娇龙的身手,不忍伤害到这个初出茅庐的江湖后生,于是就想感化她主动归还宝剑。
不过事与愿违,二人的良苦用心落空,在之后与碧眼狐狸的交手之中,李慕白为救玉娇龙身中毒针而死。
剧情发展到这里,人们也许就会猜到之后的情形了。
我们先暂且不论李玉二人在这里所表现出的对死亡的态度;至少,观众知道,李俞二人对玉娇龙的感化最终还是有了效果,即使玉娇龙是铁石心肠,却也难以抵挡李慕白的仇将恩报。
这不就正验证了儒家学派的思想,即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并教育人。
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变得良善,知道耻辱更祛除奸邪之心。
确实,俨然成为一代混世魔女的玉娇龙在李慕白的死之后产生了巨大的思想转变,以至于她最后投身于万丈绝壑。
3.儒家的“人治”主义。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表现在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
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
“德治”强调教化的内容和方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的素质,是一种贤人政治。
所以,在儒家学派的思想中,“人格”是有着巨大的感召力的,以至于儒家思想在长时期的中国历史发展中一度出现过“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时期。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再次提到影片刚开始时的一些剧情交代,还是在李慕白将青冥剑交给俞秀莲的段落中,创作者通过李慕白的台词讲出了“赠剑”的原因——贝勒爷为官清廉,治国有方。
那么,这一点不正是表明了李慕白在内心中是基于儒家的“人治”思想,所以最后下定决心赠送宝剑表现出自己对贝勒爷是国家权利掌握者的认可。
当然,卧虎藏龙中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汲取并不仅仅只有这三点,而且也不完全局限于中国人在悠久历史中一贯被官方认可的儒家思想领域中。
这就要谈出自武当山的道教弟子李慕白在骨子有与道家思想相契合的生死观念。
1.道家思想中的“无为”。
道家始祖老子曾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等事物强大了,就必然会引起衰老。
他在《道德经》中指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
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以此达到生命的一种永恒状态。
看到这里人们会猜测李慕白在壮年时期急流勇退,弃剑归隐的目的。
但是不管他是厌倦恩仇也好,为情所困也好,总之,他下定决心归隐是事实。
放下青冥宝剑,就是代表着放弃了对人世间罪恶的惩罚的权力。
回复到人生最初的状态,犹如他从来没有拿起过那把剑,从来不曾踏入险恶江湖一步,即是所谓的“返朴归真”以至达到“无为”的永恒状态。
不过,他的如意算盘被半路杀出的玉娇龙彻底打破。
先是宝剑被盗,接着在与玉娇龙的不断交涉中终中毒身亡。
也就是说李慕白最终因为重拾江湖恩怨,以至于难以真正做到“无为”,所以最终他人算不如天算,没有全身而退。
这也算是创作者给李慕白这个人物设置的一个命运陷阱,奠定了这部影片的悲剧格调。
2.道家思想中的“死亡观”一般认为道家思想的特征之一,是幻想通过各种养生修炼而达到长寿不死,“因而开创了中医养生学”;然而如果我们认真考察一下先秦道家对于“寿命生死”问题的看法,就不难发现上述观点并非道家宗旨。
在《老子》中,虽然没有直接讨论人的寿命生死问题,但从其一切均不得违反自然规律的宗旨观之,是不可能相信长生不死的,即所谓:“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而成书于其后的《庄子》,对于生死乃自然规律这一点,则有较明确的说明,如:“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死生,命也。
”“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
”类似的言论还有许多,但均说明了一个事实,即先秦道家作为一种富含哲学内容的思想体系,不仅原本不存在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思想,而且与这种思想还是相互对立的。
道家关于养形不足以存生的见解,或“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等关于生命现象的阐说,并不仅仅在于要人们懂得追求不死成仙的荒谬,而更重要的是借助“死生”这一最能反映自然规律无法抗拒的事实,去说明自然规律和“道法自然”的思想宗旨。
明白了这些,观众也许就会明白李慕白在中毒身亡之前为什么可以那么泰然自若,他没有向命运埋怨什么,确实,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李慕白需要做的就是了却自己为了的心愿:抓紧时间向自己的红颜知己俞秀莲表白心意。
可喜的是,俞秀莲本也是爱着他的;可悲的是他的生命已走到了尽头;于是两人的爱情便短暂的可怜,这也进一步给李慕白身上的悲剧色彩加深了。
最后再来说说片尾跳崖的玉娇龙,我觉得这样刻画她的命运的创作者应该是在用道家的对待死亡的观念来进行设置的。
因为片子并没有明确说玉娇龙最后的生死,所以我们可以大胆猜测这样的可能性:因为李慕白的死,玉娇龙年轻的心理承受的是巨大的心理包袱,其实在李慕白为救自己而死的那一瞬间,玉娇龙的心就死了。
但是她的肉体还活在这个世上,在和罗小虎了断情缘之后,她开始了自己的大胆尝试,让自己死一次。
如果真的死了,那么就算洗清自身的罪孽,留给自己灵魂上的清白;如果侥幸没死,那么,这样的一次体验死亡的经历也足以让她再次鼓足勇气继续活在这个世界上。
当然,这就是一次冒险的赌注,胜负都已无所谓,全看天意。
而这种顺其自然的生死观不正是属于道家对待死亡的看法吗?综上所述,笔者通过对『卧虎藏龙』这部影片情节,人物心理方面的分析,得出的以李安为核心的好莱坞创作团队充分利用中国儒道两家思想的一些表现。
而这部作品的成功不仅展示出了现代人们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喜爱,更加显示出了儒家﹑道家思想对于当代世界艺术作品创作的巨大辅助作用。
笔者认为『卧虎藏龙』的成功可以给国内广大的艺术创作者带来一个启示,那就是不仅要重视当下流行的市场运作模式,也要注重艺术的本质内容,而这个内容的素材不容易找到的话,可以先从祖先留下的遗产中发掘。